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自由呼吸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自由呼吸的读后感10篇

2018-01-18 21:0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自由呼吸的读后感10篇

  《自由呼吸》是一本由王秋杨著作,漓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0.00元,页数:319,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自由呼吸》读后感(一):因热爱而坚持

  “7+2”户外运动中对登顶七大洲最高峰及徒步到达南北极极点的探险活动专称。虽热爱旅行,但地理知识学的不好,也就是菜鸟中的菜鸟,旅行之地也仅限于中国境内,碍于财力物力时间关系。不看此书还真不了解何为“7+2”又是指那些山川,虽现无能力去这些户外探险活动只要有心定能达成。

  户外探险要有一定的财力物力才能实现,对大多数的人还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不过话又说回来,有钱的人多了去了,像王秋杨这样的非专业性的人员特别女性用八年时间登完七大洲最高峰徒步到达南北极极点的还是中国首位女性,全世界也仅有20余位,抛去财力时间这些,但从这些行为看来,不得不佩服王秋杨,一位伟大的中国女性,又在做慈善,一位富有爱心的人。

  打开书本被一幅幅精美的图片吸引,高高的雪山覆盖着皑皑白雪,本人一直对雪有种说不出的感情,一下子被吸引进去,这本书是王秋杨探险途中的日记整理而成,又一钦佩,在劳累的探险旅途中还能坚持写作,书写自己的感情想法

  探险时间耗时耗力的活动,现在交通通讯发达,探险的有些路程也被管理化,既然能称之为探险就有一定的危险性,而且还要有毅力坚持力。看到王秋杨在阿空加瓜与死亡擦肩而过着实为她捏了一把汗,明知探险存在生命危险为了自己的理想热爱而能付出,如是自己能否有这个胆量去挑战呢。还有在查亚的惊魂大逃亡领略了不同国家的地域文化差别,还真有封闭与世隔绝的部落,出国不了解当地文化是相当危险的事情。也提到了团队合作,在一个团队中大家的相互合作相互帮助,是王秋杨在每个登峰中都有提到,能碰到一个优秀的登山团队不易,王秋杨很幸运

  探险也是很耗体力意志力丰富的户外经验的活动,没有好的体力在皑皑白雪天寒地冻中无法生存,意志力当人在走到一定的极限而又无法及时休息需要强大的意志力前行支撑。这些探险队员们因为热爱这项运动而坚持。

  我们看到的仅仅是一本书,一本王秋杨书写自己探险经历的一本书,其中的酸甜苦辣快乐美好艰苦只有经历体验过才能刻苦铭心,能在大自然中自由呼吸,淡定自己的心态,是中境界,是现在都市人所缺少的,希望看了王秋杨的这本自由呼吸从中体验探险中带给我们的另一种深思。

  书中也提到了苹果基金会,不过觉得有些时间写的不够严谨。最慈善是好事,希望王秋杨一直做下去,帮助每一位需要帮助的人。

  《自由呼吸》读后感(二):生命最舒展的状态——自由呼吸

  关注王秋杨是在很多年前,那一期上海东方卫视的《波士堂》节目,嘉宾席上做着一位名叫王秋杨的女老板,她是今典集团的董事长,出身、成长于军人之家。记不得在那期节目里她发表怎样的言论了,但她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开始喜欢并钦佩这位女老板,从此开始关注她,看她的博客,关注她的每一次户外旅行或探险。

  《自由呼吸——王秋杨7+2探险全纪录》是王秋杨关于她完成7+2探险过程的全部纪录和纪念。几年前,看到她登顶北美洲最高峰麦金利峰的当天在博客里说:“我终于成功登顶了“7+2”的最后一座山峰!觉得自己好委屈,也好了不起……”顿时对这个女人佩服得五体投地,她真的实在太了不起了!7+2,7座世界七大洲的所有最高峰,2个极点——南极和北极,都是非常危险之地。每一次出去,都不是普通意义上的户外旅行,而是冒着生命危险去体验那份探险的快乐和意义。不具备极度勇敢、没有钢铁般意志、不是活得如此透彻、敢于拥抱梦想的人,即便身体条件经济条件许可,也是无法完成这样艰难的登山与徒步南北极点的挑战的。或许,这不是挑战,而是山川河流对人的恩典,正如王秋杨常常说的那句“不是人征服了山,而是山眷顾了人。”

  也正如她所说,“觉得自己好委屈”。可以想象,每一次探险,都是在极端恶劣条件下进行,既是对体能的考验,也是对意志和勇气的考验,对极度智慧的考验——学会审时度势,及时下撤,放弃攻顶。更有那与死神擦肩而过的不可想象的后怕——在阿空加瓜遭遇暴风雪遇险,一度进入弥留状态。所有那些,足以让一个身材弱小的女人心生委屈。但,那是骄傲的委屈。

  王秋杨曾经说,在路上,那种快乐,那种感受,是唯一的,是谁了拿不走的。绝大多数人,都没有机会体验7+2探险的快乐与痛苦。但是,我们可以想象得到。那就是一种生命最舒展的状态,追谁自己的内心,听从使命的感召,勇敢地上路,为内心的自我而活,自由呼吸。

  或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7+2”,它未必是危险的世界最高峰,也不是极端严酷的南极北极,而是我们心中所想所愿,所期望抵达和企及的另一种状态。它,需要我们勇敢地上路,大胆地征服,用力地拥抱,尽情地享受,把生命以最精彩的状态舒展开来,在生命的顶峰自由呼吸。

  《自由呼吸》读后感(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读《自由呼吸》

  文/长夜卷读

  旅行,对于生活在大都市的人来说,越来越难了。年轻时候有时间却没钱,于是旅行只能望洋兴叹成熟后又想奔事业前程,于是旅行又渐渐遗忘;后来事业有了,家庭有了,却唯独失了时间,于是旅行又只能半途而废

  既有时间,又有金钱,能去旅行的人是幸福的人;不畏艰险,挑战自己的人,更是幸福的人。显然王秋杨是这样一个幸福的人。王秋杨的头衔不少,出生于军人家庭,父亲是高干,现任北京今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联席董事长,创立并任理事长的苹果基金会,是中国目前最大的面向藏区的慈善基金会。看到这样的介绍,我们都明白这是一个“不差钱”的人,并且是一个不抠门、很有爱心的人。

  有时,我会想当自己有钱又有时间的时候会去做什么,想过旅游,想过慈善,想过开一间小客栈或者书屋,也想过爬山,但从未想过登山。是的,登山。登山和爬山是不一样的,登山的难度要大很多,山的高度海拔不同,附近的气温不同,人的装备不同,所耗费的体力也不同。然而登山带来的乐趣远远超过爬山,山高人少,带来了别样的风景,也带来了更多的成就感。或许八年的当兵经历给了她过人的体力和耐力,让她选择了登山,也让她能在登山的过程中坚持到底,勇往直前

  登山是困难的,从统计中便可看出。截止到目前的不完全统计中,全世界已完成“7+2”计划的仅有二十余人,王秋杨是其中的首位中国女性。然而,在她的笔下,更多流露的是登山时的喜悦,登顶后的成功,以及完成登顶后的庆祝,没有过多的抱怨气候的恶劣,环境的不堪。她在用生命在享受这一切,而这一切的美,不仅仅来自于登顶,更来自于登顶前的准备和登顶的过程。登山让她认识了许多人,结交了许多朋友,还成立了麻膜队,还做了队旗。她的幸福总不经意流露笔端,从文字和图片中传达出来,让我有一种怦然心动感觉

  宅在家里的人是无法理解天之蓝、地之广、山之高、水之清、景之美、人之情,面对的只有一台电脑,一部手机,一本书,一个光盘,一张唱片,互动的气氛不在,美好的景色不在,脚下的路不在,身边的人也不在。一切都显得那么空荡荡,也有着些许落寞之感。因此乘着时光正好,秋意正浓,出去走走看看,不必在乎终点,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和看风景的心情

  10.2晚完成,尝试投稿,一月未果,故发于豆瓣。

  《自由呼吸》读后感(四):吃饱了撑的

  全书三百一十九页,十万字,整整二十个印张,讲述了一个富婆完成七加二壮举的故事

  我是穷人,我承认,我有很强的仇富意识。没办法,谁叫咱穷呢,所以我看到那些有钱人闲着没事儿干整出来的事情,心里就有点儿反感。不过很矛盾,我是个热爱自然的人,咱也喜欢探险,也喜欢旅游,虽然没有钱,但也不能阻止我对这事儿的喜爱,所以当看到这是一本七加二探险全记录的时候,我又忍不住去读了。

  “7+2”是户外运动中对登顶七大洲最高峰及徒步到达南北两极极点的探险活动专称。当我看到是这样的探险时,心里着实感兴趣。听说作者是个女人,这倒不是我歧视女人,毕竟男人女人在体能上有着巨大差距一个女人能够完成七加二的壮举,着实是不简单的。要知道,王秋杨可是完成此项壮举的首位中国女性。

  王秋杨是北京今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联席董事长。今典是什么,我不知道,在百度上查了查,才知道是一家房地产公司。房地产可是暴利和有钱人的代名词。今天我还看到我们这边的广告宣传画上写着,买房子送奔驰呢。王秋杨这么有钱,她自然有去完成七加二的经济能力。七加二有多困难,就连我们这些不了解情况的人也能想到,如果没有强大的经济能力,你根本可能完成。就像当年的阿蒙森和斯科特一样,如果没有强大的经济支持,斯科特想死到南极都不可能。想想也知道,南极那是随便一个人就能死在那儿的嘛?所以,王秋杨能够成为首个完成七加二壮举的中国女人,既是偶然也是必然。当然,不管是偶然还是必然,她都是要得到我们的钦佩的。因为在那七座大山和两个极点面前,可没有穷人和富人的差别。在这一点上,王秋杨就是个SHERO,她做的就是壮举。

  我们不得不说,王秋杨是富翁,是探险家,但她未必是好的作家。这并不是说本书不好看,只是说本书本书并没有专业作家的那种专业水平罢了。想想也知,一个业余写手和一个文坛巨匠,那该有多大的差别?书虽然写得水平一般,但贵在真实。这类书就是这样,你追求的并不是多么曲折离奇的故事,你想看到的只是一个女强人征服“7+2”的过程,一段七座大山和两个极点的大冒险,九处地方的游记。在这一点上,本书是成功的,你看到了你想看到的,所以本书算是成功的。

  《自由呼吸》读后感(五):“登山真好”

  我知道“7+2是指攀登七大洲最高峰,且徒步到达南北两极点的极限探险活动。这九个点分别代表地球上各个坐标系的极点,是地球上全部的极限点的概念,代表了极限探险的最高境界…..”我也知道完成7+2一直是很多户外运动爱好者的梦想,但是能够实现的人却寥寥无几

  所以翻开《自由呼吸——王秋杨7+2探险全纪录》这本书的那一刻,我的心底就传来一个极其强烈的呼声:“王秋阳,我将成为她的铁杆粉丝!”其实早已经过了追星和冲动年龄,太多的明星也无法提起我的兴趣。但是,王秋阳是绝对不同的。当然她身为金典投资董事长、苹果基金会理事这些光鲜的荣誉并不是吸引我的理由,吸引我的是她的7+2完美之旅和她的对行走、对旅行、对探险以及对自由呼吸的理解和坚持。

  一直以来,我都以为自己是名副其实的户外爱好者,也曾经为登过大大小小很多海拔在千米左右的山而沾沾自喜,但是读过了王秋杨的《自由呼吸》之后,才知道我的那点户外经历跟王秋阳的户外经历比起来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了,她的7+2经历令人震撼,她的坚持与坚韧也堪称绝无仅有。因为几年的时间,她就实现了成功登顶世界7大峰,并在南北两极留下自己的脚印,迄今为止,王秋阳是完成7+2全程的首位中国女性,也是曾经到过南、北极和珠穆朗玛等三个地球极点的唯一华人女性。

  《自由呼吸——王秋杨7+2探险全纪录》是王秋杨撰写的关于她完成7+2探险过程的全部纪录,书中满含了彼时王秋杨和她的队友们为登山或探险所做的各种准备,以及整个登山或探险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状况和应对措施,以及自我坚持、互相鼓励互帮互助、成功登顶、抵达、登顶和及时回撤过程的细节。我仔细地阅读了她每一次探险的全过程,而且在整个阅读的过程中都有一种感动始终缱绻心头,似乎她的每一次成功,我的心都随之激动不已

  王秋杨这样一位柔弱的女子,以自己超乎寻常的努力和坚持,一次又一次完成了多少男人都无法完成的使命,我就想:这是生命赋予她的使命吧?虽然在那些山峰的最高处,在两极的极点除了脚印她什么也没有留下,但是,我相信登临的那一刻,定格在她内心深处永恒美丽一定终生受用

  真切地感受着王秋杨和她的队友们对于户外运动和登山的理解以及热爱,让我对户外运动和登山有了一个崭新的认识,那就是“不能小看任何一座山,懂得了这样的道理,你将一辈子受益”;“每一次登顶,都不是人征服了山,而是山眷顾了人”;“只要坚持、只要相信,我们就能到达自己生命的极点与最高峰,我们就能够在那里尽情地呼吸”;“当四面八方的风袭过来的时候,只有勇敢地上路的人,才能够体会生命中深沉感动和领悟,而穿越了这样的风的灵魂,必然能够直面世界的真相……”

  是的,对自由对行走有着非常崇尚和热爱的王秋杨以及她的队友们就是勇敢地将自己一次又一次置身于这风中的人,对于他们来讲,不断地行走,不断地攀登俨然已经成为了一种使命,于是选择不断地上路和不断的行走也就成为了他们生命存在的一种必然,于是生命存在价值的各种表达在他们的身上我们都能轻易洞见。可以说,透过《自由呼吸——王秋杨7+2探险全纪录》我读到的是王秋杨“登山真好”和她“对世界万物、对自己发出的最真诚最感动人心的告白与呼唤……”

  《自由呼吸》读后感(六):奇女子王秋扬

  因为负重走过登山虐线,对这本书的内容大概更容易理解一些吧,尤其是在体能接近极限的时候,想放弃但是又不甘心,凭着一股毅力走下去,精髓差不多,但是王秋杨走的难度明显是要高很多,在珠峰的时候有几具尸体就在眼前,但是山在那里,明知有危险还是会让无数登山爱好者前赴后继。

  她的记日记的习惯真好,每天记录一下自己的生活,哪怕只是流水帐,当时可能不觉得有什么写的必要,可是事后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她很少对于事件发生特别文学性的思考,就是简单的对生命的感恩,对生命的热爱,对生活的记录,看来她的这本书,我也想经常性记录自己的生活,这样不至于经常发生好像没有活过一样。

  她说不是人定胜天,而是山眷顾人,她一直带着这样的感恩去看世界吧,她说:人不能没有梦想。看了这本书又燃起了我行走的冲动,她有资本去走7+2,我也可以在有限的条件下走自己能走到地方,想列一下我的梦想清单,今年剩下的时光再登一座附近的山,明年去四川云南。

  《自由呼吸》读后感(七):怒放的生命

  对于王秋杨这个名字的认识,我是从这本书开始的,其实在拿到这本书看过个人简介之后我就想,一定会有人以“仇富”的名义来说事。不过这么想的人真的是“坐着说话不腰疼”呢。首先登山本身就是一件烧钱的事情,其次登山是一项高危的运动,所以说登山其实就是一件“花钱找罪受”的事。而这个“罪”即使你受得起,大部分人恐怕也是不愿意受的。试问:如果现在有一笔足够的钱摆在面前,有多少人会自愿选择去攀登一座雪山,而放弃去海边度假或者去欧洲旅游?

  读完整本书之后我又想,一定会有人来诟病这本书的文字。的确,相对于她在登山上壮举而言,在写作这件事情上,王秋杨算不上一个出色的作家。但是这本书本来也就是一份“记录”,而非什么“大作”,我觉得这样的书更多的价值是体现在个人经历上,而不是文学水平上。所以虽然本书的文字读来是有点流水账的感觉,但是我读下来的感觉却是愉快和感动的。我想这也就足够了吧,如王队长说的,一般而言登山者都是“登着不写,写着不登”,而王秋杨“又登又写”,是一件难得的事。

  在这个“7+2”的过程中,最感动我一次攀登,还是珠峰的登顶。世界第一高峰真的是一个生命的极限,也是每一位登山者最大的梦想吧。每年都有人为此付出生命,可是每年依然有那么多人坚持不懈。一路上的那些尸体,见证着每一位攀登珠峰的人,他们是用自己的生命在战斗。书中最震撼我的一张照片,是185页上那张:“6600米到7028米之间,有一个高差400米的冰壁,攀登者的队列蜿蜒而上”,看着照片里雪白的冰壁和如同吸附在冰壁上的小黑点的人群,无比感慨:这就是珠峰,无与伦比,人类在她面前,渺小如尘埃。

  在人的记忆中,往往越是痛苦或者艰苦的事情越不会忘记。有个朋友跟我说过,她对于那些享乐型的旅行总是记忆不深刻,很快就忘记了,所以她更热爱那些艰苦的旅程。对于王秋杨来说,在阿空加瓜与死神的擦肩而过的经历一定是她永生难忘的。也许很多人以为,只要有足够的体力就可以登山,但事实上,毅力和体力根本是两回事,看过了王秋杨在阿空加瓜的那段经历,看过了王队曾经在珠峰8700米处被冰壁挂住,与指挥部失去联系整整28个小时后又奇迹生还独自返回了大本营的经历,我更加坚信,在一些极端的情况下,毅力和信念是可以决定生死之间那一线的。

  书中的每一位登山者都值得我们尊敬的,但个人最喜欢的还是王队和次落,次落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他说:“下辈子我肯定不登山了。不过这辈子除了想登山,不想干别的。”我觉得他们真的是为登山而生的,那种坚持,那种毅力,以及那份热爱,都让我感动。我想,有一个愿意为之付出生命的爱好,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吧。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没有选择的,但是生活是自己选择的。王秋杨选择的这一条路,追求的这一个“怒放的生命”,是无论她的背景如何都是值得敬佩的。攀登世界之巅,是一场真正勇敢者的游戏。没有走路走到哭的人,是无法理解攀登的孤独与痛苦的,但同样,也不能体会站在顶峰时内心想大笑的那种纯粹的快乐吧。

  《自由呼吸》读后感(八):人生的强音

  王秋杨于2010年完成了她的“7+2”计划,截止到目前,全世界完成此项探险活动的也仅有二十余人,而王秋杨是其中首位中国女性。

  王秋杨出身军人家族,现为北京今典投资集团联席董事长。在事业上已经达到巅峰的她也渴望在自然面前再创辉煌,于是,就有了她参与登顶世界七大洲最高峰及徒步南北极极点的探险活动的壮举,也有了这本记录探险中辛苦甘甜的《自由呼吸》。

  读这本王秋杨的《自由呼吸》实在是有一种豪迈的感觉。一个女人,在重重艰险中同男人一样凭自己的体力、实力奋力跋涉,在一片片皑皑白雪上,在一片片广茂丛林中都有她顽强的足迹。最为难能可贵的是,王秋杨和她的伙伴们有一种与大自然共舞,挑战自己身体极限的乐观精神,无论身处何种境地,都能以苦为乐,苦中作乐,他们永远有着积极的态度,向上的精神,执着的追求(王秋杨与伙伴们在各个领域事业上的成功也与他们具有这些特质是密不可分的),看了真让人振奋。

  全书以日记加照片的形式记录了王秋杨与伙伴们完成“7+2”探险计划的全过程。书中的内容相当的真实和震撼,让一直身处繁华都市的我大开眼界,而在旅途中那些简单的快乐与单纯的梦想更让我有一种纯粹的感动。有些人的一生只是甘于平凡,有些人的一生总是热爱冒险,平凡的人活得安乐,冒险的人活得精彩。王秋杨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女强人的境界与情怀,胆魄与气概。她追求与山同在的自由呼吸,这种单纯的快乐在现今这种追求物质,追求享乐的时候显得是那样弥足珍贵。

  同为女性,我经常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在每个时代都有一些出类拔萃的女性让人仰慕,为什么她们可以在多个领域取得不同的成功,为什么困难在她们眼里都不值一提或是总有办法解决?读过这本书我似乎找到了答案。这些成功的女性都有一些近乎相同的特质,那就是活得真诚真实,内心无比强大,敢于直面生死,勇于接受挑战,乐于保持一颗年轻旺盛的心,总是做好克服困难的准备,总是拥有完成任务的决心。

  性格决定命运,大概我这一生都不可能真正站在雪山之巅自由呼吸,但是生活中的困难、压力又何尝不是一座座高山等待我们去攀登,去征服。只要有决心,有毅力,肯坚持,我相信我们都可以成为强者,都可以成为勇敢的人。

  《自由呼吸》读后感(九):憩于理性,行于热情

  2012年电视剧《北京青年》在全国热映,讲述几对八零后年轻恋人在青春中迷茫迷失,不愿再随波逐流不愿重复同样节奏的生活,选择通过旅行寻找自我,剧中角色年龄性格各异,最后殊途同归走上重拾青春之路,在家人的反对和不解中毅然决然的踏上旅程,行走是一种让我们寻找自我的一个过程,离开熟悉的生活在另一个维度和坐标中去寻找自我新的定位。这不得不让我联想到《自由呼吸》的作者王秋杨,她是第一位到达“地球三极”(地球三个坐标:南极点、北极点、珠穆朗玛峰)的华人女性、首位完成“7+2”探险活动的中国女性(登顶世界七大洲最高峰及徙步南、北极极点),同时她还是北京今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联席董事长,而截止到目前,全世界也只有二十多个人完成7+2探险活动。

  探险登顶之类词汇于观者,是刺激和惊险的代名词,而对于王秋杨,登顶是生命赐予的饕餮大餐,《自由呼吸》里记录了她在登山途中遇到的各类趣事惊险故事,其中最让我感动的是这样一段,2009年,在登顶南美最高峰阿空加瓜山的途中,发生了山难,有七人陨落了生命,王秋杨其实是第一个落险的,正如她在日记里写道,她的灵魂好像已经离开了身体,漂浮在北京的上空,看见爸爸和贝多在客厅吃饭。在身边同伴的帮助下终于救回她的命,灵魂落到地上睁开眼看到身边同伴时,她的第一句话竟然是:登山真好。

  对于为什么登山听得最多也让我最觉得充满了屌丝味道的回答是:因为山就在那里。爬山和登山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爬山是一种休闲运动,而登山是一种探险活动,爬山是为锻炼身体,休养生息。而登山的最大赌注是自己的生命,更多的是为了享受征服自己的那一种乐趣。我相信选择登山的人一定有一种无以名俱无法抵挡的热爱,一种不去会死的倔强,一个植根于心底枝繁叶茂的梦想。正如王秋杨在书中这样写到:人只要有梦想,天地万物就会赐予你实现梦想的力量,山川河流,万事万物,都会在你心率的感召下律动,当梦想照进现实,无论你在哪里,刚刚启程,还是在路上,或者已经到达终点,你都会有一种谁也拿不走的快乐和感动,这是真正的你在快乐,在感动。而这些所得所获才是真正属于你的东西。

  《自由呼吸》一书就文学角度来说实在不算是一本好书,照秋杨老公的话来说:“秋杨,我觉得你写南极那一段怎么和北极那一段一模一样。”大多是平铺直叙,但打动我的是在她身上感受到的正能量,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在大多数人已经开始沉迷于柴米油盐失去生命的热度时,还能在她身上看到青春的律动,就像赵宝刚导演在定义青春时说:“其实青春不是一个年龄,在我的思想里青春只是一种状态,跟年龄没关系,青春不能停止在那儿,是停止的状态还是行走的状态,跟年龄是无关的。”

  我们八零后,活在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是智慧的年代,也是愚昧的年代;是光明的时代,也是黑暗的时代;是希望的时代,也是失望的时代;我们怀揣一腔热情却满头碰壁,还没来得及走进社会就已经得到社会对我们发来的各种警示,怀揣梦想来不及照进现实就已经夭折。渐渐失去的正能量中无疑能在有行动力的人身上慢慢找到,有时,面对现实正如站在山底仰望山顶,还没开始怎么就能凭空去想象和畏惧旅途而放弃,不去尝试怎么能够在其中享受过程中的酸甜苦辣,又怎么能享受到实现了的欢欣雀跃。

  憩于理性,行于热情,用青春的热度浇灌梦想,用理性的光辉助力成长,给梦想一些时间,心有猛虎,也要细嗅蔷薇,坚定脚步,终会走到,终会盛开。

  《自由呼吸》读后感(十):不飞到最高我会后悔——评《自由呼吸》

  有人说,“活着”和“生活”最大的区别是主题对待时间的态度,“活着”的人被动的使用自己的时间,“生活”的人主动使用时间,也就是说仅是为了活着而活着的人,一切都被安排,而“生活”的人是在安排自己,是在创造与超越,并在专注于此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与喜悦感。按照这种说法,喜欢户外运动的人显然比宅在家无所事事的人更热爱生活,而户外运动中极地探险应该是热爱生活到极致的表现。从王石到罗红,再到王秋杨,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家也开始用探险之举,寻找着另一种自我,在世界之巅之极自由呼吸。这其中今典集团的董事长王秋杨的故事最为人称道。她以坚韧的毅力逐步突破,最终成为中国登山界传奇女性。她是全球第一位到达“地球三极”(地球三个坐标:南极点、北极点、珠穆朗玛峰)的华人女性、首位完成“7+2”探险活动的中国女性(登顶世界七大洲最高峰及徙步南、北极极点),是国家级登山运动健将,而这些壮举都被她自己记录在这本《自由呼吸》之中。

  看着王秋杨的文字,欣赏着那些绝美的照片,很容易让人心潮潮澎湃,有些许身历其境的感觉,因为在山巅极地艰难跋涉时,长时间看到的景色基本一样、朝夕相处的队友也基本无法交流,人要面对的基本上是自己,要战胜的也主要是自己,而且多是在体力透支的情况下。尽管我们很难到达极限之处,不过我们都有过参加体育活动体力透支的情况,都体会过那种身体极度痛苦和沉重、意志无比强大却脆弱的时刻,然而当这种时刻发生在地球生命的禁区,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死亡是毋庸置疑的,但还有一个也同样关键,那就是拓展,对参与者各种能力的拓展、意志品质的拓展和人生境界的拓展。因此,登山和探险就像一所大学,教给王秋杨许多无形的东西,为了与心灵相遇,她选择了攀登一座座高峰,同时在南美洲最高峰阿空加瓜与死亡参加而过后,也真切的感觉到生命的渺小与脆弱、自然的不可征服。

  真正的登山、探险这些极限运动者应该是正直而坦诚的,唯有如此才能赐予一个人持久的情怀。同时,她们必须内心强大,懂得在任何状况下都用理智去面对。她们也会感觉到无力、无力、无奈,甚至是恐惧和绝望,但是他们永远用一种简单而执著的方式在应对,本质上,这些人有种卓尔不群的追求自由的意志,有“不飞到最高我会后悔”的心态。这也就很好的解释了王秋杨在事业成功并经营庞大企业的同时,始终没有丢掉回归自然情结,进行登山探险的原因。从行走世界的背包客开始逐步走上登山之路,是因为骨子里她从一个成功迈向另一个成功的使命感。

  王秋杨的“7+2”经历我们很难会有,而作为普通人,我们的生活又何尝不是一次生命的探险呢?我们每个人也需要不断地去挑战自己生活中的各种困难、不断地去尝试征服自己“所不能”的各种极限、不断地与时间赛跑、不断地让自我拓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自己的生命飞的更高,让自己此生无悔。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