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读后感10篇

2018-01-18 21:2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读后感10篇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一本由[德] 尼采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50元,页数:39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读后感(一):形成自己的三观(一)

  阅读时间:2014-1-1始,2014-1-5终

  弗里德里希·哈耶克:通往地狱的路,通常由善意铺就。如果我没有经过思辨形成自己的三观,满脑子只有政治正确与人为善,听从过来人的指导或建议(这些建议往往带有强迫性和“不听从就是不聪明不识好歹”的嘴脸),爱我的人让我背负了沉重的十字架,我想自行安排生活,哪怕后果惨烈我也愿自己承担。对,我愿晚景凄凉而不要儿孙满堂,因这儿孙满堂是你们给我规划人生

  查拉图斯特拉说,人是可以也是应该被超越的,人需要超越的归根结底是他自己。自己的思维,自己的三观,自己的常识,自己的勇气,自己的谦逊,自己对自己的反省和批判。

  前半部分看到了孔子的中庸之道,不可为自己独到的见解沾沾自喜;赠予是荣幸,接受赠予反是对赠予者的极大同情

  后半部分对宗教和欧洲反讽更多,看的不是很明白

  查拉图斯特拉很情绪化,和信徒或世人交谈时,经常会因为对方一句话而对其前后态度判若两人,每次读到他大喜大悲时候会有些抓狂,就想问尼采:你是几个意思啊?现在你是在阐述还是反讽啊喂????

  我因为赶时间看这边书时有些囫囵吞枣,有些地方不求甚解可能后面会重读一遍。

  这书可能适合一切想精神独立但又没有什么“精神内涵”的同仁,柴静的《看见》里有前辈批评新人:你们总说限制你们的思想自由,可是你们有思想吗请问?(大意)

  我们总要有些自己的想法才好意思去表达自己。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读后感(二):一个大龄中二症患者的两年治愈过往

  近日整理图书,于积灰颇多的纸箱内偶得此书。

  略略一翻,此书我零八年十月购得,至一零年十月阅读完毕。时间长达两年,这两年时间可算是我过往生涯痛苦而又丰富的两年。尽管此书的主要内容,我已基本忘却,但翻看此书,我以往所作批注感悟等皆历历在目

  我一向有阅读后在阅读所停之处,写下阅读时间地点习惯。一来代替书签,二来记载个人历史。后渐渐养成习惯,已忘却初衷。而今却意想不到的让我整理出一段段的回忆。两年间我断断续续的携带此书阅读,行迹跨越数个省份,我曾在家中、长江的客轮上、潭柘寺旁的竹林中、同学聚会咖啡馆中、童年居住的校园中、中原某县招待所中、实习时工作的地下室中、玉渊潭公园中、归途的航班中,当然最多的还是,在那个我曾经无比鄙夷痛恨的母校中阅读过此书。

  我并不喜欢尼采,甚至在阅读此书是也是如此。我觉得他乃是一个内心极度自卑、因而装出极度自负之态以自欺欺人可怜之人。此书的翻译也差强人意,很多篇幅需自己重新色后方可理解。阅读此书,更多的是一种心理的宣泄,跟随尼采一路无尽的狂妄下去。我的批注开始强烈共鸣与亢奋,渐渐对尼采自负又虚弱的内心抱以哂笑和不屑,最终三缄其口,只是默默的读完一篇又一篇,再无言语

  两年并不漫长,但对于中二病患者来说是无法轻易度过的时光。我从发病,到发现自己发病,再到承认自己发病,再到开始治疗,再到初愈的历程,都有意无意的记录在其中。

  而今据我初读此书,刚好过去了五年,在后面的三年里,我只做了一件事——离开了那个我进门第一秒就想离开、甚至一直不想承认的母校。像此书结尾处面对日出阳光的查拉图斯特拉一样,开始了我全新的历程。

  我治愈了,尼采却永远沉醉在自己的小天地之中。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读后感(三):人生的信仰

  参加了三次基督教茶经,受同事邀请而去,完全是对一种文化兴趣,无关信仰。皈依宗教需要一种缘分遇见基督耶稣对我来说却不是一个有缘的时间。在此之前,我刚刚看完尼采,那个大声喊出“上帝死了”的尼采。但是作为一种持续了千百年,影响了亿万人的文化,基督教对我来说,仍是一种魅力存在

  人生是有悲剧性的,人世则是充满了重重苦难,人在因为面对这个浩荡纷繁的世界时,显得难以适从,所以要去寻找一个无所不能的存在,以获取一种形而上学安慰,耶稣、佛陀都是由此而来。如何面对人生的悲剧性呢?基督教否定了人生,创造了一个天堂,是现实世界之外的一个真实世界,是本体。释迦牟尼佛步出东南西北门,见到了人的生老病死,于是,他也创造了一个世界,叫不灭,是超脱于人世轮回的世界,也是本体,一般人难以到达这个境界,只好退而求其次,修来世。人不能发现自己内心的强大,也就不能勇敢地面对人生的悲剧性,只好去追求这被赋予的虚假的意义

  即使是悲剧的人生,也应该欢笑地度过,欢笑是一种生命的张力,是一种豪放的态度,是向命运宣战的号角。但是,基督教告诉我们人的原罪,剥夺了我们的欢笑,我们的人生要活在忏悔中,要洗清自己的罪孽,而只有“信而受洗的人才可得救”。而佛教告诉我们人生的痛苦是因为充满各种欲望,彻底否定了人的本能和感官,也剥夺了我们的欢笑。无论哪个宗教,人都会诵经祈祷,在这样的仪式中,人自愿地献出自己的命运,任由神的摆布,完全接受神的指引。这样的人生是一种被僭越的人生,没有健全的生命,这样的神缺乏对人的热爱和关怀。即使个别的人生是悲剧性的,作为整体人类却是喜剧性的,我们没有抛弃现世的理由

  人生更是要有丰富性的,皈依宗教却会让人生失去这种丰富性。我可以学习圣经,也可以学习佛教经典,更可以站在宗教之外,超脱地看待这些宗教。但宗教之间是互相排斥的,专一于一种文化,而缺失了其它的文化,不得不说是一种很大的遗憾。也许无所谓皈依,周国平说过“我不信人生只应该有一次爱情,也不信人生应该有许多次爱情,你是深谷,一次爱情就像一道江河,许多次爱情就像许多浪花。你是浅滩,一次爱情只是一条细流,许多次爱情也只是许多泡沫”,这也正适用于宗教。

  人生是有矛盾性的,人的思想时时在变,人世的价值随时需要重估。然而,宗教容不下怀疑,他要求你时时忠诚于主,否则你最后也进不了天堂,否则你最后也成不了佛陀。人是深邃的、发展的,但宗教却用一个最高的价值,盖棺定论了所有的人生,消磨了意志、消沉了士气,扼杀着人的创造力。科学同样也是建立在一些不可证明的公理之上,有人说“科学也是一种信仰”,但科学的可贵之处在于,允许人类不断超越前人,挑战权威。科学的世界里,有力与美,有阳光与生命。

  曾有人批判中国人没有信仰,其实人生在世何尝没有信仰,只是我信仰的是一些普世的、抽象的价值,这些价值经得起重估和挑战,可以发展而升华,而非具体的死板的某神;我信仰生命的快乐,否定原罪;我信仰现实的世界,否定虚假的本体;我信仰人类可以依靠自己的自由意志、活出自己个性的人生,不需要把自己交给某神,接受神的指引,成为没有主见的庸者;我信仰人类有最卓越的意志,能够不断地向外彰显生命的张力,向内修行辽阔的人性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读后感(四):随笔

  “在一切书写中,我只爱一个人用自己的血写下的东西。用血书写:你将体验到血是精神。理解陌生的血也许不太容易:我恨懒散的读书人。了解读者的人不为读者做更多的事情。读者再过一个世纪——而精神本身却将腐烂发臭。每个人都可以学习读书,长此下去不仅败坏了书写,而且损害了思想。用血和格言书写的人是不要被人阅读,而要被人背诵的。——尼采”

  哲思的文字出现脑海里的往往是种种快速闪过的意向,有点残酷,因为它是不定格的镜头。但渐渐的会喜欢这样一种向内探索的过程,携带一些隐约的肯定之感,在黑暗反反复复,在探索中有光照耀。无限繁盛隐伏其中。聊聊数页,往往弄得眼花缭乱头昏脑胀,而那些文字里血性的精灵,它们却安然自在的把诡异的笑脸抛给你。不错,他们有自己的端然,有自己的寂静,他们是一个岛屿,或是数个,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断绝了途径,自有天地。

  你们的散文里更有一种不能回避的真实感受,像穿珠子一样,宿命的把自己摆在读者面前。诸多感情或者思省的撞击,拼接起一个人内心里的自生自灭,大家无从回避,这是瑰丽危险诱惑,也是残酷的。不像小说,可以退后观望,秉持一种疏离的美感,几近一个幻想,随时间洗刷,物我两忘,截然无关。

  你们明亮的光线,曾带来华美盛大的撞击,却大都无法言喻,不可逆转回放,不可拍摄,你迷恋它们吗?只能再次翻开那些智慧之书,虔诚的期盼那些烟花眨现,不要抱必可得之心态在这探寻的路上,那会令你和他都失去神性。记住,祈求对了。虔诚,祈求。

  偶尔真会贪婪的描摹揣测那些文字的质感。在一个瞬间感觉它们像麦淇酪。抑或在一个恬适下午,看着塞尚的《艾克斯风景》,会觉得这幅画像它们。唉,这些怪论,大都亦不知去向

  “一个高贵者甚至挡好人的道:即使好人们也会把他称作一个好人,他们也是要以此来把他弄到一边去。高贵者要创造新的事物和一种新的美德。好人要古老的东西,要求古老的东西始终得到保留。高贵者变成好人,并不是高贵者的危险,危险的是它们变成了一个狂妄者,一个讥讽者,一个毁灭者。啊,我了解丧失了其最好希望的高贵者。而这时,它们诽谤一切崇高的希望。这时他们无耻地生活在短暂欢乐中,过一天算一天。”

  “我们热爱生命,不是因为我们习惯于活命,而是因为我们习惯于爱。爱中总有某种疯狂。但是疯狂中始终还有某些理性。而在我这个爱好生命地人看来,蝴蝶,肥皂泡以及人类中地类似物似乎最懂得幸福。看到这些轻飘,愚蠢,纤小,动人的小精灵翩翩飞翔——这诱使查拉图斯特拉流下了眼泪,又唱起歌来。”

  “我应该只相信一个懂得跳舞的神。”

  尼采所说的创造的写会是美德吧,所以我写了今天这些文字。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读后感(五):关于“超人”

  查拉图斯特拉的横空出世宣布了基督上帝的死亡,他带着生命精灵的消息以超人之箭射向人间,人们本应在这欢乐之日畅饮美酒、热烈舞蹈,可——查拉图斯特拉——却被当成了疯子,尽管他提着灯笼,尽管他是黑暗中唯一的“有识之士”。

  人本是一种下贱的动物,但人在本能的驱使下不断进步,于是超越其他一切物种,成为所谓的自然主宰。可人类堕落了——我们决意放弃这种本能!我们不正是在走绳索么?

  但这绳索通向未来,而且只有一条向前的单线。我们不能后退,虽然前途艰险。我们这些主张超人之进化的人决不能后退,我们要带着自己的剑,跃马而行,一路披荆斩棘,一路播种。

  科学之理性是什么呢?一种阻碍本能前进的力量?一种阻碍权力意志伸张的道德?不,它只是另一种愚昧的宗教的衍生,它以另一种迷惑使人类晕眩、堕落,最终成为不健全的残肢。

  而宗教伦理又是什么?一种阻碍超人进步的原始蛮力,一种不确切的信仰,一种精神性依求,一种强者根本不需要的存在!

  文化啊,哦,文化的桂冠,诗人梦里的裸体缪斯。你则是阻碍超人的群体力量。

  欲成为超人,必先抛弃一切。唯有绝对的虚无,才能找到绝对的存在,等而次之,追求某种琐碎,也不失为一种存在。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读后感(六):可爱的尼采

  为什么形而上学的意义与价值才被称为意义与价值,而流变则被称为虚无?这是尼采提出的问题。或许对形而上学的执着就像一块被植入人类大脑的芯片,而尼采就向这思维定势提出挑战。但在我看来,这一挑战就显明了价值的相对,而这就是我所认为的虚无——一切都是被允许的。问题在于,人们能理解巴门尼德,能理解赫拉克利特,于是发现绝对真理并不存在。就算存在,人们也不能识别出它。于是你选择相信什么,什么就是真理。如今人们丧失的正是选择、相信与坚持能力。于是我看到大地上正在成批成批地诞生怀疑主义者。他们用“无”代替了过去的所有信念。末人被尼采抛弃。尼采并没有为弱者指明一条出路。而我们都是弱者,包括尼采自己在内。

  如海德格尔一样,许多试图与虚无主义做斗争的人们都会将目光投向尼采。而人们找到了什么呢,到处是信念倒塌后的废墟,然后是头顶悬着他所提出的可望不可即的理想——超人——显得可爱却幼稚。因为此刻这些先验式图景都是相差不大的东西,人们感觉疲惫。人们疲惫于上帝之死又疲惫于尼采所提出的新上帝。尼采笔下的疯子并不是宣布上帝死了,却是提出了上帝死后我们该怎么办。恐怕尼采自己没有好好回答这一问题,他给出的答案苍白的。后人有继续尼采的批判,却鲜有信仰超人者。尼采所作所为不过是继续击碎人们摇摇欲坠的信仰,将其连根拔除。我在尼采那里看到的是杂乱无章的力与废墟。人在废墟之上游走,被各种力撕扯,然后露出狰狞却虚弱的样子。

  一

  尼采的价值重估在我看来就是“怎么都可以”或者“一切都是被允许的”。尼采打倒旧的上帝立起新的神明并称之为“超人”,很像是在玩文字游戏。在他眼中基督教的善恶之岸是被植入了一种观念的世界,因而是一种受束缚的世界,然而他的超人世界不过是被植入了另一种观念(在他的早期作品《悲剧的诞生》中,审美价值成为唯一价值,虽然后期尼采的思想发生巨大变化,但或许可以说,在后来的尼采,权力成为唯一价值)。而《圣经》中,人类吃分辨善恶果之前的世界意味着纯真——纯真不知耻辱,也不需要耻辱。那是一只一清二白的驴的境界。那时人类自由地命名一切事物。那时罪恶尚未诞生,因为价值评估的体系还尚未诞生。那根本不是尼采的力与无力的二元世界。那时人不需要屈服于一种观念,反对另一观念。那里一切都是美的也是善的。那里美与善不依靠他的对立面——丑与恶——也同样存在。但在尼采看来,恐怕这就是基督教式的虚无主义。时间静止,是谓永恒。一切都等值,同样善与美,同样虚无。在伊甸园人类的幸福是处于永恒与重复之中。针对于此,尼采提出永恒回归。时时与基督教针锋相对的尼采是可爱的,从中我们或许可以推测,基督教一直是他所说的那个“可恨却不可鄙的敌人”,是一个难解的心结。“海德格尔也曾深刻地指出,任何‘敌……’的思想,都必然受到它所敌之物的规定。海德格尔此言正是针对尼采,意在指出尼采的敌基督思想其实和基督教具有内在的继承关系。” 1如《查拉图斯特拉》中所说“以这样一种无信仰,你比你自己相信的更虔诚!你心中有某一位神使你转向你的目无上帝。” 2在尼采的文字中这种虔诚是显而易见的,或许我们可以说,尼采以自己的方式信仰。

  在《查拉图斯特拉》中,令人吃惊的是,他对于上帝死因的思考。首先,他称这位死去的上帝为“老上帝”。这一称谓引人注意,因为人们几乎会本能地问,还有新上帝?我们揣测,这是否意指死去的是关于上帝的一种旧观念。若一切都在被重估,“上帝”与“魔鬼”或许可以得到全新的理解。又或者,此中上帝是一种隐喻。其次,上帝的死因竟然是对人类同情。“魔鬼曾经对我如是说:‘甚至上帝也有他的地狱:那就是他对人类的爱。’” 3一个富裕而幸福的人因另一个贫困交加的乞丐的境遇而不安,一个至高无上的上帝为了必须被跨越过去的人类降在马槽,最后又被钉上十字架,这在尼采是不能接受的,这意味着某种不公,这意味着平均。或许尼采更爱《旧约》也有这一部分原因:旧约中的神是力的象征,对于蝼蚁之辈绝不手下留情。然而,将同情视为上帝的堕落,不得不让人联想到克尔凯郭尔对此给出的相应的说教:上帝的爱是无力的,因为这爱也不能消除他对人类构成的冒犯 4(而显然尼采本人被深深地冒犯)。即耶稣虽然来到世间,却如是说:“神的国的奥秘,只给你们知道,对别人就用比喻,叫他们看却看不见,听却听不明白。”(太 13:10)对于这些神秘莫测的话,世俗教会是直接忽略过去或者牵强附会过去就完事了的,但这里分明显示了一种区分:对于高等人与低等人,耶稣说不同的话。《圣经》中包含着两套真理,这是相当明显的。用尼采的术语表述,分别是奴隶道德与主人道德。耶稣对法利赛人的批判对应于尼采对善人的批判;耶稣不顾当时教会的种种教条对应于尼采对价值重估的呼唤。“一个较为值得关注的是尼采强调了基督本人与基督教的区别:在尼采看来,基督教是一种犹太人的怨恨逻辑的结果,但基督耶稣本人倒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对外在漠不关心,视内在为唯一生活)” 5。尼采的作品中有太多地方对基督本人的含沙射影。至此,我们当然还不能下结论说尼采在公开场合抨击基督教,实则在某些方面为基督之隐微认同者。但这些细节引人注意。正如《卡拉马佐夫兄弟》中,阿辽沙在那家小酒馆里听完伊万的《宗教大法官》,对伊万几乎说出了与《查拉图斯特拉》中一样的话:你比你想像的更虔诚!这莫大的虔诚使得他无法接受基督教所阐述的这位上帝。或许在至为虔诚者眼中,基督教的上帝无异于对上帝的亵渎。或许“ ‘基督教’这个词根本就是一个误解——事实上,曾经只有过一个基督徒,而他已死在十字架上” 6。而基督若承认那样一批精神上的奴隶为他的子民,恐怕就将失去尼采这样的真正虔诚者。正是这样没有信仰的被基督冒犯的虔诚者才会转向如此程度的目无上帝。

  二

  同情不光在尼采这里泯灭,也同样在陀思妥耶夫斯基那里。后者曾说:“我肯定,如果我们意识到,自己完全无力帮助受苦受难的人类或给他们带来任何裨益,而同时又完全确信人类在受苦受难时,这将使我们心中对人类的爱变成对人类的仇恨。”7 同情意味着不能再给予更多,意味着承认“当他得到了如此多的关心和爱之后,他应该在心灵深处完全感到满足了,无论他的处境是多么艰难。在人们对自己的爱中,他应该看到最高理想的实现,也就是,人能够向生活提出的第一个和最后一个要求的实现。这个升华到理想的怜悯,就像它的献身者们一样,只能激起尼采的愤恨”。 8不,止步于同情的道德不能使尼采满足,不能使陀思妥耶夫斯基满足,不能使舍斯托夫满足,更不能使用瓦片刮着自己皮肤的约伯满足。

  三

  既然尼采的哲学观最重要的一点是哲学的使命就是要关注人生,给生命一种解释,给生命的意义一种解释,探讨生命的意义问题,那么这生命就不能仅仅是纸上的生命,而是活生生的生命,比如,尼采自己的生命。通过窥探尼采自己的生命,凭借更多的心理学知识,我们或许可以得到一点其信念形成的蛛丝马迹。尼采一直没有放弃同病魔做斗争,即他从来也没有热爱过他那一身的疾病。与莎乐美之间的往事他也不曾释怀,或许还直接导致了他的仇女情结。而另一方面,莎乐美的所作所为却是相当符合尼采的理想的,即不怜悯,爱同等地位的人,有尊严地爱却根本不迷恋,永远独立,永远不依附他人,永远从自身汲取力量。但这一切却令尼采不能忍受。当我们谈论热爱悲剧的时候,总是可以做到谈笑风生。而当我们将手指放在门缝里夹的时候,却总是痛得大叫出来。尼采在生存之中的软弱不能不引起我的注意,对于一个存在主义者,我无法不使自己关注他的生存。尼采在我看来并不诚实,他那些豪气冲天的话语来自冰冷的病榻。说真的,这并不能叫人满足,而是令人心碎。这让人觉得这些只是一个病人的自我鼓励,自我暗示而已。谈论理想的人恐怕并非诚实的人。诚实而现实的人对现实与理想的差距的关注丝毫不少于于对理想本身的关注。克尔凯郭尔可能会如此评论尼采:他创造了壮观的哲学大厦,自己却不能居住其内。克尔凯郭尔太在意是否能构建一座能让人居住的大厦了,而对人类的怨恨让尼采不再关心人的住所问题 9。若尼采只在理念上赞美悲剧,就自视完成任务,那他的哲学脱离人生,他的工作就是他所揶揄的哲学苦役——比如,总结古老的智慧。不过,这恐怕也并不能说明他没有从他自身的软弱中得到启示。理解尼采的人生与其哲学需要更多的心理学,在此,这或许是由其性格决定的——再多的磨难也无法使尼采低头认输。他热爱大地,尽管大地对此无动于衷。尼采应该会声称他不在乎。大地将一切灾难与孤寂加于他身上,尼采声称自己更爱这股摧枯拉朽的力。这力最后也毁灭了他。这是不顾个人安危的炙热的爱,因而它令人感动,令人敬佩。可是,我知道这仍然太赋于理想,就像纪录片 Grizzly Man中 Tim Treadwell为保护野生灰熊而被灰熊生吞一样。尼采对大地的一厢情愿是一个悲剧,也是反讽。他故意不提生之软弱,或者,他将自我置于各种能动力与反动力的争夺之下。尼采爱真理,大地,此世胜过他自己,而舍斯托夫则为自我以头撞墙。

  不过,难道尼采真的没有想过,其实他还是向“二二得四”这类铁的定律低头了吗?“尼采认为,从古希腊哲学的源头开始,对于生成( becoming)就存在两种观点:第一种以赫拉克利特为代表,肯定生成的世界是唯一的存在;第二种以巴门尼德为代表,在生成的世界之外提出了一个永恒不变的存在( being),认为这才是最真实的,而生成的世界只不过是它的‘现象’。在尼采看来,这样两种观点其实根源于两种不同类型的权力意志(或者说,两种不同的‘哲人心理学类型’ ):第一类哲学家的权力意志足够强大,能够承受‘生成流逝的真理’,并通过直接肯定‘生成的无辜’而肯定自己的生命;第二类哲学家的权力意志不够强大,他们无法忍受无常的人生和必死的命运,故而提出某种虚幻的理念(无论是巴门尼德的‘存在’还是苏格拉底的‘善’,抑或基督教的‘上帝’),通过肯定一种捏造的‘永恒’来忍受不可能永恒的生活。 ” 10故此,尼采肯定不断流逝与生成的生命,又以此吹嘘自己强大的意志。然而换个角度看,这或许是尼采借着“永恒回归”隐藏他在现实面前的低头。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救赎”中,尼采表达了他理解的救赎:“拯救过去,把一切‘过去是如此’变为‘我要它如此的!’——这个我才称之为救赎!” 在舍斯托夫看来,热爱就不是反抗。尼采的“是我要它如此!”就是赤裸裸的谎言。尼采对大地的肯定在我看来是被现实击打后,向众人宣称现实是他孙子——“是我要它如此!”“而舍斯托夫所要求的反抗乃是对于这样一位上帝的信仰:他‘能够使曾经发生的事情成为不曾发生的’。” 11而后期深受实证主义影响的尼采,在铁的现实面前,忍受了不断流逝与生成的生命的剧痛,开口唱出了权力意志之歌。既然无力改变,不如使自己爱上它,然后说,此乃我选择的。尼采的热爱在此仅是明智的选择,或许远非尼采自己所矫饰的出自强大意志。无论如何,我钦佩处于恐惧与颤栗中诉说着权力意志的尼采,但这却还不及他冲过去抱住那匹受鞭打的马的脖子,热泪奔涌并高呼“我的兄弟!”令人动容 12。那时他学会了哭泣,学会了呼喊。那一刻他极为美丽、善良。那一刻成了他批判同情心的最好注脚。

  四

  尼采选定的新价值仅仅是给传统的上帝另一个名字,另一种属性。纯粹的客观是一场空,哲学家的任务是给世界命名,或者说,乃是创造。上帝死后,上帝的工作落到了哲学家的肩上——在空无一物的世上开口肯定了光,于是世上便有了光,如此等等。客观依旧保持冰冷与漠然,但已与人类无关。人类诗意地栖居于自己的精神世界。而哪怕“纯粹的精神就是纯粹的谎言” 13也不重要。精神已经高于谎言与真理的世界,精神就是主观真理,精神已经解构了客观真理至高无上的地位,已经与其划清界限,简言之,前者高于后者,脱离后者,无视后者。任何将前者容纳到后者里面去的行为都是媚俗。《哈扎尔辞典》(p3 )中说,精神真理高于逻辑真理。将精神真理称为纯粹的谎言或者自欺欺人只是客观真理的卑鄙的污蔑。因为,客观无法证实精神,也无法证伪,它在精神面前苍白无力,充其量也就摆出一副冷艳高贵感吓唬世人,而人们稍进一步就能发现,客观说完那些诋毁的陈词滥调之后也就技穷了。“舍斯托夫反对雅典精神的最终根据就在于,理性哲学是非存在论的,无法面对人真实的存在本身。而宗教哲学则是一种‘从存在中得到证明’的知识,是存在论意义上的真理。” 14在虚无的大地上由人去创造意义,这正是肯定了人,而“人发现或寻找意义”这一类的表述则是表明某种客观的意义在人之上。

  而如果有人本着“科学”的求实态度说,其实没有人能确切地说出精神是什么,因此这个词的使用并不规范。那我就要套用克尔凯郭尔关于伦理的言论如此反驳道:这是以非精神的方式询问精神,因为精神假定每个人都知道精神是什么——一个绝对内在的无法被说出的事物。尼采亦有言: 你最好说,“使我灵魂既痛苦又甜蜜,并且还使我内脏饥饿的东西,是无法表述的,无名的”。让你的美德清高得以任何名称来亲近它都成为不可能吧:如果你不得不谈起它,那你就不要羞于为它张口结舌。 15

  五

  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中指责上帝没有赐给人类聪慧的耳朵好让我们听清祂在说些什么,他指责上帝是模凌多可的。因此他不信“彼世”,转向了坚实的大地。因此他说“纯粹的精神就是纯粹的谎言”。但如今弦理论中的十一维的多重宇宙远比任何魔幻小说更加魔幻。我们不知道未来我们还将发现什么,以及现有信念还能支撑多久。科学同信仰一样,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对未来的允诺。遥远的未来的人们还将发现什么,其实对于处在当下的人们来说,是无意义的。人们对理想与未来感到疲惫。当理性只能被用于解释我们已知的事物,因而其局限性已经越发被人发现时,波拉尼奥说,任何数字都是近似值,人总是在黑暗中行走 16。人的存在疆域太过狭窄,套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句式,当知道不可能获得答案,追问开始令人感到恶心。大声说出人的软弱与局限性,是克尔凯郭尔的诚实。虽然尼采提出超人,但查拉图斯特拉的脚抹去了他身后的路,并且写下:不可能!而克尔凯郭尔找到的通向“超人”的道路是信仰——一个怀疑者的自我拯救。可是他继续说,基督教对人的要求是非人的。我们也可以继续问,如何通过信仰的跳跃,以拥抱荒谬的真理?

  寻找真理让人精疲力竭,知其不可之下的奋斗让人恶心。不如坐下,等待戈多的来临。海德格尔说,追问意味着能够等待整整一生。

  -------------------------

  1 反抗与热爱:舍斯托夫和尼采, http://book.douban.com/review/2068380/

  2 尼采,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退职者

  3 尼采,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痊愈中的人

  4 克尔凯郭尔, 致死的疾病

  5 江绪林,尼采《敌基督( Anti-christ,1888 )》小摘要, http://book.douban.com/review/6282774/

  6 尼采,反基督,陈君华译 [M].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3 ,p123

  7 陀思妥耶夫斯基, 作家日记

  8 舍斯托夫,思辨与启示,方珊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p335

  9超人看起来是一个“相信未来与进步”的概念,其实更是作为“末人”——或者说人类——的对立概念而出现的。因此,“超人”这一说法中包含了对人类深深的仇恨。人类是地球的“皮肤病”,是地球的反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第二卷,“大事件”)在尼采看来,人类与大地是对立(而不是人是大地的一部分)的,而他毫不犹豫选择站在大地这一边。对于尼采来说,人怨恨大地。于是他便怨恨了人。因而他批判的犹太人的怨恨逻辑,在他自身同样存在。

  10 反抗与热爱:舍斯托夫和尼采

  11 同上

  12 人们说他疯了,我却不信,既然心理疾病的研究也只是对宏观大众的一种粗略的统计,而这种判语总是由权威之口说出,这权威又剥夺了“疯子”的话语权,否定了他的自省能力。我更愿意将尼采之疯理解为他内心的一次空前聚变。

  13 尼采, 反基督

  14 反抗与热爱:舍斯托夫和尼采

  15 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16 波拉尼奥, 2666 ,p788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读后感(七):如若未成熟,请勿读尼采

  我读尼采是十九岁那年,尼采的批判性和青春期的叛逆性在我身上神奇的结合了,于是我经历了一段精神爆发期,或者说我被尼采弄疯了。人大概只有在青春期的时候才会有批判性,而这表现出来就被人们成为叛逆性了。因为有这样如火的批判性,我也有了一种批判的眼光,而这难免让我得罪人,难免让我做出不顾他人感受的行为,难免对世间一切都存在敌意。所以自从读了尼采,我就受其伤害,从政治上说,这是西方没落的文明对我国青年的赤裸裸的腐蚀。于是有了本文的标题,如果心性未定,别读尼采,如果有人抬他出来吹捧,你最好是也吆喝一声以示存在,接着就不读了。

  多年以后,我拿起这本书,依旧觉得自己拿起的是一个发热的火山岩,是一个带着诅咒的指环。这篇读后感我只说一点便罢手。

  且看查拉图斯特拉下山时对太阳说的话吧!他向太阳咆哮,如果不是因为他的存在,太阳早就厌倦了自己的东升西落。这句话是不成立的,太阳东升西落并不是为了让谁看到,并不是为了让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并不是为了给谁造一个昼夜交替的世界,它的存在是自由自在的,是没有意志的一个存在。

  可是查拉图斯特拉这么说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他在把自己比做太阳,他冥想了太久,他脑子里充满智慧,他是满溢之杯,如果没有人知道他的想法,如果自己的思想不交给别人,他也会厌倦自己的思想。唱戏的没有观众,那是何其痛苦!存在感是每个人都追求的,你辛苦工作,没人看到也是枉然,慢慢的你就厌倦了。你用心付出真爱,对方并不珍惜,你也会厌倦。查拉图斯特拉明明是个把孤独当做朋友的人,这时候为什么要下山,要到人间去啊!

  这个太阳的比喻自然可以移植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人和人如果不是互相需要,那我们也就厌倦了做人,我们何不退回到野兽状态。有的人性格内向,有的人生性喜静,难道这样的人就不和人发生关系了?显然没有。我若没有我心里的太阳,我早就厌倦了我的存在!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读后感(八):几点备注

  1.希望在绝望之中,在毁灭者之中,在“我”中,在太人性人之超人中。在上升的自我中,在人群中,在“傻瓜”中。

  2.在我眼前都是这般浮华,这等琢磨不定的时光,只有淋漓的鲜血,快乐比痛苦还深,在得知最高的山峰来自万丈深渊之后才能让“我”感知生命和智慧。

  3.回归大地,大地是明日的未来,回归孩子,回归一切为零的价值观和偶像观,回归胚胎中,一切都是朴质无华。

  4.别人都没有路,别人的路都是不能走的,“我”要超我,走我走之路,此路是一条绝望之路,一条注定毁灭之路,但是勇气是作为“自我”存在的力量,它驱使着“我”一直走下去,它是利剑,直指苍天,让太阳洒进自己的热和光,融化一切虚伪道德和同情。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读后感(九):生命的交响乐

  这已经不是一本书,它超越了书的含义。翻动每一页,都能感受到每个字渗出的思想的力量,那种沉甸甸的感觉。

  在最孤独的时候,看看这本书是对自己灵魂的安慰。

  因为这世界上曾经存在过的一切活物里,他是最孤独的。

  我们是未来的人,他曾经无限渴望接触并与之沟通的人。但实际上我们跟当时围绕在他周围的那些古代人并没有更多的区别。他站在那高处,那覆盖白雪,空气稀薄而纯净的高处,望着远处,他的思想在那高处发出太阳般辉煌的光。没人能理解他,理解他对于做为人的苦。会死的必然,与为什么要活的困惑。强力意志,超人,打破一切偶像,轮回。生命在多大程度上需要找到一个借口,或者支点,它才能矗立而不垮塌。但事实上这漫长的时间这么多的生命,活了,死了。新的生命仍然在涌现,像巨大的永不枯竭的喷泉。生命并没有因为怀疑自己的存在意义,而停止过一秒生存。

  只有最少的人想到这些问题,只有极少的人会去追问,只有痛苦到像他一样才有勇气对生命试图给个答案。

  哲学也许是个可笑的学科,哲学是研究什么问题的学科,也许这本身就是一个严肃而无法解答的哲学问题了。但能确定的是,哲学是人这种生物的智慧和勇气的最高程度的结晶。也许哲学只是人这种渺小的蠢物,妄想依靠双臂飞起来的梦想。看到这些疯子在大地上奔跑,徒劳地挥动着自己的手臂,令人心酸挣扎的本身已经值得尊敬。

  另外,抛开哲学,这本书仍然可以单纯地被归为诗,散文诗之类的读物。宏大而磅礴的语句,是高度纯文学的读物。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读后感(十):《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人必須是大海

  還沒看完。先寫一點。

  這本書半知半懂只能說如果經歷過才會大概理解,閱讀背景也要很強大。像我這樣就是讀一下有自己一些經歷看個大概,但也不全是記不住的,朋友那篇對我來說是醍醐灌頂。

  .32.忠於大地,即拒絕上天。

  拒絕宗教家的說教,他們麻醉人民,削弱人民求生的意志。

  當你遇見激進派的信仰人民他們會告訴你:「上帝可以給你一切」。好比傳銷手法,透過洗腦的方式告訴你入教保平安,萬事如意身體健康免去一切傷寒雜病。從中剝削你的精神思想,失去獨立思考能力就好像喪失你的說話能力。曾經我失落時,靠著塔羅星座天使啥的很多雜七雜八,覺得自己肯定會變好,但是我為此也感到茫然,彷彿往前走一步就會墜入深谷只能靠這些虛無的東西撐住,越接觸越明白這些是徒然的,身體裡的自己會有意無意透漏訊息幫你揭開一切真相。到頭來是腳踏實地,避免頭重腳輕。

  .34人是聯結在動物與超人之間的一根繩索—懸在深淵上的繩索。走過去是危險的,回頭看是危險的,顫慄而停步是危險的,人之所以偉大,乃在於它是橋梁而不是目的。

  我們必須時刻活在當下,因為時間不存在。

  當下想到啥就一定得去做,不要因為路途遙遠,嫌麻煩,手頭有事情,或是其他原因中途而廢。那麼當下的這個夙願會一直在你的心裡埋下遺憾。過去的事情過了就過了,如果感到過去比現在快樂,那現在就去製造快樂。

  .50 喪失世界者,會獲得他自己的世界。

  .153 把自己當作自己的朋友,做一個特立獨行的人。

  題外話,讓我想到一句歌詞—秒殺宅出癌的貞操。

  也許你在人群中很普通,但你就要做思想最特別的那一個人,有自己的思想,比如說:你的家人說到了啥年齡該結婚買房該怎麼怎麼大眾想法報紙雜誌你的偶像告訴你應該怎麼怎麼當下流行指標是BLABLABLA因為朋友這樣說雞湯XX語錄,世俗的想法—我都當成是一種洗腦行為,反洗腦多思考。別人講.那你自己的想法當下的感覺是如何。尼采說兩個道德不如一個道德輕鬆。

  .75真正能偷懶的人是有充實生活的人

  朋友篇:友與敵成為一體,此時,自己就要有跟朋友相配的高貴人格

  應當把你的朋友當作敵人尊敬

  對於你的朋友,不能是奴隸(工具人)專制者(利用朋友)

  .33人是一條不潔的河,要能容納不潔的河流,而不致汙濁,人必須是大海。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