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自在的旅行》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自在的旅行》读后感10篇

2018-01-19 20:2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自在的旅行》读后感10篇

  《自在的旅行》是一本由松浦弥太郎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4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自在的旅行》读后感(一):他想告诉你,旅行就是在自在的散漫

  挑书就像挑人一样,始于颜值,这本就是用他的颜值成功俘获我。

  牛皮硬纸壳的封面,舍去胶水仅用线装帧,侧面再加上1/2的白色纱布。封面有简单的白色书名,一副小小的简笔画,作者名字都是另外贴上去的,简单,大气

  翻开书,大片大片的照片,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文字需要联想,而照片却把世界搬到了眼前。照片不同于我们在旅行游记中看到的那些标志性建筑,更多的是一种普通生活,更为切入当地人的视角。有聚在便利店门口的女学生广阔街道、当地的食物、快餐店就食的场景

  我想这大概就是“生活美学”。

  如果想要找到旅行建议的人,可能会有些失望了,因为它不提供内容翔实的行程安排,有的是经历了个人或事之后,带来的心理上的感应。它传达了一种:认真关注身边人和事,走出家门开始旅行,面对未知的强大的探索欲。

  书中的文字也多是一些有趣小故事,没有什么营养,却表达了一种,世界上有不同的人在用不同的方式,按照他们想要的形式好好生活着呐。穿插着的简笔画的地图和物品也非常的有趣。

  《自在的旅行》中的内容也很是自在。

  就像写在最后的那句话:不买旅游书、也不用网络搜寻,几乎不带任何旅游信息去造访当地,在1小时就能绕完的小范围里,花好几天的时间散步,亲自走访,将看到的风景感受到的事、听到的话、遇到的人、观察到的事物画在地图上,用文章记录下来。

  人说:故乡不过是方圆十公里的地方;可若是带上出门就是旅行的态度,世界都将是故乡。

  这种自在的旅行态度,下一次,你要不要试一试?

  《自在的旅行》读后感(二):我是一位爱书怪人

  自诩爱书的人,一定得有爱书的理由。我这个人喜欢读书,也喜欢藏书,有位朋友我家,看中我一本书,想借走,其实就是拿走不还。我很想阻止他,因为我知道他不是爱书之人,这本书到了他的手里只有一个命运,被丢弃。以前也遇到过有人想拿走我的书,我说你要是喜欢,我可以再给你买本,人家听了很生气。不是我小气,而是我觉得精心选回来的书,未必非常名贵,但它们已经融入了我的世界,即便很久没有翻过它,而且它就那么静静地躺在书架里,就如你的家人,每天看到它也觉得安心。有人说我书痴,有人说我有些固执,书痴也罢,固执也罢,当一个人将一些普通的东西当做宝贝时候,千万不要去破坏他们,就如你也有你喜爱的东西,你也不想被人分享一样。

  我说我爱书,但是与日本松浦弥太郎比起来我恐怕还要逊色得多,初次拿到他的书,一种墨香就扑入鼻中。他的书《自在的旅行》不仅包装异常精良,就连邮寄的包裹都要比别的书考究,是独自制作的装书纸盒,所以这本书到了我的手里是完好无损的,是真正保留书原来墨香的。当然这本书不仅装订精良,里面整体设计也是独具一格,图文分开,让你读一些文字的时候就可以休息一下,浏览一些图片心情顿会轻松。然后再去读他的文字,就这样你会轻松融进他的世界。

  这本书是自在的旅行,是作者写他眼中的美国旧金山、夏威夷、纽约、加州、马萨诸塞州,法国巴黎,日本东京,中国台湾,英国伦敦。然而作者的旅行时时刻刻都与书有关,可见他爱书要远远超过我。还有就是以前我看关于旅行的书,往往是图片更吸引我,可是这本书打动我的确是书中的文字。比如作者说他在美国的旧金山华盛顿广场,看到一位年轻人将一些旧书摆在板凳上,他询问年轻人,这些书是卖的吗?年轻人告诉他是,他问卖的怎么样?年轻人说还行。他又看到最边上有本新书,又问这是什么书?年轻人告诉他是自己写的诗集。他追问卖的怎样,年轻人告诉他没人买。书中就是采取这样的方式介绍了各地的书店和爱书的人。这本书中作者不是与其他人一样,去观赏各地的景物,而是每到一个地方,他都会关注他们的书店,关注当地那些喜欢书的人,他甚至因为一本杂志,竟然主动去拜访那本杂志的编辑社。与那些美丽的风景相比,恐怕这些喜欢书的人是作者觉得最美的地方。

  我一般很少在介绍旅行的书中找到共鸣,大多数旅行的书都成了旅行指南,雷同各地的“黄页”,就是那种介绍各种酒店、行政单位、景区电话号码的本子,翻开它你就可以不用顾当地导游了,完全可以按照上面详细的介绍去游玩了。而这本书不是这样的,虽然其中也有这样的画图示意,但是除了吃饭的地方,一定还标注当地的书店。

  这本书的作者比我年长五岁,曾经做过杂志的编辑,也曾经创办个性书店 COW BOOKS。或许也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吧,所以他才会那么的爱书,那么的喜欢看各地的书店,这是他一生钟爱的事情,如果拿这些与那些美丽的风景比,一定是书屋更吸引人。

  在他面前我不敢称自己是爱书之人,有时我也难免迫于脸面的原因,将一些自己精挑细选的书给了别人,虽然心里万分的不乐意,但是无法开口去拒绝,就如开头说的那位朋友,他就告诉我,看过之后,自己都不知道丢哪了。我知道不能就因为一本书,而让别人觉得我这个人有些怪,有些格格不入,毕竟我属于当今社会上的另类,这个我自己知晓。

  我弟弟说,爱书还有一种方式是读书。不是将喜欢的书都买回来放在那里欣赏,而是把它们的故事都装进自己的心中,我很赞同,我就想把这些书中的故事都慢慢装进我的心中。

  《自在的旅行》读后感(三):世界那么大,我将去何方?

  世界那么大,我将去何方?

  曾经于无聊之际思考过何为旅行,最终无法定论。只一点可以肯定,真正的旅行,是我从未曾拥有过。至少,旅行应该从身至心的,这恰恰是身心受束缚的我无法达到的境界

  我简直要嫉妒这松浦弥太郎了。我的嫉妒就从这《自在的旅行》穿刺过去狠狠地投在作者的身上。我这无谓的嫉妒,自收到这本书就开始了。硬纸板的封面,牛皮纸色调,线装书式的装订,封底作者自己画的地图和小汽车,直中我喜爱的软肋,尤其是腰封上那只在书店昏黄灯光下慵懒眠卧的猫,最可恶

  作者的旅行从不事先做功课——只这一点我便远远不能,或许自卑的人永远没有安全感,活得没有底气,不敢有说走就走的旅行。作者并不跟随旅行团,几乎没有向导,只随性而至平静地散步,用脚丈量一方水土,悠闲地观察所处之地生活中的细微闪光,细心地聆听路人言语、乐声或鸟鸣,将所见所闻、所感所知化为文字,并自行绘制所到之处的地图,标上自己喜欢的和感兴趣的处所(如喜爱的早餐店,书店,老式印刷店,咖啡店等)。

  作者去的最多的莫过于书店。各具特色的,各有传承的,甚至年代久远的书店。他热爱这些书店,对书店的历史来由、发展历程和所拥有的珍藏十分熟稔,他与爱书之人惺惺相惜,他在书店或者书摊中寻觅淘宝,收获各种如意至宝。我真希望那一刻我也能借多啦A梦的法宝,遁入书中去,在那些书店中徜徉、寻觅,直至迷醉。

  若说何为生活美学,我想,松浦弥太郎以他的实际行动诠释了。这本书从头至尾看起来那么的没有营养,按某类人说法是没有高潮跌宕的吸引眼球的爆点笑点。但若我们能回过头体省自身,向内在追过充实圆满内心,当我们能从昏头转向、浮躁盲目急功近利的生活狠下心退出来后,或许才能体会这样一种内心宁静自在的旅行,一种有舍方有得,一种修行内心而得的圆满。

  《自在的旅行》读后感(四):松浦弥太郎的生活笔记

  生活笔记是一种尴尬的体裁,它介于虚构和非虚构之间,从来不属于神话。你对文本进行虚构,仍被假设为真实,即便读者并不在乎。这一点,作者知道的比读者更清楚。纵观松浦弥太郎的作品,大多属于生活笔记范畴,包括游记专栏《自在的旅行》。

  今年50岁的松浦弥太郎,享有COWBOOKS店主、《生活手帖》总编辑和作家三重身份。又被冠以日本生活美学大师特立独行思想家、生活美学的先行者、“全日本最懂生活的男人”等荣誉。这些头衔无不莫名其妙,能指和所指的脱节,既不会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也不会限定作者的写作经验。近几年,松浦弥太郎的书被陆续介绍过来,而大陆往往比台湾要晚一些,也就是简体版比繁体版要晚一些。2013年台湾繁体版《自在的旅行》之后,又过了两年,中信出版社出版了该书的简体版。

  从知日系列得知松浦弥太郎开始,我先后读过他的《100个基本》《不能不去爱的两件事》《今天也要用心过生活》等。介绍本书是一个旅行专栏的合辑,松浦弥太郎负责文案,而拍摄交给若木信吾。但读的过程中,发现照片和文字贴合不起来,这才发现作者和摄影师若木信吾自由选择路线,两个人分别用自己的方式传达旅行。如此安排,作者有作者的选择,摄影师有摄影师的选择,令摄影与文案举案齐眉。全书写的平淡松散,“大道理”讲的不多,异于松浦弥太郎的其他作品。《不能不去爱的两件事》之后,《自在的旅行》的介绍中又赫然出现了“日本生活美学大师松浦弥太郎代表作”,如果你真的认为这是他的代表作,那你就上当了。“代表作”只是一个统计学的概念,甚至只是一个统计局或宣传部的行文用词。那些放在封面吸引人的句子,也大多出自作者的“写在最后”。其实看过全篇以后,这些句子反到显得不那么迫切了。

  最后,关于该书的装订印制不得不说一句。这些外在属性虽然不会被纳入文本或后人的评价之中,如同装订的好坏并不能给《尤利西斯》《洛丽塔》增加或减轻一丝份量与罪行,但它对于当下读者的作用却完全不能忽视。我既享受着文本的魅力,也享受着文本的外在属性。它的线装,裸露的脊背以及弧角,都给我带来无比的享受。这样一种小小的乐趣,把玩的同时,深感生活之幸,甚至令我次日早晨,开始在网络和县城的商店里寻找一种可行的切角工具。(玟涛,2015年3月3日)

  《自在的旅行》读后感(五):一样的风景,只看你觉得是否有趣

  每次看别人的游记,都觉得与看影视作品无异,后者是用镜头描摹声画一体的梦幻错觉,而前者则用文字营造另一个趣味盎然的虚拟世界。

  其实,是会给人很多挫败感的。

  影视剧中男女主角在夜晚的河畔放烟花,琉璃的光斑配合着慢动作中的笑靥如花,嬉笑玩闹配合着鼓点恰好的浪漫情歌,女主角先是挥舞着手中的烟火棒尽显纯情,而后又看着窜入高空坠入夜色的礼花吃惊欣喜地张大了嘴,最后必是相拥对视,直到画面越离越远不用看也知道他们在干吗。

  可如果我们也去尝试,就生生变成了傻乎乎地在黑漆漆地臭水沟边呲呲花。因为我们生活的世界,没有背景音乐,没有360旋转的拍摄画面,没有专业摄影加PS修图,想努力表现开心喜悦随意蹦跶两下,也只是觉得自己傻。

  说了太多的铺垫,也显得过于悲观,但其实更想说的是,傻又怎么样呢?你看松浦弥太郎被尊为大师,他的游记却让你觉得像是一个涉世未深的小女孩,眼见的一切都是无限的新奇有趣。某个车窗外匆匆而过的摩登女郎,某个路边书店里慵懒肥美的猫咪,某个清新稀薄透着单纯气的早晨,某个回味悠长让人久久不能忘怀的面包香味……每个细节处所展现出来的审美情趣,都不是矫揉造作刻意为之,从他的文字你可以感受到,他真的觉得那些东西很有趣,并且还像是在问你:你难道就没有感受到吗?

  生活周遭的很多事物,我们都太习以为常了,以至于在来到一个陌生环境时,依旧不自觉地去找寻一种熟悉感,反倒让自己拘谨而无法去欣赏,只有导游在告诉你这是一个景点的时候,才会举起相机,拍些网上随处可见的风景照片。

  其实年岁渐长,我们似乎渐渐丢失了去喜欢的能力,再没有什么样的礼物能让我们兴奋不已,再没有什么样的风景能让我们如痴如醉,这种麻木叫做成熟吗?或者它仅仅就是麻木而已。

  我并不是旅行达人,也不懂所谓旅行的意义,只觉得生活中能保持一种近似童真的好奇心与欣赏力,是无比难能可贵的事。这也是你要去遇见松浦弥太郎的原因,跟随他的目光看他眼中的世界,让他悦动的文字唤醒你对这个世界的触感,绝对是一场别样的旅程

  《自在的旅行》读后感(六):走出家门就是旅行

  翻开《自在的旅行》这本书的时候,我乘坐的车子正飞驰在高速公路上,我们正在奔赴一场极不情愿参加的婚礼身不由己的坏处不仅仅在于行动的不自由,更糟糕的是它会带来心理上的厌恶与抗拒。因此,同样是旅行,同样的目的地,“自由”与否便成为了可以反转心情的按钮。

  毫无疑问,松浦弥太郎的旅行是愉快惬意的,去自己想去的地方,在喜欢的街道,寻找感兴趣的各色店铺,品尝当地美食,追寻一下历史,绝不思考重大的问题。只是享受当下的自在与幸福,嗯,这样的旅行谁能不爱呢!

  既然旅行都是自由自在的了,旅行笔记当然也可以随心所欲。相较于传统的旅行日记而言,松浦弥太郎这本《自在的旅行》更像是一本融合了文字、摄影和旅游指南的“旅行手账”。熟悉手账这种生活方式的朋友一定能想象得出这样一本书的原稿一定是一本厚厚的、被涂画得满满的、记录了各种店铺名称和地址的小册子。

  好在,无论作者记录的内容多么细碎繁杂,摄影师的作品是否充满随性与自然的基调,书读起来还是令人觉得惊喜满满。尤其是每到一处,必去的咖啡店、书店、餐馆都一一记录在册,还配有手绘地图和简短注释作为指引和补充。比如曼哈顿的哥谭书坊、巴黎的莎士比亚书店,作者都有提及,不过,最有营养的应该还是那些只有当地人才能经常光顾的旧书店。大概也只有像作者这样既是作家、书店创始人的旅行者才能写出这样的一本独特的书,为前仆后继的文艺青年们充当旅行指南针吧。

  跟随着作者的脚步,我们从美国加州旧金山的北滩到了夏威夷的希洛,又漫步在纽约曼哈顿的街头。忽而飞去法国巴黎的奥贝尔康普夫,忽而又飞回旧金山的伯克利。就好似美国是作者的常驻地,巴黎、东京、温哥华、台北、伦敦是偶尔出差去看的风景。但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旅行呢?

  在书的最后,作者介绍说原来这些文章全部都是2005年时为杂志《COYOTE》写旅游专栏“Good Day”时创作的,“自己散步画地图”正是专栏的卖点。难怪他可以进行如此自在任性的旅行,就像他 说的“不买旅游书,也不用网络搜寻,几乎不带任何旅游信息去造访当地,在1小时就能绕完的小范围里,花好几天的时间散步,亲自走访,将看到的风景、感受到的事、听到的话、遇到的人、观察到的事物画在地图上,用文章记录下来。”

  而摄影师若木信吾也同样用自己的眼光和角度进行拍摄,不必为了补充文章而拍照。两位作者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在各处旅行的感受,这就是所谓的“Good Day”。

  看到这里,我不禁有些感慨。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都身不由己,唯有走出门去旅行的时候才能感到放松与自在,然而,太多的客观因素和限制时时刻刻在制约着我们,唯有随心而行,才能到达真正的美景。尽管,也许那也只是某些人每天生活着、抱怨着、想要逃离的地方。

  不过,这就是生活,这就是旅行,一场走出门去的自在,一场从心开始的寻找与回归。嗯,走出家门,就是这样。不是么?

  《自在的旅行》读后感(七):我想和已知的你,一起探索未知世界

  这本小书真是长得年轻漂亮啊

  第一眼就想要占有

  一个男人负责写字,另一个男人拍摄,

  两人声情并茂,

  没有目的的在世界上东游西逛

  他们聆听,感触,遇见,交谈,思索,记录

  他们自由自在

  原来,所谓新鲜感,就是和已知的人,

  一起去探索未知世界。

  《自在的旅行》读后感(八):旅行美学

  这本《自在的旅行》是日本著名的生活美学大师松浦弥太郎和著名的摄影师若木信吾的合作的成果。这两位作者在日本都是学有专长,小有名气。松浦弥太郎是《生活手帖》总编辑,据说被誉为“全日本最懂生活的男人”。若木信吾毕业于美国罗彻斯特理工学院摄影系,不少摄影作品刊登于一些知名刊物。这本书中的文字朴实生活,娓娓道来,于日常生活的近乎白描中见风采。摄影作品不玩技术,选的角度别有味道,擅于捕捉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给人温暖平常的感受。书中的这些大幅的照片不是为了补充文字的不足而存在的,而是摄影师用相机来表达自己的看到的风景。书中的文字和照片不是一一对应的,不是文字来说明照片,也不是照片来补充文字,这本书是这两位作者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旅行的观感。当然文字和照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毕竟在旅行的过程中,两人虽是分头行动,但经常一起外出散步、吃饭。虽然书中的文字很美,但这些摄影作品也是不可或缺。可以说,这本书是两人密切合作的成果,谁也缺不了谁。

  这两作者不喜欢凑热闹,爱去一些古老的街区,感受那些逝去的美好时代。爱逛一些生活气息浓郁的咖啡店、书店、餐馆等。他们喜欢自由自在的行走,背起背包随性漫步,在陌生的地方感受生活的美好。这样的慢旅行让旅人充分感受到快节奏时代中生活的美好。读者在这本图文并茂的书籍中也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无论是在美国加州的旧金山、纽约,法国的巴黎,还是中国的台北等。

  书中的一个亮点是松浦弥太郎的自绘地图,这些地图富有个性色彩,是作者把自己散步时候看到的风景记录下来。在这些手绘的地图中,跟旅人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点都会一一标注出来,诸如书店,咖啡馆(这是松浦弥太郎最喜欢的去的场所),超市,公寓等,当然还有缺不了的美食馆,包括日本料理馆、中国餐馆等。

  走出家门就是旅行的开始。这是作者松浦弥太郎的旅行观。有了这样的意识,就会明白生活也是由旅行构筑出来的。如果这样来理解生活和旅行,那么旅行地点的远近就无所谓了。有了这样的心态,自己的日常生活也会变得丰富起来。

  《自在的旅行》读后感(九):年少不旅行老年何为忆

  “年少不旅行,老年何为忆”这句话是我读松浦弥太郎《自在的旅行》一书最为喜欢的一句话。当然,仔细想想,选择此书的初衷似乎也是认为自己有这种模糊的情感在里面,只是自己没有意识到罢了。

  喜欢此书的理由似乎很简单,就是有一种共性,那就是对旅游的见解。当然我与作者或许存在太多的差异,这应该是不争的事实,但是摒弃这些差异,仅仅说对旅游的看法,我想还是存在共同点的。旅游不仅仅是走在路上,走出家门,更多的更在意的或许就是那种心情的放松,心灵的享受和感悟,不急不躁悠然自得顺其自然的去领略自己眼中的景致以及风土人情。有时候没有目的性的奔波或许就是生活最高境界的追求吧?我很欣赏作者那种不随波逐流的奔往各个旅游圣地,在标志物前拍照留念以示自己来过此地,而是让心灵去感受那些或许被忽视的细节,能够在这一行程之中对街道,对店铺,当然是自己关心喜爱的,诸如书店,餐饮,二手衣店等能够画出非常细致的平面简介图,我想这真的是爱书者所最钟情和高兴的事情,在书店淘宝的感受肯定是让人兴奋难忘的。当然,我估计今生都很难到作者说的这些地方去感受,踏出国门有时是需要很多物质和知识的储备,就算是给你资助让你到了这里来,你再怎么喜欢书,但是想想你置身于自己完全不懂的文字语言的书海中,感受到的绝对不会是沉浸其中的幸福感。当然或许里面的图画书等还是可以领略一番,但是你不可忽视文化交流的不顺畅带来的隔阂,所以,我真心希望我的儿子将来不会有我这种感受。当然,我们放下这种想法,还是会庆幸自己因为翻译的存在,让我们通过类似的这样的书籍去感受别样的情怀,当然为此我们会在这种触动下教育我们的孩子珍惜自己的学习机会。这或许才是爱书人士最大的收获。

  图文并茂或许是本书的特色,只是,或许我们会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一种困惑,就是图文并不相称,似乎没有关联。这种猜测最终得到首肯,或许是理解,但未免不有一点遗憾,因为我们还是希望图片能够很好与文字相互衬托,有所关联。但是毕竟图文来自于两个人,想想如果你我结伴旅游,你爱好摄影,我爱好尽可能的步行探究,我们是可以同行,但是我们更相信即使我们站在同一条街,吸引我们眼球的东西肯定也是不一样的,我们就算进同一家书店,关注点自然也会是各自不同,所以带着这样的心情来感受图文或许更好一点,当然这或许很难,毕竟这样的尝试对于我来说还是初次。

  当然让我初次感受的还不止这些,还有书脊的“暴露”,但是这种暴露的展现比起那些看似包装结实的书而言更实用,此书更便于翻阅,且更不易散架受损。更不得不提的是书在邮寄过程中的包装----真的第一次收到仅仅为一本书量身定做的高档外衣----硬纸盒包装。毫发无损一点都不夸张,内心那种对做书者的爱戴敬意油然而生。

  《自在的旅行》读后感(十):充满品位和格调的随性之旅

  在谈本书感想之前,先让我吐个槽,此书全无文笔,流水账似的记下了作者的落脚之地,既无山水诗人的才情,又缺乏独行者的哲理,本书介于游记和旅行攻略之间,对于抱着欣赏散文般文字的读者,可能颇感失望。尽管我喜欢描写风景背后人文故事的游记,但面对这本以图画和指南为主的小书,还是带给了我别样的情怀。

  书中有一半是精美摄影插图,这令这本游记更像是幅画册,那些平时的文字成为了照片的注脚,而对于作者途经店铺的地址和特色介绍倒是也充分,在每个地区的描述最后,会看到作者的手绘地图,颇有种复古怀旧之感。

  的确,这种感觉的缘由和体现——作者对于旅行目的地的选择,时刻透露出一种文化人的品位。每到一个城市,哪怕是不知名的小镇,作者最关注的店铺便是书店。文中有一半文字献给了各国各地的书店,而这其中又有一半是旧书店(旧书店在国内是比较少见的),店中无论是摆设或整齐或别致的书籍,还是人们静坐阅读的神情,都让我心驰神往。尤其是巴黎巴桑的旧书市集,几百家旧书店齐聚一堂,让我的心跳都加速起来。除了书店,当然旅行也离不开各式餐厅和咖啡馆,但作者的脚步不仅流连在这些小资聚集区,也问津当地的干洗店、古董店、二手衣店、茶铺、图书馆、甚至是药店和出版社等非传统意义的旅游场所。这点也让我一同体会到作者那份好奇和闲适。

  旅行,取决于那份心情和那份期待。我所喜爱的旅行,是种不慌忙赶时间的状态,通过品尝当地人每天的日常饮食,和居民们闲谈,来感受这个城市的生活气息,再通过书中的介绍,去那些仍旧保留人文色彩的历史遗迹,去体会这个城市的历史脉搏。这之于我,也是自在的旅行。

  文/卢育涛 2015.03.14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