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两个轮子一个岛》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两个轮子一个岛》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1-19 21:00: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两个轮子一个岛》读后感精选10篇

  《两个轮子一个岛》是一本由沈思 / 温健著作,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35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两个轮子一个岛》读后感(一):你选择怎样的方式世界相遇?

  翻开这本书之前,单车在我眼中只是代步工具。未曾想象过,一架单车就可以满载一路的风景人情。在骑行中,用车轮去丈量一寸一寸的土地感受自己呼吸心跳,迎接风雨和沿途中最真实的一切,完全融入刹那的惊喜景色中。

  或许这时,才是与世界最亲密的接触。

  当单车与台湾、环岛这三个意象叠加在一起时,一切都变的未知而美妙。不知道下一秒会与谁相遇,变化计划交织的行程被陌生朋友特色的旅社和突如其来大雨填满,就像许多变量在一起的最终解,最独一无二体验。在沈思的温暖细密的文字中,我遇见了猫咪旅社的林先生帅气老板的Peter和黑暗中相伴的便当。初次见面的寥寥数语,成为朋友就是一霎间的事。或许今后都不会再相见,却让这陪伴与帮助更显得真挚感动。还有那些意料与意外的风景,被雨水洗刷的稻田,近在咫尺的太平洋和湿清新的晚风,在蜿蜒或笔直的公路两旁,安静的盛放。

  我的心就这样被所有美好画面拖拽着,陷入相似旅途中去。

  在与台湾十几天的相遇里,读到最多的就是藏匿在各色旅游景点背后生活味道。在温健笔下,那些简单而随性的生活,在走走停停,停停走走间愈发生动起来。脑海里勾勒出一幅幅温热的画面,街边热气腾腾的米糕店里,热情的老板说着听不懂的客家话;台北拥挤狭窄的小巷中,林立的商铺和穿梭的车辆密密麻麻地交织在一起;诚品书店里有着令人向往的夜晚;还有唱着客家歌谣的大胡子,黑白画面中的声音被缓缓拉长。我听到生命血液在这片土地上流淌,这是浮云掠影的观光游所体会不到的触动。那些扎根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沿着历史痕迹延续着如今的兴盛或衰落,日复一日地生活。

  最后,关于勇气。对我而言选择出发是件很难的事,总会顾虑再三然后忍痛放弃。或是因为偷懒,或是因为安于现状,极少下定决心踏上一段旅途。从沈思和温健的游记中,我感受到毅然出发的勇气。无论是选择独行,还是决定最大圈环岛,面对沿途所有的挑战,迎着风雨的召唤奔向远方。不同于平日单纯相似的生活,骑行的冒险充满了梦想与热血的力量,冲着这个世界,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

  这是青春本该有的模样

  突然就想即刻踏上旅途,以梦为马。

  《两个轮子一个岛》读后感(二):是指南,更是故事

  从收到书开始,就发现了一个个惊喜,排版的巧思,照片的多彩,指南的详尽,更重要的是一段段文字之下的感情

  和温健同学同在台大交换的半年,只是通过火车环岛了两次,当时也没有觉得遗憾,但现在却觉得没有单车环岛这种「仪式」真的很遗憾。未来日子,决定有机会多多骑车,感受作者沈思所说的「两只轮子上承载的自由」。一本书为读者开了另一扇认识世界的大门,应该是最厉害事情吧。

  对于想要去台湾的环岛的人,这本书绝对是第一选择。中间指南书的部分从计划、路线、装备到出发中所有的方方面面都非常的全面具体。单车新手,可以在这找到对于单车类型、零件、故障的详尽介绍。单车发烧友,可以找到修车、补给等方面的事情。更有诚意的是,书中的地图和各类路线时间公里数的详实介绍,真的是感受到了建筑系的严谨。

  对于想要去台湾旅行的人,这本书也绝对物超所值。读者看的会是两段风格迥异的环岛故事,对于路上风景的充满了感情的介绍。有些段落看过之后,就想放下书,想想自己经历过事情,再想想书里作者的经历,慢慢经历过的台湾更加的立体了。

  以前出门常常考虑到底这次旅行有什么意义,是发现了一个很好吃的小吃,还是有了一段美丽的邂逅,是找到一个世外桃源,还是爱上一个美丽风景。现在想想在台湾生活好像并不能只用这样一个简单的意义来总结了。去环岛、去挑战、去爬山、去吃小吃这好像都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意义,却又是在心底中最需要和感动的东西

  环岛的路上,你不知道会遇见什么,是不是下一站能按时到达,是不是在野外单车不会出现问题,或者是不是多雨的台湾能给你一路好风景,但就是这样的不确定也更增添了环岛的魅力

  还想要再说的是温健写的关于玉山的那一篇。之前只在阿里山区里玉山脚下看过了日出,现在很羡慕温健能有机会在台湾之巅感受这样的壮丽。如果再有机会去台湾,我想一定要拿着书去爬爬玉山。(书中有介绍申请去玉山的事宜哦!)

  我想,每当我想念那美好的半年,我都会再拿起这本书看看。谢谢作者沈思与温健写下的台湾,它与我记忆中的蓝天下的台大小木屋松饼和姐妹花鸡排一样美妙。

  《两个轮子一个岛》读后感(三):阅读与远方,都和梦想有关

  某一年的春夏之交,通过各种社交平台上零零碎碎的信息,我知道一个名叫沈思的姑娘孤身一人,拖着包裹一辆单车的行李箱,在夜色中登上前往台岛的火车。临行前她似乎还在加班赶工,但时间一到,便说走就走。

  许多人或认真或调侃,说要有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其实这四个字说来轻松,做来痛苦。她要筹备各式各样物品、交代各种事务、安排行程计划……一切的率意而为背后都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洒脱人生在世,梦想高悬,脚下坎坷

  就如同骑行本身。一直觉得这是一种痛并快乐的事,和运动、和做梦、和为一本书里的故事大哭大笑一样,在自我折磨中找到存在的快感,仿佛一场颠簸的修行。

  很多人评论分析甚至研究过所谓的“路上”文化,认为不确定性带来了各种外在的新鲜刺激和内在的自我发现,《在路上》的走红让路上文化变成了公路汽车和垮掉一代的同义词。坐在破旧汽车里一脸茫然颓废不知所终就成了“在路上”的典型场景

  但这都已经是上个世纪的流行,大众不会一直为颓废和无病呻吟买单。去远方,放纵寂寞都不是充分理由,爱与发现才是。

  而我自己是一个很不喜欢旅行的人,可能说起来并不适合评论这本书。

  不喜欢旅行并不是因为有什么特定的原因抑或心理阴影,而是单纯因为懒。所以比起旅行这个词,我更喜欢渡假。没有明确的行程和目的地,没有必须要去的景点,找一个懒散的城市蹲上十天半月,每天自然醒来,走上街头,看见哪家店铺顺眼就进去解决一下三餐;随便跳上一班有座位公交车,坐到终点,过马路再坐回来。路上的人和建筑,树与天空,甚至是陌生空气的味道,都是绝好的风景。

  这便是我也可以喜欢这本书的原因。省去骑行的辛劳,选择一个安静懒散的午后或傍晚,借助他们的眼睛和单车,可以隔空体会到远方陌生岛屿上的人和事,发现角落处的美好,甚至透过精致的文字,闭眼想象出岛上空气的味道。名山大川固然值得一游,但是一座活着的城市更值得去认识。就像遥远明星和身边的好友,前者的美妙与你无关,后者的温柔却可以融化在你心间。

  当然,这并不是一本介绍台岛的游记,作者的工科背景带来了更多脚踏实地的东西,对于高悬的梦想,他们选择帮助大家把脚下垫高。对于那些心中蠢蠢欲动而又找不到出发点的人来说,你可能不会按照书中的指引一路走过,但你可以知道,出发,并不是那么难的一件事;而对于那些已经在路上的人,无需多言,他们提供了双份可能,总有一款适合你。

  最后,如果你和我一样,是一个由内而外的死宅,那么就如前文所述,他们替你看到了更远的世界,读完后你会心存感激。

  而我,的确已经有那么一丝心动,想要去呼吸一下陌生的海风。

  《两个轮子一个岛》读后感(四):.

  出发之前,“我理直气壮地向所有课程教授发送了'我将因单车环道尔抱歉不能出席下周课程'的邮件”,轻松感,温健的确是个自在的人。

  可对于谨小慎微的我而言,这种轻松感往往也只能在瞬间中存活。

  于是整本书给我的基调是自由的,喜欢什么,就走近它,就实现它。

  相较温健的随意,沈思也许更细致些,他们写下眼中的风景,记录说不尽的故事。换作我,我可能不会留下什么,一切只会残存在那片混沌不清的记忆之中。

  也许我不会骑着单车横穿台北,也许几年之后台湾之行仍在To Do List里,但它不会消失,我会一直以不同的方式领略它的风光,就像我用不同的态度去追逐自由一样。

  《两个轮子一个岛》读后感(五):你的单车准备好了吗

  这是一本让你读完之后会想要买一架单车的书。

  与其说是旅行指导书,其实更像是跟随着作者去走了一趟环岛旅行,用书本和其中的图片辅以些许文字,将台湾这个在我们心中带有神秘色彩的小岛,一点点剥离展开在你的眼前。

  整本书由三部分构成,两头是两个作者的旅行札记,中间是旅行小贴士,有趣的构成,省去单纯指导书的枯燥,增添了些许带有个人气息的趣事,两个本不相识的人因为一个地方的两端旅程而结缘,这本书的产生,在我看来,本身就已经很有意思了。人生就是这么神奇,很多时候有意义的事情刚开始发生时你却并未意识到它会为你带来浓墨重彩的一笔,笔者的旅行应是如此。

  虽说二位作者的笔风皆是淡淡的,平铺直叙,简约直白,朴实平静,但指南书的部分写的却也是一丝不苟,从为你制定计划、路线,需要的装备和证件,到路途中的衣食住行都给出了详细而周到的指导,作为指南书来说也是相当的合格。指南书的部分反而是我最觉得有趣的部分,每个景点都附以地址、坐标、电话、网址,更妙的是还有二维码,手机党愈来愈多的今天,细节体现笔者的细心指出。我最爱的则是每个地点作者的一两句短评,对于我这种早已逐渐丧失耐心的人来说,三言两语的短评应该就是简约而不简单的最好代言人,最简练的语言,传达出的往往是最浓郁的感受。

  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感触,除了对海那边的那片土地多了几分向往之外,更多的其实是开启了一个自己去带着单车骑行的心。未必需要两个轮子一个岛,仅仅两个轮子一条小街,你也可以开始属于自己的骑行之旅,取代汽车火车飞机那一掠而过的风景,用自己的双脚一步一步,一寸一寸去探索,去感受每一寸土地的风情,一人,一车,处处皆是风景,还等什么,让我们一起,骑上单车,出发吧~!

  《两个轮子一个岛》读后感(六):宅女书架上的旅游指南

  曾经我也是个旅游爱好者,临近高考的最后半年里,最爱看的书是图书馆里的“世界最美的100个地方”,每天抱着那本当时不多见的全彩书籍入睡,聆听飞出牢笼的日子一步步靠近的声音。然而上了大学以后才发现生活原来是个骗局,毫无兴趣专业和磕磕绊绊的感情之路,让我一头扎进网游的世界,事后仔细算算,原来自己大学四年花在魔兽世界和书本上的时间几乎一半一半,后来虽然逃出了虚拟世界的深渊,却又一头栽进漫画的大坑中,家中堆起书山卷海,连早起刷牙路过书架的时候也忍不住抽出一本看看,满口的泡沫狠狠的砸在封面上。回头看看过去的十年,总是在失意的时候选择逃避,久而久之,变成了货真价实的“宅女”,对出门这件事情完全失去的兴趣。

  前段时间看到的某部日剧里有位宅女角色,男主角去她家中拜访时发现门口的书架上整整齐齐的摞满了旅游指南书,不禁觉得十分可笑,而女孩给出的解释却很合理:“正是因为去不了才要看,这样就好像去过了一样!”看到这一段,突然发现这是一个绝佳的排解寂寞方式,于是便去书店挑选旅游指南,几天下来花花绿绿的图片却让我头疼不已,似曾相识的文字,人头攒动的照片,仿佛要挤破细细的照片外框,顿时兴趣全失。就在我即将忘记外面的世界究竟有多精彩的时候,这本别出心裁的小书出现了。

  纯白色的封面,马克笔手写般的标题,一暖一冷两只轮子在撑起自行车形状的同时,交织出宝岛台湾的轮廓,朴实但不失品位的设计仿佛在揭开单纯却不平凡的故事序幕,独特的装帧彰显了它的与众不同。翻开书页,一正一反两段旅程婉婉道来,交错融合成完整的篇章。一段段单车上的故事几乎是震惊了我这个足不出户的窝囊废,让我身临其境的体验了那座小小岛屿的风土人情

  暖色的一端,女孩的独自骑行旅程几乎浸泡在雨水中,积雨云下层层叠叠的山峦,绵延不绝的翠绿田间,真夜中的偏远车站及无人小镇,雨水的洗涤后仿佛都蒙上了神秘的色彩,每一幅照片都像厚重的油画,撞击着视觉神经;而委婉细腻的文字则诉说着藏在屋檐下,草丛里,铁道上,尤其是镜头背后的故事。夜间骑行间隙的抬头仰望,那些几乎是有点神经质的描述让我对女孩置身美景之中的惊奇与顿悟感同身受。也许旅途的开始是失意,然而载着伤感的车轮碾过一条条公路,必定也变得轻松和释然。正如书中说的,也许,这让所有的相同都变得有了那么一点不同。

  冷色的一端,男孩的旅程则是另一种豁达。朋友的陪伴增添了快乐,骑行故事中也多了一些有趣的插曲。镜头下是高山的雄伟,日出的辉煌,田野的壮阔,飞鸟的苍凉,灯塔的孤独,以及夜空的斗转星移,面对大自然,不禁慨叹烦恼的渺小。单车上的相机在捕获自然美景的同时,也记录着这座小岛的文明变迁。火车之旅更令人想往,弯弯的铁轨看不到尽头,随手留下的车票提醒着路过的每一个小站。一座岛的魅力或许无法在几十张照片中展现,但那些脱俗的画面却将读者的思绪带到了那个遥远的地方。

  《两个轮子一个岛》对于我来说,绝不仅仅是一本旅游指南。回想多年之前阅读三毛的万水千山走遍,以及安妮宝贝的蔷薇岛屿,这本书带来的感觉更像一本短篇小说集,或者是散文集。这段旅程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随手翻开一页,便跟随作者跨上单车沉浸于山水之中;合上书本,眼前浮现的则是一张张美丽的画面和鲜活的骑行故事。这种奇妙的阅读经历在不停的挑逗着我那份早已委身权势,故作平静的情绪,仿佛要把我拉出家中,推向外面的世界。虽然带着些许不安,却有点雀跃。

  几天前,一位师弟说台湾孩子的成人礼便是环岛旅行,然后我就记起了自己的成人礼:高考失败后老爸响亮的一巴掌,那一巴掌的疼痛让我不敢去问自己想做什么,平平稳稳的来到了二十几岁的尾巴。本以为已经看到了下半辈子的模样,没想到却突然觉得有些豁然开朗。这本书现在被整齐的插在我这个宅女的书架上,纯白色的书脊让我有了一丁点的信心。或许有一天,曾经狂妄的心也能重新苏醒,踏上流浪的旅程。

  一路走,一路寻找失去的快乐。

  《两个轮子一个岛》读后感(七):一本不能不要的书

  温健是我的高中同学,当时语文课老师总是读他的作文,当时我就觉得他很有思想很有文采。

  后来他说他要从清华去台湾交流学习,起初并没有在意。

  后来他说他在台北生活半年,漫游台湾岛,探索美食。我想好吧你云南尼珀尔什么的到处乱跑,这次又去玩,我也没有在意。

  后来他说他写了份游记,我想哦好吧,你人人上的每一份游记都是文采四溢小清新,就多了一篇到时候给你点个赞。

  后来他说他放弃MIT去了法国追求浪漫,我也没有在意。我说原谅你一生放任不羁爱自由。

  再后来,他说他被出版商联系出书了,我这次震惊了,必须在意了。

  所以一方面因为是同学,我更加想得到这本书,想去读这本书,想去珍藏这本书,另一方面,我也一直想去骑车旅行,想去宝岛台湾,想想自己

  沿着马路骑行,迎着海风,哼着民谣,看沿途的风土人情,世间花花绿绿与真实。

  《两个轮子一个岛》读后感(八):未来一路风景

  标题是作者温健(以下简称“色色”,还是这么叫你比较习惯啊= =!)给我签在扉页上的话,我翻开第一页不禁噗嗤一笑,在心里说:文艺男就是不会好好说话!在我心里,色色就是这样一个非典型性工科男,当你以为他是学自动化的时候吧,他选修中文系最难啃的训诂学来学着玩儿(才不会告诉你们我都是抄他作业呢);当你以为毕业后他会投奔大美帝的怀抱,他一转身去了巴黎追求浪漫;当你以为他去台湾是学术交流的时候吧,他跨上单车潇洒的完成了环岛骑行。

  但是,我觉得太过文艺的人呢,都有种生命不能承受的自虐倾向,这样随之而来的那些苦楚与心酸才足够刺激大众等待被娱乐的心灵。听说他要去西藏啦去台湾骑行啦,我总是说他,真能折腾!像我这种标准社会化人才,面对着想写一篇读后感的文艺小梦想,总有一种无法交待的感觉。那就尽力吧。

  我们毕业一年了。在这过去这一年里,我的生活大标题是好好学习,小标题还是好好学习,不过每次刷新色色的朋友圈儿或是微博,会发现,他的生活大标题是吃喝玩乐,小标题还是吃喝玩乐(作者,这段要是不合适我就掐了不播= =)

  正经说说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吧。我觉得,人生就是一个个线段拼起来的,主题就是凝望下一个点。然而在你翘首期盼的最后,迎来的只是与那个点深情凝望相视一笑的瞬间。每每我在帝都拥挤的早高峰地铁上看着人头涌动,每每在国贸看着高楼耸立却冰冷而坚硬,每每在长长的to-do list上和死线进行殊死搏斗,《两个轮子一个岛》里面那种“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来体验新鲜感的生活方式,就变成了成为了很耀眼的一颗bullet point。看着看着,我相信有那么好几个刹那,我都在浮现不久后的某一天,我也即将沿着色色骑行过的道路,感受阳光沙滩海浪和仙人掌的生活。有点儿美好了。

  这本书里没有固定模式下提到台湾就想到“小清新”的那种嫩芽嫩叶与耀眼的阳光做出来的逆光效果,以及空气中土壤微生物滋长与植物细胞液的那点儿明媚的忧伤。但是字里行间,总有那么一点令人心旷神怡的。粘滞的海风仿佛让我在自行脑补色色在骑行时是怎样欢欣鼓舞的经历,那么那么蓝的天上贴着几朵白云,那么那么新鲜的绿色上铺着几绺年轻的骄傲,疾走的人们能走出一股劲儿,南方周末说什么来着,希望永远不抛弃弱者,希望就是我们!(诶,有点挨不着边儿么?挨得着!)

  这样骑着单车说走就走的经历真的很美好,很令人艳羡。在清华的时候,骑单车是每日的必须,来了隔壁,被这里特殊的长宽高以及人口密度给毁灭了,现在骑单车变成了健身房的脚踏车。能绕着山高水阔、乡野人家的台湾岛骑一圈儿,可以形容这种美好的副词不是托斯卡纳,不是地中海的白色,不是西班牙的裙角,也不是青藏高原的转经筒,而是现在坐在电脑前敲字或是阅读这篇读后感的你我,是褪去一切恶俗因素的杜拉拉,是生存以上生活以下。总之,就是特别美好。

  我坚定的相信lifestyle会成为某些工作的优势。我犹记小的时候我妈五点下班去市场买菜然后回家给我做饭,再然后全家一起看雍正王朝,抑或出去压马路到姥姥家然后黑天之前再压回来。现在除了部分闲到要死的公务员一类的不着调职业,哪有天黑前可以关上电脑从办公楼走出来工作。或者还是有的,只不过存在于和我平行的另外一个世界里,自从我上了现在我这条贼船之后,就看不见许多色彩斑斓了。每次说起通晓赶paper或者加班这种事,我都很想说,我们在透支么,抵押贷款,存进去生活,贷出来工作。能有人告诉我年轻就应该这样么?能有人告诉我市场经济咱就是这么效率优先的么?

  好像有点跑偏了,其实本来没有这么多抱怨的,只不过色色的这本书突然让我想起来了一直以来对这个问题的疑问。我相信自己可以有个进退犹可的心态,我相信自己对这条贼船不无好感,我相信即使翻船了也能像加勒比海盗一样去另一个平行的领域看一看。

  就像色色告诉我的,未来一路风景嘛。

  《两个轮子一个岛》读后感(九):翻越想象的文字壮游

  我们对于台湾的想象总是遥远而暧昧的。台湾有《蓝色大门》里的脚踏车青春,有《单车上路》里的苏花公路,有陈老师的《九份的咖啡店》,也有《海峡两岸》里热闹非凡的立法院。台湾的形象复杂多变,而正是基于共同语言和文化背景的想象,造就了这种奇怪的复杂度。正如温健在这本书中所说,台湾的魅力就在于,「她和我们如此相似,却和我们如此不同。」

  文字也是构筑复杂度的主要工具。而这本书却减少了我的台湾想象的复杂度。也许是因为书中的刻画和我的几位朋友对台湾的描述相互印证,也许是因为两位作者的语言平和如同学娓娓道来的台湾琐事,也许是因为单车环岛本身就是了解这座岛屿最亲密的形式,也许是因为书中环岛指南书之详细让人觉得书中的台湾是如此真实可触不容置疑。当记忆中的台湾印象在书中一一相遇之后,我也跟随作者完成了一次环岛壮游。

  作为一位学建筑的姑娘,沈思一直在用自己的独特眼光审思着这一路。我一直觉得建筑师看待世界的视角与我们不同:对城市、乡村、自然和人情的解构与复现贯穿了沈思的骑行记。看完了沈思的骑行记,对这种看似散漫随意的单车旅行生活倾佩而又向往:若是她的壮游有着宏大的目标,也许不是单车从台北骑到垦丁,而是「以梦为车」的简单自由。或许在你看来这不是「目标」,而在我看来,这个目的地再清晰不过。两位作者都没有大片描述台湾的自然风光——也许是因为风光有限乏善可陈,也或许是因为在二位作者眼中,自然风光不是取景器里的焦点。焦点在路途的相遇,在异乡的重逢,在留宿处的酣眠,在单车上的自己。

  温健的骑行记像是一架晃晃悠悠的摄影机,淡淡地放送着这个逆时针呈现的岛屿。温健写东西一向比较克制,似乎都不想多说,点到为止。我甚至脑补了他在《漫骑台北》中,写到「自由广场」之时,刻意绕过了历史上牌坊那里本来的「大中至正」四个字。这四个字可能对我们有着无尽的意涵,可是对台北人来说并不重要。就像我一位朋友与一位台湾人对谈,谈到台湾以「南京」、「重庆」、「中正」、「三民」为路名时,台湾人的回答:

  这些地名对我们的父辈来说也许还代表着曾经的「家乡」、「乡情」,割舍不断的情缘。但是对我们这一辈来说,他们就是一条路的名字,你知道吗?台大附近就有一条路叫做「罗斯福路」。我们认为「罗斯福路」、「中正路」与「南京路」一样,只是路名而已。

  单车上的摄影机晃到中正纪念堂时,画外音是北京和台北广场宏大叙事的对比,是顺着牌坊飞起来的那一片鸽子,而不是蓝绿两派因为这个牌坊的拉拉扯扯,也不是纪念堂正中供奉的那位中正。这种市民眼光下的台湾,以及市民眼光下的台湾市民,去除了台湾政治跳动陆离的娱乐气息,沉淀的是台湾人的朴素生活和朴素人情。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惊讶于排版的认真和设计的巧思。一正一反两个骑行记,两个封面互为对照,再用相关内容与指南书连为一体。一份地图,一张图片,乃至一条线,一个标点,都看得出来是细细想过的。只有一点不好:我在公车上读反面温健的骑行记的时候,总觉得别人在以为我倒着看书,不过文字流水停不住,已来不及把封面倒转一百八十度。

  我也曾想申请去台湾交换,却想一来自己成绩太差,申台大定然不行,申国立清华都有难度;二来交换之时正是推研的关键学期,如果去交换就意味着提前放弃了推研的可能性,温健在自我介绍里面写「在奋斗的路上走走停停」,比我这样在活着的路上瞻前顾后,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看到温健在《当你决定出发》里面写到的纷繁又模糊的环岛决定的理由,心里又重新记下了我的环岛梦。

  我想两位作者之所以能够单车环岛,能够在这乱七八糟没有头绪的世界里活得悠游自在,大概是因为他们明白,决定比理由更重要。

  想走那就走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