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劝学篇》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劝学篇》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1-19 21:5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劝学篇》读后感精选10篇

  《劝学篇》是一本由[日] 福泽谕吉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00元,页数:11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劝学篇》读后感(一):日本强大的根源

  看了这本书

  才知道日本为什么这么强大,为什么在100年内就能如此强大,为什么在8年抗战,2颗原子弹的攻势下经济强大,为亚洲丢掉贫穷帽子,如果没有日本,那么亚洲估计地位跟非洲一样,殖民地,掠夺,贫穷。

  非常推荐的书,句句正理,我们现代一直被人打,写的书都是很愤青的,现在抓文化建设, 很适合看

  传说中日本人手一本的书。

  我们中国人有什么人手一本的书吗?

  作者日本钞票的人头,可以看出日本人是及其尊重他的,注重文明,注重独立,注重道德,注重教育学习,哪个名族能不腾飞。

  其不及外国指出,就是学术,贸易和法律世界闻名不外就是这三项。

  凡是与其下令推行,不如采用说服方法,说明不如做出实例给人家

  人民没有独立的精神

  力量不足不是衷心悦服, 而是表明服从

  实际上反而看成威吓人民的工具

  是做恩惠 民心萎靡

  文明 本事人类智慧进步 每个人都能制备自己 使人世间叫我没有互相危害的事,从而各自行使其权利,达到社会安全繁荣

  人类最喜群居,不能孤立独处,

  交际越广泛 越感到幸福

  然而依赖外国货物,只图本国使用方便,究竟不是长久之计

  言论应挺起自由活动应挺起自由,负于贫贱也只能听凭本人自行获取

  人的行动不论难以,有点效用交大,有的效用较小

  去恶搞后学青年,如果不满意别人的工作,最好想想自己干起来又将怎么样。

  如果得不到人民的信赖,就不能发挥任何作用

  必须学习语言

  容颜要和蔼明快,不要使人望而生厌

  《劝学篇》读后感(二):劝学篇-读书笔记

  第三篇

  没有独立精神的人,一定依赖别人;依赖别人的人一定怕人;怕人的人一定阿谀谄媚人。若常常怕人和谄媚人,逐渐成了习惯以后,他的脸皮就同铁一样厚。对于可耻的事也不知羞耻,应当与人讲理的时候也不敢讲理,见人只知道屈服。

  第四篇

  大家以为欺骗是做人的法宝,不诚不实成为日常的习惯,既不知耻,也不以为怪,真是自身的廉耻丧尽,又何暇关心国事?政府为了矫正这种毛病,却越发虚张声势,不是恫吓,就是叱责。本想用强力来导致诚实之风,却使人民对于政府更不信任,这种情况恰如

  。政府应该是聚集许多智者地方,而做出愚人的事情,能不令人奇怪吗?追究其根本原因,当系上述风气的影响,以致人们不能尽量发挥自己的作用。

  政府若用威力,人民就拿诈伪来应付;政府若使用欺诈,人民就只表面服从,这不能说是上策。策略纵然巧妙,用它来推进文明是无益的。所以说推进社会文明是不能光靠政府的力量的。

  有志经商的人仅只有了几百圆资金,便想假借官府的名义来做买卖。设立学校要官许,传教要官许,甚至牧羊养蚕也要官府允许,大概民间事业中十之七八都是与官府有关的。因此,举世人心风靡,羡慕官,依赖官,害怕官,谄媚官,丝毫不能发挥一点独立的真精神,其丑态实在是不忍卒睹。譬如现在出版的报纸及各方面的上书和条陈之类,也是一个例子。出版条例虽不甚严,可是报上不但绝对不登载触犯政府忌讳的事,而且官方如有些许美事,就加以过分的称赞,简直和娼妓向客人献媚一样。

  我们可以说现在日本还只有政府,而没有人民。所以要彻底改革人民的风气,推进社会文明,也不可专靠现在的洋学家们。

  本篇是讨论现在的学者协助政府完成独立的两个途径,即参加政府做官和在政府范围以外办理私人事业的利害得失,并且赞成后者。

  如果认为办公事容易,所得的利益比私营事业多,那他的利益可以说超过实际的才干了。贪图超过实际才干的利益是君子所不屑为的。至于一无所长,侥幸进入宦途,贪图薪金以便奢侈享受,还要视同儿戏地谈论天下大事的人,就不是我们的同志了。

  第五篇

  在这里还有一种无形的东西眼睛看不到,耳朵听不到,既不能买卖,又不能借贷;它普遍存在全国人民之中,作用很强。要是没有这种东西,国家的学校、工业、海陆军等等也就失去效用,真可以称之为“文明的精神”,它是一种极其伟大而又重要的东西。这究竟是什么呢?就是人民的独立精神。

  古时的人民把政府看做是鬼,现在的人民却把政府看做是神;古时的人民畏惧政府,现在的人民则崇拜政府。若不乘这种情势来改弦更张,则政府今后举办事业,纵然越来越具备文明形式,人民却会越来越丧失独立精神,从而文明的精神也会逐渐衰退。

  一国的文明,既不可由上面的政府发起,又不能自下面的一般人民产生,而须由居于二者之间的人来兴办,一面向人民群众指出方向,一面与政府共同协力,才能期望成功

  原来人勇气不能仅凭读书而得,读书是求学的方法,学问是作事的方法,若不经常接触实际熟悉事务,决不会产生勇气。

  第六篇

  如在国家政事中发现令人不平的事,或认为有人危害国家,理应平心静气地诉诸政府。对政府置之不理,而自己来做替天行道的事,岂不是逾分已极吗?归根结底,这样的人虽然性情耿直,但是昧于事物之理,只知忧国之当然,而不知忧国之所以然。试观天下古今的事实,未曾有以暗杀而能成大事和增进人间幸福的。

  第七篇

  探索内乱的根源,总由于不合人情而起,可是人类世界上不合人情的事,再没有甚过内乱的。内乱一起,父子兄弟都会自相残杀,更不用说朋友关系了。真是杀人放火,无恶不作。在这种恐怖情况下,人心越发残忍,人的举动几乎近于禽兽。弄到这样地步却希望施行比旧政府还好的良法善政,欲引导天下人情复归于善良,岂非梦想

  因为所谓文明,本来是指人类智德进步,每个人都能支配他自己,使人世间交往没有互相为害的事,从而各自行使其权利,达到社会上普遍的安全和繁荣。

  第九篇

  人类所需要的衣食住等生活资料自然界已经提供了99%,所加的人力只有一分,所以不能说一切都是人力造成的,其实人们只象是拾取路旁现成之物罢了。

  世上的学问,如工业、政治、法律等都是为着社会而设立的,若是人们互不往来,就什么也不必要了。

  第十一篇

  店主和店员之间的关系无异于其他的陌生人,而店主在盈余分配上并未给店员以适当许诺,待他如对待小孩一样,实在不能不说是店主的失算了。

  第十二篇

  殊不知必须做到内心沉潜如深渊,待人接物活泼如飞鸟,律己严谨不苟,待人豁达无边,才能称得起是真正的学者。

  他们口里讲的和眼里所见的事情虽然不能说是不对,可是把事物的“是”当作“是”的心情,和把“是”当作“是”而加以实行的心情,完全是两回事。

  就是因为人民所看到的仅限国内的事,满足于本国的现状,并将其一部分情况与他国相较,以为不相上下,即自欺欺人,议论和同伙的见识都停留在这种地步,不知胜败荣辱须指全局而言,因而万民歌颂太平,或作兄弟阋墙之争,结果于不知不觉之中遭受外商权势的压迫,直至国破家亡而后已。试观外商所到之处,在亚洲已是所向无敌,诚属可怕

  第十三篇

  怨望是行为的阴暗面,而不是进取的。自己由于其他的情况而感到不满,却不反求诸己,而对他人多方苛求,以解慰自己的不满。

  如在比较别人的幸运和自己的不幸以后,并不省察自己不足之处,设法弥补,却想使别人陷于不幸,使别人的情况恶化,以求与我一致

  今试追溯它的根源,就只是一个“穷”字。但这并不是指困穷、贫穷的穷,而是指堵塞人的言路,妨害人的活动那种行为,使人类的本能活动陷于穷迫。

  这是因为经常对人民灌输卑屈的意识,束缚弱小的妇女和奴仆,使他们丝毫不能自由行动,就形成了怨尤的风气,发展到了极点,就连孔夫子也不得不为之叹息。

  人世间最大的祸害是怨尤,而怨尤的根源是“穷”,因此不可不广开言路,也不可妨害人的活动。

  又在人们的交往中,还有并未见到对方的人,只看到对方所作的事,或由远方传闻对方的话,觉得与自己的意见稍有不合,就不但不发生同病相怜感情,反而起了厌恶嫌忌的念头,而且多半是过分的。

  故言论应听其自由,活动应听其自由,富贵贫贱也只能听凭本人自行获取,不容许他人加以妨碍。

  第十四篇

  对于事业的成败得失,应经常在胸中妥为盘算,拿经商的话来说,就是盘货结算。

  就是由于人们与世浮沉,不注意自我检查,对于从前干过些什么,现在正干什么和今后应干什么自己均未加以检查所致。所以说为着了解商业经营的情况,树立今后的计划,就必须作帐目的结算;为着了解本身的情况,建立今后的努力方向,则须作智德事业的检查。

  第十五篇

  世界文明的进步,是由于人们钻研天地间的有形的物质和无形的人事两方面的动态而发现其真理所致。

  在异说纷纭中探求真理,好象逆风行船,船受风浪打击,时而向右,时而向左,虽航行了几十百里海域,而直线路程不过前进三、五里。航海有时还会碰到顺风,而在人事方面,却决不会一帆风顺,要使社会进步,达到真理,只有通过不同学说争论的方式

  如考察世事变迁的大势与人心趋向,就可以显然看出人们不是流于轻信,就是过于怀疑,而未能信疑适度。

  第十六篇

  凡是好高骛远而缺乏实际行动的人往往心怀不满。这种人在考察世情而寻找工作之际,虽见有可做之事,但不符合心意,不愿从事。他们欲行其志而不采取实际行动,特别是不能承当时,却认为罪不在己而归咎他人,或者说“生不逢时”,或者说“天命未至”。好象天地之间无一可为之事,屏居独处,沉思郁闷。口出怨言,面有怨色,就好象周围都是敌人,天下无人关心他。

  第十七篇

  大凡世间亲莫过于父子夫妇,称之为天下的至亲。而保持此种至亲关系的力量,除和睦真诚外别无他物。故须清除表面的虚伪。虚伪清除干净后才能看到至亲之所在

  《劝学篇》读后感(三):近代中国留日系思潮的根源

  近代中国留日学生是一个重要的团体,而他们的思想都直接或间接的受到日本思想家的影响。

  考察一下鲁迅的思想,就会发现跟福泽大有渊源,比如鲁迅对暗杀的态度,对革命的态度。虽然福泽1901年就死了,两个人没有什么交集。但是我想福泽的徒子徒孙会在报纸杂志上继续倡导其学说,导致这些思想被中国学生读到。

  日本历史上从来没有农民起义改朝换代事件,所以福泽反对革命很正常。至于中国就不同

  福泽崇尚实学,反对国学,反对愚忠愚孝。提倡男女平等,反对纳妾。这本书反复陈说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要有独立精神,通篇没天皇什么事。有人说他是军国主义精神导师,我觉得不大像。

  我觉得有意思观点摘录如下

  1,“由于一个人的放荡能为众人的榜样,终至于紊乱世间风俗,有伤教化,因此他所花的虽然是自己的钱,而其罪是不可宽恕的。”——今日中国的二代们不知做何感想

  2,“只要真理所在,就是对非洲的黑人也要畏服,本诸人道,对英美的军舰也不应有所畏惧。如果国家遭到侮辱,全体国民就应当拼着生命来抗争,以期不使国威失坠”。——本诸人类平等,诚哉是言。

  3,“统治这样的愚民,决不能采取讲道理来唤醒他们的方法,只有用威力来使他们畏服”——福泽也不是相信人类都是理性人的乐观天真

  4,“一个人多年尝尽辛苦,...在西学上虽有所成就,但仍不能解决个人生活,...这等人只能称为文字批发店,他的功能和会吃饭的字典一模一样,对于国家也是无用的长物,可以称之为妨害经济的食客。”——今日许多穷博士学者应该反思一下

  5,“...追溯其根源,却在于其先辈世代缺乏独立精神的商人的劣根性。”——劣根性的思想,读过鲁迅的人应该很熟悉。

  6,“出版条例虽不甚严,可是报上不但绝对不登载触犯政府忌讳的事,而且官方如有些许美事,就加以过分的称赞,简直和娼妓向客人献媚一样。”——关于新闻自由的言论,放到今天也会被和谐的吧

  7,“我们这些人不仅要在愚民的前面先做出榜样,还要做洋学家们的先驱,给他们指出方向。”——福泽对自己这一派的定位

  《劝学篇》读后感(四):天在人之上不造人,天在人之下不造人——小议福泽

  明治维新10多年来,政府的机构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日本国的综合国力大幅跃升,人民生明显改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大和民族前所未有的昂扬姿态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奇迹般的变化吸引了世界的目光——日本走的是一条什么样的道路?

  《劝学篇》就是一本揭密日本道路的书,本书作者被称为“脱亚入欧”改革的总设计师。1858年,不知是什么天,他在江户的中津藩画了一个圈。1868年(庆应4年)后,他便在庆应义塾专心从事教育活动,该义塾后来成为了日本著名的私立大学。作为明治维新时代最高级别的精神导师之一,其著名著作是《劝学篇》17篇,在当时的日本几乎人手一本。

  “天在人之上不造人,天在人之下不造人”,这句话为全书论证的基础,只有在天赋人权的基础上,个人才能独立,进而使国家独立。

  作为一个政治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一生都在不遗余力地为日本国的独立而奋斗。人生的价值在于对世间的贡献,若非,则与蝼蚁同类——此句献给钱权至上的国人。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