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语江湖读后感10篇
《封语江湖》是一本由封仪著作,团结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页数:349,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封语江湖》读后感(一):封仪的风云,封仪的江湖
有那么一群人,他们怀着满腔的热血奔向了1987的海南,他们内心激荡地毫无保留地投入到这片大海中,成为了那个时代的弄潮儿。“十万人才下海南”,他们铸就了一段属于他们自己的,也是属于那个时代的传奇。
我不属于那个时代,对那段历史没有经历,也一无所知,但读了封仪先生的《封语江湖》,我知道了在这些“闯海人”中,有个叫封仪的先生也在那片江湖中缔造出了属于他自己的传奇,而且在他的传奇中有种更为可贵的“追梦天涯,实现自我,顺天应人,笑傲四海”的闯海精神。
封仪闯海时的名字是封义,从《封语江湖》的内容来看,那段时间他的经历和处事方式真可以用一个“义”字概括。打抱不平,说干就干,义气凛然,两肋插刀,毫无畏惧,敢闯敢拼,“拉帮结伙”,兄弟情义……这些词语成为了他那段生活的真实写照,难怪他经常自诩“别人都说他是黑社会,别去招惹他”。
一个“义”字还体现在这部作品中,他敢用最真实的事件,用真实的名字,毫无隐晦曲笔,真实地记录着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正因为“义”字立于心中,他才会有如此的真诚和胆量,尽显为人坦荡,兄弟情深。
当年轻时的意气风发渐归于成熟稳健,当年的封义把名字改为了封仪,是不是也预示着他拥有了另一番感悟,要开创他另一段传奇。当汹涌豪情沉淀下来,便成就了一个人的开放与包容,内敛与平和。他创办了凤仪坊,在北京北二环附近柳荫公园的湖心岛上,他专门做起职业交朋友的工作,14年来,免费招待了数以万计的朋友,从未收过一分钱。此时也开始了文学创作,开始了自己的文艺范。
如此侠情的封仪,在妻子去世时,两个人的交流中,那份独有的细腻与深情打动了我。“嫁给你我不后悔,下辈子我还做你的女人。”“不要,要是真有下辈子,我就做一会你的女人,也让你有机会折磨我一回。”“我想好了,下辈子我也不做你的女人,你也别做我的女人,我们俩一起修佛吧!”封仪的风云岁月,封仪的时代江湖,此时再多的风光,再盛的辉煌,都不如这一句“如你所愿,一路走好!”来的真实了。
看《封语江湖》,与封仪一起历经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看一个淳朴的大学生,在梦想的驱动下,经历怎样的灵魂蜕变和人格进化。
看《封语江湖》,与封仪一起体会那个特殊环境造就的人的江湖故事,看那个传奇的人物回归平淡,看他做的那些普通又有意义的事儿。
看《封语江湖》,让我们这些平凡的人们,怀着宁静致远的心态,过好每一个普通的日子。
看完《封语江湖》,便想起了几句诗“怕流年暗消年少,春到,人难老,回首仙家,自是人间好”。
《封语江湖》读后感(二):忆海南“江湖往事”
你的回忆,我的“江湖”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人多的地方,易生是非。
20世纪80年代的海南,就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远离家乡,来到这个刚刚改革开放的“小渔村”,开启了他们的“江湖”。
海南是当时最富生机活力的一块热土,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召唤着无数志之士。这些义无反顾的“闯海人”,英雄辈出,同时也鱼龙混杂。当时的海南堪称中国民营企业家的黄埔军校,今天中国所有行业的领军人物中,前十位至少有一半是当年的闯海人。可见,当时的海南,就是梦想的舞台,多少人在这里寻找机会,又有多少人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
而本书的作者封仪,也是其中之一。
作者封仪原名封义,在历经千帆后,给自己改名为“仪”。他放弃了待遇优厚的公职,毅然决然地来到海南闯海,为着自己心中的梦,也为赌一口气。那一段闯海的历史不可不谓艰难,可是在作者笔下,读者看到了洒脱,更感受到了那个时代赋予“闯海人”独特的勇气和魅力。
在我看来,这并不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的自传,更像是作者一篇一篇的故事兼回忆录。说是回忆,是因为作者以海南改革开放为历史背景,再现了当年自己闯荡的各种经历和结识的各色人物,是对自己前半生的回忆,同时也夹杂着人生感悟;说是故事,是因为具有创作性,是对原有经历的加工和再创造。正如作者自己所说,有些话他是不能说的,如果都写出来有人追究的话,他“早就进去”了。
作者广交好友,结实了各种各样的人。在他的圈子里,上至“举国文明”大老板,下至社会底层,甚至黑社会也与他有过交集。他认识的人中,有所谓权贵,有地产大亨,可是其中很多都“不得善终”,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碰触了“底线”,违反了国家的法律。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许多法律都还不健全,许多闯海人比较恣意的就赚到了第一桶金,胆子越来越大,然后愈发不可收拾,而当国家意识到法律约束力亟待加强时,这些人已经罪孽深重、无法回头了。还有一点我印象深刻,那就是作者年轻时像其他人一样,也不知天高地厚,以为自己无所不能:要面子、摆谱、逞强。但是作者有自己做人的底线,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
不过本书的不足之处也很明显,那就是作者的过度吹嘘。在作者的口中,好像当年的闯海人他都认识,且都十分“尊重”他,他是一位顶牛掰的人。就算真是如此,仅听一家之言也难以服众,所以对于故事的真实性(我是指程度,而不是有无),需要打个问号。
《封语江湖》读后感(三):封仪的封语江湖
书中的传奇均为亲历,书中的江湖就是历史,奉献一个本真的我,向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致敬。这段话是作者封仪写在封面的感想。从封面我们了解到,这书是作者讲述他的传奇故事。真实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其中的原委和曲折,细节的准确和描绘,都让人不得不陷入深思:封仪的民间叙事与官方的主流叙事,与改革开放30年的内生动力、财富原罪和灵魂蜕变竟然是大相径庭。不看《封语江湖》,不知道今天的中国社会之种种现象与真相;不看《封语江湖》,不知道一个淳朴的大学生,一个刚刚从农村社会中桎梏解放出来的人,经历怎样的灵魂蜕变和人格进化;不看《封语江湖》,不知道自己的人性竟然与作者封仪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封语江湖》这书是作者封仪的人生感悟,书中的内容都来自他生活的点点滴滴。他讲述的内容和电视剧《海南往事1987》有关。他是一个成功的生意人,一个不著名的翻译家、作家,哪个才是他的真实身份呢?封仪,一个让人读不懂的人。他是一个风云人物,也许读了他的书,我们会明白他的人生经历吧!
真相之一是,虽然改革开放是邓大人在中国的南方画了一个圈,但前仆后继向这个“圈”的改革开放的先行者,皆是当年不满体制封闭,对单位不满,对家庭不满,尤其是离婚无望,渴望“自由”,渴望改变,渴望奔向“光明”的叛逆者。这和当年奔向延安的广大青年几乎一样,渴望自由的眼神虽隔多年,但同样是热烈奔放的!这个真相我们这一代人真的很难会明白。时代不同,看法也是不一样的。
真相之二是,率先下海的财富积累几乎都天然伴随着“带血带泪”甚或“带着魔鬼的狂欢”的原罪。《封语江湖》的前半部书,几乎都是积累财富的“血泪史”。关于时代的历史问题,确实不太明白,感觉有点乱。
真相之三是,创造财富的内生动力不仅是荷尔蒙,不仅是金钱控,还有文艺范。
上述真相来自书中的内容,很多内容我不太明白。感觉这书对我来说有很大的代沟,很多内容看不懂。这书感觉很累,只有经历了才能明白。因为书中的很多内容看不懂,感觉有点迷茫,也许只有作者本人能够懂。他的成功来自江湖的历练,付出了很多他的努力,才有今天的成就。这是大家都能看到的事实,感觉这就是《封语江湖》吧!
李商隐诗云: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我辈无法回转天地,正好白发扁舟永忆江湖。奇人有此奇书,此生足矣。《封语江湖》一切尽在作者的传记里,只有同一个年代的你,才能体会。这就是一个年代塑造一代人吧,懂了明了,江湖也忆了。我想人生也就是这样而已,成功了就是本事啊!
《封语江湖》读后感(四):朋友永远不嫌多
本书作者叫封仪,这是一本自传,所以书名为《封语江湖》。说句实在的,这本书其实不能完全算是一部自传,其中吹牛的成分占了大多半。从封仪的文字中就能看出他是个什么样的人,他一定是一个大大咧咧,对人对事都很重情义的。说到交朋友,其实在社会中能够交到的朋友简直是太少了,因为大都是利益关系,很少有人老大不小还去交朋友。封仪有着自己的一套方法,况且他也不缺钱,这样一来就算不是知心朋友,有空聊聊天也是很惬意的,更何况他都出书了。
作者是锦州人,地地道道的东北人,这也确实很贴切,锦州人就是这样,直来直去,有什么就说什么。其实每个人对于做人的标准都不同,这样一来看待他人的方式也就不同,他所交的朋友也许对他来说,他真的真心当他们是朋友,但是对于外地人,尤其是南方人来说,因为文化差异等因素,很可能背后不是这么想的。所以我感觉封仪是一个乐观的人,凡事大大咧咧,这样也不是不好,至少能让人对他免去戒备之心。
从书中也能看出封仪很不容易,一个人走南闯北,还能够广泛识友,我也很佩服东北人这股冲劲。东北人大都给人印象是豪气,不斤斤计较,但是对于家人却很尊重。他们自带自来熟,所以有些人可能会在见第一面时感到惊讶,不过很快就会适应的。
这本书有点自言自语,自我吹嘘的感觉,之前我也说了,大部分作者都在吹牛。有些人吹牛是胡乱吹,但是封仪确实有这个本事。吹牛只不过是对于自己所做引以为豪的事加以夸大,这倒显得这个人很可爱,而不是每天都很死板地做着别人无法理解的事。其实说到做到和想到就去做有很大的差别,一般说出去的话,为了面子也要去实现,但是只是在心中想想,很少有人能够这个毅力去做脑海中的事。但是封仪就可以,他认识的人遍布各行各业,他也不会说去利用什么的,而是需要帮助的时候,让人牵个线。这样的人是值得尊重的,他交朋友没什么目的,唯一的目的就是交朋友,很单纯。
封仪所生的年代,注定了只要他努力就会有一番作为,事实如此,他确实努力了,而且也得到了回报,这就是最重要的。
看这本书,是因为它的简介,简介上说“ 《封语江湖》以作者亲身经历为蓝本,再现当年十万下海南的盛况,揭秘许多不为人知的海南往事。 ”
对于海南,我印象不是很好。海南的出租车司机太黑了,让他带我们去海鲜大排档,结果去的地儿是个超级贵的路边市场。那是我和先生到海南后第一晚的经历,这是海南给我的第一印象。在首因效应的作用下,我对海南的印象就不太好了。对于海南的另一个印象是那儿的东北馆子特别多,那的原住民不多,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
既然《封语江湖》的内容是揭秘海南往事的,那可能能改变海南在我脑海中的印象,毕竟我对海南并不是十分熟悉,可以让我更了解海南,这是不错的一件事。于是选择了阅读。
我原以为这是一本回忆录性质的自传体小说,但没有想到这是本文集,什么文集?作者封仪日常在微信上写写的那些文字的合集。
翻阅第一篇我就失望了,看完全书我真的挺后悔的。
我对内容失望。简介里说“揭秘许多不为人知的海南往事”,请问在哪里?我看到的是一个不再意气风发的老炮儿在回忆往昔的那些被簇拥着的岁月。那段岁月是历史的特殊性造成的。海南特区刚设立,需要大量的人才来建设海南。来海南的“闯海人”每一个都想在海南这块热土上挖到第一桶金,而有的人成功了,也成名了,有的人只能定居在海南,融入海南的热风与海水里。封仪显然属于前者。
他在文字里提到的一些事情真的挺触目惊心的。一群人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但随着法制的日益完善,这些变得越来越不可能。
第二,我对文字的结构失望。即便是随笔集,也应该有个时间顺序,但这本书没有,一会儿讲妻子死了,一会儿又讲妻子活着的时候的事情,一会儿讲自己被分配工作后遇到的事情,一会儿有讲大学时代发生的事情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想原因只有一个,这是封仪日常生活中在微信上写写发发的文字。这样的文字思绪比较飘逸,容易造成想到哪就写到哪。但既然要合集出版上市,编辑是否该按照某种顺序进行梳理?这不是出版出来取悦作者,让作者留做纪念的啊!
对于作者封仪,我是初次知晓。但从他的文字中可以看出,他的人脉很广,他在全国各地各行各业都有朋友兄弟。所以,我很怀疑,这书是不是某些人为了取悦作者而“出生”的“作品”。对于他的另两部作品—— 《英雄劫》和《海南往事1987》 ,我在豆瓣上搜索了一下,并没有发现。不知道是不是现在的出版界太过凌乱了,只要有钱了就可以出书。所以,有的时候选书还是要提高警惕啊,以前我以为书的封腰上的那些推荐语是不靠谱的,现在我才知道有时候书的简介也有与内容不符,会让自己失望。
《封语江湖》读后感(六):海南往事
《封语江湖》的作者是封仪,这本书拿在手里给人一种沉甸甸的感觉,从这种沉甸甸的感觉能看出此书的制作精美,纸质优良。淡兰色的封面上 封语江湖 四个行书书写的大字让人有一种看武侠小说的感觉。惊涛骇浪拍在巨大的礁石之上,溅起四散的水花,雾气腾腾,让人不禁产生无限的遐想。这本书是由团结出版社出版并发行的。
本书作者是封仪,一个地道的东北汉子,辽宁锦州人,上世纪七十年代就读于大连外国语学院日语系,当时的大学可是相当有科技含量的,作者毕业后响应国家改革开放的号召,只身闯海南,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批投身者与见证人,他身上的故事就是海南开发的历史见证,作者现为北京风仪坊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平时喜欢写作,著有《英雄劫》,《海南往事1987》等作品,受到好评。
本书主要以作者亲身经历为蓝本,再现当年十万下海南的盛况,揭秘许多不为人知的海南往事。作者的发展史也就是相当于海南这片神奇土地的开发史。上个世纪的改革开放,海南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吸引了无数的热血男儿投入到改革大潮,成为当时的弄潮儿,海南召唤全国的有志之士到这里来 投资发展,这些义无反顾奔向海南特区的 闯海人 ,英雄辈出,鱼龙混杂。因此当时的海南堪称中国民营企业家的黄埔军校,为中国经济的腾飞发展培养了众多的人才,纵观国内当今所有行业的领军人物中,有半数以上都是当年的闯海人,是他们肩负着经济发展的使命。
本书作者封仪原本有着一份轻松的工作,在改革开放浪潮的推动下,作者也跟着下海,他放弃待遇优厚的公职,毅然决然地来到海南闯海,就是他们这一批人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批闯海者;他有多重身份,企业家、投资人、独立制片人、作家、编剧等;不管在那一个行业他都是非常优秀的代表,由于特殊的经历,再加上丰富的社会阅历,使得他的作品极富内涵,深受业界与众多读者的好评。
作者拥有丰富的 闯海人 生活的素材,因为本书就是他自己亲身在海南经历的一切。这样的敢于指名道姓的书写方法可见作者与众不同之处,涉及到的隐私也是毫不顾及,让人看到了一个东北汉子的朴实。作者的文笔鲜活生动,让我们感觉似乎就是身在海南,并且亲眼目睹了发生的一切变化。同时他的用词犀利无情,毫无顾忌,对于一些人刻意避讳的细节,作者全然不顾,让人看到作者是个有情有义、有智有勇、敢爱敢恨的创业者、漂泊者。所谓无奸不商,为了生存发展他连蒙带骗、投机取巧、我行我素,使人看到了人性弱点的一面,但他有做人的原则,交朋友的标准,为人处事的方法,并且敢于在文章中表达出来,可见作者是一个胸怀坦荡,是非分明的真英雄。
本书不仅有作者的海南往事的讲述,同时也有他的朋友圈的市井百态。所有的人物在此书中都本色出演,让人看到真实感。作者在海南打拼的那些年,让他对于那片热土有了深厚的感情,这些感情就是海南情结,成了作者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部分。这也是当时哪个年代所有弄潮儿共同的心声。
《封语江湖》是一本作者用自身的 经历真实叙述的海南创业发展史,里面有太多的辛酸痛苦,包括一些人性弱点的揭露,使得本书为读者还原了当时海南的真实画面。非常喜欢这样真实的书籍,值得读。
《封语江湖》读后感(七):一个人的江湖
拿到这本《封语江湖》的时候,最先感受到的就是沉甸甸,沉甸甸的书,沉甸甸的回忆,一个人得有多少故事,才能写出这么厚厚的一本江湖,也许作者封仪的故事太多太多,他闯荡海南的回忆太多太多,多到他想用自己文字记录下来那段一个人的江湖,那也是海南那段历史的真实写照。
20世纪80年代末,海南是地球上最富生机活力的一块热土,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召唤着全国的有志之士。
而1984年的夏天,海南成为国人关注的焦点。关注的起因始于中央出台的一套关于海南的政策,这就是当时闻名的“11号文件”。1983年2月起,中央召开关于海南开放开发的会议,最后形成《加快海南岛开发建设问题讨论纪要》,并于当年4月1日转发全国。“11号文件”给予了海南特殊的优惠政策,并传递了一个重要的信息:中国开放海南岛。一时间,“11号文件”被四处传抄,海南岛的地图在全国脱销,一再加印。众多“闯海人”涌向海南,形成了第一次海南热。改革开放以来,海南作为最大的开发试验田,承载了无数人的理想。
这些义无反顾奔向海南特区的“闯海人”,英雄辈出,鱼龙混杂。当时的海南堪称中国民营企业家的黄埔军校,今天中国所有行业的领军人物中,前十位至少有一半是当年的闯海人。可见,当时的海南,就是梦想的舞台,多少人在这里寻找机会,又有多少人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
本书的作者封仪,也是这一批“闯海人”中的一员,放弃待遇优厚的公职,毅然决然地来到海南闯海,为着自己心中的梦想,为着自己胸中的那一口气。
那一段闯海的历史不能说不艰难,可是在封仪的口中笔下,我们读者看到的更是洒脱。也许就像野夫所说的那样,“江湖虽大,堪称人物者不多,封仪兄可谓江湖中之龙凤。余久仰其名,常闻其事,虽同年闯海者,然海深缘浅,迄今犹未杯酒相拜。近读其书《封语江湖》,为其跌宕风云的半生而感动。回想我辈皆野蛮成长,遍历斯世各种沧桑,风流阅尽,故事满腹,这样的回忆,既可垂训子孙,亦可旁证国史。李商隐诗云: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我辈无法回转天地,正好白发扁舟永忆江湖了。奇人有此奇书,此生足矣。”对于封仪来说,通过这样的一本书,来记录追忆自己的过去,让自己年老时翻翻那些过去的记忆觉得这一生并没有虚度过,这也就够了。而对于我们读者来说,通过这样的一本书,来看看封仪一个人的江湖,来触摸那个时代的脉搏,也是一件乐事。
一个人的江湖,向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致敬。
《封语江湖》读后感(八):江湖
林亦霖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人就是江湖,人为传说。在封先生的笔下,那些往昔的奋斗史就如江湖的传说。
正如他的朋友在序言中提到的那般,先生就是典型的老炮。做事有自己的原则,虽然略带痞气,但行事光明,故即使远离了所谓的“江湖”,但江湖上依然有他的故事。
那是一段精彩得让人目不暇接的历史,那是一段敢拼就会有所成就的历史。“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正是那段历史最好的写照。你想发财,很容易;你想成名,很容易。但凡有点胆识的、有点魄力的,闯荡上几年,就能有所收获。虽不能保证大富大贵,但衣食无忧还是很大可能的。
先生拼搏的地方在海南,那时的海南虽为特区,但因地理位置等因素,较之其他的特区发展略微缓慢。先生是有远见之人,带着些许的理想来此海岛一搏。在那里,他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所长,但凡能赚钱的、不违法的、不触及底线的,他都愿意去尝试。他可以言语些许夸大,但做事一定落实实处。正是这样的秉性,他拥有了一大堆的朋友——并不是泛泛之交的酒肉朋友,而是真正能遇事伸出援手的挚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