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人生的智慧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10篇

2018-01-21 20:5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10篇

  《人生智慧》是一本由(德)叔本华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页数:27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一):人生的智慧(简单摘要)

  1.精神能力不高的人幸福快乐的唯一源泉是他的感官嗜好,充其量过某种舒适家庭生活,与低级的伴侣在一起俗不可耐地消磨时光教育对这类凡夫俗子无济于事。人最为高尚最为永恒丰富的快乐实是来自于心灵的快乐,尽管我们在青年时代可能了解这一点,但事实上却是如此。 2.心灵的快乐主要取决于心灵的能力。 3.幸福主要是来自于心境平和以及其满足感。所以如果想要获取幸福,人们就必须要在本性改变这种对于他人看法过度重视的习性。只有将它限制在我们看重程度理性范围之内,才能清除感觉痛苦的肉中刺。 4.闲暇是人生的精华,除此之外,人的整个一生就只是辛苦和劳作而已。……凡夫俗子只关心如何打发时间,而略具才华的人却考虑如何利用时间。头脑思想狭隘的人容易受到无聊的侵袭,其原因就是他们的智力纯粹服务于他们的意欲,是意欲的工具。 5.我们无论要做或者不做什么事情,我们首要考虑的几乎就是别人的看法。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就可以看出,我们所经历过的担忧和害怕,半数以上来自这方面的忧虑。它是我们那容易受伤的自尊心——因为它有着病态般的敏感——和所有虚荣、自负、炫耀、排场的基础。 6.太过看重别人得看法,那就是抬举他们了。 7.针对别人的行为动怒就跟像一块我们前进路上的石头大发脾气同等的愚蠢。对于许多人, 我们最聪明想法就是:“我不准备改变他们,我要利用他们。” 8.我们只能把书本当作是媒介,阅读后以别人的思想来启发和引导自己。 9. 他人的评价其实与我们自身是毫无关的,特别是当我们看到,绝大多数人的思想是浅薄粗陋的时候,他们的思想是那么的粗鄙,意见是那么的狭隘,错误随处可见,这样,别人的看法就更不值得我们珍视了 10.有价值的事情是不会轻易成功的。 11.普通人只想到如何度过时间,有才能的人设法利用时间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二):叔本华影响我一生。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是从这里开始说起。

  1)人的自身,属于人的个性东西。例如健康力量、外貌、气质道德品格、精神智力及潜在发展

  2)人拥有身外之物,亦财产和其他占有物。

  3)人向其他人所显示的样子,人在他人眼中所呈现的样子,可分为名誉、地位和名声。

  1:我认为就是内在与外在的两个内容,人的外在多数取决于遗传,是父母赐予的。但内在取决于自己。叔本华的文字传递给我一条信息:每个人到底生活于何样的世界,首先取决于你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同一样外在的事物和同一样的境遇,对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影响都不尽相同;处在同一样的环境的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不同的世界中。

  2:尽管在人的一生中,外在变化不断发生,但人的性格始终如一。说到性格,叔本华认为一个人所能得到属于他自己的快乐,从一开始就已经由这个人的个性决定了。的确,对于一个人的幸福,甚至对他的整个存在方式,最主要的就是这个人的内在素质。因为人内心快乐或者痛苦,首先就是人的感情,意欲和思想的产物。

  3:一个人自身拥有越丰富,他对身外之物的需求也就越少,别人对他来说也就越不重要。叔本华教会我,不依赖于别人眼中寻找自己。

  4:对于闲暇时间,叔本华也有话要说。

  他认为人们消磨闲暇的方式就是显示出闲暇对于他们是何等的没有价值。闲暇就是每一个人的生命存在开出的花朵。或者毋宁说是果实。只有闲暇使人得以把握和支配自身。

  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闲暇只会造就一个无用的家伙无所事事,无聊烦闷,他的自身变成了他的包袱

  头脑狭隘的人容易受到无聊的侵袭,其原因就是他们的智力纯粹服务于他们的意欲,是意欲的工具。人的精神思想财富越优越和显著,那么留给无聊的空间就越小。这个是我一直努力要做到的状态。除了精神松弛下来的时候,尽量免受无聊的袭击。

  5:如果社会交往数量等够代替质量,那么就算生活在熙熙攘攘的世界都是值得的。但遗憾的是,一百个傻瓜聚在一起,也仍然产生不了一个聪明的人。所以我觉得一个人社会交际能力与他的智商,是不能成正比的。优秀的人,对你的影响会很深刻。如果,你拥有伟大的精神,你会发现,你会喜欢独处,因为你不再需要去寻找淹没你的人群

  6:太过看重别人得看法,那就是抬举他们了。

  我们所表现的的表象——这也是我们存在他人心目中的样子。通常被我们过分看重。

  这是人性的一个特殊弱点所致。稍作简单的思考,我们就可以知道,他人的看法就其本身来说,对我们的幸福无关紧要

  每个人一定都有遇到流言蜚语,或者听到一些别人对你有各式各样的看法。有好有坏。那些别人对你得评价,只是别人头脑意识里的产物,只在别人的头脑意识中产生效果,它是附带种种概念性的东西呈现在别人头脑中的表象。所以别人的看法对于我们的确并不直接存在,而是间接地存在。所以,尽量减低我们对特别人意见的敏感程度,否则,人们就只能成为他人的看法和意见的奴隶

  7:只有当别人的看法对某事产生了影响,从而使我们自身也因此受到影响的时候。别人的这些看法才值得我们考虑。除此之外,在别人的头脑意识里所发生的事情,对于我们并不重要。

  别人对自身的看法慢慢衍生有荣誉感、虚荣心、自尊心…叔本华认为一旦不再担心和指望别人得看法, 那些奢侈 排场,十有八九都会消失。在孩童时期,荣誉感就初露端倪。在接下来的青年期和中年期,名誉、骄傲等变得更加明显。但到了老年,这方面的欲望却显得极为强烈。因为到了老年,享受感官乐趣的能力已大大减弱。虚荣和自大就于贪婪一道瓜分了统治的地盘。

  8:亚里士多德:理性的人寻求的不是快乐,而是没有痛苦。

  假如我们整个身体健康无恙,但只有一处地方受伤或者疼痛,那我们身体整体健康就不会进入我们的意识里。我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那微小的疼痛之处。同样,违反我们意愿的事情,即使是微不足道的,但这不如意就会进入我们头脑,我们就会惦记这件事情。

  所以,判断一个人现在是否幸福,去问问他最近烦恼的事情把,看看事情是多么渺小,你就知道你现在有多幸福了。在很不幸地时候,那些微小的事情,你是感受不到的。

  9:要避免很不幸福的最保险方法就是—不要要求很幸福

  我们对幸福的过分期待毁坏了这世上的一切,毁坏的程度与我们的做梦程度相一致。我们必须限制对这个世界的期望和要求,这样,我们才能更有把握地实现它们。降低我们地欲求是明智和合理的。

  有时候对自己宽容一点也是好事。当然,对别人宽容,也是对自己宽容。

  9:任何人都不要抱怨卑鄙和下流,因为在这世上只有卑鄙和下流才是威力无比的。

  这句话,我觉得也是威力无比的。

  10:我们的幸福在多大的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自身,即取决于我们的个性。

  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却只是考虑运气、考虑财产,或者考虑我们在他人心目中的样子。要是有能力,内在丰富,我们就不会对运气有太多的要求。

  11:正如一个人背着自己的身体,而对此重负一无感觉,但在移动他人的身体时,他却感到了重量,同理,他不会注意到自己身上的缺点和恶习,而只会留意他人的这些东西……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却像一只对着镜子咆哮的狗——他以为镜子里面的是另外一只狗,殊不知它看到的正是它自己。

  (人是自私的,这句话是真理。)

  12:在言辞或者表情流露出愤怒和憎恨是徒劳无益的……除了在行动上,我们不可以表现出憎恨或者愤怒……冷血的动物才是唯一有毒的动物。

  卢梭说,最好的报复是暗杀,而不是决斗。无视也是最好的武器。

  13:最大的愚蠢也就是为了诸如金钱,晋职、学问、名声、甚至为了肉欲和其他片刻的欢娱献出了自己的健康,我们应把健康放第一位。

  最后,还想分享几条见解独到却又鲜为人知的阿拉伯谚语:

  “任何你的敌人不可以知道的东西,都不要告诉你的朋友。”

  “如果对我的秘密保持沉默,那么,这个秘密就是我看管的囚徒;如果失口说出了这个秘密,那我就变成了它的囚徒。”

  那种纯粹以追求个人自身安逸目标实际生活则显得可悲这种生活增加的只是长度而不是深度。 尽可能的增加生命的深度,生命只有一次,要活的精彩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致我近期反复摩挲的一本书《人生的智慧》

  你知道春末樱花初绽的四月里,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吗?那是对叔本华精神世界的心醉沉迷和延绵不绝的由衷赞叹,这种愉悦,从前只在《红楼梦》里体验过。我在每天来回一小时的上下班途中,如饥似渴地阅读叔本华晚期的作品《人生的智慧》,一个人的一生,能有几次可以遇到这样精彩的作品呢?让我俯首感谢命运慷慨的赐予,这罕有的智慧。

  《人生的智慧》一书是德国哲学家阿图尔·叔本华的晚年之作,取自叔本华一生之中最后一部巨著《附录与补遗》。在我看来,这本《人生的智慧》,其实是一个一生不得志,曲高和寡却拥有惊世智慧的老人,在临终前悲悯世人,写给普罗大众看的一本书。他尽可能从世俗、实用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并用最浅显的方式传达深奥的智慧给世人。

  浅谈此书对我影响最深的三点。第一,使自己享受。德国有一句谚语是:“He enjoys himself in Paris”,说的是“他在巴黎享受自己”,而非“他享受巴黎”。无论于什么角落,是樱花铺满的街头,还是残叶堆起的巷尾,都要学会使自己享受当下。第二,正视财富。财富就本质来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本金,另一种是利息。本金可以由继承而得,也可以是自己人生中的第一桶金,对于本金,应当予以足够的重视,视为能够抵御众多可能发生的不幸和灾祸的城墙,而不是一纸寻欢作乐,满足私欲的许可证。比如暴发户,往往会肆意挥霍钱财,正因为他心底里认为穷才是常态,所以才不害怕失去财富。真正的富人,会把财富视为像空气一样不可稀缺,才会像保护自己生命一样警觉地保护财富。第三,成为自己。在自己的一生之中,每天每刻都成为自己。怎么做呢?学会利用闲暇,去培养和发展自己的精神才能,享受自己的内在财富。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的,“能够不能阻碍地培养、发挥一个人的突出才能,不管这种才能是什么,是为真正的幸福”。嗯,学习写剧本时的我,一横一竖练字时的我,抱着kindle去哪里都好的我,刷山刷得不亦乐乎的我,都是我最喜欢的自己。

  寥寥数句,与君共勉。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四):书本印证他的一生

  也许到今天,读到叔本华的作品,才让我意识到,真正的大家不仅仅在作品上折服你,更重要的是他本人就是他作品思想的印证,于是你才会更加深深爱着这个作家本人,而其作品内容不过是他本人精神经过整理而成的成品。

  《人生的智慧》,某种程度上讲,是自己接触的第一本哲学书,很庆幸自己出国时带了仅有的两本书都是叔本华的哲学书,冒着在登记口被罚款的风险,还是偷偷把它们装到不用称重的电脑包里,漂洋过海带到了这个偶尔会让人产生无聊的地方。每当我感到无聊之时,拿出这本书读,就会深深悔恨自己没有好好利用时间。正如作品中“平庸的人打发时间,而真正有思想的人利用时间。”

  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本书不仅仅开启了我进入哲学世界的大门,以其精确的语言,丰富的比喻,严密的逻辑和论证(当然这也归功于韦启昌这位译者的努力付出,他对叔本华的评价非常高,可谓一见钟情自然翻译也是登峰造极之作),更是一盏指路明灯,而且瓦数特别高那种。正如叔本华在书中所说,人到了老年才会对事情有本质性的认识,而这本著作岂不是将最有思想见解之人的人生观察、经验体会非常有条理地展现到了我们面前,对于我们读者,不用到老年,就已经对很多事情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在这里不能说理解,因为真正的理解永远只能在一定的时间作用下,经过自己的体会而获得。 然而有的人总是活得糊糊涂涂,对人生没有过总结和思考,这岂不是一种浪费和可悲呢?不过也许我从来都不应该强求别人和悲悯别人,因为每个人都只是在简简单单地遵循自己的本性而已,人可以遗忘一切,唯独忘不了自己的本性。一个人的青年时代,直观占上风,适合进行诗歌创作,而老年时代,思想占主导,适合进行哲学创作。一个人年轻的时候就无欲无求,那这个人是没有希望的。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五):赤裸裸的智慧

  如果不算草草翻阅的《谈谈方法》,这本书算是我正经八百看的第一本哲学著作,虽然书名显得并不那么哲学。

  叔本华是战士,而且是个很对我胃口的大战士,即使没看过《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仅此一本《人生的智慧》足矣!

  平素很厌恶做摘录的书评,以为一点技术含量都没有,但对这本书不做摘录又能怎样呢?想说的都被他说完了,比自己思考的还要透彻,比自己表达的更要清晰百倍。就像叔本华形容普鲁塔克那样,“一翻开他的书,就好像马上长出了一对翅膀”。书中智慧的语句如同溪流中圆融剔透的雨花石一般随处可见,促使你不得不拿起铅笔在书页上重重的划满黑线,一再默读,一再颂记。

  做摘录的时候,简直要把半本书都抄下来。面对书中的一句话,好似有千言万语憋在胸中,但又觉得,多说一字便是多余。自己的万千感悟,敌不过他老人家简朴平实的一句话,最后落笔的,除了心有戚戚便是感叹精辟。

  酝酿了一晚,写下的只有这些屁话,实属无奈。抄录最爱小诗一首: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六):hehe

  生存,为何,生下来就懂得求生,这是本能,千百万年来人类的惯性,

  怎么生存,这是民族性的,民族传统告诉你应该这样做,哦,这是道德,民族的惯性

  人都再这两种惯性中生存的,逃避饥饿,追求适宜温度,呼吸,这都是为了维持生命的必须,本能,生物遗传的惯性

  附和大众,在人群中寻找价值,民族的惯性

  终其一生,在惯性中生存,完全不知道自己的价值,就像长河中的一朵浪花,随着河床奔向大海,一生就这样完结

  需要觉醒,我多么幸运,意识到了自我,人类只是一种现象,而人,可以超越现象,虽然不能克服惯性,但是可以意识到。

  纵观人类历史,起源,发展,壮大,多么像一条河,不同的是人可以有意识,但浪花不可以,

  从出生,到上学,上学,最后工作,我没有办法抗拒,多少人都是这样,所以我也如此,我连抗拒的念头都没有,因为这样可以好好生存,对自己无害,对社会无害,

  可是,我停了下来,任凭身旁浪花湍急,人流茫茫,我意识到我是我,我没有必要被人类的惯性所支配,是的,我看着这世界,不为所动,因为我已经觉醒。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七):所能真正拥有的

  你真正能够拥有的是什么?

  亲人?朋友?爱人?

  花花绿绿的钞票?令人艳羡的面子?高高在上的地位?

  也许有一天,命运会将这所有的所有,一扫而空。那时的你,还剩下什么?

  每当想到这些,脑中都不禁浮现出《无命运的人生》中深陷集中营的主人公。他的原话我已不再记得,大意是:德国人可以占领我的身体,使我如行尸走肉般劳作。但他们无法占领我的思想,我的思想可以到达任何我想去的地方。我想,这也是我为什么钟情于哲学的原因。很是幸运,五六年前,第一位接触到的哲学家便是叔本华。那时还是大三学生,懵懵懂懂,只是将他的一些言论,当做格言记下。后来,渐渐接触到生活中,那些肤浅的诱惑,便中断了这方面的兴趣。最近,重新燃起探究哲学的兴趣。拿起这本书,四个字形容:爱不释手!每每得闲的时候,都要拿起书,看个几段。睡前,更是要读几页,方可安眠。短短几周,已经将此书读了三遍,却依旧没有乏味之感,反倒更是想将此书的每字每句记于心中。很多困扰我数年的问题,很多我不知如何表达,如何思考的东西,都由叔本华道出解答。这是何等畅快的感受!而这引发我的思考和答案,更是欣喜。由此带给我的茁壮的神经,我想是我最大的收获,真正自己拥有的东西!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八):她把一切说透了

  终于读完了,她说出了一切。比起罗素的幸福之路,这本书的可读性更强,文笔更流畅,逻辑更连贯。谈一下作者的几个观点。 第一,作者赞同亚里士多德的话,理性的人追求的幸福不是快乐,而是不痛苦。因为快乐是否定的,虚幻的,痛苦是肯定的,真实存在的。听了这句话,有木有很想哭。悲观到否定了所有的快乐,然后认为不痛苦就是幸福了。这是极端的悲观主义者告诉我们的幸福密码,你不需要期待快乐,你只要想到你避免了哪些痛苦就该知足和幸福。吞下这颗药,你会发现迷失的自己竟然找到了幸福的方向。 第二,对骑士荣誉的讨论。骑士荣誉大意就是别人说你不好,你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要和别人决斗,不管他说的是真是假,有没有道理,你咋能说我呢,然后我要和你你死我活才能证明我是对的。明显地,这个荣誉要不得。作者花了大量篇幅,为了告诉我们生命要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不要花在应对别人的挑衅上这个道理。 第三,大多数情况下,痛苦和无聊是此消彼长的关系,除非,一个人出身显赫,同时,又具有丰富的优秀的精神智力禀赋。这里的痛苦是指为了生存而付出的努力,无聊是指拥有大量闲暇却头脑空空无所事事。当一个人为了生存而努力时,他很少能够体会到无聊,当一个人拥有大量闲暇金钱而无需为生存奋斗时,不会体会到脑力和体力的痛苦,如果此时没有丰富的精神世界,会陷入无聊。痛苦和无聊都会降低幸福,因此最幸福的状态是物质充足且精神丰富。这告诉我们,要保持对物质的适度敏感以及拓宽精神疆土。 还有一些不错的观点不一一列举,基本上,全书读来流畅舒服,有这样的感觉,或许也是因为读者和作者在很多方面观点吻合的关系。一直认为,虽然活在当下某点,每个人把维度延伸到古今中外,神交者很多。是否喜欢这本书还是因人而异。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九):【笔记】人生的智慧

  生命急速流逝,时间无影无踪地消失,——这种感觉总在折磨着我。

  人的内在空虚就是无聊的真正根源,内心空虚之人无时无刻不在寻求外在刺激,试图借助某事某物使他们的精神和情绪活动起来。他们做出的选择真可谓饥不择食,要找到这方面的证明,只须看一看,这些人所沉迷的消遣是多么的贫乏和单调,还有同一样性质的社交谈话,以及许许多多靠门站着的和从窗口往外张望的人。正是由于内在的空虚,他们才追求五花八门的社交、娱乐和奢侈;而这些东西把许多人引入穷奢极欲,然后以痛苦告终。

  一个精神富有的人会首先寻求没有痛苦、没有烦恼的状态,追求宁静和闲暇,亦即争取过上一种安静、简朴和尽量不受骚扰的生活。

  人们在这个世界上要么选择独处,要么选择庸俗,除此以外,再没有更多别的选择了。

  无论身在何处, 我们只能在我们自身寻找或者获得幸福。 ——《旅行者》

  每一快乐都是以人从事某种活动,或者以应用人的某种能力为前提;没有这一前提,快乐也就无从谈起,亚里士多德的教导——即人的幸福全在于无拘束地施展人的突出才能——与斯托拜阿斯对逍遥派伦理学的描述如出一辙。斯托拜阿斯说:“幸福就是发挥、应用我们的技巧,并取得期待的结果。”

  因此,骄傲是发自内在的、直接的自我敬重;而虚荣则是从外在、因而是间接地努力试图获得这一自我敬重。因此,虚荣使人健谈,但骄傲却让人沉默

  每一个可怜巴巴的笨蛋,在这世上没有一样自己能为之感到骄傲的东西,那他就只能出此最后一招:为自己所属的民族而骄傲了。由此他获得了补偿。所以,他充满着感激之情,准备不惜以“牙齿和指甲”去捍卫自己民族所特有的一切缺点和愚蠢。

  此外,一个人的独特个性远远优于民族性,在一个人身上所显现的独特个性比起国民性更应受到多一千倍的重视。因为国民性涉及的是大众,所以,坦率地说,它并没有多少值得称道的东西。

  一个人越可鄙、越可笑,他就越喜欢摇舌中伤。

  歌德说: 你为什么要抱怨你的敌人? 这些人能够成为你的朋友吗? 你的本性, 就是对他们的一个永恒的指责。

  骑士荣誉的原则不过就是一个古老、根深蒂固的谬见,是说明人类的轻信特性的又一个例子。

  我对骑士荣誉的讨论扯得太长了,但我这样做实在是用心良苦,因为哲学是这世界上唯一能够对付道德和智力范畴的庞然大物的大力神。

  我说出我自己的看法,这毫不奇怪; 而他们沾沾自喜,自以为 他们才是值得称道的。狗对于狗来说, 当然才是漂亮的生物。牛对牛也是这样, 猪对于猪、驴子对驴子,莫不如此。

  我们给予别人荣誉的同时, 也就降低了我们自己。 ——歌德

  理性的人寻求的不是快乐,而只是没有痛苦。

  我们应该永远记住今天只有一次,它永远不会再来。但是在我们的想象里,今天又将在明天重现。其实,明天已是另外的一天,它也只来一次。

  所有局限和节制都有助于增进我们的幸福。我们的视线、活动和接触的范围圈子越狭窄,我们就越幸福;范围圈子越大,我们感受的焦虑或者担忧就越多。

  我们感受到欢乐还是痛苦,归根到底取决于我们意识的内涵。

  要把我们以前对事情的判断和现在的看法,以前订下的计划及追求和最终得到的结果及满足互相比较。这是为获得人生经验所做的单独的反复温习。一个人的生活经历可被视为一本书的正文,而对生活经历的咀嚼和认识则是对正文做出的解释。如果一个人有太多的反省和认识,但生活经历却又很少,那就好比只有两行正文,但注解却有四十行之多。如果一个人阅历很广,但却对此甚少反省,获得的认识又不多,这样,就好比一种比邦迪那版丛书——里面没有注解,正文的许多意思都不甚了了。

  要过一种深思熟虑的生活,并且能从生活经验中汲取一切有益的教训,我们就必须勤于反省,经常回顾做过的事情和曾经有过的感觉和体验;

  一个人在晚上睡觉前,应该详细地逐一检查自己在白天的所作所为。如果一个人耽于世俗事务或者纵情于感官享受,对过去了的事情不加回想,而只是随波逐流地生活,那么,他对生活就欠缺清晰、周密的思考,情感就会杂乱无章,思想也夹杂着某种程度的混乱不清。

  谁要是不热爱独处,那他也就是不热爱自由,因为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是自由的。

  青年人首上的一课,就是要学会承受孤独,因为孤独是幸福、安乐的源泉。

  在这世上,除了极稀少的例外,我们其实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是孤独,要么就是庸俗。

  嫉妒之情对于人来说是自然的,但与此同时,它既是一种罪恶,又是一桩不幸

  即对于我们遭遇的每一桩不幸,我们都难辞其咎——至少在某种程度上是这样——虽然不是在每种情况下都绝对真实,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事实的确如此。

  在我们处理某一事情时,必须把一切其他别的事情置之度外,在恰当的时间里为某件事情操心、担忧或快乐,其他事情则不予考虑。

  “放弃和忍受”就是我们的准则。如果不奉行这一准则,我们就会感到贫乏和可怜,对此就算财富和权位也无能为力。

  完全的静止不动很快就会变得令人难以忍受,因为它带来可怕的无聊。人这种活动的冲动应该得到调节从而获得合理的、因而是更好的满足。因此,能够从事某样活动,如果可能的话,制作某样东西,或者至少学习某一样东西,对于我们的幸福是绝对必要的。一个人的能力需要得到发挥,并且,他渴望看到发挥能力以后的结果。

  我们应该时刻驾驭我们对眼前现实的印象和直观认识。

  “取悦我们所必需的思想深度刚好就是我们自己的思想深度”

  如果我们对朋友保持一定的傲气和疏忽、大咧的态度,那我们不会轻易失去他们;但如果我们表现出太多的礼貌和周到,我们反而有可能失去这些朋友,因为我们的礼貌和殷勤会使朋友变得傲慢、令人难以容忍。朋友之间的裂缝也就由此产生了。

  不管一个人是冒充拥有勇气、机智、学问、智慧,抑或吹牛以显得情场得意、有钱、有地位或任何其他,我们都可以从这种假冒行为得出结论:这个人正是在这一方面有所欠缺,因为如果我们真的拥有这方面的素质和长处,那我们并不会想到故意去显示、炫耀它——想到我们的这一份拥有,我们就已经心满意足了。

  检验一个人是不是我们真正的朋友,除了一些需要得到朋友的确切帮助和作出一定牺牲的情形以外,最好的时机就是当我们吿诉他恰逢某样不幸的时候。

  “唯一能够取悦别人的方式就是把自己裹以最傻呆的动物的外皮。”

  我们信任和透露秘密给别人,大部分是因为我们的懒惰、自私和虚荣。

  如何把礼貌和自傲结合起来是一件极其讲究技巧的事情。

  与别人谈话时,我们不要试图矫正别人,尽管我们所说的话出于善意;因为冒犯和得罪别人是很容易的,但要对此作出弥补,如果不是不可能的话,也是相当困难的。

  如果我们怀疑一个人在说谎话的时候,我们应该假装相信他所说的话;因为这样他就会变得放肆大胆,就会更加有恃无恐地说出谎言而最后拆穿自己。

  任何你的敌人不可以知道的东西,都不要吿诉你的朋友。

  说话不要加重语气。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十):灵与肉的对峙

  幸福是什么?

  或许从我们懂事起,我们就开始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追求幸福。从一开始成绩单上的高分,到朋友、恋人,再到工作和地位,从幸福具体到某个事物身上,我们亦即开始这灵与肉的对峙。

  在青年时期,我们对于幸福的追求,便是造成我们不幸的源泉。由于现在正处于现在这个阶段,所以真的是有感而发。正如现在一样,在追求幸福和向着目标的进发的同时,考验和责难也以某种面目出现在我们面前。若我们以圣人为样,只需逃避祸患,做到无欲亦无求就好。但我们都是俗人,既然不能免俗,当然要在这样的局面当中寻求突破和机会来实现我们对幸福的追求。

  但在追求的同时,必定要付出代价。与其说这是上帝对我们的考验,不如说是与恶魔作出的交易。我们付出精神上的富足和平静,换取世俗的物质来满足肉的需要。这无可避免,但任由肉与欲的发展,必然会使自己趋于毁灭。所以这就需要我们在精神生活和现实生活中间取得平衡点,在这灵与肉的对峙中,达到恰到好处的平衡。

  人生而孤独,这是本书的观点之一。里面说到,一个人越发智慧,那么他的朋友越发的少,因为他可以从自身达到自圆自足的境界。同样,若一个人的朋友越多,越发证明那人的无用之处。不知这是作者的意淫,还是真理。但人处于世,就很难逃离集体,因为集体所赋予给我的诱惑,我是很难拒绝的。所以如何在自我和集体之间做到游刃有余,我想这是每人都会遇到的问题。

  我想,这就需要人按照两套不同的准则生活,一套外在,一套内在。外在要求我们接受平庸、接受大众的愚蠢,将自己的智慧掩藏起来,同时不能对身边的人太多的要求,要更多的宽容和理解,之于上帝饶恕凡人的无知,不能过分的挑剔和抱怨,要外圆于世。内在的话,则要时刻反省自身,更多注重精神生活,要把握好物质生活的度,切勿让世俗遮蔽了自己的双眼。要时刻做到对两者的转移,这样大抵能逃避不幸。所以,人不应该对这种方式的转换而感到不舒服,毕竟它即使别人免受伤害同时也使自我更易实现。

  在追求的同时,我们有着许多困惑和烦恼。但我们要明白,这一切始终都会成为我们的资本。所以人更多的要关注现在和计划将来,和如何在这两者之间达到平衡。但是,我们不能由于懊恼过去和操劳将来,而拒绝美好的时光或任意的糟蹋它。

  同时我们不应该过分的责备自己。人不是活在过去,现在做到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就好。

  要明白,即便现在与恶魔同行,但我们始终会归于上帝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