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比恐惧更强烈的情感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比恐惧更强烈的情感的读后感10篇

2018-01-22 20:0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比恐惧更强烈的情感的读后感10篇

  《比恐惧强烈情感》是一本由(法)马克·李维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32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比恐惧更强烈的情感》读后感(一):勇气真相与救赎-----读马克•李维的《比恐惧更强烈的情感》

  马克•李维是一个极善于讲故事的人。作为当代法国第一畅销小说作家,在新书《比恐惧更强烈的情感》出版之前,马克•李维就已经凭借畅销小说《偷影子的人》、《如果一切重来》为国内读者所熟知,其清新简洁而温暖的叙事风格和令人惊叹的构思,曾打动过数百万读者的心。在最新出版的《比恐惧更强烈的情感》一书中,马克•李维延续了他一贯温柔细腻写作手法,用丰富的情感笔墨,将家族荣誉、党派纷争、政治阴谋、地缘资源掠夺等事件恰到好处地揉合在一起,让读者再次看到了这位知名作家的社会责任感和深刻人性关怀

  这一次,马克•李维塑造了一个聪明智慧且又勇敢无畏的女主角苏茜。四十多年前,身为美国参议员兼总统高级顾问沃克的妻子,苏茜的外祖母莉莉安被指控犯下“叛国罪”,外祖父被迫辞去参议员一职,莉莉安却失踪了,也有消息说她是在越狱时被杀,身后留下无数谜团。苏茜自打懂事起就被告知,她生下来不能使用家族的姓氏,不能拥有自己梦想长大成人后看到母亲仍要为此承受的种种不公正的折磨,她发誓只要活着就一定要洗清外祖母的冤屈,让家族的姓氏不再蒙羞 。2013年,苏茜终于在勃朗峰发现了探寻外祖母失踪的重要线索,但在攀登此山的途中失去了她此生最爱的人沙米尔。死里逃生的苏茜回到美国仍不甘心,她知道之前所有被牵连的人都遭遇过死亡威胁,可她需要一个喜欢刨根问底,却又不轻言放弃的人,能与自己一起将调查进行到底。于是苏茜精心设下一个圈套,吸引《纽约时报》新闻记者安德鲁•斯迪曼到自己身边。 安德鲁•斯迪曼被苏茜的神秘、勇敢和智慧所打动,这个早已对生活丧失信念的人决定帮助苏茜查找事件真相,也想以此重建自己新的人生。可令他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个承诺几乎让自己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因为他们要揭发的那些人,全都是些碰不得的人物,况且这些人直到今天还在统治着这个世界。但是为了揭开隐藏在这个时代里最危险的真相,也为了完成对自己人生的救赎,这对男女主人公每一次行动都不得不与死亡相伴,直到最后…… 。

  值得一提的是,《比恐惧更强烈的情感》一书所描述的并非是一个完全虚构的故事。在小说的尾声,多乐丽丝给安德鲁看的那份调查报告,其所涵盖的内容事实存在的,而苏茜与安德鲁在调查过程之中所发现的有关代号为“雪姑娘”的北极资源计划,其中的部分情节也的确有其根源。当本书临近结尾时,安德鲁在看似无意之中说出一个惊天的秘密:开采北极资源的计划其实早在五十年前就已经开始,有关国家虎视眈眈。苏茜和安德鲁在找寻外祖母莉莉安失踪真相的过程中,皆成了这场利益争夺阴谋的见证者。只是他们有追求真相的勇气,却无揭露真相的选择权。最后只能无奈地回归现实,向权势妥协妥协,重新开始自己的人生。

  新书出版后,有媒体评论说,马克•李维之所以再次使用《纽约时报》新闻记者安德鲁•斯迪曼这个角色来创作这个故事,正是源自于对新闻调查怀有深深的敬意,因为他坚信新闻从业者对底线的坚守才是民主和自由的坚固堡垒。马克•李维在书中以还原事件的真相为着眼点,也有超强性的政治象征意义,因为真相与现实往往有着不谋而合之处。不过在政治指向的背后,《比恐惧更强烈的情感》一书更多地是让人感受温情家庭亲情的真相。然而作为一位旅美的法国作家,也正是由于他的这种多种族文化交融的背景和丰富的文化底蕴,才使得马克•李维将美国新闻从业者追求真相的勇气刻画得如此惟妙惟肖

  尽管有人认为马克•李维的小说不能算是传统意义上的严肃文学作品,但他的作品却总能更让普通人欣然接受。因为相对于对读者而言,一部好的小说,是属于严肃文学还是通俗文学并不重要,只要它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有吸引力的故事,且可以让读者从中获得心灵上的抚慰和人生成长动力,我想这就足够了。

  《比恐惧更强烈的情感》读后感(二):你用罪责掩埋真相,我以勇气挑衅丑恶

  如果有一天,你不能再是你,你的过去、现在、将来只能掩埋在历史尘埃下,被遗忘、被消失;如果有一天,你或者你的父辈祖辈被莫名地贴上“汉奸”、“卖国贼”的标签视如走狗,被辱骂、被唾弃;如果有一天,你或者你的家族无辜地被扣高帽、罪责加身,被驱逐、被抵触……你要做什么?你要怎么办?你会怎样办?

  ——改头换脸?改名换姓?

  虽然说能解决问题办法都是好办法,但办法也有等级层次之分,就算这可能是最快捷有效的,但决不是最根本的解决办法。从此以后,你可能就要活在黑漆的苍穹下,见不得丝毫光彩。你就如那只惊弓之鸟,稍作风吹草动可能都是你末日的开始。你就甘心这样活在黑不见光的世界里、就甘愿龟缩在罪责势力的打压下,苟延残喘偷偷摸摸地度过余生?我不敢想象,你的一身屈辱、一生屈服,你该当如何有勇气活下去。谁都不想遗臭万年,也同样的,谁也不想被遗臭沾身。

  说实话,我翻开马克·李维这本《比恐惧更强烈的情感》的初衷,是因为曾经一度着迷于他《伊斯坦比尔假期》和《偷影子的人》里面那种带有清新而温暖抒情氛围。然而再观《比恐惧更强烈的情感》,不自觉地便多了一种现实的“厚重感”。

  当所有人众口矢的都认为外祖母莉莉安是因为叛国而死,只有那个遭受打击而不断酗酒的母亲碎碎念向苏茜诉说外祖母的一切。她尽管没见过这位外祖母一面,但莉莉安坚定的反战行动使她坚信她决不会向苏联出售美国的核机密。在这场有着倾倒性铁证的指责下,她却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寻找出罪责背后的真相,因为“家族的荣誉需要每一代人的共同捍卫”。然而这场寻踪才刚开始,她得到了线索的同时却永失挚爱。只是她“需要证明她的清白,这也是为我的生命寻找意义,而不是摧毁我的生命”,所以即使面对失去,她也要重新振作,勇敢出发,执着追寻。

  如果说苏茜是为家族荣誉而存在,那么安德鲁的存在是为了对真理的捍卫、对正义的重建。他可以冒着被暗杀的危险报道敏感信息,却从不肯屈就报道无关痛痒的花边、小事。记者的职责使命,便是还原人生的真相,就如同他说的:“我当时躺在车里,徘徊在生死之间,准确地说是离死亡更近一点儿。我的世界里没有一点儿光明,我听不到天使的呼唤,《圣经》里说的一切都没有发生,但是我看到了很多其他事情。现在,我不知道自己的信仰究竟是什么。也许我信仰的只有生命,我敬畏生命,却无惧冒险”,所以他选择帮她找出真相。

  只是,当阴谋层层剥开,当《雪姑娘》计划赤裸裸暴露人前时,人类欲望里的阴暗昭然若揭。当权者一直担心巴拿马运河的通航问题,这是唯一不用经过“咆哮西风带”又可以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航路。巴拿马运河里每年要通行三十亿吨货物,这抵得上一个中美洲小国的财产。在这种情况下,开辟北方航路就有了非常大的战略意义。但是北冰洋上的浮冰就成了最大障碍。炸碎这些冰盖,将让无数大财团收获丰厚利润

  对于普通人来说,当权者的世界里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为了他们追求的价值和利益,他们可以背弃所谓的个人利益,甚至千万人性命吧。所以安德鲁和苏茜最终只能妥协,只能选择捍卫国家,尽管可能因此失去最珍视的东西

  马克·李维从个人大义写起,依托莉莉安罪责背后的真相,揭示出利益驱动的诱惑。当利益高于个人大义的时候,无法撼动的悲剧注定要发生,他由个人出发,直指当权者的贪婪和欲念。开采北极资源的计划甚至在五十年前就已经开始,而各国不但没有采取措施阻止,却是对开发虎视眈眈。这已经不仅仅是国家危机问题,更是国际危机问题。如果可以用罪责掩埋一切的真相,马克·李维是以勇气挑衅世界当权者的丑陋和罪恶,他以勇气向这些掠夺者发出了宣言和批判。

  比恐惧更强烈的情感,是勇气,因为我敢发出我的“声音”。

  《比恐惧更强烈的情感》读后感(三):情感是人最终的追求

  很喜欢读外国文学,喜欢故事里的曲折,读外国文学小说,你不会一下子猜到故事的结局,你要用心思考,你的头脑必须经历一次模拟训练,才会跟得上作者文字思维的火花得以绽放。所以,读这类小说,你就如冒险,充满着神秘与诱惑,所以《比恐惧更强烈的情感》这本书就是如此让我进行了一次充满诱惑的思考。

  苏茜,本书中的女主人公,热爱登山,不顾生命登山的目的成为本书中的一条主线。楔子中的两次飞机失事,两个神秘人物之间的对话,让我对本书更是充满期待。果然,苏茜的出现,苏茜的登山计划,与楔子中的丢失的文件紧密相关。是什么真相,让苏茜不顾生命,甚至爱人在帮助她的时候丢失了生命?带着这个疑问开始了我的阅读

  探寻真相的过程是艰辛的,因为困难重重,苏茜找到了一个好帮手,安德鲁。聪明,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在他的帮助下,他们俩,经历过生死逃亡,经历过杀人逃生,从种种蛛丝马迹中找到了最终的真相。但她却无法把真相公布于众,当涉及到国家的利益,当涉及到挚爱的亲人,尤其是当她得知自己的祖母竟然还活着的时候,她怎么能不犹豫,怎么能不放弃。

  苏茜的祖母,有两个爱她的人,祖父,她的情人。可最终陪伴她的是却是更爱她的另外一个人,让这个秘密永远保存下去的阿什顿。苏茜见到了自己的祖母,她不是孤儿了。她不用每天只能睡到冰冷的底板上了。本以为她和安德鲁会生出爱意,但结果却不是这样的。苏茜找到了安德鲁的前妻,让她好好爱安德鲁。

  情感,我们往往无法驾驭,情感来了,来势凶猛,情感没来,那么永远也撞击不出火花。苏茜对亲人的爱,对祖母的爱。科诺夫,一直守护苏茜的人,即使身带着使命,也要保护苏茜。爱,不仅仅是男女之间的情爱,更多的是亲情。

  小说的情节是很主要的。这本书的情节够曲折,不过,也有一些情节看起来比较生硬。幕后的黑手总会无所不能,故事的结尾,有点出乎意料,被隐藏一辈子的祖母,有好像再生之感,让人感觉突兀。不过在小说中,本书算是比较好的。

  《比恐惧更强烈的情感》读后感(四):比恐惧更强烈的情感

  周末闲了,就去书城。快餐时代,出一本书的时间大抵和吃一份快餐的时间差不多。于是,要在鳞次栉比的一群书里,找到一本“慢餐书”需要一点运气。马克•李维在一堆“心灵导师”、“时代巨著”、“xx强烈推荐”里算是个没有高门大户庇护,全凭干货赚粉丝的不起眼的“实力贵族”,当然,你也可以说,凭着《偷影子的人》、《如果一切重来》、《伊斯坦布尔的假期》在一个又一个人手中传递,他已经悄然成为“高门大户”本身。

  然而在这个看脸的时代,必须承认,我是看中了它的封面和那个让我疑惑的标题而产生的兴趣——《比恐惧更强烈的情感》,单一红色勾勒的封面,细致,单纯,纠缠而矛盾,如同比恐惧更强烈的情感,让人觉得那必定是一种欲望。

  小时候奶奶勤俭节约令我得以亲眼目睹如今已变作历史的“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时代。她将对姑姑而言过小,对我而言又过大的正红色雪纺长裙,拦腰剪开,再用手劲沿着针线纹路撕开一气呵成,那撕裂的声响干脆、练达,不带半点犹豫。我常感到难过,一件美的东西在我眼前七零八落了,那个瞬间,我曾渴望一夜长大,来保全一件衣衫。然而不消一个小时,奶奶就拿了件崭新的正红色长裙在我面前,那件被撕开的长裙被巧手改作一件短衫和一件儿童长裙。那种惊喜足以将之前的落寞一扫而空,我竟对所有的难过莫名,而心中满是温情。

  马克•李维是像奶奶一样的人物,是缝补内心的惯手。读他的作品,我常感觉自己在犯贱,好好儿一颗心,在结尾之前一定是要被绞碎了的。而结尾,却总是和被赏了一巴掌之后那一声“还疼吗”的抚慰异曲同工迅速被治愈了,充满感激地重新出发了,忘记那个治愈你的人,也是曾让你坠入情绪深渊的人,多像在玩儿一场高空蹦极。

  《比恐惧更强烈的情感》是一本只能哽咽,不忍流泪的作品。情绪一旦得以宣泄,那就意味着将遗失它带给你的震惊和悸动。所以宁肯哽咽,像大口喝了一杯温水,哽在咽喉里,却有98度的滚烫感。这个时代,每颗心都有缺口,都需要缝补。然而,多数人选择把缺口填满,或者原地治愈。马克•李维却特立独行地,把缺口撕开一个更大的洞,接着一针一线地缝合,像一个技术高明的手术师,你没来得及喊疼,就不知不觉痊愈了。

  因为他知道,你忍过一段疼痛,就拥有了比恐惧更强烈的情感,而那是一种,必定有所得而有所失的,抗体。

  《比恐惧更强烈的情感》读后感(五):谁更有勇气——读《比恐惧更强烈的情感》

  我刚读开头就觉得,这部小说是为电影导演写的,这样的小说展现在荧幕上应该更有魅力。但不知是不是作者的每部小说,都有这样吊人胃口的楔子。

  苏茜出场时,我就猜想,比恐惧更强烈的情感是勇气吧。一个女人如果没有足够的勇气,是不可能有机会面临那样可怕的雪山绝境。看了他的登山向导沙米尔的回忆,能感到苏茜的勇气来源于一种非同寻常的执着。沙米尔没能搞清楚是什么样的伤害使苏茜拥有着他都无法超越的勇气,他只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明白一件事,他爱上了这个女人,他要告诉她。而后的选择,就是离她而去!这实在是让人难以面对的爱情。

  苏茜当然是会获救的,不然故事怎么继续,最先出现的那个人死了,现在沙米尔也死了,一共才出现了四个人物,就死了俩,当然有一个可以忽略不计了,之后就没他什么事了,所以,苏茜一定会带来更精彩的故事。

  当然不会是苏茜的独角戏,安德鲁的那场梦真够凄惨的,仿佛是对自己的生命有着不得好死的预感。不过,安德鲁梦境中,自己的葬礼上,出现了所有跟后面故事有关的人物,包括苏茜。虽然交代人物方式特别巧妙,但是读起来还是够瘆的慌,如果拍出来影片,这段一定很恐怖。

  当然沙米尔的疑惑,必须由安德鲁来继续解惑,不过安德鲁的梦做的……他还是个酒鬼,我都有点替他捏把汗。不过,我不希望每个男猪脚都死掉,那样,就毁掉了苏茜的女神形象。安德鲁和苏茜的见面场景倒是常见,安德鲁属典型的搭讪失败。可惜这次主动地还是苏茜。

  小说涉及了飞机失事、登山、陈年冤案、谋杀、逃亡、政坛隐私、军事机密等。安德鲁,可是个大记者,大概故事不应该是假的,我的直觉这样告诉我。但是我觉得苏茜的外祖母判国,这个情节很假,这样的话,那政治家们可都别结婚了。也许是被苏茜的勇气所震撼,从她的勇气中感受到冤情。

  小说里,还有一个人物——多乐丽丝,她是报社的资料员,她手下的资料应该是有据可查的呢。且书末尾处,作者注,最后一张中,多乐丽丝给安德鲁看的报告里的所有信息均为事实。

  虽不是纪实片,但也没有虚构的主要事件。

  苏茜,一直不相信她的外祖母会叛国通敌。这个罪名,给她生命带来了无限恐惧,只有拿出更多的勇气才能支撑起她的生命。叛国罪名之重大,调查真相的过程也足够艰难和危险,但苏茜仍然坚定不移选择查出真相。小说情节扣人心弦,悬念百出,节奏感也很强,让人读了放不下手。

  越接近真相,越觉得简单,不过往往人们容易忽略的就是简单的真相,石油才是整个阴谋的出发点,利益才是军事行动的起因。这样,“雪姑娘”计划就显得合情合理了。大国的一贯作风就是无限资源,拿来我用。

  唯一感觉结局有点急刹车的感觉,可能是作者为后续留扣子吧!我觉得这小说一定会有后续。结局之处苏茜的外祖母意外出现,一下子扑灭了苏茜长久以来的冤案情节,结果她只好玩命去登山。安德鲁暗自得意,毕竟自己手机拍到了所有资料,而且在苏茜的帮助下他还得到了前妻的谅解。安德鲁的得到了两个女人的爱,这是他有勇气戒掉酒瘾的结果。

  勇气是比恐惧更强烈的情感,这原本是苏茜的原话,小说里也充分体现了她的勇气。不过,乔治•阿什顿这个人物也充分诠释了苏茜的这一说法。他一生里,两次与副总统抗衡,取得成果,他的成果就是让莉莉安还活着,并且成为他的妻子。

  苏茜、沙米尔、安德鲁、阿什顿……谁最有勇气?我只能说,他们都是勇气不凡者。正像斯迈尔斯说过,勇气源于“不合时宜”的偏执。每个人都要为自己守护的一切付出代价,无论你守护的是一个人或是一个信念,没有那份不合时宜的偏执是做不到的。

  《比恐惧更强烈的情感》读后感(六):缝补内心缺失,还原人生真相

  “冷战期间,所有的间谍机构都用《先驱导报》上的小广告来传递信息,很多绝密的消息都是这样悄无声息地送了出去。后来,反间谍机构知道了这一点,每天早晨都会仔细地读每一则告示,看其中是不是隐含了什么。看,我找到写给我们的那条信息了。”苏茜用手指着一则告示说。

  因为有《偷影子的人》在先,先入为主地以为马克•李维的这本新书《比恐惧更强烈的情感》又会是一部带着小清新色彩的疗愈作品,但翻开看才知道,这本小说风格与之前大不同,有爱情,有悬疑,有对国家兴亡的忧心,有对家族耻辱的思考。“缝补内心缺失,还原人生真相。”这两句话精准概括了故事的内核。

  小说以惊心动魄的雪山事故开场,亲密爱侣坠落冰崖,还以为是场意外,竟然是女主角苏茜一手炮制。她费尽苦心安排这样一场“事故”,无非是想找到多年前坠落山谷的飞机。残骸呈现在眼前,里面或许就藏着为先人洗脱罪名的重要证据。然而,这次探索夺走了爱人的性命。当沙米尔用刀割断绳索,自愿坠落冰崖只为保全苏茜的性命,苏茜就多背负了一项罪名。她再感受不到爱人的体温,再没有身旁贴心的守候,她苦苦追寻的答案尚未揭晓,却丢失了身旁最后一位亲人。由此,她再不敢上任何一张温暖的床,永远都只能在冰冷的地板上浅浅入睡。

  如果说“为家族洗刷耻辱,以行动光耀门楣”是支撑苏茜活下去的动力,那么“还原事件的真相,做新闻业界的良心”便是安德鲁忠实于岗位的精神支柱。“救火车在哈得孙河的沿岸飞驰,我当时躺在车里,徘徊在生死之间,准确地说是离死亡更近一点儿。我的世界里没有一点儿光明,我听不到天使的呼唤,《圣经》里说的一切都没有发生,但是我看到了很多其他事情。现在,我不知道自己的信仰究竟是什么。也许我信仰的只有生命,我敬畏生命,却无惧冒险。”

  安德鲁由于报道敏感事件而受到牵连,职业前途岌岌可危。但是他仍不甘心向主编低头,去报道那些花边新闻和无聊的小事。“对于记者来说,真相是最好的春药。”受到这剂“春药”的蛊惑,安德鲁盯上了神秘的苏茜,他知道她一定有秘密瞒着他,却不知道已经掉进了苏茜惊心布置下的迷局。

  应了法国人的浪漫天性,故事从爱情开始,层层铺垫,经过一系列的慢热暧昧才转到“悬疑”的故事内核。看似顺理成章,却又横生枝节;看似柳暗花明,忽又山穷水尽。幕后黑手不断换位,苏茜和安德鲁从命运的掌控者沦为别人掌心棋子。

  “我只是想有一位外祖母,能告诉她我不敢告诉父母的事情,从她那里获得有益的建议。我需要证明她的清白,这也是为她的生命寻找意义,而不是摧毁她的生命。我是假托别人的名字生活的,合适的时候,我想重新使用沃克这个姓氏,我会以此为傲。”女主角如是说。但是她看似简单朴实的愿望,连接的却是统治阶层杀人灭口的阴谋。

  当权者一直担心巴拿马运河的通航问题,这是唯一不用经过“咆哮西风带”又可以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航路。巴拿马运河里每年要通行三十亿吨货物,这抵得上一个中美洲小国的财产。在这种情况下,开辟北方航路就有了非常大的战略意义。但是北冰洋上的浮冰就成了最大障碍。炸碎这些冰盖,将让无数大财团收获丰厚利

  另外世界石油储量的40%都在北极的冰盖下面,但只要冰不融化,就没有人可以开采。这些石油可以带来至少七万亿美元的经济收益。不管是飓风,还是海啸,还是干旱、饥饿,或是海平面上升,一切都没有七万亿美元重要,近四十年的时间里,美国、加拿大和俄罗斯对北冰洋领海主权的争夺从没停止过。

  基于这个事实基础,马克•李维为我们写了一本立意高远的现实主义小说。它的写作参考了《石油帝国:一步石油争夺战的史诗》《沉默的雪:北冰洋的慢性中》《石油时代》《苏维埃化的北冰洋》等历史、经济题材书籍,反映了作者对石油及北冰洋地带地缘政治的关注。在白雪皑皑的冰川覆盖下藏着我们不知道的石油宝藏,正如马克•李维这本小说里面蕴含着的作者对政治、历史、民生的浓厚的关怀。

  两位如何逃脱一轮又一轮的监视,如何在连环追杀之后保全性命,如何破解外祖母留下的《雪姑娘》谜团,如何洗刷家族的耻辱让埋没已久的姓氏重见天日,如何走出往日恋情的阴影让自己重新找回爱与被爱的勇气……两个在颠沛流离中寻找缺少的爱与安全的人,定要通过不妥协的抗争找回最渴望的宁静与自由。

  《比恐惧更强烈的情感》读后感(七):局中人

  比恐惧更强烈的情感是什么?

  是爱?是勇气?是探寻真相的好奇心?

  作者从始至终都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勇气只是种比恐惧更强烈的情感” 这句似是而非的句子在全书出现了两次,一次在83页,一次在310页。但纵观全书,“勇气”在哪里粉墨登场,又在哪里推波助澜?好像,除了女主拉着她未婚夫像着了魔一样去登勃朗峰,就没了。

  依我看,比恐惧更强烈的情感,是对真相和秘密执着的心。

  秘密出现前,《比恐惧更强烈的情感》只是本不入流的爱情小说。无论是题材,还是人物,好像一眼就能看穿。如若不是安德鲁是个旧相识(见书《如果一切重来》),我几乎就看不下去了——尤其是前两章里的女主角,活脱脱一个绿茶婊:先软硬兼施拉着向导兼男友去登勃朗峰,又为了一己私欲浪费了登山意外后最宝贵的时间,男友不幸刚一年就利用对方的好奇心和自己的美色给安德鲁设下圈套……

  故事进展非常缓慢直到,谜题出场。

  这本书的主角,便是那个从开始讲到最后的”谜“。男主女主众喽啰不过是它手中的棋子。它在前方埋下一个疑问,便引得棋子带着你我向前翻滚一下:

  为什么女主要精心设计了圈套引男主上钩?为什么失败的勃朗峰登顶在后文一再出现?是谁在电话的另一端操纵着骗局、谋杀和谎言?在所有重要信息被替换以后,他们是否还能找到真相?

  每看一章,这疑问表就会中新添一道。而几乎每个人身后,也都藏着一个不可告人的秘密:从情变到间谍,从利用被利用到相逢一笑泯恩仇……你认为的幕后黑手却是良苦用心,你以为的冷血铁石心肠却是更宽广的爱与愁。随着故事的发展,真相变成了一个从建立到推倒,再到重建的游戏,而作者狡猾地把”谜“保留到了最后一刻才彻底揭盅。

  如此看来,这本书其实是个悬疑小说。想在悬疑故事里活命,最要紧的就是保持头脑清醒,千万别被爱冲昏了头。

  开场处仿佛人人都是清醒的,为国家,为信仰,为政治,用烟雾把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包裹住脸,包裹住思想,包裹住出口的话。但越往下看,越发现,似乎每个人都曾试图从包裹中跳出来,试图去爱。有的人失败了,因为他/她把自己包裹得太过坚硬;有的人成功了,却真的死去了。

  女主是清醒的,即便是她未婚夫/丈夫的丧生都没能改变她的执着,所以她活到了最后,并得逞所愿。男主也是清醒的,即便是面对真相与美色的诱惑。他以为他最爱的是自己的前妻,其实那段情不过也是淡淡,水中月镜中花。男女主角两人实在太相似,就像男主曾说过的:”我敬畏生命,却无惧冒险“,他如此,她亦如此,他出于职业探寻真相,她为了家族探寻真相,看上去是为某一目标,实则是俩人都是不肯善罢甘休的人。

  沙米尔缺少了生还的时刻,克诺夫缺少了幸福生活的权利,爱德华缺少了面对真实感情的勇气,莉莉安缺少了做一个好母亲的机会,男主缺失了对欲望自我控制的能力,女主缺失了爱。所以女主一辈子都只能孤单地睡在冰冷的地板上,男主终日以酒为伴,莉莉安一生都在绝望地寻找真爱,爱德华隐忍不发遗憾离世,克诺夫践行了对家族的承诺却失信于爱人,沙米尔成为”谜“出场的第一块垫脚石。

  人们在故事中挣扎着爱恨情仇,以为自己是幕后推动真相之轮转动的舵手,其实都是局中人,都是棋子。”谜“懒洋洋欣赏过各种戏码,只在关键时刻轻微拨转一下轨道,便又是一幕生死大戏。

  就像开篇楔子里所描述的,两个人各为其主精心谋划,讨价还价不肯罢休,然而终究是机关算尽棋输一着,1966年1月24日印航波音707载着野心、秘密、及机上所有成员,在勃朗峰坠落。

  《比恐惧更强烈的情感》读后感(八):[比恐惧更强烈的情感书评/缝补情感的勇气]

  [比恐惧更强烈的情感书评/缝补情感的勇气]

  [中/书评]

  楔子

  开篇就奠定了这个故事呈现的悬疑的基调。其实这类故事我是很少阅读的,因为悬疑的故事让人恐惧的同时却又会迫不及待想要读下去,或许这样子的阅读也是一次冒险吧。但这个故事显然是给了我意料之外的惊喜,因为对于情节的细致描写、氛围的渲染和故事的好看程度实在是让我大吃一惊。

  开篇的故事是故事的谜题,也是引发了后面的故事的起点,不清晰的描写恰是营造悬疑气氛的最佳方式,但是通过短小的信息量却又能在后文的故事中推测出一些关联,就这样引导读者揭开最后的谜底。

  这几个人的身份的确是值得考究的,而怀揣的秘密也正是这个故事的关键所在,但是我不知道为何会产生一种笃定的感觉,这两次飞机事故必定有关联,冥冥之中的巧合好像真的有些说不过去

  第一章/特别的你

  好像是凭着楔子里飞机坠落的细节,总感觉第一章里两位主人公正在攀爬的就是飞机失事的山峰,而他们的目标就是要找的失事的飞机。

  在沙米尔看来固执的苏茜在我的眼中却是奇怪的坚定,我好像又能够推测出那个想要找的飞机残骸的人是苏茜,而飞机上一定有一个和苏茜不一般关系的人,那应该是值得她不顾一切危险,甚至放弃生命去寻找的人。

  作者并没有说在下着暴雪的天气攀爬雪山有多危险,而是用了和死神捉迷藏来比喻。提到死神,我好像也是能够料到最后的结局,他们应该逃不过死神设下的局。

  和人相处的关系总是在发生着变化,一个动作,一句话,一个眼神,可能你会和这个人走得更近,又或是彼此疏离彼此走远。产生爱的感觉是一瞬间的事情,所谓的日久生情在我看来不过都是久久的日子里一个瞬间的一见钟情罢了。

  或许很多人都和我一样想问,为什么之前苏茜会选择沙米尔?我是这样想的,不是因为他是全国最好的登山教练,而是因为他是最适合自己实现目标的人选,从她胡编乱造的登山理由就可以看出。苏茜开始是在掩饰着自己的目标的搭档,但是在之后的相处里我是彻彻底底感觉到了她对于沙米尔的爱而不是只是把沙米尔当做实现目标的工具。

  读到苏茜的决心,想起前几天朋友和自己说过的话“你做事真的是拼了命的”,后来我说“如果不拼命去完成一件事,那一定会留下遗憾的”

  上课之后,作者特别描写到了一个最重要的细节:保持冷静。这恰恰也是和前面苏茜的行为以及之前苏茜想要学习登山的态度形成了一个最鲜明的对比。其实苏茜一直都没有变,就像是那雪山上终年不化的冰,爱的温暖或许都无法让其融化

  这个故事运用了穿插描写手法,不停地切换镜头,开始的镜头是在攀爬雪山,之后的镜头转移到了那些美好的过往,而之后又切回到雪山遇险,一切都是为了让最后的深情别离更为深刻,在温暖与冰冷的极大反差下更让人痛心。

  想起我们温暖的过往,会笑,但是在分别时再次想起,更痛

  [后/杂谈]

  当时选择这本书的理由应该是这本书的作者是《偷影子的人》的作者马克•李维。虽然我没有阅读过《偷影子的人》,但在这本书上市的时候的确是很畅销,身边有朋友推荐,自己也想看一下是什么让这样一本书畅销。

  但不久之后,我就遇到了这样的一本书。作者起的书名往往都会让人有阅读的欲望,《偷影子的人》像是悬疑故事,而《比恐惧更强烈的情感》倒像是心灵剖析

  闭着的眼睛显得安静,搭配柚红色的主色调,使得封面看起来很舒服。虽然不是能够看懂在眼睛上标出的英文,但的确让我想到前一段时间我在看的BBC的电视剧《神探夏洛克》,居中夏洛克在分析物品是总会用“[]”标记在可疑的物品上,并用英文标注,不知道中译本的设计是不是和这一点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内页设计中的雪花不知道是否是和这个大的故事中的第一个发生在下雪天的小故事有关。

  而比恐惧更强烈的情感到底是什么呢?读到最后我们惊讶地发现,是勇气。在大多数人看来,勇气是一种好的情感,可过度的勇气会让人丧失理智,所以这比恐惧还要强烈。

  写于2014.7.25

  写在书评之后,拿到这本书也是经历了一些波折,具体的细节我不方便透露,只是对于交上书评的时间迟了太多而对于编辑感到抱歉,有机会能够阅读到这样一本好看的书很开心,希望编辑能够看到我的道歉。

  《比恐惧更强烈的情感》读后感(九):比恐惧更强烈的情感

  《比恐惧更强烈的情感》

  ——马克·李维

  比恐惧更强烈的感情,讲述的故事不是很复杂,但投入的感情却是相当的深厚。在楔子和前面两章里面,我看到了许多新奇的写作方法。或许是个人在这方面注意不多,亦或许作者在铺垫和伏笔上功夫了得,在我看到第二章的时候已经被深深吸引。因为了解过王石爬各种山的故事在先,所以对成功登上山顶的人都有一种来自内心的尊重。在读楔子的时候,就深深的被代入感所折服——怎么可能故事这么老套,好评却这么如潮啊?第一章立马转换了身份和角度,让你失去了继续批判的勇气了。在后面的故事发展过程中,再也不敢这么造次的胡乱批评与指正了。

  看过很多小说,大多手法都很雷同——人物次第出场,故事情节则慢慢构造,思维逻辑联系起来,画满整幅花卷,就算把整本书写完了。在《比恐惧更强烈的情感》里,则不太一样:故事情节的构造总是在现实与过往中穿梭,人物的出场总是和某些特别的史实相关联、交叉,思维逻辑也还需要你拿一支笔画一画才更清晰。这样的书读起来很有兴趣,一点点的勾起你的阅读欲望,一步步指引你阅读的方向。说到这部小说,让人想到了看过的美剧《LOST》。在《LOST》中,有大量的现实、过往、未来之间的穿梭手法,通过不同时态的相同人物的表现,最终让你完全无法理解透彻,看第一遍的时候自己完全像导演设想的那样——LOST;看第二遍的时候,这感觉稍微好一些但也好不到哪儿去;等看的次数多了,才会惊呼这部电影的手法真的太奇妙、设计和思维太高超了、逻辑方法都太到位了。或许,这就是作者、导演最想要看到的结果吧——与创作者一起去感受作品的深度和宽度,让看懂他的人惊呼,让看不懂他的人有思考的欲望。

  这个故事的一个支撑点,是一个小女孩的强大内心。在美国一旦涉及美国国家机密,这样的事情通常只能让人想到海军陆战队、CIA、斯诺登、朱利安等充满传奇组织和人物。但在《比恐惧更强烈的情感》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弱女子的强大内心。首先,她需要强大的内心出来个人的各种不稳定的问题,包括内心的孤独和不被理解、支持。其次,她他需要完整的计划去寻找洗脱家族耻辱的证据,这个寻找计划本身就充满着各种风险与不可能;再次,她还有寻找各路的英雄,能真诚帮助她处理和解决问题的人,比如她寻找的沙米尔、安德鲁这样心悦诚服的帮助她寻找的小伙伴。这故事充满着惊奇,如果用关键词来概括,我觉得是“爱情、悬疑、历史事实、家族的秘密和正义的新闻报道”。

  故事的另一个支撑点,是要寻找答案。有了目标才有了一切的计划、方向和行动,这个故事也不例外的阐明了这一点。苏茜的目标可能来说很复杂,既包括寻找外祖母被处死的秘密,又包括寻找自己内心的那一份安静。在寻找外祖母被处死的秘密过程中发生的故事跌宕起伏,有心爱的登山教练沙米尔的热情献身,有热情真诚的新闻记者安德鲁的帮助,更有各种奇幻而无法预见的困难险阻作为铺垫。在这个过程中,苏茜在对心爱的沙米尔的死有了深深的自责,在和安德鲁寻找秘密的过程中则慢慢开始进入第二条主线:寻找内心的自我。

  内心的纠结和自责,以及家族耻辱的洗脱大任,与热情而真诚的安德鲁的专业精神,一个孤苦伶仃的苏茜怎么选择?又怎么释怀?这是《比恐惧更强烈的情感》所想要表达的主题:“战胜对手的真正方式,是宽恕,是在伤痛过后,还可以去爱、去勇敢的面对和接纳人生”。内心的无比强大,还需要与世界交流;过往的责任与过失,都将不再完全决定着你的未来。在整本《比恐惧更强烈的情感》书中,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想要表达的主题宏大,虽然你不一定赞同作者的某些观点,但你一定会同意这本书所表达的主旨。

  《比恐惧更强烈的情感》读后感(十):书后感

  还是纸质书看得舒服一些更加容易走心。

  可能是开篇太美的缘故,和心爱的人一起去登山,不惧恶劣天气,不惧死亡。即使最后生死相隔。这一段来来回回读了好几遍。

  虽然这个片段跟整本书中的内容不是很密切,或者说只是一个引子,而已。

  印象足以深刻。

  贝克说勇气是比恐惧更强烈的情感,大概就是这份勇气和无畏的执着才让她敢于坚持去查明真相吧,不管前面的路多么艰难多么复杂,即使是付出生命,也不曾退却。

  最终的结果很宽慰。

  但是从什么时候起,勇气已经只是一个词汇了呢。

  没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生活中的苦难和挫折,没有勇气去抵抗去努力去争取,很轻易地就会向现实低头。这真是让人感到沮丧。

  鲜活的生命和热情的生活都需要勇气来维持吧,这样的过程中才会感受到真实存在的那个自己吧。 那么,结果如何,又有多重要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