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浮世畸零人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浮世畸零人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1-21 20:2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浮世畸零人经典读后感10篇

  《浮世畸零人》是一本由莱辛 / Lessing, D.著作,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hardcover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22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浮世畸零人》读后感(一):all of us, in the world

  原著书名:《Ben,in the world》 。

  故事是续写的莱辛之前的小说《第五个孩子》,角度母亲转换为孩子,第五个孩子就是这篇小说的主人公:班。

  班在小说《浮》里,是一个成年人,但是心智并未一同成熟,他面对世界面对社会,依旧是没有心机的孩子心态。他被家庭抛弃之后,被好心的毕格斯老妇人收养,后来,老妇人病逝;班又被利用骗去偷运毒品;在异国又被一名导演看中;导演离开时间又被科研机构看上想要追捕他做研究

  故事是围绕班的遭遇来写的。面对这个赤诚的“孩子”,社会群体给予的是不同态度。有人真心疼他爱护他,如毕格斯老妇人,妓女丽坦,在异国接应他的李察,贫民窟出生的德雷莎。但是,莱辛狠心的很彻底,这些真心想要帮助佑护班的人,都无能为力。毕格斯太太年迈没有足够收入;丽坦也是受困于生活,且受制于毒贩詹士顿,最终被詹士顿说服让班冒险运毒;李察喜欢班,但是他自己新生活刚刚开始,不晓得如何安顿班这个特殊的人;德雷莎首先无法抵抗导演亚力,其次无法抵抗科研机构的权势跟手段

  在科研机构的逼迫和追捕下,再加上班对于找到同类人的渴望,德雷莎等人带班进山找石头上的壁画——班的同族。

  故事的最终,班看到了壁画,跳下了悬崖。

  班,在那个世界上是不被认可的。他身上有返祖的迹象,所以被科研机构看上,想以他做研究来认识原始人。我们没有权利来指责小说里把班当成异类看待的人,甚至没有足够的底气来指责欺负利用班的那些人。当然,看故事的时候,对那些人恨得牙痒痒,为班的遭遇心疼,可是事实上,有多少人能够底气十足地说,如果班出现在我们身边,我们能单纯地喜欢他?

  班其实真的就生活在我们周围,只是扩大化,夸张化了。

  生理上有缺陷的人;有过不光彩历史的人;背景和四周围不同的人……等等等等,就像不久前电影《西西里的美丽传说》那个过分漂亮而遭众人排挤的玛莲娜。

  我们总是在下意识地抵触那些跟我们不一样的人,尽可能的剥夺他们的权利,最好是让他们最终跟我们一模一样

  话说回来,我们又都想要融入集体里,即使有时候我们靠服装,靠言语行为想要获得不同于大众独特感,获得所谓的拉风的美好感觉。大多数时候,我们想要淹没在人群里,没有人来指责非议。这样的生活貌似最有安全感。最稳定平淡

  哪种倾向占了大部分,占了上风,就决定了我们的生活方式

  但是,又不是如此简单就完了。我们还受着社会、家庭、责任的牵绊制约,想要触及内心里渴望的生活,然而,放弃一切代价实在太大。只有真的孤独到什么都可以不在乎了的时候,我们才有勇气和班一样,一纵身跃下那悬崖吧。

  毕竟,我们大多数人自身和周围的共同点多过不同点,如果摒弃“拉风”的言行举止,淹没并非难事,因此,我们大多数人也就保留私有的孤独感,继续看似热闹的活着。

  《浮世畸零人》读后感(二):。。。消失在一片灿烂之中

  被书名吸引,在图书馆看完。

  看完才说前事请阅《第五个孩子》,总觉得有点坑。无从判断班的幼年经历对他性格影响作者把他描述成一个孩子和野兽的混合体。他的外形雄健如同野兽,心智又单纯如同幼儿。

  总是在孤独中辗转。不计较他的不同之处、爱他的人,总是一个个走掉。他的际遇映照着他人的无奈,靠政府救济老人孤苦伶仃的无奈;好心的街头妓女,身不由己,无法护全他人的无奈;出身贫民窟的女孩,被迫卖身,千方百计供养家庭,并摆脱不名誉称谓的无奈。

  似乎越是爱他的人,都因为在他身上照见了自己的脆弱

  而作者也在另外一些人上不遗余力的阐述着滋生在人心上的冷漠残酷。拖欠工钱的老板,为一己自私而利用班的贩毒者、制片人,以及陷入科学狂热的科学家。面对这干净得像白纸一样的人,他们的做法越发显得不堪。

  最后的结局可以解释但是总觉得仓促,作者的叙述几乎是线型的前者离开后者登场,平平淡淡。至于最骇人的科学实验部分,个人挣扎实在无力,并且总觉得有过类似想法联系科学史上战争时期人体试验之类就不会意外了吧。

  题目想到了斑羚飞渡。

  《浮世畸零人》读后感(三):悲观是一种远见

  上个学期有人给我安利了一本科幻小说——《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她说她看完这本书哭得稀里哗啦,当时我看完之后的感受也跟她差不多,所以这本书到底有何魔力?其实它的魔力不在于包揽“雨果奖”和“星云奖”,而在于半年之后,我还能从中收获源源不断的启发。当时觉得这本书讲的只是一个“弱智”理所当然(?)的被嫌弃的一生,就像小说《人鼠之间》、电影《阿甘正传》中的主人公那样,被欺负被利用还浑然不觉。然而除此之外,书中主人公高登由弱智变成天才,再由天才变回弱智的起伏更叫人心痛,因为不管你是弱智还是天才,似乎都会落入焦虑不安、偏狭、猜忌的暗黑深渊,正应了夏目漱石在《草枕》一书中发出的感慨:“发挥才智,则锋芒毕露;凭借感情,则流于世俗坚持己见,则多方掣肘。总之,人世难居。”

  现在想想,“由弱智变成天才,再由天才变回弱智”,这难道不就是(普通)人的一生吗?从无知天真的孩童成长,变成掌握知识的人,最后垂垂老矣之时变得糊里糊涂。而且变笨的时刻未必是在衰老之后,许多当年的神童大学毕业后工作几年便泯然众人,然后不会再记得年少时聪慧的念头闪过脑海的感受。所以说来说去,还是“人世难居”!好吧言归正传主题类似于《人鼠之间》的小说有很多,前段时间看完了多丽丝•莱辛的《第五个孩子》,深受感触,也写了一篇长长的书评,这次终于把它的续集《浮世畸零人》找来看了,也算是善始善终吧!

  这本书的基调由前篇的残酷转为忧伤,叙事角度由妈妈转为主人公班,讲的是班离家出走后,过着流浪生活的故事。班四处飘泊,时时受人欺负、骗钱和利用。如毒贩詹士顿暗中利用班,在他皮箱内藏了毒品,走私到法国尼斯,以赚取巨款;而美国人亚丁,因班奇形怪状而带他到巴西拍电影。这些人只有将班当成工具,以遂行私利。当然,作者也弘扬人间仍有爱的存在。例如老妇人爱莲、丽妲、妓女德蕾莎都十分善待班。她们并没有将班当成异类,而是将他视同一般人。最后,班在巴西还被研究中心的史蒂芬抓走,以便探讨班这个异类。不过,十分关心他的德蕾莎却把他救出来。在结尾,莱辛以超现实的笔法,让班掉落于山谷中,并在空气中消失,而且暗示班已经回到他的异类族的怀抱中。

  总体来说,这本书的冲击力绝对要大于它的前篇《第五个孩子》。结尾里班不为人所见的一跃,让人仿佛已听见这痛苦却又解脱痛苦的回响,在耳边久久不散。书名翻译的真好:浮世畸零人。如何是浮世?大千世界令人眼花缭乱,却没有一处可供这异类安身。浮世的繁华里是他漂泊而懵懂样子。我以为他最终能获得安稳,是我错了:书名早就预示了这一种迷惘悲剧。每当我看到他途经他人的生活走向下一处,而他身后的人在未来日子里各有团圆或悲伤的时候,都以为他的终点是安稳;而当我到了结局回头看的时候,才知道莱辛为何早早的点明了他人的结局。班是搭乘他人生活的列车的旅人,他人在他下车后继续开向未来的道路,而班的旅途却很短,他早早的在终点看见了希望的破灭,于是他也早早的终结了他的悲苦的传奇

  令人感到忧伤的是,孤独的终点仍是孤独。班比《第五个孩子》的时候要长大了一些,稍微学会了如何在人类社会挂上伪装正常的表皮。但是他依然找不到归途,他只想回到喜欢他的人身边去,他只想回到爱和家中去,他只想回到同类中去。最终他却没能回去。他漂泊在这与他格格不入世间四处碰壁,被人利用,也曾获得关怀,然而那些爱只让他稍稍尝到,旋即就永远的离开了他。他在错误的时间里错误的到来,世间只他一个,在终点他也发现了这里只有他一个。于是自杀对他来说成为了解脱孤独的救赎方式。我觉得这大概是莱辛的最高杰作了。

  最后,虽说“人世难居”,但是相比于班,我们还是幸福(?)的吧,毕竟,我们大多数人自身和周围的共同点多过不同点,如果摒弃“拉风”的言行举止,淹没并非难事。因此,我们大多数人也就保留私有的孤独感,继续看似热闹的活着。

  #悲观是一种远见#

  《浮世畸零人》读后感(四):Ben

  很喜欢译者为这本书译的名字

  en, in the world 浮世畸零人,简单的几个字,几乎概括了主人公的特征性格以及可能所处的生活环境。也许我们认为孤独是一种习惯,但是无疑这对主人公来说太过沉重,同样的,至于那些能体会他孤独的人,可能是浮于表面的,可能是短暂的,他们体会到了班的孤独,同样也触及了他们自身的孤独,一个野兽也有自杀的自由,他所追寻的只是他的“族人”,他的快乐简单而单纯。

  班是与世界格格不入的,他的暴躁,他的愤怒,然而他又是温柔而有教养的,他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甚至超出了人们对他的界定,然而那些真正关心他的人,可怜他的人,却又只能任由他追随自己的脚步,走向他的世界中去。

  《浮世畸零人》读后感(五):读莱辛《第五个孩子》《浮世畸零人》有感

  因为一直对儿童兴趣,初次看到薄薄的一本灰色暗纸花纹的书时,就被它麻布的质感以及烫印的黑色金属般的字给吸引了。第五个孩子?会有什么样子的呢?像安徒生童话里面上帝赐予的安吉尔吗?哦,那一定是一个特别可爱迷人的小家伙

  打开封面,莱辛的文字简练而平易,读起来如行云流水,还带着一种特别的味道。开篇一个迷幻的场景,像极了杜拉斯的《情人》。大卫和海蕊,两个在推杯换盏灯红酒绿城市生活中独守本性的“异类”,不随世俗那样随意贩卖交易自已的情感,而是“贞妇”般秉持着一个信仰,寻找着灵魂中的伴侣幸运地是,他们没有沦落为可怜的大龄剩男剩女,而是在人群中他们看见了彼此。

  本来故事写到这,一切都很美好,一个刚刚绽放动人的爱之花的故事。然而生活总是琐碎的,牵扯到结婚,买房,还有婚后所有“食尽人间烟火”的柴米油盐,总让人觉得那么一些不耐。所幸的是,大卫和海蕊,他们对于婚姻,对于家庭,还有对于孩子无穷的憧憬向往,迸发出一股神奇力量,超脱一切现实的绳索,像是一路突飞猛进的汽轮,昂扬蓬发的意气和勇力让人不敢逼视。他们一拍即合,要生那么个七八个孩子,组建一个大家庭,每年邀请家人朋友来参加热热闹闹的圣诞节趴。每天一睁开眼,他们就互相注视着彼此,含情脉脉满是爱意,“相逢不语,一朵芙蓉着秋雨”,也似乎“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可以说他们完成了所有人对于幸福家庭的所有幻想。确实,阖家团聚其乐融融完整安宁的家庭幸福是每一个的梦想,像大卫和海蕊这样愿意倾其所有去维护它的人少之又少,可是这样的“幸福意志”和付诸行动努力就真的弥足珍贵吗?

  有人说莱辛的《第五个孩子》是一本恐怖小说,就在于第五个孩子的异常和不被世容以及给家庭带来的不幸灾难。然而在我看来,真正的可怕反而是大卫和海蕊看似追求幸福的举动之后的疯狂,真得太吓人了。大卫和海蕊实际上都来自一个不幸的家庭,所以他们拼命地想要摆脱童年阴影,拼命地渴望爱和家的温暖,所以他们想要通过建立自已的家,来获得未满足的儿时的缺憾,他们的疯狂也即在于此。大卫拼命地工作养家,海蕊则是完全放弃了自已的职业一心一意地——生孩子!这个刚刚才生下,另一个马上又孕育在肚子里。仿佛只有不断的孩子的到来,还有簇拥的一大堆人的关注和祝福,才能稍稍填补满这两个渴爱的年轻人的心,他们所有的满足都建立在“孩子”以及孩子所带来的“他人”(羡慕的目光)的身上。可悲的是,人无法自我确认,总要通过他人来确定自已,才知道和确定,我们真的幸福了吗?所以,孩子成了“工具”,一旦新出身的孩子不符合世人的想象,超出了一般人的接受范围,“他”就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第五个孩子——本(Ben)还没出世就是个小怪物,在母体中就像打鼓一样天崩地裂地拳打脚踢,把母亲折磨得拼命地暴走简直要发疯,出世后更是充满了破坏力,粗壮丑陋外表陌生严肃眼神让人不寒而栗。他的到来不仅破坏了大家庭的和谐气氛,对另外四个孩子也有直接的威胁。所有的人都对这样一个“未知的物体”感到胆寒,本能地去拒斥他,甚至他的父母。况且本的出身完全是在大卫和海蕊的计划之外,给家庭带来了更重的经济负担。当一切压过来的时候,加上本的异于常人——一两岁的时候就虐杀了猫狗的整个一个“反社会人格”的初期症状表现,使得他的到来彻彻底底成为一个“悲剧”,而且是让人嘶声尖叫可怕的“噩梦”。

  当第五个不符合他们“幻想”的孩子出身以后带来种种不愉快的事情,让大卫和海蕊所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被打破得支离破碎。因为一个不完整的人即使营造出一切完好的假象,外表的幸福永远都不是真的,因为他们的内心是被虚弱的,空荡荡的,像一个无底的黑洞。所以,很多时候,我们把家庭关系给弄颠倒了,以为有了孩子,孩子好了,家庭就幸福了。其实不是的,夫妻才是婚姻家庭中的关键,两个彼此相爱的健全的人,互相信赖和互相成长,这种和谐的关系才能营造出美满的家庭,并给孩子带来收益,从而健康成长。

  当然,莱辛在《第五个孩子》中对于本的描述本身就是让人不安的,甚至于我也开始同情起海蕊他们不幸的遭遇。孩子确实都像是一张纯洁无暇的白纸,虽然是带着各自的气质来到这个世上,但是他们柔弱,需要大人的保护以求得生存,他们天生纯真无邪的表情和肉嘟嘟的体态总是惹人无限怜爱。可是,本这个异于常人的婴儿,种种表现确实让人觉得害怕。身体的发育速度超出一般理解,食量简直惊人,还有对于生肉鲜血的变态的渴望,歇斯底里地尖叫和闹腾,对他人始终没有什么情感回应,表现得特别的冷漠。可以说海蕊作为一个母亲的表现似乎已经足够,倾注了那么多那么多的耐心以至于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好像也没有什么改观和进步。而家庭也因此四分五裂,海蕊忽视了对其他孩子的照料,忽视了对丈夫的关心,整个家处在一种奇怪的氛围下,所有的人都小心翼翼地压抑着自已的需求变得不幸。似乎,这样的一个孩子确实不被世容,越早放弃好像也是应该的,可以理解的。

  然而,到了莱辛下一部小说——《浮世畸零人》一切又大为不同了。原著叫作《Ben,in the world》,个人觉得《浮世畸零人》翻译得简直太好了,所有的意境全都出来了。有人批评莱辛这部小说没有上部的好,简洁明快而平淡辛辣的笔触让人欲罢不能,这一部略显好莱坞,戏剧化过浓,有点浮夸。可是当你真正配合了上一部看下来,你会震惊,感慨原来竟是这样啊,深深地喟叹一句。《第五个孩子》可以说用的是母亲的视角,而这一部完全是本的视角。在《浮世畸零人》中,你会看到一个异常单纯而良善的孩子,对于爱对于家人有着天生的渴求,甚至对于自然对于美也有异常的触感。每每看到班蜷缩在老夫人的腿下像一只渴望主人爱抚的狗,或是在睡梦中呜咽,对“班,你是个好孩子”“你做的很好”“班,你做对了”“你真棒”这些话强烈的渴望和涌上眼眶的泪水,这些都特别打动我,真心为班感到心酸,想要去抱抱他。

  班成年后,孔武有力,心性简单,但智力却不能应付这个复杂的社会。他对人赤诚,也有人喜欢他,对他好,但更多的是利用他,欺诈他。他被骗去走私毒品,因为流落异国,又被一个导演看上,带去更远的国度,在那里,被一个科研机构发现,他的这种长相和心性,原来是因为返祖表现,研究他,就相当于直接研究原始人,所以,他被疯狂而野蛮地围捕……善良的人也是有的,可是善良却也无能为力。他们各自都是生活中挣扎的小人物,不幸的过去,让他们真心地去同情和喜欢上本的不谙世事,然而生活的残酷也让自顾不暇更别说照顾本的一生,而社会上更多的人是残酷和冷漠的。

  从小到大受到的冷遇,并没有让本愤世嫉俗或者报复社会,他还是像孩子一般的纯洁和对母亲对爱充满了向往。本一直受到的都是不平等的异样的眼神,是被拒绝和排斥。最后也只能以一种壮烈的方式——跳下悬崖,寻找自已的同类和自已的皈依。看到这里,有两点思考。一是本的异常,冷漠和不为世人所容可能是因为他“接受”到他们不欢迎的信号,从而养成如此之习惯,可以说是反向负面的“皮格马利翁效应”,所以如果家人一开始就都接受他,给予更多地耐心和一起玩耍的时间,会不会更好呢?第二方面,人都是社会性动物,多方位的连接会让人变得不那么“weird”。人如果身为异类,或许可能只能以死亡来抗争吧。

  《浮世畸零人》读后感(六):一个故事的两个角度

  一个故事的两个角度

  ——读多丽丝•莱辛的《第五个孩子》和《浮世畸零人》

  这两本书看似是一个故事的上下两部分,但给人的心理感受却完全不同。

  读《第五个孩子》的时候,完全想不到后面还有那样一个视角和结局。

  《第五个孩子》讲述一对平凡的夫妇,有着普通人都渴望的幸福,大家庭的温暖,一年年增多的孩子,以及大家庭和孩子带来的苦恼,这织成一幅世俗画,散发着夏天果实烂熟的甜味和微微发酵的酸味。

  然而这快乐庸常的一切,被第五个孩子打破了。

  第五个孩子还没出世就是个小怪物。小怪物在母体中就拳打脚踢,出世后更是充满了破坏力。他的到来不仅破坏了大家庭的和谐气氛,对另外四个孩子也有直接的威胁。他长得谁都不像,体健有力,野蛮丑陋,甚至嗜血。

  而且他正一天天地长大……

  面对这样一个怪物,孩子们是惧怕,成人们各有应对主张。在父亲和亲属的主张下,这个叫班的孩子被送去一个机构。

  母亲知道这是一种抛弃,但送走班之后,因为母亲的本能,她在众人的反对之下,仍执意去了那个机构,接回了已被注射了大剂量镇定剂的,濒于死亡的班。但这样,就意味着对其他家人的背叛和放弃。至此,其他孩子陆续离家,投奔亲戚或寄宿学校。父亲也沉溺于工作,很少面对家人。

  上学后,班和一大群被学校放弃的差生啸聚为恶,母亲就在等待他终有一天,和那些孩子一起离开,再不回来……

  多丽丝•莱辛擅长心理描写,这本小说里,把母亲的心态描写得非常深刻。一方面,她甚至希望这孩子自己死掉,另一方面又对自己有这种想法自责,她被班折磨得萎顿不堪,为一点小的安宁自由松一口气,同时,又为没人监控的班会做出什么感到恐惧。她为其他孩子感到抱歉,她喜欢其他的孩子,但却所有的精力都只能用来应付班。

  一个古怪的孩子,就打破了所有人的人生。命运的偶然,破坏一切。

  有人称这部小说是恐怖小说。这种称法不无道理。读这部小说的时候,一面会为班会发生什么带来什么,感到心惊,另一面,更为每个人面对他的那种反应和心理,心生恐惧。当一群人或一个人面临危险的时候,如何选择。从其他人身上,特别是母亲和父亲的身上,看到的那种人性,既让人理解,同时,也让人害怕。如果,这是发生在自己身上呢?其实也不外是这样的一些反应,但正因如此,人性的局限更让人害怕。

  小说《浮世畸零人》讲的是班长大后的故事。前一本小说主要是从母亲的角度来看世界,后一本小说的视角就转为班了。

  班成年后,孔武有力,心性简单,但智力却不能应付这个复杂的社会。他对人赤诚,也有人喜欢他,对他好,但更多的是利用他,欺诈他,因此,他有了一个传奇的人生。他被骗去走私毒品,因为流落异国,又被一个导演看上,带去更远的国度,在那里,被一个科研机构发现,他的这种长相和心性,原来是因为返祖表现,研究他,就相当于直接研究原始人,所以,他被疯狂而野蛮地围捕……

  这本小说的故事过于传奇通俗,外在的传奇过多,心理上就无法深入挖掘,表现力和感染力就远逊于前一本。但正因为这视角的转换,就带来了另一种体验。是对前一本小说体验的一种补充和加强。

  从母亲的角度看世界,母亲和其他孩子是最大的受害者,班带来恐怖和黑暗。从班的角度来看世界,他就是单纯无辜的,是他,被一切亲人抛弃了,最后他走上了寻找相似的族人的道路,当然,那些族人在远古就已经消失。

  读到《浮世畸零人》的时候,正好身边有朋友遇见了一个来自底层的男人,他肯为他人的危难全力付出,冒险救了不少人的性命,但同时,他说谎,使诈,身后有斑斑劣迹。这个朋友困惑不已,在她的经验里,要么是完美英雄,要么是欺世大盗。

  我就想到了班。班是另一个种类。只有从另外的角度来看,超越关联,才能理解和包容。我想,多丽丝•莱辛续写《第五个孩子》的意图应该就是在这儿。

  《浮世畸零人》读后感(七):自己之外

  翻开《浮世畸零人》时,根本没理会腰封,而之前也不清楚莱辛的作品脉络,所以,直到书看完后,回头拿起腰封套回去,瞥了一眼上面的文字,才明白是另一部《第五个孩子》的续篇。

  前一阵为《金色笔记》纠结过,觉得太庞大、沉重,自己的阅读承受不了。到底读到五百来页时放弃了,还剩下二百来页,有点功亏一篑的感觉。有了这次的经验,所以,当同事把《浮世畸零人》搁到我手中时,我有些无可无不可的意思,带回家后就一直没怎么理会。呵,还是应验了那句话:书非借不能读也,到了觉得该还书的这一阵,有些不甘心地翻开了。

  一般而言,续篇比起前作,总要显得略微逊色。但尽管没读《第五个孩子》,我觉得作为续篇的此书很合口味,很舒服。篇幅不大,一个晚上加第二天下班回家后的一小段时间就看完了。同样没有紧凑、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语言同样疏离,但或许因为主题纯粹、单一,完全不给人费劲之感。

  自始至终,莱辛似乎在文字间放置了一架天平,天平的一端是爱自己,一边是爱他人;一边是自私,一边是无私。

  本是个畸形人,对这个社会深感恐惧、彷徨;被家庭遗弃,流落街头,四处糟欺侮。而和他发生交集,串起整本书的每个人物,在面对如何处置他的问题时,就不得不焦灼、不安地考虑“天平”的平衡了。

  毕格斯老太太,靠救济金过活,基本上保持了天平的平衡。我甚至更乐意认为,她让天平往爱他人的方向倾斜了。在自己奄奄一息的时候,她仍惦念着本。这也是全书最让人觉得温暖的一个人,而在本的心中,她也始终象征着一小团火光,本在孤苦无助时偶尔会想起她;在没听闻她的死讯时,念念不忘着要回去,而回去的归宿,就是老太太的家。

  丽妲,一个妓女,身世悲苦。她同情本,善待本,从肉欲的角度可说爱本。假如听从内心的支配,她或许可以维持天平的平衡。但可惜,她的身边有从第一眼就对本不怀好意的男友詹士顿。他的劝说,他的施压,他对本运送毒品可带来的美好生活的描述,都使丽妲渐渐向“自私”的一端倾斜,最终,她在极度矛盾、苦恼的心境下,和男友一起欺骗、放逐了本。看到这儿,不得不惋惜,人好不容易分给他人的一点点情感、关爱,是何其脆弱、不堪一击。

  与丽妲类似的还有最后一个人物,德蕾莎,贫民窟出身,对本的照顾纯粹出于同情。而当同情成了羁绊,危及自身的生存、生活,它的存在也就不坚实了。所以,最后,德蕾莎是在一种无法把握自己的情形下,无可奈何地放弃了本。她只能安慰自己:或许,本从这个世界消失,对他而言是最好的解脱。

  如果说,对于他人的关爱有一扇门,其他的人物,要么只开了一小道缝,有过一瞬间心灵的柔软;要么干脆闭得紧紧的;要么更甚之,根本无所谓对对方感同身受,只是条件反射地想着如何加以利用,如那个想让本为自己拍电影的人。

  当然,在真实生活中,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不可能如此极端,但这种漫画式的放大,不能不让人有一种凄凉:在这个世界上,我只有我自己。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