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雨水危机》观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雨水危机》观后感精选10篇

2018-01-21 21:2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雨水危机》观后感精选10篇

  《雨水危机》是一部由伊西亚尔·博利亚因执导,路易斯·托萨尔 / 盖尔·加西亚·贝纳尔 / Juan Carlos Aduviri主演的一部剧情 / 历史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雨水危机》观后感(一):片名令人误会的阶级斗争电影

  我一直都是个下电影只看标题不看简介的人。于是我以为,《雨水危机》应该理解为一部关于环境污染或资源稀缺的电影。或者,不那么精准地来说,后者也确实是它的其中一个意义

  电影开始镜头缓缓移动,沙黄色的干燥和灼热好像在屏幕这一头也能感觉到。我以为主角是个来拯救缺水的玻利维亚人民的大英雄,他却是个多愁善感的导演,要拍摄一部关于哥伦布到美洲的电影。节奏到此刻依然是沉闷的,即便Daniel在试镜的队伍中早已作为一个leader大闹了一场。

  但后来我发现,在《雨水危机》中,这种“戏中戏”的设计其实很巧妙,它选择的桥段能让人惊呼和更加共鸣

  Daniel无处不在无所畏惧的leader气息,跟当年齐天大圣大闹天宫的雷同。于是,在那部西班牙人欺压剥削美洲印第安人的电影中,他获得了哈土依(Hatuey)的角色,因反抗西班牙人而被活活烧死的酋长。

  再后来,就是Daniel拿着扩音器在演说:

  They sell our rivers against our will.They sell our wells,ourlakes,and even the rain that falls on our heads!

  y laws,friends,it's incredible!They don't allow use to collect the water that falls from the rain by law!

  And who takes even the rain?A company whose owners are in London and California.

  Friends,what are they going to steal next?The vapor from our breath?The sweat from our brow?All they'll get from me is piss!

  看到这一段的时候,我被震到了。

  我想起Daniel被问及what made u do this film而旁人大喊了一句“He just wants the money”时不好意思的低头一笑。他的沉默和一次次的爆发估计是电影里最冲击人心的戏码。

  玻利维亚政府头头说这些人“就是文盲”,“我们退让一英寸,他们就能把我们拉回石器时代”。但正是被形容为“文盲”“野蛮人”的Daniel,却比那些生活在所谓的文明中的人懂得更多——“还有其他比你的电影更重要”“水就是生命”以及感恩。他们的思维模式简单——争取属于自己的,给予我所拥有的。然而从哥伦布一直到现在,纯良的人都是受压迫的对象

  作为这种题材的主角,Daniel的活着是理所当然的。但并不是每一次的反抗都会成功。这次你保住了命,下一次到底如何却是未知数。千百年来的不平等和剥削,又怎会因为有人流血有人死就停住它龌龊的大轮?

  I am the voice of Christ in the desert of the island,and you are in mortal sin!

  《雨水危机》观后感(二):Even The Rain

  昨晚看了《雨水危机 Even The Rain》,事前其实没有看到任何关于这部片子的宣传或者介绍,只是老公说是某奖项的最佳外语片奖。确实很好看,影片是以一队西班牙摄影队在玻利维亚拍摄关于哥伦布登陆后对待当地土著印第安人的电影为开始的,在选角的时候出现了一位名叫丹尼尔的男子和他的女儿参加,接着故事开始穿插当地人与外国水公司之间的抗争, 慢慢的,丹尼尔作为当地人反抗外国水公司的代表人物渐渐成为主线,揭露出,英国和其他欧洲国家,打着援助的旗号,携着所谓哈佛教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研究通过的所谓可行性报告,企图在当地建立水垄断公司,以向当地居民收取每年450美金的费用,450美金是什么概念?当地人每人每天所能赚到的钱大概只有2美元,也就是说他们赖以生存的水将要占据他们的全年收入的一半以上。这些信息没有非常详尽的表述,只是通过丹尼尔的演讲,西班牙人和某政府官员的谈话透露。 水是万物之源,如果连雨水都要被政府或者外国人的公司垄断, 无怪乎即使是妇女都要起来反抗,因为她们要为她们的孩子未来争取水源。然而,身在几千公里以外的我们,从电视画面上所能看到的只是所谓“当地暴民”对联合国援助的抵制与反抗,或者这就是主流媒体想我们看到的景象,没有Costa的亲身经历或者这部电影,根本无法理解他们的行为和去了解冲突背后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一些记住了的画面:

  1.影片中导演所拍摄的印第安人虽然是现代的人,但是他们在“演戏”时的神情表现是非真实,非常贴近500年前哥伦布登陆时期感觉,这是否说明,印第安人的本性并没有因为外来人的入侵而改变,他们单纯善良团结,孩子是他们唯一的希望。

  2.导演要求几个印第安妇女扮把孩子放在溪水里淹死的一幕,她们拒绝,因为她们连想都无法想象这样的事情,即使淹的是道具BB,我觉得她们之所以要拒绝,是因为她们对自己的孩子的爱会强烈到无法想象会和自己的孩子分开,她们不会因为被人追赶而放弃自己的小孩,即使真的是有狗来袭击,她们也会奋死保护到最后一秒。

  丹尼尔的女儿被流弹所伤滞留在市区的邮局的时候,她的母亲不顾一切,央求Costa,穿过层层封锁,执意要去找回女儿。

  在号召大家举行抗议的大会上,那位激昂的母亲说:这是为了我们的孩子将来有水可以喝!所以即使手无寸铁,她和其他所有的作为母亲的印第安人都要奋起反抗。

  这些场景都表现了印第安妇女对自己孩子无私伟大的爱,看似愚昧但执着得让人眼睛发酸的爱。

  3. 哥伦布的扮演者,我并不觉得他是反面人物,他在酒店中与神父的扮演者的争论恰恰反映出他对那些道貌岸然的所谓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不齿与厌恶,因为他深知一时的友善与同情并不能解决当地人现实的生活问题。他和丹尼尔的女儿聊天并向她透露自己的酬金,我猜应该是想暗示给当地人知道要他们去争取自己应得的报酬。当他在车上目睹当地的军人对平民的粗鲁行径时,他是车上所有人当中唯一愤怒并抗议的。他无惧野蛮的军人的喝止而把自己的啤酒拿给被抓的人分享,我觉得这才是人道主义的真正体现。

  我忽然想起另一部电影《血钻》。这个世界有太多美丽背后隐藏着让人心寒的真相,越来越觉得真的不能靠表象去判断事情,而是需要通过自身的观察,思考,提出疑问去了解,虽然不是全部的真相,但起码不要让那些想要愚弄我们的人轻易得逞。

  《雨水危机》观后感(三):意识危机

  我很难相信这甚至还有其它种族的他们的精神意义内涵,他们剧组只是去当地拍电影的,而临时找的"男主角"却是独立运动的头儿,他在一次运动中被抓了进去,剧组拿着钱去赎他,条件是电影拍完了再将他带回警局.

  因为后续会产生被暴打,被消失以及被死亡,剧组其中一个人竟然对该条件进行了思想斗争.

  我在想,如果以我们中国人的角度来想,他不就是我们的一个赚钱机器么,他死了或活着与我何干. 此可谓生命价值论.

  我看到现实中的中国人绝大多数的唯利(金)是图.根本也就不会产生这样的思想斗争.

  那些牛逼的影评者们,你们就会去国外的影片进行指手画脚,评论他的好与坏,评论它的难看与好看,评论它所表达的意识形态.你们就没有学以致用,想想自己的模样吗?每个人都该撒泡尿反思下自己,反思下自己所处的国家和民族意识.

  这是在现代文明中长期不知道人是生来具有游行全,投票全,以及人全的民族,以致于我们都忘记了反抗以争取权益的意识.噢不,我们仅抓住了生存的权利.

  引用:

  一个人对抗强权,一个在沙漠中哭泣的声音,他们难道不是人吗?他们没有人性灵魂吗?

  你们不该像爱自己一样爱他们吗?

  《雨水危机》观后感(四):Even the Rain (2010)

  很好看的電影,以下是個人筆記。

  1) 背景

  由西班牙人訴說發現新大陸的故事最適合不過。

  電影講述西班牙導演Sebastian及監制Costa,帶來了他的拍攝班底,來到Bolivia玻利維亞第三大城市Cochabamba (中譯:科恰班巴),拍攝白人入侵美洲的史詩式電影。

  2) 拍攝拍攝電影

  ebastian的拍攝過程暗湧不斷: 選土著演員時因招募太了太多人以致沒有被撰的人不滿; 玻人婦女拒絕合作拍攝浸死嬰兒的片段; 最不幸的是演土著主角的當地人Daniel因為上街抗爭而被捕; 導演在沉重壓力下得病差點不能拍重要的一幕。

  3) 戲中戲

  戲中戲道出五百年前歷史,由Antón演哥倫布入型入格,他做演員是為錢,大部份入侵者也是為名利

  另一部份人以傳教士代表,為的是錢以外的東西。這正正是Sebastian一行人走入玻國的一的映襯(他們是外國人,有錢有權)。

  戲中戲亦有土著的反抗與被迫害,這亦映照了現實中玻國人反抗外商將食水私有化的現況。

  4) 劇場外的大時代

  ebastian一行人來Cochabamba拍片並不合時,因為2000年玻國的”第一次水之戰”正要爆發。

  --------------- 玻國平民 vs. 3B。-------------

  3B是Bechtel(美資發展商), World Bank(世銀) 及Banzer(時任玻國總統)

  玻國立國之後向世銀借錢,為了還錢,世銀向玻國施壓,令其將很多公用服務基建等變賣。

  受到美國政府眷顧的Bechtel奪得玻國供水系統的發展權,該公司專門往窮國”投資”,時有剝削醜聞發生,在Bechtel的管理下的玻國,水費增加了200%,一個月入少於$67的菜販要每月交$6.6水費(收入的10%),有少少錢的人水費一樣加得離普,由$14加到$26。

  在這樣的背景下,玻國本土演員Daniel走到群眾中,帶領國民反抗。

  5) 500年了,情況還是一樣

  電影裡兩個故事交錯重疊,Daniel在戲中的角色是土著; 境頭前是Sebastian的演員,要和拍攝隊合作; 境頭以外他要上街反抗。

  不單是人物,連時間都交錯一起。

  一回兒是15世紀的美洲,土著被白人侵略者剝削及迫害。一回兒來到千禧年代,原住民反對公用服務私有化,發起遊行上街阻路,政府出動武警鎮壓。之後......事件暫時告一段落

  總而言之,這是弱者被略奪的故事。

  《雨水危机》观后感(五):有些东西,比电影更重要

  如果让你拍一部讲述哥伦布残酷统治和剥削美洲印第安人的电影,你会怎么拍?首先你得来到加勒比海沿岸国家对不,你得找很多当地印第安人当群众演员对不,然后你得真实再现历史,对不?

  这看起来是理所当然的,谁都会这么干。然而你有没有想过,即便是演戏,但要印第安人在这个文明社会重新去体会祖先所经历过的那些苦难,仍然是十分残酷的事情。

  西班牙影片《雨水危机》,今年1月在西班牙上映,它讲述的情节就是如此,一个剧组来到玻利维亚拍摄这样一部历史题材的电影。尽管它的立意是为了控诉侵略者的残忍,在政治上无比正确;尽管反对哥伦布的牧师台词十分感人——“看看印第安人的眼睛,他们就不是人吗?他们就没有理智的灵魂吗?”然而,有好几场戏,印第安群众演员演得揪心,看得也难受。比如印第安妇女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被哥伦布手下放的狗咬死,不得不忍痛把他们沉入水塘的那场戏,作为群众演员的印第安妇女,说什么也不肯演,哪怕只是意思一下,抱着孩子走入齐腰深的水塘即可,但她们说这样的举动“连想都不敢想”。

  这几乎是一个悖论——电影想表现控诉欧洲人对印第安人的残酷统治,就必须还原历史的真实,但这样的真实,恰恰又会对印第安人敏感心灵再次造成伤害。也许正如片中印第安人“丹尼尔”所说:“有些东西,比你们的电影更重要。”

  在拍摄过程中,剧组遇到了一场水资源危机,印第安居民奋起反抗白人政府将水资源私有化,并收取昂贵的水费。斗争最后演变为一场可怕的全城暴动。剧组陷入危机,只好纷纷逃离。他们内心有再多的善,也无法给当地印第安人带来免费的水资源。他们发现,哥伦布只是起了个头,几百年来,白人对印第安人的剥削也许从来没有停止过。

  是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大陆,才有五月花号的远征,也才有美国及现代民主制度的诞生。人类文明由此向前跨进了一大步。然而,印第安人所经受的苦难,却无法弥补。

  不过,好在人类总是越来越文明的。所谓文明,从本片的角度来看,无非是让不愿进步的民族有保持落后状态与安宁生活的权利,以及享受到本国其他民族能享受到的一样的福利待遇。而不再是以前那样,“落后就要挨打”。

  《雨水危机》观后感(六):电影的进步

  看《雨水危机》,首先让我想到了《巴黎公社》,同样是用群众演员去还原历史,把现实和虚构的场景穿插起来。《巴黎公社》带着导演的气势,用纪录片的特质,挑起演员的表演,而捕捉到了一些激进的反思,那种咄咄逼人的口气也直冲观众而来。《雨水危机》显然是深思熟虑的,不像《巴黎公社》那样给一记酣畅淋漓的耳光,却把剧情片的特长运用的让人佩服,就像今敏的动画片,让你觉得那就是动画的空间和想象力。

  编剧和导演可以把如此丰富立体的人物,把历史和现实,把虚构场景和真实生活,加上纵穿历史脉络鲜活的故事背景,我只能说这是电影的进步,从一个封闭的虚构二维世界迈向或许是三维的能反作用于现实的新世界。电影里,不止有理想主义的沉溺于电影作品的导演,还有能在最危急关头挺身救人的投资商,也有现实生活失败却用调侃反思哥伦布的演员,还有为了水而不顾生命抗争的印地安人,还有很多很多可以在你的身边看到原型的各色人等。里面抗争是喊的口号的节奏十分熟悉,让我立刻想起了西班牙版的歌曲《people united will never be defeated》

  以前当我被电影迷倒的时候,我无法理解大造说电影是二维的。当我清醒过来的时候,也会突然发现电影和电视剧也没有本质的区别,因为很多电影的目的就在于拍一个电影,它被困在那个二维的黑幕里装b,当然大概100个里面还会有一部能值得看一下。

  我喜欢能迈出一只脚碰触地面的电影,也有一段时间觉得纪录片可以,但无奈多数导演自身视野的狭窄也让纪录片变成行尸走肉,一小众人互相追捧,却也乐得其中。当然也有好的纪录片,前些时候看了香港卫视拍的《贫富翁大作战》,让富人去体会穷人的生活,据说香港是亚洲贫富差距最大的城市,贫富差距也是全球化和新自由主义经济带来的最严重问题,再不断激化社会矛盾,如果纪录片能做为一种媒介,让两个极端的人对彼此有一些了解,让社会的大多数了解到制造贫困的不是穷人的懒惰,不是因为他们小时候没有好好学习,而是社会体系和制度的不公正,也许贫困者会赢得一份尊重,会得到更多善意的帮助,而不是被资本抛弃到更遥远的角落里。也许富人和贪官也会反思,在那个节目里已经看到了一些改变。

  我又不自觉地想起大造,他说不是为了创造一个作品,而是持续一个过程,搭帐篷,拆帐篷,然后再搭帐篷,拆帐篷。听说大造最近在日本也是在一直抗议核辐射,经常上街游行,也很想听听他讲在福岛的经历。听说在福岛清理核废料的人都是政府高薪找的,那些人因为要赚更多的钱而去清理垃圾。我也看了一个台湾的节目,现在福岛还生活着不少人,也主要是没有经济能力离开福岛,而不得不生活在那里。

  看电影的时候,我也总会不自觉的从殖民印地安人的南美州,想到我此时身处的地方,看到那些残暴的抗争镇压的镜头,也会让我隐隐作痛。

  电影都进步了,也许现实也会有一天进步吧。

  《雨水危机》观后感(七):突然想起Freedom这个词

  雨水危机影评

  当影片进行至1小时12分的时,故事的两条两线真正地在时空中坦然汇合。通过Daniel 前述为争取合理使用水资源所做的一系列的宣传反抗,以及他所扮演的哈土依带领当地土著人民反抗哥伦布压迫的故事,使主旨得以清晰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从情节手法上来说电影本身并不出众,两条主线的安排对比较为刻意,摄制组等众人的刻画断点过多,救Belen的情节略显突兀,片尾也略显单薄;但是可以很明显并强烈地感受到导演在短短100分钟想要通过双主线交织片段式画面,来全面展现这一过去与现在惊人重合的事件,并力求影片故事本身完整与深刻的心情。

  Daniel一开始即是反抗的代表,通过要求试镜这一情节,在影片一开始即给予观众以悬念——这种反(闹)抗(事)的性格会给这个人物带来什么样的命运。可以说决定Daniel试镜成功的真正原因并不是打动Sebastian的天赋式的演技,而是这个人物骨子里反叛的精神。但同时这个人物又是普世意义上反叛者中极其普通的,他既没有崇高的理想,也没有对压迫的透彻理解,他只是为了生存而抗争。但他的不同就在于“底线”,对生存最根本的要求的理解。这个理解不是抽象化的,是基于水资源上实义化的自由。当Costa冲到他家要求他暂时放弃参与水资源的活动并不惜以重金诱惑时,他没有起誓,因为他知道什么是最重要的。他说:“水就是生命”。而在影片的末尾将争取到的一小瓶水送给了Costa,标志着达到了两人之间信任的最高峰,对这份信任,付之以生命。Daniel有着所有英雄的英勇,和所有质朴后隐藏的真诚。

  影片的另一个看点是Costa与Sebastian在影片拍摄过程中的相互支持与改变。Costa一开始的金钱至上原则在Sebastian的对电影的热爱与精益求精下的转变,Sebastian在Costa决定只是暂时救出Daniel时的争执,Costa在Sebastian对电影心灰意冷时候的鼓励,以及两人对电影的执着。Sebastian的形象是一名旁观者,是团队的调和剂也是电影拍摄这条主线的推动力。他的角度正如大多数人对历史的角度:对事件的正确性有着明确的判断,想过在一定程度上的尽己所能(与市政府官员的轻微争论),但是最终还是只能随着历史的步伐无能为力(暴乱发生时的被迫逃离)。相较之下,Costa则更为市侩,但也更为真实,不惜手段实现自己的目标(电影),不是良知尽散,反而是良知左右了其大部分的关键决定,内心明暗相对的冲突使这个人物更为真实和令人印象深刻。

  此外几个在电影中关键角色的扮演者也反映了导演对航海大发现的看法与对水危机中各方的看法。初识哥伦布的扮演者,放荡不羁、无所牵绊,对事件有着准确的认识,肆意喷击,认为一切由其性情所致。但隐藏在他内心的那份孤独,被需要感尤为强烈。以至于他能在面对政要时似笑非笑地提出要见那帮穷鬼,影片末尾自然地给被捕的民众递饮料,能在众人皆散之时淡然自若。没有牵绊只是借口,所谓的看透一切,无能为力却不愿反对则大抵如此。神父的扮演者,大抵是只相信教科书的“正史”的那类人,叶公者不为过。神父之所谓的“仁”之标准,若是以出生为假定,是助长剥削的伪善吗?或许是。或许不是。历史上对神父的评价亦有褒有贬,只能用漫长的不屑与纷繁的仁慈之名来诠释神父在历史上的行迹。神父的扮演者与哥伦布的扮演者形成强烈的对比,一入世一出世,亦是最后的四下奔忙与生死由天的选择。历史并没有太过正确的太过绝对的答案,更多的是猜测,我们看到的是筛选人意识下意愿给予我们的答案。

  通过哈土依之口说出了对发现新大陆的看法“我鄙视你们的贪婪”;在众农民做出决定封锁街道时亦有反对之声;Belen对成人世界的不理解与向往;活泼的女摄影师作为普通民众在战争恐惧下的泪水;Sebastian最后英雄已老搬地望向夕阳;Costa在枪林弹雨中驾车奔向邮局。我倒是有点期望最后出现一个港式的结局,陌路英雄的逆袭,大快人心。但是它没有。Daniel他们有了别的选择但是石更为动荡不安的路;Costa回答Daniel,帮助Sebastian完成电影吧,换个地方以某种方式,不会回来了。

  没有人想成为英雄。

  不过是想要自由。

  “努力活着,和以前一样,这是我们最擅长的。”

  是与生命同等重要的水啊。

  祝好。

  《雨水危机》观后感(八):为了那滴水 为了忘却的纪念

  从看完这部电影起,我就觉得这是导演博亚因是在向拉丁美洲爆炸文学的部分主将致敬,尤其考虑到这位导演是女性,能够拍出这样的片子更为不易(没有任何贬低的意思,我也是在塞万提斯学院女性电影周上邂逅的这部电影)。科斯塔在片子中说道,“这部片子如果用英语拍,能够多赚一倍的钱。”光凭这句话,就应该为博亚因再加一分。

  读完加莱亚诺《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之后,觉得欧洲人已经剖开了这个大陆的通道;读完卡洛斯-富恩特斯《墨西哥的五个太阳》之后,觉得欧洲人继续残忍地解剖着拉丁美洲的躯干,过于残忍。看完《雨水危机》,有种感觉:欧洲人到了极限,准备吃了拉丁美洲人,结果遭到了顽抗。这条线和殖民化路线以及西班牙帝国后期退潮的轨迹近似。

  文中主人公的名字也是非常有趣。科斯塔在西班牙语里是海岸的意思,隐约让人觉得和哥伦布远征有些联系,当然那个在十字架前的说辞衬托了这个观点;塞巴斯蒂安,圣塞巴斯蒂安的电影节世界闻名,这个年轻人也有着同样的梦想,最终几乎被现实摧毁,最终能否实现不得而知,但他的心灵已经升华了。这是艺术给人灌输的额外力量,而这种杜拉斯或者卡佛式的结尾再次显示了导演的别具一格。

  有些东西超越了艺术的范畴。比如塞巴斯蒂安要求妇女儿童们配合在河边拍摄一幕溺水戏,只闻孩子的哭声和女人们冷冷的眼神,丹尼尔的那一句“有些东西比你的电影更重要。”其实,塞巴斯蒂安没有完全领悟这句话,要不然,他怎会在最后与科斯塔争执不愿救助丹尼尔的女儿。科斯塔彻悟了这一点,应该是在塞给丹尼尔一万元要求其配合拍摄不再闹事却在第二天的电视上看到丹尼尔被警察逮捕的一幕开始的:这是一次强烈的心灵撞击,而科斯塔改变了自己,也改变了塞巴斯蒂安。

  片子开头给了十字架很长时间,意味深长。“向上,向上”的喊声连绵不绝,到最后,科斯塔和塞巴斯蒂安真的向上了;而怯懦逃离的另外一些人还像生活在安托瓦内特“面包和蛋糕”的迷梦中。他们没能洗去哥伦布时代的尘埃和罪过,没能在耶稣面前完成自我救赎:这是现代西班牙,曾经的殖民地国度留给后人的思考。

  电影结束前的两个镜头意味深长。科斯塔在丹尼尔的车间里找到了两张纸,一张上面是普桑的名画《屠杀婴儿》,这个镜头应该是针对这是科恰班巴水危机中政府屠杀一位17岁少年的控诉,而且普桑的画中拦阻屠杀婴儿的最后一人正是女性,正好也能照应到科恰班巴群众最初闹事的一幕,女人们对抗荷枪实弹的警察;当然,也和挽救丹尼尔女性的一幕很能呼应,当科斯塔拿起这幅画的时候,他已经完成了阻止屠杀婴儿的使命,在这之前他已经完成了心灵的救赎,因为他选择留下。第二张纸是毕尔巴鄂媒体《邮报(El Correo)》的报道,这张报纸的政治宣传功能还是比较强的,之所以选择毕尔巴鄂媒体而非《国家报》《世界报》《先锋报》或者《ABC》这样的首都媒体,可能也是在影射西班牙动荡的危机,那个年代,埃塔的势力震颤着整个巴斯克乃至西班牙。

  作为一个曾经殖民地国家的女导演,能够用这样的问罪心灵手法拍摄电影,已经殊为不易了。当然,前提是她必须追求自由并且内心崇尚道德律。一个推断是,拉丁美洲爆炸文学时期的硕果影响了这批西班牙的导演和文艺人的诉求(显然包括巴托洛梅-德-拉斯卡萨斯的著作),他们愿意反省前辈的作为,用这样一些文艺成果来问罪,来求赦。不知道我们的国家能否出现这样的导演和这样力透纸背的片子,至少我们不具备两个先决条件:对历史的反省和对内心的自省。

  为了那滴水,为了忘却的纪念。

  《雨水危机》观后感(九):即使是雨水

  即使是雨水,非常喜欢。

  影片以现实主义而不是超现实主义的手法,巧妙地将历史和现在同时呈现出来,看似不同的行径,实质上却都是侵略和剥削。记得前不久看的一部电影中提到了南美供水系统私有化,当时还觉得不可思议,这部片子再次展现这一现象带来的问题时,才觉得原来自己这么孤陋寡闻。即使是雨水,也要夺走吗……

  片中的几个人物都有非常耐人寻味的部分。

  年轻的导演塞巴斯蒂安为了拍摄一部反映拉丁美洲被侵略历史的电影来到了玻利维亚,从他的工作方式看他是理想主义的,从他与人交流来看他是非常富有同情心的。然而当玻利维亚局势逐渐失控,剧组人员不愿冒险想离开时,他坚持让所有人一起冒险完成拍摄;当饰演印第安酋长的丹尼尔被捕时,他同制片科斯塔人想要解救他出狱完成拍摄,但条件是拍完还要把他送回监狱,在科斯塔的劝说之下,他最终还是答应这样做;当丹尼尔的妻子恳求科斯塔去救救在冲突中受伤的女儿时,剧组正准备出发去完成最后的拍摄,很难想象塞巴斯蒂安要求科斯塔不要管丹尼尔的女儿,跟剧组去完成拍摄。

  在影片的前半部分,制片人科斯塔一直都是怎么省钱怎么来赶紧拍完走人的角色,他多次劝说丹尼尔不要去游行,至少在拍摄期间不要惹事;当他在电话中用英语说着“这些群众演员每天给2美元就很高兴”而触怒了丹尼尔,他还是以给钱的方式和解;然而当当丹尼尔的妻子恳求他时,他最终决定冒险进入封锁区去救丹尼尔的女儿;当医生说小女孩已经没有生命危险时,他长长舒了一口气。

  剧中丹尼尔不论是他本人还是他所饰演印第安酋长,都是充满反抗精神的斗士,非常有演说才能和领袖气质,印第安酋长用刀和箭对抗西班牙人,失败后被活活烧死,丹尼尔等人用的是木棒和石块对抗催泪瓦斯和机关枪,他们的武器还停留在冷兵器时代,不同的是思想不再处于蒙昧状态。当丹尼尔听懂了科斯塔在电话中用英语所说的话,感觉受到侮辱,愤然离开了剧组,科斯塔请他回剧组时,面对一万美元,为了生计他不得不无视曾经被践踏的自尊。必须承认,即便他最初吸引到导演的眼神再独特,即便他把酋长的角色诠释得再好,他参加拍摄的初衷只是为了那每天的2美元。

  那个演哥伦布的家伙叫什么名字忘了。他爱抬杠,因为酗酒记不住台词,不怎么招大家喜欢。不过当他嘟囔着“拉斯卡萨斯,他还打算用非洲黑奴代替印第安奴隶”,我总感觉这个看上去没心没肺邋里邋遢的家伙,其实是内心受过伤害,情感非常细腻,并且敢于直视真实的人。最终在可能出现危险状况,所有的人都离去时,并没有看到他离去。

  扮演拉斯卡萨斯和另一传教士的两个白人,他们喜欢引用传教士的台词,仿佛扮演了传教士,自己的灵魂也能得到提升,当那个演哥伦布的家伙对拉斯卡萨斯提出质疑时,他俩对此十分反感。然而在最后的危机关头,他俩是最先拎包走人的。

  那个漂亮的女助理,或者可能是剧务吧,谢天谢地,没有安排她和导演塞巴斯蒂安发生一段俗套的爱情故事。她平时话不算多,在拍摄期间玻利维亚发生了冲突,目睹着突如其来的动荡,她的第一反应是“我们应该拍这个纪录片”,很有新闻敏感性,然而被息事宁人的制片人科斯塔制止了。最后的危机关头,她也是匆匆一别。

  不得不说盖尔加西亚最吸引我的是他那双深邃的眼睛,虽然他在这部片子中的表现并不是最高水准,还是很喜欢。

  《雨水危机》观后感(十):所需之粮,今日赐我——《美洲启示录》

  所需之粮,今日赐我——《美洲启示录》

  中国大陆新左派在89年之后与自由主义者的那场论战,究其本原乃是要警惕权力还是警惕资本。左魔可怕一些,还是右魔可怕一些。常规上应是欧陆政治光谱的指向,只是当中国“左”“右”就混乱了。其实只有“毛左”和“毛右”之分。90年代中期以来,刘再复李泽厚提出的“告别革命”渐成思潮,一时间有“体制内健康力量”为首的改良派被民间委以和平过渡的重任。25年过去了,现实狠狠抽打这些亚健康人士的嘴巴,人们开始又回到了左右之争的激烈意识形态搏杀之中。

  《Even the Rain》,还有个中译名叫《雨水危机》。不过《美洲启示录》会好些,仿佛给观众一个“终末”的判决的似的。青年黑格尔在耶拿看到拿破仑跨上战马的一刻就意识到,人类历史终结了,从此我们都是“末人”,之后的一切社会革命都是重复《民法典》,包括辛亥革命也是其翻版。福山《历史的终结》正是这种预言的巅峰,西方民主议会制度和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固结,标志着人类历史的终结。当居处后现代的人类成为全球资本流水线的零件和螺丝钉,什么崇高价值伟大理想都成一抹浮云。《美洲启示录》不是讲后殖民,后殖民不过是资本全球化的代体。当哥伦布和耶稣会士登上美洲大陆给原住民带去国王的宝剑和上帝的《圣经》,全球化已经开始了。

  商品拜物教是当代真正一统江湖的宗教,宗教世俗化不可避免。所以说什么中国有儒耶之争,美国的反恐战争是基督教文明对决伊斯兰文明——都是bull shit。当代左翼共产主义思想家齐泽克在《欢迎来到实在界这个大荒漠》中戳穿了这个谎言:本质上,原教旨主义的兴起正是资本摧毁了世俗左翼而造成的。管你是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儒教、道教、印度教还是共产党,都是一根线上的蚂蚱——因为“历史已经终结”。终结在哪里,就终结在拿破仑跨上战马的那一刻,或耶稣会士给美洲土著人宣讲福音的那一天。

  塞巴斯蒂安找的原著民演员,原本就是为了Money,也只是为了Money。女助理想给他安置一个什么“反思后殖民对拉美的影响”之类的宏大叙事是无效的。资本肆虐的地方,人类就单纯的可爱,可以化约成Money这种千人一面的符号最好,可以批评生产和消费。但人不是没有生命的东西,当科斯塔兴高采烈地给投资人报告找到这些“Fucking Grey Man”的廉价劳动力时,他们还是会冲冠一怒。剧组的到来是道德上的殖民,你自以为自己替天行道为人民说话,结果行事做派还是高高在上的,自己坐位首,让穷人做坐脚凳。“高贵者最愚蠢,卑贱者最聪明”(《毛泽东语录》)。

  抗议自来水私有化这种事情,当今世界到处都有,每时都有。几年前中国大型国企化公为私化国为家,几百万工人大下岗,比那些玻利维亚的原住民还惨。后殖民首先是经济上的殖民,而在其中的基督教,也沦为了资本洪流中的一个无效的浪花。“所需之粮,今日赐我”,人是铁,饭是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单给孤寡老弱送去《圣经》和同情是一种最大的缺德。耶稣基督自己都要吃饭呢。

  “平平安安地去吧!愿你们穿得暖吃得饱!”(《雅各书2:15-17》)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