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美国讲稿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美国讲稿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1-24 20:1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美国讲稿读后感精选10篇

  《美国讲稿》是一本由[意大利] 伊塔洛•卡尔维诺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15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美国讲稿》读后感(一):轻逸

  我的工作常常是为了减轻分量,有时尽力减轻人物的分量,有时尽力减轻天体的分量,有时尽力减轻城市的分量,首先是尽力减轻小说结构语言的分量。

  对于神话,不能操之过急,最好让它在记忆中扎下根,再慢慢思考它的每一个情节,玩味它但不要脱离它的那些形象化的语言。我们从神话中能够吸取的教训寓意于它自身的文字之中,并不存在于我们强加给它的东西之中。

  看来必然会消失的东西反而会存在下去。

  我们的生活中选择珍惜的一切轻松东西,将来不可避免地变得沉重负担

  认识世界就是分解世界,

  别管又过了多小时间:对不需要的情节避而不谈,对有用的东西则百般重复。

  民间文学总是忽视时间的延续,倾向于迅速实现人物的愿望或使人物重新获得失去的幸福

  《一千零一夜》中的王后之所以一天又一天不被处死,原因就是她善于在故事中套故事,并善于选择时机中止故事。她做了两件事:时间的连续性和时间的不连续性。她的秘诀就是掌握节奏、捕捉时机。

  假若谈论难题就像搬运重物,几匹马运输要比一匹马运得多,那么我也许会同意这种观点:多讲几次比只讲一次的效果大。然而,讲话就像奔跑,并不像搬运重物,一匹野马奔跑的能力比一百匹家养的还要强。

  迅速的思考不一定比慎重的思考好,也许恰恰相反。不过,它能给予人们某种特殊的东西。这种特殊的东西恰恰来自它的敏捷。

  离题或插叙,是推迟写结尾的一种策略,是在作品内部拖延师姐,不停地进行躲避。躲避什么呢?“当然是躲避死亡”

  在古代知识宝库里,微观世界是指心理学,宏观世界是指占星术。

  我是个受土星影响的人,但希望成为一个受水星影响的人。

  因为写的时候我可以多次的修改,不能说一直改到我对自己言语满意时为止,至少可以改得令我看不出有什么不满意的理由

  希望与幻想是对生活中的失望痛苦的惟一的慰藉。就是说,人要在“无限”的条件设计自己的希望;只有在你想像自己的希望没有限制时,你才会感到愉快。但是,由于人的头脑不能想像无限,甚至想到无限就感到害怕,便只好满足于“不确定”,满足于各种各样分辨不清的感觉。正是这些感觉给人一种没有界限的感觉,一种并不真实却令人愉快的幻觉。“在这片海洋中浮游多么美好”,只有在“无限”这片海洋中浮游,愉快才能超过恐惧,因为诗歌通过文字的音韵传达给人们的是一种愉快的感觉。即使诗里面的词语讲的是忧虑,诗词的音与韵仍然能给人以美感。

  数学布承认普遍适用的解,只承认单一的解;这些单一的解加在一起,便接近普遍适用的解。

  创作活动总是面临两条道路,面临与其相对应的两种不同的认识活动:一是大脑里的智力活动,亦即在各种点之间画上直线火曲线,绘出抽象的图形与各种矢量;一是各种物体之间活动,力求造出相应的表达式来填满一页页稿纸,尽量使写出来的与未写出来的相对应,使写出来的东西与能讲出来的话及不能讲出来的话相对应。

  构思一个故事时:我头脑里出现的第一个东西是一个形象。它代表着某种含义,但我还不能把这个含义用语音或概念表述出来。当这个形象在我头脑中变得足够清晰的时,我便着手把它发展成一遍故事,或者说得更确切些,是这些形象渐渐显露出它们自身的活力,变成它们的故事。

  脑子里想着这些故事,并以各种方式解释那些场面,编出新故事,把零星的情节糅在一起编成一个个长故事。我把每一遍故事中的主调区分出来,再把它们相互连接起来,把这篇故事与那篇故事糅合起来,编成一个个新故事。在这些新故事中原来的次要人物则变成了主要人物。等我学会识字以后,我从书本中得到的反而很少,因为那些押韵的诗句不含有发人深思信息,不过是些目光短浅的解释,与我的解释差不多

  这个习惯自然影响了我专心注意文字的能力(对阅读来说这种注意力必不可少的,后来我经过巨大努力才培养起这种能力),但是看画,看没有文字的画,却训练了我讲故事、仿效与幻想的能力。

  文字世界可以与我们昨天、今天或明天生活的世界等同起来。

  文学的宏愿就是刻画现在的与未来各式各样关系

  我懂了,爱情是不可能得到的。我们以为爱情的对象是一个可以躺在我们身旁的人,爱情就在这个人的躯体之中。唉!爱情是这个人在时空中已占据的集齐就要占据的所有的点构成的。如果我们不能接触此人占据的全部的点与时间,我们遍得不到爱情。而我们不可能全部接触到这些点。如果有人告诉我们这些点都在什么地方,我们也许能够找到它们。可是,我们是在摸索中前进,不可能全部摸到它们。由此产生了不信任妒忌和痛苦。我们沿着这条荒谬的道路前进,浪费了宝贵的时间;我们与真理擦肩而过,却不能发现真理。

  托马斯.曼 拒绝告诉我们,他最后是死了还是获救了。

  《美国讲稿》读后感(二):关于《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的一点刍议

  据说演讲内容本为八个部分:一、轻逸。二、迅捷。三、精确。四、形象。五、繁复。六、连贯(未完成)。七、(无)。八、开头与结尾。目前仅存六篇:一、二、三、四、五、八。

  只有马尔克斯在一本书里同时做到上述标准

  恰恰是未完成的“连贯”,是卡尔维诺小说中最缺少的。

  《看不见的城市》各篇章由“城市”这个词联系起来。在极度“轻逸、迅捷、精确、繁复”的语句中,城市的形态如万花筒般变化作者本意希望城市的本质逐渐清晰,结果反让读者迷失在这些实际上并不“精确”的城市里。雷同的修辞不断演现,迥乎不同的城市最终同质化,一块块马赛克堆积起来,模糊斑驳的画面将原先那条脆弱纤细的连贯线抹去,章节间的联系若有若无。小说如同作者未下功夫随意日记剩下来的边角料拼凑出的一个半成品。《帕洛马尔》同样出现这个问题,连贯处理稍有欠缺。

  《寒冬夜行人》虽然由“读者你们”将十个故事串了起来,而且序言里一张图表阐述了母故事与分支出的子故事之间的联系,勉强使小说做到一以贯之,可那十篇只有开头没有结尾的故事仍让人感到倒悬空中。作者曾言读《罪与罚》时最喜开头,故认为开头是最吸引人因此也是最有价值的部分,只写开头为了让读者参与创作,一部著作不再仅靠作者一己之力完成。最初我认同卡尔维诺的说法,现在不,因其不靠谱。读者如有毅力,从开头到结尾都会细读,素质低或无恒心,作者没必要迁就。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无论故事完不完整,作者未叙述出的和读者误读或联想出的东西,都具无限可能,只要读者或作者愿意挖掘。只写开头不写结尾并没有为故事增加更多可能性,反倒是给某些作者偷懒找了借口,可以对自己写的东西不负责,随意开个头就跑。真正下苦工的作家不在乎这些末节,他唯一需要确保的是要对得起自己写的东西。写作始终,开头是否最吸引人因而最有价值这点,不在作家关注范围内。《寒冬夜行人》有结尾。所以我更觉得卡尔维诺在十个小故事中省去结尾这一做法略显浮夸。但不能否认其在技巧上的创新性和实验性。历史价值大于艺术价值。

  《命运交叉的城堡》的连贯线只有“塔罗牌”,太单薄;故事翻来覆去演绎,不够繁复;因为啰嗦,不够迅捷。至于形象与精确,都是塔罗牌里的人物,怎么评价?历史价值大于艺术价值。

  《我们的祖先》三部曲连贯性稍强。最喜欢《树上的男爵》,故事结局男爵乘气球飞走,很令我感动。这是作者的自传。最讨厌《看不见的骑士》,尤其是叙述者本身的颠倒置换,表面看似新鲜,实际是杂耍。至于《分成两半的子爵》,除了通过善恶一人变双这个构思实在无新意外,其余还好。三部小说都很完整,实验性不强。“轻逸、形象、精确”这些标准都达到了,“迅捷”和“繁复”则没有像卡尔维诺讲稿中提到的那么酷炫。

  第一次读卡尔维诺的小说时就被他炫目的技巧、多变的结构、持续的创新惊呆了,他曾是我最喜爱的作家。后来发现加缪脚踏实地传统叙述照样可以叙述后现代小说,而且表达深刻的观点时丝毫不比技巧型作家差,也不显得土时,我才明白技巧过多实属累赘

  庄子说:“以瓦注者巧,以钩注者惮,以黄金注者殙。其巧一也,而有所矜,则重外也,凡重外者内拙。”

  《美国讲稿》读后感(三):[2012-2013读书摘抄]希望与幻想是对生活中的失望与痛苦的唯一的慰藉

  序:现在是1985年,距2000年还有15年。我并不认为,这个时代的来临会引起人们振奋。

  [重量]

  1、有时候我觉得世界正在变成石头,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人都缓慢的石头化,程度可能不同,但毫无例外地都在石头化,彷佛谁都没能躲开美杜莎那残酷目光

  2、任何主观解释都会使神话丧失意义,直接窒息他的生命。对于神话,不能操之过急,最好让他在记忆中扎根,再慢慢思考他的每一个情节,玩味它但不要脱离它的那些形象化的语言。我们从神话中能够吸取的教训寓意于它自身的文字之中,并不存在于我们强加给它的东西之中

  3、我们在生活中选择与珍惜的一切轻松东西,将来不可避免地变成沉重的负担

  4、文学是一种生存功能,是寻求轻松,是对生活重负的一种反作用

  5、在遭受痛苦与希望减轻痛苦这二者的联系,是人类学上一个永远不会改变的常数。文学不停寻找的正是人类学上的这种常数

  [速度]

  1、它把一切都留给人类去想象,而故事情节的迅速转换使人觉得故事的结局是不可避免的

  2、民间文学总是忽视时间的延续,倾向于迅速实现任务的愿望或使人物重新获得失去的幸福

  3、

  ——奥丽达太太,要是你不讨厌的话,我想讲一个世界上最大的故事给你听,让你听得津津有味,就像骑了马一样,忘了路途遥远。——先生,你那匹马跑得太野,请你还是让我下了马吧。

  4、个人的不幸就是这抽象时间的具体部分,是它的片段,是它的部分,而不是它的整体

  [精确]

  1、有时候我觉得一场瘟疫袭击了人类,使人类丧失了人类最大的特点——使用语言的能力,或者说一场语言的瘟疫袭击了人类,使其讲些意义平淡,没有棱角的话语

  2、希望与幻想是对生活中的失望与痛苦的唯一的慰藉

  《美国讲稿》读后感(四):从文学的轻到生活的轻

  卡尔维诺的“轻逸”不是模糊的概念,他的“轻逸”既精细到用词,也会上升到哲学的维度,而在说明文学中出现的形象时,卡尔维诺举了不少例子,其中提到了卡夫卡的《桶骑士》。这部短篇我十分熟悉,它是我最早阅读的卡夫卡的作品之一,也是所有卡夫卡短篇中我最喜欢的一篇。

  故事写于1917年,很明显,作者的出发点是很现实的:在那场可怕的大战中,那年冬天对奥地利来说十分难熬,因为缺煤,主人公提着小桶出来找煤生炉子。他像骑士一样骑在小桶上,小桶带着他在二层楼高的空中一颠一簸地飞行。骑士没有钱,请求老板送他一铲最次的煤。老板同情他,老板娘却不愿意,还解下围裙像赶苍蝇那样驱赶他。小桶重量很轻,便带着骑士飞到冰山那边去了。

  桶骑士的形象给我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因为他轻盈的形态,这份轻盈,化解了他所面对的贫困的“重”,同时也化解了我们阅读感受的“重”。

  这种举重若轻的“轻逸”感大概便是文学最重要的价值吧,所以卡尔维诺为诺顿论坛选定要讲的题目(千年以后的文学应该保存哪些价值观)时才会将“轻逸”放在第一位。“轻逸”篇也是我认为这六篇讲稿中写得最好的一篇。

  文学的轻为什么这么重要,最关键的一点便是文学的轻将我们从生活之重中解脱出来,文学的轻使我们拉开了和现实距离,正像歌德在诗中所说“凡人生中足以使人悲者,于美术中则吾人乐而观之”,而我们追求文学的轻,根本上是追求生活的轻。

  可是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却向我们揭示,我们在生活中选择与珍惜的一切轻松东西,将来不可避免地会变成沉重的负担。也许轻从来不属于生活的范畴。生活的限制像沉重的石头压着我们,形形色色的限制:社会生活的,私人生活的,物质的,精神的。卡尔维诺甚至觉得世界正在一点点地变成石头,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人都在缓慢地石头化,仿佛谁都没能躲开美杜莎那残酷的目光。

  美杜莎的故事同样耐人寻味。她是希腊神话中总称为戈耳工的三个女妖之一,任何直望她双眼的人都会变成石头。柏尔修斯是成功地砍下美杜莎脑袋的唯一英雄。奥维德的《变形记》丰富了他们的故事和关系。首先需要注意的是,柏尔修斯为了打败美杜莎,借助了世界上最轻的物质——风和云,并通过铜盾的反射避免直视美杜莎的面孔;之后他们的关系并未因割下女妖的头而结束,柏尔修斯没有将美杜莎的头扔掉,而是把它装在皮囊里带在身边,作为负荷背在肩上,那颗头成为他克敌制胜的武器。

  在这个神话故事中也许我们能找到追求生活之轻时应该遵循的方法:用不同的认知视角看待世界;不是拒绝、逃避而是负荷着现实,同时保持适合的距离。

  《美国讲稿》读后感(五):正在读美国讲稿…

  记得是去年因朋友推荐买了这本书,买回来后因各种原因一直闲置...今天翻看书柜,突然又看到这本未拆封的小书,便终于打开一读。

  正在读第一篇轻逸。

  读到第7页的感觉是有点看不懂,

  读到第25页的感觉是文中所举的诗句小说节选确实很美,仿佛稍稍还可读懂辅以为例的以讲述文学理论的句子,真正的讲轻的卡尔维诺的语言于我却略显艰涩。脑中不由想到,也许我这个阶段读这本书有点不够格,毕竟文中所引我还没办法同卡尔维诺理论找到共鸣。

  但后来又转念一想,其实并不是白费力气,了解文学,阅读文学,或许不论是先读小说诗歌散文还是先考虑晦涩深入的文学理论,最终都会殊途同归,读书的路上先读杂一点,间或交错,反而会更有趣一些。

  不说了,继续读。

  《美国讲稿》读后感(六):仅仅是笔记

  一、轻逸。

  奥维德《变形记》脆弱的怪物。奥维德的天才,在于观察一种形式转化成另一种形式时变化过程的渐进性,如一个女人变成枣树。

  蒙塔莱《短遗嘱》他坚信最细微的痕迹所代表的道德价值。

  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敏捷的智慧属于另一个范畴,不属于生活。当人类王国不可避免变得沉重,也许应该从另一个角度观察这个世界。

  科学发展的“轻”倾向。

  卢克莱修《物性论》物质是由看不见的粒子构成的。空虚与固体物质一样也是具体的。世界是由性质、特征和形式构成的。

  卢克莱修和奥维德都把轻看作以哲学和科学为依据的观察世界的方法。

  两种轻的存在:庄重的和轻佻的,庄重的轻使轻佻的轻变得沉闷。“坟墓是你们的家,不是我的家”

  诗人卡瓦尔坎蒂把诗歌主题分解成一些触摸不到的小单位,轻微、不停运动、携带一定信息。

  语言的重量。

  但丁赋予事物以具体的形态,哪怕是抽象的智力活动,卡瓦尔坎蒂则把具体形态化为节奏明显的诗句、音节,仿佛人们的思想活动就像放电。

  轻与精确、果断联系在一起的,与含混、疏忽无关。

  幽默把自我、世界以及自我与世界的各种关系,都放在被怀疑的位置上。

  西拉诺“原子主义”,人差一点就不成其为人,生命差一点就不能成其为生命,世界差一点就不成其为世界。

  “要超越人类是万物中心这种看法,在一般人看来十分缓慢,在一个作家的头脑里却可以瞬间完成。”

  伏尔泰是牛顿的追随者,他认为,牛顿理论中使文学感兴趣的,不是任何东西都要受其本身重量的制约,而是各种力量之间的平衡,正是这种平衡使天体得以在太空中翱翔。

  文学是一种生存功能,是寻求轻松,是对生活重负的一种反作用力

  在遭受痛苦与希望减轻痛苦这二者之间的联系,是人类学一个永远不会改变的常数,文学不停寻找的正是人类学的这种常数。

  我觉得应该在文学所反映的人类的各种需求中去寻找各种形式的文学创作的内在合理性。

  二、速度

  多尔维利:秘诀在于简练,各种事件不论自身长短,都成了一个点。

  叙事是对时间的连续性的一个加工,是采用延长或压缩的办法来对时间的行程施加影像,

  对不需要的情节避而不谈,对有用的东西百般重复。

  民间文学、神话故事很吸引人,是因为他们的修词与结构,语言的简练、叙事节奏以及基本逻辑都很让人感兴趣。

  简练,简练,简练。

  故事时间不能与现实时间等量齐观。

  要善于在故事套故事,并选择时机中止故事,要义:时间的连续性和时间的不连续性。掌握节奏,捕捉时机。

  “那一瞬间就连光线也来不及按自己的轨迹行进。”

  车辆速度与思维速度。

  来奥帕尔迪:速度是一种风格。文笔敏捷和简练能给人们心灵提供许许多多几乎同时一闪而过的思想,使人们心情在众多思想、形象与感觉之中沉浮,让你无法抓住又不能漠然视之。诗的力量在于它的风格,即速度。

  卢克莱修:不可见的原子结构。伽利略:思想交流的工具。

  在这个各种速度与距离的平均值都很高的时代,任何单靠这些大小一样的字母进行的信息传递活动可能会显得黯然失色,文学的作用就是在不同之间传递,不是为了消除差异,而是为了突出差异。

  在文学中,我们节约的时间越多,供我们浪费的时间越多。

  劳伦斯·斯特恩:离题或插叙,是推迟写结尾的一种策略。“项狄不愿意出生,因为他不愿意死亡。”

  写散文与写诗并无两样,不管些什么都应该找到那唯一的、既富于含义又简明扼要的、令人难以忘怀的表达方式。

  博尔赫斯的发明表现在叙事节奏和句法结构的变换上,表现在对各种形容词的与众不同的选用上。“潜在文学”

  文学应该像诗歌或思想那样高度浓缩。

  在古代知识宝库里,微观世界是指心理学,宏观世界是指占星术。

  墨丘利代表和谐,即我们与我们周围的世界协调一致,而吾尔坎代表聚焦,即把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到有用的东西上。

  三、精确

  描写朦胧状态的诗人,一定是主张精确性的诗人,善于用他的眼睛、耳朵和手,敏捷而准确地捕捉自己最细腻的感觉。

  只有在不确定、无限这片海洋中浮游,愉快才能超过恐惧。

  哲学史上争论的首要问题:绝对时空的无限与我们凭借自己经验对时空的认识之间的关系问题。

  晶体与火焰:生物学上的两种选择,时间的两种增长方式,皮亚杰哲学蕴含的“从噪声到有序”,即火焰。乔姆斯基的哲学蕴含“自我编制系统”,即晶体。

  《看不见的城市》中,每个概念和每个标准都有两重性,精确也有两重性。一方面,卡尔维诺把偶然的事件变成抽象的图案并借以进行运算、证明定理;一方面,努力选择词汇,尽可能准确地表达事物中可感知的那一部分。

  自热案语言总有噪声和遗漏。

  一种观点:外部世界的实质也许就是语言。

  四、形象鲜明

  想象的过程为两类:一类是语词出发到视觉形象,一类是从视觉形象出发到语言表达方式。

  20世纪以后,一些预制的形象越来越多,以幻想为基础的文学还有可能存在吗?

  巴尔扎克《不为人知的杰作》,“幻想小说”改成“哲学研究”,文学毁灭的幻想。现代艺术发展的转折点。小说反映了巴尔扎克的思想:真理藏在不清楚之中。

  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只能掌握有限数量的信息,个人的想象力与经历怎么能超越这个限度呢?不错,我相信企图不被那些无限弄昏头脑是徒劳的。

  五、内容多样

  加达《识得愁滋味》:对代词“我”以及所有的代词进行了激烈的嘲讽,认为它们是思想里的寄生虫。任何一个认知过程都是由恰当的精确性与肆意的曲解两部分构成的。

  穆西尔,数学般的精确性和认识的概括性来说明认知过程,理想是一题一解的数学。

  普鲁斯特认为,认知就是经历无法理解这一痛苦。

  自从科学不再信任一般解释,不再信任非专业的、非专门的解以来,文学面临的最大挑战便是能否把各种知识与规则网罗到一起,反映外部世界那多样而复杂的面貌。

  福楼拜《布瓦尔和佩居谢》,两人的经历并非证明百科全书与空虚是一回事,他们的不幸在于“追求绝对”,不能容忍矛盾与疑问,福楼拜并非是敌视科学的人。

  文学不仅要表现出对思维的范畴与精确性的爱好,而且要在理解诗的同时理解科学与哲学,就像瓦莱利作为散文作家与评论家时做到的那样。

  佩雷克收藏的是独一无二的人物,东西和事件的名称。当代文坛最大的弊端是一般化,但佩雷克受这种弊病的影响最小。

  凯诺《符号、数学和字母》另外一个现在很流行但十分错误的观点是,把灵感、对潜意识的探索和自由等同起来,把偶然、自动和自由等同起来。

  我们中的每一个人又是什么?是经历、信息、知识和幻想的一种组合,每一个人都是一本百科辞典,一个图书馆,一份物品清单,一本包括了各种风格的集锦。

  但愿有部作品能在作者以外产生,让作者能够超出自我的局限,不是为了进入其他人的自我,而是为了让不会讲话的东西讲话,例如栖在屋檐下的鸟儿,春天树木或秋天的树木,石头,水泥,塑料……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