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此生岁月静好》读后感10篇
《愿此生岁月静好》是一本由王臣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7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愿此生岁月静好》读后感(一):流年岁月里的永生花
夏末初秋,蝉蜕不啾。在这个凉如水的秋夜里,泡一杯香茗,读几卷诗书,日子悠然自得。
王臣的《愿此生岁月静好:张爱玲传》让我在这样的秋夜里,心生欢喜。王臣用最优美的文字、最诗意的笔法、最全面详实的资料,权威而生动的展现了张爱玲的一生。在他的妙笔之下引领着我们看尽张爱玲极富传奇的一生。
众所周知张爱玲凭借一支素笔写下绝美篇章,而她背后的故事以及创作的背景更加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声名显赫的簪缨世家
张爱玲祖上是荣耀大清的肱骨重臣。
晚清一代名臣李鸿章正是她的曾外祖父,寒门士子张印塘是她的曾祖父,虽然出身低微,但经过数载寒窗苦读,终跻身朝堂。后来与李鸿章在战中相识,患难之交,所以交情深厚。张印塘第三子张佩纶是晚清言官名臣,当时深得慈禧太后赏识。
张爱玲的祖母李经璹便是李鸿章的长女。李经璹与张佩纶育有一子一女,男孩就是张爱玲的父亲张志沂,女孩就是张爱玲的姑姑张茂渊。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童年时光,那个时候不谙世事的我们始终有颗光洁如镜的童心,单纯而美好。
张爱玲在《童言无忌》里写道:“童年的一天一天,正像老棉鞋的里面,粉红绒里子上晒着的阳光。”是的,如她的笔下所写的那般明亮静美,这段时光或许也是张爱玲多年后觉得最值得留恋的年少时光。
张爱玲一两岁的光景,全家住在天津一座花园洋房里,那个时候家里有爸爸有妈妈还有刚出生的弟弟,一个完整的家。
彼时,她还不叫张爱玲,她叫张瑛。
那个时候,小张瑛父亲张志沂分得家产不少,日子过得很富裕,所以充斥于小张瑛每日生活的琐细皆是美食美裳、玩乐怪趣。花园、女佣、书、零食、故事、父母、弟弟,便是她全部的生活。
流光容易把人抛,韶华易逝,纵愿意留,时光不从。
张爱玲4岁的时候,因为姑姑张茂渊要去英国留学,母亲黄素琼便以照顾小姑子为借口一同前往,也是这个时候黄素琼改名黄逸梵。从此山高水远,天各一方。
母亲离开后,父亲在外包养的妾便光明正大的进了张家,张爱玲叫她“姨奶奶”。这位“姨太太”因为身无子嗣,为了巩固地位,对张爱玲那是好的没话说。
姨太太出生青楼,终究是风尘中自由散漫的女子,不能本分度日,且脾气极坏,种种原因,让张家人扫地出门。
姨太太走后,整个家重归于一片沉寂。而张志沂也因了近年来抽鸦片、嫖妓和姨太太打架等诸多丑闻,搞得声名狼藉。他在天津自觉待着无趣,回首往事,遗憾涌上心头,于是决意痛改前非。他写信给远在英国的黄逸梵,承认错误,答应戒鸦片,从此再不纳妾,只求她回国,重新把家安置到上海。
从天津到上海,苍茫海上,云雨风雷。自此,在天津那段安稳舒缓的童年生活只剩记忆里的缅怀。
尖锐难耐的少年岁月
重回上海,父亲后来身体渐好,终是本性难移,又重操烟枪,吞云吐雾,并且算计黄逸梵,想用光她的钱,用以束缚母亲,防止她再次离家。
终于他们离婚了,对此张爱玲是赞成的,因为张爱玲明白这样的家无法维持下去,继续下去只会更痛苦,即使张爱玲如此明了,但她内心的惆怅与伤害在所难免。再后来母亲再次离去,去了法国,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母亲此举,对张爱玲来说也是一种人生的示范。
父亲母亲之间的这些恩恩怨怨对张爱玲来说都不至于绝望,我想张爱玲少年时期最绝望的日子便是父亲因为后母的挑拨囚禁她半年多的时光。
是的,我没说错,就是这个自甘堕落的瘾君子在离婚不久又结婚了,而且娶的是大家闺秀,这个女子叫孙用藩。很多人百思不解,为什么孙用藩会选择一个离过婚的男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孙用藩和张志沂都是不折不扣的瘾君子。
孙用藩心机颇深,惯用伎俩,张志沂被她牢牢攥在手里,对她可谓言听计从。有一次,张爱玲因去见母亲只告诉了父亲没告知后母,后母小题大做,跟张爱玲起了争执,两个人甚至动起手来。可是父亲在孙用藩的挑唆下不分是非,对自己的女儿拳脚相加,而后竟关了她半年多。这段被父亲关禁闭的日子,磨灭了她对父亲的最后一点爱吧!
那几年的岁月,锈迹斑斑,张爱玲明白,在这人间,爱就是债。
民国多大师,渣男也不缺。可偏偏被张爱玲遇上了,遇上了那个让她低到尘埃里的男人。
1944年,24岁的张爱玲遇见38岁的胡兰成,此时的张爱玲纯情妹子一枚,而此时的胡兰成是个有家室的人,而且是他的第二次婚姻。
胡兰成向《天地》杂志的主编苏青要了张爱玲的住址,前去拜访,张不见陌生人,胡吃了闭门羹,可是胡是铁了心要硬闯进张的世界里,胡从门缝里塞进留有自己姓名、家庭住址、电话号码的纸条。
一切之中仿佛是一种宿命,想避也避不开。我们无法理解当时的张爱玲,第二天张竟然打去电话告诉胡,要登门拜访。胡兰成深谙谈情说爱之道,这样你来我往,两人相谈谈甚欢,张爱玲渐渐地打开了虚掩的心门,不久他们便恋爱了。
张爱玲知道胡兰成有妻室,毫不在乎,也从不逼迫,那个时候的张爱玲活得异常自我,只顾眼前人和事,只要自己赏心悦目,任尔东西南北风。几经周折,胡兰成竟然离婚了,这场离婚促成了他与张爱玲的婚姻。炎樱证婚,没有仪式,两人写一纸婚书,张爱玲写“胡兰成与张爱玲签订终身,结为夫妇”,胡兰成写“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可是胡兰成很快忘了他许张爱玲一世安稳的承诺,婚后不久就出轨了。
张爱玲与胡兰成的婚姻,无疑是一场孽缘。胡兰成是够渣了,与张爱玲结婚不到半年,就在武汉与一个姓周的护士如胶似漆,当张爱玲追到温州质问,他又已经与一个叫范秀美的当地女子同居。
而张爱玲这朵低到尘埃里的花在这场绝望的爱情里独自萎谢了。
桐花万里路,从此与君绝。
后来,张爱玲也邂逅一场缘分。1946年,她遇见了那个叫桑弧的导演,到后来也不过是一段浅尝辄止的缘分,一场云淡风轻的相逢,她与他,终究无疾而终。
再后来,她在异国与一位老者成就了一段相濡以沫的爱情。他叫赖雅,年长张爱玲29岁,这是一对忘年之交,他对她不离不弃,她与他生死相依,执子之手,相濡以沫十一年。
张爱玲一生中3个男人,我想最令她难忘的还是那个许她一世安稳的渣男吧!
离群索居的人生迟暮
张爱玲的一生在无数次迁徙中度过,走遍山河,看尽人生百态。
我们不曾想到,惊世才女张爱玲的晚年生活,不再以写作为重心,也不是颐养天年,而是离群索居,并且总是与虱子作斗争。
据张爱玲洛杉矶的朋友林式同回忆,从1984年8月到1988年3月,这三年半的时间,张爱玲大约每周搬家一次。这样算来3年半搬家180次左右,这是不是让人觉得夸张。
这搬家的原因更让人咂舌,张爱玲说,所到之处,总有虱子。虱子大概是有的,但这么频繁的搬家也没能找到合适的居所。在我看来,用现代的话来说,是一种强迫症。
到了晚年,张爱玲依旧不喜与人交流,她自己也说,有时候,觉得自己是一座孤岛。
她在这世间,独来独去,独生独死。
1995 年9月8日,张爱玲谢世于美国洛杉矶寓所,7天后才被房东发现。家里几乎没有家具,她就躺在房里唯一一张靠墙的行军床上,身上盖着一条薄薄的毯子。
张爱玲华丽苍凉的一生,以一种凄凉的方式结束了。死亡面前,众生平等。
有人说张爱玲是尘世里一朵孤傲的花,繁华而又苍凉。而我觉得她的传奇故事更是流年岁月里的永生花,永不凋零。
亦有人说她是民国的那轮清冷的月亮,可民国的月亮已下沉,而她的故事永远不会结束。当你捧起这本书,她的故事就在延续。
《愿此生岁月静好》读后感(二):一个遗世独立的传奇女子
张爱玲,民国的临水照花人,活的就是一个传奇。
看过很多写张爱玲故事的书,以前在上海的时候,也去过张爱玲住过的地方,可惜已经物是人非了,在这里也就不感慨了。
说起张爱玲,就不得不说说她整个家族的故事,就像她说的关于亲人的那句话,我没赶上看见他们,所以跟他们的关系仅只是属于彼此,一种沉默的无条件的支持,看似无用,无效,却是我最需要的。他们只静静地躺在我的血液里,等我死的时候再死一次。我爱他们。
于是作者按时间顺序,从张爱玲的曾外祖父李鸿章说起,一代一代又一代,顺其自然的说到了张爱玲的身上。
张爱玲记忆中是先在天津,之后搬回了她的出生地上海。她开始接触到《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古典名著,前后遭遇了母亲离开,母亲回国,父母离婚,在她幼小的心里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在他父亲私自打并关押她,她在半夜逃离了那个她早已感受不到爱的家里,跟随母亲和姑姑生活,这个时候的她,在文学创作上已有不错的造诣,之后去香港读大学,也许正如她的小说《倾城之恋》所说的,倾城之恋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而香港的沦陷,也许就是为了要成全张爱玲的惊世才华,重返属于适合她的舞台——旧上海。
1942年的夏天,她返回了上海,与姑姑住在爱丁顿公寓6楼65室,开启了她在文坛的传奇故事,她的写作生涯正式开始,先是在《紫罗兰》杂志发表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也就是这篇文章使她在上海甚至民国整个文坛掀起了巨大的涟漪,初出茅庐就一鸣惊人了。之后,发表续作《沉香屑·第二炉香》。再然后,开始陆陆续续的写小说,散文。
在这之中,她遇见了让她低头的男子——胡兰成,我不想评价说胡兰成这个人怎么样,历史已经给出,但是我们不能否认他确实也有值得学习的地方,他的学问和才华也是有目共睹的,虽然我们都说他配不上张爱玲,但是张爱玲说了,遇见他,她低到尘埃里开出花来,这样一来,我倒觉得,胡兰成的出现惊艳了她的生活,不说以后怎样,至少那一段曾经是值得珍惜的。
之后,胡兰成背叛,她被迫远走他乡,这一别就是永远,在美国,遇见了另一个值得陪伴的男子赖雅,可惜天公不作美,没多久,赖雅就离开了她,她又剩下孤零零的一个人了,在异国他乡,依旧笔辍不耕,但是她的才华也随着出国陨落了,之后留给我们的也只是零星的几本了。
时光流逝,没有人能逃开死亡,张爱玲就这样孤零零的死在了美国的公寓里,几天后才被发现,想起让我们觉得心酸,她就这样猝不及防的离开了,留给后世一片苍凉。
她去世之后,她未曾发表的作品被陆陆续续的发表了,她的作品也被整理成集子发表,我们也终于有幸能够读到她在异国他乡时的一些感受,对她离世的遗憾稍微少了一些,我们庆幸她曾在这个世界走过,让我们有幸读到如此美妙的文章。
我也很感谢《愿此生岁月静好》的作者王臣,对张爱玲的整个人生进行了梳理,淡淡的文笔中透露着自己对她独到的见解,很值得一看。
张爱玲,一代民国女子,一个遗世独立的传奇女子,永远的活在了她的作品里,永远的留在了世世代代读她的书的人的心里。
张爱玲这个三个字,就是一段传奇。
她用整个香港陷落的恐慌,成就了白流苏与范柳原的倾城之恋;
她用一声情深缘浅的叹息,书写了顾曼桢和沈诗钧的半生惘然;
她用一炉香屑燃尽的时间,改写了葛薇龙原本顺遂的平凡人生。
当我看着《第一炉香》感叹世事无常、人心难测的时候,尚不知晓,写下这些文字的张爱玲只是一个没有谈过恋爱的小姑娘。
看了《愿此生岁月静好——张爱玲传》,才知晓,自己以前读过的所谓《张爱玲全集》,不过是她出版的作品集罢了,她的一生远比她的作品精彩,也远比她的作品寂寞。
张爱玲祖上蒙荫,算起来还是李鸿章的曾外孙女。她的爷爷几度宦海沉浮,家道中落,到了父辈,父亲吸食鸦片,母亲对婚姻绝望,抛下四岁的张爱玲留洋出国。
自出生起便经历着家中的动荡,后又经历过家暴、被父亲囚禁半年,使得她亲情淡薄,好在她天资聪慧,又受母亲熏陶,励志留学美国。
可惜那个战乱的年代,注定了她命途多舛。尽管作品让她名噪一时,却依旧难以温暖幼时的伤痛,她以高冷的姿态睥睨着民国时代的大戏,安静的作着她的临水照花人。
她的一生跌宕,出身不凡,际遇不凡,才华不凡,命运似乎为她量身打造了传奇的一生,也让她也尝尽了一世的孤独。
与胡兰成相识相知,应该是她这一生最美的烟火。那个男子写下:“胡兰成与张爱玲结为夫妇,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时代的浩劫注定他们的缘分做不到现世安稳。他带给她前所未有的恋爱体验的同时,还有着花心的本性和汉奸的身份,每一样都让张爱玲在后来的日子里吃尽苦头。
如今我们惊为天人的民国才女,曾经被扣上“文化汉奸”的帽子,发表作品只能另改笔名,生活一时穷困潦倒。
张爱玲的爱情观里,不求此生从一而终,但求相恋时真心相待。可是张爱玲只是胡兰成生命中八个女人中的一个,或许惊艳有余,但从不是唯一。
虽然难过,难免寂寞,但是她以一种决绝的姿态,毅然斩断了和胡兰成的联系。上海再不能令她留恋,于是辗转香港,她终于获得了去美国的资格。她带着幼年时期的梦想,义无反顾的踏上另一片陌生的土地,毫无留恋的转身离开,临终也不愿归来。
纵使张爱玲骨子里浸润着孤独的血液,身处异乡街头,陌生而无所依的感觉依旧让她无措。英国的文坛没有包容这个文笔细腻的女子,因此她的日子艰难,只能申请在文艺营继续创作。
与赖雅相识,刚好是个阳光明媚的日子,人群当中目光交错,惊鸿一瞥便印进了灵魂。彼时赖雅六十五岁,张爱玲虽然三十六岁,疲惫的心早已洗净铅华,疲惫不堪。
两人相濡以沫似的相互陪伴,择一城终老,携一人白首。
赖雅只陪伴了张爱玲十一年,尽管贫苦,尽管赖雅中风瘫痪,她对他不离不弃,他对她生死相依。
岁月动荡,过客匆匆,唯有赖雅给了张爱玲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属于她自己的家。
张爱玲的一生算不上圆满,却孤独演绎的完美。
她笔下的女子如同古代帝王的三千佳丽,虽不及她们高贵,却也千娇百媚,清纯的、妩媚的、文雅的、市侩的、痴情的、薄命的……她们在民国这个时代的后宫中争宠,在战火硝烟中寻找爱情。错过的、将就的、怨恨的、圆满的,一切随了她的愿,笔下生风,一踟蹰便是半生。
回首张爱玲的一生,再翻越她的作品,这个女子仿佛近了,一样的经历着悲欢离合,也会追求美貌与华裳,又似乎更远了,她的孤独无人能懂,妄图窥探都是一种亵渎。
就像她自己说的:
我有时候觉得,我是一座孤岛。
《愿此生岁月静好》读后感(四):别人眼中的传奇
读过很多版本的张爱玲,独爱王辰版,细细算来,张爱玲逝世已21个年头了,印象里看到的爱玲晚年是凄冷孤独的,闭门不见客,又是客死他乡,必是一番苦楚难掩。然而我们谁也不是当局者,又怎能参透她的心事。作为畅销书作家和编剧的王臣,在这本书的七篇倾谈里,似乎扮演了一个讲述者的角色,不乏凌厉的透视,但更多的是于悲凉之上的体谅。就像胡兰成用尽平生所学而献上的情书,他自己觉得讪讪有憾,爱玲却只是回复了八个字:因为懂得,所以慈悲。简单的八个字太少,却也仿佛囊括了千言万语,人生机理。人生是一场大戏,太肤浅便登不了台面,太认真又收不了尾。拿捏的尺度即便做不到刚刚好,拿捏总是需要的,以此来演绎一场烟火迷离,成就一段别人眼中的传奇。
《愿此生岁月静好》读后感(五):别人眼中的传奇
读过很多版本的张爱玲,独爱王辰版,细细算来,张爱玲逝世已21个年头了,印象里看到的爱玲晚年是凄冷孤独的,闭门不见客,又是客死他乡,必是一番苦楚难掩。然而我们谁也不是当局者,又怎能参透她的心事。作为畅销书作家和编剧的王臣,在这本书的七篇倾谈里,似乎扮演了一个讲述者的角色,不乏凌厉的透视,但更多的是于悲凉之上的体谅。就像胡兰成用尽平生所学而献上的情书,他自己觉得讪讪有憾,爱玲却只是回复了八个字:因为懂得,所以慈悲。简单的八个字太少,却也仿佛囊括了千言万语,人生机理。人生是一场大戏,太肤浅便登不了台面,太认真又收不了尾。拿捏的尺度即便做不到刚刚好,拿捏总是需要的,以此来演绎一场烟火迷离,成就一段别人眼中的传奇。<图片1>
岁月不惊 时光偷换了人生
小孩子的感知最灵敏,居住环境的一丝一毫,连着颜色和味道,都能尖锐的捕捉到。母亲对于张爱玲来说是陌生的,即使后来她们居住在一起,这种努力保持平静美好的亲情中终究是不圆满的,彼此都带着不妥协的固执、冷静甚至是无情。而有后母的家里总是波澜微起,可以想象,张父和孙永藩在一起吸食鸦片,颇有夫唱妇随的情境。我隐约觉得张父身上有觉新的气质,只不过在鸦片的熏染中日益无光,却也沾了利器,但终究是敌不过孙永藩的精明,偏偏要成为其手下的一颗棋子。张爱玲最温馨的记忆应当是天津生活的无虑,而后当张父劈头盖脸的打过来,关她半年的禁闭后,爱玲的心便死在了这个毫无生气的家里。可以想象,当她患上痢疾,对着窗口看书上的鸟、地下的虫是,她的心底的寒和妒。自此,她身上的冷是抹不去的影子,任再亲近的人都挥不去的。所以胡兰成似乎有些遗憾的说:爱玲从不牵愁惹恨,要就是大哭一场。她已不屑这种小情小绪的张扬,喜悲于她,已过早的成熟和安定。<图片2>
华丽转身 文字惊艳了时光
终究是意难平,张爱玲用英文把自己的黑暗遭遇写成了文章,她料到父亲是会看到的,但这篇文章的发表可以说是她的文学之路的开始。因世界大战的爆发,张爱玲留学计划泡汤,继而到香港求学。香港于她似一座迷城,她恋上这座城市的某些环境和氛围,但不会恋的水乳交融,而是小心翼翼,也孤独和从容。初到香港的她面临着诸多的窘境,但好在她已习惯了孤独,亦不会太介意身边的差异。她是那样不动声色却又心有不甘的女子,她的勤奋和天赋,她的自我和孤傲培养了她的气质,也奠定了她的文学梦。她并不会有母亲的游刃有余,但自然有一副冷寂和气场,她要一步一步,不懂声响的走出自己的传奇。<图片3>
由于日军占领香港,爱玲重返上海,继续求学。战乱时分,人心总会变得敏感,生命如草芥,却也可以衍生出珍惜眼前人的温柔和爱怜。愈是动乱,情感的渴求和希冀便变得起伏敏感。1942年,张爱玲开始离校在家写作,从英文写作到遇到周瘦鹃的赏识,她的文学生涯打开的越来越宽,仿佛是才华突然就领悟到了真谛般,她的小说创作使她一举成名为上海滩的女作家。盛名之下,必然会有很多的追寻,她的身心似乎是日渐丰盈了,她爱美,从不掩饰,却也冷静克制,对别人的爱不多,给自己的却也是大起大落的好。时光正好,莫不谈一场恋爱,便是辜负了。<图片4>
岁月不居 往事辜负了倾城
1944年,二十四岁的张爱玲与三十八岁的胡兰成相遇。有些相遇是注定的,不一定不早不晚,但总是会遇到的。张爱玲的爱情小说淋漓尽致,千折百转,似是看透了爱情的底。但世事无新,落到自己的头上,总归是说不清的,何况是爱情。一路爱了太多女人的胡兰成对张爱玲似也是真心的卑微和虔诚了,莫不是对她那才华的钦佩和那心底的虚荣了。两个人总归是有一段花好月圆夜的旧时光,战乱纷争的爱情,是非难断,有这样的畅想总是好的。爱玲是不纠缠的女子,即便内心里有了介意,便也是冷淡为之,必不会大吵大闹的俗气。于胡兰成,爱玲是一个奇女子,他更愿意爱玲如初见时的惊艳,不要婚了,便俗不堪言,掉了气质。所以当胡兰成看到张爱玲出现在他的面前,他是甚一惊的。这样爱自己过度的男子,心中是没有多余的空间放下别人的。他只是不甘寂寞,顺手把时光揽下,管它好坏,我且拿着。敏感而又犀利的张爱玲总是有些失望的,她写信与胡兰成分手,果断而坚决。即便后来因文化汉奸的缘由,留言谩骂崛起,她应该是内心看透的。流年如烟,流言飞沙,她希望用远离来结束这样的无休止。在那张婚纸上,赫然写着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可这美好的岁月和安稳现世总归是自己给自己的,兜兜转转,一生一世也如白驹过隙了。<图片5>
张爱玲的作品总也藏不住一股凄凉,如那天上的寒月,也如指尖的微凉。待你从文字里抽离出来,只觉生命彷徨,繁华之间,因懂得而慈悲,因爱过而无悔。每一个女子都应当从张爱玲和作品中寻到自己的影子,并得以人生的观察和深刻,如此便是不枉初心了。
作者的文字亦是出奇的好,虽曰人物传记,确是真真实实的情感浸染,读起来必不会枯燥,于不知觉间进入到一段传奇的聆听和游走中。
我们都知道,百年之后,她仍旧是别人眼中的一段传奇。
《愿此生岁月静好》读后感(六):一个传奇
胡兰成在婚书上对张爱玲写道:“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想来,张爱玲在彼时,心间定是涨满了岁月静好的幸福感。然而,张爱玲自己哪里知道,命运给她多舛人生的,这刻的美好幸福不过是刹那的幻象罢,纵观她的一生,虽出身贵胄,却是一生颠簸孤寂。她轰轰烈烈地来到这个世界上,冷冷清清地离开,让人唏嘘,让人喟叹。她的整个生命,所谓顺遂如意美好,也就是如花年华时,以一支冷峻犀利的文笔闯入上海文坛大红大紫的那几年。她以绝世文才写尽世事繁华,道破岁月苍凉,却无法书写自己的人生……
芸芸人世,又有谁能够掌控得了自己的人生呢?张爱玲来到这个世界上是一种偶然,我们每个人来到世上,也是一种幸运又偶然。
张爱玲的一生,诚如作者王臣对她的概括:温柔的童年;尖锐的少年;热烈的青年;漂泊的中年;苍凉的晚年。
出生在贵胄之家,金枝玉叶,4岁前曾经享受过父母无限的宠爱,这无限温暖,一生中最值得留恋的生命最初的几年,然而,她还那么少,少到还不能记住这一切美好。一切都随着母亲的离开而烟消云散!看似锦衣玉食的生活里,张爱玲的苦难才开始……吸鸦片的遗少父亲,思想要求上进,追求新生活的母亲,两人思想情趣背道而驰,注定为这桩门当户对的婚姻埋上了悲剧的种子。张爱玲和张子静姐弟是这桩悲剧婚姻的产品,他们无从选择,只能在其中兀自孤独地生长……
张爱玲孤清冷峻自私的性格与她的家庭环境密不可分——4岁母亲离国,从此母爱变得陌生与疏离。骨子里传承了母亲不羁的性格。继母的进门,加剧了被人厌弃的苦难。被父亲毒打,软禁长达半年,差点死去。这就是张爱玲孤苦无依的年少时光,一生之中性格形成的关键。这样不济的成长环境是造成她性格孤僻的重要根源。
也许,没有经历过种种苦难的张爱玲,便没有今天我们切切怀念的民国一代才女张爱玲。苦难,是迫使张爱玲自我救赎的强大动力。——坚难的求学,在战火中经历生与死的考验,辍学,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不确定的渺茫。她要寻求自我保护,于是,她拿起那支笔做自己最擅长的事——写故事,写人生,这一写,便写就了传世之名。
这样孤清冷傲又自私的张爱玲,眼里没有亲情的张爱玲——无论是年少还是年老时,弟弟张子静找她,向她寻求她作为姐姐能够做到的爱护与帮助,她心安理得对弟弟酷然以对。然在王臣的笔下,作者写张爱玲与胡兰成的认识多半是寂寞思春里发展而来的产物。对此一说法,我是不尽认同的。试想想,这样一个孤清自赏的张爱玲,不是自己欢喜的话,她会与胡兰成初次见面,一聊一个下午,接受胡兰的送行,欢迎胡兰成的频繁到访,及至胡兰成到来,请他入自己的闺房,穿最漂亮的衣服来迎接他吗?一个女孩,没有喜欢上,断然不会为一个男子这样做!女为悦己者容!张爱玲见了胡兰成,她自己说:“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我以为,在当时,张爱玲与胡兰成是爱也浓,情亦真。就算日后胡兰成与张爱玲结婚不久后便搭上了护士小周,即是逃命避温州,胡兰成又有了一个寡妇范秀美,张爱玲的心便是一天天变得荒芜,乃至死寂。虽然如此,期间仍然不断寄钱给胡兰成接济他的生活,在绝望之时提离婚,也是待他避过大难之后方才提。骨子里自私,锱铢必较的张爱玲,处处为胡兰成着想,不顾自己,这种付出,这份情感,不是刻骨铭心的真爱是什么?因我以为,张爱玲最后纵是与胡兰成成了陌路,但彼时,张爱玲却是如万千堕入情网的俗世女子般,爱了便爱了,心甘情愿,无法解释。她把一生的爱情交付了胡兰成,及至后来,在美国与年长她29岁的赖雅结婚,我想爱情的成分少些,相互取暖的需要多些吧?
当然,王臣这本书是我所看过张爱玲传记最全面翔实的一本,他从李鸿章、张佩纶等祖父辈说起,甚至姑姑张茂渊与李开弟那一段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也一一讲述,令读者看到张家家庭成员之间丰富立体的生命轨迹,更吸引我们去解读这个家庭之下的绝代才女张爱玲传奇的一生。
另外,其中文辞清丽,富于诗意和古意,也是我所喜之文字风格。
张爱玲,一个华丽又苍凉的名字,它的背后是烟火,是文学,是漂泊,是孤寂,是冷傲,是市井……是民国、乃至现在的一个传奇。
《愿此生岁月静好》读后感(七):她比烟花寂寞
最近刚好在MOOC上听《细读张爱玲》的课程,再看王臣的这本纪念张爱玲逝世二十年的《愿此生岁月静好》,果断对她黑转粉。
一直以来对张爱玲有个刻板的印象,一个矫情又嘚瑟的小女人。一个写爱情故事的旗袍控。她的文字看过的很少,也就一个《金锁记》,几个小短篇而已。对民国不太感冒,加上她跟胡兰成的关系,我是有些不待见她的。
毕竟好作家那么多,何必纠结一个小女子?而在看过张爱玲的身世,了解她一生的颠沛流离后,对这个“民国女子”心生敬意。
作为李鸿章的曾外孙女,她算是世家子弟,而在民国的乱世,上海,香港几处颠沛流离中,要靠一枝笔养活自己何其不容易。而她做到了,她在《花凋》里说“笑,全世界便与你同声笑;哭,你便独自哭。”深刻的知道怎么才是过活,没人会对你的一颦一笑有兴趣,只有自己把自己做成品牌了,才有人会听你发声。所以她说出名要趁早,也因为这句被抨击过很多。这话并没有错,只有她直截了当的说出来,是个真性情的。而拍旗袍装的美图,也不过是为了多卖几本书,和现如今的所谓美女作家一样,销量而已,很务实,并不做作。原来我错怪她了,她并不矫情,她是真性情。
她只是个有才华很聪明又想活得好一点的女人而已,懂得乱世中的生存之道,也知道她的读者喜欢的是什么,所以她讲上海的故事,讲香港的浮华与迷乱,讲众生那些不堪的丑态,讲爱情的物化,讲婚姻的算计,讲小人物的麻木,讲连环的因果。总之,你想知道那个年代的故事,都写给你看。她并不想做什么历史的考据派,写作也是有任性的成分,但好在她懂得写作技巧,有好文字流传。是个好作家, 不是个玩弄文字的嘚瑟小女人。
王臣用她的语言,配上张爱玲笔下的句子,还原了一个真实的民国女子。书中前过半部分的内容讲的都是她的家人,祖上和父辈的故事。有她故事的原型,可见她不是天马行空的写感情,所有的落笔处都带着真实的感情,所以才能动人,才能有无数感人的句子流传开来。很庆幸她和胡兰成的故事不是书中的主线,即使爱得再轰轰烈烈也不过生命中的短暂一笔,权当一段才子佳人的传奇好了。关于胡兰成只记下这一句“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足矣。
作家要看的是她的文字,是她想表达的思想。而她本人的八卦韵事还是留给娱乐圈吧。
我对她的偏见因这本书而化解,终于明白为什么说“她比烟花寂寞”了,太多人对她有误解。她有精彩的故事讲给你听,可惜,因为不了解而错过了一个和好作家交流的契机。希望更多的人能了解她的故事,能懂得一个作家的辛苦。
人啊,还是不能太狭隘了。
《愿此生岁月静好》读后感(八):平凡的路上有传奇,传奇的人生里有安逸
十年前读张爱玲,是惊艳。如今再读与张有关的只言片语,是缅怀,其中亦有对自己那逝去的光年的追忆。因而,每年重读一本张的书或每年再读一本有关张的书,似乎成了一种习惯,也成了一种仪式。
今年,读的是《愿此生岁月静好》,两晚断续阅读,终翻到底。放下书的那刻,泪流满面,张的不在,我当年对文字的偏执也不再。不知有多少读者与我一般,在最初阅读岁月里,张的文字是吸引眼球的一道靓丽风景,初读便“一往而情深”。
所以,如今再读与张有关的只言片语,都很是受用。加之,《愿此生岁月静好》这书的作者的文笔很讨喜,更是煽情。
张一生所求的是“平凡的路上有传奇,传奇的人生里有安逸”(语出《愿此生岁月静好》)。“平凡”“传奇”“安逸”这三个词汇,放在一起很是矛盾,平常人一般只求其一,但张想要这三者,这就是张的矛盾所在,也因此她的人生走得曲折。
她本来可以选择在那个名门家庭里安逸的过活,当一位懂得琴棋书画的大小姐,可她偏不,她要追寻其母其姑的脚步,出国留学。她本来可以选择学有所成后,当一位女教师,可她偏不,她要“出名趁早”。她本来可以选一户门当户对的人家嫁了,当一位体面的名门太太,可她偏不,她要的是轰轰烈烈的爱情。
张爱玲这种性格,是幼时成长环境所造就的。我常想,童年的她早慧,也比较敏感,许多事情入她眼便多了几分情。所以,父亲的“遗少”陋习、母亲的离家追求新式生活以及家中的种种不堪与不比从前,都被她看在眼里。
也因此,她才能写出《半生缘》《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等等这些惊艳世人的文字。十年前,我读着这些文字,一直不明,为何张爱玲与胡兰成在一起之后,就无惊艳之作。今时今日,读了《愿此生岁月静好》,我便渐渐地明白为何?
张对自己是骄傲,但也是自卑的。她未遇到胡兰成之前,写的那些文字,是对未至的爱情的憧憬,她以为自己在经历轰轰烈烈的爱情后可以安逸过日子,以为此生便会岁月静好。可是,胡兰成并非良人,给不了她的岁月静好。这一段爱情伤了她的心,自卑的张又出来了,她选择了再也不见,选择了异国他乡。其实,张没有明白一个道理,她是值得拥有的,她会有岁月静好的,只要不念过去,少几分敏感。这样的张,就成不了传奇。
《愿此生岁月静好》读后感(九):她未必“凉薄”,只是更清醒而已
说起来,“张爱玲”仅此三个字,就能让相关的文化产品热卖,这是从上世纪90年代起就一直很奇特的文化现象——一个人能红那么久,而且还将继续红下去,不但她本人所写的一切,包括和她有关的一切。这一切,那个说出“成名要趁早”的张爱玲,或许是没有想到的。她并不能想到,她不但能在有生之年实践“成名趁早”,而且还能将这种“痛快”延续了近一个世纪,并且,可以预见的将来,这位女作家还会持续的红下去。她的作品,不但可以历久弥新,最重要的是,永远会有人写她,以不同的角度来谈论她,让她永远无法淡出公众的视线。
王臣的这本书,算是张爱玲的周边文化书籍中的一本。2015年恰逢张爱玲20周年祭,其实这不算一本新书,但是今年换包装再版,从一定程度上恰恰说明了张爱玲粉丝的执着和深爱。正如一千个人心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人心中也有一千个张爱玲。只是,真实的张爱,永远和深爱她的书迷们,对她好奇的一切人有距离,终其一生,我们每一个人所了解的张爱都未必是真实的她。她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多年之后,其实“还原”这种事情是毫无意义的,我们只需按照自己的理解去和一个有距离的张氏文字做交流。
作者写作次书,毫无疑问,必是深爱张爱玲的。很多张爱玲的轶事,从别的资料里也了解了不少。我倒是想起了去年《三联生活周刊》做过一期整版张爱玲的专题,在那里面,了解了很多之前别的书里都没有提到的细节,有些细节,其实和这本书里的史实是有出入的,不过我无意做出判断,我只是觉得,正是因为如此,张爱玲才永远都不会被人真正的了解,她是一个立体、多维度的人,正如她是一个不易被了解的作家,哪怕读她的文字也很难进入她的世界。
从十多岁就开始读张爱玲的文字,虽然不能自诩为地道的张迷,但是我的确对她也有着很深的感情。她的书,曾经是陪伴我一段年少时光的精神食粮。那个时候,我自以为凉薄,所以就总会自以为是的以为能够触碰到张爱文字的灵魂。等到真正成年以后,才发现,在凉薄的背后,真的未必是一个“凉薄”的灵魂。宋以朗对张爱玲的看法就是,她其实未必是真的“凉薄”,只是不太善于与人交往罢了。成年之后,对这个看法深以为意。张爱的文章,所有的“凉薄”背后哪个又不是对世事如悉地洞察呢?她只是看明白了很多,用诗意的语言说出真实的世界罢了。所以,也只有到成年之后,我才真的
妹呀,完了再写吧,未完待续。
《愿此生岁月静好》读后感(十):寂寞一生
因为爱过,所以慈悲;因为懂得,所以宽容。当这句话被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所熟知的时候,张爱玲便留在了人们的记忆里。民国时期的奇女子,一身旗袍,生性不羁、冷漠孤行,骨子里都流露出一种桀骜疏离的气质。她满身的诗意,才情不凡,写尽世间繁华,道破岁月苍凉。她让世人瞩目,她令人沉迷。说着:笑,全世界便与你同声笑,哭,你便独自哭。然后在乱世之中,努力的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她用一支笔,给自己的人生找到了出口,写尽人间事、世间情,也让自己的明媚与黯然刻在了作品之中。多年之后再有人谈起她的作品的时候,还有谁可以了解那个如烟火般寂寞的女子。
愿此生岁月静好就是作者纪念张爱玲特别撰写的珍藏版,王臣用了极具散文特色的写法,细腻又柔 情的表现了张爱玲的一生。从阅读上看文字美感十足,精致、唯美富有诗意,从史实上看,本书是迄今为止最翔实、完美之作,权威生动地展现与总结了张爱玲的一生,极具收藏价值。文中从她的祖辈起始,到她的童年光阴记录,到她的求学生涯,到她的爱情刻画,到她的整个人生讲述勾勒。我自己本身就非常喜欢张爱玲的作品创作时期的故事,而很不爱看她与胡兰成来往纠结的情感。从文中,读者不仅可以知道她每一个作品的创作时间,也会感受到她灵感产生的来源。对于胡兰成,她的经典名句中我们可以看到她自己的状态: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但是这样的女子却始终没有得到她想要的花来。想起胡兰成写的今生今世,就会不由的恼火。这样德行缺失花心的男子,怎么就轻易的撩起了张爱玲的心,怎么就能让她在小说中有写过:我爱你,关你什么事?千怪万怪也怪不到你身上去这样的句子。他们的相遇是胡兰成的主动追求,他们的爱恋也没有法律程序,一纸婚书,没有任何仪式,纸上写着:“胡兰成与张爱玲签订终身,结为夫妇。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前两句是出自张爱玲之手,后两句出由胡兰成所撰。于是再次回顾本书标题《愿此生岁月静好》的时候,不经有些潸然。
如此才情的女子却是比烟花更寂寞。
她的作品,她的爱情,她的孤寂都留给后人去说,相信这样一位一直一个人探索、努力、漂泊、静寂的女子,总会在看透她的一生后遇到真正读懂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