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奥兰多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奥兰多读后感10篇

2018-01-26 20:5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奥兰多读后感10篇

  《奥兰多》是一本由(英)弗吉尼亚﹒吴尔夫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1.00元,页数:19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奥兰多》读后感(一):一生模样

  “在昏暗中,一只黑色巨大翅膀,把最痛苦记忆,即可能让人的生活一蹶不振的记忆,一笔勾销,抹去它的苦涩,为它们涂上光亮色彩,甚至是最丑陋的最卑贱的记忆也是如此。” 我们都是如此欺骗自己才能活下去。 “一心证明浮华建筑在 腐朽之上,肉体依附在骨架之上,我们这些在上面载歌载舞的人,最终也会躺到下面来,大红丝绒化为尘土,戒指上的红宝石已经遗失,曾经明亮眼睛光彩不再。”繁华总是易逝的。 “因为阅读毛病一旦形成,人们机能也随之削弱,很容易成为笔墨中潜藏的另一灾祸的牺牲品,那可怜的人开始写作。”我只是这世间的一个可怜人罢了。 “因此,世人普通不过的动作,宛如坐在桌旁把墨水瓶拉向自己,就可能搅出千百种古怪与支离破碎的联想,时明时暗,仿佛大风天,一个十四口之家的内衣,晾在一根绳子上,它们上下摆动,飞荡,飘扬。”望我言能及义。 “他的激情之下,潜藏了一股诱惑,宛如一座纪念碑下的流沙,突然移动,整个建筑就会遥遥欲坠。”永远怀疑,永远生机

  《奥兰多》读后感(二):变性之外

  20160408重读奥兰多。

  奥兰多一直在追求生活而非生存。我看到她(他)在写诗,在骑马,在出使,在放牧,在参加沙龙,在做一切让他感觉到她在生活的事情。奥兰多的故事,一大卖点是主人公的变性。在当今,变性经历可以作为噱头。性别转换对此书来说真有那么重要吗?

  性别转换是对男女刻板角色的一个突破。然而我以为,此书的价值已经超越了性别议题。正如奥兰多在变成女性伊始,感觉不到性别的转换,认为性别是无足轻重的。主人公的性别转换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也没必要以此作为猎奇的话题。无论是男是女,他都在生活呀。笃定坚韧生活态度男性女性都可以拥有。最后奥兰多与船长结合,互相发现对方原来是女性/男性,对郎才女貌的模式来了个狠狠的大颠覆。最近某得了童话奖的儿童作家,对女性的描写还是刻板的纤细柔美贞洁呐。。。

  我无法像奥兰多一样穿上裙子风情万种,却不甘心只能上裤子。在铺天盖地的化妆教程中,在小说千篇一律女神的柔美纯洁的刻板描述中,我迷惑了。我终于承认,在这个描写结束在1928年的故事中,性别确实是重要的议题。我还无法摆脱性别规训而生存。不过既然奥兰多能够心灵自由地生存三百年,或许某一天我也能做到吧。

  另:经典可以以一敌百。很多关于两性刻板角色的争论都逃脱不了窠臼,烂桃吃得越多越糊涂。可以试试将太喧嚣东西隔离出去。

  另另:刻板描述,写作套路多如牛毛啊。奥兰多三百年经历,时代变迁特征非常清晰。有些故事里的神仙活了几万年,世界没什么变化风土人情是现代的,人际交往方式还是现代的。难怪有人评价说武侠小说本质上是校园小说,有些快消网文亦如此。。。和奥兰多第一章对严寒的描写,及严寒场景如何与情节发展互相交织,互为影响对比起来看看吧。

  听说还有网文编辑器,自动生成主角外貌衣饰描写?这样写出的承载客体欲望的俊男美女,不苍白才怪。。。只能说各人有各人生活,开心就好。。。不想看什么,隔离不看了就好咯~

  《奥兰多》读后感(三):初读。关于初期的理解和疑问。为方便后期接着啃- -

  点① 沉睡变成女人后,坐船过程心理变化。

  ② 坐船回到英国后,英国的变化。

  ③ 回到庄园后:

  中间过去多久?( 好吧 我知道Woolf根本没在在乎这个。。)

  随从更换了?(思想还挺开放的。。)

  265 没有人现出瞬间的疑惑。总所周知,这些不会说话的生灵判断身份和特征的能力远超我们。格里姆斯第七太太说:老爷若是变成了夫人,那可就是她见过最可爱的夫人。

  ④ 在战乱后,伴着受狗等去了深山 吉普赛人中生活了一段时间从最开始的融入到渐渐出现分歧

  长久地冥想,是不是涉及到了本我 自我 超我。

  或多或少 之前作为男体时受到过的伤害[公主/诗人] +长久地不与人交流+在自然中摸索+后来的狂开party 是不是都算是一种探索,但最终并未突破。 直至他成为女人, 脚下的路才又渐渐开始清晰。

  文中: 因为上帝知道 成长需要漫长的过程。 变化不变,永止不息。

  * 变成女人后,orlando 强大了许多。

  哈哈: 那个大公居然是男的。!

  ⑤ 内在性别与外在服装冲突, 谁是主导??

  文中:衣服改变我们队世界的看法,也改变世界对我们的看法。

  未来的时代不会有我们,但什么是“未来”什么是“我们”

  重点 ⑥ 大橡树【五角星】

  文中:所有这些年,她真的没有多少改变,她曾是个郁郁寡欢少年,像所有少年一样迷恋死亡,后来她变得多情而轻佻,又变得洒脱而玩世 ,,万变不离其宗,同样的内向享受沉默的默想。

  ⑦ 笔的墨水时有时无。 在她想写“万物恒古不变”时,笔却无法书写。 【矛盾冲突】

  ⑧ 穿上 圆环衬裙后,她是不是变得过于女人了?[由于年龄孤独? 女性的缺点逐渐显现?]

  ⑨ 快结尾处,对一生的回顾。

  文中: 她要强调的永远都是与男人不同

  ⑩ 永生?

  结尾: 与此相比,你的祖先,你的家族,还有你的财产,算得上什么?你要四百间卧房,所有的盘子上都有银盖碗,还有掸灰的女仆,又有什么用处。

  注: 读的中文版本 + 读的太快 囫囵吞枣 + 细节之处不是特别清楚

  全为再读和深度剖析mark。

  J‘adore!!!!!

  《奥兰多》读后感(四):大概印象

  这本书值得认真研究,而不是被评论

  这本书不是什么“最长最动人情书”,就算是,也不是写给某个男人或女人的,而是写给文学的,写给人之思想的,写给生活的情书;

  这本书也跟什么同性恋扯不上太大关系,奥兰多由男变女,在我认为,是作者为了回避自己被同母异父哥哥凌辱的痛苦回忆而做的刻意设置。奥兰多一直是个女人,但在成为成熟女人之前,她最好去掉这个性别,如果她是个男子,她就能躲过“男尊女卑”的诅咒,躲过粗暴的男性淫威的摧残,在一个相对平衡环境中,按照作者设计逻辑渐渐成长;

  这本书里有诸多哲学思想,文学史观点,甚至(由于我只是阅读者而不是研究者,所以不敢妄下判断)——似乎是系统的,成体系的;

  这本书绝对是女权主义写作,对男权角度时刻刻提出挑战

  这本书在做一项语言实验,即如何用精确的文字复现思想。不得不说,吴尔夫功力了得,她做到了非常精准的地步

  最后,我还是说一说读后的大概印象,这本书是复杂的,因为它的逻辑需要读者自己去用力追寻,所以达不到作者所设定的那个基准,读来会非常痛苦(我就是这样的);但这本书又是简单的,一旦抓住了思想的链条,就会无比赞叹作者非凡的文字与思想。文学是用自然之笔书写的真实,它超脱于时代、名望、利益之外,甚至无需共鸣与赞美,它是独立的,除了它自身,它与一切无关。也只有如此,它才能真正自由诚实

  《奥兰多》读后感(五):每个人都是雌雄同体

  在阅读老师推荐下,第一次了解女权作家伍尔芙的生平以及她的作品。除开其他几部代表作,特地选了这部不那么意识流,也是据说是伍尔芙销量最高的一部书。 看了简介,立马被其奇特的构思和想象所惊奇,当我翻开其文字,为其奥兰多的面容身姿所倾倒,继续深入下去,却愈加被美人内心活动所吸引,但其长长的繁琐精美的伍尔芙式的句子让人困顿不已,那些句子像燕子般飞掠而过,偶尔会游荡盘旋,泛起点涟漪。可是那来自时间荡气回肠仍然充盈着内心。奥兰多通过两性的转换用着不同角度看待世界,更加包容开阔,也引发了对自我的思考。人生之而平等,无分性别,无分种族,奥兰多想必会有着更深的体会。把人当成真正的人,无狭隘与偏见,平等的去爱。

  其实每个人都是奥兰多,无生理上的形式,却有精神存在。自己是否能去察觉,只有其本身体味。

  《奥兰多》读后感(六):关于奥兰多的陈芝麻

  弗吉尼亚•伍尔芙,写毕业论文选择的作家,因而遍遍通读的作家。其实更愿意学港台碟片上的译法,叫她伍惠珍,感觉就像要好朋友中的一个,可以接近可以谈笑。然后,然后有一次,我们中的一个黯然神伤,另一个便写了小说来调侃劝慰。伤心不必为身为女性没有继承权而致钟爱的祖屋充公;小说当然要奇思妙想蕴意层叠令人读来捧腹掩卷沉思。

  不过,所有的想入非非都已经是文学史上陈年的典故。伤心的朋友叫维塔,贵族出身的小说家,因为上面提到的原因写了一本书来抒发悲愤,然后出门远游。为表达思念与关切,伍尔芙便以她为原型,以书中对祖屋的描写为蓝本,创作传奇小说《奥兰多》,被称为“世界上最长,最动人的情书”。

  奥兰多是伊丽莎白一世时的贵族美少年,做过女王的侍卫。与一位俄国公主失败恋爱使他大受打击,于是躲到文字的世界中去寻求解脱,遭到一位他所资助的诗人的戏弄,又被兔子模样的公爵夫人纠缠,为摆脱种种烦扰,他请命出使东方,在此期间,昏睡七天七夜,醒来后变为女人。之后永葆青春地活过十九世纪,找到了丈夫,并以“橡树”一诗一举成名。其传奇身世和诗作为二十世纪的传记作家们纷纷追逐。

  有评论家把伍尔芙的小说分为戏剧小说和实验小说两类,认为戏剧小说是其社会评论的戏剧化移植,使她能通过作品中的人物曲折地表达自己对社会问题的种种看法。《奥兰多》当在此列。小说突破年龄,性别的限制,追随主人公三百年间的传奇经历,在轻松幽默表面情节下,以滑稽模仿的方式重审英国文学史,提出了将在同期出版的评论<一间自己的屋子>里将正式讨论的男女性差,妇女与文学等严肃问题。因此,这部关于同性恋,换装癖和双性同体的小说对女性主义批评含义无穷。而后殖民主义则十分关注奥兰多出使东方的经历。小说出版的年代,同性恋、种族等问题正一起困扰英国,成为公众热点话题。由此看来小说又不乏讽世之社会意义

  关于小说伍尔芙有一个著名的比喻。认为它应该象一张蛛网,与生活既四角粘连又整体超越。《奥兰多》的小说结构精妙恰如蛛网。贯穿全书有两个主要意象:橡树与祖屋。一首致橡树奥兰多写了三百年,橡树可以说是奥兰多心理脉络发展的象征。祖屋繁复庞大,其构造与时间的年月日分法一致,365间房,52座楼梯和7个院落,是在时间上积累起来的英国历史传统的象征。橡树装点了房屋,又依托于一旁。而奥兰多的成长也正处在传统影响和个性化发展的交互作用下。围绕这两种意象,小说的布局可以分出一层经纬。然而仅仅是一层而已。维塔评论伍尔芙的小说,认为总似迷雾一般。移步换景,我们还可以从迷雾中寻出重重经纬。

  在女性主义尚未兴起之前,《奥兰多》一度被忽略。伍尔芙自己也戏称其为一个“玩笑”。近年来,随着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的深入发展和后现代主义重读现代主义话题的提及,《奥兰多》愈来愈受到评论关注,成为女性主义批评的典范作家的精华作品。96年又被拍成电影,我在南京也买到一盘光碟。

  《奥兰多》读后感(七):刨了“别”,只剩“性”

  一

  记得以前看弗吉尼亚的小说时总觉得非常吃力,觉得其批评文体或是日记读起来很是顺畅。但终究下定决心该好好看看,选了本“虽算不上是伍尔夫的代表作,却是她最有魅力的作品之一”《奥兰多》。

  想到《洛丽塔》那著名的开篇:“洛丽塔,我的生命之光,我的欲念之火。我的罪恶,我的灵魂。洛-丽-塔。舌尖向上,分三步,从上颚往下,轻轻落在牙齿上。洛,丽,塔。。。”我试着把奥兰多也这么分开音节慢慢读。如果说洛丽塔是从上至下的,那奥兰多则是从外到内的,口将气息从嘴边引向深喉。

  记得之前好几次,看到十多页,就塞上书签放回书架。这回坐在书桌边,拿出铅笔和本子(防止看弗吉尼亚的小说时,因其描写过于详细冗长而看了后面忘了前面)翻开了页。这回倒是奇怪,很顺畅的一页页往下读。我想大约是以前我总是想记清她描写的每一个细节,反而对其整个故事的轮廓失去了概念。而这回,像以往一样用心,却放下了不安。看起来就比以往顺利了。

  一口气,读了故事的三分之一。对这次阅读,涌上很大的成就感,忍不住便停下来,写下以上的文字。我会马上继续读下去,然后写些关于作品的文字。

  二

  前段时间看甄子丹的“叶问”里面甄打着咏春拳,有个动作就是双拳打着圈地不停捶在被攻击对象上。当时第一眼看上去,我是暗暗吃了一惊,这动作的确是没其他拳术那么大气磅礴,怎么看都有点奇怪。随后想起片里某位人物说过的:咏春拳是女人创的拳。不禁莞尔,的确这个动作看上去就像女人打架一样,扑扑地拍打着。但最终,咏春拳也被证明是很好的拳术,叶问也是位人格和拳术上都很伟大的人物。

  弗吉尼亚的文字也给我同样的感受。絮絮叨叨地讲述故事。就拿《奥兰多》来说。打一开始,她就展示出这种风格。“他,这自然就表明了他的性别,虽说其时的风气对此有所掩饰,正朝着梁上悬下的一颗摩尔人的头颅劈刺过去。这骷髅,除了深陷的面颊和一两缕椰棕般干硬的头发,颜色很像只旧足球,形状也有几分相似。它是奥兰多的父亲,或许是他的祖父从一个魁梧的异教徒肩上砍下来的。当年在非洲的蛮荒之地,月光下他们不期而遇。现在,这骷髅正在微风中不住地轻摆,因为这所府邸属于那位夺命勋爵,在阁楼上的这些房间中,微风回环往复,从不停息。”这段描写,换了任何一个名家,都不会写的那么的细致,事物本身的细致。托尔斯泰可能将联想到气势恢宏的战争场面;DH劳伦斯写的肯定很晦涩;哈代笔下可能会将“他”塑造得鲜明突出;简奥斯丁大概根本不会想到这一画面。这并不是说其他作家的不足,而是展示弗吉尼亚的特别而已。没有一个人会像她这么写作,将一个事物,一位人物,一片风景,毫无巨细地完整描写,却没有罗嗦拖沓之嫌。她用相当大的篇幅讲述并不复杂的故事,将情绪和感官充斥其中,简单的故事在她的笔下反而相当的繁复了。

  如果说奥斯丁,勃朗特姐妹是在用笔讲述自己的故事的话,那么弗吉尼亚则是用笔讲述女人的故事了。她用女人的视角,女人的叙述方式,女人对世界的感受,写作。

  三

  很好奇是怎样一个女子会有如此的想象。

  “奥兰多三十岁以前是男子,后来变为女子,此后一直是女子。”也许在文学史上这本书最常被提起最瑰丽的想象也就是奥兰多的双性同体。但是读了此书后,你会发现书里有更多令人称奇的情节设置。比如说:奥兰多结识那位最后抛弃他的俄罗斯公主时的英伦大霜冻。“飞鸟在半空中冻住,像石头一样坠到地上。。。。。人的尸体冻得硬邦邦的,无法与床单分离。。。。。有的人手放在鼻子上,有的人瓶子举到唇边,还有的人举着石头,正要掷向一码远外树篱上的乌鸦,而那乌鸦也像是一只标本。。。。。”弗吉尼亚用讽刺的笔写土地拥有者把在自己土地上冻死的倒霉行路人“作地标,羊搔痒的柱子,如果形状合适,还拿来做牛的饮水槽。”而事实上,到处都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事情发生的。伦敦桥附近的河面结了二十英寸厚的冰,冰下有不知道冻死否的各种鱼,还有一条运苹果的船,船上还有个穿彩格呢上衣的老妇,坐在那,膝上都是苹果。这幅景象是詹姆斯王“格外喜爱的一幅图景”。这一篇幅的描写在我眼里,比奥兰多由男变女,号角赶走“纯洁”“贞操”“谦恭”三姊妹的描写动人许多。

  当然,还有像跳兔一样的大公,为追求“他”男扮女装,在其变性后还大胆数次追求;还有描写爱情那一黑一白的脸;从某人的日记,某人的信件,一份报纸多个角度来描写一个场景。。。。真是想不清,她的大脑是如何运转的,怎么会有如此多的奇特想象呢?

  看这本书,总觉得她不断地变换写作的手法,感觉有不同的,但又很深刻地打上了弗吉尼亚的烙印。

  《奥兰多》读后感(八):四百年浓缩的36岁人生---记伍尔夫"奥兰多"

  久违的意识流小说,上一次看这个类型的书,恐怕还要追溯到"追忆似水年华"了吧.花了非常长的一段时间去阅读,起先还会想要串联起前因后果,后来发现,其实完全不需要这么做.对于这样的作品,我们只需要跟着作者那行云流水般的思路走下去就行了,无需考虑逻辑,因果,只要放送身心去享受就好了.

  quot;奥兰多"的阅读过程便是如此.世间常理在这部书里是毫无意义的.主人公奥兰多的人生跨越四个世纪,由男变女,看似毫无道理,但又似乎合情合理.这样的一个人,与其说他是一个人,倒不如更近似于某种精神的象征.于是我追循着伍尔夫的精神欣赏完了整部小说.当然,因为篇幅较短,"奥兰多"比"追忆"要好读多了,作为意识流小说的入门倒是不错的选择.

  伍尔夫是位很有趣的作家,据说有双性恋的倾向,在她所创作的这部小说里,似乎也有将这份思想渗透进来,把男性与女性同时揉入主人公奥兰多的躯体里,兼具了两者的特性与美丽,用那些精美的词藻将这位由男变女的主人公,他充满传奇色彩的两段人生娓娓道来.有趣的是,男性和女性的奥兰多虽然可以说前后是两端人生,但在我看来,即使性别改变,奥兰多依然是那个奥兰多,他的心境只会随着成长而变化.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也表现出作者更为注重一个人内心本质的立场吧.

  奥兰多本是一位贵族少年,他的美貌与纯真打动了伊丽莎白女王,从而被招至女王身边侍奉,享尽宠爱,这时的他得天独厚,但也同许多少年一般,热衷于恋爱游戏,但又迅速地厌倦了宫廷生活,开始混迹于下等人中听那些世俗故事.很多年后,那份淳朴的个性未曾磨灭,当他变成了她,当宫廷密语变成社交辞令,奥兰多依然是那个他,只是这次听取的对象从酒吧里的贩夫走卒换成了红灯区的站街女郎.或许对这个人而言,未曾修饰过的故事比那些看似华丽实则内容空洞的绯闻来得更有趣吧.奥兰多无论身为男人还是女人,都在自然与世俗,朴实与浮华之间不断摇摆.他曾经爱上过美丽而桀骜不驯的俄国公主,却被后者给狠狠地抛弃了.或许是因为他的不安束缚了对方而导致的退却吧.她最后爱上了谢尔,依然是一个桀骜不驯自由自在的灵魂,然而这次无法离开家园的她选择了放手,让心爱的丈夫随心所欲地去合恩角闯荡.而我想,这就是奥兰多在爱情的成长吧.

  不屈从于世间规则,"奥兰多"隐含着女权的思想,她从来不需要一个丈夫,她需要的是爱情.虽然在社会重压下曾经迷惘过,但终究坚持了下来,未被那个指环所困住.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全然自主的灵魂,或许也包含了伍尔夫的希冀吧.

  一个不被世俗压垮,能够寻找人生意义,寻找到生命中的爱情的女性形象.

  而她的生活,当然只有爱情.

  奥兰多也拥有事业,最初是宫廷官员,那是蒙女王所召,非自主的;随后在经历了爱情失意及文学受挫的双重打击后,隐居乡间的奥兰多主动申请去土耳其当大使的工作.虽然外交使节的任务完成得很好,但他终于还是厌烦了那空洞的社交礼仪.于是在某一个革命的夜晚,奥兰多由一位英俊的青年蜕变成美丽的少妇,摆脱了那些无意义的政治束缚,追随着吉普赛人浪漫的足迹,但最终却又因理念的不合而分道扬镳,踏上回归故乡的旅途.在十八,十九世纪,这位贵妇人一边打着证明自己身份的官司,一边投身于上流社交圈,一个又一个沙龙充盈了她的时间,却空虚了她的头脑.奥兰多自然不是那种会为表面繁华所蒙蔽的人,她退出了贵族社交圈,又一次进入文人的圈子.

  文学,这个词贯穿了奥兰多的人生.故事伊始,少年奥兰多便迷恋写作,甚至自己创作了不少诗篇与故事.爱情失意后,他将自己的作品交给格林品评,却被后者嘲讽得一无是处.如果自己无法创作的话,索性结交这些伟大的作者们,就算只是与他们同处一室也是一种荣幸.聆听这些了不起的人们的话语,似乎也能受教颇多,但终究奥兰多发现这些文字上的巨匠在生活里也不过是一些普通人,他们尖酸刻薄,文人相轻,一些怪癖更是叫人难以忍受.

  与站街女郎聊天都比他们有意思多了.

  于是奥兰多再次开始了自己的写作.

  quot;大橡树"从少年时代一直写到三十来岁,由青涩到成熟,由朴实到繁复再回归朴实,颇有浮华褪尽的意味,奥兰多再次隐居到她的乡间城堡,写啊写啊,时光如梭,不知觉间,著作完成.

  然而命运使然,她与那位当年格林再次相遇了.与过去穷酸时的模样相比,四百年后的格林摇身一变,成为评论界的权威,绅士一般彬彬有礼.文学也是如此,最早的意义早已被一层又一层的概念与词汇以及过度戒毒的华丽外衣所包裹,让人难以看透他们的本质.但奥兰多依然从格林的口中发现这个评论家的本性并未改变,永远都是奉前人为经典,不遗余力地贬低同时代的作家,或许每一位评论家都喜欢以这样的方式来标榜自己不俗的品味吧.

  不过格林这次倒是对奥兰多的作品赞赏有加并极力推荐出版,或许是因为他嗅出了之前世纪的味道吧.

  奥兰多的书出版,再版,获奖,得到无数赞誉.但这又如何呢?当她回到故园,坐在长廊上回忆起这四百年来走过的36岁的人生,曾经活过的人们早已烟消云散,而那些标志性的人们依然活在各个时代.文学,那些为人们创造出来,或是赞美自然,或是抒发感情的文学,获得再多的赞誉与名望,都已与它所歌颂的自然也好,当时的感情也好,毫无关系了.

  我想当奥兰多寻找着那一个个自我,最终得出这个结论的时候,她已获得超我了吧.诚心诚意地歌颂自然,满心满意地热爱生活,再不为那些世俗的困扰,真正地解脱了.她让心灵脱离了牢笼,得到了自由.

  就如前文所述,奥兰多在我看来,并非某个具体的存在,而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在四百年时光的流逝中,社会发生重大变迁,伦敦由无序肮脏变得整洁美丽,汽车取代了马车,电灯代替了烛火,文学成了高堂之上的贵妇,评论家称为了权威与绅士.而奥兰多呢,她成长到了36岁,终于变成一位不为周遭所左右,独立,自信,拥有爱情与事业的成功女性.

  我想,这便是伍尔夫想要描述的吧.

  这部小说虽然是上世纪20年代的作品,但即便放到今日来看,依然充满不可思议的新颖感.这样的想象与叙述真是太有趣了.作者的文笔又是如此的优美,在描写细腻感情的同时,大时代四百年的变迁也表现得流畅恢宏,仿佛电影版铺展开来,我无法不爱上她那拿捏自如的笔触.而奥兰多这个精神象征,经历了那么多惊人的蜕变,从青涩到成熟,不变的只有那份对文学,对自然的爱.

  这就是人类的永恒吧.

  《奥兰多》读后感(九):《奥兰多》:献给文学的情书

  作者:许小龙

  链接:http://zhuanlan.zhihu.com/p/21328226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九二八,一部名为《奥兰多》的奇幻小说问世,引发一阵热潮。然而这部小说却是出自意识流小说大师伍尔夫之手,此前她已经完成《戴洛维夫人》和《到灯塔去》的创作,并奠定了她在现代文学的地位,但之后问世的这部奇幻小说是她唯一一部,有着完整故事情节,用传统叙事手法完成的小说,所以它显得格外奇妙和与众不同。优美的语言,奇幻的故事情节,热烈真挚的情感,让这部小说被誉为世界上最长的情书。

  小说中的想象恣意瑰玮,描写亦真亦幻,细节栩栩如生,充斥了大量难以言说的意象和比喻,多出用到象征的手法,让故事显得异常的神秘和迷人;甚至出现大量脱节和突兀的描写,好似作者一时灵感迸溅补充上去的,全不顾是非那些灵感的结晶是否有意义。作者自己也承认这完全是一个“写作者的假期”和“一个大玩笑”,可见在本书的写作过程是多么欢愉,对于罹患精神疾病的伍尔夫来说无疑是一个享受,似乎我们并没有必要去深究这书中每一个神秘意象的奥义和秘密,去拆解那些华丽的词语和段落,去寻找作者的思想。小说行文轻快流畅,感情丰沛自然,大量的环境和细节描写,与意识流小说的模糊和抽象相去甚远,颇有古典小说的风气。而且记载了三百年的变迁,英国的霜冻,大雾,时代发展,尤其在描写伊丽莎白时代的细节时,颇有巴洛克或洛可可的艺术风格,精巧的仿佛艺术品,一碰就碎掉。

  轻松归轻松,不代表这本书毫无实质内容可言。借这个热爱文学的少年,伍尔夫表达自己对文学的看法,借三百年的变迁描述了英国社会的发展,借助人工性别的转变,诠释了男女的差异和平等。书中穿插着对生活,对文学,对社会,女性等诸多永恒问题的思考。有别于意识流小说的抽象与深刻,这本笛福式叙事小说借主人公之口对这些问题做了具体又通俗的解答。

  作者虽然也曾怀疑这部小说太过轻浮,实则恰到好处的将个人意识,文学天赋与流行小说结合在一起,写的如此的华丽非凡。

  事实上每部小说都是伍尔夫布道的文书,外国作家总是习惯用文字阐述自我意识,他们变换不同的故事,在每个故事中只展示一点,或企图将自己所有的思维和意识熔铸在一本书中。这都十分常见,他们为艺术,为真理,为生活,更为哲学和自我写作。好比加缪,好比纪德,好比黑塞。虽然中国小说也负担有传递思想的功能,也出现过像三言二拍这种劝解世人的书,但那终究不是作者本人的思想意识,而是承袭传统所得到的价值观。所以本书中也算是伍尔夫的缩影。《奥兰多》在成为女性后,对文学炽烈的爱,如同伍尔夫本人,伍尔夫似乎在借《奥兰多》之口,表达一个人可以摒弃世俗之爱,去爱诗,爱散文,爱文学。对这种文学之爱的描写让这本小说显得十分特别。

  马尔克斯曾说受到了伍尔夫的影响,我想可以在这本书中找到这两位风格迥异作家的共通之处。一个经历了三百年的时代变迁和性别转变的贵族少年,那夸张的大霜冻,和大雾弥漫,潮湿蔓延的英格兰,用真实地笔调对现实进行夸张的描写,并在字里行间表达对所述事实确凿无疑的笃定。简直和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如出一辙。

  既然这本小说被誉为世界上最长的情书,言辞一定十分优美动听,即便被译成了中译本,依然文采斐然,韵律齐整,读来朗朗上口,如同一首抒情长诗。

  这部小说既不献给某某女王也不献给某某公爵。伍尔夫将它献给文学,借此表达她最单纯最真挚与最热烈的爱。

  -《奥兰多》算得上是一本很神秘的小说,因为这部小说和伍尔夫意识流的小说创作手法相去甚远,如果单读作品,你可能会惊异这是哪个无名天才的作品。而且近期再版的伍尔夫作品也主要围绕了伍尔夫的成名作和处女座诸如《雅各布的房间》《戴洛维夫人》《海浪》《日与夜》。这部小说的确十分轻松,也无怪它会销售的很好,虽然有很多地方难以解释说明,但却可以放心的付之阙如,或者作者本人也不知道自己当时写了什么,为什么写。因为十分神秘,所以这部小说显得格外的吸引人。由于伍尔夫所处的时代与如今相去甚远,所以英语的用语习惯也一定发生了变化,这为翻译带来了不小的难度,但是好在人民文学出版的这个译本,译文准确优美,保留了原著的神韵,做到了翻译的三要点,即信达雅。可见译者功力深厚,文学素养十分深厚。

  《奥兰多》读后感(十):玩笑

  第一次听说这本书还是在一部小说里,小说的男主送了女配这本书,借以告诉她:我不喜欢女孩子。于是作为一个同人女,我像被打了鸡血似得去百度了这本书,看见了那句“世界上最长,最动人的情书”,看见了一个美丽的高傲的,智慧的童真的,矛盾的抑郁的伍尔夫。

  其实我一直都很雷长生穿越女体化什么的……(剧透自重啊喂)

  可是这本书踩到了我那么多的雷点,我依然爱它透过白纸黑字传达给我的那些沉静忧郁和分崩离析的迷茫与痛苦。

  曾经看过一个朋友,从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角度剖析《奥兰多》和伍尔夫,长篇大论,看得我眼睛酸涩……其实我觉得,也许就如伍尔夫所说,《奥兰多》,一个玩笑而已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奥兰多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