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雨必将落下》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雨必将落下》的读后感10篇

2018-01-27 21:2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雨必将落下》的读后感10篇

  《雨必将落下》是一本由(英)米歇尔·法柏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3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雨必将落下》读后感(一):还是蛮值得一看的。

  让我来评价这本书,会显得有点不中肯。为什么?译者是我的朋友,而且她在翻译理念上的思路非常合我的胃口(这个没什么悬念了,信达雅),所以就写个短评吧:

  1、宣传语里有提到英国剧作家邓肯马克林的评论:“致短篇小说爱好者:你们将看到萨默塞特 毛姆和伊恩麦克尤恩的风格首次结合。” ——关于这点我有话要说。

  我非常非常讨厌麦克尤恩,一种近乎不讲理的偏执。基于我的审美趣味,我实在很害怕他在文学阐述里所表现出来的“恶质”,不是恶趣味,是真正的恶的质地。不管他选取的题材多么精巧,文字又是如何精准老道,那种藏在书后目光炯炯的眼神太令我害怕了。看他的书,我总觉得无时不刻地感受作者站在我的背后,他的鼻息吹拂着我颈子上的汗毛,他的手正要摸我的大腿,他屏住呼吸内心充满恶意地想要看我在他描写的那些邪恶面前丢盔弃甲溃不成军,并且在哭爹喊娘中异化和变态。有人这么形容他:如果把麦克尤恩的书放在书架上,它隔壁的书会害怕得哭起来的。就是这样。

  我不觉得这种趣味是正常的,也不觉得单纯热衷于嗅闻邪恶烧毁后发出的焦臭味有什么(至少是主流层面)的意义。这种知道自己才华于是朝“老子给你看看什么叫下限”方面努力行为太讨厌了。

  幸好法柏跟他不同

  同样是用一个刚刚体验青春期性冲动的小少年和他那同样处于性成熟边缘姐姐之间发生的互动作为题材,法柏在那些不加掩饰甚至是不带美化的描写中,其实最终仍旧透露出了温情脉脉的底色——他给予了一个不够甜美故事,但是这个故事是善而暖的。顺便说一句,他们没有乱伦。

  同名作“雨必将落下”很巧妙地把几个日常故事套叠,贯穿其中的是一个揭露后必将让人毛骨悚然的秘密,但是结尾是有希望的,善念和温存影子在他描绘的让人厌烦的日常生活中不停闪现。

  即便是那篇让我汗毛凛凛的“账”,从头看到尾,收获了一颗心砰通一声落下的惊悚和说不出的憋屈,可是你依旧能够体会到:当我们通过法柏的眼睛在看这个小姑娘时,他的眼睛里充满了同情

  很多人觉得在文字里流露出一种个人的、主观性的倾向是俗气的事情,但是我觉得为了刻意保持中立而强行不做价值判断其实也算是一种无能的表现。很多优秀的作家完全不掩饰他们对于某些角色的偏爱和赞赏(比如陀思妥耶夫斯基对《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阿廖沙),很多人甚至根本就是借一个角色说出他的各种个人想法(这方面的例子很多了),只要分寸得当,不沦为说教,对作品没什么折损,也挺不错。会让人感到说教也是因为功力不够吧,至少好的作者都是润物细无声地在搞洗脑。

  所以,欣赏法柏那些结构精巧思路奇妙的小短篇时,至少我的阅读感受大体是非愉快且觉得有趣的。文字也挺漂亮

  2、“爱的隧道”这篇太治愈了!太治愈了!太治愈了!几乎要让我三呼万岁。当初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是把它当成睡前读物,每天看个几篇,然后就发个短信朋友探讨刚结束那几个故事的观感。她回复我说:“噫,你怎么没有提‘爱的隧道’这篇,我觉得你应该最喜欢这篇呀。”

  其实……只不过那时候我还没有看到这篇。看到之后就心满意足心领神会地笑了:我的阅读口味已经深入民间了吧……

  不过写到后来发现又不知不觉罗嗦长了……我本来只打算很酷地写个三两句就收梢的呀。冯小姐请夸奖我在文学鉴赏上做出的努力!

  《雨必将落下》读后感(二):法柏的万花筒

  浅蓝色的封面和游动的鲸鱼,配成了《雨必将落下》的封面,在我看来,这两个符号也暗含了米歇尔•法柏的小说风格:忧伤旋律和游动的气质

  “每个生命中,有些雨必将落下,有些日子注定要阴暗惨淡。”这是美国诗人亨利•沃兹沃斯•费朗罗《雨天》中的诗句,也是这本书书名来源。如果以此比喻法柏的小说,那么有些故事必将充满忧伤的氛围,有些故事却也在黯淡中透着温暖

  全书十五个故事,写了伤害和治愈,写了落魄不安,写了童话一样的幻境,写了爱与不爱的纠结,写了力量勇气,写了矛盾冲突,写了日常的生活也写了遥远的他乡,当看完《玩具故事》,一个将上帝描写成小孩地球是他从垃圾堆里淘出来的玩具,这种梦幻的笔法让我感觉到了法柏写作风格的多样,而之后的《爱的隧道》,更是让我读到了法柏对小说结构和故事情节的驾驭,同时,这也更是个让人感动的故事

  封底印着英国作家邓肯•马克林对米歇尔•法柏的评价:“你们讲看到萨默赛特•毛姆与伊恩•麦克尤恩的风格首次结合。”曾读过麦克尤恩的《水泥花园》,一接触便喜欢上了麦克尤恩,“恐怖伊恩”笔下的故事触碰到了最隐秘最晦暗的角落,让有眼前一亮。米歇尔•法柏的故事带有了一丝另类怪诞的风格,《红色水泥车》以被入室抢劫的男人杀害的女人角度叙述着,她变成了幽灵,目睹着一切,甚至和男人回到家,回到他的床上;《传话细胞》有了科幻小说的色彩;《鱼》更是带有异世风格;《尼娜的手》以尼娜的手的角度叙述着故事;《皮钦美语》《爱的隧道》《温暖与现实》回归了现实,风格像70、80年代的美国电影,有着棕灰色的灰暗气息,带着讽刺也有温暖。

  法柏曾说:“我喜欢给读者带来惊喜。”在这本《雨必将落下》中,法柏丰富多变的故事风格着实让人眼前一亮,但是十五篇作品却也并非篇篇优秀,《胖小姐和瘦小姐》《以免晕眩》,《五十万英镑和一个奇迹》和法柏《爱的隧道》《地狱外壳》《皮钦美语》《温暖又舒服地方》相比,显然水平差了不少。

  法柏曾在澳洲墨尔本大学主修古代,中古世纪和现代英国文学。1993年,在定居澳洲25年后,法柏搬到苏格兰高地的一座旧农场居住,继《雨必将落下》后,法柏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皮肤下》便是以这里为背景。法柏毕业后做过护士、腌菜包装工人、清洁工、医学研究实验对象等,丰富的生活经验,或许也是法柏多变创作源泉

  至今,法柏已经出版了《199级阶梯,玻璃瓶里的秘密》《勇气伴侣》《腥红色的花瓣白色》《华氏双胞胎》《苹果(新腥红色的花瓣的故事)》几部作品,从介绍来看,法柏的作品延续着他一开始的晦暗怪诞主题,同时也有着他对问题独特思考

  期待法柏下一部作品的翻译出版。

  《雨必将落下》读后感(三):有点神经质的麦克尤恩,有点色情版的柳林风声

  我是把它叠放在麦克尤恩的《水泥花园》和《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之间的一个地方,只是它更加神经质,会上下挣扎,不止是在青春期上发飙,而能进入神秘主义,色情范畴,而我对这两极本身是最感兴趣的,唯有暴力缺席。这种神经质的麦克尤恩风格,很大原因归功于法柏的写作方式,用音乐节奏去削尖其形式,使得其中的几个短篇小说中的想象力元素可以震荡进各种类型小说的外壳,并刺穿。

  法柏在这里就犹如一只带有剪刀手的章鱼,置入了一个憋了气的透明救生圈里,它越是挣扎,越是束缚,但空间终归是被撑大了。

  所以我要说的并不是那几篇为人称道的残雪式苍老浮云般的《鱼》,或者作为书名的开篇《雨必将落下》,有其中的《五十万英镑和一个奇迹》,《爱的隧道》两篇足以撑起法柏短篇小说的造诣,只是名字取得有待斟酌,比如前者可以叫《重修圣母玛利亚的头巾》,后者可以叫《去马尼拉之前的色情推销手》。

  重修圣母玛利亚的头巾,是讲主角应邀去修缮一个破败一世纪之久的维多利亚时代教堂(这个修缮经费是募捐的,主持者毫无利益关系,纯粹为了修缮一个教堂而募集,修缮完今年,再去募集第二年的资金,这和杜尚访谈录里提到的一个事情很像,也是有关神秘主义,一个贵族后代,穷尽毕生之精力专心研究莎士比亚著作,认为每三个字合起来,就可以成为一个密码,都暗指了全书的脉络,并在死后,留下遗产,分配给几个秘书助理,继续研究至今),接手合同之后,圣母玛利亚的头像从基座上坠落,摔得粉碎。然后主角开始想尽一切办法去修复这个头像,甚至想用墓地里的天使像,敲掉翅膀,磨光背部,把表情改装成速溶咖啡广告里的女人,只是来得更严肃些,但是他少了块盖住玛利亚头部的头巾,用水泥浸过的布展现不出那种圣母的飘逸,就像一块盖到山西刀削面高手那个光头上的面团。而主持这期间需要的是一个米开朗琪罗感觉的玛利亚。

  在这样折腾到冬天的时候,合同最后一天,第二年经费没有到,修缮工作要停止。而玛利亚的脑袋上还是那块山西刀削面。主角要打扫离开的时候,他在超市碰到的一个性感女服务员来教堂观看。这时奇迹发生了。

  去马尼拉之前的色情推销手,则是个关于空间想象张力的小说,有一家服装店,对面是一个叫爱的隧道的色情电影出版物公司,里面有一个广告公司失业的男人,还有个从女权主义书店失业的服务员,还有曾经涉足儿童绘本的女人(她想写一本柳林风声,而柳林风声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啊,当在雪地里冷得直打哆嗦的鼹鼠和水鼠终于进到獾先生舒适的家,钻进带着肥皂香味的被窝;当他们第二天起床看见餐桌旁吃着荞麦粥的两只小刺猬时,当癞蛤蟆先生跳上令他心弛神往的那辆豪华汽车,“轰隆”一声发动引擎,然后扬长而去的那一刻,听着故事的眼睛都会迸出光芒,几乎想立刻跳进那个童话世界),他们一起开始对走过这条街的人们进行色情揣测,帮助那个广告失业男如何去招揽顾客展开讨论,这一切都发生在一个爱的隧道里,童话,色情,女权还是爱情,当然还有这样的故事,水鼠一天早晨醒来,觉得她必须要去探险。

  《雨必将落下》读后感(四):记一笔

  还是喜欢的。虽然讲的事儿奇思异想,又不到像《宇宙奇趣》那种奇异的震动(应该不是题材原因,因为它也有宇宙题材);小故事很抓人,但也不到像洞察日常现象那种真实震撼(也有很多“现实主义”题材)。每篇好像是从一个稀奇古怪单薄念头发展而来,不像有的小说用形态各异石头,一枚一枚经过精确计算、布局镶嵌而成。他每一个故事,都只有一颗小石子,但被舞出了足够有趣的节奏。

  :(虽然)

  有时候我们很紧张,无法进入奇想,认为它没有意义,只希望得到“事实”。有时候希望事实的人和希望奇想的人无法相互理解,甚至相互鄙视,前者认为后者耽于娱乐,后者认为前者没有想象力。

  《雨必将落下》读后感(五):一切都会好的

  淡蓝的天空上浮着几朵云游着几条鲸,宛若绘本的封面印着也很适合做绘本名字的书名,看架势十足就是文艺范儿小品或者温情清新——原谅俺没有读过法柏其他的作品,无从推断作者文风——但只消读过引作书名的第一个故事后便知道这绝不是小清新,反而透着一股潮湿压抑的忧伤气息:经历校园枪击案有阴影孩子突然开始暴食症和厌食症的胖小姐和瘦小姐;对世界充满好奇向往的泡菜装瓶女工的手;远离自己的文明却又不那么溶于新世界的移民…这些在自己生命中的雨天里蹒跚行走的人们和他们的小故事,有的温暖明媚,有的隐秘晦暗,有的另类怪诞,有的讽刺幽默,却毫无例外的有着温情脉脉的底色,当然“在每个生命中,有些雨必将落下,有些日子注定阴暗惨淡”,不过弗朗西斯小姐意识到“这雨下不久的”,“一切都会好的”,是的,一切都会好的,人生中多少总是有那么一些或孤寂凄凉哀伤的灰色碎片,于是被入室劫匪杀害的离异单身女子灵魂还会为了凶手家中还有个等他的妻子而感到安心母亲灾难重生后鱼儿空中游的城市里还在努力保护自己的女儿;被父亲强奸怀孕的十三岁小女孩能够为了照顾卧床不起外婆幼稚认真的谋划如何带着外婆离家出走;一向被姐姐看不起的少年也成了远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成熟的姐姐堕胎后唯一的依靠;连预备自杀的修女也因为一只凌空飞过巨鸟找到活下去的理由…无论是怎样的悲喜剧法柏都用他无与伦比的想象力和敏感细腻语言编织了十五个关于爱与伤害,关于治愈与忧伤的独具魅力的隐秘感言。

  《雨必将落下》读后感(六):这个世界孤寂凄凉的片段

  一九九六年,米歇尔 法柏发表了他的第一个短篇《鱼》,讲述了一个母亲在海水枯竭,鱼在空中游泳的世界里如何保护她女儿的故事。这个带有科幻色彩的短篇小说获得了当年的苏格兰短篇小说大奖――马卡蓝奖。此后的两年,法柏发表了很多小说,获奖频频,评论家对法柏的小说也连连夸赞,将他的作品比喻为幻想大师罗尔德 达尔和卡夫卡的混合体。Canongate出版社开始注意他和他的作品。于是,米歇尔 法柏,这个曾做过护士、清洁工、医学研究者实验对象、腌菜包装工的文学青年就有了他的第一本书《雨必将落下》。

  一九九八年,《雨必将落下》出版后颇受好评,评论界惊呼一个新的天才作家出现了。人们将他称为“一颗冉冉升起的天才”(《观察家报》)、“炙手可热的天才,短篇小说形式的大师”(《泰晤士报》),或是赞叹法柏的勇气,说他“无所畏惧!上帝、宇宙、爱与卫生棉,无不在他的笔下。”(《苏格兰人报》)。但这些都是溢美之词。我觉得最能中肯地评价,又极好地概括了法柏这部短篇小说集的风格的是英国剧作家邓肯 马克林的评论:“致短篇小说爱好者:你们将看到萨默塞特 毛姆和伊恩 麦克尤恩的风格首次结合。”

  法柏在这部短篇小说集里中展现了他异常生动的想像力,他对语言深沉的爱和具有创新意识的才艺。小说的选材多变,有针对孩子在这个世界上如何生活的,也有针对当代人生活的困境的,也有被忽视的底层小人物的悲喜剧,也有对当代艺术的讽刺,甚至还有一些超现实主义色彩非常浓厚的小说,比如透过死人的视角讲述杀害她的人是如何离开案发现场的,比如上帝作为一个孩子是如何孤独地生活的,比如一个女孩子的手是如何感受现实的等等。初看之下,这简直像一本不同作家创作的合集。但法柏创造性的风格令人信服地将十五个故事牢牢地汇集在这本小说集中。他能够自由地改变方向进入完全不同的视角,一条时而扭曲,时而冷漠,时而又有些疯狂的线索贯穿在作者的写作中,将所有的故事连在一起。他的小说戏谑有趣却又感动人心,讽刺入骨却富有人情味。法柏总是能把注意力集中在不同寻常的环境对人生影响的假设上。尽管这种主题听上去不那么新鲜,但法柏的故事设定和故事的主角绝对不会被误认为老套。大多数故事都有一种压抑和不稳定的感觉,表现了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紧张与不稳定的状态。

  雨必将落下,书名源自于美国诗人朗费罗的诗歌《雨天》两行诗:“在每个生命中,有些雨必将落下,有些日子注定阴暗惨淡。”尽管这也是其中一个短篇的名字,尽管小说的内容驳杂繁复,但从这句诗中延伸出来的书名却能很好概括了本书的内涵。《雨必将落下》所写的便是那些生命中阴暗惨淡的日子。它们便是我们这个世界上,被忽略但确实存在的孤寂凄凉的片段。

  《雨必将落下》读后感(七):一切都会好的,既有爱也有污秽凄苦的故事

  “他们从不需要证明自己的存在。大家都接受他们的样子。有一个空间自然就属于他们,不需要费力争取,他们自由快乐、悲伤,可以孤僻也可以乐群,喜欢怎样都行。”

  ——书本199页 短篇《爱的隧道》的一段话。

  雨必将落下,书本正文第1页注释,此题引自美国诗人亨利·沃兹沃斯·朗费罗的诗《雨天》,原句为:“每个生命中,有些雨必将落下,有些日子注定要阴暗惨淡。”

  引作书名的第一个故事,讲述在美国一所小学里发生一起枪击案——麦克肖恩太太在教室上课时被她的丈夫持枪当场爆头——于是弗朗西斯被派来作为临时教师,辅导孩子们走出因目击惨案造成的心理阴影,而此时她个人的私生活也正面临动荡,温顺的男友开始让她感到厌烦,她渴望着有一个自己的孩子。但一切也并没有那么的糟,学校里弗朗西斯掌握着局势,而男友也毕竟是个可以成为好父亲的男人。一场暴雨来临,一个学生说:“太可怕了!”弗朗西斯回答:“不可怕!我们在伞下淋不到雨,这雨下不久的。”我们还有伞,雨也终会过去,这就是雨落下时我们可以有的慰藉。“会好的,小天使。”结尾,弗朗西斯轻轻地对一个学生说,“一切都会好的。”这就是面临生命中那些雨天时,我们可以说的。一切都会好的。即使有时候会觉得这些话会像这个结尾一样有些无力,但我们还是可以说,一切都会好的。此话听上去有点像是:上帝保佑我们。不过我更喜欢这一句。一切都会好的。

  这是一个潮湿的故事。而整部短篇小说集的基调,就像是下雨天仍然开着太阳。15个短篇,有凶杀,有自杀,有流产,有乱伦,但字里行间里,总能感受到那些雨后阳光般的温暖和光亮。仿佛总是听到作者说:一切都会好的。被杀害的女人的灵魂跟着凶手来到凶手的住所,为他已有妻子感到欣慰,她爬到他们的床上,握住凶手的阴茎,蜷缩在床上安然睡下。来到自杀崖的修女在看到一只巨鸟飞过头顶后,又重新得到了活下去的理由。就像塞林格的短篇《为埃斯米而作》的副标题:既有爱也有污秽凄苦。无论怎样,我们总是可以淡淡的说,一切都会好的。

  《账》是本书第12篇,讲述一个叫玛格的十三岁小女孩在怀孕后准备带着卧床不起的外婆离家出走的故事。重读这个短篇,让我觉得与电影《玛丽和马克思》是那么意味相似,于是再次读的时候,在我脑海里也成为一帧帧的粘土动画。甚至玛格和玛丽,她们的家就碰巧都在澳洲。玛格五岁时失去母亲,家里的生活靠着外婆的伤残抚恤金、父亲的单亲家长补助金和失业救济金维持。她不可能上学,因为卧床的外婆每两小时要翻一次身,父亲也没办法八小时不吃一顿饭,玛格所受的知识教育,就是父亲定期从床底下拿出来的一本本《怎么会和为什么》。一直以来,玛格每天的生活就是照顾外婆和父亲。直到十三岁了,两段铅字的到来改变了她的生活。作者没有明确说明,可似乎是因为开始否认玛格是自己亲生的父亲,玛格怀上了身孕。重重考虑后,她准备带着外婆离开父亲。玛格在报纸上读到“美国航空航天局官员为新航天飞机厕所系统拨款2300万美金”的简讯,于是向美国航空航天局写信,向他们阐述一个可以既解决航天排泄问题又可以省下巨额拨款的提议,希望可以以此换来她离家出走所需的2376澳元。故事至此结尾。短篇将近一半的篇幅描写了玛丽如何缜密计划出走和计算向美国航天局索要的创意提供费用,写得相当令人着迷。

  最后,我想对玛格说:会好的,小天使。一切都会好的。

  《雨必将落下》读后感(八):他的笔触可以由愉悦的描述急转成为辛辣幽默的领悟

  他的笔触可以由愉悦的描述急转成为辛辣幽默的领悟。理智而敏锐……这是一个冉冉升起的天才。

  ——《观察家报》

  炙手可热的新天才,短篇小说形式的大师。

  ——《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一部多样性令人惊异的短篇小说集,去年最具独创性的作品之一。

  ——英国《独立报》

  致短篇小说爱好者:你们将看到萨默塞特·毛姆与伊恩·麦克尤恩的风格首次结合,《雨必将落下》是其怪诞又精彩的产出。”

  ——邓肯·马克林(苏格兰小说家、剧作家)

  (法柏的小说是)昏暗模糊的,轻松愉快的,脆弱易碎的,辛辣嘲讽的,超越世俗的。这些有趣的特质集合起来使得它们对于英国的短篇小说来说,就像维他命一样富有营养。

  ——大卫·米切尔(英国著名作家)

  《雨必将落下》读后感(九):希望,美好和善意

  这是今年阅读计划里的最后一本书,十五篇风格迥异的短篇小说,真是佩服作者的想象力和丰盛的才华,每一篇都内容饱满富有张力.就像简介里说的那样," 法柏无所畏惧.上帝'宇宙、爱、卫生棉——无不在其笔下。你几乎能看到他在星空下好奇地思索,他也并不介意把他的思绪告诉你。"他把那些零散的概念混在一起,加一点色情,加一点宗教和文化差异,加一点爱和同情,拼凑出了独特环境中不同人真切的生存状态.

  书名<<雨必将落下>>取自诗人朗费罗的<<雨天>>," 在每个生命中,有些雨必将落下,有些日子注定阴暗惨淡. "确实在每个故事当中,人们或多或少遭遇着自己生命中的雨天,目睹血腥现场的孩子们,想自杀却缺乏勇气的修女,刚做完堕胎手术的少女,不被理解的理想主义科学家,处境尴尬的艺术家们.不少矛盾和无法调节的问题围绕着他们.作者营造了昏暗模糊的氛围,仿佛我们都曾置身其中,独自对抗数不清的麻烦,独自消化孤独和不被理解,尽最大努力调节自我和世界的关系.

  当然作者并不想让我们沉溺于悲观的情绪里,不少结局像发着余热的火堆灰烬里突然闪亮的火星,那些希望,美好和善意,会让人兴奋起来.比如<<胖小姐和瘦小姐>>里,两个人穿越过不解,穿越过愧疚,瘦小姐的骨架终于瘫倒在了胖小姐流淌的脂肪里,两人融合在一块,达成了某种和解.最后胖小姐吻了死去的瘦小姐的小爪子,当然如果你重口一点,可以再发挥一下想象力.还有<<账>>里面,美国航天局拨款2300万美元重构新航天飞机厕所遭到猛烈抨击,但毫无疑问,在墨尔本一个渺小的角落里,女孩和她的外婆可以得此活下去.作者一边是辛辣嘲讽的,另一面又对小人物们充满了同情和宽容.在<<爱的隧道>>里,迈克也鼓起了勇气,放弃了马尼拉的好差事,开始写下他长久以来想在电话里表白的话.而在<<羊>>里面,几个现代艺术家理解了苏格兰,也没心情再折腾了,菲和琼甚至体会到了艺术爱好者说的真正的大自然的艺术.

  不知道有没有人注意到,作者花在女人身上的笔墨明显要多于男人,女人们被赋予了出色的人格,丰富,血肉丰满,充满了令人着迷的魅力.<<雨必将落下>>里的弗朗西斯,带着大多幼师的温柔和细致,一面抚平孩子们的心灵创伤,引导他们走出阴影,一面和男友争执不休却不断宽恕妥协.我猜想她或许只是想要一个有魄力有责任心的男人,带有控制欲的人都希望打破这种僵局,她总是忧伤得像个孩子.<<尼娜的手>>里的尼娜,有着浪漫的愿望和对世界的向往,那些奇妙的城市和从未体验的生活对她充满了吸引力,然而现实要求她只能做一名泡菜装瓶工人,那些机械的指令和不断重复的手势,抹杀了她对世界的幻想,无论有多遗憾,她最后想要的也只剩平静,麻木和黑暗.

  lt;<地狱外壳>>中的莉迪亚和<<皮钦美语>>中的卡泽塔娜都是我喜欢的聪明角色.她们同样是移民到不同地域不同文化,前者是个喜欢哥特妆黑裙子的朋克女孩,却洁身自爱并不喜欢男人碰他,也讨厌女孩间的虚情假意,她玩世不恭,坦率地和当地人交往,学习当地语言甚至引进海洛因,开心地把自己融入了地狱般的沙漠.后者喜欢伦敦的大号T恤,是个古灵精怪的文学青年,和夜店里不同的男人上床,却在床上做政治分析,比较波兰和英国的体制,也顺便想想美国的全球化影响.回波兰之前,她也没忘带上等待出手的手工T恤和英雄的诗集.

  最讨我欢心的还是<<爱的隧道>>里的色情书刊管理员,凯伦. 你能想象一个喜欢童话的女人吗?她会和你讨论小熊维尼和<<柳林风声>>里的鼹鼠和獾先生,很可爱是吧?但同时她又满口女权主义,喜欢反驳所有她不喜欢的观念,并且用行动来证明她是对的.这么一个具有尖锐思想和戏谑语气的女人,对人对事总是一副无所谓的态度,不经虚饰,打电话漫不经心,关键是这样一个女人喜欢童话.当你偶然得知她苦难的童年,遭性虐,被父亲用乒乓球拍故意伤害直到失聪,隐忍过到现在.是不是觉得像极了<<朗读者>>里面的汉娜,宁可被指控为杀人机器也不愿承认自己是文盲.凯伦宁可失去爱一个人的机会也不肯承认自己的听力问题,多么可笑并且可爱的坚强啊.一个人活在没有语气的世界里需要多大的勇气,想想着实让人心疼.

  相比之下,男人们的性格简单得多.要么显得卑琐,懒散,动机可疑,要么就是特别害羞,在女人和这世界面前格外被动.加上这些短篇的精巧结构和生动语言,直接导致了我以为法柏是个女作家,到我开始这篇书评时都没发现 ......

  作者确实对文字有着不错的控制力,很多场景都相当具象,情绪把握得恰到好处.阅读的时候会突然紧张起来,或是被打动,或是扑哧笑出声.比如珍妮弗修女看到白鸟的神迹时的恍惚和扔瓶子的神经质,比如凯伦在公交车上突然脱下套衫,大声发表她关于交流本质的宣言,却在迈克的质问下红了脸,又比如莫顿丢了他的长焦相机和展览照片,一个日本游客不停地向他推荐自己的美能达,莫顿的脸就开始抽搐.

  这些小故事无时不刻地散发着自己独有的温度,不管怎样,它们让我们感悟的绝对不仅仅是这世界的冰冷和无可抗拒,还有那些细碎的希望,美好的感情和人与人之间温和的善意.

  . 最后感谢译者 很用心 译的真是好啊真是好~

  《雨必将落下》读后感(十):每个人都需要一个奇迹

  《雨必将落下》完全不像这本书的名字那样飘散着小清新的味道,也跟预言没有关系。怎么说呢,以下将以丰盛的誉美之词推荐这本小书。

  书的第一个目录即是《雨必将落下》,作者显然是个很会讲故事的人,在平直的叙述中,种下一个一个猜疑的种子,然后峰回路转,豁然开朗。

  我自己摆了个乌龙。读完第一章,我深受吸引,接着又看了第二章《鱼》。虽然同样精彩,但跟第一张的内容跨度也太大了,难道是描述《雨必将落下》中心灵受到创伤的孩子的噩梦?作者显现出掌控跨领域主题的强烈野心。

  看到第三章时我不得不正视这个问题:这是一本短篇集,而不是我以为的长篇。

  当下的感受,仿佛正吃着一个冰激凌,清凉爽口浓香滑腻,吃得是口齿生津大脑缺氧,吧唧一声掉地上了。

  调适情绪,接着读,仍然是好的,可先前的失落,就像虽然又补上了一个冰激凌,一样浓香爽滑,地上融化的那一滩却是无法弥补的贪馋。

  除了会讲故事以外,还要有故事可讲。对文中涉及的众多领域:儿童心理学、少数族裔、后现代艺术、技术发明、非洲土著,作者都通过故事的从容陈述,体现出对感悟力的自信。例如在《雨必将落下》中,受害儿童的心理演化过程令人信服;而《羊》,让我想起了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还有《约翰.克里斯多夫》,用文字精准地描述对艺术的感受,只有兼通两者的人才能够办得到。

  作者在讲故事时往往采用非常独特的视角,具有非凡的想象力。如《尼娜的手》和《玩具故事》,这也是我非常喜欢这本小册子的地方。我的枕头一定比我自己更了解我,因为我睡着时它醒着。

  主题。主题才是表现作家灵魂高度的标尺。其他都是技术问题,米歇尔.法柏作为作家显然技术纯熟。回头看来,书中的主体人物/事物多是弱势群体或受害者:被惊吓的孩子、被文明抛弃的移民、被禁锢的少女、在非洲大地上游荡的部族、被摧毁的地球,就连那些成功或不成功的艺术家,也都是被现代文明所扭曲的畸形儿。他们都在各自迷雾重重的人生路上蹒跚前行,当故事的结尾,读者眼前粘稠的雾霭被拨开,却看到他们的前路棘地刀阶,注定一步一血。我们是那个绝望而无能为力的上帝。每个人都需要一个奇迹,连上帝都需要一个。

  偶尔,故事的结局是光明的。让人为之感激。

  在读完之前,我甚至都没有看封面折页的作者介绍。误打误撞犹如你去快餐厅,等着你的可乐、薯条和汉堡,上来的菜却是香辣蟹、大盘鸡、芝士焗生蚝、清炒时蔬,总之适口却不至于豪华到让你拘谨。实惠得让人有些失态了。

  如果你已经知道作者是个牛人,那就另当别论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