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白日之梦》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白日之梦》的读后感10篇

2018-01-28 20:24: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白日之梦》的读后感10篇

  《白日之梦》是一本由袁琼琼 主编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336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016-1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白日之梦》读后感(一):梦情

  什么是梦,白日里的梦是梦吗?白日里的美好感触仅仅是我们梦中的所见所闻吗?世界上每一个点点滴滴,每一个微小的事物,每一个或大或小的情感,都是我们生命中最真的那一个。《白日之梦》带给我们的就是梦中的美好。四十位不同世代、不同文化背景作家,展现出丰厚的生命体验与迥异的书写风格千姿百态的美好,总有一款适合我们的,也许你喜欢的是静静的湖水,也许你喜欢的是波澜壮阔的海面,也许你喜欢的仅仅是杯中的一杯水,不论是哪一种水,都会是你生活镜子,你看到的有自己

  在序中,有这样一段话。“这些作者俱各自保有本色,宝刀不见老。依旧是那句老话:散文是本色写作,他们的文章之好,不在文笔,不在文思,而在文章中呈现的他们自己。从他们的文字中,我看到了他们内在依旧护存着的对于书写的初爱与初心。”每一个笔锋下的文字都会有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是灵魂的文字,心之产物,才会让读者和你产生一样共鸣

  比较有感触的一篇文章是《父亲》,作者的父亲步入了老年,患有记忆衰退,记不住很多事情,但是心里记得就是这是他最爱的儿子。父亲在等待儿子载他去医院日子里,穿着他最经常最喜欢的那个装扮,也许在心中,这便是和儿子最贴近,最有记忆感的装扮。同时表面上对于与儿子的相处并没有表现多大的兴奋快乐,但是他却是暗自听着儿子的话,希望儿子多回家陪陪自己。也许父亲在年轻时并不会和颜悦色的与儿子静静的相处,也许也不会表达出来他们是对我们有多少爱。但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父亲,都是爱自己孩子的。央视广告中的父亲得了阿尔兹海默症,仍旧急着儿子最喜欢吃的是饺子。《嘿,老头》中,老头虽然从年轻就开始酗酒,不理会自己的儿子,但是在逐渐的健忘中,仍旧记得就是自己的儿子小海皮。父亲的爱不是说出来的,表达方式也许不对,但是心中的爱不会减少。在他们渐渐老去之后,希望自己仍旧是能够为我们遮风挡雨大山,希望你永远能够在他的保护安稳的生活。殊不知孩子已经长大,我们也可以是他们的大树。生活有多么忙,日子过的多么不如意,总有父母在我们身边就是我们的幸福。只愿我们常回家看看,看看我们年迈的父母,也许只需要我们静静的听他们说说话,静静的坐在他们身边陪着他们,这也许就是他们的需要。爱,永远不要觉得晚。现在开始

  散文,不仅仅是文字,更多的是我们的心情表。我们的梦情刚刚开始。

  《白日之梦》读后感(二):文字的风景

  “一个个仓颉蹲坐在沙地旁殷勤地为初民解释新造的字词时,神情该是眉飞色舞抑或戒慎恐惧,一个小小的方块字竟然能够牢笼天地百态,万事万物都逃脱不了字的局限……”

  “当有了文字,所有一切白云苍狗般转瞬即逝思想才得以固定于简牍之上……”

  “我注定徘徊在时间两岸,拄杖摸索,缓慢地触摸一个个文字石块,排列为记忆中的模样,试图为解构的文字重新理解、建构,是永不止息的苦力,永不停歇的西西弗斯。”

  这几段文字,摘自年度散文选《白日之梦》里的一篇——《文字咒》。

  今天我随身携带着手机,只需点开“互联网”的图标或各种APP,信息便唾手可得;我也不缺发表信息的渠道,随时随地可以分享自己的生活。可是,我经常感到失语。当我独自坐下来,想写出一些不同于生活浮沫的文字时,我的大脑往往一片空白。我的注意力顺着手边的网络逃逸到各种可以倚赖的东西上,文字,也随之涣散,溃不成形。

  《文字咒》的作者曾昭榕这么说:

  “我明白,这是作为一个惯性依赖电脑、网络以及3D媒体过度刺激感官而非思想的现代人,所难以躲避之天罚……仿佛听见虚空的呼喊,时间是巨大的梅杜莎巧笑倩兮,你拥有双眼却永生对文字盲目,文字底层最美好的意蕴在神经细胞、杆细胞传导中麻痹……”

  看,哪怕对失语之痛,文字也有办法如此形象地描述出来。这是文字的魅力

  记得我很喜欢的一位作家这样说过:

  “时间是不可逆的,生命是不可逆的,然则书写的时候,一切不可逆者皆可逆。”

  我这样理解:“逆”至少可以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时间上的回溯,其二是对现实的变形。在这两个维度上,其实都是借文字进行重新体验和思索,然后很神奇的,文字会带我们有所发现。本来我们于过去、于现实,仿佛以脸贴地,匍匐而行,但书写可以让我们克服引力,让生命变得从容和有余。

  《白日之梦》从2015年台湾的各种文学刊物上,选了40篇散文佳作,其中还囊括几项台湾重要文学奖的头名。正如这本书的编者序里说:“散文最容易体现作者的性格和质地”,40位作者,让我们看到他们是如何在爬格子的世界里,攀上自己生命的山口,建构出一副景色。这一定是个既辛苦愉悦过程。就像书中焦元溥在《照镜子的下午》里写道:“你必须和脑中概念搏斗,和心底情感拔河,来回修改苦苦折磨,才可能成就一点像样东西。”

  举例我特别喜欢的一篇,是张启疆的《车惑》。先引述一句编者序:“优秀的散文作者,必然炼字,必然有自己的独特腔调”,有趣的是,有时你从作者自己的行文里,就可以发现代表他腔调的字眼。比如《车惑》里的“不怨怒”,是这篇文章的腔调。

  初看时,作者在写自己年届半百时遇到的一场车祸;再读,又见他穿插进对7岁遭遇的另一场车祸的回忆。相隔40多年的两次意外跨越时空距离,在文字里交替出现。讲一段现在,讲一段过去,中年的作者被救护车送进医院,又出院;7岁的孩子对严厉的父亲隐瞒伤情,熬了三个月也自愈了,这时文章接近结尾,作者才让我们看到他身体伤痛背后的隐痛:童年那场车祸发生的前一年,他的母亲离家出走。那么前文出现的,他回忆7岁时双腿被摩托车辗过之后,母亲焦急呼唤声,是只存于想象中的了。事实上,年幼的他坐在路边半天动弹不得:

  “人已走光。光也走了。夕阳早就泼墨一地,弃你而去。你茫然四顾,找不到自己的影子

  一直,一直,一直,愣坐原地,因为站不起来。”

  这是一个悲伤的现实,所以本该是一个悲伤的故事,可是悲伤很晚才露面,然后在分不清是要挣扎着站起来、还是要追逐记忆中母亲背影的奋力中,仿佛于风雨里狂奔了一段,急停。多么克制,又是多么热烈!——“不怨怒”。是的,作者不会反反复复舔舐伤口,还惯于用诙谐的口吻淡化伤痛。他的文字没有像手术刀似的精细剖析悲痛,可我们能感受到它的力道,且悲痛有多大,作者的生命气象就有多大。现实中令人悲伤的过去,被作者以文字裁剪,转换为一组画风疏朗的蒙太奇给我们看。

  还有其他风景。黄冈哀而不伤写一个原住民少年的死亡,童伟格极富梦幻创造对一个部族的想象,傅月庵细腻捕捉读一本书的乐趣包子逸巧妙拼贴鸽子与人在现代都市里共存的关系……

  其中还有一篇与我的现实发生了奇妙的交集,它就是西西的《我的玩具》。

  我们成年之后,通常觉得只有给小孩子礼物,才需要去玩具店。但西西买玩具,是给她自己,她一直是一个不失童心的有趣的作家。西西说玩具是有生命的,只要加以想象,所以她买的玩具小熊,本来只有塑料外壳和表情贴纸,但她给它们穿上她自己设计衣服,还编排角色场景,变得异常生动活泼。这大概也可作为书写对现实点石成金的比喻吧,除非用心才能做到。

  写玩具之余,西西也会不经意地触及日常生活,它们作为附带的一笔,变轻了,但目光溜过时又让人忍不住多停驻片刻。比如她写散步时偶遇的玩具,前边先铺垫一段她为什么要散步。她以前是去公园太极拳的,哪知有一回耍了几次云手,忽觉天旋地转,就坐在石栏上晕了过去。然后她写:

  “也不知过了多久,醒来,只见晨运者众,穿梭往来,根本没人理会。头重脚轻回到家里,才知道因为没吃早餐,血糖偏低出事,以后就不去晨运了。再后来,我的右手逐渐失去知觉,再也抬不起来。医生说,那么去散步吧。”

  可最终,西西让你记住的,还是她的有趣和乐观

  很神奇的,读过此文后我好奇心起,竟“淘宝”到一个她写的那种带表情贴纸的玩具小熊,且是绝版的独一份!玩具店主欢迎上门自取,于是我关上手机对话框就直奔他的店铺。爱笑的店主帅哥见到我说:“这个铁人兄弟设计的玩具熊是我当年亲自从香港买回来的。”我则翻开书页指给他看:“香港作家西西,说了这个熊的设计者是‘铁人三兄弟’,所以我才找到了你。”

  多么美好的下午!我揣着玩具熊和店主道别,他坐在电脑后面,手动了一下鼠标说:“那么这个熊我要下架了,欢迎你再来!”

  《白日之梦》读后感(三):像梦一样

  文学作品类型中,我最喜欢读的就是散文,因为散文不长,但是其中所表达的情感都是丰满的。用简短的文字,表述一个完整的故事,有时只需要一起一落,就足够震撼人心。每天工作都十分繁忙,看书的时间也不是很多,以前还很喜欢看一些长篇小说,现在随手翻开一篇散文,能够看完就不错了。我这个人对于散文尤其挑剔,因为看得多了,眼光也高了。虽然我不会写,但是丰富阅读量使我学会分辨文章的好坏。如果是一本没有内涵的书,我是绝对不会在它上面浪费时间的,但是这本书,无疑让我觉得我值得花费时间在这上面。

  一部有内涵的作品,就像一部文艺电影一样。刚开始接触电影的观众肯定部分选择一些感情爆炸或画面唯美商业电影,我也不例外。直到后来我学习了电影编剧和导演课程,我才知道真正打动人心的其实不是那些外在的技术,虽然这些技术也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应该是剧情和故事本身。最直接能打动人的,也是最值得反复咀嚼的。一个好的故事,它不会让你轻易看懂,一部好的电影,至少要看三遍以上才会发现其中的美妙。也许你会觉得枯燥,但是人生不也是如此么,每天都是枯燥的,如果一天结束之后,你能再回到当天早上再过第二遍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其中暗藏的玄机了。

  一个真正有生活并懂生活的人,写出来的字都是有深度的,因为他们了解人性,能够抓住读者的心。一篇文章好坏的区分,在于读者在看完一遍之后还想不想看第二遍。我之所以从来不看言情小说和肤浅的网文,不是我否定这类文学,而是我觉得真正的艺术不应该如此。鉴定一篇文章有没有价值,主要是看其中作者自己的看法多不多。事件是固定的,不同的是看它的人,和不同人的看法。同样的几个选择,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答案,并且选择这些答案的理由也各不相同。有些问题我们可以选择回避,却依然逃不过现实。对于感情的叙述,可以通过人,也可以通过事或物。那些过去值得怀念的,人们总是迫不及待记下来,生怕有一天会忘记。

  我更喜欢那些出道有一些时间,而又不是特别老练的作者。因为他们的眼光是充满活力且精准的,作者可以分为老中青三代,我最喜欢的就是中年,其次是老年。时间是会改变一个人的,同一个人在经历了不同的事之后都会有所改变,他们对于事物的看法也会不同。年轻人仿佛对一切都抱有玩世不恭态度,所以他们写的文章都会略显轻浮,好像年纪轻轻就看破红尘一样;中年人已经足够稳重,对于未来还抱有一丝希望,也是最拧巴的一段;老年人则已经被生活摧残得沧桑不堪,放下了也就真的放下了,对于那些世间的不公,早已没有不忿拼搏的尽头。

  希望你能在书中品尝到这些细微的滋味,你需要静下心来反复咀嚼,就像生活一样,第一口是苦的,第二口是咸的,第三口就是甜的了。

  《白日之梦》读后感(四):行走中的梦

  行走在世间的文字,既然我们可以阅读,那么我们就有前行的力量。背负着梦想的重量,行走在广阔无边的梦中,那个梦亦真亦幻,而我承载着那个梦。就像贝克特问:一天,对你而言还不够吗?一天你出生,一天你将死,同一天,难道不足够?

  《白日之梦》这部散文集具有能直抵内心的力量,它承载了文字的梦想,作为载体这部书是成功的。这本文集的主编是袁琼琼,著名的台湾学者专业作家和电视编剧。这是一部精选了一整年的华语散文佳作,耗时之久,数量之多,保证了收录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精益求精,这是一部大气的作品,更是一部散文精品。

  看书里的文字,感受那些散文大家的的情真意切。文字本身的重量,饱含着写作者的的情意。而散文则是最贴近作者本身的文字,好的散文则代表着写作者的态度。喜欢读文写字的我更喜欢做梦,而我更喜欢这本《白日之梦》。这本书通过这些写作名家的文字为我构建了一个宏大壮美的梦境,我只需要静静的看着这本书就可以继续做着属于我的梦。

  好的事物,我更愿意和朋友一起分享。对于这本好书,我愿意让更多的朋友一起拼读。就像简媜的文字:“爱情,是我在这世上唯一懂得的事情。”我怎么看都觉得苏格拉底这句话还没讲完,想了想,往下应该在添七个字:只是常常看错人。这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喟叹。对于生活,我们更有发言权,但对于梦想,我们还是要有的。我们可以艰难,可以努力,可以求而不得,但一定不能忘记梦想。

  看书里的文字感觉可以让自己的内心获取平静,获得平静这应该就是我最大的收获。这本散文集优中选优,精益求精,文字的力量你可以通过阅读这本书慢慢的感受。散文是优美的,形散而神聚,情真意切的文字,那就是好的文章。“我种的其实都是一日花,清晨开,傍晚谢,没有一朵存放到深夜,真正落实了所谓‘当下’的生命意涵;就像一句我爱你,赶快说出来才有惊喜,放在心里永远只是冷冻的花苞,期待它开花不如干脆恨它。”散文的包含了坐着的真情实感,只有有生活、有感悟、有感情的写作者才能写出这样的文字。

  《白日之梦》文字华丽的梦境,热爱读书的你不能错过,不曾忘记梦想的人更不能错过!

  我一直相信每一朵花开都是造物者的微笑,

  小角落里毛毛虫在呼唤:

  时间啊,你快快的去!

  花开了,我渴望上下翩舞衬托花的美丽,

  花落了,我已把自己封闭在厚厚的茧壳中,

  做着甜甜的梦,

  在花开成海洋的季节里,

  破茧成蝶,

  我会听见整片花海欢呼的声音。

  《白日之梦》读后感(五):枕上梦心上书——白日之梦

  最近一段时间小说看了不少,散文已经许久没有读了。上一次看的也是一本散文集,名字是人一生要读的60篇散文,作者有丰子恺、徐志摩、朱自清、林语堂、萧红、丁玲……作者统统如雷贯耳,我也从这些散文里体味了这些名家的生活、心情、志趣等等。大家之作本不该随意评说,但是比如落花生那种带着上纲上线的积极思想的散文我还真是爱不起来。小说好不好,要看故事的框架,叙述的结构,描写的笔法,但是散文不同,散文最是表现心志的文字,直抵本心,最易体现作者的性格和质地。

  白日之梦就是这样一本直抵内心的散文集,编者本就是台湾文学名家,接下了编选散文集的任务后,用了一年的时间才完成对散文的拣选,这次选择可谓是优中选优,留下来的每一篇散文都有它各自的独特性,而文笔这种最基本的东西就更不必说了。

  散文最见心性,因此《我的玩具》里可以看见作者的天真童心,爱情是我在这世上唯一懂得的事情里能看到作者的幽默和嘲讽,阿桃去旅行里看到了作者的呆——这呆并非愚笨,而是一种对人对事的执着与痴心。

  散文往往没有大起大落的情节,也缺少激荡冲突的情感,但是看着这些娓娓道来,不诉离殇的文字,不知为何,几度哽咽。大约散文是写作者的真生活、真体悟、真感情吧,所以这真即使不用尖锐的文字也能刺痛别人的心。比如在车惑这篇文字里,现实和回忆纠缠,而回忆并不全然真实,但是你在这真实和虚幻的回忆中,可以看见一个童年时被抛弃被忽视的小孩,怎样的挣扎,怎样的长大。成年以后,说起当年的事情可以语调平静,听不出情绪起伏,但是那简短的对话,却轻易让我的心为之起伏。及至结尾,“你妈妈呢?”“ 他妈妈哦,去年就离家出走了”,那前面对于母爱的描述就是虚妄是幻想是一个孩子永远的渴望。作者的心就这样翔剥洋葱一样被我们渐渐看清,而眼泪也不觉滴下来。

  看的心绪起伏的文章不少,看的会心一笑的也不少,甚至于看了几遍都看不懂也并非没有。比如臭鞋,而且有相同感受的人也不知我一个,散文之于作者来说,比小说更私密,所以我们没有那些经历,没有那种体悟,甚至可以说是没有那样的慧根和心情,也就很难接近作者的本心。

  枕上梦心上书,一场白日之梦,历尽千人万生。

  《白日之梦》读后感(六):在别人的文字里做着自己的白日梦

  初初拿到九州出版社这本由袁琼琼主编的《白日之梦》散文集,随意翻看了一下目录和大概文章内容,思绪不由拉回到十多年前。在书店里,不知道买些什么书,随意逛着看着,然后看着“观止”二字,似乎有所印象,于是买了一套两册似是而非的《今文观止》,当知道自己将《古文观止》错买成《今文观止》,那已是上大学后的事情了。

  可当时的我,拿着那两册书,如获至宝,毕竟这些文字在课堂教材里基本是读不到的。时隔这么多年,对那套书,剩下的唯有《今文观止》这四个字,还有一个磨灭不去的印迹《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来自朱自清的一篇散文。具体的内容随着时间的流逝,其实我已所记不多。唯独这名字,就像一幅画一样刻在了脑子里,一刻就是十多年,一直未曾忘记。我想这也许就是文字的魅力,看上去孤立的文字,可当它们组合在一起的时候,瞬间产生某种魔力,让人一见难忘。

  话扯得有些远了,我也在白日里发梦了。还是回到这本《白日之梦》上来吧。其实这么多年来,自己的文学素养并没有比初中生或高中生高多少,恰相反,由于疏离日久,反而有日趋下降的势头。尤其是现在对一些快餐文学小说一类看得太多,有的时候甚至反而不愿意去阅读一些能打动人心,能不经意拨动心弦的那些散文随笔。

  可是今天,当我坐在往返于两地的公交车上,习惯性地坐在最后一排,从包里拿出这本《白日之梦》,彼时窗外正淅沥沥地下着小雨。身边的一切嘈杂似乎瞬间离我远去,眼中只看得到这本书,耳边只闻得雨声风声。整个世界似乎只剩下我与书,还有窗外的美景。有那一刹那,感觉自己回到了学生时代。虽然只一刹那,却让我回味良久。

  《白日之梦》是由袁主编所编辑成的,一部聚集了四十位港台散文名家的散文选。在她所选取的这些文章中可以看到,各位作者用文字为读者编织了一场场生动流畅的梦境。从描绘玩具的生活随笔,到涉及人物,亲情,日常生活等丰富的内容,让读者一次又一次不由自主地随着作者在他们的文字里遨游,就像在大白日里做着一场又一场应接不暇的美梦一般,不舍醒来。

  虽然涉及面非常广,但从序言里可以看出,袁琼琼主编还是有着自己的选择原则。那就是整本散文集是以是否有“时代感”为甄选原则。能够入选的作者,基本都具有了这样的特点。比如陈柏青从拆书扫描上看出整个世界的崩坏与荒谬,而黄岗则写出死亡与美好的联结。

  当然正因为袁主编并不是以自己的喜好来选择文章,而是以是否具有时代感为原则,也因此我没有错过像《文字咒》这样好的作品。看完《文字咒》,总是会让人不由自主地对古代先贤的文字产生一种美好的期待与想象。某些句段篇章,反复吟来,猛然就有了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比如出自《庄子》中惠子所言: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简单两句话,十六个字,就将什么是最大,什么是最小定义出来,里面包含着辩证思维,算是我国比较早的哲学思想。由是相信《淮南子》中所云:仓颉初造书契,天雨粟,鬼夜哭。可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生活水平越来越好,似乎人的异化也越来越多,对文字的疏离恰是比较显著的一个表现,对于文字将来的发展,作者其实是有一种莫名的担忧,当我们沉浸在网络带给我们的各种快餐文化食品中时,我们是否能静下心来,细细体味那每一个像符咒一样的文字之美?那种念起来蕴涵平仄声律,让人不舍难放的美丽的文字之咒。

  当然对于袁主编最为推崇的言叔夏发表于2015年的《卖梦的人》,其实我是不太喜欢的。这场极为郁郁的,极其安静的,甚至带着一些给我感觉生无可恋的味道的文字,是很难吸引我的。甚至在公交车上看着这短短不过四张的文字,我成功地被催眠了。断断续续,看一段,迷迷瞪瞪地睡去,醒来,再看一小段,再迷迷瞪瞪地睡去,这种安静,感觉不到芬芳的气息,恰相反,给人一种无声的逼仄,世界似乎只剩下了安静的游走,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甚至人与社会之间,似乎只剩下了隔阂,除此在他的文字里,我找不到一个可以温暖自己的出口,只能以睡眠来抵抗这种逼仄。

  虽然被催眠,可我依然认为这也许就是文字的魅力吧,因为看着那样的文字,可以让我身临其境般的感觉到一股逼仄。不管是什么样的文字,每一篇都带上了作者的印迹,而我们在他们的文字里做着自己的白日梦。这梦境也许美好,也许逼仄,不管如何,这毕竟是我们多出来的一段人生。在这样的文字里徜徉,其实都是一种美妙的感受。来自四十位作家的文字,编织了四十个梦境,但愿日日如此,多出来的人生,更多了一分精彩。

  《白日之梦》读后感(七):散文 一点也不简单

  散文 ,一点也不简单。

  这句话是这本书的编辑袁琼琼说的。在编者序里,她洋洋洒洒的几页纸,倒尽了散文的不易,编辑的不易。越是这种难的事,做完之后才会有一种发自心底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而写起来比小说更难的散文,它们的作者,文笔更是不菲。

  散文是要有文气的,相信很多人听过这种说法。就是说,散文的文笔特别能体现作者的性格和质地。袁琼琼说,散文就算是诉说别人的故事,写身外之事,身外之物,作者必定在其中。

  读散文,进入他们的世界,走进他们的故事。

  对于我们内地的读者来说,书中的散文作者多为港台作家,读起来,一些细节小事的文化差异,也颇为新鲜。而作者袁琼琼本人,也是一位有名的台湾女作家,更是增加了这本书的含金量。袁琼琼,起初以笔名朱陵写作新诗,继以散文和小说知名。曾多次获联合报小说奖、散文奖及时报文学奖等。作品主题多环绕都会男女情爱,着有《春水船》、《自己的天空》、《随意》、《沧桑》、《钟爱》、《两个人的事》、《袁琼琼极短篇》、《苹果会微笑》、《情爱风尘》、《恐怖时代》以及长篇小说《今生缘》等等。并长期参与电视及电影剧本写作,较著者如《大城小调》、《红男绿女》、《家和万事兴》等等,皆脍炙人口。

  这样的名家主编的作品,肯定是有一定的高度,就像是时尚界的买手,她提前给你挑好了散文中的精品,都是干货。

  读散文,除了文字之美,还有很多值得深思的地方,有很多金句。诸如:“让生命慢一些长一些,持续地去抵触,去爱去恨,去记去忘,去成为一根尖刺,但也去成为一场拥抱。”这样的人生渴望,诉求。或者是如诗句般的韵律:“ 如果我能活得像一棵树那么久,我会开花吗?我会不会因为一片叶子的掉落而感到寂寞?我会不会因为一只松鼠走了而失去重心?有一对男女在我的影子里第一次接吻,也许我一觉醒来他们就老去。”

  散文作家热爱生活,也更怜香惜玉,他们对生活的热情和对自然的美一样的陶醉。“我种的其实都是一日花,清晨开,傍晚谢,没有一朵幸存到深夜,真正落实了所谓“当下”的生命意涵;就像一句我爱你,赶快说出来才有惊喜,放在心里永远只是冷冻的花苞,期待它开花不如干脆恨它。”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深度和诗意,所以常常有人“嫌弃”散文都不懂,读不透:“我要回到人世,在流里生活,移动,见人,在清晨雨时感到幸福。”从而也感悟不到那份情怀。

  但是,阅读之事,无非临水照镜,好书总能让人看出不同年代自己的不同面貌,颦与笑,足与不足,超越与落后,但无论如何,总得鼓起勇气站到水边,即使波涛汹涌。

  如果一直喜欢阅读散文的读者,对本书一定不会失望,因为本书收录了40多位名家的名篇,有简媜、王定国、李达达、林文腾、包子逸这样的大家,也有《我的玩具》《鸽子》《只有树懂》这样的名篇。

  本书收录了40多位名家的名篇,在阅读之时,尽享文字之美。我读此书,是在一次去南方的长途高铁上,阳光正好,字里行间的美感,悠然心田,的确是一次白日之梦。

  《白日之梦》读后感(八):笑看红尘,不知我们在看他人,还是他人在看我们

  经常听人说:“别做白日梦了!”听得多了,便觉得这个词太好。不过在看到《白日之梦》这本书后,便对这个词有了新的理解。所谓白日之梦,字上面的意思就是白天做的梦。其实梦本没有好坏之分,无论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只因人的心境不同而在梦境中显现出来罢了。庄周梦蝶,不知是自己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化为了自己。笑看红尘,不知我们在看他人,还是他人在看我们。仔细想来,似乎哪个也说得通。

  每个人的生活不同,阅历不同,接触的圈子不同,自然所得到的生活感悟也会变得不一样。那些真实的情感,细腻的文字,在主编袁琼琼的《白日之梦》中则为一篇篇精彩的散文,汇集了众多作家的作品,有亲人的思念,对爱情的叹息,对家乡的怀念,对书籍的感悟......这些不同阅历下的心得体会,让我看到了更丰富多彩的生活。突然发现,缘来人生比想象中的要复杂很多,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

  正如傅月庵在书中叫做《禁忌之书》的这篇文章所说:“人与书的关系,一如爱情。有些作者,你一见钟情,终身不渝,而能白头偕老;有些作者,你咋见惊人天人,温存日久,色衰爱弛,终也一弃了之;较少见的是,本来有隔,峰回路转,尽释前嫌,最后竟得善缘。”面对这样一本题材众多的精选散文集,有些内容深感认同,有些则觉得索然无味。闲暇读来,权当消遣也未尝不可,但同时也不得不承认其中的内容很有哲学韵味。那些优美的词句更让人异常享受,让人忍不住地想要亲近,也会不断地勾起一些往事。

  最近杂事太多,心情烦操。每每睡前仔细读来,便觉得能够静下来,连心情也愉悦了许多,不再胡思乱想。书没有特别的编排,每面对一篇散文,都格外的期待,因为不知道内容是怎样的,又会从其中收获些什么,反而有了新鲜感。《纸足记》中的外婆一生劳碌,最后却因疾病而失去了一条腿,《迷诗的路》中牛油小生将诗意融入生活,《野火的青春在路上》中山里背夫为了生计不得不以生命相博只为筑路......生活终究是不容易的,也充满了各种磨难,但愿我们都能一往无前,勇敢地走下去!

  《白日之梦》读后感(九):走走停停

  散文是一种作者写自己经历见闻中的真情实感、灵活的文学体裁。٩(๑òωó๑)۶ 而“散文”一词大概出现在北宋太平兴国(976年12月—984年11月)时期。 《辞海》认为:中国六朝以来,为区别于韵文和骈文,把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概称“散文”。后又泛指诗歌以外的所有文学体裁。 随着时间发展,散文的概念由广义向狭义转变,并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

  在读这边书前我是几乎没有怎么看过散文的,或者说,我不怎么了解啥是散文(。•́ωก̀。)…グス等到看完这本书,或者说看完第一章的时候我就像走进了新世纪的大门,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就此展开……

  《白日之梦》读后感(十):文字是我与这世界和解的方法

  在这迥异的世界,每个人都有梦,它能拥抱疲惫的人,抚平受伤的心。梦里或者有云彩,或者有蓝天,有宇宙间其它的灵魂,不同的声音。它们总是会有一些让你若有所失,有一些让若有所得,让你停驻匆匆的脚步,静心想想曾失去了什么,又将赢得什么。

  我们憧憬着远方的时候,其实大多苟且在了眼前。总觉得那银闪闪光亮亮的远方有什么在等着我们,不料总被现实打败。于是我们寻找着救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出口,不同的自我拯救,阅读便其中是一种。

  九州出版社出版的散文集《白日之梦》,袁琼琼编选了四十篇港台名家如简媜、周芬伶、西西等人的作品,也有后起之秀如言叔夏、黄丽群、蒋亚妮等人的创作,其中有的熟悉有的陌生,均以是否有“时代感”作为汰选原则。这样可以让各个年龄层次的读者觉得有趣,贴近生活的感受与心情,总是最新鲜真实的。

  其中简媜是最为熟知的一个作家,常在各处散见她的文字。这篇《爱情是我在这世上唯一懂得的事情》,淡淡的文字下,说古论今,机锋隐现,似投入又似置身事外,向人讲述那令人向往的爱情,常常悲情于识错人,纵然是大哲学家苏格拉底。

  西西的《我的玩具》,朴实的文字,丝毫没有雕琢,像天真的小孩子渴望着自己的小玩意儿,字字句句读下来,却发现这原来真是一个老小孩,为自己不断找着乐趣,只为自己内心住着的那个小孩。

  林文义的《复制》里,提到了以前非常喜欢的一幅画“沉睡的吉普赛人”,那些画与文的宿命,如电影场境般的过往,身在其中的人,看看他们,再看看我们,面对理想与坚持,是选择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还是保持最初的的纯净。

  黄丽群的《与世界单打独斗》,讲述一个少言不喜动的女孩,在世俗价值的社会中,找到一种无论敌友都只能隔岸观火的能力,能使她无视同类的伤害与侵略。即使阅读写作让她痛着,不快乐也不享受,像穿上束身衣,像疯子,却因此能与孤独抗衡、与世界单打独斗,这便是她视作的一种高贵的练习。

  就像《生活编辑凡例》的蒋亚妮,我们都一直以为当下的生活并不是真实的,还没有真正开始,那远方的、藏在另一面的才是真正的生活、还不曾到来的美好,殊不知,时间正一点点流逝,等你醒悟发现那些不完美的真实正在你的身上发生,你只能选择与它面对与它耐心相处。正如陈柏青《拆开一本书的方法》,去拆解命运,拆解生活。

  这四十位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的作家,有着不同的人生体验与不同的写作风格,在不同的情感文字中,均能找到他或她真实的自我。散文这种文体就好比世上的一种声音,在呼唤着另一种声音,一个人在吸引着另外一个人,你能从文字中看出一个人的喜好、人品与三观,你能从芸芸众生中找到与你性格质地相似的人,和你一样站在人生的路口,有孤独,有欢笑,一样在辛、辣、酸、甜的世间苦乐中摸索前行,即使遭遇雨雪霏霏,手抚着浊世沧桑,也能从那些书里不同年代不同的人身上,得到感悟与启示,让你在现实的迷雾里,即使徘徊过正迷茫,也终将走出来,渐渐与自己默契,与时光同往。

  这便是那些转瞬即逝的梦的作用,那些文字的力量。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