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们没疯!一起回到1900年生活吧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我们没疯!一起回到1900年生活吧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1-28 20:4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们没疯!一起回到1900年生活吧读后感精选10篇

  《我们没疯!一起回到1900年生活吧》是一本由罗根·沃德(Logan Ward)著作,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页数:30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们没疯!一起回到1900年生活吧》读后感(一):寻找生活的理想主义

  这本书是位住在美国的男人和他妻子两个孩子远离城市喧嚣,在乡村木屋生活的故事。如果说《荒野求生》是回归野人生活的故事,那这个可能就是回到自然生活的故事,他们重新回到了1900年的生活,穿简单天然的布料,使用马车,没有手机电脑、信用卡。只有山羊,土拨鼠、蛇,没有洗发精和抽水马桶,但是他们收获了不一样珍贵的农庄生活。

  其实我们在城市生活久了,偶尔暂停一下,体验一下大自然美丽,过简单的生活,放空自己,会有不一样的收获。记得几年前跟某基金会去内蒙的一个贫困县捐书,一同去的几个家长带着自己的孩子,回来时候跟那些孩子聊天,收获最大的就是那些孩子,学会天气的成因,地质的变化,看到了真实的羊、牛,知道了怎么挤奶。而我也是在那次,在没有手机信号的地方,想明白了自己以后的方向

  对于孩子,其实也是,罗根的孩子坐在一根绳子做的秋千上得到的快乐,不一定比其他孩子用IPAD打游戏得到的少,可是在这个古老的游戏中,他的平衡能力,肺活量都得到了锻炼,在小鲁德在和其他小朋友在特林柏磨坊一起玩小鸡快跑比赛时,一定比那些在小区里独自玩旱冰鞋的孩子更安全,更能得到朋友友谊

  以后的城市生活,这些孩子能和别人一样得到读书的机会,使用电脑,上大学的机会,可是那些孩子却永远不会得到听蟋蟀叫,和父亲一起认识雪杉树,分析种子,看蓝色知更鸟求偶,在鸡舍捡鸡蛋学数数的机会。回归乡村生活不是为了展示疯狂,而是寻找生活的理想,通过古老的智慧,发现恒久不变的价值

  《我们没疯!一起回到1900年生活吧》读后感(二):你愿意回到100年前吗?(苏莉鹏)

  从前,我们普遍喜欢畅想未来几十年甚至100年后的生活,那时有很多作品还有文章都是写对未来生活的想象的。比如1993年,上海一家媒体搞了一次“我梦想中的未来中国和未来个人生活”的征文,想30年后再来对照。当时王朔、梁左等著名作家都曾受邀投稿,如今20年已过,作家们当年笔下所畅想的生活就可以与现实对照了,不知那些梦想实现了多少,不知现实比之梦想变化了多少。

  如今,也许是世界变化得太快,人们连跑带颠地气喘吁吁,于是很少畅想未来的生活,反而开始盼望回到过去。最近有本很有意思的书,名字叫《我们没疯!一起回到1900年生活吧》,这本书讲述了一对美国夫妇—一个是走遍全世界的旅游作家罗根·沃德,一个是整天南北半球轮流出差的希瑟,他们厌倦了半夜还要接手机、回E-mail,也害怕儿子在城市长大,只认得汉堡不认得牛。于是二人决定“回到过去”,把家搬到弗吉尼亚州乡间,去过1900年的农村生活。这个决定给他们带来了“危机四伏”却又充满欢乐温馨回忆的一年……

  你有这样的念头吗?不必像穿越剧那样穿越回古代发生一段缠绵悱恻的爱情,只在现实生活中没有电视电话,没有计算机,也没有汽车,自己种田、养牲口,而且只能用100年前的工具……这本书的作者从一开始的反思,到最后的行动,再到一年到期时回归现代,快乐并纠结着。书读起来是浪漫轻松有趣的,但书中梳理生活的方式却是大有深意的。

  其实,这样的回归方式我们并不一定要效仿,而是靠它启发我们如何避免现代科技造成的捆绑。如果你可以不依赖手机、电话、电脑、电视、汽车,又懂得欣赏星光田野、手工劳作,那么,我们也不必回到100年前,也能享受同样单纯的快乐。(来源: 天津城市快报)

  《我们没疯!一起回到1900年生活吧》读后感(三):100年——我们的失去与获得

  如果让你回到114年前你会如何生活呢?你觉得自己应该靠什么为生?那时的中国正处清末,如果那个时候有网络的话,那么八国联军、义和拳、孙中山、不平等条约、光绪、李鸿章……将是那一年的关键词,而人民的生活也在这样的拉锯中混乱不堪,但具体到一个农家,又会是什么样子呢?那时候他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呢?在没有看《我们没疯,一起回到1900年生活》这本书之前,我从来没有想象过这个问题历史遥远事情,因为尽管我们在历史书里可以清楚的知道在那一年里,我们的国家经历了什么样的大事件,走过了什么样的战火和侵略,可是如果问,当时一个小小的农家人,过着什么样的生活,我想却鲜少有人会知道。

  《我们没疯,一起回到1900年生活》讲述的是一个美国人带着他的家人去了一个远离市区的农庄,在那里开始了1900年的农庄生活,那时没有电灯、没有剃须刀、没有化妆品、没有煤气炉、当然更没有冰箱、洗衣机、超市和菜市场,他们不但需要自己种出粮食,还要想办法储藏它们,因为在那个有雪的地方,冬天是无法获得任何食物的。就这样他们在一场纠结、挣扎和不断的坚持之中过了一年1900年的生活。

  这绝对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穿越实验,在书的刚开始,作者在陈述他们决定的原因时,总让我有种杀鸡焉用牛刀的感觉,想要远离现代的生活,去除这些纷扰,去农庄里生活就好了啊?完全没有必要成本的重塑那个年代的生活不是吗?可以不用电话,可以不用电脑,也可以种菜、储备等等,在我看来重回1900的主题对于作者想到达到的目的完全有些空洞和不切实际。但在故事进行的过程中,我仿佛也慢慢感受到了作者所想要真正找到的那种感觉,那种想要和大自然真正贴合在一起的感觉。作者的理想主义思维远远高于我这个懒惰的理想主义者,在他的内心世界里,对这一段生活,有着更高远的追求,不仅仅只是对自己内心的净化,还有很多精神层面的探索,从另一个方面也让我们看到现代城市文明在带给我们各种便利的同时,让我们失去的东西

  打开这本书之后,你会发现书名中那略带梦幻气氛很快就会被1900年生活中的各种不便和困扰所取代,它并不是一个梦幻的自然乌托邦,它更像是一场残酷的生存实验。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看,他们从情感需求或者更高的层面一下就掉到了生理需求的层面了,1900年的现实生活像乌云一样沉重的向他们压了过来,他们不得不陷入对下一顿饭的迷惘和对冬天粮食储备的担忧中去。这样的落差并没有让他们精神荒芜,也没有让他们在这样的恐慌中迷失,反而让他们获得了远远大于生活的收获。

  透过这本书,你会发现,人类文明在1900年到现在的这100多年之间是有着本质改变的,当你在这本书里发现这样的改变时,可能会有着一种强烈的落差感,100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但100年前的我们还没有抗生素,人的生命在自然的怀抱里其实并没有那么坚强,一次普通感染都是致命的,那时没有电,人们的早睡早起的原因很可能是因为晚上根本什么也看不到,通讯要靠书信,要通过这样写在纸张里的字句才能够看到别人一两个月前的心情和发生的事件。如果反过来让100年前的人看到我们现在的生活,他们一定会被吓坏的,他们会觉得用手机打着电话的我们肯定都是精神病,会被抽水马桶的轰隆声吓的魂不守舍,会向突然亮起的电灯下跪、会担心被呼啸而过的汽车怪兽吃掉身体……更不用说高耸入云的厦宇、飞机,或者火箭了……他们一定会在我们这个时代精神失常的……而这样的差距只不过只有短短的100年而已。

  那么100年以后呢?那时候的人是不是还会怀念现在用着手机和电脑的我们,那些人会不会想要回到2014年,来过我们现在的城市里生活呢?谁知道他们会在这样的飞速进步中又丢失了什么呢?

  《我们没疯!一起回到1900年生活吧》读后感(四):我向往的生活

  非虚构类,《我们没疯!一起回到1900年生活吧》, 英文书名back in a hundred years,其实我也没有读过英文原版。

  我有很重的乡村情节,一心想着能够在农村盖一个房子,过耕读的生活。发呆的时候,我会设计房子的草图,我自己买了一些建筑类的图书,从地基设计到建材选择,已经考虑了很多遍了。我觉得自己很不正常,不过就是不能抑制自己。

  想不到有人比我还疯,作者2口子甚至想要过100多年前的生活,没有水、没有电,一切都要靠自己双手的生活。

  这本书从头到尾我都喜欢,一、关于吃。冬天怎么吃很关键。作者从书中了解到,如果把食物煮熟并放在密封的玻璃罐子里,食物就不会腐败,于是他们真的那么做了。夏天与虫子赛跑,在没有空调的屋子里,把食物煮熟,然后放入玻璃罐子中。

  二、关于劳作。一切靠双手,有时候实在累的不行了,就跑到邻居家去蹭免费的冰镇啤酒喝。

  三、关于行。没有汽车,没有自行车,他们买了一辆马车,书的封面上有这辆马车的照片,这一定很浪漫,其实驾驶马车是非危险的事情。

  四、他们还杀死了一直讨厌的土拨鼠。

  推荐理由:这是一本很欢乐的书,读来让人赏心悦目

  《我们没疯!一起回到1900年生活吧》读后感(五):条件形成依赖

  条件形成依赖

  人类发明了很多很多东西,出行有汽车火车飞机,通讯有电话手机,娱乐有电视电脑游戏机,洗衣有洗衣机,热了有电扇,冷了有空调……数之不尽。人们的生活也因这些发明创造而更加得美好

  然而美好的生活背后,却不能不让人担忧与困惑。人类发明了足以带给人幸福的无数条件,却似乎仍然不那么幸福。

  人因为想偷懒,想解放脚,发明了速度极快的交通工具,原以为能够舒坦了。却仿佛日复一日被自己发明的交通工具推着走,生活也像汽车飞机一样快。每个人都行色匆忙马不停蹄,脚不沾地地天一亮就飞奔到各个岗位,天黑了又匆匆忙忙飞回家。极速化的时代,连生活也被极速化了。仿佛生活就只剩下了浮躁和繁忙。

  然而人类到底是人类,聪明的人类开发了手机和电脑的娱乐功能来减轻快节奏下人类生活的压力。手机于通讯上的方便,电脑于工作上的表现自不必言。然而通讯之余,工作之后,不知有多少人离不开手机和电脑。与其说电脑与手机成为了人类生活的一部分,不如说人类被它们困在了掌心的5寸之地,绑在了屏幕前的凳子上。

  人们发明了钢筋混凝土的高楼大厦,节约了土地,使城市能够容纳更多的人,使更多的人聚居到一起,方便人与人的交流。可是每个人的生活都是那么忙,那么多人都低着头赶路或者玩手机,放假了大家还要想想去哪玩。街坊邻居是一扇扇关闭着的门,每个人都顺着楼梯下去了。高楼大厦让人双脚离开了土地,离开了大自然,被关在了石头匣子里,彼此被隔离开了。连心都仿佛变成了跟路面一个颜色

  汽车飞机,手机电脑,高楼大厦诸如此类的条件,都是人类所创造的。这么好的条件,本因让人们的生活更加美好。可是若问一句:你幸福吗?不知道会让多少人犹豫

  想想古时候吧,那时候没有汽车飞机,没有手机电脑,没有高楼大厦,人们出行靠脚或马,通讯靠信,天热了靠扇子,天冷了靠炭火,娱乐靠琴棋书画,诗词歌赋,街坊邻居互相认识,彼此熟络。那时候没有好的条件,人却因此活得接地气。那时候的人,是大自然的儿女日月江河春夏秋冬花草树木鸟兽虫鱼与人息息相关,没那么多条件可以依赖,人于是活得更为本真,活成了大自然的一部分。

  “一个人赖以生存所需要的条件越少,就活得越是自己,越像是活在了与芸芸众生不一样的世界里。”好像是周国平的话吧,是不是原话我也忘记了。我欣然赞同。太多的条件蒙蔽了人的心灵,无数人倾尽全力追求名利地位,追求腰缠万贯,唯独忽略了灵魂的追求。忙忙碌碌地追求之余,有时觉得似乎缺了点什么。于是更加努力地追求着,以求抵消掉莫名的空虚

  条件形成依赖,形成枷锁,形成陷阱,让人封闭自我,上不着天下不着地,就算站在地上,水泥地面也将我们与土地隔离了。我无法想象未来,如果是像科幻小说里一样,满世界的水泥森林,像神经一样复杂的天桥,人被完全带离了大地,人类从此失去了“根”。那时候人类会怎么活。

  我想起了《机器人总动员》,漂浮的飞船象征着人类断了连接大地的根,断了与大地连接的脐带。我喜欢船长,那个大胖子,当他看到了曾经地球,看到老电影演员欢快舞蹈,听到人们幸福的歌声,看到千姿百态动物植物,以及陌生却诱人的食物。这都是飞船之上的高度文明所替代不了的。船长兴奋地指着屏幕,义无反顾地要回去。脱离了大地的文明,就像风中的叶子,总该叶落归根。

  扯远了,未来离我们还太遥远。生在这个时代,无论如何也无法与这样的时代划清界限,我们也只能被时代的潮流推着走,无法不依赖日新月异的条件 。但如果太过依赖高科技创造的条件,我们也许避免不了离开地球的结局。真的摒弃高科技创造的条件,遁入深山做野人也是不明智的行为。但我们可以从个人做起,适当保持与高科技条件的距离,亲近自然,回归本心。不说改变世界吧,对自己而言,那也是幸福的来源。

  《我们没疯!一起回到1900年生活吧》读后感(六):1900乡村生活穿越指南(韩良露)

  居住在纽约,替《国家地理探险杂志》到全世界撰写报导文章的罗根.沃德,在公元二千年时,因工作压力太大而产生的身心焦虑,使他动念要实践一个「住到百年前的探险行动」;他买下了一座保持十九世纪状态的农庄,带着妻子和儿子,过起点油灯、打井水、驾马车、养羊养鸡、种菜、没电话、没计算机、没手机、没电视、没冰箱的日子。」在过了实验性的一年生活之后,这位从前是观察别人探险的人,写下了观察自己探险的生活札记:《我们没疯,一起回到1900年生活吧!》

  老实说,在看着整本书,及看完书后的此时,我都觉得这本书是很不容易推荐的,为什么?因为作者执意退回百年前,但他写出的生活中却不全是歌颂田园的牧歌,他写的百年前的农庄生活中有许多不堪,让读者随时为他们捏把冷汗,当然,书中也有一些闪烁着自然美好生活的片段,却是在付出庞大的代价之后才得到。

  这本书绝不是一厢情愿赞叹回归自然生活,而是如实地观察比较城市文明和农村文明的差异,所谓的good old days(美好的过去)实现起来究竟如何。

  今日的城市文明当然已走到了死角,空气、水、噪音的污染,交通、生活节奏的紧张,但面对城市的问题,退回百年前真是一条路吗?

  其实一百年只是一种衡量的方式,人类文明巨大的改变是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离今天不过七十来年,小时候我常听如今八十五岁的父亲回忆他幼年时在江苏乡下的生活,和这本《我们没疯,一起回到1900年生活吧!》的生活也颇为相似,但我父亲也提到当时他到上海过的生活就和乡下有很大的不同,的确,一百年前的伦敦、巴黎、布达佩斯、上海等国际大城市,早已过着有相当文明便利的生活了。

  这本书的价值,不是怀旧,不是乌托邦的自然之梦,而是表达了如今不少人对城市文明焦虑的反省,用行动去反思生活,让我们看到手工农作的美好与限制,作者在一年自然生活之后,结束了实验,卖掉了农庄,但他们也不想回到大城市,他们选择了中庸之道,过起二十一世纪的小镇生活,如今小镇生活已经成为新一代的美国梦了。

  阅读《我们没疯,一起回到1900年生活吧!》,不是要我们兴起如何效法之的浪漫情愫,而是启发我们如何避免便利文明造成的綑绑,如果你可以不依赖手机、电话、计算机、电视、汽车、微波炉、便利商店等之事物,你又懂得欣赏星光、田野、自然农法、手工食物及慢活人生;那么,你还想住在百年前吗?

  《我们没疯!一起回到1900年生活吧》读后感(七):一条丰富生命意义的时光隧道(《阅读是最浪漫的教养》推荐

  To B宝:

  常听爸妈、外婆津津乐道地回想着从前,和乐的小区、淳朴可爱的街坊邻居,即使不富裕,但是每个人都乐于分享的年代。外婆说《幸福的三丁目》里的场景,就像她成长的童年,令我看了也向往能居住在那人情满满的小镇。

  爸爸另外推荐相似的书《我们没疯,一起回到1900年生活吧!》,没想到,现代真的有人尝试回到一百年前的生活。作者觉得在这科技快速变迁的今天,失去了自我,失去生命的本质,虽然过惯了高科技生活,仍不放弃追寻他“回到十九世纪生活”的梦想。毅然辞去工作,搬到弗吉尼亚州的谢南多厄谷,在那儿过着1900年,没水、没电、没科技,一切都要靠自己双手的生活。

  现代人失去冰箱、电灯、电话等家中必备物品,简直无法生活。从鼠标到斧头,从使用计算机到劈柴,作者夫妇历经许多艰难考验,最终找到生命的源头。淳朴但艰辛的农村生活,与最近的邻居相隔着一公里远。但是,村邻们互相照顾,彼此分享,令人看了极为感动。我们不必像作者一样,回到1900年,如果我们可以适时关心邻居,或许也能拥有一样的人情味!

  梦想,也是这部电影和这本书想告诉我们的。因为有梦想,才有希望。三丁目小镇的每个人都充满梦想,我想这也是他们会快乐的原因。铃木先生梦想汽车事业蓬勃,作家梦想成为文学奖的得主,有的人梦想能找到好工作……因为有梦想,即使失败了,也不会放弃。而《我们没疯,一起回到1900年生活吧!》作者心中真正的收获,也正是达成梦想的过程中那喜悦甘美的滋味。

  《我们没疯!一起回到1900年生活吧》读后感(八):谁能说他们疯了?

  前两天看到一篇文章是《三联生活周刊》采访美国埃默里大学的英语教授马克 ·鲍尔莱,因为该教授写了一本书,名为《最愚蠢的一代》得罪了8700万美国年轻人。在采访中教授表示因为有了互联网年轻人几乎每时每刻都黏在一起,他们没有时间也没有机会独自一 人,读书、思考,或者和父母在一起,听他们谈话,关于外面的世界,关于政治、金钱,或者看电视新闻,听克朗凯特谈“越战”。他说他对数字时代感到恐惧,因为不知道技术要往哪里走,不知道后果会是什么,不知道人们遗失了什么。

  该书的作者罗根·沃德的生活也每天被电子邮件、MSN等互联网产物充斥着,他开始发觉自己有焦虑症、电子邮件上瘾症,他的焦虑在计算机挂掉的那一天达到了高峰,他开始想要从这种生活里抽离出来,去寻找一种简单的生活,去追求生命中恒久不变的东西,而不是每天都过着被手机、电子邮件、信用卡、水电账单和汽车保险等东西主宰的生活。

  毛泽东只是一个名字吗?“二战”只是一个标注了时间和地点的事件吗?卢梭在瓦尔登湖边想了些什么,哈姆雷特关于生命意义的冥想,真的与你无关吗?也许,我亲爱的朋友,你真的觉得这些与你无关,但当你有一天你带着一岁大的儿子去布鲁克林动物园,看到一个十二岁的女孩瞪着农场动物区里的一头奶牛,竟然说不出那是什么动物的时候,你是否会感到悲哀?你是否会思考,是谁剥夺了你的孩子对于生活里常识的认知?你是否会感慨我们正在进入另一个黑暗和无知的年代?

  当我看到这里的时候,我特别能够理解作者做出的关于离开这个全球最富裕国家中最富裕的城市来到弗吉尼亚州乡间过上1900年的农村生活。没有电视,没有电话,也没有计算机,更没有汽车。他们自己种田养牲口,而且只能用一百年前的工具。虽然辛苦,但是终于能过上真正的日子了。

  偶尔也会在新闻和报纸里看到一些关于作者类似事件的报道,比如年薪百万的夫妻双双离职到深山里去居住说是要换一种生活方式;比如某大公司的老板关闭发展中不错的公司跑到丽江那样的地方去开一间小旅馆,把时间花费在晒晒太阳逗逗小猫小狗的身上。

  谁能说他们疯了?他们只是选择了另外一种生活方式而已。

  在作者的叙述中,我们感悟到了另一种生活方式所带来的充实和幸福。从逐渐领会农场动物令人难以理解的行为到思考该如何使用难以捉摸的木柴炉;从了解自给自足的生活是有可能实践的到成为这类社群的一份子;从奴隶挽回貌合神离的婚姻到一起庆祝真正许下承诺的结合。。。。。。随着沃德夫妇这家人的生活体验,我越来越对这样的生活心驰神往。

  只是,我是个没有勇气的人。即使心向往之,终不能实践矣!

  : 此书翻译有待提升!优点是,书中注释很多。

  《我们没疯!一起回到1900年生活吧》读后感(九):纯吐槽

  撇开《瓦尔登湖》不讨论,去年看到《普罗旺斯怎么走》这种潮女进村的故事还是挺乐呵的,不过此类书一多起来就完全吐槽不能了。

  如果清穿剧走的算是“纵穿”路线,那么此书大概可以算是“横穿”。如果说它有什么亮点,那大概是作者和老婆约定的1900年这个点所带来的困扰:这家伙动不动就提醒自己现在是1900年,方便的事儿不能干,可是1900年穿越过来的古董好像也不便宜……当然他还算只萌不呆,1900那年月工业革命大成,各种蒸汽朋克范儿的玩意儿都发明得差不多了,他要定个1700,大概就只能拖家带口去博物馆要饭一年了。

  不过有志于把孩子从激素和屏幕前拯救出来的人倒是可以翻一翻,起码作者的初衷单纯可爱:“儿子不能只认得汉堡不认得牛!”

  末了送一歪联:

  一家三口都挺俊

  没疯何苦穷折腾

  横批:好在就一年

  .S.

  咱身边其实也有践行“乌托邦”更彻底的小伙伴,比如冠华发起的“家园计划”,有兴趣请百度百科之。

  《我们没疯!一起回到1900年生活吧》读后感(十):如果还可以选择,那么我们已经足够侥幸。

  在豆瓣里翻看着各种书评人的页面,突然就失去了方向,到底谁会愿意来看这本书呢。于是决定与其思考,不如就像这本书的作者一样行动吧,自己先写一篇自吹自擂一番再说。

  作者罗根在写这本书之前还是一个杂志的记者,应该就是我们经常很羡慕的那种工作,可以免费去很多好看的地方,写一些下水文,却也能获得不错的薪水,当然作者有着很好的专业精神,又有供养家庭的责任,所以正如他自己所说,忙碌极了。每天只能开汽车,住在空调房里,坐在电脑前回E-mail——看到这里,我只想说,罗根,你还能再得瑟一点吗。你一定没见过中国那千百万的毕业生就业大军,也不太去关注顶着太阳卖苦力的人吧。——开始的时候,我一点也没觉得这本书有什么好看,不过找一两个噱头吆喝吆喝场面吧。

  可是,当我耐着性子看下去的时候,却开始忍不住跟着作者又哭又笑了。执拗的西方人一定是不会什么圆滑的,即使内心纠结一百遍,当他决定建设一个没有汽车、没有电话、没有电脑的农庄生活的时候,他就真的这么做了。

  卖掉城里的房子,换个乡间的小院,把汽车放到库房里,去马厂选一匹性格温润的马代步,甚至准备了1900需要用的各式工具,开辟了自己的农家小院。就这样自顾自的和妻子、和孩子生活了一年。

  最后,他通过这样的实践明白,即便是这样大的生活也并非自己最想要的,于是又投入到了之前的生活里,只是经历过这一切后,家里人都有着可以感受到的变化。

  虽然依然会贪恋书里描述到的:知道每一个动物的习性,了解每一朵花的名字,绽放的时间,自己种田,骑马放羊。在工作压力大的时候,总是很想就这么放弃吧。乡间才是幸福的生活。——可是,这才是最差劲的做法吧。才是逃避吧。如果不能把手头上的事情做好,如何想去建立一个农场呢。

  这本书正是告诉我们了建立一个自己想要拥有的生活方式的艰难与幸福。罗根在实践中,遭遇了干旱、疾病、养殖技术难题和情感危机,一边沮丧一边坚持,并从中获得了自我的成长。

  没有一个真正完美的生活方式,但是其中的坚持就是美丽的。更不妨我们不懈地去探索那个最合适自己的。

  在这样一个尚属和平的年代,能够有所选择,我们已足够侥幸。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