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歪斜的复印》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歪斜的复印》经典读后感10篇

2022-04-04 03:32:3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歪斜的复印》经典读后感10篇

  《歪斜的复印》是一本由[日本] 松本清张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6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歪斜的复印》读后感(一):印歪的是作者的意图

  起初看书名,以为讲的是印厂里的故事,后来看简介说是讲税务腐败的,于是将其和税票联系在了一起,结果看完了整本书,所有推想都成了错的,对的答案却是听了别人的解释才悟到,只是……觉得不那么恰当。

  书是追着看完的,中途很多地方也非常引人入胜,但故事最初的描写实在让人有些倦意,我甚至在看沼田的一举一动时反复瞥了两眼封底,当看到全书仅有16万5千字(相比松本大神的其他书,这本真是文字量少得要命)时,才茫茫然地重新点燃了看下去的动力。

  说起来松本清张的每本小说开头都会絮絮地讲些看似与故事无关的事,但那大多有趣,或令人震惊,或引人入胜,即便回头想时认为必要性不大,但总归已被吸引到了故事里,再想脱身也难了。

  可这本书却不是这样,或者说恰恰相反,沼田的做法对下文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看了故事的进展再回头去想沼田当时的做法,也会让人发自内心地动容,只是……那描写如厚厚的寒冰,明知要凿破才能看到精彩,却感到太累太累了。

  究其原因,大概是沼田的所有举动都是一个人,并没有过多地与外界形成互动,而作者在行为描写的同时又加入了外界对沼田的看法与说法,客观的上帝视角与旁人眼光交错,让故事显得拖沓,松本也许觉得如此交织更能反映出沼田的古怪与颓唐,但事实上我作为读者,感到的却是“已经明白了!别再啰嗦,有什么就快说完好吧!他是很怪很穷,然后呢?”

  不过幸好沼田很快就死了,故事进入到了下一环节,这里又出现了问题:在读者们明明隐约意识到死者是沼田的前提下,作者依旧绕着弯地让你猜谜,这不仅浪费时间,还挺气人。虽然表面上看那些动作是必要的,但非要安排沼田面部尽失来增添办案难度是否真的有必要呢?况且后文说道沼田是入过狱的,难道说警方对他的一切信息都没有留底,再次查案时仍要借助一个出版社的小记者吗?

  故事的合理性、节奏感,似乎比多写两个字、多赚取稿费更重要吧。不过看过松本的一些书,觉得他或许也并非单纯为了多赚取稿费,也许是觉得这样会令故事更有悬念,也可引出更加人性的第三方——记者,也未可知。

  接下来的故事就相对精彩了许多,特别是税务局长尾山的出现让人眼前一亮,这种腹黑的反面角色在现在的作品中应该是多做笔墨的吧,因为会引得读者喜欢,松本对其的言行描写都很到位,而且还留下了伏笔,只是中间有了很大的断层,没有做到这个人的忽隐忽现,实属遗憾。

  同样,作者对横井的描写也很出彩,只是后面借由主编之口说出他的故事,和人物相比就黯然失色了,“原来他遭遇的净只是这样的啊!”,或许一个看上去世外高人的角色,我们对其的期望值也更高了些吧。

  在诡计运用上,拿臭鱼或书箱来装运死人的梗太多,现在看来此情节并不能引人一笑;若刨除对“推理小说”的执念,单纯就社会层面来讲,这本书对税务方面的腐败情节深挖也并不到位,虽然反复说“这里面学问很大”,但写出来的也不过是“骗吃骗喝骗人消费”之类的小打小闹,而对“阶梯”和“社会病”的涉及,又使故事多了两层“中心”,前者对腐败和沼田与横井的死有了更深入的解释;后者又勉强说通了尾山的做法。

  只是中心太多,“圆”就很难转起来,不够生动又不够深入,于是杀人事件就像个看似无意的谎,听的人并不想深究,却有人不断追着解释,听到最后也只能给个“呵呵”的应答。

  由此说来,偏离的不是书中任何人物的心,而是作者写作此书的初衷。也许他想写的是有关“阶梯”这个腐败根源的“大手笔”,但行文之中受到了干扰,或来自自身,或由于外界,最终,讲出来的只能是这样一个鸡肋的故事。

  于是通篇读下来,最令人难过的也只有最初从小职员口中说到忠厚的沼田误入圈套,替背黑锅却最终落得谁也不管的下场——

  犹记得他走的时候,一个人收拾着东西,其余人像躲瘟疫一样张皇逃开,只留下他充满希望的眼神渐渐变冷,变得沉默。

  那一幕就像真的,出现在眼前,久久不散。

  《歪斜的复印》读后感(二):社会派推理小说

  这本书毕竟是社会派推理小说,读起来没有本格派和变格派那么的心惊肉跳,诡计说不上豪华、解迷也说不上精彩。就算跟后起之秀东野圭吾的一些社会派作品来说似乎也缺少一些情感的温暖。但是在这本书里松本大师还是毫不留情的将批判的矛头指向了日本税务署,再一次担当起了揭露社会陋习的战士,用犀利的笔锋将税务署那些科员丑恶嘴脸描写的淋漓尽致,用朴实的语言将那些为了向上爬而不惜牺牲他人生命的所谓社会尖子批评的体无完肤。

  大师毕竟是大师,不仅能够写出优秀的推理作品,而且还能引起社会的反思和人性的思考。

  《歪斜的复印》读后感(三):上层人的职业焦虑

  文/郭玥 日本社会派推理小说宗师松本清张的这一本《歪斜的复印》便将这种复印原理折射于人生:雪白无暇的人生白纸,因为某一次的疏忽差池,墨出字落,那前尘的过往、迷途的曾经,便都尘埃落定成了永生的遗憾。

  一名曾经的税务员离奇死于郊外,某报社记者田原随着调查的深入,将嫌疑镜头一一对准涉嫌贪污的某税务局法人税科长官崎山、同样腐败的股长野吉和崎山的情人美也子,但又都随着嫌犯的死亡或非正常失踪而一一落空。死者越来越多、凶手越来越猖狂,故事越来越复杂,田原将死亡现场的残存片段逐一铺开,“凶手”却仿佛魔术师手里灵活的小鸟,当被告知这一刻“变出的”并不是刚刚“变没了”的那只时,观众开始猜测到底忽略了哪个细节。

  而真正的凶手,本书中“最上层人”代表的年轻税务局长尾山,为了保护自己“阶梯般”向上的职业生涯和身份状态,不惜连杀三人灭口,非仇非情非利益,他最终倒在了上层人的身份焦虑面前。

  “身份焦虑”问题曾困惑西方国家数个世纪,随着中国经济的繁荣,这个问题也来到的中国。在曾出版《身份的焦虑》一书的英国作家阿兰·德波顿看来,人的基本生存条件得到了充分满足之后,“身份焦虑”便会滋生,他不放过任何人,在现代社会,无论富人、穷人还是中产阶级,都摆脱不了“身份焦虑”的困扰。这同天灾一样,是一场无关乎阶层无关地位的心理扭曲。

  这时候,人的主观意识仿佛已经不起作用。职业、身份总是被提纯出来,成为凌驾在头顶的另一种力量,只要人的激情,欲望稍微露个头,命运马上就安排一个相遇、一次追踪、一场博弈、一个有待解开的谜底,让这些被职业和地位操纵的人踉踉跄跄地,被自己也不明了的力量推着,往不归路上走。而他越是渴望金盆洗手,就越是逃脱不了悲剧结局——这与印刷歪斜的纸张是何其相似。

  一桩连环杀人案,牵扯出一个职场上层人的职业焦虑史和心理变态史,他一步一步往上爬的“阶梯”心理是这个时代街灯下眉头紧锁、目光无助、彷徨前行的路人代表,他的痛与恨,与每一位对职场对抱有关切知心的人丝丝相连。

  鲁思·本尼迪克特在她的著作《菊与刀》中,对日本的民族性有过准确的论断:日本人生性及其好斗而又非常温和;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忠贞而又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怯懦——凶手尾山和共犯妻子,正是这种土壤的产物,这也是杀人如麻的尾山,面对畏罪自杀的妻子,却仍然“不舍得”喝下氰化钾的懦弱缘由。

  书的结尾,记者田原关于此连环杀人事件的报道内容比任何一家报社都充实。他们的标题会是什么呢?我猜想,也许是:被职业焦虑胁迫,浪费了四张白纸。

  文章已经发表于《信息时报》

  《歪斜的复印》读后感(四):無題

  欸。通篇結束,竟然不知與書題的關切點是在哪裡。唔,定是理解力退化了。

  於是也不知道該給評論怎樣的一個題目。因為無力感充滿了整個閱讀過程。無力可能是對機構的無力,可能是對人性的無力,可能是對個體的無力,更可能是對自己的無力。在這裡,都有。

  每次讀完松本的作品,明知言辭乏力卻還是要一遍遍的重複很松本。蕭瑟的夜間,昏黃的路燈,模糊的背影,連媽媽桑的笑意也是泛了霧氣,並不切實。小人物們悉數登場,偶然路過的和小人物們不一樣的背影卻讓人直覺的指向兇手,當然,這又是次猜到了結局卻猜不對過程的閱讀。

  當指向性很明確的階梯出現的時候,便猜到了結局,悲傷便蔓延開來。我們一遍遍的重複,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呵。但,這真的是沒有辦法的嗎?

  好在,妻子冰涼的屍體卻給了我們一絲溫暖(這是多麼嘲諷的事情)。在這個搭建起來的絕望而又窒息的空間里,還好,還有愛情。

  《歪斜的复印》读后感(五):这部小说有点一班

  相信推理看多的朋友阅读这部清张作品时,一看到某角色出现就能判断出是否真凶,接下来就不会关心作者怎样把你绕到不搭界的坑里,一心只想读完后发现真凶的杀人动机,其实杀人动机读到一半也能觉察得出。

  凶手当中有个女的,据其身份,是有点出乎意料之外,但细想也在情理之中了。整部故事不显山露水,几乎没有惊艳之举,有点鸡肋感觉,清张朴实的文风质朴的让我怀疑不是他的作品,如果硬是要寻找的话,个人觉得尸体搬运的方式和用遗书交代真相这两块还是有点小意思。

  社会派推理作家当然以社会现象为题材,此书抛开推理破案的过程,纯粹从税务局内部黑暗腐败入手的话,不仅有着解读现实的意思(无论对哪个国度来说),还会让来自神奇伟大国家的读者们联系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也是不是这样?

  觉得翻译一般般。译者喜欢用“席”来代替“叠”,日文也是以叠为多,席较少了,包括国内很多日著译过来几乎都用“叠”这个单位衡量面积;还有,日本“中国”地区的注释很笼统,说是日本列岛的一部分,当然没错,北海道也是日本列岛的一部分,玩太阁信长游戏、看德川武田书籍的朋友都知道,那是日本中国式毛利元就的地盘,北边是外海、南边是内海,所以书中提到出生在那里能看到海。

  还有些印刷上的小错误,但无伤大雅。

  《歪斜的复印》读后感(六):社会派的呐喊

  与其说是一本着重诡计推理的犯罪小说,不如更像是揭露社会的犯罪纪实。松本清张真不愧是开辟日本社会派推理小说时代的宗师,通过新闻记者田原的不懈探索揭露社会不公平现象。但是,着眼于社会现象可能使作品接地气甚至还有可能挖出土壤掩盖下的秘密,却使作品失去了部分可读性。

  平铺直叙的记叙手段,单一的人物构造,粗浅的心理描写,文中的日本人像是同一张脸孔的复制者。可能是看过了更多了苟延残喘、挣扎掩盖、谎言傲慢,我简直不能相信凶手就这样束手就擒了,一个小记者不断的试探就轻易将问题解决。就像柯南一指出凶手,那人就能跪地求饶道出不得已的苦衷。

  有位哲人说,要看一个人的眼睛而不是他的语言,因为当语言被说出来它就已经被加工过。言不由衷,不仅仅是语言贫瘠,有时人的内心自然拒绝着被看透。

  一个被认定的天之骄子,在一场自己无法预料的意外中陷入了为掩盖而不断杀人的漩涡中,生死相依的妻子,为弟弟不惜陷害他人的哥哥,心怀鬼胎的岐山,懦弱胆小的野吉,背后是整个日本的政坛还有社会的现状。松本用尾山的嘴说出了公平正义的意愿。

  被陷害被伤害的沼田的报复让很多人的生命轨迹发生的变化,像黑洞一样将璀璨的流星生生拽入泥沼,惨烈的让所有人警醒、反思。

  社会派的作品总不少被压迫被残害的人也不少能作威作福的高层,如何增加作品的可读性而又不把作品写成翻身做主人的样板戏也是需要研究的方向。

  《歪斜的复印》读后感(七):善与恶的边缘,上与下的颠覆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王阳明

  善与恶有多大界限?灵魂到底怎样才是纯白无暇?

  随着年龄增长,简单的是非观没法解决。

  书中出乎意料的凶手,也是一念之差的后果。人性本恶还是善,我更赞成人性本恶,自私为主,可也没法否认良知的存在。

  这是我常思考的第一个问题。

  上帝赐予肉体的平等,而后人们给自己加上各种身份,快乐吗,有裸体奔跑在伊甸园里快乐吗?我没有看到。

  身份带来荣誉,带来优越感,带来虚荣心的满足,也带来“如果失去该怎么办”的焦虑感。天之骄子,起点高,跌下来也比普通人更痛。

  你年轻有为,前途似锦,这就是你的价值存在?甚至,为了这些肉身外的负担,可以牺牲任何绊脚石?

  这是我常思考的第二个问题。

  松本清张在书里也试图展现社会税务的腐败,而我看到了这两个人性的根源问题。

  我也不知道怎么解决,或许用开篇王阳明的这四句话可以尝试。

  谢谢送我这四句话的好基友:)

  《歪斜的复印》读后感(八):我发现这本也是最后通过遗书阐述案情的(抱歉剧透了)

  有一些剧透,这几天连着读了好几本松本清张的作品,最后都是通过遗书或者文字讲述先前发生的案情真相。读到后面基本猜到凶手了,只不过真的觉得横井很可惜,我本以为他能发挥更多的作用。理论上说他明知危险为什么不小心一点呢,或者写个书信啥告诉田原,这样案子恐怕破的更快。不过若是这样,这本书就更短了。

  的确是社会派的作品,揭露社会有缺陷的地方,这样的杀人动机在这里看来倒也算正常,吐槽一句凶手的好妻子,还有哥哥,简直是包庇罪啊,噢不已经是共犯了。说起来这凶手也够倒霉的,如果不是凑巧手底下有这么两个人或许不会这样,但是他自己的性格也有些懦弱吧,当然鉴于他是"学士"这可能也是没办法的。。

  后面联想到是邻居的问题,有点巧合,碰运气的成分,貌似我这几天读的这几本都有类似的情况。

  最最后吐槽一下自己,我果然还是喜欢便当了不只一个人的小说。。看着比较有意思。。

  《歪斜的复印》读后感(九):致命的阶梯

  小说只是一种文学载体,推理小说自然包含其中。推理小说诞生伊始,大多数读者仅仅把它当做是通俗小说的一个变种,它所带来的无非是诡计之奇、逻辑之巧、解迷之乐而已。虽然历来在推理小说中都会涉及到一些社会性的问题,但有意识的通过推理小说这个载体,将社会问题当做推理小说的核心去创作,松本清张可谓首创。后来这种不侧重于诡计和逻辑,更侧重于对犯罪动机刻画、人物心理描绘以及社会问题批判的推理小说创作形式便被统称为“社会派”。至于“社会派”的诞生对于推理小说史的影响,绝对可以用“别开生面”四个字来形容。

  “社会派”推理的成功有它的必然性。在松本清张崭露头角之时,日本推理正开始进入“本格派严冬”的时期。如同密室之王约翰-狄克森-卡尔预言密室的类型是有穷尽的一样,注重于逻辑、解谜的本格推理在手法上似乎是有穷尽的。面对愈发狭小的创作空间,推理小说家的创作空间逐渐缩小,因此把推理小说的情节置于社会这个更大的背景下是必然的选择。另外几乎任何一种通俗文学随着它的不断发展成熟必然有向经典文学靠拢的趋势,而题材更加厚重,思想更加深刻的“社会派”推理便成为了一种极佳的小说形式。

  对于中国读者来说,松本清张的名头并不陌生。除了“社会派”推理开创者、世界推理三大宗师这些名头之外,随着近几年国内的推理小说热,松本清张的作品也逐渐走入我们的视野。除了最广为人知的《点与线》、《砂之器》、《零的焦点》等经典作品之外,由米仓凉子主演的电视剧“恶女三部曲”也被国内的电视台所引进。而本书《歪斜的复印》虽然在名头上不及前面这些作品响亮,但却是松本清张成熟期的一部佳作。小说笔法细腻流畅,情节一气呵成,结果耐人寻味,把松本清张的创作特点一一囊括,可谓上一本非常具有代表意义的作品,借这部作品我们可以由点及面的窥出松本清张的创作风格及过人之处。

  故事的起因颇为诡异:一个潦倒男子每晚都会在“里欧”酒吧的固定位置坐上好几个小时,他不太消费,只是紧盯着酒吧对面的“春香”饭店。两个月后这位神秘客人失踪,又过了两月在东京郊外发现了一具腐尸。一个行为神秘的失踪男子,一具查不出身份的郊外腐尸,两者之间是不是存在什么联系?在那个神秘男子某晚窥探的“春香”饭店中又隐藏着什么秘密?这起杀人案件的因由始末又是如何?这桩案件引起了警方及东京一家报纸的关注,双方从不同的角度切入,试图挖掘出凶案背后真相。

  与大多数推理作品一样,调查人员通过搜集线索、对知情人的询问、逻辑上的推断等方法,逐渐触及到了案件的核心,凶手的身份和动机也开始浮出水面,而和真相一同大白于天下的还有长久以来存在于日本税务制度中的很多黑幕及丑闻。经过一波三折的调查,报社记者田原终于查出了事实真相。落网凶手的身份让人意想不到,至于他的犯罪动机更是让人觉得诧异,但认真思考小说中的细节,将自己带入到书中的人物中去,却又觉得一切丝丝入扣、合情合理。

  《歪斜的复印》表面上是通过一起杀人案件将日本国内税务制度的黑幕展现给读者,其中既有下层公务人员利用职务之便贪污腐败的嘴脸,还有有钱人有办法逃税避税,穷人面对高昂税收无能为力的无奈。这些社会现象并不是某一个国家的特例,而在任何国家、任何体制内广泛存在。日本推理大师东野圭吾亦在自己的作品《超-税金杀人事件》中调侃过这种现象。而在日剧《龙樱》中更是直击这些问题的本质:社会规则是不公平的,他们由社会的上层制定出来的,社会上层将规则制定地复杂繁琐让人难以理解,而他们却通过这种手段向下层人民攫取利益,税收制度就是如此。

  《歪斜的复印》详细讲述了日本税收制度中的各种阴暗面,在利益的驱使下它既为下级官僚提供了收受贿赂的平台,又成为了上层官僚用来获取政治业绩,进行政治交易的工具。书中虽然描述的是几十年前日本国的情况,却这些根深蒂固的问题绝对值得当下的人们深思。另外,以上这些并不是案件的全部,小说中死者的死因与税务制度有关,却并非因其而死,另外对于税务制度黑幕的揭露还不是松本清张的终极目的。

  其实对于资深的推理小说读者,尤其是拥有现在阅读量及信息量的读者来说,《歪斜的复印》中所涉及到的诡计并不难解,而因为人物不多,凶手的身份也很容易才想出来。再加上当今诸多想象力奇诡的推理小说阅读经历,甚至连凶手的动机都并不是多么难以想象。尤其是当案件的关键提示“阶梯”二字出现的时,对于前文阅读仔细的读者已经能够隐约才想出故事的大致构架了,也许欠缺的仅是细节及作家创作本书的真实目的而已。关于这一切,就要回到那个重要提示“阶梯”上来。

  “阶梯”是松本清张小说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甚至能称得上是松本清张很多作品的灵魂。无论是《点与线》的犯罪目的、《夜光的阶梯》中的险恶用意、“恶女三部曲”中作案动机,无疑不可以在“阶梯”二字中找到解释。“阶梯”在松本清张的小说中代表着一种向上的欲望,一种成功的手段。如果说在前几部小说中的主人公是将犯罪当做一种“阶梯”的话,在《歪斜的复印》中主人公则是为了自己的“阶梯”而不得不实施犯罪,而究其本源就必须说到日本的官僚制度。

  日本虽然是民主社会,但却因历史原因保留了很多封建时代的残留——大财阀对于政治的控制,不同级别公务员的晋升之路,裙带关系,机关内部森严的等级制度等等。译林出版社的这套“译-推理”系列的《震度0》就清晰地反映了日本森严复杂的官僚制度。通过不同级别公务员考试的人仕途也全然不同,而在本书中就体现在税务局中的“学士”与“士兵”身上。两个阶级利益截然不同,但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必须有人牺牲,而小说中的遇害者就是这种利益矛盾的牺牲者。

  众所周知,日本的官僚制度上与我国政治风格有很多神似的地方。其中既有儒家思想的中庸、人情等元素,又蕴含着类似于围棋的造势、打劫、弃子等等。正因为官场中的无数潜规则,造成了一个拥有理想和抱负的人才只能身不由己,一步步的走上一条不归路。对于政治而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这句话永远只是一种空想。松本清张在《歪斜的复印》中既以税务制度为代表,向读者展现了国家机器中的丑陋、黑暗,更是深深地批判了官僚制度的腐朽。尤其是书名《歪斜的复印》,可谓是对整个故事一个极为形象生动的总结,但唯有读完全书,才能体会到这个名字的传神之处。

  透过《歪斜的复印》我们可以隐约窥见,松本清张的小说没有“本格派”对于逻辑与诡计的执着,没有“变格派”的诡谲与怪异,亦没有现代“社会派”的沉郁。松本清张的作品如他的名字一样,清奇平和、张弛有度,没有刻意的气氛渲染,没有精巧的密室诡计,只是用朴实的文字将一桩凶案付诸纸上,继而流露出对于社会深深地思考,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推理风格,与柯南-道尔的幽默轻松,阿加莎-克里斯蒂的精巧华丽,并驾齐驱,在推理小说的历史中熠熠生辉。

  刊于《财经国家周刊》2012年第8期,杂志文为泄底版,此为原版

  《歪斜的复印》读后感(十):故事之外还有故事

  收到书的那天恰巧路过求学本地的税务局,和同学聊起了一个人人心知肚明的话题,本着理所当然的心态去谈论这个同样遍布潜规则的地方。不过心里还是有些愤慨的,看完此书后,心中发出此疑问:一个社会性问题究竟有多大的生命力?自觉现在无能力来改变,但是我想明白,至少去逼近事实,更好的认识这个我将闯荡的江湖-----现代社会。

  或是权力,或是贪婪,击败了每一个人,在欲望面前,人永远是失败的,这是我的个人感受。无论是最初被杀的税务局职员沼田,还是最后被捕的税务局局长尾山。这个案子牵扯的众人,合力将人的社会较真实的展现出来,让心安的人感到不安,让不安的人感到安慰。如此最好。

  为什么这本书会让我的阅读动机这么大?这是个不得不思考的问题。原因我想到什么就会写下来。侦探小说涉猎不多,不过总看过‘名侦探柯南’这部出名的动漫,每每在感叹自己脑瓜不灵活的时候,暗想,这样的人存在现实世界的话太不可思议了,人类还会有犯罪吗?

  某种程度上感觉就像古时的神灵,具有某种震慑作用,犯罪不会消除,但会减少,高智商罪犯可遇不可求。作者没有让他心中的‘福尔摩斯’出现,我想是想让这部作品更贴近生活,或者说想还原的更真切,暴露的更彻底,以期足够让读者了解。心里一直挂念着一句话:‘

  历史书中都不是真相,小说中才有历史的真相’

  我虽知太绝对的东西是不可靠的,不过它还是能起到一种不可或缺的作用,即入门的作用,带我们走进历史,小说不可能代替历史,这是显而易见的,不过我们通过小说可以发现一段我们不曾了解过的历史,不论是我们存于世之前还是之后,我们应有这种自觉,寻找历史,即使无法绝对还原,也要以此为目标,最大程度的逼近那段不为人知或鲜为人知的历史。谁也无法预料历史的进程,不过只要我们开始寻找,历史会被改变也不一定。只是抱着这种心态,默默的,不张扬,不激进的等待。

  除了没有偶像级别的侦探出现让我获取了一点小小的安慰,松本清张的文风也符合我的口味,因此阅读才能进入一种欲罢不能的状态。

  仅凭我的感觉,在没读过他的任何作品和任何评论文字的基础上,我会觉得很舒服,一点也不艰难,也明白他想说的。

  我会顺下去把他的《点与线》等找来看看,已经超越我的预期的一本书,作者值得了解。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