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指南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指南读后感10篇

2018-01-28 21:4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指南读后感10篇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指南》是一本由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出版的软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38.00元,页数:45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指南》读后感(一):伟大的博物馆该是什么样的

  我认识许多热爱逛博物馆的朋友自己也是逛博物馆爱好者。我心里深深以为,逛博物馆是现代人的一个大福利。遥想过去的岁月,所有宝贝都藏在各个深宅大院之中,与普通人没有关系,而藏品的主人,也没有机会去饱览其他的藏品。博物馆,把人类的奇珍、世界历史,放在一座座精美的建筑物中,向所有人开放,用珍品串起浩瀚的历史,讲解博大的世界,这是何等美妙、何等有气派的事情啊。

  几年前留学巴黎的时候同学先回国,留给我一张卢浮宫青年卡。这张卡一年之内可以不限次数出入卢浮宫!论文憋不出,心里郁闷了,经常需要去散心,就一溜烟跑去逛卢浮宫了。

  最喜欢的是埃及馆,海量的收藏,趣味横生,从生到死,各种各样的器物,真是怎么也看不够。古埃及人过得很好嘛,衣食住行那么丰富,首饰又是那么精美别致!第二喜欢的是三楼的鲁本斯长廊,24幅法国王后玛丽·德·美第奇的半裸体巨大画像,铺天盖地,气势逼人。肉欲恣肆,又庄严华美,非常的鲁本斯,非常的王家气派,带给人与中国传统截然不同奇妙审美体验

  贝律铭设计玻璃金字塔,在任何光线下都光辉夺目,而更加让人惊叹的是他对卢浮宫地底动线的改造,使各个翼楼有机连接,人流井然有序。如是,卢浮宫才真正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博物馆。

  后来又去逛了贝律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小桥流水,屋舍俨然,藏品也大多是江浙本地的古玩字画之属,博物馆和藏品之间的关系是有机的。

  有段时间,我住得离南京博物院很近。南博是国内前三大博物馆之一,藏品从旧石器时代直到当代,丰富得令人眼花缭乱。最喜欢一个明朝的粉色芙蓉琉璃壶,每次去都对着默默流口水

  2013年南博整修完之后,我又去过几次。第一次是和几个女友去,大家看到负一楼的民国馆都很兴奋大呼小叫地拍照。后来又和画家同学去,他对民国馆的壁画很不满意:景深没画对,细节也画得不好,是学生还是广告公司画的?既然已经花了这么多钱来整修,为什么不找个画得好的人呢?

  然后我们上楼,坐在院子的长凳上休息

  这是直径接近一米的红木对半剖开做成的长凳。国内哪有这样的红木?清朝就砍完了。这样的大树可能长在非洲和南美的森林里,被盗伐,被偷运,进入中国。我之前只在那种暴发户风格的会馆见过这种木头。抚摸着这非常阔气,却不该被做成博物馆里的长凳的木头,心里很不舒服

  ——博物馆如何花预算是它自己的事,可是,这里面折射出来的,难道不是意识落后吗?我们有许多祖上留下来的宝贝藏品,也花钱造大房子把它们放在里面,可是要进步的地方,还多着呢。

  所以,向大家推荐这本《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指南》——伟大的博物馆当如是。这是一个传奇,一个楷模。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在过去一个半世纪内,从一无所有发展成为“堪称世界上最伟大的百科全书式艺术博物馆“”。没有去逛过的人如我,当然可以先在纸面上浏览,去过的人,也可以通过书来温习博物馆里的奇妙世界。

  这本指南分为五个部分:古代世界、世界文化、欧洲、美国和现代时期。四百五十多页,几百张图,详细的解说和索引,令人大呼过瘾。

  口说无凭,给大家分享下我喜欢的一些珍品吧。手机拍铜版纸,有反光,效果一般,不好意思啦。

  忽然想到,如果转行去做博物馆工作人员,编《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指南》这样的书(对,这本书是该馆自己编著的),一定很开心吧!

  上图是埃及公主的首饰,下图是可爱的河马陶像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指南》读后感(二):世界艺术的碰撞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与伦敦大英博物馆、巴黎卢浮宫、俄罗斯圣彼得堡的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并称为世界四大博物馆,位于纽约中央公园旁,博物馆占有四个街区,包含各国各类珍贵展品300万件以上。这本指南手册十分详尽,它不同普通的指南,其中把大部分经典藏品的介绍记录了下来。大多数人去博物馆看藏品,很少有人每样作品的介绍都看完的,因为时间就不够用,对于这种世界级博物馆来说,想要挨个看完可不是一两天就够用的。所以说这本书可以先了解一下博物馆的大体构造,等到观看完了,有什么不懂的,回家之后慢慢翻看本书细细品味,才是最惬意的。

  大都会主要是展品种类齐全,世界各大洲的展品都有,非洲南美大洋洲的展品对我来说就很新鲜。但在庞大的藏品中,精品就相对少一些了,没太多亮瞎人眼的展品。美国历史比较短,而且大都会是民间收藏起家,和那些有着悠久历史国家以历代皇权攒下的收藏品还是有点差距。中国馆有幅巨大的壁画,从山西某寺庙墙上扒下来的,真是精品。不过其他展品就一般了。

  身边有朋友去过那里,曾经跟我推荐过,但是他自己也说,其中的藏品太多了,看得他眼花缭乱的,最终也没看懂什么。不过却是他觉得最值得去的博物馆之一。我们问当地人票价多少的时候,他们说有的美国人会直接不给钱就进去(因为这是捐赠性的博物馆,推荐的门票价是12刀,但是给不给,给多少可以自由选择。),但是我们去的时候是按照推荐票价给的。进去之后就会发现真的是一个仔细看的话,也许用尽一生都看不完的博物馆。展馆和展物都特别多而且设计得非常和谐合理。进门之后可以购买讲解器,有助于更好地观看和理解。去纽约绝对不可错过的景点之一。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建立初衷很朴实,它的观点是:艺术可以使所有接触到它的人上进,可以促使个人信念擢升,可以帮助工业及制造业进步,可以使向善的理念实现。这座艺术馆也不是一开始就这么辉煌,它也有着自己的艰辛成长史,最终由于一个契机彻底改变命运,接着就一发不可收拾,逐渐成为最顶尖的艺术博物馆。

  由于页码有限,这本指南详尽介绍了博物馆最具代表性的六百件精华藏品,呈现了世界各地的不同风情文化。其中每件艺术品都配以精美的图片最新文字说明,看了书中的古典艺术,不得不感叹古人手艺的精美,工匠精神正是现代社会所缺少的。

  这是本艺术类读物,同时也可当做博物馆的参考指南。图文搭配,很轻松阅读,不论是何年龄,阅读都没有障碍,如果想了解世界的古典艺术品,这是本不可错过的书籍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指南》读后感(三):有种念头遇见艺术品才有

  1、

  什么是艺术?

  每个人的感受都不同。美国女艺术家奇奇·史密斯曾说:“艺术是一种思考方式。就像站在风中,让风随意的把你吹向任何一个方向,然后一切才开始明朗:做这件事,做那件事。”

  我想那是心之所向。

  到底艺术品能给人带来什么?手中这本《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指南》提到在拥有第一件艺术藏品以前就有了这样一个观念——“艺术可以使所有接触它的人上进,促进个人信念擢升,可以使向善的理念实现。”

  拿在手中,这本书很沉,不仅仅是书本身的重量,里面介绍了六百余件艺术品,呈现了六千年人类创造的视觉文化。开始尝试着去欣赏这些,有种仰望群星闪耀的感觉,没有去过大都会博物馆,但仅仅这些图片和介绍,已经让人深深震撼,这太美了,我甚至很感动

  2、

  开始了解雕塑是从电影《卡蜜儿》,那位法国天才女雕塑家因为爱上罗丹而饱受痛苦,而生命力量可以从洁白光滑的石头上传递出来,魔力般。古埃及人认为艺术是保存生命的一种方式,在埃及语中表达雕塑家的单词可以被翻译成“使生命得以保存的人。”有的雕塑甚至不需要完整,只是身体的一部分,而精神与肉体的痛苦或者力量就已经分布在整个身体了,任何片段都可以包含并呈现,《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指南》这本书第一页展示的紧缩扭曲的脸的部分,不需要靠姿势的痛或者脸的愤来传达,因为力就可以让人感同身受,雕塑品表达的所受折磨会点燃人的心。苏格拉底说:“雕塑家能够通过外在形式来描画灵魂动态。”

  3、

  人对艺术有着非常个人化的感觉,没有什么规则,欣赏一幅画也不是必须特别多的了解,有的时候可能会像吃好吃的,只能品尝而无法分享滋味,有的时候却是了解多一点,能品尝的也更多一点。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指南》读后感(四):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美国特色”汇总

  1、

  艺术作品鉴赏从来都是很主观的,哪怕学再多的美学原理,也只是提高鉴赏水平,但对艺术品的感受依然是个人喜好。专业的艺术家应用审美原理来评判一件艺术品的高低,但是喜好更多是自我的一种表达。

  记得刚参加工作时,一个同为学艺术的同事说说过一个故事,他说在学校得过最高分的作品是一个木雕作业

  艺术生找素材时是最纠结的,当时为了应付作业,一度苦苦寻找天日都没有找到适合的。有一天傍晚和同学去学校小树林散步,看到一个形状奇特的树根。这竟然让他突发灵感,把树根捡回来,进行材料改造,重新构思赋予它艺术的想象,作业交了后,竟然脱颖而出,还成那年系里最优秀的作品。如今依然放在学院的优秀作品展馆中。

  用他的说法说,其实就是一个很普通的树根,他仅仅是把多余的地方除掉了,然后用艺术的手段给它配上艺术的语言,能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喜爱,有些出乎意料外。

  对艺术评选来说,往往创意要比美学更加重要,或者说创意占的比重更大。各艺术类比赛情况可以作为一个参考指标,这些比赛选出来的作品,往往会是一些哗众取宠的作品。

  可是能流传下来的作品,经过历史的洗礼,能放到博物馆里作品才是真正回归到艺术水平本身,也是最能体现艺术价值的。

  这些日子一直在精读《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指南》这本书,无论是从质量或者内容的份量甚重。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指南》读后感(五):艺术可以促使所有接触到它的人上进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在拥有第一件藏品以前就有这样一个观点:艺术可以使所有接触到它的人上进,可以促使个人信念擢升,可以帮助工业及制造业进步,可以使向善的理念实现;这是一个基本的社会和道德前提

  借由这些根本原则,大都会博物馆在过去一个半世纪内,从一无所有发展成为堪称世界上最伟大的百科全书式艺术博物馆。

  百科全书式或“环球”博物馆的概念源于启蒙运动时期欧洲创立的模式。大都会博物馆的使命是跨越所有文化和时期收集人类最伟大的艺术成就,包括早至公元前八千纪的物品。这些藏品中的精华既出现在十七个展览部门各自的永久展区,也出现在侧重特定主题、时期或艺术家的临时展览里。同一座博物馆内拥有如此丰富的素材,在看似迥异的历史和传统之间创造出特别的对话,这使访客在一次参观中就能真正地周游世界。

  从许多方面来看,大都会博物馆的故事都是独特的美国故事。这是一个关于雄心、公民责任和慷慨付出的故事:它来自1866年7月4日巴黎的一次午餐,借鉴了欧洲王室赞助了数个世纪的欧洲博物馆,美国著名律师约翰•杰伊在那一天宣布,美国需要自己的艺术博物馆,当天在场的一批美国同胞誓言要共同为之努力。于是,大都会博物馆在四年后成为现实

  自1870年成立以来,大都会博物馆就致力于推广民众教育。其使命宣言在这一点上毫不含糊,声明大都会博物馆“将坐落于纽约市,旨在为该市缔造并维护一座艺术博物馆和图书馆鼓励并发展美术研究以及艺术在生产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推动相关主题综合知识的发展,并为这一目的而提供普及教育”。

  1880年,坐落在中央公园的大都会博物馆首次开放时,受托人约瑟夫•乔特宣告大都会博物馆符合“数百万工人最重要且实际的利益”。然而,博物馆在最初的时期几乎无法向这目标迈进,因为它的开放时间与工作日完全重合,只有士绅阶层人群才有空参观。因此,大都会博物馆的早期参观者在人口构成上区别不大,与那群创办博物馆的富商一样。伊迪丝•华顿的小说纯真年代》将十九世纪末的大都会博物馆描述为“在无人问津孤寂中腐朽”。纽兰•阿切尔同奥兰斯卡伯爵夫人坐在空荡荡的大都会博物馆里,无奈地说:“唔,总有那么一天吧,我想,它会成为一座了不起的博物馆。”

  1880年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指南》读后感(六):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里的“美国特色”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创建与发展既是时代的写照,也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美国故事。它是一座“观念”先行的博物馆,在创建者们雄心勃勃地想要建设自己国家的博物馆时,他们既无场地,也没有一件藏品。经过一百多年来的发展,大都会博物馆已经成为了一座百科全书式的世界级博物馆。

  教育大众:博物馆之道德职责

  大都会博物馆热衷于宣传自己的“信条”,认为人人天生具有爱美潜质,博物馆的任务是通过展示、讲解培训并改善这种与生俱来的美感。现任馆长托马斯·坎贝尔在《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指南》的《导言》中提到,该馆在拥有第一件藏品以前就有的一个观念:“艺术可以使所有接触到它的人上进,可以促使个人信念擢升,可以帮助工业及制造业进步,可以使向善的理念实现;这是一个基本的社会和道德前提。”(坎贝尔,15)这点可以在大都会博物馆于1870年制定的博物馆宪章中得到印证,它明确了该馆的宗旨:“鼓励并推动美术研究、艺术生产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普及艺术相关的知识,进而向公众提供艺术指导与娱乐”,(汤姆金斯,27)又出于对于艺术的严肃性的考虑,1908年大都会博物馆的董事们决定修改宪章,最终投票决定删除了“娱乐”一词。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在创建之时,就确立了“教育”的重要性,这既是出于对当时社会道德沦丧的“痛心疾首”,也是创建们希望建立从根本上有别于欧洲模式的艺术博物馆的努力。南北战争之后,有教养的纽约市民遭到了巨大打击,社会上弥漫着沉沦堕落的气氛,生活的丑陋阴暗面越来越难以被人无视,报纸上充斥着公共和私人丑闻,纽约成为整个国家道德、精神堕落的写照(参阅汤姆斯金,11~18)。尽管在物质上得到了保障,但人们在精神上的需求却得不到满足。新贵渴望与文化融合,生意人阶层对艺术的兴趣越来越浓厚,一些人开始集结起来。波士顿美术馆、华盛顿国家美术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均是成立于1870年,这些博物馆都非常强调教育、提高道德水平和社会改良。博物馆要成为普及教育的工具,在最初,它的基本功能是社会和道德教育,之后才是审美教育。这与典型的欧洲博物馆的情形很不一样,在欧洲,皇室的捐赠和战争的掠夺,催生出广为流行的贵族鉴赏风气,博物馆是贵族的“俱乐部”,普通民众并没有机会成为艺术殿堂里的常客。

  创建之初,董事会曾寄希望于市民的支持。他们推行付费会员制,收取一定的门票,为维持博物馆的运行筹集资金。市民的吝啬让董事们感到失望,但博物馆一方没有放弃努力,一直在为吸引观众而努力。大都会的开放时间也在调整,在夜间开放的试验失败之后,管理者抵住了压力,于1889年开始实行周日开放,使得观众人数和观众群体都发生了大的变化。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第7任馆长托马斯·霍文曾给自己定下一个目标:“把大都会博物馆打造成人民的文化天堂,其中充满乐趣和庆典活动。博物馆应该是一座一目了然的图书馆,能给人们带来最大可能的兴奋和思辨。博物馆应该是一个最能代表公共教育的机构。” 现如今,公众教育仍然是大都会博物馆最重要的投入之一,展览、讲座、公共活动、出版等项目始终体现着推广教育的理念,它的确成为了美国式博物馆的典型代表。

  博收广采:人类文化之展示

  翻阅过《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指南》的读者一定会感慨大都会收藏之“杂”。这座博物馆藏品类型不仅有传统的绘画、雕塑等作品,还包括武器、盔甲、乐器、时装、摄影等等物件;它们来自世界各地,时间跨度从古到今,并仍然在进行着更新。这显示着大都会博物馆要将自己打造成百科全书式的博物馆的雄心,它要成为世界文化展示的殿堂。尽管是一座“世界性的博物馆”,它也充分展现着美国特色,体现着要为美国艺术家做点事的初衷。大都会博物馆也是美国首家系统、大规模收藏美国装饰艺术的主要博物馆(据说,大都会博物馆的创建者们从未想过要收藏美国早期的艺术和工艺品,直到二十世纪初期这种做法才提上议程大都会博物馆的古代艺术藏品)。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最早的一批藏品,得益于业余考古的发现,首任馆长切斯诺拉便是一位精力充沛的考古狂。除此之外,博物馆的成功策动,让当时的新贵们认为“将自己的珍藏的作品捐赠或遗赠给大都会博物馆是一种时尚”。建馆之初,博物馆对待捐赠是来者不拒,直到规模和数量过于庞大,才提高了对藏品质量和条件的要求。政府资助、私人赞助、捐赠遗赠、拍卖购买是该馆馆藏的主要来源。在展示方式上,大都会也是走在前沿,家具展示、房屋结构整体展示的实践都开始得非常早。

  在馆藏方面,大都会今年抛出的“大新闻”无疑是博物馆即将拍卖500多件中国瓷器,引发了业内人士对中国古董热是否要消退的猜疑。实际上,对于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来说,藏品淘汰是博物馆运行的一部分。除了拍卖、出售之外,淘汰还以与其他博物馆交换、互赠等形式进行。大都会博物馆的建筑所有权虽然在政府,但藏品的所有权是归董事会所有,因而董事会有权决定藏品的去留。上世纪五十年代,淘汰藏品还是秘密进行,董事会成员认为大都会博物馆不应明目张胆地搞出售、交易和交换艺术品之类的活动,到了七十年代,淘汰藏品的次数越发频繁,主要是当时的馆长托马斯·霍文的馆藏理念的转换,他认为“决定伟大艺术博物馆的是质量,而非数量”(霍文,285),藏品淘汰也成为博物馆筹集资金的重要方式。

  指南:不止是导览

  值得一提的是,在收藏之外,注重对藏品的研究也是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重要特色之一。尤其是在托马斯·霍文在任的十年,加大了在学术研究方面的投入,这一传统被延续下来。托马斯·坎贝尔认为,“若无对藏品的理解和诠释,我们就和一间托管保护珍宝的仓库并无二致”。在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官方主页上,人们能够看到诸多藏品的信息,还有很多专门研究的电子书可免费下载。而由该馆各部分通力合作编著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指南》也是让观众一览大都会博物馆馆藏与研究的极好的普及读物。

  大都会博物馆建馆一百多年,从一无所有到藏品琳琅满目,从门可罗雀到门庭若市,如今,它俨然已经成为纽约的文化地标之一,是很多游客的必经站。它体量大,藏品繁杂,观众数量也很庞大。吸引观众的成功同时也给参观者造成了很多困扰,它很难继续保持一种“肃静神庙和艺术圣地的形象”。“纸上博物馆”当然不能取代实际游览,但是比起喧嚣拥挤的现场,纸上游历或许更能给我们带来“静观”的可能性。大都会博物馆展示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藏品,而这本指南也绝不仅仅是一份导览手册。在亲临其地之前,做一点功课也好,像要了解它的馆藏特色也好,进行一番细节揣摩与沉思也好,不妨从这本《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指南》开始。

  参阅书目:

  卡尔文·汤姆金斯,《商人与收藏——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创建记》,2014

  托马斯·霍文,《让木乃伊跳舞——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变革记》,2015

  何慕文,《如何读中国画——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中国书画精品导览》,2015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指南》读后感(七):一本艺术博物馆指南

  2016年国庆节差不多半个月的时间行程都是巴黎、阿姆斯特丹、海牙、鹿特丹、布鲁塞尔的主要博物馆、美术馆和教堂,最后去了梵高安息的奥维尔小镇。

  去博物馆干什么呢?或许更多是“我来过,我看过”的结合着历史和环境的较读书更为深刻的体验,半个月内每天浸淫在博物馆的专注,带来的认知上的喜悦和时间没有浪费的满足感。直接从画面的观察上,研究画家的观察视角、意象、风格、技法、传承和作品的材料、色彩、造型、线条、尺寸。有些意象也是我想表达的,艺术家是如何表达的,自己又可以怎样表达。同时结合作品说明,理解画家和作品的历史。

  回来的时候还沉浸在那次的出行里面,翻这本《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指南》,荡气回肠,满腔热泪汹涌。原本计划接下来几年年假的行程是西班牙+意大利,英国,德国+奥地利,美国的博物馆、美术馆和教堂,后来想把计划先搁置一、两年,看看自己能画到什么程度,尤其是技法的锤炼需要有时间,想用年假参加绘画暑假班打磨技法,然后再去博物馆体验。

  更多的学习还是在书本上、在google arts的高清图片上,尽管作品的尺寸没有实地观察的直观。

  正如本书导言所述:大都会博物馆在过去一个半世纪内,从一无到有发展成为堪称世界上最伟大的百科全书式艺术博物馆......包括早至公元前八干纪的物品。这些藏品中的精华既出现在我们十七个展览部门各自的永久展区,也出现在侧重特定主题、时期或艺术家的临时展览里。同一座博物馆拥有如此丰富的素材,在看似迥异的历史和传统之间创作出特别的对话,这使我们的访客在一次参观中就能真正地遨游世界。

  遨游世界,和穿越时空。

  不同于绘画,我经常掠过展览上的器物展,走马观花一晃而过,除非有充足时间,或者是部分雕塑作品展。过去的日常用品、宗教和祭祀用品、建筑构件、家具,如果真的要了解,材料、制作工艺、使用场合、不同文化下物品形态和装饰意象的特征和相互影响、贸易,刨根究底的话,一堆要学习和研究的对象,一辈子根本不够用。

  对这些器物的态度基本是”我知道“有这些器物,从物品说明上有个大致的了解,”百科全书式艺术博物馆“所提供的是框架和引子,撑死我也没有时间成为百科全书式的人。我没有时间去追溯历史,了解来龙去脉,我只能尽可能的去体验这些物品,尤其是意象和古人观察世界的视角。去年5月去云南,山上各种蓝紫色系的花,在混沌未明的世界,漫山遍野的蓝紫色花朵在古人眼里会激起怎样的情感?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指南》读后感(八):与不同地域、不同时空文明的深层次对话

  生命短暂,艺术永恒。人的一生不过百十岁,而艺术却能够穿越时空,从公元前30000年的肖维岩洞壁画,到当代的摄影作品,无不承载着创作者的智慧的情感。每一件艺术藏品都是一部小型百科全书,可以使人增长见识、扩大视野,获取丰富的历史知识和生活常识。因此,可以说艺术品让我们在有限的时间内拓展了人类生命的密度和广度。

  随着物质的极大丰富,人类对艺术品的收藏情绪也日渐高涨,不但电视上的《鉴宝》栏目广受推崇,文化市场上的“文物”仿制品也颇能引起路人关注。对于我们大多数人而言,艺术品的收藏,特别是传自古代的有价值艺术品,更是可望而不可即。但是,艺术是全人类的,我们虽然没有能力拥有,但是依然可以通过参观博物馆的形式,展开与世界文化的对话活动。

  艺术虽然无界,但是艺术收藏却有高低之分。想要纵览古今,极目八荒,美国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英国伦敦的大英博物馆、法国巴黎的卢浮宫、俄罗斯圣彼得堡的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并称当代世界四大博物馆,是参观的首选。其中,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有展品超过200万件,拥有17个展览部门,248个展室,常年展出的作品超过一万件,是当今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型博物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馆长托马斯•P•坎贝尔为了更精彩的呈现馆藏精华,从数以百万计的艺术藏品中,选取了600件最具吸引力和最具达标性的馆藏艺术品,并为每件艺术品撰写了说明文字,形成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指南》。书中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了世界艺术精华,所选作品涵盖了六千年来世界各地的艺术精品,既有欧美大师的油画和雕塑,也有东方风情的水墨画,也有非洲、大洋洲土著的木雕,还有极富特色的武器盔甲、服装设计等。虽然本书的目的是为了吸引更多的人亲临现场参观体验,但是这丝毫不影响本书的艺术性。可以说,《指南》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一件微缩了世界文化精粹的艺术品。

  法国作家纪德曾指出:所谓千古不朽的艺术作品,特点就在不论时尚怎么改变,它总是有办法满足任何时尚中的任何人。《指南》中选取的雕塑、绘画、石刻、陶器等等,都忠实地记录着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状态。比如公元前3800年的北山羊图案彩陶罐、公元前945年的阿蒙神小雕像、大卫与歌利亚之战圆盘等,所采取的优美线条、生动刻画以及独特视角,在今天看来,依然是充满了独特的艺术魅力,细细品味,给人一种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的感觉。

  俄国哲学家车尼雪夫斯基对于艺术的见解更为深刻,他认为:艺术的第一作用,一切艺术作品毫无例外的一个作用,就是再现自然和生活。诚然,在《指南》一书中,我们跨越了时空和地域的界限,看到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人类的生存状况和艺术品位。比如中世纪欧洲的油画作品,生动、形象,以极强的冲击力描述了当时人类的服装打扮,并记载了当时发生的重大事件,为今人理解和研究历史提供了有力依据。特别是对宗教的描述作品,比如《耶稣受难与最后的审判》,以围观者现场目击的角度,记录了这一宗教事件。

  艺术不仅仅是技艺,更是艺术家体验了的感情的传达。比如书中的西班牙画家的肖像画作品《戈雅》。戈雅身穿漂亮的红色衣服,正在与他的喜鹊、雀鸟以及三只睁大眼睛的猫一起玩耍。在基督教艺术中,笼中鸟象征纯真。《指南》对本画作的解读是:戈雅可能打算用这幅肖像画来表现童真世界与邪恶力量只有一线之隔,或者打算借此评论纯真童年和青年时代转瞬即逝的本质。如此种种,都表现了艺术家倾注在作品之中的自身情感和思想寄托。

  翻阅艺术作品的同时,就是与历史和文化对话的过程,细细品味,其乐无穷。法国雕塑艺术家罗丹指出:艺术,就是所谓静观、默察;是深入自然,渗透自然,与之同化的心灵的愉快。这种沟通能够跨越时间和地域限制,无碍的交流和感知,与文化、地域等差异无关。只要能够静下心来,用心理解和倾听,总会得到艺术家隔空传递而来的信息。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指出:“文化多样性是交流、革新和创作的源泉,对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博物馆不仅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守护者,同时也是跨文化交流的使者、社会创新源泉的提供者。博物馆自诞生之日起,就扮演了知识殿堂的角色,在科学知识普及、提高全社会对自然的认识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传播平台、教育平台的作用。可以说,博物馆是艺术与大众中间的重要环节,对舆论的引导,对引导公众的审美趣味、审美导向极其重要。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指南》做法,既宣传了博物馆,又展出了馆藏艺术品,在广而告之的同时,让读者领略了世界艺术之美。这种商业思维与文化艺术相交融的方式,对于文化交流和推动国民艺术鉴赏水平,大有裨益。

  让我们翻开《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指南》,与不同地域、不同时空的文明开展一次深层次精神对话。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指南》读后感(九):通往迷宫的手册

  逛大都会博物馆绝对是对体力和脑力的极大考验。稍不留神,就会迷失在某个片断性的时间和空间中,如入迷宫。每次出来,都小腿酸疼,浑身乏力,恨不得身边有张床能马上躺下来休息。但即使这样,还是想去。

  读了很多批判博物馆的理论,比如博物馆是殖民者冠冕堂皇的藏宝地,用炫目华丽的藏品和主流的话语掩饰了自己曾经的恶行,再比如博物馆是对时间和空间的切割、重叠、分离、重组,是一个福柯笔下的异托邦。

  但每次一走进大都会,这些批判理论就被抛在脑后。千言万语,抵不过看到一件件精美绝伦的物件时那种内心的雀跃和激动。感叹做工之精细、感叹人之灵巧。

  很多时候,语言是乏力的,通过语言的再现也是苍白的。只有和物件面对面的接触,才能感受到蕴含于其中的无限力量。也许是一件瓷器中一道光滑漂亮的曲线,也许是一幅油画里一个带着鲜艳饱满色彩的有力的笔触,也许是一件华服上针脚细密的图案。

  面对如此精美如此繁多的藏品,迷路是家常便饭。因此,如果手边有一本指南,也是一件好事。后浪在2016年8月出版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指南》就极好的满足了这个需求。本书翻译自大都会博物馆最新编写的指南。全书分为古代世、世界文化、欧洲、美国以及现代时期几个板块。从时间跨度和地理区域上对大都会博物馆浩如烟海的收藏品做了划分。而对收录在指南中的每一件藏品,都有其基本信息和一些背景知识介绍,方便读者快速了解该藏品。现任馆长托马斯·P·坎贝尔在序言中指出:“在本书中,我认为最明显可见的就是大都会博物馆百科全书式馆藏的出色质量和多样性。大都会博物馆不愧是一座世界性的博物馆,它展现了五千多年间全球每一个角落的视觉文化。当然,我们的最终目标是吸引您进入这里的诸多陈列室,身临其境地体验这些展品。我充分相信这本书将激励您这么做。”

  确实如此,翻看这本书能够激发人们前往大都会博物馆去亲自看看书中提及的精美展品的强烈愿望。如果硬要说这本书有什么美中不足,那可能是分类系统。馆长在序言中也提及这个问题。确实,将大都会博物馆中十七个展览部门的六百件精美物品进行分类编排,并非易事。不管采取哪一种分类方法,都会有疏漏之处。因此,我想大可不必揪着这些细节不放。本书精良的印刷和大量精美的图片,大可弥补这个不足。

  希望更多人拿起此书,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走进大都会博物馆,一探究竟。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指南》读后感(十):通往艺术的殿堂——在书里畅游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这本来自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官方编写的藏品说明书真的是精彩纷呈,引人入胜!这是近三十年来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首次重新编制,很多馆内展品,以及在原有的内容和信息上都做了更深一步的介绍和拓展。在质量上真的是感人啊!所以这本书也可以说是:没去过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就靠这本指南来过把眼瘾吧!打开这本书,感受扑面而来的来自各个时代的文化艺术气息,在图文并茂的解说中也将你引入艺术的神圣殿堂。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