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赫索格》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赫索格》的读后感10篇

2018-01-29 21:5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赫索格》的读后感10篇

  《赫索格》是一本由[美]索尔·贝娄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41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赫索格》读后感(一):读后感吧

  

刚刚看完的时候自己马上翻出了丁燕的《沙孜湖》,不知道是因为之前F朗诵过她的文章,还是本来就是中文作家,只读了几行下来,全然不同感觉,流畅易懂舒服美丽的文笔;或许因为两本书的主题一样,前者的文字里剖析解读那个混乱年代,间或杂着主人公时而没有规律般的意识流时而精神混乱的独白,所以看下来觉得头皮紧张需要花费很多脑力去消耗它其中蕴含的大量信息量,一不小心,就会抓不住索尔贝娄所要表达东西,变成,啥?我又看完了一段?他说了啥?不是一章,纯粹是一段,文字从眼前流过没有临幸大脑处理器。后者因为本来就是叙事性的故事性的小说,题材处理的又是接近神秘的从来没有接触过的种族,所以我便决定趁着赫索格的残存记忆把一些感想给写下来。 因为赫索格看起来像是一部关于一个犹太人,高级知识分子的一段遭遇,但是叙事顺序则与通常的小说完全不同,它是打乱的,没有时间顺序,没有空间顺序,不按照事情发展规律来,其实,还是有的,总的来说它建立在赫索格坐车,见一个朋友,企图杀害辜负了伤害自己至深的人未遂,探望自己的女儿,后来回到当初自己极不愿意购买的一座乡下mansion的整个过程,只是,他自己的出生经历,与前妻戴茜的,她的母亲的值得提及的一切,与前妻马德琳的,马德琳的亲戚值得提及的,与自己最好的朋友格斯贝奇,与给一只患了肺病的猴子人工呼吸同事的,与自己的各种情人的故事,与自己的兄弟威力瑞拉,与自己的儿子马科女儿琼妮,以及父亲的与母亲的,与父亲后来娶的妻子陶贝姨妈的值得提及的一切都是在这条短暂现实生活线上以一种不辨逻辑方式缓缓道出来。 因为不知道为什么他会和马德琳离婚双方对于这一段感情的控诉有诸多的不一致,所以,一开始看待赫索格的心情与后来看了80%左右对与这一个主人公赫索格的心态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因为知道在一段不成功的感情中,是不能只能听信一面之词的,更别提伴侣这种极其亲密关系中一方有些自己没有注意到的东西伤害到了对方,那么得到的对对方的控诉也是截然不同的。抱着这一种态度,不断的细细猜测故事的真实面目不断还原,才是其中有趣地方。只是因为故事是以赫索格为第一人称叙述的,难免对马德琳的控诉会主观化,所以一开始便对马德琳抱有一种不客观的偏见,导致我看完整个小说下来竟然没有发现赫索格是个如此花心的人,这段婚姻失败并不只是因为马德琳诸多无理取闹要求,对他的一味贬低,还有他的花心!!!!不过他专横这一点我倒着实现在还没有找到。 看到后来,了解了他的出生,知道了他所经历的童年,知道了他在这一段感情里被自己最好的基友和最信任的妻子所背叛时受到了多大的痛苦同时也意识到,正如编写者所点出的,赫索格以写信的形式,揭露的是这个时代知识分子共有的对世界社会迷茫与不安全感。感情失败,离婚像是一次脱胎换骨,但是如果现实世界仍然有可以珍惜可以值得体验的东西,是不会把一个人摧残到如此精神分崩离析的地步的。因为四处都是一片黑暗,所以才会表现得如此绝望吧。 我觉得我好像是爱上了索尔贝娄笔下的赫索格了,哲学博士研究文学,出版的著作让知识分子们拍掌叫绝,他的对待女人善于倾听的魅力,他的风流,他的对于父亲对于喜欢女人的懦弱,都一并了解了下来。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后来他一个人居住在那座房子里的时候,感觉到自己快被复原时,我的长舒一口气。他的哥哥威利对他的关心,真的是暖到我了,还有他的朋友同事对他的照顾。他对于他儿子女儿的爱,尽管他自己当时精神已经这么强撑不下去却还愿意为了自己的儿女而表现得正常,因为听到他们对他的女儿琼妮不好而千方百计想要获取抚养权时,也是因为恰巧看到了格斯贝奇给他女儿洗澡时温柔样子放弃杀机。好吧,也许这也是他懦弱的一面。看到马德琳的时候,如果果真有杀心早就动了手了吧。但是他没有。对于他对马科琼妮出乎意料的爱,父亲对他的爱,兄长对他的爱,看起来是让他撑下去下去的一个很重要原因。我刚刚探知索尔贝娄自己就离婚过五次,跟不同的前妻有过不同的孩子作者是不是借着这部作品来表达对自己孩子们的亏欠之情呢? 觉得还是有轻松幽默的地方的,不多,但是很戳中我笑点呐。 其中,我想特别提及的还有其中的一个人物,菲比。到最后对拒绝接受事实,不愿意承认自己的丈夫出轨了,不愿意放弃自己现有的重复看起来很是安稳的生活。我之前一直猜想,是不是因为赫索格无法在床上满足马德琳所以才被贬得一无是处的,后来发现不是

  《赫索格》读后感(二):索尔贝娄笔下的唐僧

  他们会把你这个混蛋的肠子都打上结,在你的鼻孔上放个计量器,按量向你收取呼吸费。他们会把你前前后后都给锁起来。到那时你会觉得还是死了的好。你会祈求早日归天。你更需要的是一口棺材,而不是一辆赛车。[em]e120[/em]这段话是来自索尔贝娄的《赫索格》,是不是有点熟悉呢,周星星同学的大话西游里至尊宝杀唐僧的理由就是他的啰嗦犹如一只苍蝇,抽出这只苍蝇的肠子也是要打个结,然后手起刀落,嗖的一下。。。。。。这个世界平静了![em]e120[/em]他们都是同道中人对于打个结打个蝴蝶情有独钟哦,在这本书里的赫索格是个离婚的老男人没事干就自言自语的给各种人写信,就像至尊宝拿着月光宝盒来回穿梭的忙活一样,他们遇到同一个问题就是中年危机。唐僧注意了不是你太啰嗦只是你徒儿遇到中年危机。[em]e129[/em][em]e129[/em][em]e129[/em]

  《赫索格》读后感(三):一部适合自己的书-索尔 贝娄《赫索格》

  今天拿到了这本书,在看完不涉及情节的译叙,有关这部书译者的评价外加6页正文之后,便想一抒自己对这本书的喜爱之情,说起来倒有些惭愧

  我真的感觉我与书中主人公有太多的相似处,甚至觉得,当我到了45岁,会不会就是那个样子呢?

  它带给我已许久寻不到的阅读乐趣,我感觉到这将是一部带给我不少启发的书。当然,我没指望作者会在结尾给我或世上千万如斯的痴徒一个皆大欢喜出路,我想更多的是一些安慰吧,这就够了。

  这多时日来,自己也经历了不少事情,正如书中所言“他把自己的一生从头到尾细细考虑了一番,觉得没有一件事做对”,这可怜人儿,我有时也会有这样的念头的。“悲哀懒惰的一种”

  年轻环境或经历的缘故,在许多方面上我们还是存在差别的,但,作一个假设,如果让现在的我把他的人生彻底履行一遍,我想我们就相差无几了,我说的就是这样的相似性。我也喜欢写信,写那些注定不会寄出的信,但倒现在为止,那些都是情书,呵呵。

  不论主人公发生什么,我想这部书我都会笑着看完

  《赫索格》读后感(四):中產階級知識份子的失敗

  這是一本有關中產階級知識份子的書。

  赫索格是位教授,浮士德之類的人物,他對什么都研究,給很多人寫信,不管是活著的還是死去的,有名的或者無名的。

  有些人活在世界上,就像豬一樣,及時行樂,懵懵懂懂,也就一生過去,沒準還很成功;赫索格不一樣,非要把一切弄個明白不行;赫索格和浮士德還不一樣,他是在受了刺激后才開始~

  他很痛苦,他找不到人可以傾訴,所以他寫了一大堆的信。

  他在和第二個妻子離婚之前,還是過的很快樂的。當馬德琳提出沒辦法和他繼續生活下去時,他才發現自己其實對很多事情都不了解。他的那些研究,不能回答在生活里面的碰到的真實的問題。在這些問題之前,他頭破血流。他得承認,馬德琳比他厲害,她對一切了如指掌,他碰到了一個厲害女人。

  他一時沖動花了他父親一輩子的積蓄買下了在鄉下的房子,結果發現他的女人根本不喜歡在這樣的地方生活,她們需要的城里的生活,有party和shopping mall的地方;他的女人和他以為的好朋友通奸;他也沒有錢,他甚至滿足不了他的女人...總的來說,很失敗...

  這就是理想主義的有天真美好幻想的中產階級知識份子的失敗。

  但是,我們就不是赫索格嗎?

  《赫索格》读后感(五):赫索格的不朽抉择

  无系之舟——这是05年索尔贝娄去世时,评论家黄集伟的一个评论。自己也觉得甚为贴切。“也只有在一个“无系”接一个“无系”的漂浮中,一生卑微的蜗行才就此完成。……继续自足于无系之飘,无系之泊,无系之荡,并勉为其难,依旧蜗行。”

  几日里都焦灼在赫索格的悲痛里。这是活着为生者之悲,对生之感性、对活之理性之悲。在赫索格内心充溢的失败中,他从绝望中的跋涉得坚毅,开出绚丽之花。

  ——“我打量着我自己,看到胸膛,大腿,脚——一个头。这个奇怪结构,我知道它会死去。而在内部-有着某种东西,某种东西,幸福欢欣。我没有选择的余地,这种东西能产生一股强大力量,一种神圣的感情,就像橘树能产生橘子,青草能产生绿色小鸟产生性欲。

  ——我的外表太鲁莽,我的智力太狭窄,我的本能有限。但是这种强大的力量,难道他没有任何意义?使这个动物,这个最特殊的动物呼叫某种东西的力量,难道只是一种白痴的欢欣?”

  ——我对现状已相当满足,满足于我的以及别人的意志给我的安排,只要我能在这儿住下去,不管多久我都会感到心满意足。”

  ——“眼下的休息和幸福,只不过是过眼繁华,是生活空虚之间奇异的衬里或变色的丝绸。你给我的生命一直就稀奇古怪……”

  ——我为什么非要是一个心跳不已的人物?但是我是。我是。……我的平衡来自于不稳定

  看到赫索格的这些赤裸地内心剖白,你会体会到,赫索格的成功与不朽在于内心驰骋,失败在于与外物的链接挫败,这让他最后甚至害怕再与人恋爱交流。《赫索格》的结尾像一道昏昏沉沉地晚霞,你读不懂她明天的情绪。赫索格内心的绞痛,是两股常人不辨的粗绳缠绕而成的:向左,他在追问内心的苦旅中获得最大释放;向右,他在刻意与常人融合的行为里,战战兢兢地,时刻躲避成为精神患者可能……

  ——外向爆炸已经变为内向爆炸,曾经光明的地方,渐渐地变成了黑暗。

  在绝望中开出生命之花。

  ——“孤独呀孤独,孤独呀孤独!

  像块石头一般孤独寂寞

  虽有十个手指——依然孤独。”

  就如同赫索格那些追问生存真义的信没有寄出一样。就如以世俗标准认定的一些形迹被视作异端一样。赫索格的结尾模糊,但却摆在每个希望对生命有深刻洞察的人面前两条路。

  “现在,他对任何人都不发任何信息。没有,一个字都没有。”

  向左,向右,读完这本书后的你,一个活着的你,又是走在哪一条路上?

  《赫索格》读后感(六):寻找精神世界立足之地

  2015年,美国作家索尔·贝娄诞辰一百周年。在这个具有纪念意义的时间来阅读这位197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作品,便显得格外意味深长

  纵观索尔·贝娄的整个创作生涯,他都在努力塑造一种寻找“立足点”的人,而以主人公名字命名的长篇小说《赫索格》,成为贝娄此类写作探索中里程碑式的作品。他自己曾以为这是一部卖不到8000本的小说,这部小说却因为对当代人普遍的生存困境和精神困境的描述,而获得了不同阶层读者的响应和认同,《赫索格》从此成为了贝娄有口皆碑的“代表作”,为这位美国犹太作家带来了巨大的声誉。

  《赫索格》整部小说写的是一位中年知识分子五天的生活,但赫索格两次失败的婚姻经历、儿时窘迫家庭生活、亲人朋友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及他不断撰写却从未发出的信件穿插于整部小说之中。

  在普世眼光来看,这个中年男人的生活似乎非常不幸。第二任妻子马德琳穷奢极欲的生活习惯使赫索格疲于奔命,却最终因妻子与他最好的朋友瓦伦丁走在一起而离婚,爱情友情的双重背叛对赫索格造成的打击贯穿了小说始终;前期马德琳为了避免赫索格报复而迁居,赫索格因此很难探视自己的小女儿。赫索格与情人的关系亦处理得一团糟:他在日本女人园子那里享受到了男子尊严却无法继续与之交往,在与雷蒙娜的性爱中得到极大的满足却因此怀疑对方行为不端,继续保持性关系的同时却一再逃避对方的爱情和结婚的要求,甚至对她漫不经心到了残忍程度

  尽管如此,赫索格依然在本质上是一个善良的人。他不曾报复过背叛他的妻子与朋友,甚至还在离婚后帮马德琳找房子并帮她修缮窗户。但在遭遇了一连串的生活变故后,他发现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所掌握的全部理论知识并不足以来为他解答荒诞的世界带给他的情感重击和精神困惑。于是他开始不停的写信,以此来宣泄郁闷,提出疑问和见解,写给活着的朋友、同事、总统,也写给死去的先哲先贤们。然而这些信件从未寄出,现实生活与精神世界的格格不入使他只能诉诸笔端,无力回天,惟遣悲怀。

  赫索格的困境不仅来源于冷酷现实与理想主义的扞格,也来自他的性格,他的家庭。家庭生活的不幸与经济上的困窘造就了赫索格敏感的性格,也使他在儿时就开始关注到“人该怎么活”这个具有哲学意味的问题。赫索格的父亲是位有家庭责任感但内心柔软的硬汉,会因为祖父深情的书信而哭泣,为了扭转家境而在努力经营的生意中屡败屡战,但残酷的现实以及迟钝的生意眼光还是让这个备尝辛酸的男人屡战屡败;赫索格的母亲出嫁前显赫的家世已是遥不可及,昔日的富家小姐如今沦为贫民窟拿破仑街上的厨娘、洗衣婆、女裁缝,粗砺的生活赋予她以左脸去迎接现实、右脸却避开它的逃避心态,然而赫索格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成就确实因为母亲终身都未放弃过对子女的养育和教育;赫索格的哥哥瑞拉处心积虑图谋征服世界、成为百万富翁,而另一个哥哥威利则与哮喘病做着艰难的生死搏斗。对于儿时的赫索格来说,过早承担家庭的不幸使他缺失了男性雄健的自信和健全的人格。

  索尔·贝娄在塑造人物时自有他一套自创一格的笔墨。如果只是通过心理描写、意识流和书信体来结构一部长篇小说来突出主人公的性格,那么这部作品将会显得主题专一却过于单薄。贝娄在状写赫索格幼时的家庭环境时亦不忘以社会环境作为衬托,这种传统的写作手法却被他的语言功力描写得惨淡而结满人间的愁怨:“多雾的冬天,没有黎明。黑暗中,只有灯泡亮着。炉子是冷的。爸爸把炉栅摇了几下,弄得厨房里到处灰尘飞扬。卡珀拉尔粗烟丝害得爸爸咳个不停。烟囱里冒出了青烟。跟着送牛奶的人驾着雪车来了。雪地上,但见垃圾、粪便、死老鼠、死狗到处都是,弄得臭气熏天……拿破仑街,这条发臭的、肮脏的、破烂的、千疮百孔的、玩具般的、饱经风吹雨打的街。”

  同样是表现现代人的精神困境,卡夫卡运用变形、拟人、超现实的手法,以个体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的异化来反映精神上的崩塌(《变形记》),人在生存环境中彷如困兽之斗、面对无物之阵般的精神侵扰惶惶不可终日(《地洞》),甚至面对遥遥相望的理想精神世界却被困在原地而无法抵达(《城堡》)。法语剧作家尤内斯库也在荒诞剧《犀牛》中刻画了人在世俗生活中对精神异化和同一的境况无力扭转而最终随波逐流的变为一只犀牛。卡夫卡、尤内斯库们用扭曲变形的现代主义表现方法来状写早已不再是“从前慢”的社会,而索尔·贝娄则在主题上承继了他们的困惑——时过境迁,人们依然甚至永远可能陷溺在无可逃避、挣脱不得的现实困境和精神荒漠。索尔·贝娄在写作方法上没有传承现代派作家的反传统表现方式,他依然用现实主义来描摹这个太过“现实”的世界和其中无可逃避的人。然而传统现实主义的线性叙事已无法承载对混乱的社会和痛苦迷惘的人类精神的有力传达,因此索尔·贝娄用块状拼接的结构形式、意识流叙述的写作风格来呈现相应的文学主题。《赫索格》里的意识流并非是《尤利西斯》、《达洛维夫人》的非理性叙述,而是秉承心理描写传统的意识流,是为了刻画人物性格和结构小说。

  其实在贝娄几乎所有的小说里,他所描写的这些一直在寻找自己立足之地的人却从未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地位和归属感,他们作为普通人、小人物,仿佛注定了要遭受生活的讥讽、命运的嘲笑,一次一次经历着大同小异的失败。贝娄自己曾坦言:“《赫索格》的主旨在于个人挣脱不了私人的困境,陷溺其中一方面觉得可耻,一方面觉得无能为力。”

  然而索尔·贝娄依然是个乐观主义者,无论是对“也许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难于明确阐述”的人的状况,还是他乐此不疲的创造着这些不断失败的非英雄形象,他更愿意用温和的自嘲风格来表达洞彻人生的智慧,给文字注入新鲜的活力,使作品避免过于苦闷和呆板。尽管索尔·贝娄在写作中提出了对人类处境如此之多的质疑,但他还是相信,艺术是表达并探索这个被质疑的世界最好的方式,他曾引述康拉德的话作为自己的创作座右铭:“艺术企图在这个世界里,在事物中以及在现实生活中,找出基本的、持久的、本质的东西。“

  《赫索格》读后感(七):向冒险骑士致敬的现代知识分子赫索格

  花了一个月时间,读完《赫索格》。也不是每天都看,有时候看着看着就忘了。但大抵知道,全书,写的就是赫索格五天的回忆和遭遇。这本书,拿起过好几回,每回读第一章,都喜欢得不得了。到了后来,又觉得腻,头绪也烦杂,从没读完过。这回读完,感觉很好,对长篇又多了一重的理解,感觉写长篇真是可以做到无穷的自由。读到第三章,就意识到赫索格这个人物,这个到处给人写信的赫索格,和几百年骑着马大战风车的堂·吉诃德很像。只不过赫索格是灵魂深处闹革命,企图以自己的理念说服他人。到了第369页,也就是第八章,索尔·贝娄自己也点出了这一点:“当时他就该停止扮演唐吉诃德这种角色了。因为他不是一个唐吉诃德式的人物,他是吗?唐吉诃德想模仿大人物创建丰功伟绩。他所模仿的是什么呢?……他追求他的恐惧,为了让恐惧来摧毁他。”这里提到的模仿,是指赫索格因为嫉妒,带着父亲的左轮手枪,想去前妻那里把女儿从她的继父手中解救出来。不想弄巧成拙,因为车祸,他的左轮手枪,还有两颗子弹,给他带来了麻烦。事实上,模仿堂吉诃德的,岂止是因为他带着左轮手枪,他四处给人写信,想为自己辩护,遭遇一个又一个女人,不都像是堂吉诃德的行为吗?他明知他自己的一生没有一件事情做对,但仍然试图纠正错误。他说了那么多,到了最后,终于愿意闭住,“一个字都没有”了。因为想到人的无望的努力,但还是要不断折腾,觉得这真是一个无穷尽的主题,波里亚科夫的《无望的逃离》,兰陵笑笑生的《金瓶梅》,一切现代意义上的小说,似乎都可以和这个主题挂上边。这是对人自身的认识,因为人总是在同一个问题上犯错误,人性的迷人之处就显露出来了。

  《赫索格》读后感(八):混不混乱,一样悲剧

  索尔•贝娄是197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赫索格》是他的代表作。

  赫索格是一位大学教授,两次结婚两次离婚,使他对世界的现状极度沮丧。他只能写许多寄不出去的信发泄内心的积郁。写给亲戚朋友、认识不认识的、活着的死了的,甚至上帝和自己。涉及诸多社会问题,迷惑自己的良心、反映世界的混乱。

  译者评价说赫索格的精神危机的本质是一种时代病,如贝娄名言:“不可避免的个人混乱,也就是社会悲剧的写照。”

  知识无用,反省无力,这个世界倡导不择手段的行动力,犹豫徘徊琢磨内心横亘过多的信念判断,就应该避开现实,满足现状。赫索格最终明白了,也妥协了,全书最后,“现在,他(赫索格)对任何人都不发出任何信息;没有,一个字都没有。”

  不混乱了,仍然挺悲剧的。

  《赫索格》读后感(九):赫索格,我,会吗

  昨晚又失眠,眼睁睁的看这天开始亮了,就是没有一点睡觉的意思。想着这几天发生的事情,想着以后的日子,不自觉地感到恐惧。真的不知道,自己能够应付多久。做什么事情都能闻到失败的气息。开灯,继续看我的《赫索格》,其实没有勇气再读下去。赫索格的失败,赫索格的思想,赫索格的心理。。。他的解脱方式,不停的写信,给活着的人,给死去的人;给总统,给贫民区的黑人;给两个前妻,给现在的情人;给律师,给背叛他的朋友。。。却没有一封寄出。研究来研究去的问题,一摞摞的著作,最终留给了乡下的耗子去啃读。功成名就的大学教授,到头来又有什么?精神崩溃的边缘,惧怕亲密的人,看着别人的幸福,折磨自己,衰老下去,走向生命的尽头?活在这混乱的世界上,理不清顺不明,找不到生存的地方。还不如混乱的活着,没有思想,没有个性,和周围混为一谈。就如明亮洁净的厨房里,也总会有你看不到的犄角旮旯,黑乎乎,脏兮兮。不要去想那些个肮脏之物,反正你也看不到,看到了也擦不净那油腻。

  赫索格,“也许笨拙不堪,但他确是按照他所知道的高尚原则生活的。尽管他坐得有点过分,有点不自量力。可是,这是一个有冲劲,甚至可以说有信仰,但缺乏明确的思想的人的悲剧。”这是在美国,在中国呢,或许不会等到你的那股冲劲活到四十岁,早就胎死腹中。反过来看,也许会是好事情。就像是裹小脚,从小缠着那些白布,总比你的脚骨头硬了时再裹来的好。

  “他把自己的一生从头到尾细细考虑了一番,觉得没有一件事做对”我会不会到老也会有这样的“反省”。。。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