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天黑前的夏天》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天黑前的夏天》读后感10篇

2018-01-30 20:00:1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天黑前的夏天》读后感10篇

  《天黑前的夏天》是一本由多丽丝·莱辛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239,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天黑前的夏天》读后感(一):了解固有的差异,更好的认识自己,从而找到真正想要的生活

  【在家 】

  像陀螺一样围着丈夫子女转,显然对方却并不领情。他们各自计划事业和假期,没有人真正理解她的寂寞无助表面上她仍旧维持着过去的样子,就如别人期待的理应的样子,然而内心开始改变:她想要被爱,而不是永远作为爱的永动机。凯特是理智的,她知道时事已经改变她也应改变,可是习惯带来安逸又不忍心放弃,她不清楚真实的自己,她需要真正的了解自己。而突然出现机会,对一个犹豫矛盾的人来说,选择意味着新生命的诞生,何况凯特自身是怀念她充满魅力独立自我的少女时代,也是羡慕玛丽那种有点“离经叛道”却真实可爱生活状态

  【在国际食品组织

  凯特走出家庭这个小圈子,投入工作事业中,迈出了探索自我的第一步。在这里,她遇到各种事物,并在其中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她微笑着面对所有人,是爱的散发者,有求必应温文尔雅并拿着丰厚的资薪。尽管每天都充实忙碌,甚至找不出时间联系家人,但她仍未找到自我。她曾以为工作会带来改变,于是她答应继续工作一段时间。奔波在这些优秀的绅士淑女间,她看到了大家的生活,开始了解丈夫所说的外遇的情况,但仍旧不能理解。于是她决定尝试一下,这就有了杰弗里。

  【在旅途

  这趟西班牙之旅不怎么和凯特的意,本来应该是浪漫的一对却以双方生病为结束。我们看到凯特开始克制自己爱的冲动,尽量不过多关注他人。在旅途尚未结束时,她就开始想念自己的丈夫,只有他能给予她满足。这一章节,说出了凯特关于两性间的思考感受

  【在酒店

  凯特完全关闭了她的爱的发射源,不再满足他人的需求,开始像小孩子一样需求别人的关注和爱。她认为世事所谓的合理都是束缚人的枷锁,嘲弄所有人都是不明就里的带着面具的小丑,被压迫的同时还赞美压迫。她不再注意外表的一切,开始随意的生活,不再理会世间的条条框框,与此同时,她也发现,友谊脆弱。但当身体精神与过去截然相反时,其实也就变成了另一个人吧,个人认为认不出也是情有可原的,但书中的意思是想强调无人了解凯特的痛苦吧。

  【在莫琳的公寓】

  凯特以最真实最自我的姿态搬进了从未来过的、与自己身份经济能力不同的公寓,遇到了莫琳,一个担心婚后成为忘记自我的中年妇女的少女。她们以一种朋友关系,相互关心而不是过分干涉。在彼此间的相互帮助下,找到真正的自己。再次回家的凯特,是成长了的、重生的凯特。

  1 起初,只看出了

  揭示当前社会中年妇女的普遍状况:在习惯的理应如此的生活中,成为所谓的贤妻良母,磨灭了个性,随着孩子的成长离开失去重心儿陷入迷茫状态。提示我们要坚守内心,永远为自己留有一块独立的空间

  正如凯特一样,她迷茫着,但最终在旅途中找到了自我:她爱自己的家庭,是真实的热爱奉献的。

  2 后来,看了一点写作背景,女权主义盛行的时代,于是又有了新的感想

  过犹不及。多少人声称着女性权利受侵犯受不公正的待遇时,变本加厉的侵犯男性的权利?其实我一直不太明白为何情侣间,男朋友一定要把女友宠上天,为何女友永远是对的这种类似的宣言一样的东西

  我们之间应该是平等的。应该认识到彼此间来自性别的局限性,抛弃所谓的大主张,接受自己的不足从而理解自己真实的需要。那种不需要男性的女权主义,是否就忽视了这种差异?存在即有道理吧。认识差异才能更好的协调合作吧。

  凯特从不确定自己的奉献是来自社会道德或者说压力,还是来自内心的热爱,所以开始旅行寻求答案。她的海豹梦境也是自身的写照和预示,没有海豹能离开大海生存,凯特最终也会回到家中继续她的生活,而这场跋涉,会永远铭记心中。

  明知这是枷锁,却仍旧去接受。这是凯特的选择。

  书中没有明确说明孰是孰非——当然它也不应该说——只是给出了一个凯特的选择以我们启示。在千万种生活方式中,在每一个路口时,选择那条初心存在的深爱的道路

  《天黑前的夏天》读后感(二):粗评。

  我是打算看第二遍的。写这个也是为了让自己不至于太久了就忘记了自己当初的想法

  第一遍当然看的很粗。

  现在能想起来的,是开头女主角的生活给人的那样单调重复没有惊喜没有期待的感觉,似乎能看到自己的不久的将来,也逃不过那样的逻辑。她甚至那样淡定的知道丈夫的外遇,但是并不戳穿。是啊,说穿了有什么好处,生活不外是一场吵闹后回到原来的脚步,给已经麻木的心上再添一道抹不平伤痕

  可是,终于有机会让她离开这样的生活,就算时间并不长,至少能让人透一口气。后面的她的兢兢业业的工作经历,与旅友的艳遇,似乎都是她想要认真的过这个过渡的人生的空档期。在这里越是投入,越觉得像是梦一场。果然到最后她还是回去了。回到原来的生活轨道上。

  记得有一段描写说的是如果不化妆,家常打扮走出去,那种没有存在感的体验,没有一个人把你放在眼里的体验。一个人被认识,都是被打上烙印的,是一个固定的符号。如果你没有这个符号,就没有存在感。

  到最终,似乎是很茫然的结束的,看起来像是终于认命,或者是终于找到生活的真意,都不知道。

  我翻得太快了,尽管已经尽量克制,可是这么多年的快餐文化已经让我很难停下脚步。所以一定要再看一遍。连一本书都不能慢慢看,还有什么别的能让我停下呢?

  《天黑前的夏天》读后感(三):婚姻这个东西

  关于婚姻的小说看过两部:《罗斯夫妇战争》和《天黑前的夏天》。《罗斯夫妇》看完第一遍以后恐惧万分的丢到了垃圾桶里,《夏天》看过三遍后,推荐给了母亲

  婚姻对女人到底意味着什么?困在自己的纠结里,与朋友嬉笑间突然明白,不过是正当的繁衍理由而已。不要过多要求,因为期待最终冷的是女人的心。

  微博曾经疯转的一个长微博,印象深刻。大体的意思是:其实小三、婆婆这些在婚姻里面不是最可怕事情,最可怕的是困在沉默的没有情感依靠的婚姻里。所以《罗斯夫妇的战争》里,即使看似和谐中产阶级幸福图景,被罗斯夫人在并无激烈外界因素打扰的情况下,坚决地撕裂。

  回到《夏天》我理解莫琳,她这么一个满是锋芒自我坦直的姑娘,对于失去自己的恐惧。

  我理解杰弗里,处在被要求长大却留恋青春的纠结。

  我理解凯特,我们这辈人的母亲大多是这样在婚姻里牺牲了自己。

  好的作品,真的在各种角色上能看到人性,直指人心

  最黑色地方莫过于,即使经历多少痛苦纠结,她还是会走向困境。因为其实找到自己和失去自己,都有定式,是轮回游戏

  《天黑前的夏天》读后感(四):自我解救的旅途

  我一开始是在想,婚后随了夫姓的人,是不是连自己都一起丢失了?

  这本书我看的并没有太深刻,我没有经历过,但是也不妨碍我尽量的去理解。

  用20年的时间去自我塑造成一个好妈妈妻子,然后有一天惊讶意识到,自己不喜欢这样。该是怎样的冲击。那么上路去找寻自己好了。慢慢发现,现在的自己已经是真实的自己,带着对家人的爱活了20多年的自己。

  这一个夏天,或许真正的意义瑟吉欧,剥开一切弥彰,在找寻自己的过程中发现真是已经在身边。只是习惯到麻木才觉得虚假。

  她怀念着优雅温和的凯特布朗太太,她也找到了真实,再也不是一副空架子底下的灵魂茫然无措,她可以确定的回到家中,确定的去爱家人,再也不是一个傀儡娃娃,她找到了可以坚实的踩踏在大地上的凭据。

  这才是真正好的事情,自己与爱并不冲突

  每个人的活法都不一样但是都是为了爱与被爱。

  《天黑前的夏天》读后感(五):婚姻是牢笼?

  quot;鸡蛋没有被打破,就煎不成蛋饼"

  这是菲利普在关于他的那种法西斯主义思潮时所说的话。改革是他们所坚持贫困人消失的最根本办法,只有改变了社会结构,才能帮助贫困的人走出困境,凯特想起了他和迈克尔以前也这么认为过,但现在他们是自由主义者。成长是一个经历的过程,经历成功失败,经历融合、孤立,经历信任背叛,最后才能看懂这个世界学会他的生存之道。

  “她发现太阳挂在自己的正前方,而不是遥远的身后,藏匿于地平线下”

  凯特在夏日开始时,带着满心的不满困顿,急切的飞出了家门,在国际食品安全组织,在旅途、哎酒店、在莫琳家,她一路无聊兴奋、迷茫、恐惧,最后拨开云雾见天明,高高兴兴地回家,这一切好似都源自于他的不存在感。由之前如众星捧月般的妙龄少女,到后来家庭孩子生活中的中流砥柱,她一直把自己分割成多个部分,分分钟围绕家庭而活。可是孩子长大了,她忽然意识到孩子有他们的新世界,丈夫有自己的工作圈,好似就她一人无所事事不被需要了,或者说不被认可了。恐惧、失落迷惘感汹涌而至。于是她说,我需要出去走走。

  她所希望的是在伦敦的某个角落,在夏日午后温暖阳光惬意地独自品茗沉思。但现实是她去了国际食品安全组织。在哪儿,她给予了同事母亲般的亲切温暖。而她姣好的面容、火红的柔发还有魔鬼般的身材迅速的得到了关注,她被强烈的需求着,但她感觉始终摆脱不了母亲的角色。

  机缘巧合,她被邀请同一青年男子同游西班牙。为什么不呢?她不想回家,想追求一种浪漫激情爱情邂逅,于是她欣然前往。杰弗里比她小12岁,她知道他们的爱情会走的比较艰难,她知道他们不会长久,但谁在乎呢?她只是想背叛丈夫,体会出轨的快感。可是一路下来,杰弗里都停留在了自己的世界里,踌躇着、叛逆着也迷惘着,而凯特,越来越像母亲般的照顾包容着他。后来在困苦面前,她发觉自己想丈夫了,渴望回家了。于是带着疲惫懦弱的身体,她义无返顾的返回了英国。

  她没有回家(房子租出去了,租期未到),安顿在了酒店里。在酒店无微不至关怀下,她越发觉得乏力与脆弱。疾病折磨的她枯荣消瘦,白发肆虐。而她自己也似乎趋于崩溃。走到大街上,站在朋友面前,她仿佛一下成了隐形人,褪去了往日耀眼的装饰,她不再接收到哪怕一丝一毫的关注。她搬去了莫琳家,和这个与自己女儿差不多大小执拗姑娘生活在一起。她们互相作伴,作为对方的倾听者。凯特给莫琳讲自己和孩子们往日的幸福、讲邻居玛丽的恣意生活。莫琳给凯特讲自己对于婚姻的恐惧,对于那种失去自我,抛弃梦想,全身心投入与生活琐事的厌烦与不甘。凯特又成为了母亲,但这一次她不再逃离,她忽然意识到作为母亲,她和孩子间的不变的亲密,作为妻子,她对丈夫的永恒的渴望。这一切似乎从来不曾改变。

  在莫琳决定接受婚姻的那一刻,她提起行李回家了。在孩子们的眼中也许她这个夏天衰老了不少,但那又有何重要的呢?他们从不曾关心这个问题,而她也不再是之前那个为赢得瞩目,追求时尚潮流、维持体型、保持美丽的她了。这个夏天她终于认识到,外人关注的不过是她身上的那层皮毛、皮毛外的那身装束罢了。

  而关于海豹的那个梦,很欣慰,她最终送他回到了安全的大海,这似乎也是必然的结局,他恢复了自由,得到了解放,但却再也不看一眼凯特了。也许一直以来,凯特就是自己梦里的那只受伤的小海豹,最后历尽艰难终于找到了归属就再不愿回头看看以往的自己了。毕竟,生活从来都在向前迈步。

  《天黑前的夏天》读后感(六):一个中产阶级女人如郭四娘般的呻吟

  没有坚持看到结局,刚开始看的时候还想推荐给妈妈看看,越到后面越觉得作者的重心已经越来越偏离一个女人的自白和生活的种种被压抑的情感,而是越来越多的注入了其他让人恶心的元素。且不说这些元素了,多丽丝笔触很细腻,但是这种细腻用在很多事情上只能说,冗长。

  也许中产阶级的女人是有这种纠结,可是看客很多人是冲着什么继百年孤独后最好的小说,才看的吧。百年孤独我认为是很少有作品能匹及的,而这本天黑前的夏天,完全不能与百年孤独相提并论

  多丽丝本想展现一个中产阶级妇女种种压抑与挣扎,所做的努力与牺牲,婚姻与家庭的思考,但是越到后面越变味了,本可以写的更普遍,深刻一些的东西,变成了小女人虚荣的自白,字里行间体现出了位于中产阶级的优越性下才产生的烦恼:比如吃劣质的东西,她会觉得自我鄙视。头发不好看,她会觉得自己低劣,看话剧周围的人对她不够尊敬,她会觉得自己不被足够的尊重,甚至买个比如7-11这种商店里的不够高级的草莓酱,她都觉得痛苦难耐,觉得自己已经沦落到了无法忍受的境地。这种痛苦作者刻画的很到位,仅从写作风格上来说,很喜欢。但是内容就不敢苟同,越到后面越是一种郭四娘般无谓的虚伪下带来的思考和痛苦,而不是一开头的时候那种所有女人都会对自己人生种的种种牺牲和奉献后,而有的挣扎与难过。作者虎头蛇尾的故事进展,开篇让人觉得可以看下去,中间觉得可能结局会好点,快要结局的时候,已经没耐心再看小妇人般的无限制的满篇呻吟了。我承认,这种细腻的情感,每个人都会有,作者也写的到位,可是满篇的这种描写,真的有必要么?

  只是本人不喜欢这种内容的东西。

  《天黑前的夏天》读后感(七):真的有那么好吗

  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出版于1967年,《天黑前的夏天》出版于1973年。我一直没有找到“继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之后最好的小说”的英文原话,也许只是促销的噱头。没有这句话,应该会少卖出不少。

  其实他们的文学土壤和传统都没有可比性啊。也许《百年孤独》太伟大了,很多的小说跟其放在一起都是一种赞美。

  几乎所有的小说都在讲一段旅程,身体的或心灵的,或者二者皆有的,都是在路上,都要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并且做出回答。旅行开始了,你在这一路上会遇上怎样的人和事,每一步都是未知,都是新奇也会是险境,你在这一路上会如何摔倒,如何爬起来,如何狼狈,如何优雅,如何走向成熟,其实也许根本无所谓成熟,不过收获些经验和教训,然后你如何回来,像打完一个人的战争。

  我在开始就猜到了结局,然后就迫不及待地想读完,好把书永远放在一边,为了书架上没有那么多未读的或未读完的书。可我一点儿惊喜都没有,真的没有,我一遍遍地看小说出版时间,确认离现在我读的时间快有四十年了,中间读了一些女性主义的好的或不好的作品,家长里短的“一地鸡毛”式的作品,而这部遥远的异国先驱,并没有高明出多少,也不过是一声叹息,是华丽的袍子里面爬满了虱子,是一个女人的心灵和身体出轨,而且充满了中产阶级的谨慎与虚伪,无所谓悲剧还是喜剧。作者的其它作品我还没有读,感觉比她更遥远的张爱玲写得更好。也许是翻译的原因,诗意尽失。但真正伟大的小说是经得起在不同语言间转换的。如果现在这个年龄的我在1973年,在英国当时的政治经济环境下读到它,会有不同的感觉。

  经典是值得一读再读的,现在我还放它在书架上,只是因为丢掉了腰封的书显得很干净朴素,我喜欢的印刷装帧风格。

  《天黑前的夏天》读后感(八):凯特或者是我 或者是作者

  全身心投入到一个“别人眼中的" 凯特的准备里

  她知道别人眼中自己的样子  就像她站在无数镜子前看到的 无论是在高雅的灯光下 餐桌旁 酒店大厅里 露天的咖啡座里  她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子 不光她一个人对这些敏感 那是生活中很重要的事  那些演员 同样会有体会 多么辛苦啊! 让自我意识随时隐藏在不同的面具后面燃烧

  但她总会最终回到失落 焦虑 忧愁的自己,她把自怜的痕迹仔细收拾的一丝不露  透过她的脸 眼睛 什么也看不出来,但她脑子里却不停的运转 ,把周围和眼前的信息排进去 , 表现出来的则是已经淡化了的一切 

  她的眼神很迟缓 是她有意小心控制的  千万不要表现出来  对某些人的 依赖 沉迷 或过于伤感 。  也不要表现出强烈的渴望 和欲望 , 她一直这么要求自己,虽然她的内心根本不可能永远避开这一切,但是在一些或者很多时候 她要求自己扮演心里的另一个角色 。

  这不是被迫不得不做的 ,而是她“想要”做的 , 她心里本来就存在两个人 ,她需要给两个人分别安排时间 出来透透气 ,活动活动。  当其中一个人表现的时间过长了 她就会疲惫不堪,不得不赶快退回安静的地方 一个人休息 调整 放松

  糟糕的是  一切最低落的时刻 或者不断评判的时刻  一方面要征服欲望 征服的需求  另一方面又不断的质疑 推翻 否定 . 不断的想 不断的想 更加深入的去想  就是"永不停止的感觉"  她必须必须找到点什么事儿做  好结束一件必须停止的事 : 想事儿 .   与其说想事儿不如说是感觉 不停的感觉

  这一切是 " 我 "  是凯特的  而作者应该也是这种人 这种状态非一般人能体会 . 它们存在于生活每一秒每一个片刻里 . 多丽丝·莱辛 能做到把这些东西,每一个细小的片段组合在一起 塑造在一起 , 成为一个完整的 新的东西  这已经很了不起了   

  我至今看过的两本书最能找到归属感  一本是我带你去那  一本是这个  

  高中的时候看了我带你去那 当时我决定以后要写一本那个方向的书   

  而天黑前的夏天   是一个更成熟 更深入的阶段  是一个女性 的阶段  

  《天黑前的夏天》读后感(九):我承认,我对这个女人有偏见。

  耐着性子(极大的性子,只差咬紧牙关了)读到二分之一处,我觉得自己行将崩溃。这是真话。

  满篇跳动飘忽的思绪,拗口的新鲜名词,它们让我沮丧。它们让我不止一次怀疑自己的理解能力出了问题。

  想来,笔者定是强悍的女人,不屑所有平庸的讲述,所以一直絮絮叨叨,籍着凯特的琐碎的毫无逻辑的每一次回忆或者每一次沉吟,让她的自以为是的乱七八糟的看法或者念头满布字里行间,将陈述的声音一次又一次狠狠掐断。这不是舒服的阅读感受。况且,那些回忆或者沉吟的频率似乎太高了一点儿。嗯,很大一点儿。

  此间,我不止一次想到那个被称为壮鹿马立根的男人,虽然清楚,实在不该拿这些个文字去跟《尤利西斯》比晦涩比抽离。

  好吧,我承认,我对这个女人有偏见。可惜偏偏,这是我读到的她的第一本小说。我想要说的是,诺贝尔又如何?诺贝尔也只值一分。

  《天黑前的夏天》读后感(十):天黑前的夏天 一切皆有可能

  如果沒有意外兼職的機會,大概就不會有這麼多的奇遇展開。

  如果這樣想,就岔開了, 凱特必然是要出走的,若不是因為這個緣由,她走得再荒誕不經些,就可以寫成另外的什麽名著了。如托爾斯泰所寫的女人,或者勞倫斯寫的。

  但,這是萊辛寫的,她更理性。或者說更中庸些。更符合女子的做事方式。溫和的調整而不是暴虐地發洩或者摧殘。

  看了這本書,我覺得中國的陳染是可以得諾貝爾文學獎的。

  如果中國文人不再窩裡鬥什麽的,扯遠了。

  其實想說的是,這是一部類似剖析中產階級家庭婦女的一本心理圖冊。偏形而上的那類。

  那些浮華聒噪只想賣弄的女人不在此例,或者說,她們還僅僅只是爆發,未曾真正步入這一社會階層。底蘊差距太遠。我不是想抬中產階級的轎子,是因為中國現在階段除了暴富和平民,沒有中產階級作為緩衝帶,兩極分化必然矛盾百出。 這是因為社會形態不佳,並非是要抬高誰或者貶低誰。階層也是人組成的嘛。

  曾經有一位老先生感歎,這些設計師,你告訴他們,他們聽也沒聽過見也沒見過,更不消說見識過,用過,你怎麼讓他們給你設計出你想要的呢?

  這本書裡瑣碎事務的描述乃至心態微妙之處,不禁讓人讚歎這位老人家的功力不淺。

  甚至和年輕人相處的一席描述也是讓人忍俊不禁,惟妙惟肖。

  乃至後來的關於“法西斯”牽扯出的對社會、貧窮、濟困事務的描述,和理論。

  包括他們的思考及布朗夫婦年輕時和後來步入中產階層對這些問題的討論都有涉獵,羅列出作者個人對這些問題的思考。

  也是溫和的。

  這是一本適合女人讀的書。看不看得出這溫和中的洶湧,以及浪潮過后全身而退的智慧,是個人造化了。

  我是沒這本事的,所以膜拜一下主人公。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