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封口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封口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2-04 20:34: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封口经典读后感10篇

  《封口》是一本由潦寒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的203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012-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封口》读后感(一):营销是个什么界

  ——评潦寒的《封口——中国营销界的罪与罚》

  文/史贤龙

  什么是“界”?分野、范围、疆域、所在。有界则有时,是为世界,即时间空间的聚合,一山一世界,一花一如来,故世界亦称宇宙,有时我们也称之为江湖

  流行的穿越小说,将世界分为六类:人界、鬼界、仙界、妖界、神界、魔界,佛家的世界分类是著名的六道:人,畜生,阿修罗,天,恶鬼,地狱

  佛家六道讲的是果报,即今世业报之来世结果,即所谓业报,其中有往生之报身(人、畜生、阿修罗、恶鬼)、有往生之所在(天、地狱),从概念上看,佛家的六道不是同一范畴,反倒是穿越小说提炼的六道,概念的内涵外延都是同一范畴,即六种不同身份

  佛学思想虽然广大精严,但在六道这个最基础也最核心的概念上,反而不如中国民间观念更精准,此中体现的中印两国文化差异其实颇可玩味,要言之,反映了佛家思维与中国式思维的差异----佛家重分别,中国重混合。

  中国民间观念的六道比佛家六道在角色上更加丰满,包含了人的各种变身,也将每种变身组成了一个个独立的世界,魔有魔界、妖有妖界,各界各有其“道”(规则),各界之角色又可以跨时空交汇。在六界中,人鬼可以殊途,也可以交叉,无数六道穿越的故事由此上演。

  佛家六道又分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每界之中又分各种天(境界、等级,三界共分二十八天),不仅讲身份、讲状态、讲等级,更重要的是讲善恶、讲奖惩,各道各界各天是本质不同、老死不相往来的,所谓一入果报,永劫轮回(不得超生),如八地狱最苦之无间道,即为受无间断苦之意。

  中国的六道比较简单,没有那么多层级之天,各界都是一种身份、一种状态,各界都与人间一样,有着相同的等级结构,甚至一样的社会规则。佛教是要造出出离世间理想世界或苦难世界,中国的观念习惯于将人间的一切投射到非人间。

  混合的中国式思维的特点是,敏感不求甚解,直觉而不重解析。中国的人鬼神仙妖魔故事里,随时可以混搭出纠缠不清的爱欲情仇。

  这就是中国人的基本世界观:世界是个混合体,精确点说是“6道×6界”的混合体----想想我们意识里对世界的观念,未必每个人都能讲清楚这6×6的杂交道道,但你能想到的关于世界的界定,其实都没有超出这6×6混合道道的范围。

  所谓的界,无非如此。说了这一圈,落到营销界这个话题,读者可以轻松联想到,营销界无非也是被中国人这种混合式六道分界着:或者神化,或者妖魔化,或者诅咒化(恶鬼、畜生等),或者美化(天道),或者朴实化(人道),不过如此

  道理虽然明白,但营销到底是个什么界?什么道呢?潦寒《封口----中国营销界的罪与罚》给了一个答案,或者说给了一种曲尽其妙的描述。

  《封口》的内容,除了主人公的爱欲人生同学家庭情人的际遇情感),涉及到营销的描写,基本上可以算是报告文学,这部分的内容,对于任何一个在营销这个圈子里趟过深水的人来说,都不会认为作者在杜撰虚构,毋宁是保守节制的。

  如策划公司如何利诱、色诱加欺骗、威逼获得策划业务企业如何套取外脑主意行业俗语叫骗智)自己组合、媒体如何连敲带诈让企业为丑闻乖乖掏出封口费(公关费)、策划人如何自塑金身装大师扮大仙,书里都有详细描述,有些情节甚至可以与现实人事对号入座

  依靠不学无术的抄袭剽窃、灵机一动、贿赂、谎言,不是策划行业的发明,但确实是策划行业的现实。小说要呈现的营销界的罪与罚,就是中国策划界“原罪式”的生意形态与大师制造。对此,除了一个无耻,还能说别的什么呢?所谓文人无行、斯文败类,亦不过如此。

  自然,读者不免疑问:这是否是营销界或外脑的普遍罪恶

  答案并不重要,凡是江湖(各种界),自然什么都有,重要的是《封口》反映的是比现实或许还干净十倍的内幕。比起天上人间的奢华,海底龙宫的野炮浴只能算入门级;比起房地产的谄媚、贿赂、鲸吞巨额资产(如小说《福布斯咒语》),为获取烟厂的策划业务造出一场危机事故,不过是苍蝇叮了一只臭了的鸡蛋。营销这个界,其实哪里有多少新鲜的罪与罚,无非是普遍人性的投影罢了。

  在欲望失望间,人性的恶从来没有改变:在情欲面前,为了床第之欢,男人可以口吐莲花,当伊人不遂所想、再加女方移情别恋,失望嫉妒怒火可以让男人在爱的名义下杀死昔日爱侣(如近日爆出的周成海刺13刀致死白静案)。

  然而人世间终归是公平的,再多的恶与伪善,也不会减少真善大爱的存在;再多的丑陋与无耻,也不会让美德消失。这个现实,也是放之各界而皆准。

  营销界的人,由于自身角色的不同,在看到《封口》里的各种无耻与丑陋表演时,会有各种情绪反应,但是,说《封口》揭开了策划界的黑幕,满足嘲弄中国策划咨询(外脑)界的自虐式批判,未免大拂作者本意

  以我看法,潦寒在这部小说里,实际上被同一个江湖里的两个主题纠缠,而这两个主题严格地说并非完全重合:营销界的罪与罚,封口。

  我是一直跟着本书“第一营销网”的连载在阅读这部作品,75章里至少在60篇里有过留言,一直觉得作者对上述两个主题的处理非常纠结,因为这两个主题都很关键,可谓切中时弊,作者显然舍不得做出取舍。

  封口主题的核心是真相如何被掩盖,罪与罚的主题是无耻怎样装扮成道貌岸然。要说哪个主题更深刻,显然是封口,这是人类一切权力集团(从政治到企业)几千年来一直在做的事情,反映的是这个时代最深刻的群体堕落与悲哀

  从蒙牛、三鹿在三聚氰胺事件时的媒体公关,到各类舆情监控、关键词屏蔽的高科技封口手段,即使今天的微博时代,照样可以随时对“不良不雅”信息,给出一句:抱歉,此微博已被删除----类似于民国时代报纸的“开天窗”。封口,岂止是为了掩盖真相,简直就是“网罗重重,与虚空而无极”!

  营销界的罪与罚?不过是人世间、各行业到处可见的无耻闹剧的翻版,如莫里哀喜剧里对医生这个职业的讽刺。《无病呻吟》里煞有介事骗钱的医生,现实尖锐,令人鄙视,却并不会摧毁医生这个职业,更不会得出医药是罪恶行业的结论

  上述两个主题既可以写成悲剧,更适合写成讽刺剧,如今放在一本著作里,多少有些相互冲抵。也许作者只想用这种混合的方式宣泄对这个行业的经历感受态度,又或许因经历而起的情感在作者心中纠结燃烧,作者必须用这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我的尊严在思想里面,我的思想在故事里面----有温度的作品,皆是作者个性、思想、情感的不可自抑的流露。

  但我始终感觉,作者如果做出取舍,《封口》这部作品就完全可能变成两部比现有文本更具冲击力的作品:一本以《封口》为主题,表现当今中国社会最深刻的悲哀:这个世界的最大麻烦是,有一部分人永远不想让另一部人知道事情的真相。一本是《中国营销界的罪与罚》,即潦寒引用老舍的话:我要写一出最悲的悲剧,里面充满无耻的笑声

  最悲的悲剧,不只是充满无耻的笑声,而是所有无耻都被“真心地”当作崇高。

  哪里需要神话,哪里就会出现大师;哪里崇拜奇迹,哪里就会诞生神棍;哪里将愿望当做目标,哪里就会出现慷慨激昂骗子;哪里拒绝理性思考与质疑,哪里就会冒出自以为是的摸象盲人。

  人类历史所有最悲的悲剧的根源,无非两个原因:非理性的狂热+不准自由思想(包括质疑)。前者是用情绪、表演、欲望、狂热代替理性,后者则是系统化地掩饰真相、伪造历史、强制或隐蔽地封口、洗脑。

  纳博科夫用《黑暗中的笑声》表明,不是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而是人类不思考,骗子就狂笑。潦寒用《封口》表明:在每一种疯狂的背后,都有一种盲目;在每一个谎言的背后,都是一种狂妄。

  很多疯子,更多瞎子,世界总是不断呈现出如此病态。少一些瞎子,才可以少一些疯子,《封口》对营销界及各界的意义,这样的结论或许才是“正果”。

  更重要的是,无耻与悲剧,不能消灭高尚与理想。

  总有一群人,埋头苦干、正道直行,如鲁迅《故事新编》里补天的女娲、理水的大禹,或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铸剑的眉间尺等,一群不问前因后果、利害得失是非毁誉,只做自己当做之事的怪人、傻人、痴人,一群不争论、不抱怨、力行之、终会死的肉身凡胎。

  没有神仙皇帝,没有救世主,没有天堂地狱,没有转世往生,短暂生命之所为所成,就是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封口》读后感(二):好小说都是幽默

  《封口》的内容,除了主人公的爱欲人生(同学、家庭、情人的际遇情感),涉及到营销的描写,基本上可以算是报告文学,这部分的内容,对于任何一个在营销这个圈子里趟过深水的人来说,都不会认为作者在杜撰虚构,毋宁是保守节制的。

  如策划公司如何利诱、色诱加欺骗、威逼获得策划业务、企业如何套取外脑主意(行业俗语叫骗智)自己组合、媒体如何连敲带诈让企业为丑闻乖乖掏出封口费(公关费)、策划人如何自塑金身装大师扮大仙,书里都有详细描述,有些情节甚至可以与现实的人事对号入座。依靠不学无术的抄袭剽窃、灵机一动、贿赂、谎言,不是策划行业的发明,但确实是策划行业的现实。小说要呈现的营销界的罪与罚,就是中国策划界“原罪式”的生意形态与大师制造。对此,除了一个无耻,还能说别的什么呢?所谓文人无行、斯文败类,亦不过如此。

  《封口》读后感(三):营销人是什么样的底线

  ——评潦寒《封口——中国营销界的罪与罚》

  ■马 可

  经常听到潦寒提这句话:“这个世界最大的麻烦就是,有一部分人永远不想让另一部分人知道世界的真相。”说的时候总是“做高深状”。

  在《封口》的开头又看到这句话。不知怎么的,我一下子就想到了一部美国电影《楚门的世界》(The Trueman Show)。金•凯瑞凭借这部片子得了1999年的金球奖最佳男主角

  《楚门的世界》传达了一种对现实深深恐惧——男主角像正常人一样出生、蹒跚学步、上学、恋爱结婚工作,整日生活灿烂阳光下,然而最后真相揭示则十分残酷,他的一生完全是一档叫做“The Trueman Show”的电视节目,所看到的世界其实是一个巨大摄影棚,他的生活完全是导演创意和操控的结果。当他想出海逃离这个世界的时候,发现天际竟然是摄影棚的一堵墙。

  一位网友的影评说“你所看到的世界,只是媒体想让你看到的世界”。是啊,谁知道自己头上那片天空,会不会突然掉下个摄影灯来?

  潦寒这本书,源自对于中国营销界相同的疑问。他在自序中说,“许多事经不起思考”,“如果不写作,憋不死,但能憋疯”,我完全理解他的意思。在“营销界”这个不大不小的世界里,谁是导演,谁是演员?谁知道真相,谁又在被蒙蔽?谁是“正义化身”,谁应该被惩罚

  《封口》里面的人物新鲜得像要蹦出来,老蔡、白总、何大师、杨铁铜、卫洁、焦曼、花铃……其中有光屁股写毛笔字的独立艺术家沽名钓誉的企业老板装神弄鬼的营销“大师”,企业里做公关传播的美女,一页PPT只写一行字还能做好几百页的策划人,也有容易被大师蛊惑的年轻编辑,当然,还有写了本《洗浴中心》卖给企业老板然后被改名《莲花朵朵》的“我”。

  中国市场受到西方营销理论影响,也不过20多年的光景,但是已经呈现出光怪陆离景象,对中国大大小小的企业来说,“生存”一直是最实际的问题。任正非说过,“十年来,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败,对成功视而不见,什么是成功,是象日本那些企业一样,经九死一生还好好活着,这才是真正的成功。”中国这样的环境、这么大的市场给营销界造就了无数的机会

  机会和原罪是相伴而生的,“胆儿大”的都赚钱了。有渴望生存的企业,就有敢于承诺的“策划大师”;有不择手段的竞争,就有擅长危机公关的圈内人;有历久弥新经典理论,就有敢于叫板儿的“本土观点”……潦寒的这本书,在我看来,并不是要辨个对错,拿他自己的话说,是源自“对媚俗的反感,对龌龊的厌恶,对伪善的憎恨”。

  易中天教授曾有惊人之语:“做教授的底线,是不能和学生女朋友。”初听起来让人觉得可笑,似乎把私生活和职业混为一谈了。但是,做什么都应该有底线,营销界的底线应该在哪里?菲利普•科特勒2011年出版的《营销革命3.0》,把营销的演进过程称为“从产品到顾客,再到人文精神”。是的,“人文精神”已经成了企业营销是否走到高级阶段的标尺。但是,营销是个太大的领域,并非只有企业,整个生态链上的其他参与者们,他们的职业操守和道德底线又在哪里?

  有关“罪与罚”的讨论当然不是愤青骂街,毕竟,我们都是圈子里的人,一不小心就把自己给骂了。看过潦寒这本书,我想,即便是演员,也要经常翻翻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演员的自我修养》,好好做人,认真做事,剧组放盒饭的时候也可以理直气壮地拿了。另外,《封口》的结尾还是很有意思的,“我”在经历了各种荒唐和不可思议的事情之后,不但被自以为的“真爱”所欺骗,还眼睛失明,生命垂危。以男主角的生命作为“营销界罪与罚”的代价,潦寒未免太残酷了些。不过,一个无名小卒尚且知道自省,那整个营销界呢?

  《封口》读后感(四):批叛是一种文化

  在欲望与失望间,人性的恶从来没有改变:在情欲面前,为了床第之欢,男人可以口吐莲花,当伊人不遂所想、再加女方移情别恋,失望嫉妒的怒火可以让男人在爱的名义下杀死昔日爱侣(如近日爆出的周成海刺13刀致死白静案)。然而人世间终归是公平的,再多的恶与伪善,也不会减少真善大爱的存在;再多的丑陋与无耻,也不会让美德消失。这个现实,也是放之各界而皆准。 营销界的人,由于自身角色的不同,在看到《封口》里的各种无耻与丑陋表演时,会有各种情绪反应,但是,说《封口》揭开了策划界的黑幕,满足嘲弄中国策划咨询(外脑)界的自虐式批判,未免大拂作者本意。

  以我看法,潦寒在这部小说里,实际上被同一个江湖里的两个主题纠缠,而这两个主题严格地说并非完全重合:营销界的罪与罚,封口。 我是一直跟着本书“第一营销网”的连载在阅读这部作品,75章里至少在60篇里有过留言,一直觉得作者对上述两个主题的处理非常纠结,因为这两个主题都很关键,可谓切中时弊,作者显然舍不得做出取舍。

  封口主题的核心是真相如何被掩盖,罪与罚的主题是无耻怎样装扮成道貌岸然。要说哪个主题更深刻,显然是封口,这是人类一切权力集团(从政治到企业)几千年来一直在做的事情,反映的是这个时代最深刻的群体堕落与悲哀。

  《封口》读后感(五):为什么写作

  世界上的书已经很多了,并且伟大优秀的作品也是数不胜数,自己为什么还要写作。况自己写的作品未必就比别人的好。想了又想,读来读去,越写越胆小,越写越觉得无聊。渐渐地,为什么写作,成了横亘在我面前一个最大的问题……人生对原点的思考不但有必要,而且还有意义。当我为这种自己内心感受一边沮丧,一边自豪时,法国当代文学家罗朗•巴特尔说的:“要是世界还有什么意义的话,那就是它毫无意义而言,除了世界本身的存在。”我彻底的绝望了,如果前人连你的质疑都已经质疑过了,连你的无聊都已无聊过了,我们不再是对文字的敬畏,而是恐惧……

  铁的现实是,我读了那么多书,对写作的意义思考得这么的荒诞与彻底,最后还是忍不住写。“请你走向内心,探索那叫你写的缘由,考察它的根是不是盘在你内心的深处。你要坦白承认,万一你写不出来,是不是必得因此死去。这是你最重要的。在夜深人静的时刻问问自己,我必须写吗?你要在自身内挖掘一个深的答复。”按照奥地利诗人里尔克的说法,我在自身内一千次地挖掘一个深的答复。我没有试过不写作会不会死,但却正如赵本山与宋丹丹的小品中的台词:“憋不死,但能憋疯。”写作一旦有了生理功能,它已经构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写作的意义都已经显得次要了。

  《封口》读后感(六):我写作,因为我寂寞

  三十三岁这年,我发现像我这样愤世嫉俗的人,在这个日渐卑俗化的社会风气中如果不写作,真会慢慢地变成疯子。尽管现在岁月与责任将我折磨得学着宽容了许多,尽管我离文学圈已经很远,改弦易扬地周游在企业家与富豪之间花天酒地,谈风论月,也不是三十岁以前那种郁郁不得志诅骂式的愤青主义,更不是为了发泄要么留着长长的披肩发抑要么者光头示人,表明自己是一个有思想的“另类分子”。但骨子里对媚俗的反感,对龉龌的厌恶,对伪善的憎恨,仍会经常用调侃、荒诞甚至滑稽的语言去强暴他们。尽管将心中的块垒发泄之后遭到朋友们的“对你有什么好处”的劝慰或者功能的质疑,我会自我安慰地说:“癞蛤蟆爬脚面,我咬不了他们,恶心恶心。”我真的忍不住对既得利益都那种肠油脑满沾沾自喜的恶心,对为了眼前一点点蝇头小利就嚼饭送人、顺口接屁下作的人的憎恶,更忍不住对那些自以为是大师却“一肚子男盗女娼满口仁义道德”的四处作秀者的抨击。

  寂寞是一个尊严问题。我不是生活在魏晋时代,不能像“竹林七贤”那样放达与出格,更也没有“竹林七贤”那种社会地位,每一次“行为艺术”之后,就引来无数的铁杆粉丝。我也不想靠无聊的文字赚钱。不像郭敬明那样,在快餐文化与商业推手的催生下制造一个“文学怪胎”,用一种冗长的句子迷惑涉世不深的青少年。因此,我只能靠写作来安慰自己,来涂描时间的空洞,来打发自己内心深处的寂 寞。

  “我想写一出最悲的悲剧,里面充满了无耻的笑声。”这是20世纪40年代老舍先生写作时发过的一个宏愿。一个甲子的轮回之后,又成了我这个无名小卒写这本小说的初衷。

  《封口》读后感(七):《封口》——皇帝新装的那个孩子

  《封口》没有发行前,我就得知了,知道《封口》发行几经周折,那时没有读《封口》,但光听这个名字就知道这个话题有多么敏感,加之我对潦寒的了解,他的个性使得他经常客串一下《皇帝新衣》里那个矢口说出真话孩子角色。所不同的是那个孩子不是故意的,而我了解潦寒,他是故意的。发行几经周折几乎是一定的,这本小说没被“封口”我觉得反而有点意外。所幸《封口》还是“曝光”了。

  在谈这本书之前,得先谈谈作者潦寒,首先得说潦寒是个不易妥协的人。

  大家都是“文艺青年”过来的,我们那个时代的年轻人似乎都有文学情节,那时我们的偶像不是歌星、明星,而是想成为贾平凹、路遥、莫言式的人物,我那时有这样的梦想,我相信潦寒也是一样的,只不过我会选择成为贾平凹,而潦寒可能选择的是路遥或者王小波等等。可是到了今天我们多数人迫于生计或者物质诱惑,多数都变成了贩夫走卒。

  以诗人为业会饿死人的,我就是那个被饿死的英国诗人透顿给吓怕的,还有那个割自己耳朵的梵高,想到他们我就不寒而栗,据说到现在北京宋庄还有这么一批人,我没有选择这条路,我选择了妥协和折中,既能保持写写画画的爱好,又能赚点钱多好啊!所以我最终选择了“投机取巧”的策划业,而《封口》所披露了就是这个行业,(这个后面还会谈到),我想潦寒是我们这些同学里,坚持到最后的那一个,通常这种人就应该“抱道而亡”,所幸,潦寒没有亡,并且活得相当活跃

  潦寒依然是“文学青年”,几年下来一口气写了近10本书,从散文、访谈、小说,没有他不敢涉足的,我觉得他挺有种,有时我在想,一个人的成功可能跟智商没有必然关联,而完全在于你有没有种,你敢不敢坚持,即便所有人都不看好,你还一意孤行,这时候真是考人有没有种了,想想苏秦也是赢在种上,游说秦王失败,回家嫂子不给开门,老婆不给他做饭,连自己最亲近的家人都给他白眼,可是苏秦仍然选择了坚持到底。至于巧舌如簧只是苏秦的副业,主业就是坚持读书。

  潦寒有这个种,表现在他的坚持上,表现在他无不涉猎上,表现在他敢说真话上,似是而非的谎言令人愉悦,讲真话通常招人痛恨。潦寒根本就不会在乎你听者的感受,敏感也好心理脆弱也好,那只是你的感受,他不会在意你这些感受,更不会为了取悦谁而说些谎言,你恨就恨吧,否则那就不是潦寒了!

  英雄好杀,杀世人所不敢杀;文人好骂,骂世人所不敢骂!

  《封口》的出版一定让人不悦,别的不说,我就有些不悦,因为营销策划界的很多“潜规则”都被他曝光了,《封口》名誉上是小说,其实只不过把小说当成了载体,接书中的人物之口曝光很多黑幕,营销界那些仅存的遮羞布都被他扯下来,让策划界如同一个卖春的女子赤身裸体地曝光在众目睽睽之下,让斑斑劣迹的策划界无处藏身。摆明了有些“砸场子”的味道,但你读下来,又不得不承认,这是个卑劣的行当,这种感觉就如同你被别人合情合理地骂了。我这里需要申明的是,我个人不是潜规则的受益者,恰恰相反,我也是潜规则的受害者,这些潜规则搅浑了这个行业,既然坏了规矩,就眉毛胡子一把抓,所以策划界的都可能被贴上“忽悠”的标签,我最担心的是那些企业界人读完之后,把整个策划界“一棒子打死”。就如同史玉柱在自己的微博上宣称,策划是企业老板的事情,根本不需要“外脑”,这是对整个策划业的一种否定。可能史老板的本意是企业家自己要先有脑,才可以再借助外脑的。可是这种言论很容易被误读,如同一剂瘦肉精毁了整个肉制品行业,一杯毒牛奶毁了整个奶业一样,我担心《封口》会起到这样的效果,倒不是作品里的内容怎样,而是容易被误读。很多人会看了《封口》之后,再也不相信策划界了,坦白讲出于个人利益,我不愿意这个行业再蒙羞。

  但是,纸里包不住火,内幕迟早会曝光,而潦寒正扮演着皇帝新衣里那个孩子的角色,所不同的就是,他是有预谋的,该来的总会来,那就让它来吧!想想这个营销策划界,有几个是真正做学问的?有几个不是沽名钓誉之徒?出书也好、讲课也好,这些不都是“牌坊”?而本质还不就是“搞钱”?赚点快钱,无本起利的快钱!牟其中、何阳、王志刚激起了我们“劳心者治人”的理想和“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

  劳动价值论被搁置一边,取而代之的是投机取巧哗众取宠,一时间“家挟飞钳之术,人持弄丸之辩”。直到今天我才渐渐明白孔老夫子当年简单粗暴地诛杀少正卯的用意。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真正做学问的那些人都是些“失败”的人,马克思到处被通缉驱逐,为了写《资本论》穷到没钱拿药,死了三个孩子,赫尔曼.海因里希.格森最早发现经济学上最伟大的发现——边际效用,而至今许多人都不知道他的名字,克劳德.塞维茨是从自己“常败”的经历中写出了《战争论》,李斯&特劳特当初只不过是通用电气准备解雇的营销人员……

  回过头来,你再看看那些所谓的“成功人士”,真的那么成功吗?他们真的懂吗?你看到的只是你愿意看到的,那些“成功人士”施了个障眼法让你看到而已。

  《封口》就如同对这个行业进行化疗,化疗对人有伤害性,但也是化疗也是必须的。作为小说,《封口》表现出调侃性,你也可以从其中的调侃里找到乐趣,但我想这并非作者的原意,我猜测作者这些有趣的调侃只不过是“佐料”,作者向你披露的是营销界“不能往细说”的事儿。

  我觉得小说中的人物,更象是“玩偶”,通过这些“玩偶”,作者向你演示他的“爆料”,虽然作者自己也化名出现在剧中,但很显然那个“自己”也是“玩偶”,是那个扛着摄像机的“玩偶”。这个“自己”时而身陷剧中不能自拔,时而抽身而出冷眼旁观。

  作为策划界的一员,很显然我没把《封口》当小说看,作为其他行业的你,你爱怎么看就怎么看。当然我的建议是,当小说看,顺便学到很多“精细”。

  由于作者本人在新闻界、营销界、文学界浪迹,所以他能更全面里了解这些文化圈里的猫腻,我想这是普通作家所不能看到的吧!当然作者看到了就有预谋地变身为皇帝新衣里的孩子,突然大吼一声,吓了我们一大跳!

  《封口》读后感(八):小说实际是一部当代史

  潦寒这本书,源自对于中国营销界相同的疑问。他在自序中说,“许多事经不起思考”,“如果不写作,憋不死,但能憋疯”,我完全理解他的意思。在“营销界”这个不大不小的世界里,谁是导演,谁是演员?谁知道真相,谁又在被蒙蔽。《封口》名誉上是小说,其实只不过把小说当成了载体,接书中的人物之口曝光很多黑幕,营销界那些仅存的遮羞布都被他扯下来,让策划界如同一个卖春的女子赤身裸体地曝光在众目睽睽之下,让斑斑劣迹的策划界无处藏身。摆明了有些“砸场子”的味道,但你读下来,又不得不承认,这是个卑劣的行当,这种感觉就如同你被别人合情合理地骂了。谁是“正义化身”,谁应该被惩罚?《封口》里面的人物新鲜得像要蹦出来,老蔡、白总、何大师、杨铁铜、卫洁、焦曼、花铃……其中有光屁股写毛笔字的独立艺术家,沽名钓誉的企业老板,装神弄鬼的营销“大师”,企业里做公关传播的美女,一页PPT只写一行字还能做好几百页的策划人,也有容易被大师蛊惑的年轻女编辑,当然,还有写了本《洗浴中心》卖给企业老板然后被改名《莲花朵朵》的“我”。

  我觉得小说中的人物,更象是“玩偶”,通过这些“玩偶”,作者向你演示他的“爆料”,虽然作者自己也化名出现在剧中,但很显然那个“自己”也是“玩偶”,是那个扛着摄像机的“玩偶”。这个“自己”时而身陷剧中不能自拔,时而抽身而出冷眼旁观。《封口》的内容,除了主人公的爱欲人生(同学、家庭、情人的际遇情感),涉及到营销的描写,基本上可以算是报告文学,这部分的内容,对于任何一个在营销这个圈子里趟过深水的人来说,都不会认为作者在杜撰虚构,毋宁是保守节制的。

  《封口》读后感(九):不仅是营销人无耻

  《封口》就如同对这个行业进行化疗,化疗对人有伤害性,但也是化疗也是必须的。作为小说,《封口》表现出调侃性,你也可以从其中的调侃里找到乐趣,但我想这并非作者的原意,我猜测作者这些有趣的调侃只不过是“佐料”,作者向你披露的是营销界“不能往细说”的事儿。

  封口主题的核心是真相如何被掩盖,罪与罚的主题是无耻怎样装扮成道貌岸然。要说哪个主题更深刻,显然是封口,这是人类一切权力集团(从政治到企业)几千年来一直在做的事情,反映的是这个时代最深刻的群体堕落与悲哀。营销界的罪与罚?不过是人世间、各行业到处可见的无耻闹剧的翻版,如莫里哀喜剧里对医生这个职业的讽刺。《无病呻吟》里煞有介事骗钱的医生,现实尖锐,令人鄙视,却并不会摧毁医生这个职业,更不会得出医药是罪恶行业的结论。上述两个主题既可以写成悲剧,更适合写成讽刺剧,如今放在一本著作里,多少有些相互冲抵。也许作者只想用这种混合的方式宣泄对这个行业的经历、感受与态度,又或许因经历而起的情感在作者心中纠结燃烧,作者必须用这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我的尊严在思想里面,我的思想在故事里面----有温度的作品,皆是作者个性、思想、情感的不可自抑的流露。 但我始终感觉,作者如果做出取舍,《封口》这部作品就完全可能变成两部比现有文本更具冲击力的作品:一本以《封口》为主题,表现当今中国社会最深刻的悲哀:这个世界的最大麻烦是,有一部分人永远不想让另一部人知道事情的真相。一本是《中国营销界的罪与罚》,即潦寒引用老舍的话:我要写一出最悲的悲剧,里面充满无耻的笑声。

  《封口》读后感(十):一个操蛋的人与一部操蛋的书

  ——评潦寒其人及《封口——中国营销界的罪与罚》

  文/王朋

  虽然和潦寒是师兄弟(在同一所高中上过学),但我认识他,却是在他最操蛋的时候。02年,我刚毕业进入艺术研究院,他也刚进入《销售与市场》杂志社。他爱人在艺术研究院文印室工作,偶然一次在他爱人办公室见到他写的书,才知道潦寒是栗门张的,和我们村子相隔不足十里。那时,我也轻狂,抱着浏览的心态胡乱翻阅,却被一篇《高高的栗木门楼》深深的吸引,认真读过后发现这家伙对农村,对生活,对创作有这么深的积淀与领悟力,内心佩服,嘴上不愿承认。当时我相信,假以时日我一定能写出比他更牛的东西。时隔不久,一次结伴回漯河老家。路上他教训我说:“你们现在毕业的大学生都太不勤奋了。像我读过上千本书的人,现在每天还坚持早起读书……”“我每天思考四个小时,对美学的研究非常人所能比。”我嘴上不想饶他,说完还不住的感慨,“会写两笔这么狂妄,真够操蛋的。”

  那时我们才进单位单身的好几个,都和他爱人关系不错,所以,我们经常到他家蹭饭。他呢!虽然说话操蛋,待人却非常随和,尤其是他在《销售与市场》这家名刊当编辑,我们对他的操蛋持一种宽容的心态。“搞策划的人几乎都是一帮子骗子。鸡鸣狗盗、奇技淫技也是策划,真是企业家瞎了眼了。这种策划方案能收百十万,和劫道有什么区别……”闲聊之余,经常听他这样大放厥词谈论营销界的事,尽管我们不是很清楚其中的曲曲弯弯,听着却挺过瘾的,也乐意听他侃叶茂中,朱玉童之流的轶闻趣事,坊间传说。

  03年是一个平淡的年份。这家伙却做了一件大事。四十万买了一套大房子,并且先首付二万就开始装修了,每个月二千的房贷都敢干,真是狂妄之人必有超人之处。新房装修结束,我们去给他燎锅底,看着他书房内整个一面墙的书,才知道这家伙是真有这么多书。“你都认真读过没有?当摆设的吧!”当时,我们几个都戏谑他。“百分之七十的都读过,我每读一本书上面都有批注。”这家伙狂妄地说。为了打击他的嚣张气焰,我们几个抱出一撂书,一本一本的看,果真多数都有批注。我们嘴上仍不服,专门找几本他不可能看的书和他理论。他也不当真,几杯酒下肚什么都忘了。但是,从那以后我却对他刮目相看了。我清楚学识就是积累。照他这个读书法,时间会说明一切。

  生活非常容易让人妥协,尤其是面对感情与贫困的时候。工作二年后,我对创作已经失去了热情时,这家伙却相继出版了《文化营销》、《大败笔》、《中国文化产业案例分析》。“这都是你利用职业之便利搞的东西。”他没有职务,我们变着法的调侃他。虽然我清楚出书不容易,也清楚他是一个非常用心的人,但仍想打击这个操蛋的家伙。“放心吧!编辑是我的职业,写作才是我的事业。别看现在是一个编辑,但圈内的人我放眼里的没有几个。”这家伙大言不惭起来面不红心不跳的,像宣誓一样。“吹牛不报税,吹吧!”我们几个人喝着他的酒,调侃着他。因为,一方面我们觉得他是沾了《销售与市场》这个大平台的光,另一方面是觉得他的水平远不像他说的那么高。可是,我们几个都看走眼了。第二年,他在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了随笔集《故乡在纸上》。我认真读了一篇篇我熟悉的文章后,才感叹这是一本沉甸甸的书,里面有着滴水的忧郁与对文化狂热的挚爱。尤其是他在作者简介中的操蛋介绍:“潦寒,1977年出生于栗门张”完了。“靠,很多作家的简介恨不得把幼儿园得过两朵小红花都写上,他就一句,完了。同时,栗门张除了栗门张村方园十余里的人知道有个栗门张村。天下有几个人知道栗门张的。”这种作法一方面可以理解成大器,有格局,另一方面还可以理解成操蛋。但从那时起,我觉得潦寒的操蛋是一种个性。

  “臧否人物,不留情面。攻击敌人,不惜余力。谈古论今,无所不知。”一方面从他每年惊人的购书量中,我们几个都感觉到这个操蛋家伙这样不屈不挠的博学下去,有一天非弄出大成就不可。一方面又喜欢挑他的刺,抓住他的漏洞不惜余力的攻击他,虽然我们清楚他嘴上永远不会认输。令我们几个没有想到的是,这家伙抑郁……“潦寒兄弟五个,他是老小。他父亲患胃癌时,他们兄弟几个在一起商量为父亲看病的事。他大包大揽地说‘咱们兄弟几个不能因为父亲看病对钱。有钱出钱,没钱出力。如果你们几个都不愿拿钱,我一个人也能给老爹治病。后来,我们拿了十多万,他们兄弟四个加起来拿四五万。最后,我们差一点卖房子。”同一个单位,潦寒的爱人很通情达理,仍忍不住经常给我们抱屈。我清楚我们那儿的风俗,伦理崩溃到像潦寒的书中写的,父母死在屋内好几天了,几个儿子都不知道。这时,我发现潦寒的傲,狂妄是亟于自己的做人理念与行事逻辑。

  “潦寒的父亲不在了……潦寒抑郁了……潦寒为了治疗他的抑郁,开始背诵《金刚经》了……潦寒开始写小说了,名字叫《像花儿一样无耻》……”随着工作时间越长,我深深陷入生活的泥淖之中。悲伤的是,整天无所事事的手忙脚乱,闲暇得焦虑。从潦寒爱人那儿得到的消息积攒到一定的程度,我们就到他那儿求证一下。潦寒果真变了,变得没有以前操蛋了,情绪低多了。“事情的起因有点龌龊……”我们几个看了《像花儿一样无耻》这样的闰说开头之后,觉得这家伙的情绪只是暂时的低落,操蛋的本性并不会改。果真,一年后,他的《总裁思想》出版了,一度在许多家飞机场进入了畅销书排行榜。又一年过去了,他的《总裁访谈》出版了,还有一个很操蛋的后记《一个自大狂的心灵札记》。文章写的非常好,但是,我们几个仍在嘴上不放过他,改口戏谑他“大师”了。

  《像花儿一样无耻》改名《封口》了,签一家出版社,合作不顺利,改签了。他又开始创作长篇小说《歇斯底里》了,素材相当一部分取材于我们单位的人与事,要写成当代的《儒林外史》,并将郑州的“开胸验肺”这个轰动一时的新闻事件穿插进去,要真实的反映这个时代人们精神状态的歇斯底里。最让我佩服的是,在创作长篇小说的空余时间,他在博客上连载“反抗者”系列随笔。他写一篇,我看一篇。一年半后,他的《歇斯底里》杀青时,十八篇反映西方知识分子抗挣精神的随笔也完结了。这两本已被长江文艺出版社签走,马上就要付梓问世了,我才真正的明白这个操蛋之人的“操蛋之举”是多么的不同凡响。

  《封口——中国营销界的罪与罚》机工社出版之后,我还是在他的《每一部书都有自己的命运》这篇文章中看到他历经的波折与磨难。现实生活中,他从来没有给我们提起过。文如其人,果真是喜笑怒笑,肆无忌惮。恰如叶茂中的评价“一塌糊涂,十分精彩。”十年过去了,我却发现自己以前的雄心壮志已被消磨得差不多了,可以说是一事无成。面对这个操蛋的人,我再一次感觉到他的非凡之处。“这个世界的最大麻烦是,有一部分人永远不想让另一部分人知道事情的真相。”这种感悟,也只有他这种操蛋的人能够直面现实,一针见血。在韩寒与方舟子斗得火热的今天,我对韩寒的作品连书名都记不住,潦寒的这句话却经常在我耳边萦绕。

  “天国正在贴近大地,

  在这两者之间,

  我悲伤的用毛孔呼吸。”

  潦寒给我看了他的长篇小说《沉默无处安放》的扉页文字,并给我讲小说大纲:“从计划生育入手,到农村火葬制度为止,描写国人寻找尊严的艰难过程。”故事仍以栗门张为背景,我几乎都熟悉,却没有他这么敏感与执著。这时,我隐隐约约的感觉到,这又是一部操蛋的大作。这个操蛋的人这样创作下去,有一天真的要成大师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封口经典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