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迈向另一个国度》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迈向另一个国度》的读后感10篇

2022-05-19 02:05:2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迈向另一个国度》的读后感10篇

  《迈向另一个国度》是一本由[日]森山大道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26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迈向另一个国度》读后感(一):读至三分之一的无关森山

  上午照旧的例行公事之后,拿出这本书开始读了。在还没看之前,就已经在微博上看见这样一句摘录:“极端来看,我没有,也不想拥有人际关系。对我而言,最重要的是能拥有一个人静静发呆的时间,如此而已。然后,在生鲜超市、便利商店、百元商店那小而安全的购物行为中感受一点微小的喜悦,不多做无谓的思考,孤独而忘情地度日。”这恰好是我读到的最后一篇《饮食》的最末一句话。

  这句话最美的五个字,对我来说,是“孤独而忘情”。说语言是用来描述现存世界的工具,那我想,孤独而忘情的背后,应是再也无法描述的境界与情景了。然后,我暗自以为,或许我和这样一个“超级”的摄影家能在某个点上有些共鸣或者或许一样(?)。

  想当然

  高中老师拿着纸笔在投影机上讲解例题的时候,说道“不要想当然”,尽管我多是睡过了高中的每一堂数学课,这五个字却在半梦半醒之间触动了某一个记忆细胞。只可惜我最擅长的之一就是想当然。同是高中,有一个很美的学姐,我就喜欢那样看着她的照片,偶尔在学校遇见,就算可以有认识的机会(虽然也没有),我也会拒绝。从高中到现在,没有变的一点就是,我不在“拥有”上存在欲望(可能物质除外)——这样我就可以想当然的拥有他/她的最符合我想当然的每一个平面。我并不是无法忍受人的瑕疵,也确实无法完全解释这样的行为。为什么说了这么长的一段无所谓的事呢,大概是因为读了这些章节之后,我并没有得到一个符合我通过那短短一句话喜欢上、然后想当然的森山大道吧。

  恋爱

  我渐渐的把这视为背叛了,但荒谬的是一开始就并没有任何约定。又是高中的时候,我十分嫌弃恋爱(那时还处于“厌恶情感”的阶段)。宿舍八卦的时候我也没什么好参与的,我也没什么好被八卦的,直到现在我也从未有过主动想知道的心情,可是在这样的社会里我还是会在出去聚会的时候两眼放光的假装和别人有许多共同话题。现在我对恋爱倒是没有什么偏见了,不再用自己的世界观去理解世界,一切都变得如此顺畅,结果倒变得开始嫌弃捍卫自己世界观而攻击性十足的人了。最近又无可救药的把人分类成“谈恋爱的”和“不谈恋爱的”,而大多数人可能不知道后者的存在(尽管我也无法确定,但至少有“目前为止”来做个补充定义)。事实上,我到现在也没有思考出孤独和恋爱的共生性。

  上次和朋友聊天的时候,我说,“我不会去爱别人,居然也已经不会被爱了。”其实,也鲜有人爱我,除了我妈,只是我也想混蛋的说,我并不十分接受被爱。

  总之,我能正常地看待恋爱群体,但无法忍受“标榜孤独”与“恋爱主义”的统一(如果这能统一)。假设我有机会开始恋爱的那一天,一定是有一个人让我愿意不再和孤独相处(如果有这样的人)。

  饮食

  其中一章叫做“饮食”。不得不说我也是这样。“总归一句,与其跟别人到餐厅或寿司店吃高级料理,不如独自呆在房里,默默吃着便利商店的食物一边看电视的用餐方式反而让食物更显美味。”

  很早就意识到“吃饭”的意义已经远超于吃饭,是联络感情的几近唯一途径,听到很多的一句话就是“这么寂寞,一个人吃饭啊!”我的朋友都知道我一个人吃饭,甚至不吃饭,也就从不约我吃饭。总之,出去吃饭的情况只有一种,就是不得不去的饭局。

  互相

  这是一段与这本书无关的感触。

  大致两三个星期前,我把所有人都拉进了“不看他们的朋友圈”的列表里(就像别人说的,我真的很极品。。。但这件事我没告诉任何人。。。)最开始我并没有觉得这是个实验性质的东西,单纯的初衷就是让我可以远离微信。虽然也没有百分之百的戒了微信(这根本不可能,没人再用短信和电话来联络了),效果却还是可观的,至少我没有再花上那么多时间去刷莫名奇妙、毫无意义的朋友圈了。这感觉真的很不错,但是几个关系还不错的朋友我会在和他们聊天的时候时不时的想起,于是专门点开他们的朋友圈看看最近怎么样,这就够了。

  我要说的重点却不是这个。“关闭”朋友圈之后,我花极少的时间在朋友圈社交上,也就是说别人的朋友圈我不再点赞不再评论,自己的参与度也大大降低。很微妙的事情(应该是在我预料之外也之内)发生了。我现在偶尔发的一两条朋友圈,如果内容是自拍、hangout一类,赞和评论都莫名其妙的、突然的减少了三分之二,如果内容是日常的文字(一些感慨、抱怨、段子),赞和评论都要逼近零了!我并没有为此感到难受什么的,但觉得有必要把这样一件事写出来。

  “你究竟有多好呢?”“你收到的赞和评论是个人魅力使然,还是社交参与度的贡献呢?”对自己提出了这样的疑问之后,我依然不觉得自己这样极品的行为有什么不妥,因为我觉得答案无需赘述,而接下来的生活不能更加坚定。毕竟我也不是一个这样的人。

  题外

  我又在想,是不是压自己压太紧呢?精神上很紧绷,肉体上却很诚实,但正因如此,精神只能变得更加喘不过气。比如遇到很多不高兴的事情,我会因为自己因为他们不高兴而更加气馁,因为自己没有做到平和,诸如此类的事情许多,以至于我从未为欲望正名,从未向情感妥协。

  我究竟在控制上得到多少愉悦感呢?或许这并不是一个多和少的问题。我并没有在控制上做出多大学问,而是从未间断矛盾与挣扎。

  人说“girls just wanna have fun.”就我来说,的确是那一类dont wanna have fun,却又像《西池袋》文中所述“虽然有时候也会编理由推辞,但如果恰好无事又想打发时间,从话筒背景中传来的娇媚声音,加上窗外新宿诱惑的灯光不停闪烁,让我一不小心就萌生出门赴约的念头。”

  错

  对于所有,我都在试图接受。

  好像开始偏向另一个阶段,我已不知道有什么需要争论,只是what's wrong with being wrong

  《迈向另一个国度》读后感(二):朝着更高的高度

  森山大道出过不少书(真的吗?),但中文译本出得不多,所以大家可能会以为他才出了几本书而已。这本书日语原版是2008年出的,收录的是他不曾集结成书的文章,大多数是以往发表过在杂志的稿,再凑一些新写的命题作文。作者也很坦率,说这书就是编辑这么凑出来的。

  但即使如此,这本书的质量还是不差的。十五万字的带点图片的文字书,就卖将近七十块了,所以装帧印刷还算可以,至少没什么印刷错误、不会那么容易掉纸、字句不会挤成一堆。外在的是一方面,内容好才是根本。我没看过森山大道的摄影作品,除了在这本书里的,也没读过他的文字。读完这书后对他有了一点浅浅的了解。他的作品就是日本作品占很大分量的|日常|题材,在日本很多人拍这种,没有大喜大悲,没有大鸣大放。而他的文字也是贯彻了这种风格。

  他一方面是个宅男,喜欢在家无所事事,喜欢独逛超市便利店,还扫零食,不喜欢和人交往(美女除外)。另一方面又是很勤奋的工作狂,和家里人团聚很少,多次出差外国拍照出书,出版商们提出的要求也不拒绝。

  一位摄影师,出摄影集才是正道啊,没错,他的影集在日本出得已够多,那么就顺势出文集吧。国内如果引进影集,成本高,卖价高,没人买,根源是缺乏群众基础。所以引进文集才有可能卖得出去。如果是为了读散文,那应该去读正统作家的文章,而不是一个摄影家。所以看这本书的人基本都是搞摄影的。我相信不少人都是抱着学习摄影的目标来看这本书的,但大多数人会无功而返。其实相比起来,读这本书比起读那些国产的所谓从新手到高手之类的技术书要更有帮助。

  如果你想读这本书收获更多,看过他的摄影作品再来吧。

  编误居然在最后的版权页,真是功亏一篑,JJ431,可能很多人从来没看过版权页不知道错在哪里。

  欢迎还没看过此书的读者留言提问。

  《迈向另一个国度》读后感(三):一以贯之

  看完《直到长出青苔》直接看了《迈向另一个国度》。

  “直到长出青苔” :日本国歌《君之代》的摘抄

  “迈向另一个国度” :美国作家詹姆斯·鲍德温的书名

  杉本:1948生于东京 72年后居于美国——异邦人之眼

  森山:1938生于大阪 60年代后辗转各廉价公寓——本族人之心

  杉本:古典式的

  森山:现代主义的

  杉本:探究人类本源性的集体性的经验

  森山:着眼极端个人化的特例式的经验

  杉本的引用:和歌 俳句 诗歌——凝练的诗

  森山的引用:西方现代主义作品 美国黑白老电影——繁复的碎片

  杉本的美学:平静 和睦 悠长

  森山的美学:焦虑 忧郁 撕裂

  杉本的主题:时间 空间——形而上

  森山的主题:都市 人——形而下

  如果用乐队做喻,杉本像Sigur Rós或mono,森山则像toe或te‘。

  所以他们一个拍出来的东西是这样的:

  另一个拍出来的东西是这样的:

  传记式批评很偷懒但确实有用。我还是喜欢现代派,存在主义的新伤旧痛。

  《迈向另一个国度》读后感(四):知美视频 | 读一本好书 | 《迈向另一个国度》

  知美视频 | 读一本好书 | 公众读书计划。 更多原创视频、书评,请搜索“知美”加微信。

  森山大道在《迈向另一个国度》里说:“对我而言,所谓艺术,是在日常生活中创造出裂缝般的瞬间,让我透过缝隙一窥异界样貌。”这话点醒了我。

  作为完全的艺术门外汉,却始终不渝地购买着各种艺术类书籍,偶尔也跑到展览现场皱着眉头发呆,这种虽不懂却拼命想要进入的状态原来不是矫情,而是希望从庸碌的日常中找到一条捷径,穿越至另一个切实存在却又难以捉摸的世界。

  所谓艺术家,就是撑开这条缝隙的人吧。

  在森山大道的理念里,摄影是件孤独的事情,照片也不必要创作,他我行我素地四处“扫街”,拍出大量似乎本来就摆放在那里等待发现的场景。这种风格也是后来他大受年轻人追捧的原因之一,就像寺山修司那部看不懂的影像的题目,“抛掉书本上街去”,这种事儿谁不想做呢?更不要说有了“创作”这个理由。

  然而就摄影师来说,创作出像样的作品并不容易,作品被人看到的过程也很复杂,看过还有人评论的机会更少,而抓住机会成为真正职业摄影家的人就只能用凤毛麟角来形容——“不就是几张照片,我手机里存的偷拍洗出来也够办场展览了!”

  所以请原谅摄影师的唠叨。毕竟不是每个摄影师都像黛安·阿勃斯般对准生活边缘,一看即知主题。看过几本森山大道和其他摄影家的文字著作,初印象是朴实、自嘲而又有很强的观察力和文字驾驭能力,相当喜欢,看到后来就发现不少重复之处,感叹毕竟相机和胶片才能更直接地表达他们迥异于常人的特质。

  可作为普通读者,我还是喜欢从这些“唠叨”中寻找蛛丝马迹。

  比如《迈向另一个国度》里,六七十岁的森山大道经常把物件甚至街道、城市本身撰写得如同有思想和呼吸的人类,而那些旧人旧事却像是浓缩在时间里的照片。这种体验看他的摄影作品时倒不容易得到。

  再比如突然在书里遇到这么一段话(我看的是台版,与简体版用的是同一译本,文字也许略有出入):

  我偶尔也会幻想一些不切实际的事,例如,在二十五岁的时候,遇到二十一、二岁左右的母亲。不能说是母亲,应该说是与身为一名女性的母亲相遇。

  明知道没法真正拖住时间的裙脚,但还是想尽办法凝固住已经不复存在的场景,这也许就是摄影最初的理由和传承的价值。缝隙已开,瞬间即永恒。

  大熊大概是我唯一跑去看过展览的摄影师,也许是因为相熟,有几张照片让我挪不动步子,捏着腮猜测他举起相机时的表情和念头。

  看着他舒服地坐在工作室的圈椅上晃着大脑袋读出“所以我的生活与照片,仅是用相机记录日常,只要能随兴之所至在街上恣意漫游,我就可以在平淡的日子里打发时间”,突然想起第一次搭档去电台做节目出来,一起蹲在深夜的街边大口吞吃冰棍的情景,他眯眼望着高架桥下野馄饨摊散出来的烟气,讲了好多“前摄影师时代”的往事。

  《迈向另一个国度》读后感(五):街拍大师的碎碎念

  因为国内一个草根街拍摄影师@grinch1982听说了——森山大道这个名字。日本著名的(黑白照片)街拍大师。试图理解他的作品,怎么也喜欢不来,太自我个性没有共鸣。

  这本书收录的都是森山大道出道以来在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另配有照片插图。读完也许能领悟到一丝街拍的启示吧。更多的还是大师对自己年轻时代种种的碎碎念。

  寺山修司:消逝而去的一切,都是一种比喻。

  穿越平行道或桥梁的瞬间,不经意被遗忘的时间、失落记忆的再现,让人有种将与未来之事相遇的预感。

  os:看到这,猛然想起了《秒速5厘米》里男女主在铁道口的相遇别离。又回忆起我中二时代上学路上也有一段铁道,真的都是我的整个中二青春。

  《迈向另一个国度》读后感(六):森山大道的海参哲学

  在迈向另一个国度这本书里

  森山大道是坦诚而率真的

  从一篇篇看似没有关联的散乱的文章里头

  我们可以摸索到他的摄影历程

  也可以窥视他的一部分内心世界

  森山大道是个既复杂又简单的矛盾体

  他的摄影风格尖锐鲜明 但他的性格却是随性的

  喜欢一个人独处 像海参般沉睡海底

  独自飘荡玩耍 这便是他的理想人生

  然而 现实中的他

  有家庭妻儿 要应酬 要忙碌地工作赚钱

  难免被束缚被要求而不能随心所欲

  因此海参般的理想人生终究是幻影

  如果用现在的话说 他就是个反社交分子

  “只要还有行动力 抱着我小小的相机

  其他事情 我一概置之不理”

  就是这样任性的一个人

  在城市的街道来回游走 不停地按下快门

  他置身于其中 却像个闯入者般冷眼观察

  这种游离的状态让他既兴奋又不安

  他享受这样的时刻 就像终于沉入了深海

  变作了海参 被安静地遗忘了

  《迈向另一个国度》读后感(七):读书笔记

  我看书的时候一般不怎么在意书名,因为即使不看书名也知道作者在说什么,或者甚至可能和我一样,东西写完了,文章是要有标题的,就胡乱按了一个上去。

  这是买的这批书的第三本,《昼之校夜之校》是第一本,后面一本是《东京日和》,实在翻不下去。而因为第二天要去上海见某人,且没有坐车去此地的经验,为了打发路上无聊的时间必须要挑本书,那就顺手挑到了它,巧的是,《昼》也是陪着此人时读完的。书封是匹大马,一只白马的脖子以上部分,黑色背景,很普通,但乍一看就觉得与众不同。对我而言是这家伙有本事但我的本事现在看不出来他多有本事的感觉。右上角写着迈向另一个国度几个字,旁边的小字我都没注意了,直接翻开,首页的几幅作品很吸引我,文字内容也不差,(题外话,相比起来《东》收录的作品也不差,但是看起来太恼人)就决定带这本书了。

  书名对我而言一般来说没什么意义,除非作者要点题。于是我会想起来哦原来和这里相关,然后回头就忘掉。这本书的不同之处是,我在看了快一半的时候不自觉地想起书名来,这个老头子在絮絮叨叨的过程中无意提及了自己的年龄。而大体上文章是按时间排序的,不得不让我对作者做一些推测,这本书原来是在叙述这样一件事情?我不清楚编辑是谁,中间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但作者是森山本人,他在书中也写到,会对自己的出版物内容做一些安排,那么我做这样的推测合情合理。这个混蛋老头子还想带着自己和相机去下一个世界,真是毫不值得羡慕又羡慕死人。书封这匹白马是某种暗喻吗?开始拍照就成熟还要一直冲到另个世界你活的真快活啊,书里尽是些小遗憾但你竟然遇到了让你疯狂到我几乎以为是同性恋的人。

  真羡慕你啊,妈的。

  《迈向另一个国度》读后感(八):在那静止的相片里

  大致是去年刚到北京的什么时候,我买了一本森山先生的文集,是非常散乱的没有什么根据的合集,大多是短篇。我虽然总是自诩喜爱摄影,但实际上很少拍照,对摄影家和摄影作品也鲜少研究,因此只能说是叶公好龙似的喜欢。但森山先生的名字倒是久有耳闻,所以在书店看到这本文集的时候格外感兴趣,便买了下来。还记得那是在一家可以阅读的书店,店员在翻箱倒柜地找了一会儿之后,很不好意思的告诉我,就只剩下供读者翻阅的这本了,没有全新的。他还礼貌地告诉我下次上货的时间。当时的我就是很想要把这本书买回家细细品读,所以对那位店员说,如果他不介意,我想把剩下的这一本买走。他赶紧摇摇头说当然不介意,于是我就欢喜地去付钱了。

  包在书外面的书封因为许多人翻阅的原因,已经被磨得有点点的白色了。但书本身却非常完好,没有任何压折勾画的痕迹,整整齐齐。我忽然想到在书店里翻阅过这本书的那些人,想必都是格外爱惜的吧。一下子,我觉得这本书多了些人情味儿,让我更加喜欢了。

  这两天,我再次翻出这本书来读。在生活费不够支出的时候,我就会把读过的书翻出来再读一遍、再读一遍。我时常这么做,由于赚的不多又不会计划,钱总是很紧张。对于我个人而言,也是十分喜欢这个重复的过程的。有些书读一遍不够,有些事做一次不够,有些人见一面不够,有些话说一回不够......这够与不够之间,全凭个人的好恶来分辨。

  看森山先生喜欢把自己形容为海参的时候,觉得十分有趣。海参对于我来说,是一种丑陋恶心的生物,尽管它的价值和价钱都高得惊人,也无法引得我丝毫的好感。但如果海参的生活真如文中所说的那样,倒是令人向往无比——在平静无波的海底呼呼大睡,与人情社会隔绝,在始终模糊又懒散的海参记忆里,独自飘荡玩耍。

  “那极尽模糊又懒散的特性真令人羡慕。”

  森山先生说,要勇敢地走到被拍摄对象面前去。在想要摄影的时候,就拿着相机走到街头,在熟悉或者不熟悉的地方,和一大群陌生人一起,度过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某一段时光。我同样对此十分艳羡。

  我想,摄影的迷人之处就在于静止。按下快门的那一刻,将这个永恒流动的世界静止在一方相纸上。我就面对着这个被围起来的有限的时间和空间,细细地注视。慢慢,我不仅看到了这条街道,还看见了旁边有着石砌路面的广场,看见了因某种理由出现在广场上的人,看见了远处的便利店和更远处冒着烟的工厂。发现了路面上电车的轨道,我甚至能看见还未驶来的电车,和转弯之后消失在相片外的路。不需要声音,也不需要描述。相片自己会发出声音,它自己会讲述。

  因为静止,所以给了我大把的时间看一遍、再看一遍。这种重复是最令我欢喜的地方,有些相片看一次也是不够的。

  我们费尽了力气想要留住这个永恒流动的世界。

  在那静止的相片里,和那被玻璃隔绝的水晶球里,是另一个国度。

  《迈向另一个国度》读后感(九):迈向另一个国度

  这是一本摄影与散文作品集。   我对摄影的水平可能仅停留在纪实阶段,所以也就谈不上评价了。倒是文字读来有些意思。给我的感觉作者似乎一直是个非主流人物,在人人奋勇向上的社会中,作者一直游离着生活。从现实角度难以想像作者是靠什么为生的。不过这种生活状态倒是有些向往的。正如同我自己也想过五十岁退休一样,也想过这样漫无目的地生活,行走,活着。不过想想其实我现在这样也不错。呆在自己的小圈子里,每天认真工作,然后阅读与观影,思考思考东西。   我想所谓“小隐隐于村,大隐隐于朝”,应该也有着人与人不同的生活隐居方式吧。所谓大小应该也是方式的不同吧。总之认真而清心地活着就行了。

  《迈向另一个国度》读后感(十):天赋是一种恩赐

  初读这本书时并没有十分用心,眼睛落在文字上,心里想着别的事。看着一个人喃喃自述自己的行程工作、和女友的交往、住的地方也不费心神。有些像和一个并不亲密的朋友吃着一顿无关紧要的晚餐,两人按规程谈些不失体面的琐事,彼此交换适宜微笑与建议,但其实始终没有也未曾尝试走进对方生活。心有淡淡厌倦,但也并不期待结束,反正,反正无事可做。

  我嗅觉迟钝。直到读到《日日皆海参》里森山那句有淡淡抱怨似的叙述:实际上,朋友也常对我说:“你这个人既滑头又没主见,真搞不懂你在想什么,都几十岁的人了。”遇到这种情况,我都在心里反驳:“你们根本就不了解我的单纯。”并嗤之以鼻不当回事。

  读到这儿的时候一个人深夜里抚卷笑起来,“你们根本就不了解我的单纯”这句不经意间说出的暗语使他自己迅速被识别了,再看那些篇章时心里已多了一份知会。

  说到底啊,不过是孤僻又倔强的人。害怕百货商场,殷勤售货员凑上前来就只想赶快逃离现场。最喜欢生鲜超市便利超市,抚摸那些被保鲜膜包裹着的平价食物心情就活跃起来。长时间工作之后最愉悦的散步就是步行去便利超市购买食品。而对食品本身又实在是没有什么追求,最美味的不过是工作后独自享用的御饭团。写到生活最落魄的一段时间,也只管它叫“回避”、“隐遁”,落笔最多的还是窗台的走向,家具的陈设。谈到生命中经过的女人到伤感处,却让人觉得有点可疑,因为这暂时故地重游带来的惆怅并不会持续多久……

  那么会有孤独么?想必孤独从前会时时有备而来,但见他十几个小时持续暗房作业的背影,徘徊良久始终觉得无趣只得悻悻然离去了。

  天赋是种一种恩赐,不然一个如此孤僻的人叫他在世间何所依傍。苏童说自己和妻子住筒子楼的那段时间,白天和朋友打麻将,深夜写作。除了写作不知道自己还会做什么,所以有时候觉得感激上天让他得以书写,不然自己可能就是一个整日打麻将的闲人了。如果没收了森山的相机,或许他除了深夜坐在电视机前看无声球赛,喝啤酒,随手看看闲书外也没有别的消遣了。

  单单看这本书里的作品,觉得森山的风格粗粝直接,有一种任意而为的率真之气,似乎也不太遵守一般的构图规则,把一个个冶艳的脸、巨大生硬的模特直逼到你眼前,有时更像是一个儿童自得其乐的恣意发挥。有人批评森山的作品缺少一种社会意识,这可真是一种不太聪慧又含有嫉妒之心的批评。

  写到这儿的时候特别不想写下去了,但总得结个尾。

  想必在被朋友埋怨既滑头又没有主见的时候,森山心里早已厌倦了朋友们所热衷的娱乐,努力维持礼貌可是心不在焉恍惚游离的神情还是被捕捉。真实的愿望打算无法说出,微微倦厌的心只想独处,回到自己的小小乐园中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