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胡雪岩(全三册)》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胡雪岩(全三册)》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2-08 20:3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胡雪岩(全三册)》读后感精选10篇

  《胡雪岩(全三册)》是一本由高阳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127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胡雪岩(全三册)》读后感(一):说话是个大学

  什么左手《胡雪岩》,右手《曾国藩》听说过没?什么做官当如曾国藩,经商当如胡雪岩听说过没?胡雪岩的故事在其后世流传甚广,他被后人尊称为“商圣”,据说可以从中学到很多经商为人的大道理。禁不住如此多的宣传,我也买了本胡雪岩看看。

  我从中感触最深的就是:说话是个大学问

  纵观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的这三本高阳的《胡雪岩》,体会最深的就是胡雪岩脑筋转得快,说话说得深,办事很周全,尤其是说话,说话讲究可算是胡雪岩的一大特点。或许,正是因为对如何说话这样的心理描写非常深刻独到,作者才会获得“对人物刻画深刻,跃然纸上”的赞誉,前文所写的《荣宝斋》与此相比有天壤之别,近期读的王跃文的《国画》与此神似。无怪乎,王跃文也因《国画》“对官场刻画入木三分”而成名。其实这些都是人物对话描写刻画精深讲究的结果

  《胡雪岩》这本书里把胡雪岩刻画得无所不能,不管什么难事一经他办,立刻柳暗花明。这其实算是书的一个败笔,有点把胡雪岩的聪明写得“太神”了。这个撇开不谈,胡雪岩的语言功夫确实很厉害。说话绝对要很讲究,说又浅又白的话成不了什么事。书中有一段写一个老江湖婆婆”与胡雪岩办事,先是把孙儿拜胡为“父”结成同进退同盟,又是说亲密话增进感情,聊聊数句话,就丝丝入扣步步深入老谋深算的胡雪岩引入局中。连胡雪岩都佩服老太太的语言本事!这讲话就有点“连环计”,一环更比一环深入,让人无法推脱。

  再一个就是欲扬先抑,欲就先推。就是一开始先“客气”,先推让,在推让中才看出对方真心和底细。中国人说不,说推辞就要注意了,要注意是真客气还是假客气,这个的确让人费神,不过这也是现实所使然。还有一点就是针锋相对时,讲话要讲“绵里藏针”,说得重但不翻脸,让人一震但无法发怒。相见谈事兜来兜去言不及义的试探过程,也是中国人说话的一大特色。穿衣“薄、露、透”不好,说话也一样,要讲究含蓄委婉。大白话,大直话有时候伤人惹人厌,还是不说为妙!

  我之前挺讨厌说话绕弯子,现在看了曾仕强的不少书后感觉说话的确应该讲究,说话讲究了不惹人厌不伤人能成事,何乐不为?中国人的含蓄虽然有时让人无所适从猜来猜去,但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总是比老外简单直白要好!

  《胡雪岩(全三册)》读后感(二):胡雪岩的商业模式

  高阳出手自然与旁人不同,第一卷看得兴高采烈,第三卷看得意兴阑珊。

  完卷后在想:胡雪岩到底凭什么赚的钱?胡雪岩又为什么败落了?书中对于胡雪岩的手腕、“场面”是说得很清楚传神了。但是偏偏这两个问题不肯点透。

  胡雪岩的策略,是把场面做大,树立信心才能吸引存款,头寸丰裕。插一句,据说“头寸”一词来源民国时期银行里用于日常支付的“袁大头”,十个袁大头摞起来刚好是一寸,因此叫“头寸”。果真如此,《胡雪岩》里一开始就言辄称头寸,就是有点小穿越了。

  那么如何树立信心?只有尊重官本位文化,跟官府有往来,有面子,有势力。胡雪岩先交王有龄,后攀左宗棠,都是这个道理。但是,胡雪岩巅峰期的一千万两白银身家,又是怎么来的呢?曾纪泽斥胡雪岩为“奸商谋利,病民蠹国”,又是什么原因呢?

  书里对于胡雪岩经商的独得之秘,小手腕说了很多,比如洪杨之乱后想到去吸“长毛”的存款,但大手段语焉不详,比如为左宗棠办理采运、筹饷以及订购军火,代其向外国银行团借款等等,到底戴了多少“帽子”,得了多少好处,对胡的资产积累作了多少贡献,没有一个说法。而这,正是胡雪岩的商业模式。书里只见胡雪岩对左宗棠的要求百依百顺,“从来只是一句话事情”,对各层官员书办的陋规,从来也是多多地给,他作为一名商人,若不把钱赚尽了,又何苦下这些本钱?在书中本末倒置地一说,则“菜刀切豆腐两面光”,名和利都得了。

  左宗棠在书中,也以性格角色出演,自负“今亮”,没事骂骂李鸿章,如此等等,当然对上驭人,自有封疆大吏的气度在。但只依书中所述,便难以对左氏办差之大手笔有个确切了解。他为西征借洋债,实属一次财政改革国家既无财力,又无统筹能力,各省彼此通融协借又难于协调。大军布于西北,岂能听任沿海各省官僚在那里哭穷装蒜,打无数的笔墨官司?

  于是左宗棠定下借洋债的章程,而以胡雪岩为经办人。为啥要向英商汇丰银行借?左宗棠西征打入侵新疆的浩罕汗国将领阿古柏,实际是为了处理中俄地缘政治问题。而英国,自是联手遏俄的不二选择。难道说,大清借了英国的金山银山(1595万两,据维基)去西征,虽然有若干抵押,难道你英国就不希望大清取胜?你的武器枪支要寻买家,难道不卖我左宗棠,反而卖给别人?

  左宗棠以高息(15%的年息),实际也就是南方各省以后若干年的收入,结交了两个盟友:一是英国的汇丰,其实是英国的部分国家利益;二是红顶商人胡雪岩。胡雪岩为什么尽心办事?多少银子无论何时要,都行迅速拨付?所图的无非是中间能戴个“帽子”,换句话说,胡雪岩的千万身家,莫非真是他办钱庄办丝一文文赚来的?这15%的年息,汇丰一半,胡氏一半。左宗棠亦是无法,非如此,胡雪岩为什么能风里雨里,随叫随到,十几年如一日为他运筹军饷?这一千五百万银的借债,要是交由当时清庭的财政官僚系统来运作,不知又要造成多大的消耗拖延、多大的亏空?

  光绪五年,最后一笔借款达成后,英国人告诉曾纪泽,在英国,承借此种款项,通常不过取息三厘半,重则四厘。曾纪泽便在日记里写道:“葛德立言及胡雪岩之代借洋款,洋人得息八厘,而胡道报一分五厘。奸商谋利,病民蠹国,虽籍没其资财,科以汉奸之罪,殆不为枉,而复委任之,良可慨已。”郭嵩焘说曾纪泽有少爷脾气,果然,少爷脾气发作了。爷没带过兵,怎知筹饷难?但脾气有代表性,他在日记里发作,而有人却在奏折上发作了。于是,朝廷让接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荃去查,他能怎么查?查完了,就说是“因公支用,非等侵吞”。

  胡氏的败亡之道也如此,第三卷写中法越南战争,上海金融危机,胡家外去了靠山左宗棠,内有谋私利的档手宓本常,一来二去钱庄见了底。1883年的大上海,投机成风,而外事不靖,法国人的兵轮说不定要进长江,因此有银子的都逃,全上海的现银据说只有一百万两,如何周转得过来。

  然而说来说去,“真正气数”,不过是种种不利的偶然因素凑齐了变成“势”而已,如何又能压垮了财神胡雪岩?他有人才,有人脉,有经验,他的罗四太太到了家产被查封之时,仍想着死中求生。而胡雪岩为什么竟颓了呢?

  这答案只有向书中的片语只章里去寻。胡雪岩说自己做事路子广、人气旺、做大事”,凡事“面子上要过得去”,买字画古董,“真假不分,价高为贵”。倒台后别人劝他不要消沉,他顾左右言其它,说了一句“如今办洋务的人也越来越多了”,“只恨不能哪里去发一个大财”。

  由此看来,胡雪岩起家,凭的是眼光、手法,他自己亦深为得意,而这眼光手法所换来的是高回报,使得他能讲“面子”,凡事大把的银票,醇酒妇人,“浇那胸中块垒”,待到他办了洋务,真正的巨额财富,能让他可以和洋人在丝生意上打商战。但是,业已形成的金融王国,始终要高额利润去加柴添风,而在中国,简直离了政商关系不行,非但如此,还须一流的、彼此义气相挺的政商关系不可。如今办洋务的人多起来,以前的种种梁子又结了下来,不但各省督抚、朝廷清流,就连慈禧老太后也心痛起西征的利息来。胡雪岩,中国人眼中的商业之神,在一切尚有可为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自己的后路呢?

  又见人评论说此书里讲嫖经、纳宠之事太多,在我看来却正是高阳的独得之秘,最见洞人之明,值得了解。

  《胡雪岩(全三册)》读后感(三):胡雪岩同志的路径依赖

  2012年11月的读书笔记,整理发下

  有时候想想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两者说到底同根同源,都是观察大自然总结出来的知识。所以知识虽然分裂存在于各个专业各个学科,但本质上好像都是一回事,“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胡雪岩致富踏踏实实一步一步,每一项新的业务都是建立在以前的经验和人际关系之上,绝不会冒冒失失的进入新的产业。他之前仰仗的王大老爷即将升迁湖州府,而湖州这地方出茶出丝,胡雪岩自然不会放弃这次机会。茶与丝这两个行当结构似乎很类似,茶农种茶,丝户缫丝,两种物料的生产者都遍布广泛,需要有一个中间人深入乡里收丝收茶,这中间的客商又要到钱庄票号借来本钱,毕竟这两样贵重东西占用的资金都不是小数,拿别人的钱来做保,钱庄坐收利息,何乐不为。胡雪岩自己在钱庄摸爬滚打可以算上一个“业内专家”,大半生意都要涉及借钱还钱,所以懂了钱的运作各处买卖如何运作也有个大概了解,此时拉上懂得丝行生意的阿珠家入伙,又解决了阿珠的安排问题,一举两得亲上加亲。再者说,湖州还有新上任的王有龄,朝中有人好做官啊。手里经管着官府的银两也就占有了这些钱的时间价值,靠着这些本钱放贷收丝,卖丝还贷,收账发官银,真尼玛的平地起高楼空手套白狼。

  但是感觉年轻时还是有一个精通的专业领域为好,以此为基础推广到其他领域学的也快,业内专家也更乐于点拨头脑灵活的人嘛

  ——————————————————————————————

  大四闲得蛋疼时敲下这些幼稚文字思路有些散,等拿到学位再回头读吧

  《胡雪岩(全三册)》读后感(四):先做人,再做事

  这几天,高阳先生的《胡雪岩》把我折磨的很,我终于把全传看完了。细细品味起来,《平步青云系列是写的最好的,叙述胡雪岩由钱庄的小伙计,鲤鱼跃龙门般成为杭州城内有名的商人。

  虽然,每个人成功很难进行复制,但是不妨碍我们吸取其中有益并且值得借鉴的地方。

  我觉得,做事先做人。只有成为一个有担当、肯付出、设身处地为他人考虑的人,才能做好生意,做好事业。

  一、花花轿儿人抬人 这是一句俗话。不过说明了两个道理。第一、主次有别,要认清主人和仆人的区别,不可僭越,不可做出不符合自己身份的事情。第二、要同心协力,轿子才能走的又快又稳。坐在轿子里的人不要随便乱动,抬轿子的人要同心协力,一路向前。

  二、前半夜想想别人,后半夜想想自己 作为独生子女,从小被父母宠着供着,我们很少会理会别人的感受,从对方的角度想问题,这是一个很大的硬伤。但是,现在都强调客户至上,如果不能从客户的角度想问题,做事情,我们的事业肯定一败涂地。当然考虑别人,绝不意味着委屈自己,赔本赚吆喝,牺牲自己成全别人的事情还是要少做。

  三、贫贱之交不可忘 胡雪岩是个有情有义的人,他得势后并没有忘了在钱庄的伙伴们,他对于故人联系是很密切的。而且,胡雪岩经常做些雪中送炭,这远远比锦上添花来的更不容易,因为人心总是势利的,喜新厌旧嫌贫爱富

  当然,胡雪岩成功的最大助力是王有龄。没有王有龄,他的事业也不会这么大。不过胡雪岩拥有这样的素质,即使没碰上王有龄,自有一番不错天地

  《胡雪岩(全三册)》读后感(五):起承转合,话尽沧桑

  高阳描写胡雪岩,高明有三。(剧透)

  其一,将胡雪岩的一生分成了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分别命名为《胡雪岩》《红顶商人》《灯火楼台》)。起——成——败的丝丝缕缕被作者纳入这三部分中,高阳不仅写了胡雪岩这个人,把他的势(得势失事)也分析地相当透彻了。

  其二,笔墨大部分用于对人物的描写,而对人物的描写又都寄予一件件小事之中。作者写了很多小事,例如关于婚姻作者就费了颇多笔墨,尤五、郁四、古、包括胡自己等等与妻妾之间的关系用了很多的篇幅,我想古人所谓“修身、齐家、治天下”,胡雪岩有12个老婆但家和才是他万事兴的一个基础,小说没有着墨于香艳,却去描绘男女之间更深层次的关系,可见作者对人性的洞悉和对齐家的理解

  其三,没有一般小说力求圆满固执。小说里很多人物前面出现了,后面却消失了,后面出现的人物,前面却不铺垫,这些看似写小说不应该犯的错误,却被作者运用成使得这部小说与众不同的因素。三套书三个阶段,却略去了中间很多的篇幅。(这就像武侠小说只写主人公如何获得了传世秘籍,以及如何潜心修炼,却花很少的笔墨去写他如何大战五大门派,惩治恶人这些能激发人荷尔蒙的段子)可见作者的高明,就如画画,留了大片的白,只将一只展翅欲飞的鹰画在那儿,其余的都是多余的,繁复之中抓住根本的功夫,岂是当代大部分作者所能达到的境界。至于旁边绿叶人物的安排,我想真正地做到了只为突出胡雪岩这个人以及展示作者的理解。

  在当代来说胡雪岩的意义何在,依我之见又有三:

  一中国特色的政治环境,依旧带有浓重的官僚主义色彩,胡雪岩之所能成功,在于他是官商,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商,他一有红顶,二也是某些时候替官办事的。在官本位的体制下,现代企业家想要成功不说搞权力寻租,但官商搞好关系是必要的,胡雪岩算是个好商,他只是借了官的声望,凭的还是自己的本事,并没有搞一些侵害他人利益暗箱操作的事情出来,这在他自己说来是我要搞也搞外国人,甚至于在工业化浪潮面前他为了保住以丝为生那批人的生计而放弃了对自己更好的选择。说白了,胡雪岩能起来,不是依靠坑蒙拐骗,而是看到了洋务的势,有了好的眼光,借了对的势,起来了。

  二胡雪岩为商的准则是与人为便,从来只有人家占他的便宜,很少他占人家的便宜。说起来他是看透了人性的,花花轿子人人抬,与人为便,自己为便。如果是相互倾轧,那么都不得好死。从这点来书胡雪岩更像是个官,而不是个商,商人为利不计后果,但是这样的商人能否达到胡雪岩的高度,则要打个问号。胡雪岩为商站得直,看得远,值得当代商人学习。

  三胡雪岩之看人对人用人亦是一绝。这篇小说描绘的是人不是事,这是看透了为商之道的高阳先生的笔法。胡雪岩之成在于他见人识人用人,即使是各路混混也能用得恰到好处,他之不能成事那就没有天理了。但是在他的败因之中亦有这一条。是作为反面教材给当代的人所明鉴的。人性之复杂,亘古未变,胡雪岩之败也是他还是个凡人,凡人就会有失误,就会在胜利面前失去警惕。也许如谷雨春夫妇劝他那般早点把摊子收拢来,享享福才是老子得天知道。局内人看不透,只道事在人为,实际上劫数如此人难胜天之事不在少。

  ——————————————————————————————

  最后,胡雪岩和他的旧友人们重聚一堂,用曾经自己财富的零头去做他最后的一点绵薄的帮助,却得到了莫大的幸福和感慨。当螺蛳太太要打开盒盖确认朱太太有没有做对不起胡雪岩的事的时候(偷里面的东西),“胡雪岩拿起锡盒,有意无意地估一估重量,沉吟了一下说:‘罗四姐,你不看了好不好?’'不看,东西好好儿在里面,你的心放得下来'”

  胡雪岩在经历了这些大起大落之后,是真正地放下了看开了,这是一种无奈,是一种解脱,也是一种得道。在他用最后的力量帮助别人的同时,他也看清了人世间最重要最宝贵的东西——真正的友谊很亲情。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莫马蹄。

  这个代价,只是沉重了点,让人不禁扼腕。

  《胡雪岩(全三册)》读后感(六):我眼中的《胡雪岩》系列

  《胡雪岩》系列,是高阳先生的代表作。全书七册,分别为《发迹江南》、《红顶商人》、《灯火楼台》三部。从书名,我们显然可以看出,胡雪岩的一生轨迹:白手起家,赐红顶、赏黄马褂、富可敌国,却终究是灯火阑珊、人去楼空。高阳先生同时是一位资深的红学家,因此,此书结尾处,颇有一番“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的悲凉之感。

  胡雪岩成功的内因,与他自身性格颇为相关。出身钱庄伙计的他,没读过多少书,因此,较少受各种儒家教条束缚,与迂腐无关,懂得圆通。总之在他眼中,就是一个“利”字,这种功利思想起源于墨家。墨子提倡兼爱,却不是基督无偿爱世人,而是一种“我对你好,反过来你也会感激我,报答我”的互利行为。面对敌人,他没有“宜将剩勇追穷寇”,而是给予他再生的机会,敌人因此就变为战友。对于达官显贵,胡雪岩与其结交,更是不遗余力。“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奉行此一准则的胡雪岩,自然是畅行黑白两道、华夷各界。

  他成功的外因,如书中所言:海禁大开与左宗棠西征。所谓历史,一半是故事,一半借鉴与讽刺。一个半世纪之前,我们固步自封,在列强们的坚船利炮的威逼下,不得已开放通商,因而改变历史。一个半世纪之后,我们主动寻求开放,再次改变现状。唯一不变的还是那套陈旧的框架。好了,前者就此带过。

  至于后者,我们可以说那是时代原因,也可以说是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成功的共同原因。嘉庆道光以后,清政府自上而下,腐朽以极。面对早期的白莲教与后期发捻之乱,清政府的国家军队——绿营,不堪一击。洪秀全占据东南半壁,震慑清廷,后者不得已求助于民间武装。因此,各地封疆大吏,纷纷办团练,抗击洪杨。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得以壮大。洪杨之乱平后,手握重兵的督抚们功高权重。晚清四大奇案,杨乃武小白菜一案,之所以轰动全国,军机内阁严命办理,实是因为,慈禧想拿几个督抚开刀了罢了,以此解除手握重兵的封疆大吏们对于朝廷的潜在威胁。然而,大势所趋,终不可避免。清末北洋军兴,辛亥武昌起义,民初军阀混战,与彼时办团练留下的私人武装不无关系。

  既然朝廷授予外臣们创设私人武装的资格,显而易见,需要他们“自负盈亏”,朝廷没有为他们买单的责任与道理。当然,清廷也没有这个财政能力。因此,办团练的最大难题就出在粮饷之上。曾国藩创设之初,到处设立关卡,抢收厘金,一时商贾莫不怨恨。而左宗棠西征回乱,则有胡雪岩这位活财神,为其凑足军饷。左文襄西征的成功,胡雪岩自然也是因此得利,两位私交甚笃的宾主,同时到达个人地位与声望的巅峰。

  可以说,那一代人是时代创造的英雄。

  胡雪岩失败的原因,也很简单。木秀于林,风必折之。曾文正去后,李鸿章与左宗棠,一山不容二虎,两位重臣开始争斗。欲击败左宗棠,李鸿章必须剪除胡雪岩,欲去掉胡雪岩,只有从商业上拖垮他,如果华商不能,那就联合洋商!内外夹击之下,胡雪岩就算有三头六臂,也难逃一败!

  胡雪岩除了有着全国最大的阜康钱庄与大名鼎鼎的胡庆余堂之外,同时兼营丝绸。而其生意上的命门正是在丝上。利用大量存款,囤积干丝,在时机合适之时,售予洋商。洋商也的确为胡雪岩咄咄逼人的气势所怯场。然而,还是体制的问题,或者说是时代的原因。欧美列强所赖以维系与壮大的是资本与商业,因此,各国在华商人的利益均有政府保护。而胡雪岩则没有,他是一个人在对抗一群国家!焉有不败之理。如果在危机时刻,清廷能果断援手,胡雪岩的结果究竟如何呢?可惜历史没有如果,或许那就是命!

  胡雪岩有过一个机会,得以往回颓势,但是他没有这样做!洋商曾提出,如果胡雪岩愿意引进欧美制丝机器,那么他们愿意合作,买下那批囤积的干丝,销往欧洲。但是,胡雪岩没有同意。因为,中国的传统的制丝业,仍然是家庭作坊,或是手工运作。湖州一带丝民以此赖以生存,一旦引进制丝机器,生产力提高的同时,也意味着大批手工制丝者的破产!社会将因此不稳定!帝国主义从早期的侵占领土,掠夺资源到倾销商品,到19世纪末发展成新帝国主义——输出资本,因此改变或者说粉碎当地的原有生活方式,这无疑是一场革命。后期的胡雪岩,因为身份与地位的提升,自然而然的读过不少书,此刻儒家观念已然进入他的经商理念。他没有答应洋商的合作,是因为他同情因此而破产的农民,更不想自己留下骂名。这时,我又想到了曾国藩,平定洪杨之乱之后,曾国藩功高震主,手握重兵,曾有人劝其称帝。无论从他当时的地位还是从汉人主体地位,这一建议合情合理,但是他没有。很简单,刚刚逃离战争之祸的黎首,岂能因他一人的私念,而再遭祸乱。而忠君爱国,又是一时读书人的内心食量。作为一名立德立功立言的儒家信徒与理学家,他都不能让自己这样做。还有李鸿章,梁启超为其作传,开篇即言“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还是时代观念与大势,左右了胡雪岩与曾国藩。如果曾国藩能像他后来的那位湖南老乡一样,历史又将会如何呢?同样没有如果,这也是命!历史给予曾国藩机会,却不是曾国藩改变历史,这就是他与那位后来者的区别!

  最后,干丝滞销,银行存款无法套现,内外夹攻之下,胡雪岩帝国终告破产。抄家之时,胡雪岩诸位姨太太,走的走,死的死,只有他很淡定的一句“就当一场真实的梦吧,反正我已经什么都经历过了!”令人肃然起敬。人生最难面对的就是瞬息之间的繁华与落寞,胡雪岩只是一笑了之。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的土地同样在发生着革命。大批农民因征地,而进城务工。从此,我们的字典上多了一个叫“民工”的词。在城里,他们居无定所,或者说无处可居,受人鄙视,处处受限,俨然二等公民,用自己的血汗换来微薄的工资,撑起这片虚假的繁荣。不是他们不想回到农村,耕种田地,而是他们已经无家可回。想起多年前看过一部NHK的纪录片,记者采访藏民:“青藏铁路的修建,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好处?”,淳朴的藏民惶恐的答道“给了我们几万块钱作为征地补偿,但是我们不会做生意,钱花完了还真不知道干嘛呢?我们只想世代居住这里。”在官二代、富二代频上媒体的同时,又有多少人关注过这些“农二代”甚至“农三代”呢?我本不相信阶级说,而现状又令人不得不面对。这时,我又想到了胡雪岩,宁愿自己破产,也不愿广大民众破产的儒商!

  《胡雪岩(全三册)》读后感(七):闲话胡雪岩

  读罢胡雪岩,真是一个传奇一般的人物,难怪市面上到处都是《胡雪岩传奇》之类的书籍。

  不知道我到底花了多少时间,总之是很久很久,终于把这三本书啃下来了,不是不好看才看的慢,而是因为真的需要细细品读啊!当然,后面还有4本在等着我呢,我只读了皮毛,他的一生,在我这儿也许才刚刚开始。读到现在,他还没有走到人生的顶风,从小就知道胡雪岩是开药店的,原来这才是他副业中的副业,好汗颜。对于他到现在所走的路,各种滋味我就简单的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吧,纯粹的闲话,仅供玩味。

  先看看他一共做了几件事吧:

  胡雪岩从扶持王有龄捐官开始发迹,随后做自己的老本行,开钱庄,紧接着开丝行,帮王有龄n次度过危机,结识江湖好友,给各种人牵红线同时也不忘给自己牵一牵红线。恕我无法把其中的故事总结的很详细,确实具体事宜有些都忘了,还有些读的时候就不是很懂。

  通过他的做的事可以总结出胡雪岩成功的几点必不可少的条件:

  1.不打无准备的仗

  2.正确处理官商之间的关系

  3.有眼光,聪明,随机应变

  4.为人四海,诚恳,凡事进一步能够帮到别人的一定帮

  5.识人用人的眼光和手段

  这四点都分别只拿一件事来说

  1.胡雪岩发迹之路就是依靠王有龄的官路,有了靠山,做起事来才能顺风顺水。通过帮助王有龄,在黄宗汉面前站住了脚,也提升了自己的身价和名声,做起事来自然外人要给几分面子和尊敬。随后依靠王有龄的财力和后台做起了自己的老本行,但这次不是给人家做档手了,而是自己做老板,从此,财路一发可收。

  2.虽然中国古代“士农工商”,商人的地位是最低的,但是生活的最幸福的确实商人。但是商人做生意离不开官场的支持,否则一切免谈,而当官的若要发财也要仰仗商人了。官与商之间就是这样谁都离不开谁的关系。

  他清楚的知道应该怎样处理自己与官场之间的关系。如果说王有龄是知恩图报,对胡雪岩是言听计从,那么何桂清就是完全被胡雪岩的个人魅力所吸引,就差被牵着鼻子走了。

  3.胡雪岩你聪明,这是硬件条件。遇事有眼力见,而且头脑灵活,主意来的比火箭还快。无锡快上的阿珠,两人似乎情投意合,两情相悦,但是胡雪岩有分寸,知道人言可畏,当发现小和尚对阿珠有情之后,自然就要做顺水人情了,从而把刘庆生收的服服帖帖。

  与洋人的丝生意、洋枪生意,都是胡雪岩极具眼光的表现。“猪八戒”和洋人串通好了坑他的时候他也能破釜沉舟,抓住洋人的弱点,直击要害,哪怕最后两败俱伤也无所谓,就算自己赔了也不能便宜了老外。因此可见,不仅要有眼光,也一定要在困境面前有魄力,有破釜沉舟的勇气。

  4.为人四海,这是胡雪岩最令人敬佩也最值得学习的地方。最后那笔丝生意按照原价做成了,明面上是赚到了十几万,但是一分红,发现自己所剩无几,贴上本钱却又亏本了,有点爽然若失,但是回想起来,自己折腾了这么久,就算是倾家荡产了,也还有一帮生死与共的朋友,何愁以后的路不好走呢。应了一句老话,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胡雪岩对于自己的朋友,真的是两肋插刀,无所不帮,无所不至啊!

  王有龄的评定叛乱之事;稽鹤龄的性命之事,婚姻大事;郁四和庞二的家事;小和尚与阿珠的婚事;尤五哥的漕帮上下无不上心;古应春和七姑奶奶的事;裘丰言压运军火之事;何桂清的升迁调任之事,纳妾之事,招安之事;戚武成的姓名有关的大事;甚至曾经伤害过他的雷家父子以及“猪八戒”他都能以诚收复,为己所用。胡雪岩做事,总要在对得起自己的朋友的同时也不要伤害他人,得罪人的事从来不做,也不会当面让任何人下不来台,能留面子的地方一定给对方做足面子,能帮到的地方也绝不推辞。为人如此四海,真正是到哪里都能吃得开。

  5.做大事的人不能什么事都亲力亲为,一定要会识人会用人。胡雪岩就能够挖掘身边的可造之才,为己所用。阜康的刘庆生;丝行的老张和小和尚;与洋人交涉的个中方法,他绝不怀疑古应春的能力;应酬场上,刘三爷的确能独当一面。。。接下来的当铺和药店生意也已经有了最佳人选,他只抓总,这才是做大事的人应该有的场面。

  不仅要能识人,找到做事的人,更要会用人,能够让这些人对自己忠心耿耿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就那“猪八戒”来说吧,一个吃里扒外的人,庞二用了这么多年,如此信任都还对他没有办法,只要胡雪岩一上,立刻就能让他服服帖帖,这就是本事,用人不能一味的抓着别人的小辫子不放,要适当的说出别人的短处,但又不直白的戳穿,留有余地,让对方知道自己的厉害就够了,谁都知道什么叫适可而止,如果能够识时务,那也可以称得上是俊杰了。给别人一条出路,也能给自己一个靠得住的帮手。

  说了这么多优点,他的确很厉害,收复身边的人有自己独特的做法和信念。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于他为人处世的态度,无可挑剔,但是管的闲事太多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认得精力有限,谁都没有三头六臂,业精于专,太大太杂必定会有漏洞的。

  同时,对于他对待的女人的态度我实在不敢苟同。每天在外面奔波,需要有人照顾伺候是人之常情,但是男人花心也是不可排除的因素,拈花惹草是就连胡雪岩这样的人也逃不了的天性,再外场的男人也要在这里拜倒在石榴裙下。一个阿珠还不够,本来以为“送”了别人是胡雪岩做人够地道,没想到他想要的还多着呢,一个芙蓉还不够,左一个阿巧,右一个妙珠。阿巧又“送”了人,真是命苦,可是像芙蓉和妙珠这样,得到“如意郎君”就是幸福吗?怪只怪中国社会就是这样,女人的命运完全在男人手里,这种习惯却一直传承至今,社会就是从远古时代就开始畸形的。想想真倒是对七姑奶奶又油生敬意。

  对于第一个缺点我认为是每一个好人都有的通病,虽说要改,但我很赞同,不为朋友两肋插刀,怎能得到真正的朋友呢?对于第二个缺点,也有80%要归功于社会因素吧。因此,胡雪岩就是一个值得学习的榜样,不谈生意,不谈事业,只谈情谊,交朋友,就要像他这样。

  书里有很多话我特别赞同,有很多句子写的很好,做了一些笔记,在这里就再摘一点吧。

  花花轿儿人抬人

  胡雪岩 是铜钱眼里翻跟头的人

  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何术?

  无事不可生事,有事不可怕事。1.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2.人不能有所蔽,有所蔽则能见秋毫,不见舆薪。

  身外之物——人以役物,不可为物所役;心爱之物固然要当心被窃,但为了怕被窃,不敢拿出来,甚至时时忧虑,处处分心,这就是为物所役,倒不如无此一物

  胡雪岩做人,1.自觉从未做过对不起朋友的事;2.事情轻重出入,我极清楚

  人生在世,不是日子过的束缚就可以心满意足的

  宁可备而不用,不可要用而未备

  欲有所取,现有所予

  要想吃得开,就要说话算话

  前半夜想想自己,后半夜想想人家

  有饭大家吃,不但吃得饱,还要吃得好

  做生意跟打仗一样,总要齐心协力,人人肯拼命,才会成功

  做小生意迁就局势,做大生意先要帮公家拿局势扭过来

  吃不穷,着不穷,不长眼睛一世穷

  讲义气也要有个讲法,同生共死算的是最讲义气的了,但同年同月同日的同死,究竟不如一起持久吃肉的同生来得有味道。

  江湖上行事,有时要“充”,不会的也得大包大揽,满口答应;有事要“冲”,不管做得到做不到,硬座了去。但是有时既不能充,更不能冲。一要诚实,二要稳健。充对了,冲过了,未见得见好;充不对,冲不过,则误人大事,吃力而不讨好,不智之甚

  《胡雪岩(全三册)》读后感(八):《胡雪岩》管中窥豹

  半年的时间,仔仔细细读完了高阳写的胡雪岩一部曲。其实还有很多没有挖掘的细节。现在来说说我的粗浅感受。首先坦诚地说,这部书所写不是历史,而是传记小说。有些细节上经过了艺术加工。但难能可贵的是,作者所描述的一些情节来源于其本人所沉积下来的历史阅历。可以说是基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放眼望去,我们现在的大部分小说,其艺术化的处理显得过于天马行空,从而不太符合规则。任何事物的发展方向以及精神痕迹,全部来自于事物的真实本质以及物理表现而存在,若是离开了事实客观发展规律的发展变化,都是苍白无力的,让人无法信服。而高阳的小说,恰恰在艺术化与本质化上,做到了这个中和。这也是这个小说真正精彩的核心。就像三国演义,你可以说它不是历史,但不得不折服于这部著作的艺术性。甚至在艺术性的某些方面,甚至超越了其历史本身而存在。而《胡雪岩》就是这样一部小说。《胡雪岩》对人物思想以及行为的刻画最为细腻,若是作一个不太准确但又恰当的比喻的话,也许工笔画这个词是最合适的。这部书的价值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越了胡雪岩本身的那段历史,也许正是高阳成就了胡雪岩传奇性,而胡雪岩也成就了高阳的艺术最高水准。

  黙一敬上!

  《胡雪岩(全三册)》读后感(九):阅读记录之:高阳《胡雪岩》三部曲之一《胡雪岩》

  世称“有井水处有金庸,有村镇处有高阳”。只因这句“谚语”,我年少时在狂热追逐金庸小说的同时也开始阅读高阳先生的历史小说,深深耽溺其中,中国历史成为自己一生的兴趣所在。《胡雪岩全传》是高阳先生最著名的三大代表作之一(另两部代表作分别为《慈禧全传》和《红楼系列》),《胡雪岩》是系列的第一部。

  高阳先生的历史观与我们从小接受的观念刚好相反。在他最擅长的“清史”类小说中,始终以清政府为正统,而对太平天国、小刀会、义和团等在我们学校教育中备受推崇的农民起义完全持否定的立场。

  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个人的“独立思考”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我相信每一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评判。尽管教科书还是那样写、尽管还有着太多的禁忌,但一些历史的“迷雾”开始被逐渐拨开。当曾国藩被以“曾文正公”来评判,重新来看清末的那段历史,有着太多啼笑皆非的感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如果太平天国取得政权,那将是中华大地的巨大灾难。当然,它也发挥了一些积极作用,加速了清政府的垮台,为民国的建立助推了一把。

  胡雪岩的成功,是一个幸之又幸的偶然。

  偶然之外,最重要的是他能识人,具有非凡的眼光。

  胡雪岩幼时丧父,家境贫寒,从小就在杭州钱庄里当学徒。由于他聪明过人,善言大方,满师后就成了钱庄的得力伙计,出去办事收账从未出过纰漏。就在这时,他遇见了一生的挚友~王友龄。

  当王有龄落难时,无人理睬,像一片枯叶飘荡在杭州街头。我相信胡雪岩一开始绝对没有想得“太远”,他性格中有着“豪侠”般的古风,觉得这个年轻人将来大有作为,就把收账收到的款子,私自“借”了五百两给他上京捐班。从事后来看,这几乎是打水漂的买卖。因为王有龄在上京的路上如果没有遇到江苏学政何桂清,即使捐了后补,也不会得到实差,官场里千丝万缕的利害牵连,是他这个读书人当时所无法想象的。

  幸运的是,他遇见了何桂清。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讲究善有善报、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王老太爷当年无心插柳的善待下人之举,在多年后终于回报到了儿子身上。王友龄在何桂清的举荐下,顺利的搭上了浙江巡抚黄宗汉这条路子,仕途自此“一马平川”。

  当王友龄被委任海运局,胡雪岩知道属于自己的时代已经到来,立马就开了“阜康钱庄”,开始经理官库。太平天国建都南京后,进而占领了苏州掐断运河,江南几省的漕米只得由漕运改走海运,他顺势结交漕帮,并为漕帮筹划新的出路。同时在漕帮的帮助下,他开始做贩运军火生意。他始终认为做生意一定要市面平静,而此时,官军的江南、江北大营与太平军激战正酣,创办“胡庆余堂”配制伤药帮助官军的计划已在头脑里渐渐成形……

  从现代“风控”的角度来看,胡雪岩的生意摊子铺得太大,只要其中一个环节出现纰漏,就可能面临“全盘皆输”的局面。在《胡雪岩》尾段,他收服了“跷脚长根”,一个打算截了他的洋枪军火去投太平军的“狠角色”。事后看来,无不一身冷汗,事态的发展环环相扣,奇险无比。他每次都能“涉险过关”,除了过人的心思之外,都因他所用之人没一个“拆烂污” ,无不死心塌地地跟着他。胡雪岩的“驭人之术”说穿了毫不高深,正如他的口头禅~“花花轿子人抬人”。所谓一个好汉三个帮,在他的一生中得到完美验证。

  胡雪岩视野宽广,认为在与洋人做生意过程中,中国人互相拆台、压价,最终都便宜了洋人。他费尽心机联合湖州丝商与洋人做的第一笔生意共赚取白银十八万两,扣除朋友的份子,开销,竟还赔了一万多银子,他在茫然之余,也看到了自己建立起来的官商两方面人脉,漕帮、洋行等等,都为今后大展拳脚奠定了基础。《胡雪岩全传》第二部《红顶商人》是他攀上人生巅峰的时刻,他就要遇到对他一生有着知遇之恩的近代名臣、湘军大佬~左宗棠。

  高阳先生的文字透着浓浓的人情味,始终和读者贴得很近,上至庙堂下至江湖,官场漕帮、夷场洋人、市井小民、 青楼人物,无不鲜活,正史、野闻信手拈来,行文流畅自如,情节上往往有“峰回路转“之喜,所谓“围炉煮酒读高阳”的乐趣尽在于此。在这个寒冷的冬季,令人充满着敦厚、温暖的感觉。

  新一年的第一篇“阅读记录”在这个明媚的日子里写完,窗外的积雪在阳光照射下泛着喜悦的光泽,仿佛在预告:春天快来了……

  2016.1.23

  《胡雪岩(全三册)》读后感(十):闲来无事看雪岩

  2007年5-1期间,闲来无事,把高阳的胡雪岩系列又读了一遍,感觉虎头蛇尾。

  书中胡雪岩的发迹写得比较精彩,一直到王有龄杭州殉国,写胡雪岩从信和钱庄的小伙计慧眼识人,一路奇迹不断,纵横捭阖,长袖善舞,整合官场、商场、黑道各种势力,同王有龄、何桂清、嵇鹤龄、裘丰年、黄宗汉等大小官员,松江漕帮魏老太爷、尤五、郁四、七姐等江湖势力,收服刘庆生、张胖子、陈世龙、古应春、刘不才、朱福年等事业帮手,一时间风云际会,又赶上百年不遇的洪杨之乱,一时多少豪杰,这一段写得惊心动魄,对胡雪岩的手腕、见识、心胸描述得淋漓尽致,跌宕起伏,煞是好看。

  然后结识蒋益醴,见重于左宗棠,开创阜康事业的巅峰,就开始虎头蛇尾,有些地方甚至不知所云,胡雪岩一生的事业在阜康钱庄、当铺、胡庆余药房,兼之丝茶洋盘投机,其实仔细检视全书,对胡雪岩的经营着墨甚少,倒是对胡雪岩在官场商场黑道情场的地方着墨甚多,窃以为是不足之处,另外胡雪岩的人生际遇之奇,前半段在王有龄何桂清上,后半段就是在左宗棠身上,在前者完成了原始积累,在后者才到达了事业和人生中的巅峰,以一介布衣成为财神,一个红顶商人,这一段才是应该大书特书之处,高阳先生却不像是在着力渲染,流水账一般写来,使人性味顿减。

  胡雪岩的跌倒,一时间元宝遍地,成了赤脚财神,我感觉主要原因有二:一是靠山不能成为其靠山,官场上的奥援左侯被另外的朝中大佬李鸿章中堂狙击,胡雪岩必成淮军集团狙击重点,盛宣怀、邵友濂上下其手,推波助澜,挤兑不可避免;二是胡雪岩赌博心太大,以一己之力斗外洋举国之力,与洋商在缫丝上囤积居奇,大斗其法,以落后的手工业对抗工业革命,反潮流而动,没有不败的道理。

  还有一些原因也很重要,譬如商场上结怨太多,树大招风,墙倒众人推,树倒猢狲散,骄奢淫逸,荒唐无度,赢了面子输了里子,等等。

  按照书中描述,老胡被职业经理人捣糨糊最后搞得不可收拾,如此精明的胡雪岩也只能徒呼天意如此了。

  胡雪岩的跌倒,给读者的启示应该是很多的。

  还有一点,胡财神一声艳遇无数,出现在书中的就有阿巧、阿珠、七姐、芙蓉、阿彩、月如、螺蛳夫人,更不用说长三堂子的无数姐妹,私娼门里的老鸨龟公,吃花酒,打茶围,借干铺,袅袅婷婷,香艳异常,也可以说温柔乡是英雄冢,多少豪情消磨在红绡帐中。

  晚清商人中,像胡雪岩一样白手起家,挣得泼天富贵的高人还不少,盛宣怀、王炽、杨坊、徐、朱葆三,盛极一时,眼见得他出嫁了,眼见得他起高楼,眼见得他折桂魁,眼见得她楼塌了,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留下一段故事任凭后人评说。

  作者高阳,家学渊源,对晚清的那点儿人和事烂熟于心,各种历史人物信手掂来,如数家珍,政坛轶事、人物典故、江南风俗、黑道秘辛、欢场艳闻,讲起来娓娓道来,毫不生涩,确是大家。

  只是胡雪岩的后期职业生涯及大厦倾倒烟消云散,高阳信手写来,枝枝蔓蔓,全是蛇尾。徒呼奈何。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