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长征》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长征》读后感10篇

2022-03-13 14:33:1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长征》读后感10篇

  《长征》是一本由哈里森·索尔兹伯里著作,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43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长征》读后感(一):只有感动,没有怨恨

  前些日子看了中国国家地理以前做的长征地理专辑,再看了这本书,唯一的感受是,我们对这段历史研究得太少,因为种种偏见或者心理暗示而不愿意以平实的心态去看待这个事件。

  因为是外国人写的吧,书里面只是平和客观翔实地描述了整个经过,没有政治口号,也没有那些总是让人想起初中政治课本内容的专用词汇和语句,作者一如所有西方学者般严谨地在附录中解释每一个事件每一个细节的出处。早在1984年进行的采访及时地保留了很多当事人的亲口回忆,使这本书因为这些珍贵资料而更加具有价值。

  然而抛开所谓的学术,历史,政治等等因素,把自己当作一个完全对长征没有认识的人来读这本书,会有更多的收获。站在一个局外人的角度来审视这件事情的起因经过结局,这本书的可读性高的令人惊讶,这完全就是一篇不逊于任何传奇小说的文章,最最不可思议的事实会让你感动不已。以一个全知者的身份对比我们的现状,你更会深切体会到这次不为人知的壮举对于整个人类社会所造成的深远影响。也正是因为从局外人的角度来叙述,所以党派间的恩怨,历史,民族,政见的分歧对于这个第三者来说不存在,你看到的,是一个没有明显偏见的纪实作品。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无论作者自身的背景或者心态如何,当他以崇敬的目光追寻那些战士们的脚步重走长征路的时候,当他接触的全部当事人都是其中一方的时候,他不可避免的有自己的倾向性。但是我个人认为,作为一个资深的新闻人,他对自己的倾向性是非常克制的。

  《长征》读后感(二):了解长征

  选了这本书,是想通过一位外国人从而客观地了解长征.一九八四年作者哈里森重走了长征路,采访了长征幸存者,并参考了众多的回忆录.

  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长征,了解了长征.不仅仅是教科书上所述的长征.

  爬雪山,过草地,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这些耳熟能详的事件,不再是一味称颂红军的胜利.就好象你看到一个真正的人,他不是只会工作,也要吃饭睡觉.

  一九三四年十月,八万六千人从江西出发,到一九三五年十月,抵达陕北时只剩下大概六千人.掉队的不仅是沉重的辎重,离开的挑夫,更多的是牺牲的战士.

  长征在行进中不断改变路线,且并非有最终目标,他们失却对外的联络,只能埋头走自己的路,只是得知在陕北有刘志丹的部队,才奔赴会师,开拓了延安这个红色革命根据地,不然很有可能去了西藏或是新疆.

  他们没有地图,只有从课本上撕下的地图,只标有省会及重要城市,和大的河流山脉.在边远地区打仗,这样的地图对他们没有太大的帮助.

  在教会取得一张法语版的贵州地图,这令指挥员非常高兴,借助传教士帮助译地名.

  用兵如神,红军靠的就是快速灵活机动取得很多战争的胜利.一天要行进四五十英里.谁要是掉队了那下场就是被捕被杀.红军面对的不仅仅是蒋介石的军队,当地军阀的部队,还有少数民族的敌对.

  飞夺泸定桥的英雄们,二十二个人有十八个人活了下来,受到了奖赏.每人得到一套列宁服,一本日记本,一支钢笔,一个搪瓷碗,一个搪瓷盘和一双筷子.这对他们来说就是很大的奖励了.

  不但枪炮是从敌人那儿获得的,服装也是从敌人那取得的.更多的士兵以及技术人员,报务员医护人员机枪手是红军争取的对象.

  在长征途中,妇女面对比男性更多的困难,怀孕生子,通常面临的就是要革命还是要孩子的选择,往往是产子后即刻留在当地老乡家,那些没有名字的小地方,致使将来的寻访可能性变得很小.

  毛的目光在庐山上为什么变得如此冷峻了?他为什么要残酷地整起自己长征中的同志而使中国陷入无政府状态呢?

  看到文化大革命中各位将领受到的迫害,在红军长征中受反AB团事件的清洗杀害的共产党人,大家不是兄弟姐妹么?为什么要自相残害.内部相争,比遭到敌人的杀害更为令人感到寒心.

  《长征》读后感(三):长征中的那些人……

  ign,我发现自己真的很喜欢评价人物,原因只有一个:我没有能力或没有兴趣评价其他。什么结构啊、思想啊,觉得自己都驾驭不了,所以只能说说人物,反正这个是一家之言,也不需要什么太高的水平。但是,决定以后要尽量摆脱这个桎梏,书里的精髓不是只有人物。

  也是一篇旧文了。anyway,这是一本曾让我感动的书。原文本来是“长征中的那些男人”,本来另外想写一篇专门分析女性的文章,像邓颖超等人在长征中的表现也是可歌可泣的,但忘记是因为什么导致这篇文章未果,所以改名为“那些人”,但是我们都不该忘记二万五千里中勇敢坚毅聪慧的娘子军。

  -------------------------------------------

  长征是一段解不开的谜,听说最近对它又有新的定性。不管是红军大逃亡也好,北上抗日也罢,它的艰辛谁也不能否认。在整个长征途中,男人当然是大半边天,那些我们熟悉的不熟悉的,存活了的消失了的,都是长征的主角,他们谱写的这首歌,真的如悲如泣。

  毛主席的功绩自然不用我说,了解了四渡赤水的细节对他更加佩服,这位用兵如神的领袖,自然质朴,才华横溢。“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这是打了第一场胜仗后的豪言壮语。“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这是失去爱人后的痛苦。整个长征队伍中,他无疑是最出色的军事家和文学家,不知道中华民族需要用多少年的时间才能酝酿出这么一个天才。只是只是,我还看到了他身边那些或幸福或不幸的女人,后话了。

  陈毅没有参加长征,却过着比长征还辛苦的生活。长征途中,高级军官还可以骑马可以睡担架,攻克了一座城市后可以吃好睡好,但被留在苏区的陈毅却过了三年几乎与世隔绝的日子,这些日子他带领游击队东躲西藏,而目的只是生存——这个人类最原初的欲望——在江西的深山老林里竟显得多么奢侈。不管怎么说,他总算活下来了,还给我们留下了《梅岭三绝》的优秀篇章。那些逝去的,如瞿秋白,如何叔衡,缔造了事业却看不到结局。

  还有一些人我们不能忘记,博古、李德、王明……对于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周总理站出来承担了责任,但有些人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也不敢承认自己的错误。说起来只是军事战略的失误,但代价便是几万条生命,谁又承担得起呢?历史的是是非非已然众说纷纭,我们依然敬佩那些值得敬佩的人。

  还有一些人我们不能忘记,他们因为各种各样的目的告别亲友加入长征的队伍,但历史却连他们的名字还没记住就匆匆送走了他们,幸运的可以被追封为烈士,不幸的就只能成为家中老母永恒的期盼。

  上半年去军博参观长征70周年展时,看到太多图片,听了太多故事,心却有点麻木。不过现在再读那段历史,却不能不感动。是的,即便你对现实有多么不满对制度有多少异议,却不能否定历史,你不能不承认我们之所以有今天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那些长征中的男人……

  《长征》读后感(四):长征,党的意志

  战争的守则是以击伤敌兵为上,消耗敌人有生力量为上,那么蒋介石应该算是成功了,红军从鼎盛时期的20多万变成最后只剩下3万不足,这难道不是一种胜利吗?如果说剩下的3万人是有生力量,那么2万5千里道路上的牺牲者就没有什么价值吗?

  敦刻尔克大撤退之所以能永留世界战争史册,是因为绝大多数的英国远征军都返回了英伦三岛,再加上撤退到那里的法国士兵,达到了40万人,这是一个奇迹。长征,不一样。

  这对双方都不是胜利,对双方都是不愿回忆的悲壮诗篇,就像主席说的,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甚至可以是纪念碑,但惟独,他不是一次胜利,他是靠着党的意志才最后走到终点的。所谓的有生力量,是党的高级将领和政治力量。那时候,整个党是经受的住历史考验的,是历经磨难奋勇向前的,是吃苦在前根本就没有享受的,这样的党,领导的指战官兵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因为他们明白,连万里长征都无法阻碍我们的脚步,还有什么能阻挡呢?

  一战后,德国实行的是职业军人制度,在这种制度下,所有的军人都是精英,都有带队战斗的能力,所以在法西斯上台,实行义务兵制度后,才会很快培养出大量的合格士兵。长征后的红军也一样,所剩下的军人,都是铮铮铁骨,是队伍中的骨干。是以后战争的基石。

  长征中,牺牲的大量优秀指战员,这是党的损失,无法弥补的损失,他们的名字已经可以书写一面墙壁,那么普通士兵呢?他们甚至没有留下名字,就永远的离开了这个世界,虽然豆蔻年华,虽然悲惨世界,但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啊。

  其实在长征中,最精锐的要数红四方面军,可是却发生了党内斗争,这无论对什么党派都是一大忌讳,就算是成功者,也不愿再提及这一历史,所以当红四方面军折了一半,4万多疲惫之师来到延安之后,党中央居然把他们打发西征,最后几乎全军覆没!这是对革命的不尊重!是对同志信任的亵渎!不过真正原因谁也不会知道了,因为谁也不会说。

  那么艰苦的环境,就像张学良说的,“带兵不都带没了?”但是正是靠着党的坚定意志,在这坚定意志的指引下走到了最后,走上了抗日救国,解放全国,改革开放的康庄大路。

  这,也是党的意志!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长征》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