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枪炮、病菌与钢铁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枪炮、病菌与钢铁读后感10篇

2018-02-10 21:27: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枪炮、病菌与钢铁读后感10篇

  《枪炮、病菌与钢铁》是一本由贾雷德·戴蒙德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页数:49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枪炮、病菌与钢铁》读后感(一):非主线内容思考

  “终极问题” :为什么是欧亚人或者说欧洲人征服美洲,为什么作为人类发源地的非洲现在这么落后,为什么征服现代世界的不是中国人或者东亚人。

  作者阐释了原因:欧亚大陆的轴线是东西向的,屏障较少,利于物种和技术的传播,而非洲和美洲的轴线是南北向的,屏障很多。欧亚大陆有更多的利于驯化的植物动物,加上更频繁交流自然比美洲和非洲更早获得枪炮、病菌和钢铁的力量。对主线内容的关注到此为止,请包涵。

  为什么关注非主线内容,原因有二:已经有很多人在这里讨论过了作者的生平和主要观点;近年来作者也有新思考,可以体现在新版的书中,与主线内容并不对立。

  修订版增加了“日本乃何许人也”一章,讨论了绳纹、弥生、阿伊努的关系,引出日本的起源:跟朝鲜迁移过来的人有关,但是绳纹、弥生和阿伊努应该是相互融合产生了日本人的。只需节选本章一段即可充分说明这个观点:“朝鲜农业生产力相对较弱,导致的结果贫穷农民地位不如富有的猎人。而最终打破平衡,将天平倾向农民并带来弥生变迁的,也许是四种因素合力的结果:灌溉稻田的发展取代了低产的旱地种植,耐寒稻种的持续改良;朝鲜农民人口增长致使朝鲜人在压力下移民;铁器的发展使得高效生产大量木制铲子、锄头和其他用于稻米种植的农具成为可能。铁器和农业同时抵达日本的事实不太可能纯属巧合。”

  日本人的矫情之处在于,用汉字,却用一种十足不同于中文的语言,并要尽最大力量摆脱中国的影响。日本岛是当前所知最早使用陶器的地方(一万七千年前),考古发现让当时很多学者难以置信,因为传统的观点认为日本的一切或多或少都要受到来自西面大陆的影响。这个发现,如果被右翼大肆吹嘘的话,应该可以造成很大的声势哦。

  最后一章解释了人类史对现代社会的影响,“然而,建立在GGS一书上的最大进步,是其向原书中非主要焦点领域的延伸……新西兰火枪战争启示;为什么是欧洲而非中国;古代世界和现代商业世界的相似点;GGS对于为何当今某些社会较其他社会富裕的原因揭示。”(P180,481)特别是我注意到麦肯锡公司对作者观点的重视:“我想到了最优分裂原则:创新在带有最优中间程度分裂的社会里发展得最快:太过统一的社会处于劣势,太过分裂的社会也不占优。”

  一通百通研究,可以给人类学的同学们打气:不要担心肚子饿,人类学也是可以用来挣钱的。

  作者是很有自信的,正如他所说:“我写作GGS的时候曾经评价道:[今天]一跃成为新兴力量的那些国家,仍然是数千年前被归入几个统治中心依靠粮食生产或吸纳来自那几个中心的移民的国家……左右公元前8000年的历史道路的手,至今还在深深地左右着我们”(P492)随后的人所作的研究不断印证着这个论断。

  《枪炮、病菌与钢铁》读后感(二):环境影响社会的作用不容小觑

  全书围绕一个主要问题而展开,“为什么是欧洲人征服美洲,而不是美洲人征服欧洲?”。直接原因是病菌,马匹,文化政治组织和技术(造船和武器制造),那么追问下去,为何欧洲人能在这些地方领先呢?人种论太过肤浅而无法解释,于是戴蒙德尝试从环境角度来解释。

  最根本的影响因素是欧亚大陆是东西轴线,美洲大陆是南北轴线,这一要素在这几个方面影响了各自社会的粮食生产技术发展:

  1,可驯化的动植物品比例差异。以东西向为轴线的欧亚大陆,物种更为多元,可驯化的动植物相对南北向的美洲大陆更多。并且当人类进入美洲和澳洲时,狩猎捕食技术相对成熟,许多物种尚未适应人类的到来即告灭绝,驯化成为不可能;欧亚大陆的物种因为长期与人类相处,适应了人类生活,为驯化提供可能。

  2,当某一物种被人类所驯化后,东西向的欧亚大陆处于相同纬度的地区更多而没有生态障碍,技术的传播和迁移速度不太受影响;南北向的美洲大陆驯化某一物种后,向南或者向北可能因为气候的差异而无法传播,从而速度明显落后。

  3,欧亚大陆彼此相连,不像美洲或者澳洲有大海大山阻隔,技术传播也相对较快;并且在激烈竞争刺激技术的进步。

  因此,欧亚大陆与美洲大陆相比,粮食生产技术更为先进,这意味着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并且产生了一系列影响。

  1,更多的人口意味着更多潜在的发明者和更为激烈的竞争,从而开始滚雪球式的技术累积;

  2,更多的人口群体容易产生相应的病菌,经过多次瘟疫侵袭后,残存下来的人类具有更强的免疫力。这是一种致命武器,杀死美洲人最多的不是钢铁大炮而是病菌;

  3,更多的人口通过各种政治组织方式凝结在一起,形成的群体力量更为强大有效,不再是一盘散沙

  在回答上一问题的同时,也尝试回答“为何同处欧亚大陆的新月沃地和中国没能一直保持优势,反而让之前一直落后的欧洲社会后来居上?”。

  1,新月沃地虽然因地理条件的优越而在初期处于领先,但其生态环境太过脆弱,过多的人类活动使得原本郁郁葱葱森林变成荒凉沙漠当地人类社会不得不解体,关于这一点他在《崩溃:社会如何选择成败兴亡》书中有更为详细的论述;欧洲地区则气候温和,生态恢复相对容易;

  2,中国虽然环境更为多样化,同时也借助国家大一统的优势在唐宋时期取得辉煌,但中央政府一旦转变技术支持态度,大一统反而成为最大的绊脚石,成为技术封闭的孤岛;欧洲地区政权各自独立,彼此之间的障碍影响了技术的传播和迁移,但也提供了保护的可能,意大利人的哥伦布没能取得威尼斯的支持,转而向西班牙王室寻求支持;

  通篇下来,戴蒙德强调的是环境对社会的重大影响作用,但并非肤浅的“地理决定论”,而是提出这一历史大规律,毕竟历史有太强的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

  《枪炮、病菌与钢铁》读后感(三):生存本身已经穷尽了所有的可能性

  【批评

  研究目的是探寻人类社会差序格局的成因,但是推理上偏重自然资源,欠缺对人体生理自身的剖析,所以严格地说,结论对种族主义的驳斥不严谨,甚至可以说由于存在重大逻辑缺陷,论证失败

  【下面是颂扬】

  我们自小听闻的马列主义历史观,原始封建资本共产隐含的论题是人类普世社会的演化过程只有早晚之分,托庇阶级历史观之下,也就怠于思考是不是沿着这个方向就会条条大路通罗马,是不是不论前后所有人都会在巴黎城外的土耳其浴室会合。

  这本书可怕的副产品指出,限于资源,有些人类可能永远停留在较低文明层次,虽然戴蒙德安慰我们如果不是欧洲人入侵他们也会侍弄农桑打铁放牧贵贱云泥,显然这只是漂亮话,可以茹毛饮血八千年,就可能在下一个千年里继续或消亡,进化者都是百里挑一幸运儿,人当畏天变。

  我们以为自己徜徉在交叉小径的花园,信步踏上曲径,柳暗花明之间总能到达彼岸事实上生存本身已经穷尽了所有的可能性,我们成为当前的面目并非出于无意的选择,而是因为只能如此,歧路之外遍布荆棘,还可能是条不能回头的死胡同。

  读到如此残酷的社会达尔文图景不禁悚然而惊,想象史前的战争迷雾中星星点点文明各自明灭,泯灭者默默无闻,暂存者朝不保夕,就能明白在欧亚大陆上先民部落知晓第一个外人存在时获得的心理激励,不论敌友,同伴的存在可以证明自身的存在。

  《枪炮、病菌与钢铁》读后感(四):地理决定论?

  1. 为什么亚欧大陆上的人类社会长期领先于其他大陆的人类社会?(先说明一下,几百名欧洲人能征服几千万人口的美洲帝国秘诀在于——欧洲人有枪炮、病菌和钢铁)(枪炮、病菌杀敌、钢铁防御)

  2. 底层原因是:亚欧大陆“东西长,南北窄”的地形和低纬度的气候有两大优势——非常适合全面发展养殖业、非常方便人口流动。

  3. 换句话说,其他大陆不适合全面发展养殖业或者人口的流动。

  4. 为什么全面发展养殖业这么重要答案有两个。第一,麻疹、肺结核、天花来自猪狗,疟疾来自禽鸟。全面发展养殖业,人民身体才有相应的抗体。第二,养殖业得不到发展,社会发展速度快不来。

  5. 为什么人口流动这么重要?有交流才有创意,才有科技进步。

  6. 于是,最终,几百名欧洲人用枪炮、病菌杀死千千万万的土著,土著的石刀石斧砍不破欧洲人的钢甲。(美洲人死在科技落后和居民免疫力差)(而科技落后和免疫力差的原因是大陆的地形和纬度不适合)

  《枪炮、病菌与钢铁》读后感(五):《枪炮、病菌与钢铁》笔记

  1、 为什么在不同的大陆上人类以如此不同的速度发展呢?这种速度上的差异就构成了历史的最广泛的模式,也是这本书要讨论的主题

  2、 在为耶利的问题寻找答案之前,我们应该先停下来考虑一下根本就反对讨论这个问题的某些意见。有些人见到别人仅仅提出这个问题就会生气,这有几方面的原因。一种反对意见如下。如果我们成功地说明了某个民族怎么会统治另一民族的,那么这会不会就是为这种统治辩护呢?这会不会就是说这种结果是无可避免的,因此在今天试图改变这种结果可能是徒劳无益的呢?这种反对意见的根据是一种把对原因的说明同为结果辩护或承认结果混为一谈普遍倾向。怎样利用历史的阐述是一个和阐述本身完全不同的问题。为了努力改变某个结果,了解是比再现或保持这种结果更经常使用的方法。这就是为什么心理学家要努力去了解杀人犯和强奸犯的心理,为什么社会历史学家要努力去了解灭绝种族的大屠杀,为什么精神病学家要努力去了解人类疾病的起因。这些人之所以去调查研究,并不是想要为谋杀、强奸、灭绝种族的大屠杀以及疾病进行辩护,相反,他们是想要利用他们对因果链的了解来打断这个锁链。

  3、 几乎所有的对儿童发展的研究全都强调童年刺激和活动在促进智力发展中的作用,同时着重指出了与童年刺激减少相联系不可逆转的智力障碍。

  4、 聪明人比不那么聪明的人更有可能逃脱导致高死亡率的死因。

  5、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看到,在发生征服和奴隶贩运的几百年之后,有些被征服民族仍然构成了下层社会。这一点同样不应归咎于任何生物学上的缺陷,而应归咎于社会不利条件和有限机会

  6、 不同民族的历史遵循不同的道路前进,其原因是民族环境的差异,而不是民族自身在生物学上的差异。

  7、 人类的历史与动物的历史分道扬镳,大约在700万年前开始于非洲(据估计在500万至900万年之前)。约当此时,非洲猿的一个种群分成了几个种群,其中一支继续演化成现代大猩猩,一支演化成两种现代黑猩猩,还有一支则演化成人类。大猩猩这一支的分化显然稍早于黑猩猩与人类之间的分化。

  8、 澳大利亚/新几内亚所有大型动物的消失对其后的人类历史带来了严重后果。这些动物绝种了,本来可以用来驯化的所有大型野生动物也就被消灭了,这就使澳大利亚土著和新几内亚人再也没有一种属于本地的家畜了。

  9、 一个行政单位人口的多少,与其影响波利尼西亚人的技术及经济、社会和政治组织的人口密度互相作用。一般地说,人口越多,人口密度越高,技术和组织就越复杂,专业程度就越高。

  10、 人口密度高时,只有一部分人最后成为农民,但他们被调动起来去专门从事集约型的粮食生产,从而生产出剩余粮食去养活非生产者。

  11、 能否获得新材料的各种不同情况,对物质文化产生了明显的限制

  12、 波利尼西亚的岛屿社会在其经济专业化、社会复杂程度、政治组织以及物质产品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与人口的数量和密度的差异有关,又与岛屿的面积、地形破碎程度和隔离程度有关,也与维持生存和加强粮食生产的机会有关。

  13、 马匹改变战争是从公元前4000年左右在黑海北面的大草原上对马的驯化开始的。马匹使得骑马的人能够通过比步行远得多的距离,去进行奇袭,并在防御部队集合前逃之夭夭

  14、 世界史上的一个关键因素:具有相当免疫力的入侵民族把疾病传染给没有免疫力的民族。天花、麻疹、流行性感冒、斑疹伤寒、腺鼠疫以及其他一些在欧洲流行的传染病,毁灭了其他大陆的许多民族,从而在欧洲人的征服中起了一种决定性的作用。

  15、 在整个美洲,随欧洲人传进来的疾病从一个部落传播到另一个部落,远远走在欧洲人之前,据估计把哥伦布来到前的美洲土著人杀死了95%。

  16、 总之,文化修养使西班牙人继承了关于人类行为和历史的大量知识。相形之下,阿塔瓦尔帕不但对西班牙人本身毫不了解,对来自海外的其他任何入侵者毫无个人经验,而且他甚至也没有听人说过(或在书本上读到过)之前在何时、何地,何人也曾遭受过类似威胁。

  17、 从世俗的观点来看,阿塔瓦尔帕、查尔库奇马、蒙特朱马以及其他无数的被欧洲人欺骗的美洲土著领袖之所以判断错误,是由于当时新大陆没有任何居民去过旧大陆,因此他们当然不可能对西班牙人有任何具体的认识。即使如此,我们仍然觉得难以避免得出这样的结论:如果阿塔瓦尔帕的社会对人类的行为有更多的经验,他“本来”是会产生更大的怀疑的。

  18、 皮萨罗成功的直接原因包括:以枪炮、钢铁武器和马匹为基础的军事技术;欧亚大陆的传染性流行病;欧洲的航海技术;欧洲国家集中统一的行政组织和文字。

  19、 从间接的意义说,粮食生产是枪炮、病菌和钢铁发展的一个先决条件。因此,在不同大陆的族群是否或何时变成农民和牧人方面的地理差异,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他们以后截然不同的命运。

  20、能够获得更多的可消耗的卡路里就意味着会有更多的人。

  21、 人类的各种各样疾病是在有许多适于驯化的动植物物种的地区演化的,这一部分是由于生产出的农作物和饲养的牲畜帮助养活了使流行疾病得以保持的人口稠密的社会;一部分是由于这些疾病是从驯化的动物身上的病菌演化而来。

  22、 大型哺乳动物改变了这种情况: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有可能迅速地不但把人而且也把大量沉重的货物从陆路运到很远的地方去。

  23、 动植物的驯化意味着人类的粮食越来越多,因而也就意味着人口越来越稠密。因此而带来的粮食剩余和(在某些地区)利用畜力运输剩余粮食,成了定居的、行政上集中统一的、社会等级分明的、经济上复杂的、技术上富有革新精神的社会的发展的先决条件。因此,能否利用驯化的动植物,最终说明了为什么帝国、知书识字和钢铁武器在欧亚大陆最早发展起来,而在其他大陆则发展较晚,或根本没有发展起来。在军事上使用马和骆驼以及来自动物的病菌的致命力量,最后就把粮食生产和征服之间的许多重要环节连接了起来。

  24、 同样,在整个人类历史上,农民总是看不起以狩猎采集为生的人,说他们粗野原始,以狩猎采集为生的人也看不起农民,说他们愚昧无知,而牧人则对这两种人都看不起。

  25、 在粮食生产的早期阶段,人们采集野生食物和培育非野生食物是同时进行的,而随着对作物的依赖的增加,各种采集活动在各个时期的重要性减少了。这种转变是逐步实现的,其根本原因是,粮食生产制度的渐次形成乃是许多关于时间和劳力分配的不同决定积累的结果。

  26、 所有这些考虑清楚地表明,我们不应该认为采纳农业的决定是在封闭状态下作出的,就好像那些人在这以前没有养活自己的手段似的。相反,我们必须把粮食生产同狩猎采集看作是相互竞争的供选择的办法。在狩猎采集外再种植某些作物或饲养某些牲口的混合经济,不但在和这两种“纯粹”经济竞争,而且也在和粮食生产比例或高或低的混合经济竞争。

  27、 狩猎采集者向粮食生产者转变的一个因素是获得野生食物的可能性减少了。第二个因素是:正如野生鸟兽资源的枯竭往往使狩猎采集活动好处减少,由于获得可驯化野生植物的可能性增加了,对植物进行驯化的做法可以得到较大的好处。还有一个不利于狩猎采集生活的因素,是粮食生产将要最终依赖的一些技术—对野生粮食的收集、加工和贮藏的技术在日积月累地发展。第四个因素是人口密度增加和粮食生产出现这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人口密度的逐步增加,迫使人们去奖励那些无意中增加了粮食产量的人,以获得更多的粮食。一旦人们开始生产粮食并过定居的生活,他们就能够缩短生育间隔期,生出更多的人来,从而也就需要更多的粮食。粮食生产与人口密度之间的这种双向关系,说明了一种矛盾的现象,即粮食生产一方面增加了每英亩可摄入的卡路里的数量,一方面却又使这些粮食生产者的营养不及他们所承继的那些以狩猎采集为生的人。这种矛盾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人口密度的增加速度要稍高于粮食的增加速度。以上4种因素综合起来,就能帮助我们了解为什么新月沃地向粮食生产的过渡开始于公元前8500年左右,而不是公元前18500年左右或前28500年左右。在这后两个年代,狩猎采集活动所得到的报酬要比当时刚开始的粮食生产大得多,因为那时野生哺乳动物的数量仍然非常丰富;野生谷物的数量很少;人们还没有发明有效地收集、加工和贮藏谷物的必要技术;同时人口密度也没有高到需要十分重视从每英亩土地设法得到更多的卡路里。

  28、植物驯化可以定义为:栽种某一植物并由此有意或无意地使其发生不同于其野生祖先的、更有利于人类消费的遗传变化。

  29、关于想要沿途搭便车旅行的植物是怎样吸引动物的这个问题,可以考虑一下野草莓的例子。当草莓的种子还没有成熟时、不能马上播种时,周围的果实是又青又酸又硬。当种子最后成熟,果实就变得又红又甜又嫩。果实颜色的变化成了一种信号,把鸫一类的鸟儿吸引来啄食果实然后飞走,最后吐出或随粪便排泄出种子。

  30、不管古代旅行者对可食用的野生植物的选择是否依赖于自觉的或不自觉的选择标准,由此而产生的野生植物向作物的演化起先总是一种无意识的过程。

  31、植物驯化不是什么要么狩猎采集族群去驯化一种植物,要么就继续过他们原来那种流浪生活的问题。除非还有其他许多可以驯化的动植物可以利用,使定居的从事粮食生产的生存方式能够与狩猎采集的生存方式一争高下。

  32、新月沃地,它也许是世界上最早的粮食生产中心,也是现代世界主要作物中的若干品种以及几乎所有的主要驯化动物的发源地。

  33、人类历史的主要事实之一,是西南亚的那个叫做新月沃地的地区在人类发展早期的重要性。那个地区似乎是包括城市、文字、帝国以及我们所说的文明(不论是福是祸)在内的一连串新情况发生的地方。而所有这些新情况之所以发生,都是由于有了稠密的人口,有了剩余粮食的贮存,以及可以养活不从事农业的专门人材,凡此种种之所以可能又都是由于出现了以作物栽培和牲口饲养为形式的粮食生产。

  34、新月沃地的一个有利条件是:它地处所谓的地中海气候带内,这种气候的特点是冬季温和而湿润,夏季漫长、炎热而干燥。在这种气候下生长的植物必须能够熬过漫长的干燥季节,并在雨季来临时迅速恢复生长。新月沃地植物群的另一个有利条件是:新月沃地许多作物的野生祖先本就繁茂而高产,它们大片大片地出现,对于狩猎采集族群来说,其价值必定是显而易见的。由于只有一年的生命,一年生植物必然是矮小的草本植物。其中有许多把自己的很大一部分气力用来生产大籽粒的种子,种子在旱季休眠,并准备好在雨季到来时发芽。新月沃地植物群的第三个有利条件是:雌雄同株自花传粉的植物比例很高—就是说,它们通常是自花传粉,但偶尔也有异花传粉的。

  35、地中海气候带,尤其是在新月沃地那个地区,具有胜过其他地中海气候带的5个有利条件。第一,欧亚大陆西部显然是世界上属于地中海气候带的最大地区。第二,在地中海气候带中,欧亚大陆西部的地中海气候带的气候变化最大,每一季、每一年气候都有不同。这种气候变化有利于植物群中数量特别众多的一年生植物的演化。新月沃地的地中海气候带的第三个有利条件,是它在短距离内高度和地形的富于变化。新月沃地在很小距离内的生物多样性,帮助形成了第四个有利条件—那里不仅有大量的重要作物的野生祖先,而且也有大量的得到驯化的大型哺乳动物的野生祖先。新月沃地早期粮食生产的最后一个有利条件是:同包括西地中海沿岸在内的一些地区相比,那里所面临的来自狩猎采集生活方式的竞争可能要少一些。

  36、地球上不同地区的当地作物并不是同样多产的。新几内亚土生土长的粮食生产所受到的限制与新几内亚的族群没有任何关系,而是与新几内亚的生物区系和环境有着最密切的关系。所有这些不存在本地粮食生产或只有有限的本地粮食生产的地区,都缺少可驯化的牲畜和谷物的野生祖先。印第安人未能驯化苹果的原因却是在于印第安人所能得到的整个野生动植物组合。这个组合的微弱的驯化潜力,就是北美粮食生产很晚才开始的主要原因。

  37、“幸福的家庭都是幸福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托尔斯泰这句话的意思是,为了得到幸福,婚姻必须在许多不同方面都是成功的:两性的吸引、对金钱的共识、对孩子的管教、宗教信仰、三亲六眷,以及其他重大问题。在所有这些基本方面只要有一个方面出了问题,就可使婚姻毁掉,即使这婚姻所有其他必要的幸福因素一样不少。

  38、驯养的大型哺乳动物对那些拥有它们的人类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那许多方面。最显著的是,这些动物提供了肉食、奶制品、肥料、陆上运输、皮革、军事突击手段、犁具牵引、毛绒以及使先前没有抵抗力的民族失去生命的病菌。

  39、驯化动物则可定义为:使某种动物在圈养中通过有选择的交配,使其与野生祖先有所不同,以便为控制其繁殖与饲养的人类所利用。

  40、我们怎样来解释这14种古代哺乳动物集中出现在欧亚大陆的现象呢?有一个原因很简单。欧亚大陆拥有数量最多的陆生大型野生哺乳动物,无论它们是否都是驯化动物的祖先。欧亚大陆的民族碰巧比其他大陆的民族继承了多得多的可驯化的大型野生的哺乳类食草动物。这一结果及其为欧亚大陆社会带来的全部利益,来自哺乳动物地理学、历史和生物学这3个基本事实。首先,欧亚大陆由于其广大面积和生态的多样性,一开始就拥有最多的可供驯化的候补动物。其次,澳大利亚和美洲,而不是欧亚大陆或非洲,在更新世晚期动物灭绝的大规模浪潮中失去了它们大多数可供驯化的候补动物—这可能是因为前两个大陆的哺乳动物不幸首先突然接触到人类,而且这时已是我们的进化史的后期阶段,我们的狩猎技巧已经得到了高度的发展。最后,证明适合驯化的幸存的候补动物,在欧亚大陆要多于其他大陆。只要研究一下那些不曾驯化的候补动物,就可以看出使其中每一种失去驯化资格的一些特有原因。

  41、大陆轴线走向的差异不仅影响粮食生产的传播,而且也影响其他技术和发明的传播。粮食生产从西南亚向外传播的速度要比在美洲快,而且也可能比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地区快。

  42、同美洲本地和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的农业传播速度相比,欧亚大陆农业的更快的传播速度在对欧亚大陆的文字、冶金、技术和帝国的更快传播方面发挥了作用。

  43、从我们的观点来看,生殖器溃疡、腹泻和咳嗽都是“症状”。但从病菌的观点看,它们就是传播病菌的聪明的演化策略。这就是为什么“使我们生病”是符合病菌的利益的。为了维持自身的存在,这些病需要有足够多的人口,足够拥挤的稠密人口,这样,到这种病不然就会衰退的时候,又有一大批易受感染的儿童成为感染对象。因此,麻疹和一些类似的疾病也叫做人群病。

  44、为什么农业的出现会成为我们人群传染病形成的开端?其中一个原因前面已经提到,那就是农业比狩猎采集的生活方式维持了高得多的人口密度—平均要高10倍到100倍。

  45、美洲之所以未能出现流行的致命的人群病的主要原因就一定会变得很清楚。这个问题就是,想象一下这些疾病可能会从什么病菌演化而来?我们已经看到,欧亚大陆的人群病是从欧亚大陆驯化的群居动物的疾病演化而来的。尽管欧亚大陆有许多这样的动物,但在美洲驯化的动物只有5种。源于动物的疾病在历史上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了旧大陆与新大陆之间的冲突。

  46、在人类历史上,字母显然只产生过一次:是在公元前第二个千年中从现代叙利亚到西奈半岛这个地区内说闪语的人当中产生的。历史上的和现行的几百种字母,追本溯源全都来自闪语字母这个老祖宗,有些(如爱尔兰的欧甘字母)是思想传播的结果,但大多数则是通过对字母形式的实际复制和修改而产生的。

  47、古代文字的主要功能是“方便对别人的奴役”。非专职人员个人使用文字只是很久以后的事,因为那时书写系统变得比较简单同时也更富于表现力。

  48、早期文字在使用和使用者方面的限制表明,为什么文字在人类进化中出现得如此之晚。所有可能的对文字的独立发明(在苏美尔、墨西哥、中国和埃及),和所有早期的对这些发明出来的书写系统(如克里特岛、伊朗、土耳其、印度河河谷和玛雅地区的书写系统)的采用,都涉及社会等级分明、具有复杂而集中统一的政治机构的社会。

  49、早期的文字是为政治机构的需要服务的(如记录的保存和对王室的宣传),而使用文字的人是由生产粮食的农民所种植的多余粮食养活的专职官员。

  50、粮食生产和采用粮食后几千年的社会进化,对于文字的演进同对于引起人类流行疾病的病菌的演化是同样必不可少的。文字只在新月沃地、墨西哥、可能还有中国独立出现,完全是因为这几个地方是粮食生产在它们各自的半球范围内出现的最早地区。一旦文字在这几个社会发明出来,它接着就通过贸易、征服和宗教向具有同样经济结构和政治组织的社会传播。

  51、非洲和美洲内的南北轴线和生态障碍阻滞了作物和家畜的传播。文字史引人注目地表明了类似的情况:地理和生态条件影响了人类发明的传播。

  52、发明常常是需要之母,而不是相反。

  53、所有公认的著名发明家都有一些有本领的前人和后人,而且他们是在社会有可能使用他们的成果的时候对原来的发明作出改进的。我们将会看到,对用于菲斯托斯圆盘的印章作出改进的那位英雄的悲剧在于,他或她发明了当时社会不能予以大规模利用的东西。

  54、技术的发展是长期积累的,而不是靠孤立的英雄行为;技术在发明出来后大部分都得到了使用,而不是发明出来去满足某种预见到的需要。

  55、一旦发明家发现了一项新技术的用途,下一步就是说服社会来采用它。仅仅有一种更大、更快、更有效的工作装置还不能保证人们会乐于接受。至少有4个因素影响着对发明的接受。第一个也是最明显的因素,是与现有技术相比较的相对经济利益。第二个考虑是社会价值和声望,这种考虑可以不顾经济利益(或没有经济利益)。另一个因素是是否符合既得利益。影响接受新技术的最后一种考虑,是新技术的优点能够很容易地看到。

  56、在任何时候,在任何大陆上都有富于创新精神的社会,也有保守的社会。此外,在同一个地区内,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迟早会产生波动。

  57、如果没有技术的传播,得到的技术会更少,而丢失的现有技术会更多。

  58、由于技术能产生更多的技术,一项发明的传播的重要性可能会超过原有发明的重要性。技术史为所谓自我催化过程提供了例证:就是说,由于对自身的催化,整个过程以递增的方式加速。

  59、技术往往会催化自身的一个原因是:技术的进步决定于在这之前对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的掌握。另一个原因是:新技术和新材料通过重新结合可以产生更新的技术。

  60、粮食生产开始的时间、技术传播的障碍和人口的多寡这3大因素的变化,直接导致了我们所看到的各大陆之间在技术发展方面的差异的。

  61、政府和宗教就是这样结合起来发挥了作用,它们是产生历史最广泛模式的4组主要的直接动力之一,另外3组动力是病菌、文字和技术。

  62、部落社会中每一个人和其他每一个人或是有血缘关系,或是有姻亲关系,或是两种关系都有。把所有部落成员维系在一起的这种亲属关系纽带,使得人数较多的社会才有的警察、法律和其他解决冲突的制度变得不必要了,因为任何两个发生争执的村庄都有许多共同的亲属,他们对双方施加压力,使争执不致演变成激烈的冲突。

  63、对于任何等级社会,无论是酋长管辖地或是国家,为什么平民会容忍把他们艰苦劳动的成果奉送给盗贼统治者?一、解除平民的武装,同时武装上层掌权人物。二、用通行的方法把得到的财物的很大一部分再分配给群众来博取他们的欢心。三、利用对武力的绝对控制来维持公共秩序和制止暴力以促进社会幸福。四、制造一种为盗贼统治辩护的意识形态或宗教。

  64、除了为财富转移给盗贼统治者进行辩护外,有组织的宗教还为中央集权的社会带来了另外两个重大的好处。第一个好处是,共同的意识形态或宗教有助于解决没有亲属关系的人们应如何共处而不致互相残杀这个问题—办法就是为他们规定一种不是以亲属关系为基础的约束。第二个好处是,它使人们产生了一种为别人而牺牲自己生命的动机,而不是产生利己之心。以少数社会成员战死沙场为代价,整个社会就会在征服其他社会或抵御外侮时变得更加有效。

  65、在过去的13000年中,人类社会的主要趋势都是较大的、较复杂的单位取代较小的、较不复杂的单位。

  66、在现代国家中,乐于为国牺牲的思想由我们的学校、教会和政府大力灌输给我们公民,使我们忘记了它标志着同以往人类历史的彻底决裂。

  67、粮食生产至少在3个方面帮助复杂的社会形成了鲜明的特点。首先,它随季节变化定期地投入劳动力。其次,组织粮食生产以产生余粮储备,从而使经济专门化和社会层次化成为可能。最后,粮食生产促使人们或要求人们采取定居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是积累足够的财产、发展复杂技术和精巧手艺以及兴建公共工程的一个先决条件。

  68、大型社会只有在除了有互惠经济还有再分配经济的情况下,才能在经济上发生作用。

  69、对解决冲突、决策、经济因素和空间的这些考虑,于是综合起来要求大型社会实行中央集权,但权力的集中不可避免地为那些掌权的人、私下据有信息的人、作决定的人和对财货进行再分配的人大开方便之门,使他们得以利用由此带来的机会为他们自己和他们的亲属谋取好处。对于任何一个熟悉任何现代人的分类的人来说,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随着早期社会的发展,那些获得集中权力的人逐步地成了公认的上层人物,也许他们本来就是属于先前的几个地位平等的乡村氏族之一,只是这些氏族比其他氏族“更平等”罢了。

  70、如果条件许可,复杂程度处在同一水平的社会之间的竞争,往往导致了复杂程度更高的社会。

  71、战争或战争威胁在大多数(即使不是全部)社会合并中起了关键的作用。

  72、一次又一次地,是具有发展粮食生产的先决条件并处在有利于传播来自别处的技术的地理位置上的族群,取代了缺乏这些优势的族群。一次又一次地,当一次移民浪潮在不同的环境中展开时,环境的不同决定了移民们的后代以各自的不同方式发展。

  73、塔斯马尼亚和这3个较小的岛屿,以极端的形式证明了一个对世界史具有广泛的潜在意义的结论。只有几百人的群体在完全与世隔绝的状态下是不可能无限期地生存下去的。

  74、为什么所有主要发展结果的发展轨迹在年代上美洲要晚于欧亚大陆?这有4组原因:起步晚,可用于驯化的野生动植物系列比较有限,较大的传播障碍,以及稠密的人口在美洲生活的地区可能比在欧亚大陆小,或者可能比在欧亚大陆孤立。

  75、除了欧亚大陆的领先优势和野生动植物品种外,欧亚大陆发展速度的加快也由于在欧亚大陆动物、植物、思想、技术和人员的交流比在美洲容易,而交流容易又是由于几组地理和生态因素的存在。

  76、如果所有其他条件相等,更多的土地和更多的人口意味着更多的相互竞争的社会和更多的发明创造,因而也就意味着更快的发展速度。

  77、总之,欧洲在非洲的殖民并不像某些白人种族主义者所认为的那样与欧洲民族和非洲民族本身之间的差异有关。恰恰相反,这是由于地理学和生物地理学的偶然因素所致—特别是由于这两个大陆之间不同的面积、不同的轴线方向和不同的动植物品种所致。就是说,非洲和欧洲的不同历史发展轨迹归根到底来自它们之间的“不动产”的差异。

  78、各大陆民族长期历史之间的显著差异,不是源自这些民族本身的天生差异,而是源自他们环境的差异。第一组差异是各大陆在可以用作驯化的起始物种的野生动植物品种方面的差异。各大陆的环境有无数的不同特点,正是这些不同的特点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轨迹。在每一个大陆,动植物的驯化集中在只占该大陆总面积很小一部分的几个条件特别有利的中心地。就技术创新和政治体制来说,大多数社会从其他社会获得的要比它们自己发明的多得多。因此,一个大陆内部的传播与迁移,对它的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第二组因素就是那些影响传播和迁移速度的因素,而这种速度在大陆与大陆之间差异很大。在欧亚大陆速度最快,这是由于它的东西向主轴线和它的相对而言不太大的生态与地理障碍。与影响大陆内部传播的这些因素有关的,是第三组影响大陆之间传播的因素,这些因素也可能有助于积累一批本地的驯化动植物和技术。大陆与大陆之间传播的难易程度是不同的,因为某些大陆比另一些大陆更为孤立。第四组也是最后一组因素是各大陆之间在面积和人口总数方面的差异。更大的面积或更多的人口意味着更多的潜在发明者,更多的互相竞争的社会,更多的可以采用的发明创造—以及更大的采用和保有发明创造的压力,因为任何社会如果不这样做就往往会被竞争对手所淘汰。

  79、所有的人类社会都拥有有发明才能的人。事情恰恰是有些环境比另一些环境提供了更多的起始物种和利用发明的更有利的条件。

  80、了解中国把政治和技术的卓越地位让给欧洲的关键所在就是去了解中国的长期统一和欧洲的长期分裂的问题。

  81、中国在地理上的四通八达最后却成了一个不利条件,某个专制君主的一个决定就能使改革创新半途而废,而且不止一次地这样做了。

  82、欧洲的地理障碍足以妨碍政治上的统一,但还不足以使技术和思想的传播停止下来。欧洲还从来没有哪一个专制君王能够像在中国那样切断整个欧洲的创造源泉。

  83、环境因素不但与历史的最广泛模式有关,而且也与较小规模和较短时期的历史模式有关。

  84、农业的传播主要得益于农民生育的速度高于猎人,且发展出了更具潜力的科技,然后杀死猎人或者将其赶出适合农业的土地。

  85、“最优分裂原则”:伴随着欧洲始终的分裂,导致中国较早统一并保持相对统一的终极地理因素。促成技术、科学的进步,带来推动各国竞争,以可替代的资源支持并提供给发明者,并为他们提供可躲避迫害的庇护所,并由此孕育资本主义的,不是中国的统一,而是欧洲的分裂。

  《枪炮、病菌与钢铁》读后感(六):地理决定文明

  光看书名的话大家可能并不清楚这本书是关于什么内容,实际上书名和内容也没有多少关联。

  很多人应该会有这样的疑问,中华文明在世界历史上的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处于领先地位,但为什么从近代开始被欧洲文明所超越。针对这个问题作者在书中有给出他自己的一家之言,中国统一的政治制度或许是一大重要原因,皇帝可以支持郑和七下西洋,也可以一声令下闭关锁国,统一的政治制度有着许多优点,但不利于新技术的发明。反观欧洲一直是许多个分裂国家的状态,哥伦布、麦哲伦都是先被葡萄牙皇室拒绝后,转而投向西班牙皇室从而得到了远洋航行的资助,从而开创了大航海时代,促进了世界贸易的繁荣,带动了资本主义和技术革命的产生。不过这个占全书很小的一部分内容。全书从主要更广泛的空间和更久远的时间角度,说明了一个观点:不同社会文明之所以在不同大陆得到不同发展,原因在于大陆环境的地理差异,而非人类的生物差异,各大陆的地理特点影响了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轨迹。

  书中从好几个方面来对这个观点进行详细论证,我只列举两个给我留下比较深刻印象的方面:

  第一个是各大陆在可以用作驯化的野生动植物品种方面的差异,欧亚大陆可驯化的物种最为丰富。可驯化的植物具体指的是粮食作物,粮食生产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使得人类从狩猎社会向农耕社会转变,可以形成众多的人口,并且能积累剩余粮食用以养活不从事粮食生产的专门人才,从而进一步发展出技术和政治上的优势。可驯化的动物具体指的是大型哺乳动物,比如牛、羊、马,从这些家畜身上发展出许多感染人类的流行病病菌,而这些病菌在欧洲殖民新大陆时发挥了重大影响,绝大多数的原住民都是死于这些殖民者所带去的流行病。

  第二个就是影响传播和迁移速度的地理因素,不同大陆的差异很大。在欧亚大陆速度最快,这是由于它的东西向的形状,导致作物和牲畜在同一纬度的气候下可以很容易传播,同时欧亚大陆也没有太大的地理障碍,战争、贸易等活动使得各个国家之间的文化、技术可以迅速交流。而传播的速度在非洲就比较缓慢了,而在美洲就尤其缓慢,这是由于这两个大陆的南北向的主轴线和地理与生态障碍所造成的。

  本书的部分章节是作者发表在学术期刊上的论文,整本书的行文风格感觉比较枯燥,因此推荐给那些十分感兴趣想详细了解的人阅读。

  《枪炮、病菌与钢铁》读后感(七):几则关键笔记

  核心问题:现代世界的巨大的差异(财富、权力、文化、政治)为什么会是今天这个样子?为什么不是别的存在方式?例如,为什么不是印第安人或非洲人征服欧亚,成为世界的主导力量?

  跨学科研究:这些学科首先包括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和涉及农作物及其原始野种的生物地理学;这些学科再加上涉及家畜及其原始野种的行为生态学;研穷人类病菌及有关动物病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人类疾病的流行病学;人类遗传学;语言学;对所有大陆和主要岛屿进行的考古研究;以及对技术、文字和政治组织的历史研究。

  精选笔记:

  1、我们需要弄清楚怎样去确定粮食生产的发源地及其出现的时间,以及某一特定作物或动物最早得到驯化的地点和时间。

  2、我们必须把粮食生产同狩猎采集看作是相互竞争的供选择的办法。在狩猎采集外再种植某些作物或饲养某些牲口的混合经济,不但在和这两种“纯粹”经济竞争,而且也在和粮食生产比例或高或低的混合经济竞争。

  3、轴线走向影响了作物和牲口的传播速度,可能还影响文字、车轮和其他发明的传播速度。

  4、整个近代史上人类的主要杀手是天花、流感、肺结核、疟疾、瘟疫、麻疹和霍乱,它们都是从动物的疾病演化而来的传染病,虽然奇怪的是引起我们人类的流行疾病的大多数病菌如今几乎只局限于在人类中流行。

  5、事实上,许多为人们所熟悉的传染病的得到证实的最早出现年代,竟晚得令人惊奇:天花出现在公元前1600年左右(从一具埃及木乃伊身上的痘痕推断出来),流行性腮腺炎出现在公元前400年,麻风出现在公元前200年,流行性脊髓灰质炎出现在公元1840年,艾滋病出现在1959年。

  6、文字在人类历史上分别产生过几次?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因何种需要而产生的?在那些发明文字的民族中,为什么有些民族在这方面比另一些民族早得多?

  《枪炮、病菌与钢铁》读后感(八):地理因素决定国家命运?

  当今世界格局何以形成,一些国家何以成为世界秩序的主导者,一些地区为何始终贫困?有的国家为何曾经强大繁荣,如今却沦为三流国家(奥斯曼土耳其)。再形象一点就是——为什么1840年轰开大清国门的是英国人而不是15世纪已建造了庞大舰队的中国蹂躏欧洲呢,造成当今世界不同地区贫与富,落后与先进的因素是什么。

  “不同民族的历史遵循不同的道路前进,其原因是民族环境的差异,而不是民族自身在生物学上的差异。”作者用一句话概括了自己的作品,这话听起来有些宿命论的意思呢。

  第一道坎是能否进入农耕文明

  人类从一开始就不处在一条起跑线上,地球的生态环境多种多样,物产丰饶如非洲雨林、新月沃地,也有贫瘠寒冷的西伯利亚、酷热不生寸草的撒哈拉沙漠。食物丰富,气候温和的地带人口增加快,利于部落团体的形成,为农业的产生创造了条件。有些地区虽然食物充足,但始终没能进入农耕文明,这可能是因为当地没有适合驯化的植物和动物,比如亚马逊热带雨林和澳大利亚。农业生产使人口摆脱颠沛流离,可以长期定居一地从事生产,收获的粮食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促使更细致的分工出现,木匠、铁匠面包师...所谓无恒产者无恒心,无法想象一个居无定所的人会对发明新工具感兴趣。

  如果说驯养植物让人类摆脱了饥一顿饱一顿的窘境,那么驯化动物就是人类以外力替代手工的第一步,动物在运输、耕种中所起的重要至关重要,美洲和澳大利亚这种没有大型动物可供驯化的地方,农业只能停留在非常低级的水平,蓄力可以使一些肥沃但坚硬的土壤变成可耕种,在运输、蛋白质获取等方面的意义更是不言而喻的。没有农业就没有人口,没有人口就不会有分工,没有分工则永远无法产生科技和现代文明。

  道德与法律没有形成,生存只讲拳头的时代,农业意味着投资、囤积,也带来了被掠夺的可能性。农民的体力和搏杀技巧无法与猎人抗衡,在农耕文明方兴未艾的萌芽期,农民在数量上也没有优势。可读过历史都知道,自夏商以降,猎人群体一直是小众中的小众,是什么让农民打败了猎人占据主流?

  答案是病菌。猎人采集完一处的食物就离开,随猎物迁徙,腐败物和排泄物留下自然降解。农民为了收获农作物必须长期定居一处,古代的卫生条件很差,城市一旦突破人口限值就会爆发瘟疫,(伦敦霍乱,污水渗入饮用水),长期与牲口接触让一些动物传染病变异成人人传播的瘟疫。农民与病菌共存的过程中产生了抗体,猎人一旦与带病农民接触,往往是整个部落迅速染病死去。

  等农民开始抱团,人口持续上升,国家开始形成,冶炼技术出现,驯养的马匹、骆驼进入战斗序列,猎人就再也不是农民的对手了。

  第二道坎是能否进入工业文明

  有个传统的说法,工业时代以前,文明和科技只是中看不中用的货,较落后野蛮的游牧民族往往可以蹂躏文明程度高的多的农耕民族。机枪宣告了骑士的死亡,大炮终结了城堡的无敌,然而这两项技术都不是欧洲人发明的。直到14世纪以前,世界文明、科技、经济的中心,其一在奥斯曼土耳其,其二在东方的中国。

  为什么不是中国?

  科技和发明不一定会被传承,有些技术在出现之时没有实用价值,在传播和记录工具落后的古代很容易就失传了。比如你在唐朝发明洗衣机,一定会有人嘲笑你能靠手解决的问题花那冤枉钱干嘛。

  还有一些情况则更加诡异,因为文化或强权的影响,一些重要的技术被主动“放弃”了。比如明朝统治者为了“稳定'放弃了当时最先进的远洋航行和船舶技术;日本曾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火枪生产国,统治者为了维护武士决斗的体面,下令限制、禁止火枪的生产;更难以理喻的是爱斯基摩人曾放弃过弓箭和狗。

  放弃技术的理由各种各样,但这些文明都有一些共同点。其一是高度的孤立性,比如四面环海的日本,周边少有强邻环伺且被沙漠和高山隔开自成生态圈的中国。其二是人口的低流动性,东方国家大多在制度上模仿中国,中央政府拥有很大权力。中国历史上对商贾一直是打击为主,千方百计的想把农民限制在土地上,利于管理。

  有一种学说认为东方农业依赖大型水利工程,而水利工程必须有一个强大的中央政府统筹组织,这催生了中国政治制度的早熟。好处不言而喻,农业丰收带来人口增长,人口增长促成文化繁荣。但先发优势和路径依赖是事物的两面,早熟的政治制度与落后的生产力难以匹配,臃肿的国家机器需要大量物资维持,再加上统治者的私心,让中国的经济文化活力比之欧洲诸国相去甚远。

  反观欧洲,小国众多,国家的统治力微弱,人口流动和商贸交流更频繁,一项技术很容易从一地传至另一地。当一个举足轻重的发明被敌国使用,比如大炮,而另一国不使用,就会有亡国的危险。科技之光照亮欧洲而非中国就不难理解了。

  《枪炮、病菌与钢铁》读后感(九):以独特的视角观察人类社会的发展

  “可驯化的动物都是可以驯化的,不可驯化的动物各有各的不可驯化之处。”

  全书的内容其实就是一句话:地理因素决定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就是说,《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下文简称:GGS)这本书讲的并不是枪炮、病菌还有钢铁,讲的就是副标题的内容:人类社会。

  GGS成功的从一个新的视角来描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地理因素决定了动植物的分布和可驯化的种类,进而决定了不同人类族群的发展进程。这是GGS的主脉络。

  GGS的第一部分以波利尼西亚群岛和印加帝国与西班牙人的冲突为例,综述了作者的观点;第二部分细致的讲解了枪炮、病菌与钢铁发展的根源——可驯化植物的出现和传播塑造了不同的人类社会;第三部分从四个分支方向补充说明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第五部分则从地域为界,分地域地讲述了不同人类社会的发展及其根源。

  作为修订版,书后增加了《日本人乃何许人也?》一章,主要讲述了日本人的来历,同时也让读者知道了如日本、朝鲜之间的历史悠久的“爱恨情仇”。

  总的来说,GGS确实是一本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好书,全书(指抛开修订版增补的部分)共400多页,详细地阐述了人类社会为何会成为现在的模样,有理有据。然而,在阅读过半以后,渐渐感觉其文字有些繁复啰嗦。在前文中已经细致描述过得问题,后文如需再谈,大可一两句话带过,完全没必要再用大段话来重复叙述。400多页的文字,完全可以大量缩减。这里难免给读者一种作者在凑字数的感觉。

  然而,瑕不掩瑜。就像比尔•盖茨说的,这是一本“令人着迷、充满魅力的作品……为理解人类历史奠定了基础。”

  《枪炮、病菌与钢铁》读后感(十):一切的进化源自错误

  读完本书,能够获得对人类史,特别是史前史,长期规律性的认识。 作者阐述的农作物和牲畜的演化起源揭示出,强大物种的进化优势来自于某个进化错误,这让我想起了《西部世界》福特博士对人机未来世界进化的论断,一切进化源自错误。 此外,作者揭示出各大陆板块轴向的不同,导致人类社会单位发展程度的不同,对照史实,让我印象深刻和惊叹。 通过本书,我认识到,一个人类群落的发展根本上源自于粮食生产模式的革新,以及派生的军事技术、流行病、组织管理方式和物质积累。对照到个人的发展,其实质是一样,自我闭塞和舒适只会带来落后淘汰,死板的执行计划也并不能带来生活样态的革新。我认为,应高度重视如何运用自身的知识,在特定环境中,开创新的生存生活模式,而这种革新也许就起源于某个错误。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