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山羊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山羊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2-11 20:50: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山羊经典读后感10篇

  《山羊》是一本由(美)爱德华·阿尔比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25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山羊》读后感(一):对话

  一、《山羊或谁是西尔维娅》

  “爱,不管何种形式,是一种无法否认的客观存在,即便社会规范文化习俗个人意愿也无法压倒它。”

  剧中马丁无疑是受现代社会的道德原则高压环境压迫,并十分紧张的。这种压迫和束缚首先体现在他爱上西尔维娅这一事件的“不道德性”和无法被世俗接受。他最真实感受和欲求不的不躲藏、隐瞒、妥协于“正常人们”以及他们代表的纲理伦常,然而谁能说“爱”是“不正常”的呢?年龄 阶级 性别 血缘 物种。谁又能定义“正常的爱”的区间呢?

  其次,马丁对于妻子忠诚,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被压迫后的无力与软弱。社会地位要求的道德规范压制他,自我束缚的道德观念敲击他,这种心理的重压反应生理上变成了他特殊的“阳痿”——他无法和妻子以外的女人发生关系。然而当他面对西尔维娅时,这种无法违背和真实无比的个人意愿,令他无法自拔地深陷这份热恋,这种爱是难以抗拒的。

  阿尔比这一出荒诞的戏,不仅是在反思现代社会带给人类生存的困境难题,也是在对传统的道德伦理观作出一次先锋的 赤裸的挑战,更是对“爱”这个恒久命题给出了自己的注解。

  二、《在家在动物园》

  “-干嘛要说你呢?既然是无可奈何…干嘛要说呢?如果无能为力…干嘛要说呢?

  -(羞怯)彼此…分担?

  -一起无能为力?像两只狨般缠着?

  -有时候人们需要那样。”

  阿尔比笔下夫妻似乎都活在藏着水下核电站的湖中,表面微泛涟漪,但深不见底的水下暗藏汹涌。这种看似平静湖面舒适安逸虚假脆弱的,一件突如其来的事或一个不起眼的闯入者就能搅乱这潭水。生活被一个个不怀好意的隐喻戳满了针眼,内核逐渐被氧化 腐朽。

  即使是在最亲密的人之间,似乎早就布上了一道无声的鸿沟。就算是有效沟通也无法化解隔阂,沟通成为一个讽刺名词。

  三、对话

  是什么造成人类的这种隔绝和异化,像是被关在一个庞大的动物园中,是人的本性使然,还是生存环境?对话成为一种陌生和奇异的状态,难以言说成为常态。人们生活在无止境混乱和无序中不自知,和自己对话成为比与他人 社会沟通更令人手足无措的事。

  《山羊》读后感(二):从《山羊》聊到异化

  上周断断续续地把美国剧作家爱德华·阿尔比的《山羊或谁是西尔维娅?》通读了一遍,剧本讲述的是一位美国社会中典型正面人物马丁·格雷,他和他深爱的妻子和儿子过着理想幸福生活,而他自己也是事业丰收,名气大增。然而,当他惶恐不安地向友人袒露自己难以启齿的隐秘——他与一头山羊(西尔维娅)之间发生了难以割舍的关系时,他周围的一切(家庭亲情、生活和事业)都在瞬间崩塌……

  剧本的译者胡开奇在后记中提到了“异化”——当下种种名誉地位和现代社会疯狂物质文明,使人类日趋异化,也使主人公马丁不堪重负,使得他只能寄情于田园,并爱上了一只山羊。

  上一次听到异化这个词好像是从马克思那里听到的,他老人家在《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中提出了劳动异化的概念,它强调了人们的生产活动及其产品反对人们自己的特殊性质和特殊关系。在异化活动中,人的能动性丧失了,遭到异己的物质力量精神力量的奴役,从而使人的个性不能全面发展,只能片面发展,甚至畸形发展(度娘说的)。

  但究其根本,异化的本源是私有制,私有制推动了人与人之间不平等乃至特权的产生,人们追求特权或者守护特权的同时,逐渐丧失了自我,陷入到追求财富权力等等人类自己虚构出来的东西中(这是我说的)。

  可全然如此吗?或许共产主义的斗士们把私有制比喻成豺狼虎豹我还能理解,但卢梭等一干贵族们在club中大肆批判属于自己的特权我就看不明白了。倘若没有异化。我们就生活地更好吗?倘若没有私有制,我们就真如自然界的动物一般无忧无虑了吗?异化终究只是一种现象的归纳,而且人类语言又赋予了异化一种隐喻——危险的、可怕的。可事实是,我们虽然在吃着垃圾食品呼吸糟糕空气享受着虚无的娱乐节目,但我们的寿命却在不断延长,不断地创造着对自己有益价值。当然,我们还在异化中,这个“虚无的异化”中。

  我想起德国米夏埃尔·于尔格斯在《战争中的平安夜》中提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起竟是德国希望发兵借道中立的比利时但遭到拒绝,一怒之下攻打比利时,作为比利时同盟国的英法看不下去了,便举兵反击。可当历史学家讨论如何化解这场导致900万条生命逝去的战争时,他们却难以统一答案。因为当时的青年们早被激进式的宣传冲昏的头脑,把敌人刻画成猛兽,把憎恨敌人转变成对祖国的忠诚,于是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奔赴战场,去打一场原本和他们无关的战争。由此看来,国家的形成也是一种异化……

  但这一系列悲剧的背后,并非全部都在变化。《战争中的平安夜》写到在1914年的圣诞节,在一战战场两边的军人们却纷纷停止了杀戮,一同庆祝这美丽节日。在那一天,他们停止射击,他们掩埋战友对手尸体,他们向逝去的灵魂致敬,他们与对方握手,交换香烟或者其他,他们进行足球比赛,他们唱歌,他们相互倾诉自己的故乡。他们意识到这场战争本与他们无关,意识到每一个对手都不是洪水猛兽,他们能做的就是在圣诞节祈祷,祈祷这个噩梦早日过去。我理解,这才是人性光辉,不随时间动摇改变的。

  今天去看了纪念夏衍的话剧《上海屋檐下》,感受最深的还是底层市民的生活,这种生活正是源自于异化。在我看来,这些异化的根本原因并非什么资本主义的影响,而在于自身对理想主义的过分执着。他们相信未来更美好,他们相信这个社会是讲信用与道德的,他们相信真诚是这个世界宝贵的财富。但现实残酷的多,残酷到无法让他们从幻想中走出来。对整个社会来说,他们才是异化的;但从人性来说,他们仅剩的那一点尊严才是尚未被异化的。

  说回《山羊或谁是西尔维娅?》,故事结局以毁灭告终,这或许也印证着万物恒古不变的道理——都得扑街,管你有没有高尚卑鄙过。

  《山羊》读后感(三):人造景观

  一个事业有成、家庭和睦的中年建筑师爱上了一只山羊并和“她”性交,亲友知晓此事而引发了一系列麻烦——从惊世骇俗的程度看,剧作《山羊》或许比不上它讲述的故事。我对这部剧的第一感觉是它很像早于它首演三年面世的两部电影《美国丽人》和《白痴》(1998,拉斯•冯•提尔)的合体,在我心里左右绕不开中产阶级的精神危机与社会伦理对个体包容度这两个主题。不过说到底,即便这只是当代艺术的一类老生常谈,我们面对这样的作品时依然会久久肃立,凝视着聚光灯下富足世界身后的荒芜

  起先,《山羊》没有给我太多感触。我认同的价值观告诉我个人选择天经地义,马丁和西尔维娅恋爱以及他应当受无利害关系的大众尊重回事没什么可议论的。后来细想,这种纯粹的书生之见大概too young too simple,仅适用于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理想条件下”,对纷繁的现实一言以蔽之未免笼统,人与外物交往不会如此简单。《山羊》中,表层的矛盾冲突并不在当事者与社会,而在家庭内部。马丁、斯蒂薇、比利、罗斯,四个人物彼此互为夫妻、父子母子、挚友,考验恰恰发生于最亲密的人之间。在私人领域,关系的蛛网因稳固而脆弱,身份的一点游离就可能惹来灾难一场。好比罗斯背叛了马丁,假如他给斯蒂薇写信完全出于善意,但却也足以彻底毁灭相知四十年的友情。(要是罗斯如马丁所愿做一个忠实的倾听者,事情多半不会发展到如此糟糕的地步)相比于公共空间,“自由”在这里更具危险性,不仅仅因为物我的界限远比前者模糊。彼此亲近的人们希望从他人那里得到宽容、理解、真诚的回应、爱,好像自身是棱角崎岖的残块,必须通过与他者小心翼翼地相互磨合才能达成圆满。然而,生命不也应当是完整的存在吗?马丁和西尔维娅相对时的情感又怎会不是人类精神另一种正当的渴求呢?只是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矛盾犹如同一磁体的两极始终共存又相互排斥。萨特说“焦虑是自由这存在着的意识的存在方式”,意识不灭,自投悬崖诱惑也始终在场。马丁跨出这一步,须要偿还的代价不只是难以治愈的自我否定。最后一幕,父子深谈时马丁在儿子面前不敢以“大人”自居,而比利则有勇气直言不讳:“你始终让我感到你对我成为同性恋的宽容要远远超过你的内心”……“为这,我要谢谢你”,两人之后的情绪释放是尾声前一抹暧昧玫瑰色,可这片刻温情背后却是父权的难以为继真相一经说破,伦理秩序轰然倒塌。

  通观全剧,我们很难指责剧中人谁犯了什么错,相反,他们在一些力量的作用之下打破日常禁忌,反而显露出前所未有的坦率。归根结底,倘若不以纵欲为目的的兽交并非一种罪恶,所有人又究竟因何而遭受折磨呢?爱德华•阿尔比自述这部作品“表现了一个家庭如何被一桩无法想象的事件深深地动摇以及他们如何解决这困境。我希望人们对于自身价值观的合理走向予以崭新的思考”。从文本来看,剧作家本人似乎无意于价值判断,甚至在这个于高潮戛然而止的故事里所谓“自身价值观的合理走向”是什么也不甚了了。借助“朋友”这一角色,批判终究离开清官难断的“家务事”,回到了人与社会的抽象对立中:

  “罗斯:(挥手止住比利。对马丁)你知道他们怎么判这种刑吗?你知道有些州会判你死刑吗?你知道他们会怎么对付你?新闻媒体?所有的人?随后一切全完蛋——你的事业,你的生命……所有一切。(那么冷静,那么理性)就为操一只山羊。(悲哀地摇着头。比利无声地哭泣着)

  “马丁:(停顿良久)关键就在这一点上,对吗?就是人们会知道!?就是人们会发现!?不然我什么都可以干,那才是关键!?就是人们会发现!?去他妈的……什么事情!?去他妈的什么意思!?就是人们会发现!?”

  除了说明群体与个体之间的矛盾,台词还揭示了当代人更为根本的内在道德缺失的病症。(“不然我什么都可以干”)不管怎样,我想阿尔比是在一个适当场所进行教谕,让公共话语在公共领域产生意义;至于个体精神世界,对一位作者来说,只呈现不评价,不表明立场也许就是最好的立场。

  译者胡开奇在《一个悲剧定义的注解》中阐述“阿尔比剧作中常有的哥特式深邃氛围,或超现实派的梦境及其一贯的神秘象征和刻意隐匿,使得评论界和观众都觉得此剧中的这只山羊只是一个象征,一种隐喻,剧中的兽交不过是剧作家对社会理念文学性思考与探索。但《山羊或谁是西尔维娅?》中的语言如此生动感人场景如此逼真写实,令观众无法回避阿尔比刻意的告诫:有时候山羊就是山羊。”其实,本剧最具隐喻义的与其说是“山羊”或“西尔维娅”,不如说是整个事件本身。我们应该注意到,剧本中多次明确规定表演风格。从头至尾,舞台说明时不时提示演员做出跳脱事外的情态,如夸张、故作惊讶、装糊涂异常的冷静等等,以此在角色与情节间制造陌生化效果,荒诞就在剧中人自己审视自己,主体脱离主体的过程中悄然入侵。直到最后,四个人物摆成静态造型,马丁那三句茫然的“对不起”掷入凝固的时间里恍若无物,观众和戏剧的距离在这一刻忽然显现出来,如当头喝棒。现实中的“建筑师”阿尔比创造出双重间离,向观众解剖并展示了一种异常现象。然而,这样的设计成就了舞台仪式,同时也在仪式和真实生活之间掘开了一道宽阔的隔离带。相比台上的虚构人物,观众经历的“精神出轨”既安全得体。在不知不觉里我们和剧中人站到了同一阵线,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走出剧场之后,观众将继续拥有剧作所导引的认同和反观的想象基础

  读剧本的感觉很不同于看话剧。阅读时我享受反复咀嚼的快感,可同时总也忍不住脑补它出现在舞台上的面貌,就像我们会去幻想剧中的建筑师马丁要设计的那个“由美国电子科技投资二百亿美元建造的未来梦之城”伫立在麦田中将是一种怎样奇异的反讽。如果从这个细节延伸到终极,是否可以这样提问:在艺术的领地之外,人类智慧的造物还能帮助我们抵达自由自在桃花源吗?

  《山羊》读后感(四):还是裤裆里的那点事

  说明:现场听过该书前两部的剧本朗诵,下面的文章是听后感。当天,邻座的朋友手里拿着这本书边看边听,本人稍微看了几眼,并不是完全一样,大体一致。个人意见胡言乱语

  撞进季风书园的《山羊阿尔比戏剧集》剧本朗读会纯属偶然,——那天出轻轨站的时候看到了书店门口的告示,因为从来没有看过话剧,总是听说人艺啊,濮存昕啥的,都跟话剧有关。但话剧到底是啥,至今没见过。正好借着这个“免费”的机会,见识见识。

  ——对导演不了解,对作者不了解,对译者不了解,对一切都不了解,完全是一个打酱油的,凑近人群,猫在后面,边听边看。前面一直不知所云,直到罗斯对马丁喊:你干了一只羊?!

  后面看下去,就慢慢形成了自己的想法。很希望跟导演和译者沟通一下。但因为有事要离开,在第三场刚刚开始的时候,起身离开。也找了一下那个一直拿黄壳手机拍照的瘦姑娘,想把我的看法告诉她,可寻她不着,只得作罢。

  回来搜索一下,找不到导演、译者的微博和其他联系方式,那就把想说的话放在豆瓣里吧。因为没看完,不敢说对剧本的理解正确和完整;因为是外行,完全讲的是个人感受:——和绝大部分文艺作品一样,这部剧的主题还是裤裆里的那点事。

  但在中国,以这部剧目前的状态,无论是以任何方式呈现出来(话剧、小说、电视、电影),都可能无法引起一定程度的反响。原因是:它太文艺了,太阳春白雪了。

  如果当天有时间在结束时和导演、译者交流,我很想在现场做个调查:

  1. 听过老罗语录的请举手:;

  2. 看过高晓松《晓说》的请举手;

  3. 喜欢赵本山小品的请举手;

  4. 大家喜欢黄渤吗?

  5. 看过《四平青年》的请举手?有人记得“二龙湖浩哥”吗?

  我预期中的答案是大部分人都看过。然后,我总结如下:

  老罗语录中,满嘴的东北话和“妈的”,甚至“傻逼”,反应的却是对荒诞社会现实的讽刺和一颗“自由知识分子”的灵魂;

  《晓说》里面,高晓松老师一如既往地拉家常式调侃,而内容却大多都是我们传统教育的盲点;

  赵本山小品,满嘴东北话、都是小心眼,核心永远都是“男女关系”的误会;

  黄渤所有的作品几乎都是青岛话、小人物;

  而《四平青年》则几乎是把原生态的民间生活搬上了银幕(当然编剧还是很棒的)。

  上述五个艺术形式(老罗语录除外),都有着极大的受众面,而背后的根本原因,我归纳为三个字:原生态。而这正是《山羊或谁是西尔维娅》所缺的!

  所以,《山羊或谁是西尔维娅》在国内不会有丝毫的影响力。——回来后,搜索才知,这部剧早在2007年就已经排演过了。可惜,我是外行人完全不知道。

  因为是外国作品,《山羊或谁是西尔维娅》译介进中国,天生就有不利的一面:外国的人名,外国的思维,外国的逻辑推进,外国的语言风格。——基本上,排演只能局限在有文艺气质的白领中间。

  具体到剧本,我想说说细节问题:

  1. 罗斯和马丁见面:

  a. “老家伙”——这太不像老朋友直接的称谓了。改成“你个老东西”、“你个老不死的”,才能体现那种亲密的友情;如果改成“你个老狗鸡巴日的”更好,为后面的情节埋下伏笔;

  . “你干了一只羊”——听到这里的时候,非常不舒服,这完全不像老朋友时间毫无禁忌的谈话。应该直接用“操”或者“日”这些粗俗的词语,例如“你操了只羊呀!”。后面,Stevie跟Martin的对话里面,无数次地用“操”,而两个老朋友之间却用“干”。

  c. “叫了两个小妞”——记忆不是很清楚了,大概是。这样的效果不够好,哪里像两个嫖客的用语啊。要改成“两个逼”,“两个小姐”,“两个贱货”,或者“两个骚逼”都可以。

  ——当兵出身的任志强说,他们老战友见面的时候,那个场合说的话简直不能听,都是脏话。作为男人,老友间肆无忌惮地脏话连篇,极为正常,是感情好的标志。

  2. Stevie和Martin争吵

  a. 台本正是从这里才开始比较吸引人,原因是Stevie屡次用了“操”这个字,于是引起在场观众的嘻嘻笑声,但远远不够。在后面的台本里,stevie还用了“乳房”“阴茎”* “阴道”,跟事情本事、当场的气氛和情节完全脱节。应该把“乳房”换成“大咪咪”或者“大波波”,“阴茎”换成“鸡巴”,“阴道”换成“逼”!只有这样,才符合口语习惯、符合事件本身的推进和人物情绪的表达。

  . stevie无数次重复说“你操了一只羊”时,完全没有戏剧效果;要改成“你操了羊的逼”,重音放在“逼”上,那样的效果才震撼。

  (*忘了阴茎是在哪里说的了,有可能是罗斯跟马丁的对话里面)

  总结:

  1. 尽管几位演员已经摆脱了童自荣似的配音腔,但整体的感觉还是太文艺、太不生活化;整个剧就是个龌龊事,所以别往高雅处整;

  2. 此剧要想大火,必须大改,狠狠改;没有看过英文剧本,如果译文本身就这样文绉绉,放弃也罢;如果是译文的问题,那不妨大动(就算直译,也可以做到更好。很想知道,前面用“你干了一只山羊”和后面用“你操了一只山羊”中,动词在英文里的区别);

  3. 当天,导演周可的表演最好。但想提个问题:假如梁思成操了一头羊,林徽因会是怎样的反应?

  4. 当天,四个角色的性格特征都不够突出;换句话说,一个男人,可以饰演那三个角色。如果男主角是黄渤,如果女主角是董洁,如果罗斯是崔永元,如果billy是小沈阳会如何?

  我当然知道出于传播需要,要对粗口控制。只是,如果是舞台演出,就可以适度放开。基本就这些,免费观摩了2个小时左右,算是一点反馈吧。周可,加油!胡开奇老师,再琢磨琢磨译文!

  《山羊》读后感(五):复杂动物

  我承认第一次读《在家在动物园》的时候我很烦躁,因为感觉是三个人在不断的呱呱呱,一翻乱说道。特别是第二幕彼得和杰瑞两人的对话,我作为读者早已经对杰瑞这个人物烦的要死,恨不能他赶快死去,什么黑狗,什么恶心的女房东,都离我越远越好,我干嘛要花时间在这里听你说这些无聊透顶,和我毫无瓜葛的事情?所以读完第一遍,我就直接在车上睡了过去。

  这么过了几天,好像我的生活也是保持在了某一个频率后,我在某个时候突然想起了彼得夫妇、杰瑞。我这时候才意识到,作者的厉害之处。

  阿尔比的写法让人有无尽的感同身受。这也许不是在读的过程中就产生的,而是读完之后,和每个人自身的生活相对比,才会发现。其实每个人都是如此。

  人物:

  安娜:可以说安娜是有一个相对完整、和谐的家庭。可是她在谈话过程中所袒露的不满,可以是欲望的表现,但绝对不是欲壑难填,因为她从来没有受到满足过。生活像一瓢死水,静得可怕,这往往是暴风雨的来临。一个家庭想要维持婚姻平衡,必须要经历起伏,永远保持在一个生活状态下的事物,绝对会打破失衡。在剧中,她说到自己希望和彼得像野兽一样做爱,我觉得阿尔比提出了两个观点:1.夫妻之间的感情是建立在爱和好的性爱生活上的。我们往往会对性爱避而不提,所以导致了两人的“装扮”,时间越久,这种不满足感日益剧增,可两人隔着玻璃说话,永远捅不破。这就要提到第二点了:阿尔比实质上还是在写隔阂。可以看出两人生活已久,可这个问题一直没有被提起过。安娜不满丈夫宁愿把心思投入那些没有什么用的烂出版社的书籍上,也不愿意和自己在床上坦白;而彼得一直把自己年轻时候的阴影藏在心中,不顾自己妻子是否得到满足,估计每次也就是例行公事。所以,这种无法交流的苦,愈滚愈大,导致了他们期待一场暴风雨的到来。

  彼得:好吧,彼得这个人物几乎是一个压抑的人。年轻时候的疯狂行为导致了他对自己妻子的“温柔”,天天看枯燥无聊的书让他感到厌烦,在公园里遇见不停和他说话的杰瑞,使他彻底的压抑到了极点,这种反弹式的功效就是他最后拿起了刀子自卫,导致了杰瑞的死去。

  彼得这个人物其实真的很可怜,可是作者似乎并没有从他自身的反省出发,而是制造了各种外在矛盾去冲击他心里面的那片雷区。这种写法或许就是想要表明他变成这个样子,并不完全是他自身导致,很有可能是这个社会的固有现象。所以他自己也认为没有什么问题,反正大家都一样。这就是属于局中人的狭隘。最后他叫着“上帝啊”,但其实没有谁能救他,救他们。现在的文明,是真的野蛮。

  杰瑞:整个剧中食物链最低端的人。连动物都不如。因为除了破烂的几样物品以外,他不拥有任何带有感情的纽带。孤家寡人,卖淫为生。或许在他离开动物园往北走的路上就已经决定了要死去,也或许是在和彼得无限的吐槽中,他觉得自己是没什么盼头活下去了。一开始,我是很讨厌这个人物的,因为他太能说了,而且说的都是一些生活的琐事,令人发困反感。后来他说到了那只狗,说到了他从讨厌-杀狗-喜欢-无关联的看似无聊,实际上揭示了我们人的无奈、痛苦、迷失、厌倦、气馁。生活中,绝大部分人不认识周围邻居;因为小事争执动手;朋友相互猜疑;长幼间交流代沟等等,我们可能一直在经历着这些事情,所以就觉得“每个人都这样啊,不也在活吗”,谁都没有去发现我们似乎不是群居动物了,而是一群单细胞的脑残体。

  矛盾:第一幕描写安娜和彼得,各自矛盾在于:安娜的性不满,彼得的阴影,两人沟通的隔阂。第二幕的矛盾在于:杰瑞不停要告诉彼得自己的绝望和悲哀,彼得和杰瑞争椅子;彼得在听杰瑞的抱怨同时意识到了自己和安娜的隔绝、扭曲的情感,内心不断的在抗议。整体而言,第一幕是第二幕的内心铺垫,第二幕是爆发。

  读《欲望花园》的时候就是一口气读完了。因为相比而下,它的情节推动得更快,而不是依靠两人对话。一上来,我们就明白了这是一个缺钱的家庭,而且是一个死要面子活受罪的家庭。理查和詹妮的钱估计只够日常开销,可是他们非要住在昂贵的别墅里,参加毫无意义的俱乐部,为了买电器要吸劣质的烟……种种表现都显示出了他们对物质的追求,所以后面詹妮成了暗娼、理查最终接受的结局一点都不意外,这样的人注定是这样的下场。

  人物:

  詹妮:其实詹妮这个角色一直是热爱家庭的,对自己丈夫在情感上是绝对的。可是她也抵抗不住金钱的诱惑。一方面金钱可以为自己的花园买个温室,另一方面可以使自己家庭的生活更好。其实这是一个很好地想法,可惜是沾上了金钱。这种绝对容易沉迷的、丧失人性的东西。一开始,有钱人杰克明确表示了他对詹妮的喜爱,可是詹妮很委婉的推开了他。再来,图斯太太的邀请,詹妮是愤怒的、拒绝的,甚至感到恶心的。可惜,那叠钱,她收下了,这种赤裸裸的诱惑就摆在她的面前。她踏出了第一步,就万劫不复了。而在丈夫知晓后,她很直接的告诉了理查,她的职业。因为她内心其实还是比较单纯,或者是自欺欺人吧,不管哪一种,她把这个只是当做了一份工作,可以有很多佣金的工作,与感情不带有一丝关系。

  理查:理查这个人物及其要面子。詹妮可以抽有优惠券的劣质烟,他却偷偷买了好烟,要喝好酒,要想要买电动除草机,买车。为的是,可以和俱乐部的人显摆、聊天。而当他知道詹妮做了暗娼,他的愤怒,第一来自己与自己妻子与这么多男人苟合过,他的自尊无法承受。第二则是他害怕,害怕这件事情传了出去,他得面子往哪里放,他怎么和周围的有钱人相处。可是当他得知周围几对夫妻和自己情况一样后,他却开始慢慢的接受,甚至协助他们。这是因为他发现自己又和大家一样了,那我就可以放心、坦荡一点了。反正这样可以有收入,大笔大笔的收入,提前退休也是不错的。

  只能说《欲望花园》里的每个人都是畸形,罗杰,他应该算是涉世未深,但耳濡目染也是堕落的一份子。最清醒的就是杰克了,因为他有钱,他可以过衣食无忧的享乐的生活,他不必去做出卖身体的事情,他可以笑眼旁观这群人。可是不得不提的是,杰克的钱是他叔叔的遗产,这从另外一个方面说明他的钱实质上是不劳而获的,带有“虚幻”色彩的。我觉得这是一种对比的讽刺,很是现实。

  矛盾:詹妮要买温室,理查要买电动除草机。

  图斯太太邀请詹妮做妓女,詹妮内心的抗争。

  理查得知詹妮的工作后,两人的争吵。

  杰克得知周围夫妻的情况后,被意外杀死。

  其实我在想,如果我们是这两场戏剧剧中的人,指不定还能做出什么事情来。毕竟,每个人处在这样的一个失衡、欲望爆棚的物质社会里,总是会丧失掉人性。

  《山羊》读后感(六):阿尔比的欲望花园

  如果有一天你发现你的伴侣与一只山羊(狗、马、驴、鹅,或者随便什么)发生了不伦之恋并且有了实质性的肉体关系,你会有怎样的反应?我相信任何一个被问到这个问题的人都感觉受到了污辱,这种污辱不仅在于伴侣的这种行为突破了人类道德的底线,还在于他(她)把你拉向了与禽兽一样的水平,用美国剧作家爱德华·阿尔比的话说就是“山羊的高度”。

  爱德华·阿尔比及其作品我相信对于大多读中国的读者比较陌生,虽然他的剧作已经在中国的舞台上上演,但看过的观众应该也非常少,无论是他的读者还是观众应该都非常小众,但其实他的剧作关心是现代人类的困境,非常大众化。新星出版社新近推出的《山羊—阿尔比戏剧集》包括《山羊或谁是西尔维娅》、《在家在动物园》、《欲望花园》,虽然每一部剧作的“故事”很不同,但都表示的都是人类面对困境时的尴尬与无奈,甚至导致悲剧的发生,比如那头可怜的山羊。

  《山羊或谁是西尔维娅》无疑是爱德华·阿尔比最惊世骇俗的剧作之一,成功的建筑师马丁爱上了一只山羊,并与之发生了性关系,于是一石惊起了千层浪,他受到了妻子和儿子的嘲弄,最终以山羊西尔维娅的被杀而结束。

  其实“人兽恋”古已有之,最著名的人兽恋无疑是“丽达与天鹅”,但阿尔比碰触这个古老的禁忌绝不是来替“人兽恋”道德上的正当性做出辩解,而只是想表现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与不解。当得知马丁与一只山羊发生了不伦之恋之后,无论是他的朋友、妻子还是儿子都不曾想想马丁何以发生不伦之恋,也没有人相信他确实对一只山羊产生了爱慕之心,而只是认为他做出的所有的一切仅仅是出于兽欲。

  可人真是一种奇怪的动物,无法容忍一个人与动物的情与性,但如果真的人身上的动物性没有一点残存也同样会大失所望。在《在家在动物园》中,安娜与彼德无论如何都算得上一对美满的夫妻,除了他们的性生活,他们的生活可谓平静、安稳,但正是这种平静与安稳让妻子安娜感到失望和乏味,她想要的正是在《山羊或谁是西尔维娅》里曾经发生的“一点混乱和无序”,彼德曾经也是猛男,但因为保留着自己的“凶猛”给一个女孩带来的伤害的记忆而对自己的妻子温柔有加,但其实他不知道,其实女人和男人一样也是喜欢新鲜和刺激的,安娜曾经这样责问他:

  “我们也是动物!我们干吗不像野兽那样……做爱?!也许我们相互爱得太安全了?我们安全吗?我们太……文明了?我们从未相互痛恨过?”

  安娜想要的其实是长期婚姻之中的激情之爱、激情之性,而所有的激情都是短暂的,安娜可以把彼德对她的激情之爱的不再理解为他不爱她的证明,对此彼德无从辩解,只好郁闷在心里,而这导致了动物园里无端的争吵和杰端的无辜被杀。

  作为一个世俗的男人最担心的两件事就是JJ越来越小和钱包越来越扁,关于前者的严重性,《在家在动物园》中因为丈夫在床上表现的不够猛列最终引发了一件血案已得到了充分的证明,而在《欲望花园》中,一对夫妻因为缺钱也最终引发了一件血案,而解决钱的困境最终也是通过“性”得到了解决,而这同样也引发了一件血案。

  在《欲望花园中》,中年夫妻理查和詹妮出于虚荣上住上了豪宅,却因为没钱不能过上真正的富豪生活,无奈之际詹妮瞒着丈夫加入了“太太援交团”,这个小小的家庭果然很快就会得富有,为了庆祝这种可喜的转变,一场庆祝晚会自然是避免不了的,但谁也想不到庆祝晚会变成了“援交太太”们的聚会,试图揭破真相的杰克成了太太们以及她们被带了绿帽子的丈夫们的冤死鬼。

  在这三部戏剧中,其实提出了人类的三大困境:过惯了都市生活的人还能真的回归自然吗,如果能它的底线又在哪里?你想过哪种婚姻生活?是平静而乏味的生活,还是激情而冒险的生活?是贫穷而困窘的生活?还是富有而带绿帽的生活?无论做出何种选择,都会付出代价,都会面临妒尴尬。这种不仅是当代美国人的,也是当代中国人的。

  关于现代文明对人性的异化已经被无数作家和社会学家说得没有一点新鲜感,但从来找不到解决之道,其实这是人类为自己的文明进步所付出的代价,根本不存在解决之道,除非人类真的愿意回归饮血茹毛的生活。

  现代文明对人性的异化其实首先是对“性”的异化,关于这一点莎乐美在几乎一百年前就说:

  “如果说性欲是一件完美的礼物,其间没有任何内心的矛盾,那么上帝只把这样的一件礼物送给了动物。人会在爱与不爱之间感到紧张,而动物只会感知到那种性欲发作的生理规律,动物的性欲表达是热烈、自由、自然而然的,只有我们人类才会有不贞的观念。”

  《山羊或谁是西尔维娅》、《在家在动物园》、《欲望花园》,虽然每一部剧作的“故事”很不同,但其实说的都是现代文明对人类“性”的摧毁和异化,摧毁和异化“性”的有时是钱,有时别的东西,现代人不得不面对摧毁之后的结果并且毫无办法。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山羊经典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