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设计之美》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设计之美》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2-12 21:39: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设计之美》读后感精选10篇

  《设计之美》是一本由(英) 克雷著作,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7.00元,页数:26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设计之美》读后感(一):记录

  11 “意图是理解品味关键”。

  15 奢华的耀眼容易遭到广大平民的嫉恨,这就变成了不礼貌表现,极容易失控,引发革命。既要装饰又要把握装饰度。这也是为什么说要低调得奢华。 还没看出明确的观点,一切都在推理中。 .................................................................................................................................................................. .................................................................................................................................................................. ..................................................................................................................................................................

  《设计之美》读后感(二):不错的入门读物

  我觉着翻译整体还是挺流畅的,我是一口气看下来的。封面很好,可惜被我弄脏了一点。对于休谟翻译成了休姆我当时也看出来了,好多外国名字不都是有多种译法么,我觉着这倒不是很大的问题。虽然没看过原版的,但这本书是对于设计的很简单介绍,是一本不错的入门读物。

  而且我对于理论的偏好更强于作者提到的其它方面无可厚非

  美的一种定义性呈述:无论一种文化,一个社会信仰的是怎样的价值观体系——采取何种形式,是神灵、来生、基督教、佛教、还是科学技术艺术风格——这些社会中的最佳作品对于任何其他文化中的任何其他旁观者来说,通常都是印象深刻

  我们必须判断导致一种客观事物姿势思维,而不仅仅关注这种客观事物或姿势的本身,这就是设计的关键。——史蒂文·贝利

  ————————————————————————————————————

  我记得梁文道评论王小波的思想时说了这样一句话,很多人不求深思,只求深思的姿态

  或许追求自由,和追求设计之美的道理一个样的。

  ————————————————————————————————————

  文化相对论:

  美的评判及审美趣味完全取决于具体的文化背景,即人们自己的文化背景中获得了美的评判标准,这些标准很快形成了当地社会的流行审美观——我们逐渐地学会欣赏那些需要我们欣赏的事物

  ————————————————————————————————————

  我觉着这儿的文化相对论这个词类比于前文提到的达尔文的进化论,过于牵强。换成文化演进论还有点像。

  ————————————————————————————————————

  马克思的观点:艺术不可以存在于本国以外的社会(艺术至上主义),恰恰相反,艺术揭示了本国社会的基础经济实力,并且仅仅是在具有“先进性”的时候才能被称为“伟大的艺术”——它能安慰受压迫的阶级或弘扬社会上的价值观及行为规范

  美并不是事物的属性,美仅仅存在于观察者的心中。因此人类感觉体验产生于对某一个对象反应

  黑格尔把艺术的历史发展过程划分为三个主要阶段

  1、象征型艺术 非洲面具造型、扭曲的人物形象和埃及人眼中的神

  2、古典型艺术 古典希腊雕刻

  3、浪漫型艺术 艺术家主题内部情感表达 蒙克《尖叫》

  人类的天性就是对于一个你已经付出大量时间精力工作过于保护(或过于珍惜),因此在设计阶段的早期所有你需要的知识一种令人兴奋方式(甚至是美妙的方式)来充分表达你的思想的快速技法。

  罗伯特•克雷(Robert Clay)(英国米德尔斯堡蒂赛德大学艺术传播设计学院工业产品设计专业首席讲师)的这本书,涉猎的范围很广泛,不仅对于设计本身的理论进行了简要的介绍,而且研究了古希腊罗马的哲学理论和设计思想的关联,演进心理学等等方面,还对于东方的日本的简约设计推崇备至,并提到了中国的古代的建筑其实映衬出现代主义的单调朴素,我看一点都不)。

  至于批评部分留给那些做设计批评文学批评文字批评的人。

  《设计之美》读后感(三):从历史的角度看设计

  这本书的图片很“弱”,几乎全都是你我看过的,还有很多是黑白的。王受之说过现在的设计学生和从业人员有个缺点就是只看图不看字,如果您是这样的,这本书恐怕就会被你错过了。

  它最精华之处是从历史的角度看设计的演化。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发现了很多如今我们觉得理所应当的那些设计上的小TRICK,那些不成文的“原则”都是怎么来的。这就如同一个政体、一种思潮一样,它的来源总是能追溯到很多你曾经认为不相关的东西,这本书的每一章都是用“问题——历史——分析——结论——实例——理论依据”这一顺序来写的,帮我们把我们以前从没放在一起想过的一些东西串起来,因此在看这本书的时候,你也许会发现所有他在说的东东,你都不陌生,但是理顺了之后会有更有价值收获~~~

  《设计之美》读后感(四):有效的介绍索引

  算作入门或科普之作,囊括众多内容在一本小书里又要有深度不易,感觉作者挑选的内容还是够典型的。

  觉的重头戏都在前边,尤其品味部分颇有启发,特别记的“品味即是礼貌”,虽本人认为品味属个人选择自由,品味的表现才属礼仪

  后边可能色彩绘画之类的相对广为人知,所以发现选的内容很普通,虽然色彩一节对紫色的介绍比我翻过的其它色彩书都有深度。但涉及到基础甚至是基本概念的描述看着很迷糊,有些地方不太对味的样子,比如色彩部分,作者介绍的是红黄蓝颜色系统而CMYK只是带过。

  读最后一章的绘图过程中也很少有像二三章时的眼前一亮。

  有些观点的论证或解释较为牵强,也不同意一些观点,但本书算作对本设计领域做了些快速有效的介绍索引。

  《设计之美》读后感(五):设计中的经典准则

  引言:

  《设计之美》是一本探讨设计与美学之间关系书籍,我只选取其中一个角度来分享一下设计中的经典准则。

  形式追随功能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观点,也是新兴艺术运动强烈呼唤,但在今天来看仍然是从事设计的一个好的出发点。我们可以在大自然中觉察到这种设计理念。例如,树的外观充分利用了构成物质的特性,它的首要功能是保持直立——如果岩石采用这个外观造型,则会坍塌。构成人体的的物质,例如骨骼、肌肉等,逐渐形成身体各部分的特定构造,这些身体构造又决定了我们使用物品形状,这些物体所使用的材料又受它们功能的制约。在电子芯片时代,许多产品设计的功能时常与其结构相脱离,但一些微小产品仍需要易操控的键盘屏幕,以便高效的与我们的视觉、听觉和控制相协调。

  Less is more.

  Less is more 的现代主义思潮主张,美存在于朴素的高雅,设计者的目标应是通过最高效的方式创造问题解决方法。假如一部分能够发挥两部分的作用,或是假如非功能部分(包括“过剩的装饰”)能够完全摈弃,那么形式和细节就应仅受功能的制约。这并不是说目标就是粗狂的简单化,而是说应该是种精致的朴素。这也是许多现代主义者推崇传统和现代日式室内设计的原因

  形式表现功能

  与上世纪80年代反对纯粹现代主义的后现代思潮同期的观点,还有形式不应仅仅追随功能,同时还应该表现功能。特别是在产品设计中,不同家电产品的外观和设计走向一种趋同的程度。严格的说,这种设计出来带来视觉上的乏味,显然还能导致危险情况发生。而表现功能的形式就显得相当重要

  形式追随时尚

  一般认为,现代主义运动的设计拥有技术和功能根据,其他风格的设计仅仅遵从时尚和艺术方面的逻辑。但是这些时尚流行风格的运用也带来了一些出众的艺术设计作品。例如五十年代凯迪拉克的“尾翼”。

  装饰建筑而非建筑装饰

  如何避免遵从这一理念的建筑设计必然导致建筑上的华而不实,而这种“建筑装饰”的华而不实做法明显的例证就是在建筑物正面放置不起任何支撑作用的柱子。建筑上华而不实的定义是指毫无实际目的的建筑,此类建筑物经常被用来作为豪宅周围背景和园林的装饰物,有时也被用于制造景致和关注的焦点。

  适用性

  唐纳德诺曼提出的设计三原则“简约、多用和满足”可以被看做是适用性的特征

  色彩追随功能,其次是时尚

  几乎所有人都在色彩的把握上遇到过困难,例如,某种颜色样品在你把整个一面墙全部涂成这种颜色之前可能还是比较好看的。我们惊叹色彩的自然现实性。好的出发点决定了你想要这种颜色发挥什么样的功能。黄色作为汽车的颜色可以更容易被注意到,而在炎热环境中,我们会喜欢浅色衣服,因为它能比深色衣服反射更多的阳光所带来的热量。

  寻求简约,大胆质疑

  简约并非目的,准确的说,“优雅”可以更准确的表明一个简约的设计。通常对于某一设计问题会有不同的解决方案,最优雅的方案应该是那些用料最省、以一敌二的方案,也应是那些与复杂竞争方案相比能够更好的完成工作的简约型方案。这也是丰富和简化的辩证统一体。

  忠实于材料本身

  这是19世纪后期工艺美术运动中的设计师所推崇的信条,同时也提及了“诚实设计”,设计的建筑和结构应该保持明了,不应隐瞒。例如,有些家具设计中故意将金属元件和接头等能发挥装饰作用的功能性部件外露。材料的真实同时是现代主义和工艺美术运动中设计者坚持的一条原则,材料和制作过程的选择标准应是它们需要适合物品功能的发挥,而不应仅仅是装饰设备的使用需要。

  形式促进表现

  进入21世纪,高地位或是“标志性”建筑物正越来越多地具有了公共雕塑品的特点,但是雕塑和涉及到结合点位于何处?结合点的定位意义如何?或许我们只是关注它们的视觉效果,而忽视了它们的原有属性。许多人把标志性建筑批评为建筑师和他们用户的某种炫耀。这些建筑因其独一无二和高昂造价总是被排除在主流设计风格之外。

  形式追随情感

  我们天性中的感性方面,例如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感觉,和理性方面一样,对我们生活质量同样重要。我们在色彩、质地、视觉和声音中获得美感,而对于美感的反应,和美感本身一样,对了解我们生存的世界起到重要作用。我们在选择住房、穿着和汽车时无法忽视审美观的作用。那些忽视我们本性中非感性因素的制造商将来必定会被我们抛弃。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