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现实一种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现实一种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2-13 21:0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现实一种读后感精选10篇

  《现实一种》是一本由余华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2.00,页数:16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现实一种》读后感(一):人情冷漠,莫过如此

  我看《余罪》走火入魔了。其中读了一段《现实一种》,我就找来看,发现之前读过,于是就又重读了一遍。

  很短,只有不到三万字。

  余华的作品具有非常大的识别度,他的文字比较理性,会以一种局外人笔触来看待这个世界,《第七天》、《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都是这样的文风,有时候我会觉得他好残忍啊,写出的故事又现实又冷漠,可是我很喜欢鲜明个人风格

  这本短篇小说,就是哥哥儿子杀死了弟弟的儿子,弟弟杀死了哥哥的儿子,哥哥杀死了弟弟,弟弟的老婆又杀死了哥哥……一家人在同一个屋檐生活了这么久,没有感情,只有暴力和冷血。

  小说的笔触就是这样的,从中可以看到很多人都是如此冷漠的,包括医生眼睛不眨的将一个人的内脏掏空,然后若无其事的聊着天。人性丑恶在这本小说里展现的淋漓尽致小孩子完全模仿大人的,大人之间一言不合就破口大骂、就各种拳打脚踢,没有判断力的孩子认为这就是对的,因此才做下了错事,然后一个家庭就这么被打散。

  而且余华在描写孩子杀人的时候,特别表现小孩子的天真懂事,他不知道那是杀人,他以为是在玩游戏。毕竟他爸爸就是那么对他妈妈的。

  想起了周杰伦的那首歌《爸我回来了》。

  《现实一种》读后感(二):爱上一坨冰渣子

  “《现实一种》记录了我曾经有过的疯狂,暴力和血腥,在字里行间如波涛般涌动着,这是从恶梦中出发抵达梦魇的叙述,为此,当时有人认为我血管里流淌的不是血,而是冰渣子。”

  看完了《现实一种》,我就发现我痴迷于余华的文字。

  《现实一种》中,余华描述了山岗山峰两兄弟的互相厮杀,暴力而血腥,让人看得肝颤,恶心。但是我却仍然难以放下手中的书,它仿佛擒住了人的灵魂,欲罢而不能。也许就像余华自己说的那样“暴力因为其形式充满激情,它的力量源于人内心渴望,所以它使我心醉神迷。”

  余华崇尚的是叙述,用一种近乎冰冷的笔调娓娓叙说一些其实并不正常的故事。他始终在追求一种叙述态度,一种无我的叙述,即使是自己的事也如冷眼旁观,以零度的语言平淡处之。

  在他的小说中,偶然因素异常活跃,人的死亡是那样的偶然,一群人的死亡又是由一连串的偶然组成。他摒弃常理,对于常理的怀疑使余华为读者创建了一个不被重复的世界。

  《现实一种》读后感(三):现实就是这么一回事

  本书分为三个短篇,字里行间涌动着疯狂、暴力和血腥。

  首篇《现实一种》讲述兄弟俩因一桩意外引发的仇恨犹如多米诺骨牌一般自由发展,扩大,无法收拾。他们终是以连环报复、互相残杀的方式走向毁灭,令人触目惊心

  《河边的错误》讲述刑警队长马哲无法将杀人的疯子绳之以法,不惜亲手开枪杀死他。在局长妻子的“帮助”下,触犯法律的他不得已只能用自己最痛恨的“装疯”来逃避制裁,可以说是被逼疯了。

  《一九八六年》主人公是一名教师,在文革时期失踪了,妻子带着女儿改嫁。若干年后,他以疯子的姿态重返故乡作者描述了一系列他的疯癫自残行为,向我们呈现他眼中的血腥世界。唯有死前最后一刻,他才清醒了。

  生命也就是这么一回事。

  现实也就是这么一回事。

  什么都是这么一回事。

  《现实一种》读后感(四):感悟另一种现实

  余华的《现实一种》集子含三篇小说,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篇幅为中篇,读的过程中碰到以自我见识能识别出的错别字和不通之处很少,虽然作者的行文符合文从字顺的标准,但读起来仍会觉得有些异样感觉,就是跟以往所读文字有所不同,这当然能理解为各个作家特殊行文风格和独创力而自己以往未见识到,但归根结底是阅读不勤,阅读量偏少所致,真正完整读一本小说家作品集的时候更少。

  看时只觉得翻页挺快,一页一页地掠过眼前,自己也集中精力尽力在脑海中塑造着小说中构建的一幅幅画面想象着那个偏远时代社会图景和角角落落,准确点说,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故事,当看到文后标注的写作完稿日期时,思绪也渐渐追溯过去,一场场追溯之旅在脑际奔跑而出。三篇文章都写毕于一九八六年和一九八七年,那时我可还没出生呢,这可使我顿时对作者生出一阵敬仰之情,虽然时代有隔,他笔下描述的世界在我脑中浮现出来时非常真实,除了第三篇《一九八六》那种格外突兀的超现实笔调让我难以卒读外,其他两篇都读得颇顺畅。尤其值得一提的有这样两处,一是每篇意蕴深厚,作者塑造出的主题决不草草收场(也许这是相对前段时间看过韩寒部分小说后有所感而言),主题思想具有绵延下去的深度,可探索的问题在读完文章之后会弥漫心间,胸中块垒大概就这样无形中筑起了,这个也许就是文字升华为思想之后或者说是象征手法的作用。比如,首篇《现实一种》里山岗的后代通过被移植的生殖器而绵延不绝,只经作者在文章快结束时轻飘地一笔带过,就让人心中一震,可供思量的东西在脑海中挥之不去;又如《河边的错误》中马哲与疯子纠缠不清的关系让人看到一种荒谬和大无奈,似乎算得上是现实与命运“合谋”开的一个没有尽头的玩笑;而《一九八六》中略显突兀的超现实笔调是与“文革”这一特殊题材相杂糅的,因此像我们这类年轻一代的读者理解起来时不必苛刻于作者行文的“怪诞”,那是大批“文革”后作家包括作者本人所经历过的特殊时期造就的特殊心理印痕,一定程度上来说我们80后年轻读者是无法彻底摸清和理解的。二是小说悬念设置或者说是整体节奏把握很有特色,作者精于从多个人物角色视野来叙述故事,往往通过这种多重视角的搭配来充分利用物象和设置悬念,这一点在第二篇《河边的错误》中表现得尤其出色,而作者也正是凭借他这类颇具特色的中短篇小说获得了由詹姆斯•乔伊斯基金会授予的悬念句子文学奖,世界级小说大师地位由此树立。

  正如作者自己在序言中所说,这本集子“记录了我曾经有过的疯狂,暴力和血腥在字里行间如波涛般涌动着,这是从恶梦出发抵达梦魇的叙述”,在读的过程中我们内心会体会到作者冷酷笔调带来的心绪波动,可能某些人会感到那是一种久违的阅读感受,尽管一个读者可以阅读到众多作家精心编制的众多故事。《现实一种》正是这样一部特殊的作品,没读过的人恐怕也很难于现实生活中机会体会到这种不同一般的“现实”。

  2011年,重庆

  《现实一种》读后感(五):剥离道德,将欲望还原为欲望,将死亡还原为死亡。

  他记录了我们曾经有过的疯狂,暴力和血腥,在字里行间如波涛般涌动着,这是从恶梦中出发抵达梦魇的叙述,为此,我们血管里流淌的不是血,而是冰渣子。

  兄弟的互相厮杀,暴力而血腥。仿佛擒住了人的灵魂,欲罢不能。“暴力因为其形式充满激情,它的力量源于人内心的渴望,所以它使我心醉神迷。”

  他用一种近乎冰冷的笔调娓娓叙说一些其实并不正常的故事。他始终在追求一种叙述态度,一种无我的叙述,即使是自己的事也如冷眼旁观,以零度的语言平淡处之。

  在他的小说中,偶然因素异常活跃,人的死亡是那样的偶然,一群人的死亡又是由一连串的偶然组成。他摒弃常理,对于常理的怀疑使余华为读者创建了一个不被重复的世界。

  原始社会只有生命和生命的欲望,生的欲望由种种不为人知的色块组成,汇杂为鲜红的血。也许现代世界比原始世界,或者说,现代人和原始人或动物区别即在于道德,在思维的某个角落,百无一用是道德。道德不能当饭吃,也不能让死了的人复生,小说描述的,就是一个剥去了道德体系的世界,当人们被剥夺了行使道德的权利肉体疼痛还原为疼痛本身,它不再包含痛苦和怜悯;和疼痛一样,死亡亦还原为死亡本身,死亡意味着身体机能的退化、腐烂,这个过程由老太太呈现,死亡的另一层含义结果,死亡,就是陡然消失于视野之中,烧成骨灰,或者成为一摊由皮肉和器官组成的垃圾

  《现实一种》读后感(六):现实三种

  余华的文字总是很平淡,但是这平淡中透漏出的是惊心动魄

  说说这本书的第一个故事

  一家两兄弟AB,因为A的儿子B的儿子意外死亡,A为了给儿子报仇杀了B的儿子,故事到这里还不是高潮,真正的高潮时B杀了A,利用B对他的信任出人意料的杀了A,警察抓捕了B。最后B被枪决。中国传统的杀人偿命思想和家庭伦理这篇小说里相互冲突而又相互和谐,一起推动者故事的发展。

  几个杀人案,三个人直接死亡和AB母亲的间接死亡,好好的家在这件事之后只剩下AB的妻子,她俩的生活将是什么样的?余华在一连串的杀人案之后,给了我一个念想,她俩会怎样?仇杀是不是会继续下去?

  这篇文章几近变态,让我看得有一种快感,变态的快感。。。

  《现实一种》读后感(七):余华自己的书评就很对

  《现实一种》里的三篇作品记录了我曾经有过的疯狂,暴力和血腥在字里行间如涛般涌动着,这是从恶梦出发抵达梦魇的叙述。为此,当时有人认为我血管里流淌的不是血,而是冰碴子。 ——余华

  这书让我隐约觉得,人要决意残忍起来,真可以相当惊人。可能写字的人(也包括拍电影的、搞艺术的),把自己从事的工作,当做一种实验,去体验真实世界无法实践事情(但在某些社会环境下,也有大屠杀等事情发生)。

  有段时间,很爱读余华,被他充满实验气质的文字迷得厉害,对人对事,总以为看到了某种真相。学着写了几篇,发在空间里。一位老朋友,在评论中说:“you're toying with cruelty. beware you might be heartless at heart." 看到这个留言,我有些类似惊醒的感觉,我在写什么?虽然是文字,但残酷真是可以用来把玩的吗?

  余华,不知道他在写《现》的时候有没有迷失过自己,他写残酷,看不到文字里的关怀,他在做实验,试验品就是自己而已。

  《现》书写了人与人之间的仇杀,作者为此选择对象,是亲人与亲人之间。

  《现实一种》读后感(八):现实一种

  可能是一本练笔之作,剧情的对仗与残忍无情让人觉得这是一本荒诞小说,但是在这本书里,我们看到了余华对生活体验的新视角,“我看到了四种雨在下“,肆无忌惮的感情宣泄在与无生命的世界中,最后一篇的时代暗喻,第一篇的寓言意味,疯狂而又冷酷

  第一篇看点:皮皮眼中的四种雨,山氏兄弟母亲骨头像”筷子一样“折断,大肠烂了,皮皮视角中对婴儿的杀戮,山岗的肢解过程

  第二篇看点:疯子的无礼举动河水上漂浮的人头,被逼疯的警察

  第三篇看点:作者像一个导演,将疯子眼中的世界呈现出来,一把大砍刀斩向人群,斩断了所有人的膝盖,但是疯狂的人群还在继续前进,把断肢碾碎,继而大刀砍断了所有人的”睾丸“,像乒乓球一样在地上滚动。

  疯子将古代酷刑在自己身上重现,真实的疼痛感。

  最后,所有人都认为他是疯子,包括原配妻子和女儿,与他擦肩而过

  他的小说的镜头感很足,很疯狂,很有电影价值,不过往往都是纪录片,把看似荒谬 失控的事件拍成纪录片,这是他的牛逼之处

  《现实一种》读后感(九):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当我把这一个故事看完后,第一个感觉并不是为亲人间相互报复而感到愤慨,而是觉得他们太过愚蠢。我想这是因为我没有融进小说里头的缘故吧,用了一种过于理性的思维去分析故事,以为依靠法律可以解决一切问题,而不必要这样一命还一命。

  现在再次回想了这个环环相扣的报复过程,却增添几丝寒意。最后山岗尸体被山峰的妻子捐献给医生们,对解剖过程的细致描写,仅仅是为了突出山岗最后死无全尸吗?还是对山岗罪恶惩罚

  山岗比山峰更要可怕,他的可怕是埋在心里,不被人发现,也总是在等待时机,而且面对儿子的死,竟能丝毫不为之所动,不愿明着跟山峰斗,却要大费周折的间接杀害山峰,一切都让他变成了一个可怕的杀人魔,死死的拽住了他的生命。

  一个很简单的故事,没有任何复杂的关系与情节,用最简单的笔法给大家呈现了一个震撼性极强的故事,他究竟要表达什么?他要表现人性的哪一面?在余华塑造的这个世界里,最可怕的人都是带着面具的,揭开面具的那一霎那,让人看得心都要跳出来,没有给人留有半点喘息的余地

  这是一对兄弟,那也是一对兄弟,彼此能有爱来联系,是否能让这样的悲剧不发生呢?

  将三个故事都看完后,才猛然发觉余华是在对人性、死亡细致、逼真的描写。本怀着要看励志小说的心情,翻看书的扉页,最后终究迷失在那血腥的国度里,亲人间的互相杀害,离奇的命案,疯子的自残,主人公都如同疯子,冷血,无情。

  我想象着那一幕幕血腥的场面,想象着那一次次的剧痛。现实中的人,会有这样的一面吗?除非他疯了,疯了的时候,是不是如同醉酒后会把自己最心底的想法表达出来?难道人性的本质都是如此血腥?我想那是环境所迫,那是事与愿违的结果!

  心情蒙上了一层灰,沉沉的,吸一口会不停地咳嗽,我不愿相信。

  《现实一种》读后感(十):家族连环杀人案

  余华80年代的中篇《现实一种》,展现出他对暴力和死亡描写的迷恋,而且不带任何情感色彩与理性批判。小说的故事发展围绕一个普通家庭展开,内容梗概可以缩略为下列平衡关系的反复:

  1. 两个兄弟和他们的妻子孩子以及老母亲所共同构建的单调乏味的琐碎的生活场景。(平衡)

  2. 山岗四岁的儿子皮皮因为无聊,折磨虐待自己的堂弟并最终摔死了还是个婴儿的堂弟。(破坏平衡)

  3. 山峰因儿子的死要报复皮皮,踢死了皮皮。(看似建立起一种新的平衡状态)

  4. 山岗也因皮皮的死要报复山峰,将他绑在树旁,用肉汁涂抹在山峰的脚上,让狗去舔他的光脚丫,使山峰活活笑死。(平衡的又一次打破)

  5. 山岗逃跑,山峰的妻子上告法庭,山岗最终被实行了枪决,其尸体被一群医生解剖。(平衡的又一次建立)

  书中充满了荒诞、异态、暴力、死亡的氛围,那都是压抑不悦的灰色调。然而作者也没有明确指出症结所在,让人在沉浸中不能自拔。

  小说伊始,老母亲怪异的举止和话语就令情节处于一种恍惚之中,也许她常幻听到的筷子折断声,预示了即将到来的手足相残。

  皮皮趁大人不在家时玩弄起了摇篮中的堂弟,四岁如果他是有意的,是否和成长环境的影响有关?如果他是无意的,人性的恶是否从小就暴露出来了呢?山峰最初并没有找皮皮算账,而是先责怪起发现尸体的妻子来。夫妻俩在这一事实冲击下都显得有些错乱。山岗的妻子,也就是皮皮的妈妈极力想保护皮皮,这是一个母亲的本能。山岗却在这时将儿子交由弟弟处置,尽管他也不愿意。人死不能复生,兄弟义气也抵不过家族伦常。山峰提出让皮皮将儿子在水泥地上的血迹舔干净,皮皮不懂事,觉得阳光映射下的干红血渍有滋有味。山峰还是爆发了,极黑的一脚将皮皮踢上西天。

  而这一家庭悲剧并没有结束。

  妻子抱怨山峰的无情怯懦,她宁愿丈夫手拿菜刀死去,也不愿他这样活着。她没有发现,丈夫是何时开始谋划对山岗下手的,更不会知道这是否和自己有关。日子仿佛平静如常了,那两桩命案怎么回想起都有些滑稽。第二天,山岗突然对山峰说:“我把儿子交给你了,你拿谁来还?”山峰愕然。

  “把你妻子交给我”

  “你想怎么处置她?”

  “我想把她绑在那棵树下。”

  “那还是绑我吧。”

  “好,就绑一个小时。”

  在哥哥的精心策划下,山峰以这样一种充满想象力的可悲方式一命呜呼了。

  弟媳在举报了山岗后还觉得心有余恨,伪扮嫂嫂的身份将他的遗体捐给国家,捐出他身上能用的每一个器官。

  山岗的手术台上的尸体像一块剩布一样被划来划去,皮开肉绽地接受另一层意义的死亡仪式。黑色幽默出现了,山峰的妻子怎么也想不到,胸腔腹腔被掏空了的山岗,连睾丸也被移植了。一位因车祸受伤的年轻人,不久之后结婚了,妻子十月后生下一壮小伙子。山岗也算后继有人了……

  我试图用平淡的语气去淡化这本小说,尼采说,其实人跟树是一样的,越是向往高处的阳光,它的根就越要伸向黑暗的地底。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