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有味是清欢:美食小品赏读》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有味是清欢:美食小品赏读》读后感10篇

2018-02-14 21:5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有味是清欢:美食小品赏读》读后感10篇

  《有味是清欢:美食小品赏读》是一本由曹亚瑟著作,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页数:2016-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有味是清欢:美食小品赏读》读后感(一):一枚好吃货的必备修养

  《有味是清欢》是闲雅小品丛书有关食物的一本,书名截取了苏轼的“人间有味是清欢”的清幽雅致,道出平平淡淡滋味。然而吃这件事,平淡是味,浓烈也是味,并不能辩驳孰好孰坏。在古代文人墨客的笔下,吃,更是别有风味

  全书有分为食之俗,食之趣,食之单,食之典四个部分。从饮食的风俗、习惯,到个人喜好,再至花样繁多的菜品,最后讲述一些有关食物的历史典故。俗话都听过“名以食为天”,吃是人生第一大要事,不论古今,但想要看古时的文豪们如何对待食物,又如何甘愿折服于某一种美食石榴裙下呢,阅读本书是个好途径

  “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兼以茶淫橘虐,书蠹诗魔。”美食、美物、加书香四溢,换现在,都是文艺青年必爱,而在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那里,倘若从吃货的修养上去看,吃也吃出了一股子的潇洒不羁劲儿。好的景物,好的美食,好的心情,由好的笔墨带出,带给人们心灵冲击,总是轻易的。本书因此精选出大量经典的古代文言小品文,其文风本就凝练精细,而经典小品配有词字注释,外加作者赏析,读来不致于古奥难懂,自是风韵流传,韵味更佳。

  清代李渔嗜蟹为命,曾说:“心能嗜之,口能甘之……此一事一物也者,在我则为饮食中之痴情,在彼则为天地间之怪物矣……”蟹的鲜香可口让李渔一往深情终不悔。而蟹之于苏轼,除了味美如神赐,还多了几分流放之苦的慰藉。吃,就不仅只是一种以吃而吃的单一行为,有时它会体现在人生困苦时的一份温暖中,有时它亦是一个人的性情表达。苏东坡对于河豚之美,有曰:“值那一死。”而李功择尚书则云:“河豚非忠臣孝子所宜食。”一个知味,一个知义。食物的好和难得,带着大自然的创造与馈赠,在不同的人不同的体会中,区分了食的意义,也辨别出人或洒脱诗意、或肆意随性、或刚直谨慎的个人性情。

  吃这个事,就从食推及了到人,添上人性的光点。与之相对,吃得穷奢极靡,活猴敲脑取猴脑、几百只猪割取唇部而弃置、或者用一百二十只大虾做底汤只取汤底,把虾像倒药渣一样倒掉,只为让吓的香气渗进豆腐,这种残忍太过奢靡的烹饪,多少是心有抵触的。作者在谈古论今间,对此谈及自己观点,他说到:“爱美食本是爱生活的集中体现,大自然赋予我们丰硕的食物,热爱它、分享它、赞美它,本身就是一种感恩。”对美食心怀爱与感恩,享受美味同时还懂得节制,才是一枚好吃货的必备修养。

  虽然作者对本书进行了四个主题的分类与整理,但是其中也不乏相互融合不分界限的文章。就如好的老饕,正是精通美食风俗、美食趣味、菜单做法、食宴典故为一体。能做到这林林总总的,是现今朋友圈里的吃货所不能媲美的。

  在这个朋友圈火热起来,爱自拍者找到展露的平台,而一群吃货,也找到了驻脚的时候美人美景、美食充斥了我们的每一天生活。一幅幅精致剔透的画面,非常简短的文字描述,甚至不需要什么过多陈述,看着照片,就体会了一切。呈现美的东西太轻易也太频繁了,还有点泛滥成灾的架势。虽说图片精美特别是对着食物的拍摄,因着食物本身就已经是被人精心烹饪摆弄了的,下个美图软件照着食品胡乱一拍,也能拍出美感诱惑。但作为一枚好吃货,是否还是缺点什么?比如个人的情趣?比如对食物更深的味觉?像古时候的文人墨客,一颦眉一拂袖,食物的来龙去脉,便都泼墨出文章。翻开这本漫着淡淡古雅的书,我确切明白,对的,就是少了那么一点古时的流转不息的韵味,以及个人对待食物的独有态度

  《有味是清欢:美食小品赏读》读后感(二):乐享食之味,畅读文之美

  我是一个不会做饭的人,但很幸运,懒人有懒福,要么是吃食堂,要么就是家里人给做饭,如果遇到特殊情况家里没人给做,也都是一般会有剩饭菜,自己热热就行了。偶尔也照着食谱炒过几次菜,但经常是买家与卖家的区别家人不甚喜欢,唯一能受到大家欢迎的是一款“家常烧茄子”,但是配料多少总是记不住,每次做都要翻看菜谱才行。感觉不会做饭的人也许更爱看美食书籍,我就是这样的人,翻看着没事书,臆想着自己有一天也能做出如此色香味俱全的菜品。

  我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不论贞观之治还是康乾盛世,不论朝代更迭亦是列强横行,饮食文化一直在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推陈出新,饱含着人民的无限智慧

  曹亚瑟所著的《有味是清欢:美食小品赏读》这本书让我了解到了古代时期资深“吃货”的文人墨客们,并且很惊讶于古代人民的出神入化手艺,也许现在的高级大厨都会自叹不如吧。这本书共有四个章节,分别是食之俗、食之趣、食之单和食之典,美食与历史合二为一,绝妙的搭配。

  四个章节,四个和美食有关的不同主题,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既能通过文字领略到文人笔中的各类美食和相关故事,还能从中学到很多东西,例如美食做法、为人处事、历史名事等等,不论从哪个方面讲,泛读、细读之后肯定会让人觉得受益匪浅

  《食之俗》告诉了我古代跟食物有关的俗人俗事,“自欺欺人为人所不齿;“饱得自家君莫管”的自食自乐;食豚之各自命运等等,不论结果如何,都是爱食之人享受美食的过程。

  我最喜欢《食之趣》和《食之单》这两部分内容,《食之趣》让我了解了很多古代人在饮食过程中的乐趣,这和现代饭桌上的乐趣是不一样的感觉,现在的饭桌礼仪几乎就是围绕着喝酒,应该具体说是酒上礼仪,而不是围绕着菜品产生的,忽略了菜品给人们带来的快乐;《食之单》里介绍古人一些经典的美食的做法,我非常喜欢其中的《蟹酿橙》,寥寥几行就将整个过程讲述得一清二楚,读者也能够想象出整个菜品的制作过程和最终样子想想都十分美味啊。

  这是一本值得大家深读、细读的好书,通过“食”来了解历史,了解文化。闲暇时,饮一杯茶,在阳光下阅读,美事一桩。

  《有味是清欢:美食小品赏读》读后感(三):清欢亦心欢

  “雪沫乳花浮牛盏,蓼茸蒿参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美食界的资深吃货苏轼的诗句也是本书的书名出处。这淡淡的欢愉从何而来?于苏轼是旷达的心态加上微薄的口腹之欲,再配上那些和人生际遇相配的不同风格诗词,于我是连续的阴雨天气,午后或夜间捧起这本《有味是清欢》时,了解历史上的老饕,在美食小品的赏读中,浮现在眼前的食材、制作步骤,雅俗趣事的了解。这一切都能将被影响心绪抚平,归于平静,如饮下一碗宁心安神的百合汤。

  本书分为四卷,分别为食之俗、食之趣、食之单和食之典,俗的是常见的食物,人生的常态;趣是一些趣闻乃至奇闻,是某种精神的传达,引申为人生之趣先于引导;食单上出现的或是历史上曾有过现已失传或是在时间流逝中被人们不断改进,形成各地各有风貌的食物,构成了“舌尖上的中国(迷你版)”;食之典出现的是一些典籍,《论语》《楚辞》《史记》到《老饕赋》、《老饕集续》等,有名的饕餮让有才有情的文人都甘为“老饕”。

  曹亚瑟的评注赋予这些美食小品文的是接近普通人理解,也就是现在常说的接地气。同时他也不仅限于那些古人的作品,而是将更多爱好美食的近现代文人作家的观点融合在品读中,梁实秋、周作人、陆文夫、邓云乡、唐鲁孙等人对食物(菜品)的论述,追求或者与不同于以往的观点。

  看完就想到这清欢是苏轼的么,确实是,因为他的际遇人生处境,和他乐观旷达的心态,同时又是更多人的心欢。历史的长河中,朝代更替,政治改革一轮又一轮,民族融合,南北差异,各种作物引入中国,而这里的特产也到达了海外,这些点点滴滴都在这一册里有着各自的身影,窥不见全部,也能将模糊记忆唤醒,在前尘往事顿悟

  既然是心上的欢愉,那看这些美食便不仅仅是味觉或视觉上的盛宴,更是思想上的见贤思齐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选择越来越多,我们是否更易迷失自我?有度在食物上,是肠脑,在其他欲望是,是头脑。两个脑一条心,味道好,心态佳。看的更多,心也能感受更多,清欢也有芳香沁人心脾

  《有味是清欢:美食小品赏读》读后感(四):舌尖上的文化

  中国人好吃、会吃,有着自古以来的名声。看看遍布全世界的中餐馆,以及多数外国人都能叫得出来名字的:“Mapo Tofu ”,就能知道中国美食在国外的地位。而无论是去西方留学的学生,还是去我们的东亚邻国游玩的友人,回到中国第一反应就是,家乡的菜太好吃了。显然中国引以为豪的不单是历史文明,还有隐藏在这背后的舌尖上的文化。

  东坡居士在《浣溪沙 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中有词:“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而本文也取自于此。本文将中国古代有名的与“吃”有关的文章进行节选和收录,于是有了这本美食小品集。全书共收录近100篇文章,每篇文章先展示原文,并配有注释,然后为原文的赏析,让读者能够在欣赏古文佳篇的基础上,跟随赏析了解每篇文章所说明的饮食文化。

  全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取名“食之俗”,虽然名字里面有个“俗”,但这个“俗”其实指的是美食文化一直融入在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之中,这里面收录的文章可一点也不“俗”。本篇主要收录的主题是美食文化和背后的风俗人情。比如清初文学家李渔的《笋》一文,就为我们讲述了笋的由来以及食用做法,而通过对笋的描述,其实是表达了李渔对于食蔬的要求,即“清、洁、芳馥,松脆”。而这四个特点也于作者对于君子处世信念一致的,所以借食材而言志,也是中国饮食文化非常特别的地方

  文章第二部分为“食之趣”,给我们讲述了那些美味佳肴背后的趣事。例如“悬鸡”一文就讲述了这样一个讽刺的故事,一位姓蒋的中介代理为了巴结领导,因为知道领导喜欢吃鸡头,就每次宴请,都花费掉近一百多头鸡,而另一位江侍郎,却因为客人未到,而将一只鸡悬于井内,以留着之后食用。通过这两个故事为我们表现古代文人对于骄奢淫逸贵族奢靡之风的反感

  第三部分为“食之单”,这部分有一点像现在很多美食食谱书籍一样,为我们带来了古代版食谱教学,虽然没有现代菜谱书那种图文并茂的呈现方式,但这些经典的制作菜肴的方法,是经过时间验证的精华,值得每一位厨师学习

  文章最后一部分收录例如《史记》、《资治通鉴》这样的文学巨著中关于宴席中发生的历史事件的章节。例如大家熟悉的《鸿门宴》等桥段。

  整个书中既有苏轼、袁枚这样的在中国历史上耳熟能详的老饕的文章,也有很多连书名都已经寻记不到的作者。但所幸的是这些文章还是流传了下来,这些文章所代表的中国饮食历史被传承了下去,而本文的编纂正是为我们大家呈现了留着每个中国人舌尖上的文化。

  《有味是清欢:美食小品赏读》读后感(五):越古老的美食越精美

  作为举世皆知的世界三大烹饪王国之一的中国,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令全世界惊叹。

  吃,总是亘古不变令人兴奋话题。中国人最讲究吃。如果说现代人会吃,那么当读完这本书将会发现,古人那才是真的会吃,能吃,懂得吃。如果不相信,那么就来看看这本《有味是清欢:美食小品赏读》。

  本书是闲雅小品丛书中的一册,全套共15册,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品。本册书的作者曹亚瑟:文化史研究者,著有《白开水集》、《烟花春梦:金瓶梅中的爱与性》、《小鲜集》等,合作编译《纸上的王冠:谁是下一个诺贝尔文学得主》等。

  每一篇都由原文,注释以及分析三部分构成。原文就是文言文。注释,就是一些词或是字的解释。分析通俗来说就是白话文,除了将原文翻译过来,还增添了许多历史小故事,非常有意思

  林语堂曾说:凡必地球上可吃的东西,我们都吃。由此可见,中国人对于吃得是什么,是非常放得开滴。从,东坡肘子,河蟹,鲫鱼,到春韭秋菘等等,就可以看出来,吃得种类之多,之广。经济基础虽说决定着饮食,但是在美食家的眼中,什么都可以缺,唯独不可缺少美食,翻开这本书就可以看出来,古人一顿简饭,那也是摆了N多个盘,由此可见,这古人就比现代人吃得精细。

  整本书看下来,这不是简单的菜谱,就如同厨师正在操作,随着页码翻动,一盘盘美食就呈现在眼前,笔者优雅的向你介绍着这一道道美食是如何做出来,哪里该小心处理,会挑剔的说食材取哪里的产的,何时产的,该如何摆入盘,才能让它的优雅姿态呈现出来。当然最后也会说我们要配上什么,才能更完美无瑕。

  法国的大仲马的美食之书,让人见识到法国美食的美。中国的诗歌,却让人从另一面感到美食的美。从苏轼到屈原,美食在诗中出现的频率可不低。而由诗人演变出来的美食,如粽子,东坡肉等等,也足见美食的影响。他们不仅喜欢美食,还将这种美食广而告之。除了诗人是美食家,思想家也有不少是美食家的,如孔子,他所提倡的“不食不时之食”也是开创健康饮食的先驱。

  这不再是一本单纯的美食的书,除了有美食,还有文化,有诗歌,有哲学,甚至还有心理小故事,而这些都是通过美食引起来,而表达出来的。

  打开书,似乎那一幕幕又重现在眼前,越古老的美食做法,越是精良,越是口齿留香,越是令人神往。

  《有味是清欢:美食小品赏读》读后感(六):文人墨客中的“吃货”

  不知何时,“吃货”这个词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朋友圈、微博大部分都是在晒美食,都在表明自己是“一枚快乐的吃货”,可是什么样的人才是“吃货”呢?随着网络的发达,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只能在饭店才能吃到的菜品如今也能进入寻常百姓家了,美食APP上各类菜谱应有尽有,就看你想不想做了。

  我认为,“吃货”也是有等级的,而我是最低级别的吃货,就是只认吃,点菜这活儿都是朋友负责,我负责吃就好,那些美食达人应该是中级吃货,他们想吃什么自己都能DIY,厉害的还能干个微商,卖卖自己做的小零食;而高级吃货,我觉得应该是那种追求美味又保证营养的营养专家。自古以来,不论地球上哪个国家,饮食文化在人们的生活中不断传承,烹饪方法随着科技的发展不断推陈出新,花样也层出不穷,充分体现出了人们的智慧与对美食的追求。而我们古代的人们,不论是太平盛世还是战火纷飞,或享受美味或食草果腹,都是在用各种物体制作不同的味道,自己的智慧满足自己的胃。

  文人墨客中也不乏“吃货”,广为人知的是白居易、苏东坡。曹亚瑟主编的《有味是清欢》中收录了多名文人的诗作,从他们的诗作中我们就会感受到他们那一颗吃货的心,寥寥几字道尽美食滋味,现在的我们是无法亲身体会到这些菜品的美味,但从这些文字中我们可以想象那些场景,庖丁、夫人在厨房中忙碌的场景、美食上桌后尝客垂涎欲滴的场景、推杯换盏后杯盘狼藉的场景,尽可想象。《有味是清欢》这本书有四卷,包括《食之俗》、《食之趣》、《食之单》、《食之典》,列举了很多名人跟“食”有关的文章。读完这本书,唯一的感觉就是这些人真是超级吃货啊,还把这些吃食、做法写得那么美。其中的《食之单》这一卷感触颇深,有很多做法现在做出来都是吸引食客眼球的“亮点”啊!

  享受古人的文字,感受食物的美味,再配上一壶清茶,乐哉!吃,得会吃,吃出水平和学问的人才是真正的“吃货”,让我们在“吃货”的路上更加嗨皮吧!

  《有味是清欢:美食小品赏读》读后感(七):人间有味是清欢

  枕边之书,宜短小,宜有趣,宜温和深远。清言小品一类的书最适合靠在床上随手翻阅,再加上装帧印刷赏心悦目,文字又轻盈蕴藉,的确上品。所以这一系列的书我都有收集,第一辑中我最爱“书卷似故人”,多情可爱,第二辑我最爱这一本“有味是清欢”,亲切甘洌。唯一烦恼的是,每每读完几篇后就胃口大开常觉饥肠辘辘,欲下床觅食,令人哭笑不得。

  这本书分四卷,曰“食之俗”,曰“食之趣”,曰“食之单”,曰“食之典”,比重以“食之俗”最多,“趣”与“单”次之,“食之典”又次之,我倒很喜欢这种选文的比重,饮食之风俗趣味或叙述公允,或有个人偏好,但都摇曳生姿,文采斐然,爱憎分明。有记叙食俗者,亦有关于吃食的逸事传说,有单纯说饮食者,亦有以食话写人写情的。这是我最爱的部分,言有尽而意无穷,不仅止口舌之馋,亦解精神上的饥饿。至于食单食典,增长见识,亦有所得。《随园食单》之经典不必赘言,但我倒是注意到林洪《山家清供》中的一段:“嫩笋、小蕈、枸杞头,入盐汤焯熟,同香熟油、胡椒、盐各少许,酱油、滴醋拌食。”食材简单,做法也不难,不妨一试,再盖到面上,成了“三脆面”,真如作者诗云:人间肉食何曾鄙,自是山林滋味甜。滋味的确甜啊。

  至于其中的美食名家的文章,我读之向往,如张岱、袁枚、李渔等,名士真风流,饮食上也追求雅与美、养生与情趣。张岱谈及食螃蟹,令我想死我食小龙虾时的爽快,李渔谈及笋蕈之美也令我想起记忆中母亲手下的家常味道。不过有时也感到毕竟不同这些文人雅士,虽则我自小贫困,但父亲常常对对我说,“宁肯脚受累,不肯嘴受穷”,我想这是中国民间很好的品质,所以我没有尝过饥饿的困窘。食过开水泡饭,拌上辣椒酱油依然甘之如饴,也食过海鲜走兽,却从不因此而弃绝平常菜蔬,一米一菜,葱姜蒜椒无一不是好物,我不挑食,以饱肚为底限,欣赏入口的每种食物,所以当他们谈哪种食材不行,哪种烹饪方法不对,我都觉得合理,但也是一笑了之。我更欣赏东坡先生的态度,面对河豚这种极品好物,可以答曰“值那一死”,面对困窘,茹笋嚼豕亦可曰“人间有味是清欢”。

  民以食为天,有人在,就有食,有情在,就有美,人情依依,故美食永远流传。将书放回枕边,夜深了,闭上眼,若梦见美食与美人同在,岂不快哉?!

  .S:书内有一处不明白,疑似有误,P34-35

  选文及赏读的引文内古人饮食经验皆为“烂,热,少”,而赏读内叙述为“烂,熟,少”,不知何故?

  《有味是清欢:美食小品赏读》读后感(八):给吃货上一堂美食课

  吃货虽然现在到处都是,但能吃会做又能写的,却也并不是很多。说到底,大多数吃货不过是满足口舌之欲罢了。哪里能谈得上美食精神,更不要说在饮食领域做一番探究了。照道理说,既然中国是饮食大国,应该是在饮食一道有着丰富的内容的,但却也很遗憾,每个时代留下的关于饮食的作品,数量太少了些,有趣味的更少。最近,读到曹亚瑟兄的新著《有味是清欢:美食小品赏读》,又发现自己对饮食的了解,也还真是有待丰富。在当下来谈美食,如何谈的有趣,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给吃货上一堂美食课先看前人的美食论。李斗在 《酒船厨子》里写道:宋嫂鱼羹、东坡肘子,莫不大快朵颐;三月鲥鱼、四月芋芳,恰值时令节序;绿葵紫蓼、春韭秋菘,食之不厌精细。又,于是画舫在前,酒船在后,橹篙相应,放乎中流,传餐有声,炊烟渐上,幂历柳下,飘摇花间,左之右之,且前且却,谓之行庖。张岱在《蟹会》里云:食品不加盐醋而五味全者,为蚶,为河蟹。河蟹至十月与稻粱俱肥……饮以玉壶冰,蔬以兵坑笋,饭以新余杭白,漱以兰雪茶。由今思之,真如天仙厨供,酒足饭饱,惭愧惭愧。

  这般的美食家,在今天多见吗?是不多见的吧。说到底今天的吃货更多的是在于口味,而非探索美食的源头,至于不同的食材之间的细微差异能区分吗?好像做到的也不多。亚瑟兄的《有味是清欢》,无疑是给吃货上了一堂美食课。

  给吃货上一堂美食课在这本书里,亚瑟兄将美食小品细分为:食之俗,讲述不同时代的美食习惯,可见美食的风味;食之趣,美食的趣味,因人而异又相去甚远,花样繁多中又有独自的奥妙;食之单,吃货最爱列食单,十大苍蝇馆子、十大面食等等,古代的美食家也有这样的喜好;食之典,美食多有典故,不少典故已不为今人所知,然而今人的所谓典故不过是商品促销而已。这样的细致梳理数千年的美食文化传统,读来甚觉有味。

  说起来,历史上当得上吃货的人也很不少,比如唐宋时的诗人白居易、李白、杜甫都不乏写吃喝的诗句,宋代如苏东坡、陆游、林洪等等,都有著名的作品,清代的李渔、袁枚更是集吃货、传统于一身,雅中带俗,风味独绝,再后来写的这般雅致的只有汪曾祺数人而已。

  且举几个例子,像苏轼的《春菜》,读来也觉有味:

  蔓菁宿根已生叶,韭芽戴土拳如蕨。

  烂烝香荠白鱼肥,碎点青蒿凉饼滑。

  宿酒初消春睡起,细履幽畦掇芳辣。

  茵陈甘菊不负渠,绘缕堆盘纤手抹。

  北方苦寒今未已,雪底波棱如铁甲。

  岂如吾蜀富冬蔬,霜叶露牙寒更茁。

  久抛菘葛犹细事,苦笋江豚那忍说。

  明年投劾径须归,莫待齿摇并发脱。

  陆游写了关于美食的诗有三百多首,可见是超级吃货了。且看这首《甜羹》:

  山厨薪桂软炊粳,旋洗香蔬手自烹。

  从此八珍俱避舍,天苏陀味属甜羹。

  给吃货上一堂美食课这等“吃货”才是真正的吃货嘛。现在“吃货”是一个褒义词,是人人奋而争当的。亚瑟兄说,历代帝王是“饭桶”的不少,但真正能成为“吃货”却不多。套用这个理论看今天的吃货,也不正是这样的吗?要想成为真正的吃货,大有必要读一读这本《有味是清欢》了。

  《有味是清欢》 曹亚瑟著 中州古籍出版社2016年1月初版

  本文作者:【朱晓剑】系头条号签约作者

  《有味是清欢:美食小品赏读》读后感(九):将诗情画意吃进嘴里

  民以食为天是中国人从古说到今的一句话,而中国人在吃这个问题上可以说是天赋异禀,不但要吃得饱,还要吃得好,吃得赏心悦目,即便是食物匮乏的时候,人们也会想方设法将一些可能并不怎么美味的野菜做的赏心悦目些。 我自认不算是个吃货,但却喜欢做饭,看看菜谱,琢磨一些吃食,特别是做了妈妈之后,如何让女儿爱上吃饭就是我日常中最重要的一件事。 《有味是清欢》这本书采用了苏轼的《浣溪沙》中的最后一句作为书名:“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完全是一副诗情画意又无比惬意的景象。 本书分为四个篇章:食之俗、食之趣、食之单和食之典,作为一个喜欢历史的人来说,实在是很对我的胃口。 食之俗:食之俗,讲述不同时代与美食相关的风俗习惯,了解一些美食的由来,如我爱的西湖醋鱼“小泊湖边五柳居,当筵举网得鲜鱼。味酸最爱银刀鲙,河鲤河鲂总不如。读此诗,觉此鱼顿然生色”。苏轼的《煮肉颂》,最妙的是那句: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想着那个“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的苏轼,不禁令人一笑。 食之趣:美食的趣味有时不在食而在事。看到这一篇我也想起了一件和食有关的趣事。小时候每年到了腊月末、快过年的时候,各家各户就会开始准备很多馒头和各种馅儿的包子,数量很多,可以吃一个正月,我们小朋友通常会帮忙擀皮、包馅儿,这个时候奶奶都会嘱咐我们包的时候不能说“怎么还没包完啊”,也就是讨个吉利,希望这面啊永远都吃不完。但我们小孩子哪儿记得住,包了一会惦记着出去玩,十有八九都会忘记奶奶的嘱咐,伸个懒腰说:怎么还没包完啊。而大人们也只是哈哈一笑,第二年还是如此。 食之单是我的最爱,可以说是古人的菜谱,但古文读来更有意境,有唇齿留香之感。如照着做一碗清脆梅汤,喝了不知会不会有穿越的感觉。 食之典,美食多有典故,不少典故已不为今人所知。小时候奶奶常跟我们说食不言寝不语,但偏偏中国人喜欢在饭桌上谈事情,觥筹交错之间许多故事就成为了我们口中的历史,如史上最著名的那两个饭局:鸿门宴和杯酒释兵权。请客人的心思不在请客上,而被请的人肯定也是战战兢兢,美食当前,也必没有品味的心思。而现在我们很多人吃饭的点似乎也不在吃上,饭前摆好造型,拍个照,发个朋友圈,或者边吃边翻看手机,这样岂不是辜负了美食? 每篇文章下面的注释和赏读也是我喜欢的一点,作者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篇文章,像是美食之后的甜点,回味无穷。

  《有味是清欢:美食小品赏读》读后感(十):(书评人俱乐部)附庸风雅,闲来一品

  文人写吃,曾读过周作人、梁实秋等人小品文,十分喜爱。但民国名家之笔自然是白话文写得,较少去想古人墨客的有关吃之小品。申请此书时,还在想是今人文字。如此刻板印象,想我应改一改为妙。溯源起来,小品文自然古已有之,曾读张岱、郑板桥散文风格是为此,所谓民国小品文倒脱化而来。

  翻看此书,是本古人写吃文化之闲适小品荟萃,此种风味特赞编撰者在汪洋古籍中的苦心筛选。很多大名广为人知,如段成式,苏轼,张岱,袁枚,李渔,司马光,欧阳修……写此便不一一列举了。记得我自家写小品文时曾引用过段成式对马齿苋的文字,全篇便有画龙点睛之妙,其实在是我写得太烂之故,与其如此,不如说我全篇废掉,只留段成式三言二语足矣。再看这书,二百多页不算厚,亦不算很薄,这里分为四卷,分别是:食之俗,食之趣,食之单和食之典。

  详看其名,好一张引得人垂涎三尺的食谱大单,倒有一分满汉全席之意味。无脂肥羊、赵大饼,东坡食汤饼、悬鸡、蒙古食酪、驼峰熊掌……看到这“驼峰熊掌”,勿说吃过,看都不曾看过。忆儿时曾在公园见一骆驼,游客可乘,我亦不敢坐,只得站在骆驼旁合影一张。想此骆驼笑我胆小,如今看起来它倒有羊驼风范。腹黑满脸。

  这等可爱动物怎忍心吃之,熊掌更是不想。古人没有保护动物法例一说,珍奇野味出现在文字之中实在正常,今人看这类文字请做了解,勿做推广。移开眼目,看看这黄瓜也好:苏东坡有云:紫李黄瓜村落香。”黄瓜,今四五月淹为菹者是也。《月令》:“四月王瓜生,苦菜秀。”王瓜非今作菹这瓜,其实小而有毛,《本草》名菝葜,京师人呼为赤包儿。谓之瓜者,以其根相似耳。今人以其与苦菜并称,遂疑即今黄瓜,而反以黄字为讹。

  “紫李黄瓜村落香”好一意象,想起黄瓜美味,腌制,蛋炒,生吃皆可。尤其生吃,品蔬之原味。突然想起日本三种常见料理,白豆腐,白米饭,白萝卜。如果周作人先生知悉,想来还加一白开水为妙。这几种吃食都不做复杂烹饪,只白水煮之。吃便吃之原味,所谓品之雅趣,高雅,大家风范,即品豆腐产自何处,豆子何时出产。米饭产地何处,是否丰收。萝卜的原味是否甜美。吃之所以不为吃,是为品,由此。

  再看袁枚小品言蛋,因高邮鸭蛋闻名遐迩,清人袁枚写此,非但未感到时间久隔,反而感之熟络: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 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 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反而我自家对吃本无甚兴味,青菜萝卜各有所爱,我亦有喜爱的吃食,但也只是饱腹而已,对吃不很讲究,倒是唯一注意清洁与个人吃相,所以西瓜,冰激凌之物从不在外人面前吃之,只觉不雅。所以此生怕是难成吃货,倒是对中华美食文化情有独钟,说来也怪,偶尔心烦就喜拿梁实秋写吃小品减压解倦,记得郁达夫游览江南,还特此写过饮食男女福建篇,都是我案头必备,忽然又心情索然,想到《闲话扬州》一直勿得,是为憾事。

  不过凡事讲求一个“缘”字,今喜得此书,我闲情也可于此放任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