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津轻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津轻的读后感10篇

2018-02-15 20:3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津轻的读后感10篇

  《津轻》是一本由[日] 太宰治著作,猫头鹰文化·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7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津轻》读后感(一):淡蓝色的津轻

  太宰治是一位悲情作家曾经四次自杀未遂的经历,令人感叹,究竟是为了什么?恐怕就要长他的作品字里行间去探寻。而在这本书中,太宰治回到已经久违多年的故乡,一扫往日的阴霾愁绪,这里毕竟是人生的前二十年度过的故乡啊!在自己家乡,赏山水、访旧友,是一次非常轻松愉快的乡居生活

  他用非常幽默和自嘲的文字,讲述了他跟着友人一起畅谈、登山、吃蟹、饮酒的经历,这片土地是他生命中仅存的一方光明之地。所以,他的文字在这里是以非常少有的温柔笔触来书写,为读者留下了非常珍贵的作品。

  《津轻》读后感(二):夜来幽梦忽还乡

  《津轻》这本书,无论从装帧还是印刷上,都给人一种小清新感觉。天蓝色的封面,天蓝色的书口,偏偏一切都和这本书形成了完美和谐。不知道猫头鹰文化系列的其他书籍是否也是如此。看介绍说是《人间失格》的前传,打开才发现并不是小说,而是太宰治关于家乡的随笔

  《津轻》读后感(三):家,绝望太宰的希望之地——《津轻》书评

  “幽然古池寂,忽闻蛙跃荡水镜,余音尚飘空“。雨中,太宰治撑伞在自家古宅庭院中散步,忽然就遇到了俳圣芭蕉曾见过的那番佳景,也忽然在那一刻领悟到这其中的绝妙。想来有时不是文字或者结构或者解读,能让人心头一颤,怕是那相似意境,最能使人心生感怀。正是生养了太宰的家,为他创造了这番难得的雅致,让他有机会身临俳圣之境,与其相通心意

  所以“家”,常常会给人意料之外的,又合乎常理的、早就藏在血液中的点点滴滴。此次归家,即是如此这般的寻觅之旅。太宰意欲在这旅途中,梳理自己的来龙去脉

  太宰笔下的津轻,是个有历史有血肉的地方。这里的人们会在热情不知所措,会在闲暇游山玩水,会自豪于美酒特产,当然也会困惑柴米油盐。这很少变化的家乡,让太宰熟悉又舒服。他可以和故友畅快喝酒,而不必拘泥于礼节和言语;在家人跟前也可以稍作放松,而不必太在意口腹之欲的不雅和难堪;他甚至可以夸海口,可以飘飘然,而不用过分约束自己。他是津轻的一员,他了解这里的旧事过往风土人情,好像是回到了该回到的地方,周遭的事物,不论是方言还是习惯,都可以信手拈来。他兴奋快乐,欣欣然。或许在东京的圈子里待了太久,太宰需要一些熟悉的新鲜空气

  可是他终归不是津轻的一员,他的属性中有与之格格不入的地方。就连对家人,他都有一种羞耻的歉疚:“待在金木町老家那段时间,让我备感精疲力竭;况且我事后还把当时的情景写在这里,这做法更是不妥。我只能靠着书写亲属的事,然后把稿子卖掉换钱,才能够生存下去。”可以说太宰敏感,只是书写而已,何必斤斤计较,况且这书本就是为了写津轻的生活的。但是他过意不去,他与故乡建立不起切实的往来,一旦真真正正地触碰到故乡,接触到活生生的亲人们,他就有些无所适从。他说:“背负这种业障的男人,神明必将施予处罚,让他无乡可归。说到底,我大概支配窝在东京的破陋屋里打盹,在梦中神游并思念我的故乡,至死方休吧。”

  谁说太宰只是忧郁阴暗,他未尝不渴望人间温情可能是对温暖、光明、美好,都抱有最大的希冀,因为这份极度的热望而害怕去拥有体验,并且过于追求情感的完美,所以才会使黑色的绝望成为生活的主调吧。可即便有不适,这个家,也给太宰了不止一点点温情。这大概也是他在此行中未能料到的吧。

  其实太宰是善良的,又是很自我的。当他的世界包裹了别人时,他会多思多虑,会有包袱尴尬。这样一个离家的人,离群的人,并不冷血和自私,他恰恰比普通人的心更软。太宰治就像津轻的雪,纷纷扬扬地在空中自我陶醉,却在降落人间时慌了手脚,因为他不知道接触后会有什么后果,也不知道自己会把什么改变。飘扬轻快的自由自在或许才能让他体会生命的美,落地的悲喜不是他愿意承受的生活。

  结尾他去找儿时的女佣,他直言他喜欢把最重要事情放在最后,好让整个旅途充满期待快感。看看他多么率真!幸运的是他找到了,旅途圆满。他发现,自己和同样出身望族的人们有差别,他从小就和仆人们合得来。我想,或许因为他们都是直率的人吧。

  太宰在故乡之行中应该有所得,而得了什么,外人自然不可知。阴郁是太宰,绝望是太宰,那正因为他对温暖和希望抱有最大的期待。《津轻》就是很好的展现。

  《津轻》读后感(四):津轻——内心固有的颜画

  有些风景是指定为只有我说不好,你不可以指点的标签,比如故乡。 生活了19年的那个小城镇,从只有四个超级市场变成了两个对峙大百货簇拥着街巷都有一两家超市的摩登小城镇。对于她,我可以理直气壮地想走就走或是想留就留,大放厥词而毫无歉意。 说故乡,太宰治也撑得起评价为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有人说津轻人的他不懂鲁迅的文笔鲁莽写了藤野先生。其实我也不懂岛国的雪,祖祖辈辈生长于南方的我没办法联想满是雪花街道巷井,更何况细分粉雪粒雪绵雪水雪硬雪糙雪冰雪。但是从太宰治嘲讽维护却真实诚恳语气中揣测出那是一个充满美丽和历史悠久的回忆。少时诵诗书是童稚,成人读诗难掩矫揉造作。听多范例改正了错音也抹去了最初的美好,全然是小心翼翼对待过往的敷衍。所以重返故土写下游记,对于太宰治是用成人的心态去抚摸儿时的美好,像候鸟三悬于被打翻巢穴寻找自己睁眼或是未见光的雏鸟。 津轻,位于日本的一个半岛,生活在这里的人骁勇开朗。太宰治生于此处,就像他爱着生母般对待这片土地。他先寄明信片回老家,而后拜访两个朋友,顺势游玩再到了兄长家中顺道回金木町为父母上坟。全篇只提到一次打算去为父母上坟,最后交代了生母是优雅端庄的女子,恰恰文末是他坐早班车去找从小为伴视为母亲的女佣阿竹的描写,有些浮夸又不缺可爱。对比完美的生母,真实的阿竹给太宰治一种母亲身上特有的安心,所以这种浮夸的作为也在情理之中

  这本旅游札记从头到尾堪比一本吸引人心的小说,但目录偏偏就写着巡礼、蟹田、外滨、津轻平原、西海岸这五处游玩的景点。全文贯穿着粮食歉收,地域人情,还附带了津轻的历史札记。读了一遍下来,很有余味,最深刻的是里头太宰治称为边防重地避而不细的尽头鸡窝似的屋子。到底大陆尽头和大海边沿这两种色调搭在一起是怎样一种气氛,灰暗又或是冷蓝?描写故乡的尽头实在是让我浮想联翩,故乡也是。 故乡,怎么讲才能展示你的容颜?承述事实后却恼羞成怒的遮掩维护,这叫直率后的懊悔还是叫游子的赤子之心。故乡的天空走着少年天马行空的星,而开窗望去尽是精致点缀的灯。

  《津轻》读后感(五):太宰治的故乡

  提起太宰治有太多的标签,很多人都看过太宰治的《人间失格》,并且对那一句:“生而为人,对不起”十分的耳熟能详。我们只知道他是一个忧郁的,多次自杀的,并在39岁离世的,才华型的、感性的作家。

  我对太宰治最好奇的还是他对生命的理解以及他身体里的或者说是日本文化中的那种自杀情节

  在读《津轻》之前,我一直只看到太宰治的忧郁,以及他一定的抗争精神,无论是在《人间失格》,还是在《斜阳》中,他在描写自杀的时候的那种骄傲,总是给人一种矛盾感,似乎合理合法,但反而又觉得很可怕。大概是因为无力反抗而厌倦自我,只有颓废堕落才能抵制普世价值,只有在自我沉沦中才能得到解脱,在毁灭中才能获得重生,大概也是这样的一种精神贯穿着,他以太宰治作品的始终。

  他在这虽然只活了39岁,但是他留给日本文学或者是世界的记忆却是深刻和难忘的,他的小说读起来都有一些自传体的性质人物最后的结局也大多是在自杀,很多时候会觉得他的故事很不幸,活着似乎是一种罪恶

  但这本《津轻》不同,津轻是太宰治的故乡。是一个飘雪的故乡。人们对于故乡的感情都是复杂的。有的人一生可能都没有离开过故乡。有些人走了又回来,还有一些人走了就再也回不去了。就是这种明明深爱却不能再回到过去的无力感和悲伤感,造就很多复杂的情绪,也衍生出了很多大家的文学作品。太宰治的这本也是。

  这本书是太宰治20多岁的时候受日本小山书店的邀请,重游故土,写了一本,类似游记,但却比游记内容更加丰富的故乡游记。书中描写了津轻的风土民情和少年太宰治的生活趣事,以及他在与故友重逢时,在把酒言欢时,对生命的探讨……可以说津轻的雪花与酒,太宰治的懵懂与忧郁都在这本书里。

  我很喜欢这本书的封面,这种淡淡的冰蓝色,贯穿始终,在每一页的四周,这种包围,就感觉页面的白像是一片雪地。太宰治的文字和故事,像是雪地上的脚印,而这些故事都在在“雪地”上活了过来。

  这本书里难能可贵的是使我们可以感受到太宰治的生命中那一种明亮色彩,一种少年太宰治,在故乡的幸福时光。大概是因为在雪国,所以,太宰治,童年时期总是飘着雪花,因而对雪花有着非常深刻的认识,像他在这本书里描写雪花文字都极美。作为一本津轻的旅游宣传册也不是不可以。

  太宰治描写的那些小酒馆,渔村巷弄、观澜山,以及在港口缓缓落下的雪花,都是在展示着自己故乡的美与自己的文化气质根源

  这里边有一个故事是讲太宰治与阿竹重逢。阿竹是太宰治家的一个女佣,将太宰治从小照顾到13岁,这让我想起了刘德华的一部电影《桃姐》,就是这种即是主仆,又是母子的感情也非常的令人感动。 读这本书长的知识,还有太宰治是研究鲁迅的日本学者之一,他曾经在年轻的时候看过鲁迅所有的著作,并将对鲁迅的研究写成了一本书,叫做《惜别》,虽然我们读太宰治的作品总是会更不幸,告别死亡,等灾难性的与词语联系。似乎是人生太悲观了,但仔细想一下,这也许就是人生。

  本书的译者吴明益说:《津轻》其实也是一部告别之作,因为是太宰治归去的故乡,也是他到别的故乡,他的一生中多次想以死亡与世界告别,可能正是因为她想放弃生命,它所燃烧的生命,而他离去的故乡也是他留恋的母土。关于这点,这本《津轻》正是美丽的证明。

  《津轻》读后感(六):我读《津轻》

  《津轻》这部作品是日本作家太宰治的自传性随笔,是对故乡的温暖记叙。有人称这部作品是太宰治走向崩坏前,心中仅存的风和日丽。太宰治一生创作了五十余部作品,却只活了三十九岁,曾五次自杀,最后一次是在1948年,和仰慕他的女读者投河自尽。

  《津轻》分为“序章”和“正文”两部分,“正文”又涵盖《巡礼》《蟹田》《外滨》《津轻平原》《西海岸》五章。这部作品像是小说,又像是游记,通过全文可以看出,太宰治阅读了大量额地方文献,再穿插进访友的经验与回忆片段写出了这部作品。

  这部作品中值得注意的是人物描写很出色,能够激发人的共鸣。普利斯顿曾说:“说到底,作家的工作就是在写一个人,讲一个关于人的故事。”而对于一个人的描写无非是外表动作、言语表达身份标识和习性。

  在《蟹田》这一章里,有很多地方可以让人感同身受。在作者向议员问及蟹田的工程情况时,却换得议员同情一笑的愚蠢结果收场,他领悟到,人世间最不妥的就属于士族经商与文士论政。别人那种不愿跟你解释,爱答不理,敷衍应付的神情就会出现脑海里。

  说话的方式也会揭露我们的个性,也许比话语本身揭示的更加深刻。我们张开嘴就会立刻被定位在某一社会阶层上,说话的方式可能最能揭露隐情的细节。还是在《蟹田》这一章里,作者在描述S事务长时,用了一长段来记叙事务长的言语。“喂,我把东京的贵宾带来了!终于给带来啦!这就是贵姓太宰的那位,还不快向贵宾请安?快出来拜见啊!记得顺便送上清酒。哦不,清酒刚喝过了,把苹果酒端上来!啥?只有一升?太少了!再买个两升回来!慢着!把晾在廊檐上的鳕鱼干拿去蒸一蒸!”这样的一段急促的语言描写,以及如许多的感叹号,相信读者隔着纸张也能感受到S事务长的性格,他那种极为热情,甚至热情过头的性格会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诚如作者所说:“这种犹如狂风怒涛席卷的待客之道,便是津轻人表达热忱的方式。”

  文章中每一个词都有它的用意,每一个细节都会故事线的展开和发展,有些动作和习性可以很好地揭露人物性格隐秘的一面,只要作者善于捕捉和深刻地了解所要描写的人物。在《津轻平原》这一章,作者提到了它的大哥,而他大哥的性格,以及作者和他大哥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一段文字就可以了解。在一次远足中,大嫂拿他打趣,大哥的女儿和女婿爆发出了大笑。唯独大哥一人回头问道:“啊?怎么了?”大家立时噤口收住了笑声。大哥不发一语,兀自迈步而去。这种严肃、不苟一笑的家长、长兄风范就描摹出来了。

  除此之外,《津轻》这部作品中还描摹了许多人物,为人爽朗的M君,性情粗野急躁的女佣阿竹……当然,这部作品描写景色也十分出色,那些小酒馆、渔村弄巷、堤川、观澜山,在港口缓缓落下的粉雪、粒雪、绵雪、水雪、硬雪,以及飘着海潮风味的海岸。这一切在他笔下如此的温暖。如果你也想想写一部书描摹你的故乡,读一下这本《津轻》,或许会带给你不一样的灵感。

  《津轻》读后感(七):何以述平生

  “长城外,古道边”,这是落寞的乡愁;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这是怅惋的乡愁;

  “正因为我是血统纯正的津轻人,才能如此肆无忌惮地大讲津轻的坏话“,这是伶爱的乡愁。这是太宰式的乡愁。

  太宰治(1909-1948),日本无赖派文学代表作家,三十九年生命,二十年创作,五次殉情自杀,终情死,日本无赖派大师(因为作品呈现出明显的颓废风格,太宰治成为[无赖派]([新戏作派])当之无愧的旗手。同属[无赖派]的还有坂口安吾和织田作之助等人),毁灭美学一代宗师。太宰治名作:《惜别》、《斜阳》、《人间失格》。

  本作品作为游记,可领略人文历史、地理风貌,移步换景五光十色,太宰治的细腻文风让人感同身受;作为随笔,可回味人世今生,访友之奇趣,徘徊辗转朴实无华,对家乡的伶爱流淌于文中。

  本书分六章,其中最精彩的是“蟹田”:赏景会友,谈笑中一舒乡愁;“外滨”:探秘本州岛,寻觅中一解乡思;“津亲平原”:五六月的青、亲、清,踏青里一温亲情;“西海岸”:寻亲之旅,韵味中一述平生。

  津轻人热忱方式如狂风怒涛席卷的待客之道,让人忍俊不禁:或许津轻人表达热情的时候,得先兑上清水稀释以后再端出来,否则太过浓稠,外地人只怕无端消受。

  在行文中淡淡的浸淫着太宰式的沉郁,可以说是一次心灵回归之旅,是一个人性格养成解读分析。每个人的性格都与其家庭环境、小时经历息息相关,所以说为了小孩健康成长,家庭教育是第一位的,家风的浸染是小孩个性养成的养料。在访亲问友的旅途中,作者无时不在自嘲自讽自卑,在一种无奈中沉浸一种厌世的宿命:读者们,再会了,倘若一命尚存,我们来日再会!

  回家,就是心安,在这里可以撒娇、可以撒野、可以撒欢,不管吃的味道寡淡、睡得脊背酸痛、穿的气质穷酸,都不是丑事,都不是丢人,这才是归宿。心素如简,简简单单才是真;大道如简,浅浅透透才是道。

  乡归何处?心安即吾乡。虽心安但心远。自从我老妈离我们而去,老家渐渐成了淡淡的念想,没有了温暖,没有了落处。回乡如回想,一切只是在记忆里成行,回乡如幻梦,依稀如昨今不醒。

  《津轻》写于1944年,时年35岁,1948年,生日投水自尽,时年39岁。

  乡愁,不是别后才涌起的吗?心绪为何无端翻腾?回家,多么简单愿望,多么遥远的路程!

  是,我想起太宰治的遗言:不要绝望、在此告辞,也许这就是注解吧。

  《津轻》读后感(八):太宰治:我心之明媚,别离之回首

  说起太宰治,用什么词来形容他呢? 阴郁、懦弱、敏感、矛盾 如果把这些当成太宰治,可能就错了,因为在走向深渊之前,总有一段风和日丽。在他放弃生命前,也曾向读者展示过内心最柔软一隅。 一九四四年,三十五岁的太宰治接受小山书店的邀请为故乡写点什么,在这之前他完成了人生中五次自杀中的前四次。他从东京出发,穿着一件染成藏青色后拼凑出的夹克,和一条紫色工作裤,缠上绿色绑腿,再穿双白粗麻布的胶底鞋,一顶人造羊毛短纤网球帽,看上去不伦不类的乞丐装,回到了家乡津轻。 全书除序章外,分为五部分,是以其回乡路线为序的,包括巡礼、蟹田、外滨、津轻平原、西海岸。 序章中太宰治以曾经写过的《时尚童子》小说中的少年形象映照年少时的自己,充满哀伤又逗趣的虚构完全是此时马上要回到家乡的内心写照。书中品味古怪自认为“潇洒与典雅”的少年,以为要离开家乡去到大城市了,然而后来发现新地方仅仅是在四十公里之外,一个叫青森的小城,他从杂志上学到了东京腔用不到了。太宰治那时意识到自己性格中的缺点,容易得意忘形,在别人看来是趾高气扬,年少时的太宰治在班级里会被欺负,不只是身体上的攻击,更重要的是老师们对他的谈笑,如同《人间失格》中所写一样。不止同学,家人对他的恶评也到了极致的地步,只有一位弟弟深得太宰治喜欢,因为他沉默寡言,十分内向,唯独这个弟弟能获得太宰治的包容,在青森他们度过了很美好的时光,虽然仅仅四年,但是他难以忘怀的。此外,在津轻藩历史的中心弘前城,太宰治受到了三年的熏陶,诱发出不可救药的思古幽情,成了一个性格浪漫的男子,爱上了酒和艺伎。 对于津轻,太宰治说“爱之深,恨之切”。因为他是津轻人,历代祖先都是津轻藩的子民,所以他能肆无忌惮的大讲津轻的坏话,可若是从别人那里听到这样的坏话,他反而会不高兴,毕竟“我深爱着津轻”。 津轻对他如此重要,所以他才愿意走这一程,书中分写的这五个篇章中每一站都会有他的好友接待,太宰治并未隐瞒的写出了自己的处事弊病,不善人际的一面,但仍看得出他保留着内心的纯真少年,幸好这些朋友也是如此。 “巡礼、蟹田、外滨”三篇对以上描写的很详尽,对于自杀他也有这样的意识——“那些家伙死掉的年纪呀!算算我也快到那个年纪了,身为一个作家,这个年纪正是紧要关头。”再如,T君接待太宰治到他的家中做客,太宰治早就打算好此行要对吃食清心寡欲,仅是因为传闻东京人对食物的欲望超过限度了,为了给东京人正名,他下定了决心。又如在给好友N君的信中提及想喝苹果酒,因为知道清酒和啤酒的价格昂贵,津轻近年来则盛产苹果酒。津轻一行中,太宰治把喝酒这件事几乎安排在了每一天,恰好路上的友人也都是爱酒如命,还引用白居易的诗“此时无一盏,何以叙平生”来表达自己对酒的热爱。很多处透露自己因遭受欺骗变得阴沉退怯、对自己失去自信、在聊天中小心遵循游记规则又时而失言引得自己尴尬,无不是酒后的自省。 除了人际方面,当然本书还着重描写了津轻各城市的景色和历史。映照了“风和日丽”,太宰治在描写中体现了细腻真实的情感,不是哀伤,而是近乎明媚的心态。例如平静的蟹田的海,充实富足的渔民生活,橘南溪的历史文化,外滨一户人家中小女孩清脆的歌声,甚至“从可爱的歌声中,仿佛看到了充满希望的曙光。”太宰治的感情饱满而细致,无一不显露出来。 “津轻平原”一篇便开始涉及到他的家人,即一路来到了金木町老家,相比与朋友还算轻松的相处,与家人则让他感受到精疲力竭,一些细节能在《人间失格》中得到共鸣,太宰治小心的寻找着与哥哥们的相处方式,又刻意保持距离,谨慎礼貌,却也无话可说的尴尬境地。倒是与侄子女和嫂子的出行,让太宰治看到老家的美,有被称为津轻富士的岩木山,在这一段踏青的描写中,尽是柔软之词,好像他的心情也变得郁郁葱葱,晴空万里起来,并且对岩木山端庄纤细的身影难忘。太宰治善于反思,尤其像这样家人一同出行的时机,他意识到恐怕以后再不会有机会和大哥相偕外出,即使万般努力,也只能在玩笑之际仍略显尴尬。 旅程已完成大半,太宰治的感情好像才开始高潮,如果说之前的行程都是为着完成写作任务,那最后一站“西海岸”则是他更加主动,更显迫切的情感之旅。 太宰治七岁时就离家去到两公里外的小学就读,十四岁时父亲去世,对于父亲他了解不对,相处起来更是困难,所以梦里的父亲比记忆中的更加衰老,随着思念的加深,他更加想了解父亲是怎样的人。回到木造町(父亲为上门女婿,此处是父亲的家乡),沿街走访,看到了当地与众不同的房屋结构,遇到了极为善良的M君。太宰治仿佛感受到父亲的感性一面,能理解作为上门女婿的父亲的感受和想法。此处太宰治的情绪还算平稳,还能清楚的把这里与津轻北部做了个比较。 当最后,太宰治来到五所川原町时,才明确的说出,这一趟津轻之旅,从出发时就殷切期望能见到的是阿竹——从他三岁就陪伴在左右的女佣,对他殷切教育基于厚望的一个比母亲更重要的人。他迫不及待的登上去往小泊港的船,四处打听找到阿竹的家时,猜想多年不见的“亲人”变成什么样子,在看到阿竹家门紧闭时终于掩盖不住焦急的心情,太宰治形容自己“好比童话故事里的主角,为了找寻母亲而攀山跨海跋涉三千里,最终来到天涯海角的这座沙岗上,竟看到正在举行的一场华丽的神乐歌舞。” 他非要找到阿竹不可,言语中直接用上了“母亲”一词。在与阿竹重逢的时刻,太宰治感受到了此生第一次宁静,可见阿竹在他心中何等地位。 在再一次受到阿竹的影响后,太宰治才恍然明白自己的人格本质,津轻于他,是生命中光明之处,是他不会抛弃之地。 太宰治一生都在徘徊,在生与死间徘徊,在理想与现实间徘徊,生而为人,不知是他的错,还是时代的错。即使读过他所有的作品,恐怕也不能完全走近他的世界,但可见一斑,就像很多文学家生来天性使然,加之后天人生阅历,每个人的思想都是一座城堡,谁能毫无偏差的解读一个城堡呢?大概只能借此讨教一二。 凭借《津轻》我们看到了与印象里不一样的太宰治,却也有相似之处,虽向阳而生,也独尝黑暗;虽心怀热枕,也唯恐避之。 书的最后,他这样与读者告别: 倘若一命尚存,我们来日再会!请带着勇气向前走!切勿绝望!那么,失陪了。 欢迎关注公众号:咸鱼店老板

  《津轻》读后感(九):回望故乡山川,归来已是惘然

  羁旅他乡的中国文人自古以来就喜发思乡之情,当自己理想中故乡的模样与亲眼见到的不完美的故乡产生落差时,又会心生怅惘。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很深的日本和韩国作家,也是如此。太宰治回到津轻故乡写下的这本《津轻》,颇有鲁迅先生“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的味道。鲁迅与周作人、郁达夫等作家都曾留学日本,郁达夫的文学风格更是深受日本“私小说”的影响,而太宰治曾根据鲁迅旅日的经历创作了《惜别》,鲁迅的思想对他是有一定触动的。超越时间和地域的界限而影响世界,只有文学才有这样神奇的魔力。

  太宰治在《津轻》的序章中就奠定了与我们熟悉的《斜阳》《人间失格》等完全不同的基调。虽生活的时间不长,但他提到了津轻的这段年少时光在他一生中的重要性,因此回到久别的故乡,自是有很多感慨,却又不知该如何说起。序章中反反复复絮叨的矛盾心理,希望凭借自己的文字让读者们认识了解他的故乡,又怕自己“当局者迷”,因为太在意而不能写出津轻的精神神韵。他如此纠结不安,因为他对津轻是敏感的,一如他少年时穿衣打扮的复杂内心活动一样,他十分在乎他的精神原乡。

  回到故乡,除找寻自己年少时生活过的痕迹,追寻旧日时光外,探亲访友当然是必不可少的。谁不想念外祖母亲手做出的饭菜那熟悉的美味呢?谁不怀念童年时与小伙伴一起疯玩的无忧无虑呢?谁不渴望多年后与老友重逢把酒言欢的快乐呢?太宰治在书中充满对高度城市化现代化的东京的批判,对自己的故乡,他虽对很多旧时的回忆都消失了感到不悦,但对故乡的情感是不曾改变的。

  太宰治故乡访友的经历,一如他之前在序章中那样,心理活动复杂而矛盾。这也许是他多次选择自杀的其中一个原因,心里总是想得太多,忘记欣赏生活中的美好。太宰治在写到T君家做客时有这样一段话:“所谓大人,就得忍受孤独,即使友情浓厚,也不得不小心翼翼地相互客套”,然而他内心还是渴望做一个无忧无虑的纯真少年的。当在现实世界中苦闷到旅行也无法排遣时,就决然与世界告别了。

  从书中看,T君与N君都在太宰治的津轻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影响一生。T君是太宰治家的下人,长大后成为一名医生;N君是太宰治的中学同窗,长大后成为议员,都是事业有成的年轻人。与他们在成年人的世界里如鱼得水不同,太宰治敏感多虑的个性使他愈发阴郁。如他自己所言,“每一次遭受欺骗以后,我就会变得更加阴沉而退怯”,而N君却是“愈发从容和开朗”。这样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其结局自是迥乎不同的。

  伴着太宰治对津轻行政区划的前世今生的详细描述和美食美景的真切叙述,读者也仿佛来了一次有意义的津轻之旅。螃蟹的美味与渔村的繁荣,让人仿佛感受到那海边清冷的气息。饱含感情记录下故乡的美好与缺憾的太宰治鼓励读者诸君“请带着勇气向前走!切勿绝望!”而他自己却走向了自我毁灭。归来的时候,是否还有些许眷恋?

  《津轻》读后感(十):不似游记,胜是游记

  太宰治的作品有浓厚的自传体性质,《津轻》也不例外。这本以游记的性质写出的轻松文字,给读者以感撼与共鸣。

  山是山,水是水,对于故乡,平常人都对之有着魂牵梦绕的情感,毕竟童年的印象是独一无二的,更何况这是第一印象,深刻地伴随着你的记忆直至意识消失。然而,太宰治不惜用痛恨的文字写自己的故乡,将山水之间应有的轻灵都抹去了,任凭读者跟着他的思路去痛恨。他痛恨的其实是父亲与哥哥的势力,这是一种借景寓情的笔法,只不过我们不太习惯而已。

  津轻,位于日本本州岛北端,太宰治在这里度过了他前二十年的人生,他的许多作品都离不开这里。我们知道,太宰治的社会适应能力很弱,三番五次地寻死觅活,家族其实很富裕,也很稳定,他偏不习惯于这种锦衣玉食的生活,要以文学为出路,一抒心中的块垒。然而,文学只能作为手段,不能作为目的,即使你将心中的千般苦、万般恨都挥墨在纸上,对于你的真实人生并不可能有实质性的转变。

  在那二十年的岁月里,“我”只去过金木、五所川原、青森、弘前、浅虫、大鳄等几座城镇,其他的城镇一概毫无所闻。我有幸地看了看日本国的地图,“我”所提及的几座城镇都是原生态,那里自然风光独特,人文气息浓厚,所以值得“我”大书特书,而其它没有提及的城镇或许不具有代表性吧。据说,太宰治研究过鲁迅的作品,对鲁迅曾经生活的仙台地区有所考察,他的这种考察对于今日我们研究鲁迅也是颇有贡献的,那篇他传体的小说《惜别》写的不完全是对一个没落帝国弃医从文者的追寻,更是对自我心境的写照与渲染!

  津轻,美还是不美,完全在于心境。作为太宰治心中仅存的光明之地,这儿是美的,他可以诅咒阳光的泼辣,可以中伤月亮的阴晦,甚至将雪写成五颜六色的。这是物质层面的美与丑,作者如果止步于此,这部作品也就能翻翻而已,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太宰治的精明之处,在于将津轻相关的历史典故提炼出来,娓娓向读者道来,让读者身临其境,由此也让非日本国的读者也能从中一窥日本的精华,这是他对日本国的贡献,也是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津轻的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