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的精神家园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我的精神家园的读后感10篇

2018-02-15 20:5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的精神家园的读后感10篇

  《我的精神家园》是一本由王小波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9.80元,页数:18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一):王小波其人

  王小波其人,我想不用多描述,那些真伪文艺青年们都差不多知道的……

  本来一开始吧,我是不知王小波为何人何物的,直到有一次读到一篇文章粉丝群把自己叫做'特立独行的猪',我当时就相当的震惊,现在的粉丝们号根据偶像特点给自己起外号,什么玉米啊、凉皮啊、映山红啊一类的,基本上和吃的以及可爱类的东西挂钩多,但称呼自己为'猪'并且津津乐道的,还很少见

  于是我不由得对这位叫'王小波'的人产生了兴趣

  留意起王小波的相关信息发现很多人对他的评价甚高,李银河说他是自由思想者,他还被誉为中国的乔伊斯--虽然我也不知道乔伊斯是谁

  但中国人就这样,比如类似于卖宫廷桃酥王地方,路过的人看每次都有一长溜的人在那排队等待,就心想,这家的糕点肯定好吃,不然怎有如此多人排队?于是,也加入了排队的队伍……所以啊,我也就像排队买糕点的人一样留意起了王小波,很是看过他的几本书。

  发现这个王小波讲话还挺好玩的,有股玩世不恭味道,但又没到愤世嫉俗,而且读起来不费劲,这点挺难能可贵的;

  也弄清了为什么他的粉丝们要把自己叫'特立独行的猪',但是还不至于要加入'猪'的队伍……

  但今天看到他在'关于媚雅'中写道:"……及至轮到女声部开唱,那位熟识的老太太按西洋唱法的要求把嘴张圆,张声高歌'亚美路亚',才半声,眼见得她的假牙就从口中飞了出来,在空中一张一合,做要咬人状,飞过了乐池,飞过我们头顶,落向脑后第三排;耳听得'亚美路亚'变成了一声'噗'!在此庄重的场合,唱着颂圣的歌曲,虽然没牙口不关风,老太太不便立即退场,瘪着嘴假作歌唱,其状十分古怪……请相信,我坐在那里很严肃地把这一幕听完了,才微笑着鼓掌。所有狂野粗俗的笑都被我咽到肚子里,结果把内脏都震成了碎片。此后三个月,经常咳出一片肺或是一片肝。但因为当时年轻身体好,居然也没死……"

  看完这段,我不由得由衷佩服起王小波来,为了老太太的脸面,宁愿把自己憋成内伤也在所不惜,更关键的是,王小波的憋笑功夫可真是一流啊,要在庄重场合憋住笑的滋味我是经历过的,那是相当的痛苦残酷啊,就像手脚要抽筋你却要硬生生的控制住一样,而且还要做的不动声色想想要多么大的毅力……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二):落地,所谓有趣人生

  石头不能老是放在那里,总不落地,既要烦它压的人难受,又要担心突然落地砸到自己。所以,不行就只好费费力气,把它搬起,轻放在不会绊到人的地方,看也不再多看一眼,赶紧走远。

  大约就是以上原因,又拿起放了很久没有读的书。

  回归书本后,工作也拖延,但似乎没有那么浪费人生的感觉了。同时在读王小波和史铁生。这两位一个细腻温柔,一个直白露骨。却恰好都在讨论和探求人生的意义。所有的书,总是不可避免的提及人生的意义,继而不可避免的提及梦想这个词。虽然这个词已被那些商业节目搞得面目全非,竟成了听起来就假大空的词语。好在字典上没有因此而改掉它的原意。正经的引用它也不会被误会本意。人有真正的梦想,人生的过程才不会乏味无趣,不然就总是行尸走肉了。

  可是,可怕事情继而被放到了桌面上。我没有梦想,哪怕直接的露骨梦想,譬如赚几多钱、嫁什么人……也没有。我如今所拥有的都是行尸走肉般闷头做事,循着普世认可的路,有些与生俱来,有些活着活着就有了。这些已经拥有的自然是我想要的,但有一些是到了眼前我才发现想要的,又或者既然是我的了,那也是挺好的。就像闲来无事去逛街,毫无目的,刚好看到了一件衣服,想要,就买了。买不起的瞬间就会变成不想要。这克制的美德,却一点也没有给我带来快乐,因为我实在不知道有什么值得我去努力做的事情。如果生活的意义在于有趣,又或者在于做喜欢的事,那么我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没有意义的人生,就不成其为人生。

  我肯定是不想仅仅“活着”的。我也想过的有趣,想做喜欢的事,和喜欢的人一起生活。有点遗憾,没发现自己喜欢的事,没遇到愿意和自己一起生活的喜欢的人。如此分析下来,我是不是可以将寻找喜欢做的事,愿意一起生活的喜欢的人,作为人生的短期梦想?等这两样找到了,人生可能就有趣了,有趣了自然也就有了意义。

  你看,古人说了: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最重要,读书明志。真是说的太有理。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三):让我笑出声的,以及让我在肚里流眼泪

  说来惭愧,在人生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对于王小波的认识仅仅停留在《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虽然极其有限,但是却给我留下了相当深刻印象。如今再读王小波的杂文,觉得他还是那个嬉笑怒骂的毛头小子,并不深刻专精,也不见得广博,但是三观正,骨气足,再加上颇有些在中国社会中相当珍贵幽默感,还是值得一读的。

  下面列了几篇我觉得尤其好的,没事儿可以常拿来翻翻看(排名不分先后,按照阅读顺序):

  《奸近杀》

  最后那个蚂蚱和癞蛤蟆的结尾,笑喷

  《从Internet说起》

  《关于‘媚雅’》

  《关于幽闭型小说

  人生格局亦如是

  《我的精神家园》

  “我时常回到童年,用一片童心来思考问题,很多繁难的问题就变得易解。”

  “假如我今天就死掉,恐怕就不能像维特根斯坦一样说到,我度过了美好一生;也不能像司汤达一样说,活过,爱过,写过。我很怕落到什么都说不出的结果,所以正努力工作。”

  《我为什么要写作

  “大家都顺着一个自然的方向往下溜,最后准会在某个低洼的地方会齐,挤在一起像粪缸里的蛆。”

  “当然,如果硬要我用一句话直截了当回答这个问题,那就是:我相信我自己有文学才能,我应该做这件事。”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四):来过,爱过,写过——我读王小波

  我所知道或认识的“王”姓猛人似乎特别多。初中时班上成绩厉害的有四大天王:王登,王电,王宇,王闯;到大学,碰上教古代文学史的王明辉教授;还有现在班上成绩顶尖的一个女生叫王安妮。至于历史上的名人,更是不胜枚举:王翦,王充,王莽,王朗,王戎,王羲之,王通,王绩,王勃,王之涣,王昌龄,王维,王阳明,王夫之……还有我感兴趣的“京城三少”——王蒙,王朔,王小波(本人调侃)。对了,还有那个证明了费尔马定理的数学家王二。

  王二是王小波时代三部曲中的主角,时代三部曲有着相同的母题:知识分子权利,性,文革。以《青铜时代》为例,故事里面的主人公薛松,李靖,王仙客都是天赋异禀的知识分子,但在政治高压下或说在对权利的漩涡中,他们逐渐迷失自我,竟将智慧爱情演绎为一场场闹剧。至于《黄金时代》更侧重对文革中知识分子生活状态以及性与灵的刻画,在那个荒谬的.非性的时代,人往往性饥渴。时代三部曲的魅力还不止这些。例如单独抽出的故事的主题可以从不同角度理解作品里的黑色幽默,别具一格的叙述方式(据王小波说,是故事写好后顺序被打乱),还有出现在作品中的“王二”,它模糊作者和叙述者的界限,在很大程度表现小说具有的“虚构性”。

  杂文是最能直接表现一个作家思想的文体。王小波的杂文是一道精神盛宴:《沉默的大多数》.《思维乐趣》是开胃菜,主菜是《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我的精神家园》《中国知识分子与中古遗风》《知识分子的不幸》,配菜有《花剌子模信使问题》《跳出手掌心》,《知识分子与道德堕落》则是红酒。他的杂文,给人醍醐灌顶的感觉,就好像一束阳关照进了混沌黑暗大脑,像一束闪电击穿了心灵。读他的杂文,让人笑,让人变得爱思考,爱读书,我想这是一种启蒙。

  王小波又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在生活中存在过的人。于是有了《爱你就像爱生命》。她嫌他丑,他回敬:“你也长得不漂亮”;他把给她的情书写在五线谱上“愿你和我是一支永远唱不完的歌”;在美国念书时生活窘迫,她不让他出去工作,怕浪费了他天才头脑;两人一起做同性恋的研究。他死后,她评价他“在我心中,小波是一位浪漫的骑士,一位行吟诗人,一位自由思想家”。

  他说“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若如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这句话是对他一生的总结:最好的同时也是最坏的《黄金时代》他遇上了,《革命时期的爱情》他经历过,当知青的时候他遇上了《一头特立独行的猪》,他还喜欢做《沉默的大多数》,他证明了费尔马定理,还曾陪着他心爱的女人环游美国……

  壮年早逝,天妒英才。不得不让人扼腕叹息。但他走的时候应该是没有遗憾的:起码,在他的墓志铭上也可以像司汤达一样写上“来过,爱过,写过”;起码,他享受了别致的人生;起码,在数十载之下,还会有读者爱他,肯定他,赞赏他。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五):谁的精神家园

  我对自己的要求很低: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所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为此也要去论是非,否则道理不给你明白,有趣的事不让你遇到。我开始得太晚了,很可能做不成什么,但我总得申明我的态度

  实际上,人只要争得了论是非的权力,他就已经不战而胜了。

  王小波

  对于王小波这个人,在大学之前是没有听过的,后来怎么的就无意间留意了起来,特别是他的那本《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一听书名,便觉得他是一位有趣的人,写出来的东西也应该不会是索然无味的。在学校图书馆徘徊,最终借了一本《我的精神家园》。

  这是他的精神家园,在这里,他自由畅谈,尽情书写他的思想篇章,宣扬他的自由主义精神

  在那场考试之前就借了,到了那场考试结束后,才发现还没看完。起初是在复习高数时,数字符号公式记得头昏脑胀时,翻开了看两则小故事,既放松心情,又增长见识。这种不单纯的目的也让我读完了前半本。王先生经常会在自己的杂文里提到自己感兴趣的书籍与偶像,像杜拉斯的《情人》,卡尔维诺的《看不见的城市》,《我们的祖先》,哲学家罗素,他作为一个根部,在自己的纸笔间派生出这么多了作品名人,各个枝干引着读者们去追寻。

  从他的杂文里,看到了对逝去文化的哀悼。他说美国的城市就是庸俗,塞满了乱糟糟的现代建筑,而作为北京,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有一半是写在故纸上,还有一半是埋在地下,只是缺少了一部立在地上的历史,供人其中漫步。而像奥地利的萨尔茨堡,有着世界美丽乡村,在那里行走,就像在历史的长河里漫步,真切感受到这种文化底蕴,这些不是靠多少页数的史书和不知修葺了多少回的宫殿能够产生的。

  他又说学生穷人中最趾高气扬的一种,虽然穷,但前程远大。作为一名学生,穷学生,学习的目的便是脱贫致富,就像学习是唯一的出路。但是这么具有神圣使命感的任务实践起来常常与初衷背道而驰。在学习的道路上充斥了太多的诱惑意志一不坚定便会走错道路。

  思想自由是这本书的最大特点。王先生在他的纸上王国恣意畅谈,他怀念北京的老城区,春天燕子屋檐角下筑成的小窝,城墙上难得可以建成高速公路,这是梁思成先生说的。他在美国生活,笔尖常常流露出在异国的文化。谈到君子,绅士的区别,关于幽闭型小说,张爱玲,他说张爱玲的小说是病态的,就像一个临死的人之前说的话,但现实却往往没有这么糟糕。把自己关在一个密闭狭窄空间里,密不透风,思想也就限制在那个密室里,怎么也走不出去。

  他说,文学的使命就是制止整个社会变得无趣,一流的读者不是天生的,他是培养出来的。

  他说,任何一种负面生活都能产生乱七八糟细节,使他变得蛮有趣,人就在这种去为重沉沦下去,从根本上忘记了这种生活需要改进。萧伯纳在《英国佬的另一个岛》中写道:有一位年轻人这么说他父亲,一辈子都在弄他的那片土,那只猪,结果自己也变成了一片土,一只猪。

  人在一个地方待久了,适应了,本来的进取之心也慢慢消磨了。对着那片土,那只猪,寻找各种有趣的细节安慰自己,证明现在过得是一种平淡富有乐趣的生活。

  有关伟大一族,伟大一族不是空想家,不是只会从众起哄的狂人份子,更不是连事情还没弄清就讲沸腾的狂热青年,他们相信,任何美好的梦想都可能成真。

  他说好东西翻炒几道才成俗套,文化垃圾恰恰是精品的碎片。我写的东西真的是糟粕,这可以理解成精品的碎片吗?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六):聊聊精神家园

  有的人的生活主题是工作,有的人是家庭,如果超出主流生活主题之外的多半会招来偏见。我接触到王小波的第一篇文章是《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当时还不知道作者是谁,现在,当作者去世20年后来看,文章中的那只猪一样会被嘲笑。

  等到我老了,快死了时或许会发现自己还是一无所有,这是基于每一天结束时的推演得出的结论。虽然把物质和精神强行分开是愚蠢的,不过作一种大致分类也就打个比方也行。作者的精神家园多半是写作,具体的说是小说写作。我的精神家园是什么?或许看看豆瓣页面,发现自己对阅读和写作还有些许兴趣。不过,比起非精神家园,可以说是动物性乐趣而言,还是太太太淡薄了。

  非精神性家园发展到极致是黄赌毒。当今社会宣扬的是远离这些,因为太多人沉迷其中。作为人类而言,少不了动物性享受,这也是生存基础之上的本能需求。动物性的满足了呢?无非就是精神追求了。有的人在动物性需求中永远都得不到终极满足,一个欲望被满足后过不了太久就念着下一个了,更悲剧的是永远在追求某个欲望却不成功。

  让动物性家园成为生存基础,当然追求和得到的过程也能成为一种享受。不排斥这种享受后,多多少少才能有自己的精神家园。把建设精神家园提到日程上来,精心设计,慢慢打扮,细细品味,等等,这一切和动物性追求不同的地方是要闲适的心态,过程不是直线的,多少要点浪漫的感觉。

  当动笔之前还不清楚最终会写出什么,但是在写作过程中思路越发清晰。精神家园和写作关系是,写着,就是一种建设家园的状态,而不是写出的某篇文章。写不出的,多半是因为连提笔的兴趣都没有,这样也不必勉强。闲聊似的写作,本来就是东扯西拉的兴趣所致。表达中心可以在文章成形后修改,而游走的形态是写作的动力源泉。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七):记一次越来越有趣的聊天

  王小波是个很生动的人,读他的杂文像是坐在沙发上与他聊天。

  他有时候挺讨厌的,尤其是理直气壮地谈他二十多年前吃狗的事情,我特想给他一巴掌,并且暗暗决定要给他评三星。

  萌生这样的想法不只这一个原因,还有就是他的一些关于文学和艺术,也就是小说和电影的杂文,由于他提到的作品我都不熟悉,他所批判的是啥我都不太了解,所以看多了容易产生厌烦之感,觉得读不出什么东西来。

  真正觉出他的文章好,是在我耐着性子读到自然人文景观,环境问题,个人尊严那几篇的时候。可能因为自己原先也有类似的想法,所以这一段我们聊得很投机,一扫之前的烦闷。人不能只管糟蹋不管收拾,这是我非常认同的观点。人的生活可以简朴,但不能失体面;城市要干净,人要有公德心,办事要务实,不能空喊口号。

  再看到给点气氛,生活和小说,工作与人生,我是有点兴奋了,因为这样的文章真正地写出了作者对生活的一些理解。比最前面的几篇 我为什么要写作 我的师承之类更本质,更能打动我。比如说,人会走到一个路口,就在ta意识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之时,该如何走下去呢?我以为自己已经来到这样的路口。他特意提醒我这路口的四通八达,也就是说,并非只有一条路,我是可以做选择的,不必陷入对生活的抱怨。那么如何去做呢?大概就是,开创有趣的事业,体会活着的乐趣。

  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

  干什么都是好的,干出个样子才是人的价值和尊严所在。

  人必须过ta可以接受的生活,不能活成糟糕的样子。

  要有自己的心胸,不要太计较以致失了快乐的源泉。

  总之,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吧,以自己想要的方式活着。毕竟,每个人眼中人生的主题不太一样呢。

  由于我看到的这后1/3的文章很能启发我,所以我决定不打三星,这次畅聊也算是愉快地结束了,就在聊得最起劲儿的时候。再见,王小波~ 不得不说,你的黑色幽默的确逗笑了我几次。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八):尊严

  杂文集里涉及到了很多有关尊严的东西,环境与尊严之类的。提到环境,忍不住也想一下自己的宿舍,虽然会乱,但整理还是存在的,保存了最基本的尊严,这样就不至于在看书的过程中过分比照自己。其实,很多时候大部分是人的性格而论,也没扯到尊严,但不要让自己烂在杂乱里。记得以前最常吼的就是:什么?!我才不脏,那是乱!有本质差别的。

  王小波的文笔还是比较喜欢的,看着不累,算行的是趣文吧,当然也没成为门下走狗,觉得作家里多些有趣的人总是好的,浩浩荡荡的高深艰涩说教调情,最后还是会顶不住的。

  闲来无事翻的书,到现在比较清楚的就是提到的北京城墙,据梁思成说可以在上头造高速公路的城墙!可以在底下建仓库的城墙!这个遗产的浩大震撼到我了,可惜现在都是翻新品,而且山寨的不够彻底。那些吸引我的所谓文化古迹到后面都会成什么样呢,在我有机会看它们之前。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