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的读后感10篇

2018-02-16 20:31: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的读后感10篇

  《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是一本由茨威格著作,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无盘)图书,本书定价:6.00,页数:14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读后感(一):激情与救赎,妙在无关爱

  作为一个童年记忆由与赌徒的斗智斗勇填满,身为资优生的青春期却经历过在游戏场不知不觉玩掉身上所有钱最后摸着空无一物的口袋自己惊出一身冷汗的人,我想我还是有资格赞扬这部对激情、赌场和救赎有着无与伦比精彩描述的中篇小说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引人入胜故事,我的情绪完全被女主人公的情绪所掌控,其实是叙事节奏把握地太好太好,对赌徒的手不厌其烦的描述换个人可能就惹人厌烦至昏昏欲睡,但是这里却仿佛看到David Fincher式的切换,简直心驰神荡,眼花缭乱,不过这当然也可能是我童年见过许多这样的手的缘故。而单从情节讲也是高潮迭起,层层推进,不得不让人一口气读完。这部中篇是不折不扣的叙事精品,如果哪天我真心要学好好讲故事了,这是范本。

  但是单单“技巧地讲了一个好故事”还是不足以成为经典。由“引子”引发的关于婚外情与激情的探讨是第一层的主题,这个主题让我想起另一个好故事:Jeremy Irons和Juliette Binoche的《爱情重伤/Damage》,这部小说女性视角出发,电影男性视角,简直是可以作为对照,它们都一定程度上涉及这个问题:激情是普遍人性还是事关性格?如果是普遍人性,就好像癌细胞人人都有,区别只是有没有遇上诱发它的东西。所以,你现在无激情也能安稳度日,但是不能保证你的一生都能如此度过,当激情来临,你会完全变成另外一个人。而如果激情事关天生性格,有无之间的巨大差异不下于男女之间之间的差异,在一生需要追随激情度日的人眼中,另一些人就是浑浑噩噩,不知所往,但是毋需激情的人的眼中,激情者就是疯子

  鉴于多数人的生活基本平淡无奇艺术作品总是建立在第一个假设上,即开端于你的癌细胞被诱发的那一刻。《24小时》比《Damage》更从容地方就在于它给了那个诱因最合理的温床-赌场。当我成熟到足以看清我童年里的那个赌徒和青春期电玩场里的自己,我其实是明白了赌博产生的最本质快乐机制-投机。投机性简直就是日常生活的圣经“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和真正的圣经,佛家的“因果循环报应不爽”的天敌(从这个意义上讲,宗教世俗绝不是对立的存在)。投机无因无果无根无据,全凭你一双手和一个念头,它是如此没有道理,如此藐视道理,它就是激情。青春期的那次脱轨经历其实不过才三四个小时,也没有造成任何实质后果,但是当时带给我巨大的冲击。那一身热汗(激动地)以及一身冷汗(惊吓地)让我刹那间看到了从未看到的自己,也是如此,我从此就需要警惕投机心和管理自己的激情。

  妙还妙在,激情与人性的探讨只是小说的一层,第二层是关于救赎是否可能的问题。有一部我非常喜欢的言情小说,事实上也是我掏钱购买的唯一一部台湾言情,叫做《守护》,小说表层,是老板(男主)摧残员工女主),但既然是言情,最后揭示了男主其实是以“摧残”的方式有心锻炼无依无靠的女主,帮她成长,让她坚强,故事到这里,《守护》的意思好像显现出来了,但其实不然。故事的深层,这个男主之所以要帮一个非亲非故小女孩(当他们相遇时,女主才十三四岁,所以和《24小时》一样,故事的开始根本无关爱情),是因为当时他被诊断出身患不治之症,他偶然看到这个小女孩发现像极了童年的自己,于是决定借栽培她,帮她成功,来度过自己“突然没有了意义”的一生。所以我读到的,其实是这个女孩子“守护”了男主角余生,试问,世界上还有什么东西,比“让我活下去的意义”还要重要?《24小时》里的救赎内核与《守护》几乎完全一致,看起来是女主人无私救赎青年男子(她自己也如此认为,所以当最后被背叛,她出离愤怒),其实那迸发的圣母光环,又何尝不是救赎了当时觉得一切了无生趣,想死却始终没有勇气的女主人公自己?茨威格对此一定是有所察觉的,否则他不会着力铺陈女主了无生趣的心情和被救赎别人而引发的闪耀圣母光环,不过他让笔下人物至死没有领会到这一点,就是他比言情小说立意高妙的地方了,这种高妙还在于让双方激动不已的救赎终于失败(男主重返赌场最终自杀,女主回到正常生活轨道),因为最优美的艺术作品就是生活本身,它把最真实的撕碎了给你看,就好像,我童年里的那个赌徒,至今还是赌徒,而且我深信,他至死也不会明白,那左右了他一生的到底是什么。

  --------------------------------------------------分割线------------------------------------------------------------------

  我看了下这部小说的豆瓣评论惊讶于如此多人把它解读为爱情小说,以至于我不得不修改我的标题以表明我的解读立场,但是由于前面独立文章已经写成,只能另加部分(侧面暴露出我组织能力之弱)特地说说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若以为它只是一部爱情小说,是抹杀了茨威格的用心

  这部小说当然有关爱情,毕竟开头就是从一桩不得体风流韵事开始。但是如果茨威格真的要写一个为爱情不顾一切的女人,他就不用另起炉灶了。私以为另起炉灶,恰恰是因为他看不上“为爱情不顾一切女人”这个通俗小说主题。当女主人公描述“拯救”男青年的过程,她不断强调起初无论如何不是因为对他有肉体上的企图,其实她看着绝望的他,完全是因为无意识中看到了绝望中的自己。茨威格本人对心理分析的迷恋可以用来为这个解读佐证。而又如何解释曾经不顾一切想跟他走呢?女主人公从头到尾没说过是爱他,说的是“他从没留过我”,即让她不能释怀的是自己的救赎行动对方来说没有意义,这种感觉,立意上要远远高于“被爱情冲昏头”。他在文中借“我”之口说,“我个人最感兴味的是了解别人,而不是审判别人”,“为爱不顾一切”这种解释显然远远达不到“了解”的程度。事实上,四十多岁的寡妇和二十多岁的男青年是西方作家很喜欢的婚外恋“组合”,茨威格选类似的框架却完全放进去一个不同的故事,这才是他的天才之处。而回到上面我喜欢的言情小说《守护》,它的妙处之一也是在开端设立了与爱情无关的命题,当然因为类型的需要,最后必须回到爱情,撇开一句,这也就是商业作者和小说家的区别。

  如果非要说是和爱情有关,那也可以,那就是茨威格用了“救赎”来解释某种“爱”的内在机制。私以为,他要说的是关于平凡人在生活里失去意义,遭遇激情,以及最后自我拯救失败的故事,这个意义上,精神内核反而是与《革命之路》类似。

  《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读后感(二):我想尝试着逃脱命运却发现即将迎来的曙光会带走曾经的噩梦

  关于人性自由之争,人们都会各持己见一见钟情不是说因为第一次相遇就产生电光火石,而那个他是你心目中一直存在的,只不过当他与你出现在同一时间同一时空时候,你会发现原来他就是我要等待的人,无论后果如何,那个时候你已然忘记自己,满脑子都是还未深入了解的他,你奋不顾身,全心全意闯入他的生活,不论他是反抗或是不屑。老妇人亦是如此,他一而再再而三的强调一开始对男子没有爱慕之情,为何在接下来的二十四小时间,全然忘记自己,将理性弃之不顾,一股脑的陷入男女情爱之中,是什么吸引了妇人,是男子的那双富有性感,情绪,除脸之外透露着情感的手,是妇人从爱手到爱人,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我希望如何有生之年碰到这样的事情,可以忘记自己身份地位,全心全意的投入自己的爱情之中。

  《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读后感(三):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

  我想我有必要去重新回味这个故事。一个有两个女儿的少妇突然和一个陌生人私奔,你会觉得不可思议吗。女人是一种奇怪动物永远会有出其不意举动,但稍动脑筋又在情理之中人家说,女人天生依附男人的,很多时候女人怪异行为不过是寻找安全感那个故事里,人们谴责少妇愚蠢不忠的行为,只有作者为其辩护,当中有类似经历的C夫人因此找上了作者,于是作者聆听了苍老面容下那颗悸动不安的心。

  在C夫人的儿子长大成人时,她漂流到摩洛哥,过着一种惬意悠闲的生活。无意间发现一个赌输了钱想自杀的年轻人,出于好心就救了他,她试图通过自己来拯救这位沉迷于赌博的年轻人,甚至动了放弃一切与他远走高飞的念头。但是最后还是失败了。而年轻人为了赌博最终也放弃了自己的生命。这情绪起伏过程复杂感情,仅用了24个小时,刚好一天的时间,却赋予你所有从不曾体验过的世间美妙,包括同情心仁慈心、奉献精神、母性、救世情怀的最大化,于此之后也毫不留情的全部给你敲碎,让你难堪失望悔恨甚至羞辱后半余生。相比于这样心灵难以承担的动荡变革,竟然也会感到这长长的一生中,除了这二十四小时之外的生活也不过是平淡无奇毫无色彩

  年轻人那双在赌场上运筹帷幄的手点燃了C夫人的激情,C夫人把目光转移到年轻人的脸,那张年轻桀骜的脸竟与双手一样富有激情,C夫人义无反顾地追随年轻人,追寻着一种梦寐以求的激情,她不愿年轻人就此结束生命,不仅因为他年轻,更因为她不希望如此珍贵的激情像烟花般陨落,只剩一场无尽的哀叹和落寞。我不懂爱情,不知道究竟需要多深厚的爱才能做到和一个相识匆匆的人私奔,也许只是一时冲动?为什么女人可以那么潇洒地把自己的一生都押在了爱情上,同时也押在了不定的男人身上呢?也许没有爱,只是需要一个肩膀一个依靠罢了。在C夫人之前,茨威格笔下还有一位陌生女子,她的一生都为着一个男人而转动,而那个男人到她死了都没想起她是谁,我是女人,我替她不值,但也只是无奈的唏嘘,因了这命运无法逃脱的可悲性。纵使是女神一般的美狄亚也无法摆脱被伊阿宋抛弃侮辱的命运,女人忘我的爱,爱得无以复加,恨得也无以复加,男人,你了解女人吗?你知道她一生都托付于你,而你撒手离去,曾经给过你温暖甜蜜的女人,连在你脑海里生存的资格都没有!24小时,完成一个女人一生的涅槃或是毁灭,不动声色却早就风起云涌,眉目尚清但已是千帆过后。

  爱情不可靠,人性也不可靠,年轻人没有对C夫人负责,更没有对自己的生命负责,那些承诺不过是说说而已,一个人抗拒诱惑的能力究竟上升到何种程度,人生任性一次就够了,爱情只放纵一次就够了。这个故事太过现实,我希望我们的激情都找到归宿迷途知返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幸福

  《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读后感(四):还是寂寞了,一撩就燃

  一个中年寡妇,丧偶后生活无趣,到赌场观察赌徒的手部动作,被一位陌生赌徒的激情吸引,在该年轻人输光钱财打算放弃人生时,力图救助他,并帮他离开此地以戒赌,年轻人也很感动,二者约好在火车站碰面后走各自的人生,女主甚至突然决定要跟这个年轻人私奔,然而发现年轻人带着女主救助钱返回了赌场,女主当场劝阻年轻人,大庭广众下被拒绝。

  故事情节很简单,看到前面就能猜到后面。这本书出彩的,是女主的心理描写,生动浓烈饱满,充满感情,而作者写得还算合适,也没有太多唠叨,而我仅仅是不喜欢这样的描写,但不可否认,作者写得很好。

  另外还有一点,女主为什么就突然想要跟这个年轻人私奔了呢?女主好歹也是个贵族孩子也大了,有自己的家庭,虽然丧偶不完整,但却符合社会,而女主这次事件,也让亲戚目睹了,也是丢尽了颜面。为什么就突然想私奔了呢?我觉得是以下两个因素

  1.男主是个感情充沛的人,正是这个,在赌场上吸引了女主的注意力,感情充沛到,热情是这样的火热,悲伤是那样的绝望,这纯粹不做作深深地打动了女主,也让女主感觉到生机勃勃的生的气息

  2.但仅有此点是不够的,正如女主在刚开始救助男主时,并没有这方面想法。那么想要私奔还因为女主孤单寂寞了很久,而男主接受并真诚感谢女主的帮助,保证努力回到生活正轨,女主觉得自己帮助了别人的人生,感受到自己所做的是有意义的,自己是有存在价值的,二人在沿途赏风景,就说明了,二人在彼此间找到了生的意义——给予爱、接受爱和感受美好。正是因为孤独了很久,所以,有人接受了自己付出的爱,就像能回到美好的正轨生活。

  生活中,真的是,充满爱,才不孤单,才更美好,只是,不要随便给出过多的爱,否则受伤的是自己。

  《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读后感(五):时间最终是最有力量的

  有人说,当你年过古稀,年少时的放荡不羁和荒唐事儿,甚至是桃色绯闻,就都不再是秘密了,而是一个可以放在桌面上谈论,谈论后哈哈一笑的笑料。

  短短一百多页,以一个女士和刚刚认识的男人私奔,引发了一群住店客的讨论之后,一位年老的C太太,向陌生的人讲述她40多岁时的那个在记忆中永远抹不去的24小时。

  在此之前,没看过任何人对人的手有这样淋漓尽致的描写,“贪婪者的手抓搔不已,挥霍者的手肌肉松弛,老谋深算的人两手安静,思前虑后的人关节弹跳;百般性格,都在抓钱的手势里表露无遗……“。

  上了赌桌,孤注一掷的人输红了眼,背叛了别人,甚至背叛了对信仰的誓言,最终输掉了自己。另一个,只是因为喜欢观察人的手,再到同情一个站在死亡边缘的人,可怜同情变成24小时的”荒唐“,完全可以被理解,但她背负了二十几年自己对自己的控诉。一直到有人对其他人的疯狂私奔行为表示理解后,她才愿意把埋藏在心底最深的,最不想被记忆的那24小时的故事,告诉一个陌生人。很高兴,她释怀了。

  “时间最终是最有力量的,年龄对一切情感自有一种奇异的腐蚀作用。”

  故事不长,作者细致的描写,写的让人有起鸡皮疙瘩的感觉,读起来一气呵成,推荐。

  《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读后感(六):原谅自我

  第一次接触茨威格,第一部《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就已经把我打动。作为一个男性作家,他把女性的心理描写得淋漓尽致。《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她因为自己曾经所做的疯狂之事而在心里埋下怨恨自己的种子,直到“我”在和大家辩论的时候才感到自己有所解脱。她请求我听完她的故事,不需要任何的回应,她只是想让这个故事从她心里彻底地走出去,不需要有任何的答案。那二十四小时,慌乱的双手,死去的精神,沐浴阳光的美好祷告,被忽视和欺骗的愤怒,都经历过来,一切结束后,她想到的只有离开!离开!离开这儿,邪恶之地,回到家中,却又因为自己所做的事情伤害了家人,觉得自己愚蠢至极,暮年之时才得以被人理解。

  在《恋爱、美食与祈祷》中,有这么一段对话

  “实际上,我是等他来原谅我。”

  “等他原谅你就是浪费时间,原谅你自己吧。”

  美好的灵魂并没有错,《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里一个女人默默爱着隔壁知书达理的“浪子”也并不是道德绑架,她们宁愿自己痴迷地付出,在生命尽头,想起过去为那个人所做的事情,那些历经苦痛的时光,都成为当下幸福的事情。

  《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读后感(七):不可深看,要不会心累

  就描写人物心理和叙事细节来说,茨威格无疑是一个伟大的独具匠心的作家。

  花了两天读完这部中篇,心境也随着这些细小入微的文字从最初的好奇看热闹到后来的激荡美好最终变得遗憾和长长的失落。

  生活怎么可能完全随性的完美呢?如C太太这样,一个人可以赋予给你所有从不曾体验过的世间美妙,包括同情心、仁慈心、奉献精神、母性、救世情怀的最大化,于此之后也会毫不留情的全部给你敲碎,让你难堪、失望、悔恨甚至羞辱后半余生。相比于这样心灵难以承担的动荡变革,竟然也会感到这长长的一生中,除了这二十四小时之外的生活也不过是平淡无奇毫无色彩。对这种偏自虐的心态,想不明白了大可恼怒的抛下一句书中的原话:人就是多少有些“天生的贱骨头”。贱就是贱,还得看你是给自己看还是这个世界看。

  《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读后感(八):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

  文章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来描写,却以他人的故事为主线。这让读者同文中的“我”一样,作为旁观者倾听C太太的故事。标题中的一个女人既可以指C太太,又可以指亨里哀太太。文中写道:二十四小时的时间就可以决定一个女人的整个命运.或许亨利哀太太也曾在二十四小时中翻来覆去的思想,最终顺从自己的本能,不顾一切的跟随一个陌生男子浪迹天涯。在如今的道德标准看来,这种做法是不被社会所接受的。作为一个合格的妻子,就应该悉心地照顾自己的孩子和丈夫。可是从人性的角度出发,人有权利追随自己的所欲所想。暂且不说这种欲望是对是错,但是人应该是被赋予这种自由的。其实凡事本来就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这都是人们制定的标准罢了。这些标准在这个时代下被大多数人所认同,于是就被定下了对错的框架。C太太对于自己那一天中发生的事情,以社会道德标准来看是觉得可耻的。可是在那期间,她又是十分享受的。首先,她获得了对自己的认可,觉得自己的生活重新被赋予了意义。文中多次提到那位年轻人对生活失去希望,即将结束自己的生命。于是C太太像救一个溺水的人一样出于本能的把他救起。年轻人把她当成圣人一样看待。她觉得自己像一个母亲一般孕育了一个新的生命。这时的她觉得无比骄傲和兴奋。其次,尽管C太太强调她那时的举动没有任何不可告人的动机。可是她的行动就已经表现出来她对这个年轻人的爱恋。一开始,在赌场上她就被年轻人的手吸引,如同一个青春期的少女般被男孩拨动了心弦。不自觉的注意着年轻人的一举一动。就像她说的:这一切都是不自觉发生的,不是我自己在行动上,而是行动发生在我身上。在那个下等的旅馆与这个陌生的年轻男子度过一夜之后,她愈发觉得他迷人。但迫于心里对丈夫和孩子的愧疚,她只能在救赎者的面具下与男子相处。可是终究克制不住自己内心的欲望,她不顾别人的非议和自己的理智,甘愿狂热地倾向着倾向着他,委心相从。这大概是她在丈夫身上从未感受过的,才会在一个陌生男子面前表现出这般雪山突崩,这般狂风乍起似的激情。C太太最后还是没能和这个男子在一起。这或许对她来说是个美好的结局吧。回归平静的生活,安心地呆在孩子身边,把当初的那一腔激情酿成回忆的酒慢慢品味。C太太把这个故事讲给我听,或许是想找个人来安慰自己当初的热情并没有那么耻辱;又或是想把这件事说出来减轻内心的愧疚。时间终是最有力量的,年龄对于一切感情自有一种奇异的磨蚀作用。

  这二十四小时亦是激情,亦是平淡.

  《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读后感(九):二十四小时的人生

  这篇小说是茨威格的短篇小说,讲述的是一个传统并且富有教养的贵族夫人,婚姻非常美满,没有半点阴影,她已是中年,丈夫因感染疾病突然离世,此时儿子们早已成人,大儿子在军队服役,小儿子在大学里读书。好像没有人需要她,她也不愿意叨扰到别人,心里蔓延出的孤独和空虚,使她选择旅行去排解。“我到蒙特卡罗来是由于孤寂无聊,由于那种令人难受的、象是一阵胀塞胸臆的恶心似的内在空虚,这种内心空虚至少得要找点外来的琐屑刺激填补一下。我自己越是失情少绪心冷意沉,却越是感到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将我推往一处人生巨轮旋转得最为迅速的地方:对于缺乏人生体验的人,欣赏别人情感激荡倒不失为一种神经感受,戏剧和音乐就有这类作用。 "C夫人的人生经历是非常单纯的,良好的教育,美满的婚姻,和谐的家庭,她几乎没有受到过什么挫折和磨难。空虚,对于生活失去了很多的感知。这点我倒是有点感触,我的生活经历也是特别简单,属于普通人中最普通的那种,基本上没有受过什么大的磨难和挫折,平时当然也有一些发愁的事,但是我知道自己其实特别单薄。我大部分的生活阅历来自于书本和老师,还有一部分来自平时生活周围接触的人事物(当然周围环境也都是很单纯),几乎很少有什么外出漫游体会人生百味这种事。不像古人,尤其是我的两大男神李白和杜甫,都喜欢漫游啊,求仙啊。访遍名山大川,看遍飞瀑烟霞,属于心存万物的那种人,世界在他们眼中,就是是一件艺术品。游行,确实是了解大千世界的最佳方式。我是心中没有万卷书,脚下也没有万里路的那种人。我很少会主动出门,我都是跟在别人的后面自己溜达,目的是别人的,我是由着自己随意游走。当然这是题外话,任性地遵从了自己想说的欲望。

  说回 C夫人的旅行,她说一生中最重要的24个小时就发生在蒙特卡罗的赌场,她喜欢在赌场里坐在角落里观察各色人等的情绪。喜欢看别人的喜怒哀乐,并从中感受着同样的情绪波动,她不看别人的表情,而是通过观察一个人的手的动作变化来感知这个人的情绪起伏。她心里有非常细腻的甚至是有点变态的感知能力,我之所以用“变态”这个词,并不是有什么批评和谴责,或者诋毁,而是一件事物或者能力太过突出,已不是“常态”所能表达,“变态”是最好的总结词。她被一双手所吸引,被一双手所表现出的真实和激情所吸引。通过一双手她认识了青年,确切地说是认识了一种她恰巧缺失的或者说是一种从未体验过的热情。她开始不可控制的被吸引着,开始了自己精神上的救赎之路,此时,她的“本我”开始了24小时的人生之旅,她在这个绝对精神领域,努力救赎着年轻人,潜意识上是救赎着她自己,是一种自我寻找,自我探索,自我救赎。

  而在这股强烈的莫名其妙的“情欲”的支配下,她做出了一系列令她一生都困扰的行为,自己无法解释,也无法诉说。我始终是站在一个女人的角度,一个“我”的角度来看待C夫人这些行为,我想或许我是能够理解的,这也是我最佩服茨威格的地方,因为这些心理真的很是奇妙和隐秘。说一段我小时候的经历,不记得当时有没有上学,那是年关的时候,临近除夕,家家户户都置办了很多年货,家里都有很多吃的,我在邻居家里玩,门口进来了一个衣衫褴褛非常破旧的乞丐,来讨些吃的,邻居大娘没有给他,说是没有。我当时很不解,明明有吃的呀。乞丐像是没听懂,依旧笑着说这些什么,大娘就让他去别处看看。我看着他走出门往后面的街道走去,我不知道自己当时想了些什么,我跑回家在柜子里拿了一个馒头,然后去追他。在街道后面的河岸追上了他,他看着我拿着馒头就伸手过来,可是就在这个时候,有熟人路过,我急忙把馒头往背后藏,他依然向我伸着手,可是我转身就跑了。回家又默默把馒头放回去。不对人开口提半句,直到长大后很久,才说起这事,懊恼自己的胆小。现在已不记得当时心里是什么感觉,但是越长大那种内疚感就越来越重。我以为诉说能缓解这种情绪。

  C夫人想要救赎这个年轻人的时候,她的“感性”一直占据着上风,“它竟能那么急迫地推动我去追赶那个不幸的人。那种情感里面有着好奇心的成分,可是,最主要的还是一种恐怖不安的忧虑,或者更确切些说,是对于某种恐怖的忧虑。”直到她在早晨醒来,发现自己所处在陌生的旅馆,身边躺着一个半裸的陌生人,所受的教育“理性”短暂出现,而就在她想要逃离的时候,转身在看到阳光中熟睡的天使一般的人时,仿佛在看着自己救赎的成果,看着一件自己的“作品”,她单纯的想要守护这个她以为美好的事物。而我在遇到熟人的那一刻,一种胆小的“理性”就已经开始占据了上风,支配着我的行为,我在恼怒自己行为的同时却不知如何是好。

  我欣赏这篇文章最大的原因,里面有很多的关于女性心理的描写,非常细腻,极具现实。如果说C夫人是什么时候觉得自己愿意跟随着年轻人去任何地方,是在年轻人顺从的听她的话不再赌博回到自己原本的地方去。她觉得失望,仿佛她对生活的“激情”将会随着他的离开而不在,她想要跟随着这股强烈的存在感。而自始至终,她从来没有一秒将这称为“爱情”,她只是完全跟着自己的主观意念在行动。在她不顾一切的想要追随他的时候,现实这才开始慢慢显示出它本来的面目。年轻人依然旧习未改,当她再次在赌场看到他的时候,当他开始反驳她,“熟人”表妹这时候出现,她的“理性”开始占据了上风。看着自己倾其所有去救赎的人无耻的欺骗并且在众人面前羞辱自己,她想要离开。她必须离开。她开始用“另一个人”的眼光审视自己,她开始感觉到耻辱,“一切痛苦毕竟是懦弱的表现,在坚强有力的生活感召下自会悄悄隐退,我们肉体里面留存着的生活感召似乎远比我们精神里面所有的求死之意更为强烈。我那么地哀痛欲绝,后来怎会重又站立起来,我自己也弄不明白。”这件事被她不动声色的藏在心里,每日不断被折磨着。她想要忘记这段耻辱,对于过去她感到不安,“常常,每当清晨醒来,我立刻惊惶恐惧不敢睁开眼睛。我马上又记起了那一夜醒来时的感觉,唯恐突然发现身旁有个半裸的陌生人,我顿时像那次一样,心上只有一个愿望:赶快死掉!”她拒绝承认那24小时的自己,却又觉得自己的人生只有那24小时才是真实的、鲜活的。时间,时间是奇怪的东西,在时间的流逝中,她渐渐和这24小时达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平衡,她依然用“另一个人”的眼光不断审视着这24小时。而她和“我”的这一次长谈,也不过是和“自己”的一种完全的彻底的交流。弗洛伊德曾提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结构,在我个人看来,本篇小说也是存在这种结构的,24小时內的C夫人代表着完全潜意识的“本我”,而之后的C夫人便回归到“自我”,并用“另一个人”的眼光也就是“自我”的眼光不断审视着“本我”的所作所为,而文中的“我”则代表着“超我”,位于道德的高点理性的审视着一切,并给予判断,尽管并未作出直接强烈的表达。实际上,在文章开始,茨威格就以一场争论,清楚的表明了现有各种的观点,通过这场争论,我们知道了“外人”的观点如何,而之后通过C夫人的经历和倾诉,我们开始逐渐去进入一个“主人公”的心理路程。

  不觉竟胡言乱语了这么多,不过是从一本书的前序里看到了一句对C夫人的评价,心里很是不满,她是一个很丰富的人,不能简单的说“她在情欲的驱使下,对赌徒的一时委身转变为真诚的爱,愿意抛弃一切,追随所爱的人走向天涯海角......这二十四小时的经历......使她的后半生一直背负着沉重的精神十字架。”茨威格的作品确实对“情欲”的描写很是细腻,很多潜意识的刻画。当然这样说也不是不可以,对他的委身确实是在“情欲”的支配下,而对他的强烈的不舍也是处在“情欲”的支配下。“情欲 ”即是“本我”。但是更应该看到促使这一转变的因素,以及最后“自我”的心理活动,这“沉重的精神十字架”并非来自于这些经历,而是从“自我”的视角对“本我”的思考和不解,导致她后半生都在不断和这二十四小时做着某种意义上的争论。

  这是之前读完时,随意写的一篇小文章。可能现在再读这篇小说,又会有不一样的感觉吧。

  《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读后感(十):女人的雪崩瞬间

  茨威格是与佛洛依德同时期的文学大师,在佛洛依德精神分析心理学雄霸天下的时代,茨威格没法不受到这位心理学巨擘的影响而体现在其语言细腻、文笔隽永的小说里面。这篇描绘女性心理和行为的经典小说,更是把佛洛依德心理动力学中的潜意识中非理性欲望表现的淋漓尽致。

  一个拥有两个孩子和事业小成丈夫的少妇,在世俗看来应该是一个拥有幸福家庭的女人,在一次和家庭一起在外度假时,碰到一个从未谋面的陌生男青年,竟然在短短的一天内做出让人惊诧不已的决定,抛下丈夫,抛下孩子,抛下家庭,不顾名誉,和这个仅仅认识不到半天的男青年私奔而去。而另一个中年女人,本着一颗单纯想挽救一个陷入赌博魔咒中男青年的心,做出她自己都不可思议的勇敢的救人行动之后,突然发现自己潮涌的内心,突然不可救药的爱上这个面临深渊的青年,发疯似地想不顾一切跟他走,不在意名誉,不在意世俗的看法,虽然最后失败(主要还是因为赌博的更巨大破坏力,一旦深度染上基本无法抽身而退,更不用说是涉世未深的男青年)。

  佛洛依德说,人的潜意识里面有本能冲动和欲望,包括性欲望和破坏冲动,虽然不为人所觉察,却始终在意识下积极活动,支配着人的一生。当放松警惕,就会在某个情境下突然爆发,展现它让人目瞪口呆的冲击力。女人是感性动物,很多女人,特别是平时看起来的乖乖女,对于情爱和性,更有可能在人生的某个情境某个时刻被内心的潜意识所主导而雪崩,正像茨威格里面所说的:“只有完全没有遭遇过激情的人,在其一生中出现的唯一瞬间,他们的激情也许才会像雪崩似的、像狂飙骤起似的突然爆发出来:于是闲置多年未用的生命力就像碎石倾泻,一齐坠落在自己胸中。”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