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恋情的终结》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恋情的终结》读后感10篇

2018-02-18 21:19:0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恋情的终结》读后感10篇

  《恋情终结》是一本由[英] 格雷厄姆·格林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28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恋情的终结》读后感(一):爱情发生有如小小的死亡

  当英国《每日电讯报》和美国goodreads网站将《恋情的终结》评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爱情小说时,一定充分考虑,并郑重审视了其中的宗教意味。甚至正是书中萨拉和莫里斯对“你”(书中指的是上帝)不断的发文,让平凡生活、让世俗达到了一个关乎存在命运意义高度。从恨的记事到爱的记事,直至最后对神的记事。宗教对于命运的意义来说,并非是一个回答。萨拉最终的回归不能全然看作是宿命,而是萨拉处在一个人生的选择期间被给予的钥匙。“你”是谁?我何以恨“你”,何以爱“你”?

  在萨拉的日记中,首尾反复出现了最近两天的日记。那段写的是萨拉在放下回到莫里斯身旁的冲动后,重新思考“你”,并希望天主也祈福于莫里斯。那次在楼上的祈祷让她终身都背负着目睹神迹的负担,而数次机缘巧合的错过让她始终没法冲过设置下的那道坎。最终,这道坎将她湮没,从此人世便不再孤独,上帝的旨意和她相伴。当她把自己的命运全然交给宗教之后,将“你”置身得更高。而在神父给她的幻想关上大门某种意义上宗教隔绝了她,她再也回不去了。

  我们多次想回到恋情终结的时刻。时隔两年,莫里斯只一眼就能全然接受时间在两年前所给予他的启示。又有多少是真,多少是假呢。嫉妒依然是美德,这贯彻了莫里斯的始终,他始终想要的更多,以至于他自己一人也要踏上寻找第三者的路途。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有日记这样神奇东西,而在书中的日记分明也只是格雷厄姆·格林在叙事上给予的一双眼睛,让我们得以窥视那个女人内心世界。一个“荡妇”、一个“骗子”极其内部的世界竟然如此的神秘幽然,充满神的启示和爱的挣扎

  “恋爱的人不几乎总是无辜的吗?他们没有犯罪,他们心里明明白白地知道:自己并没做什么不对事情”我们回到爱情本身,如果人类意识就是乱码生成的偶然,那爱情何谓?是偶然中的偶然,乱码中的乱码吗?天呐,难道我们真的期望能有一个人能全然理解自己,并对全然深爱?对于萨拉和莫里斯来说,从“洋葱开始的暗示,到四年里的偷换,其中真诚的时刻被反复讲述,莫里斯的嫉妒和萨拉却始终不同步,这实在有趣极了。

  正如书中无数的聪明话中的一个所说的那样,爱情的发生有如小小的死亡。爱慕一个人的至情也不妨用祈祷和沉思冥想来诠释,在爱情中,我们同样会放弃记忆、理解力和智慧,同样会经历被剥夺的感觉,经历漫漫长夜,而作为回报,有时也会得到一份安宁。在渴望辨认自己,渴望觉察到自己存在的我们当中,这实在是一条不得不踏上的道路

  《恋情的终结》读后感(二):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太多的莫里斯

  如果说读爱情小说,能让人得到心灵的慰藉,或者对生命的检视,那《恋情的终结》一定是一本假的爱情小说。

  “21次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这个关键词是我对格雷厄姆.格林的第一印象标签,这得是多坚韧又多悲催的作家才能坚持下去……37年写作25部小说,21次提名0次获奖……这倒霉催的!于是我翻开了《恋情的终结》。

  莫里斯爱上有妇之夫萨拉,于爱情本身而言是神奇的,这种神奇往往通向很多各自不同的终结。莫里斯走向了最直线的那一条。在爱情中,我们每个人都会莫名其妙的低贱下去。就像张爱玲说的,低下去,低到尘埃里,可还得开出花来。爱是一粒草子,在心里扎根,顽强的从缝隙中长出藤蔓,越是热烈种子,延伸出去的藤蔓越粗壮,继而开出各种奇形怪状的花,有的叫猜疑,有的叫嫉妒,有的叫痛苦,有的叫自卑,有的叫甜蜜……各式各样千奇百怪

  在我们的生活中,其实有很多莫里斯。甚至,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莫里斯。在爱上一个人的时候那种欲语还羞的甜蜜,一低头一举手的温柔。爱而不得时又酸楚难耐,“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然后痛处,再然后恨起来。然而作者又不是轻描淡写的纯情一把,偏把爱情放在禁忌之恋中,这样的爱恨纠葛便更为激烈矛盾

  书的结局竟然是莫里斯与萨拉的丈夫住在了一起。如果萨拉没死,这两个男人是情敌,他们目标一致,想占有同一个女人。萨拉死了,这两个男人成了伙伴,他们目标一致,怀念着同一个女人。这果然是最奇怪的也是最理所当然的终结了。

  我想,这肯定是一本假的爱情小说。在读的时候,我的心情酸涩纠结。似乎心里有一头兽,蠢蠢欲动。又似乎有一条缝隙,被道德伦理严密封锁掩埋的秘密不安的四处骚动。古希腊众神间那种超越伦理的遵从本心的兽欲一样的爱情,在二战期间这样平凡的人身上也发生然后结束了。

  “故事没有开端,也没有结尾:作者从自己经历中选择那个可以让其回顾以往或者放眼未来的时刻时,完全是任意的。有些职业作家,在被人们认真注意到的时候,会因他们的写作技巧而受到赞美。我用“作者选择”这样的说法时,口气里所带的,便是这类作家会有的那种并非很确切自豪感。但是,事实上是我自己选择了一九四六年一月那个漆黑的雨夜里……”轻讽的开篇使我没有料到沉重的结局,更没料到读完书后的此刻,对于前半生关于爱情的追忆四散奔逃。

  《恋情的终结》读后感(三):以爱的名义去恨

  一本以恨为名的爱之书。将爱情中的猜忌、不信任、占有欲描写得淋漓尽致。 男主是一个有人格缺陷不入流作家,感觉他不信任任何人、任何事。感觉他要为萨拉的死负一定责任,他将永远的生活在爱的缺失中。但是反过来想想,一个人一生只念一人,不也是种幸福么?

  亨利是一个缺乏生活情趣典型英国男人。他爱自己妻子,却不知道该怎样表达爱,最终在萨拉选择摊牌前崩溃,哀求着维系一段早已千疮百孔婚姻。这是一个可悲的人,但却是因为他间接葬送了萨拉的性命

  萨拉具备一个女人所具有的所有品性,善良感性,又犹豫不决。一方面想做个尽职的妻子却因偷情忍受道德的审判,另一方面又急切的希望找到自己的情感依托。最终,萨拉求助于天主,并以死亡为代价如愿以偿

  不少书评人拿这本书与《霍乱时期的爱情》相比。窃以为本书并没有《霍》精彩。感觉格林是很用心的在写这么一个故事,但可能是英国人性格使然,感觉一直很克制的写这么一篇本应该轰轰烈烈的小说。与之相比,《霍》全书热情如火,具有典型的南美风格,可读性也更强。

  《恋情的终结》读后感(四):爱情会终结吗

  《恋情的终结》,这本书让我初步认识了格雷厄姆-格林,正是看到这本书的封皮上的字,我才知道了有这样一位被提名二十一次诺贝尔文学奖、将加西亚-马而克斯圈粉的传奇大师

  看到书名就知道这是一本关于爱情的小说。书中讲述的是作家本德里克斯为了写自己的一本关于公务员的小说而接近公务员亨利的妻子萨拉并与其互生情愫最终成为情人,而本德里克斯对萨拉缺少信任,从萨拉的语气用字上误解了萨拉,认为萨拉不只有亨利和他,还有除他之外的另一个情人。这种怀疑在他请来的私人侦探帕基斯的错误调查所带来的结果影响之下,渐渐变成了恨。而这种恨在读完帕基斯最后带来的萨拉的日记之后崩然碎裂,知道了真相的本德里克斯此时对萨拉充满了悔恨愧疚和爱。他试图挽回,但一切都为时已晚,萨拉的突然去世,似乎是在向他宣告“你的恋情走到了终结”。本德里克斯在绝望处理完了萨拉的后事,留下一句“噢,天主啊,你做的够了,你从我这里抢走的东西已经够多的了。我太疲倦,也太衰老,已经学不会爱了。永远地放了我吧。”这句话和同萨拉刻意的寻死,表面上都在说明爱已经走到终结。

  说实话,这本小说还是有点难读的,它不像很多小说一样力求通俗流畅,我总是会读到一些句子,那些我不能立即读懂,而读懂之后能让我恍然大悟的句子,他们总是寓意深远而富有哲理。这也许就是经典小说与一般小说的区别吧。当然,我有的地方读不太懂,可能有另外一个原因——我是一个没有经历过恋爱的人,对于恋人心中的那种感觉只能靠看过的狗血爱情剧来想象,而无法真正地体会到。我想如果让那些恋爱过的人来看的话,他们也许可以看得更深或看出新意。

  总之,我看完之后,觉得小说表面上是在写一出爱情悲剧,写一个无趣的丈夫渐渐失去忠诚却急需爱情的妻子,写一个情人因为猜忌而失去一直爱着自己的对方实际上是在真实地描写爱情、歌颂爱情,他将恋爱中的人物内心刻画地生动传神,表现了沉浸在爱情中的人物内心。一个有夫之妇有了情人,而他们这种爱情,在作者笔下不是所谓的奸情,而依然是爱情,高尚的爱情。虽然最后和萨拉连在一起的这两种爱情都随着萨拉的死而走向了终结,“我”也发出了绝望的叹息。但书中的爱情恰恰给人的是希望——萨拉虽然有了情人,但她依旧爱着亨利;受到情人本德里克斯的猜忌和伤害,却依然深爱着本德里克斯。这两份爱在书中并不显得冲突,虽然由同一个人联系着,但它们更像彼此孤立地存在,在萨拉死后,并没有背叛其中任何一个男人,而是使两个男人各自更加珍惜、更加深入属于他们和这个女人的爱情。结尾一句话虽饱含绝望,但是,没有深沉的爱的希望,又怎么会有爱的绝望呢?爱情是存在于人们心中的,它只会像煮着的水一样,慢慢地升温、沸腾、狂热,最后升华,但绝不会终结。

  《恋情的终结》读后感(五):幸福去争取

  一段恋情,没有开始,亦没有结束。无论是两人的渐行渐远生死相隔,那份情感也会一直牵绊,如藕丝般扯不断挥不去,即使不说不想,也不代表它就不存在了、消失了,只是把那份爱深藏在心里的一个角落,占据着你心灵的一角。心,就是这样慢慢填满,慢慢长大。

  两人非因一见钟情迅速发展火热,因最先有接触背后的真相和思想上的差异而渐渐远离,却发现当初目的不纯的接近已悄然变成难以割舍的另一半,两颗心希望也即将重新依靠,却又因丈夫的牵绊和依赖而放弃,一方的犹豫主动,一方的跌跌撞撞,终究造成难以挽回的局面

  现在,最愿意相信也最愿意去践行的一句话是:幸福是自己争取来的。在面对无常复杂的一生时,兴许一个人也可以过得很好,但是毕竟少了那份在家互相依偎的亲热,少了那份依偎时的温暖,少了那份温暖时的低低耳语。那份温暖,值得奋不顾身的前去抓住,抓住了,就是一生无尽的幸福,抓不住,至少也曾感受到那份沁人的暖度,这一切,便是值了。

  最重要的是两人在一起时需要信任,而不是分隔两地时的相互猜忌,引发跟踪、翻纸篓、偷看日记等伤害他人的事情,也许你会把这理解为情人中的一点小情趣,可是相比而言,谁不是更想情人之间超越原配的信任呢,要不然,为什么还要费劲心思使出十八般武艺来偷偷制造约会机会呢。恋情的终结,碎裂的心,背道而行的两人,终究会走出这曾经的相依相伴,却怎么也带不走那脚底的足迹

  《恋情的终结》读后感(六):男人的善妒之心

  故事的开头,主人公本德里克斯就散发出浓重的恨意,甚至连当时的大雨都无法冲刷掉这种酸腐味道。很奇怪,我下意识的就认为,这是一个女人,她恨这个男人,恨他不愿意离开自己的妻子,她恨那个女人,恨她捆绑住那个已经不爱的丈夫。

  然而,下文告诉我,这是一个男人的恨,出自一个偷情男人的恨。这是一种因爱而不得而产生的恨,由心而发的一种嫉妒。通篇看下来,相较于爱恨,感受到最强烈最真实最直逼眼前的情绪是嫉妒,这也正是作者想要表现的情绪之一。

  嫉妒其实并不稀奇,每个人都有能力产生这种情绪。但是他的这一股嫉妒,却是随着爱的持续而不断存在,这是一股强有力的情感状态。所以他放不下,他嫉妒和她有关的一切,因为他们得到了她的关注与爱,而他却已经是个“过去式”了。

  在男主还没有厌倦,不断追查女人的下一任出轨对象时,我已经产生了厌倦。这是一种未经过处理的情绪展现,疯狂、纠缠、无趣。一个又一个证据的呈现、一个又一个人物的出现,加剧了这种嫉妒的急速增长。但是我内心却又产生一种不可名状的“有趣”情绪,因为见惯了文学里痴情女子形象的塑造,善妒甚至可以说是女性角色的标签,很难得可以看到一个男人如此的失态,仅仅是因为一个已婚女人。

  在本德里克斯的笔下,我获知的萨拉女士是个情场老手,老练稳重得近乎残酷。她既享受着丈夫的安全感,又不甘寂寞,想要尝尝刺激的偷情和爱欲的满足。她决然断绝了两者的关系,直接导致了恋情的终结。而后日记的出现却又使得这个爱情故事出现了反转,萨拉竟然真的爱上了出轨对象本德里克斯。正是因为真正的爱上,她才“变”了。然而这一切都在男人善妒的眼中完全变了一副模样,也难怪说爱情使人盲目。

  萨拉受制挣扎于自己所立下的誓言,她实际上并没有信仰天主,虽然她受洗过,算是个天主教徒。她为了爱情,受制于爱情,连天主都愿意相信了。所以她再不能潇洒地活了,她的身上有了枷锁,欲望无法再得到满足。恋情的终结,到最后引发的竟然是一个生命的终结,令人唏嘘。

  故事的最后,两位男士竟然成为了关系颇为亲近的朋友。这段经历使得他们完整,同时也使得他们残缺。虽然对这段恋情的整个阐述并未引发我的共鸣,但是书中的一些句子还是想要特别摘录出来:

安逸就像是在错误的地点或者错误的时间里勾起的错误的回忆:人在孤独的时候宁愿不要安逸。人自己日子过得不好,就会嫉妒别人的幸福。人只要快乐,就经受得了任何纪律的约束:破坏工作习惯的是不快乐。想到自己曾经被人爱过,自己的存在曾经有力量在另外一个人的生活中造成快乐与无聊的差别,这也是一件多么令人奇怪、多么让人感到陌生的事情啊。

  《恋情的终结》读后感(七):关于爱情,这本书里并没有我想要的样子

  初次看到这本书,其实是被封面给惊艳到。一男一女各自走向相反的方向,暗合了标题,终结。想到了各种可能的恋情方式,却忽略了出轨。

  故事开始于男主为了写一篇小说而刻意的接近女主的家庭,却不想和女主陷入了一场婚外恋,而一切的故事都源自于这场婚外恋的终结。男主雇佣了侦探,调查女主的行踪,想要知道,女主是为了谁而抛弃了他,抽丝剥茧中发现,原来女主并没有背叛他,她的出轨对象,两个人分开的原因其实是因为女主太爱他了。

  从开头的查找原因,到后期发现原因,这本书的进度都掌握的不错,让人想要一探究竟,想要知道了解女主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当事实摆在眼前之后,不禁让人疑惑,对一个人的爱意真的能够抵挡和他在一起的心?答案或许是肯定的。但是,为了一个人,去相信虚无的主,或许就让人无法接受了。作为一个无宗教信仰者,虽然不排斥宗教,却也不怎么了解,无法想象它对一个人的影响力可以达到常人无法匹敌的程度。

  女主说,因为当她求主让他活过来的时候,主办到了,她决定兑现对主的承诺,离开他。却不曾想到,他根本就没有死,根本无需主的救助。或许她为的并不是兑现对主的承诺,而是为了给自己离开他找到一个合适的借口,也或许她对他的爱让她无法忍受他的离世,无法想象没有他的生活。虽然日记中的有一些记述支持的是因为太爱,所以放手,却不可否定她是否有喘息的想法。

  整本书看到最后,其实对于不了解主的人是一种煎熬,作者试图从各个角度去剖析女主做出这个决定的原因,从我个人的角度似乎并没有看到任何可以支撑的证据。如果她为了家庭,放弃他,或许更能让人接受吧。而这场终结来的并不简单,在女主被拒绝以后,竟然病死了…一种完全让人想不到的结局。

  书虽然看完了,但是这本书让人提不起再刷的冲动,哎。可能是没有经历过这种爱情,缺少代入感吧,也可能是一个没宗教信仰的人理解不了吧。

  《恋情的终结》读后感(八):这是一种我不懂的爱情

  看到这本书,纯粹是一场小小的意外。此刻我就在想,如果把每一段恋情都看做是一场偶遇的话,碰到这本书也和恋情一样意外。或许是因为这是一本“关于爱情”的小说,所以我才会这么想。 但是就和我的标题一样,我不得不说,书中所描述的是一种我不懂的爱情。全文的情节其实很简单,无外乎是围绕萨拉、亨利和莫里斯之间的感情纠葛。实际因为是作者自述性质,所以心理描述很多,能引起很多人的共鸣。所谓心有戚戚吧,其实仔细一想这不过就是正常人的感情和一个小误会而已,只是结局有了一点宗教的神秘色彩,让人觉得有趣。 我们所遇到的感情,大抵可以分为两种。书中描述的算一种,恋爱时我们都是会嫉妒的、会吃醋的,有着极强的“排他性”。所以很容易因为一些莫名的事情闹矛盾——因为另一方和异性的关系而闹矛盾,就更常见了。另一种是很常见的文学性质的爱情,就和你问别人“你想像中的美好的爱情是什么样的?”,他们所给你的答案是差不多的。两个人喜欢对方时,彼此相互付出;或者是很爱一个人,一直默默地守护她之类。总之,总有一种高尚的崇高的意味在里面。细细一想就发现,好像我们情窦初开时,青涩的爱情都偏向第二种。我们会有暗恋、会有卑微的爱情,也会有各种小窃喜、小幸运。成年之后我们对待爱情的态度很大程度上都倾向于第一种,有着极强的“占有欲”。这或许也是成长带来的改变,因为大家都知道自己更想要的是什么,可是很多时候又偷偷的怀念曾经。只是仅仅怀念,能有什么用呢? 人大概都是这样——在感情中双方总是“自私”,对爱情的想象又很神圣美好,无可厚非。很多人和书中的莫里斯一样,在感情中狂热、自私,甚而某些时候失去理智。等到失去时又苦苦挽回,挽回又失去,既而陷入一种魔咒般的循环,彼此痛苦不堪。分手后,又自觉地把自己归类到“文学式”爱情中,那个一直付出的形象中去,逢人便要大吐苦水,把对方描述成一种“吃人不吐骨头”的怪物。 爱情总是需要经营的,可是苦心经营往往不一定就有好的结果。恋爱时不善妒,分开时就不要再沉溺于过去,放过自己也放过别人。书中描写的不是我懂的爱情,因为我只懂得那种依然美好的曾经。

  《恋情的终结》读后感(九):看书vol.12【恋情的终结】

  看完这本书完全是痛苦。

  并不是因为主人公之间求而不得的“爱情”。而是看了一本如此不纯粹的爱情主题小说让我痛苦。

  这本书的整个架构和《了不起的盖茨比》特别的像,都是一个男人爱上有夫之妇的故事,不知道是不是第三人称描述总是会美化主人公的人格,而第一人称总是要暴露残缺。盖茨比在我的心里的地位要高出这本许多。

  在我的理解里,盖茨比对黛西是完完全全的爱情,虽然黛西是个烂人。让我深刻感受到虽然真的“情不知所起”但是“一往而深”的忠贞和坚定。

  但《恋情的终结》,就是一对搞外遇的人而已。两个要互诉衷肠觉得对方比自己生命还重要的人,只要在一种婚外恋的关系中,都无法保持纯粹,也不配说爱。

  爱情是什么呢,廖一梅在《像我这样笨拙的生活》中引用过一句话:“爱之于我,不是肌肤之亲,不是一蔬一饭,它是一种不死的欲望,是疲惫生活中的英雄梦想。”

  婚姻在我的心里没有特别崇高的地位,但是人不可以这么任性,不能一边希望结婚的那位给予自己富足的物质生活或者贴心的生活关照,一边又希望外面的人给予自己的情感和身体的寄托。荷尔蒙活跃起来喜欢上一个人是一件多么容易的事情,要婚内出卖背叛结发之人又需要多少的道德煎熬,这种煎熬都可以轻松跨越的人人格底线是多么的不堪。这种人的情欲之缘又怎么配说是爱。

  不喜欢《失乐园》是一样的道理。

  【书摘】

  我想象过,在那些日子里,她所经受的任何痛苦都可以减轻我的一份痛苦。

  他对别人的好客之举从来就不太容易消受,大家一起打车时,他总是那个别人还在东摸西找时就已把车钱攥在手心里的人。

  一个人要是稳稳当当地拥有一件东西,那就从来不需要去用它。

  为人清白所带来的安详对我来说是多么的陌生,又是多么单调无味啊。

  我想自己之所以会注意到萨拉,是因为她很快乐:那几年里,在即将到来的风暴的威压下,快乐的感觉已经奄奄一息很久了。

  除了开始时她说过的那句话以外,我只记得她对我说过的一句话:“你不喜欢的人好像很多。”

  爱情耗尽自己用不了那么长的时间。

  当着儿子的面让父亲出丑太残酷了。

  只要快乐,就经受得了任何纪律的约束:破坏工作习惯的是不快乐。

  要推翻我加诸自己的戒律,得靠萨拉才行。

  醒后不到三分钟,她打来了电话,我的悲哀便被她的声音赶走了。无论是在那以前,还是以后,我都不知道哪个女人有这种本事:她只要在电话上讲讲话,就能改变我的整个心境;而当她走进屋子,把手放在我的腰上时,就能马上创造出每次分离后我对她失去的绝对信任。

  他对于真理的爱胜过对自己自尊的爱。

  “没有人比我更爱萨拉了。”我们大家都是如此爱作这样的声明,以至于听到别人的舌头上也挂着同样的话时,便不免感到恼火。

  《恋情的终结》读后感(十):终结,或许因为爱更让人伤

  读这本书时,刚好是自己恋情的终结,正如歌中所唱,我把青春都给了你,把悲伤留给我自己……

  爱,炙烈又直接,执拗又顽强,每段感情都有它的根,或深或浅,总会在心里的某个角落发芽,长大,有些是花,短暂却美好;有些是藤蔓,它繁茂生长,但又让人窒息;有些是树,长成后是你遮风避雨的地方……无论是哪一棵,如果,选择终结,那一定是它种在了错的时节、错的地方。

  人们常说,有情人终成眷属,有情人常有,成眷属却是不可求。当我读完这本书,也决定,去结束我的恋情,最是不易的,是以后的忘记。我是在爱里迷失的那个,迷失,就要用更多的力气去抓住些什么,就像藤蔓,把能抓住的深深锁进来。只有从每一节砍去,才能让人重新呼吸。这就是终结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