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天凉好个秋》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天凉好个秋》读后感10篇

2018-02-19 20:15: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天凉好个秋》读后感10篇

  《天凉好个秋》是一本由李文俊著作,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16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天凉好个秋》读后感(一):随感

  八月于图书馆避暑,一眼看到书名,心里想着“嘿,挺有意思的啊”,天凉好个秋。大概有些书名就是这样,不论长短,不论与内容的关联性,总是会一眼就吸引到你,让你忍不住像品尝食物一样、慢慢啧嘴探究。

  封面的老照片也选的相得益彰,包括书的背面相当于后记的一段话,让人可以想象出,一个老人趴在书桌上,戴着老花镜,一点一点地写下自己记忆美好点滴夕阳的余晖或许会洒在他的身上,他的嘴角时而带笑。

  前言里作者说这只是本普通人生活记录,于是没有细究作者的身份学识孤陋,之前真的没听过作者的名字)。读着读着又不免感慨作者的好运气,大概是人外有人,所以作者并不觉得自己不普通一代又一代积累起的差距,欸,……。总之没能读完,但是作为回忆录留给他的后代应该还是挺有意义的啦。

  《天凉好个秋》读后感(二):老实的书

  上海书店出的书,好像纸张、装帧都还可以,价钱也比较公道。他们最近出的一套散文系列,尤其给我这种印象。我先是买了《东写西读》《说来话儿长》,继而又买了《黄金牡丹》《感官的盛宴》,读起来都还不错。当然这套书里,黄佐临的我翻都没有翻,不知道好看不好看,还有一本《南非以南》,匆匆翻了一遍没有买的欲望

  最近想买《闲话三分》,当当缺货了,只到货一本《天凉好个秋》。我花了半下午时间基本上读完了,感觉买得很值。书是翻译家李文俊的回忆录,记的多是沉年往事,很多就是家里的琐事,也说不上哪儿好,但很好读,很亲切。书的文风很像五四之后的写法,不过作者没有五四新作家那么自恋,有一点时代的感慨,但点到即止,绝不把个人硬和时代扯上多大关系,抒情也很节制,所以家长里短的不令人讨厌。

  现在是信息时代,海量的资讯不需要多大成本就能获得,逼得写书人只好抖机灵,竭力想在形式或者思想上吸引眼球,好像不如此就要落伍似的,结果是很多文章你看到了一身智慧,就是没一点心肝。我觉得,这方面代表是余秋雨老师和许多时评家,那种扯着嗓子要喊出意义的架式,跟《皇帝的新装》里对着空气织布的骗子差不多。《天凉好个秋》有感情而不滥情,文字老实厚道可能是好读的原因。当然它也可能吃了老实的亏,不会那么畅销。</P>

  《天凉好个秋》读后感(三):不妨一读

  上海书店的这一套精致小书,我已经读过《闲话三分》和《东写西读》两本,内容轻松,排版不错,很好读,拿在手里十分惬意。晚上逛图书馆的时候顺便借了李文俊先生的《天凉好个秋》。

  封面十分好看,我喜欢红的底色白色标题更喜欢封面的黑白照片,让人一眼便知,这是一本关于回忆的书。

  “回忆是我们不会被逐出的惟一天堂乐园。”

  老先生在扉页引用的让·保尔的这句话,是其夫人特地译出的。原来他的夫人是张佩芬先生!心里不由得生出一股敬意。

  这本书有两个地方特别让我喜欢,一个是前半部分选用的部分老照片,另一部分就是老先生追忆往事时的朴拙,很亲切。

  老先生的外公曾是一个成功商人,创办了苏州第一家照相馆——兴昌照相馆,还开了兴昌大药房。这些店在武汉、郑州等处开有分店。另外,老先生的父亲在洋行工作,可知,家境应该不错。开照相馆的好处就是可以留存很多老照片下来,而且,相片拍得着实不错。我最喜欢的是那幅《晚年阿婆》(p7),从相片便一眼可知,这个阿婆不是个好惹的人物,有些“刁”,有些怪,但也很可爱!(喜欢老爷爷老奶奶的人不能错过这张照片哦!)

  不能不提的还有,老先生小时候很好看,的确“系靓仔喔”——一西装、领带加短裤、皮鞋,一身西化的打扮,白白净净,简直是巴黎的小孩(见59页、63页)!莫不是安托万的中国版?只是更为乖巧一些,只是中国没有特吕弗。没人来拍,有照片留下也很珍贵了。

  我不是那种善于复述故事的人,直接抄录几段到下面好了。

  在《当”拉纱童子“》的结尾,老先生回忆起那时遇到的状况,真是好不尴尬——“我穿了套大概是租借来的小西服,只记得小便急时掏不出我那小鸡鸡,险些尿湿裤子,坏了大事。”真是让人忍俊不禁

  《乖孩八弟》里记述了老先生八弟的几件乖事,说是乖事,其实无非是小小年纪便体谅人心,能识大体之事。一件事是刚学会自行车的自己逞能带着弟弟去玩,弟弟被车的横梁硌到也不说,能体谅哥哥带他出来的好心;另一件事是,面对我和外婆的“争吵”,八弟在两强之间没有丝毫的偏倚,却有些少年老成味道。也许是不知所措也未可知。这些事也许不值一提,但读来总觉得亲切得不得了。“值得提”的大事有历史去记载,作家记记人事善莫大焉。这也许是我喜欢读这本书的原因。

  老先生还追忆了弄堂里几户人家的生活,以及少时所受的教育大学的一些经历。不过,《早逝的同学》这篇让我有点不舒服,觉得老先生有点小气。人家人都不在了,还斤斤计较他欠的二十块钱干嘛呢?也许人老了都会重新变成小孩,所以,对老人和小孩都不能刻薄,要理解。想来老先生也不是在乎钱,大概是觉得那位陆同学对那位同学过于重视外表的修饰而颇有微词吧!

  《天凉好个秋》读后感(四):好读

  那天我抱着一大堆回忆录回家,这是其中一本。其它几本关乎工作,这一本,我不太确定,也想着留给自己。

  回家一读,果然喜欢。

  其实我不知道李文俊的来头,虽然偶尔能从字里行间读出老人的不俗才华博览群书,但在教会学校受过教育的人大概都有类似的经历,所以也没特别往心里去。所以,读这本书的时候,完全就像看一本偶然拾得的陌生老人的日记。作者的态度平和,不温不火,对过去也没有耿耿于怀或者捶胸顿足这样激烈的感情。很舒服,很家常,很难得。

  这本小书每天就放在伸手能够得着的地方,每天看个3、4篇,放着,想起来接着看。有时候看着看着会会心一笑,比如在说完自己幼儿园的经历后突然加了一笔woody allen的新作。这些小东西最好还是自己看比较有体会,涉及其中的是一种为人处世最最基本的内容,也常是各类传主容易忽视的最细小而又实际当事人的考量,看起来微不足道,但又常常关乎大局,且能从中管中窥豹。作者写这些东西既不琐碎,也不唠叨,语言简洁,点到为止,很见功力。

  至于内容,发现作者非常擅于写人。比如其中写道一位抗日分子,整本书过半了这是唯一的一位比较有“正史”感的人物。先是他穿着房子过来住到了自己家里,然后平时喜打麻将的小市民母亲脸不红心不跳地成功掩护。接着是神来一笔,抗日分子的母亲第二天来感谢母亲,什么话也没说,就是磕了俩响头。大人小人物大历史小历史彼此纠缠,供聚一堂,细节充沛,很真实

  这本书到现在还没完全看完,正好这几天感冒,这样温情而不俗的小品正好适合“疗伤”。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