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父子宰相家训》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父子宰相家训》读后感10篇

2022-03-10 18:04:3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父子宰相家训》读后感10篇

  《父子宰相家训》是一本由张英 / 张廷玉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0,页数:26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父子宰相家训》读后感(一):张家家训

  -----读《父子宰相家训》 文/纪汐

  本书主要是张英《聪训斋语》和张廷玉《澄怀园语》的合集本。张英、张廷玉,父子关系,是清代名臣,史称“父子双宰相”,因“自祖至玄十二人县后列侍从,跻鼎贵。玉堂谱里,世系蝉联,门阀之清华,殆可空前绝后而已。”后人认为,张家之所以如此兴盛,皆因良好的家训家风的教诲和熏陶。

  自古“修身平家齐天下”,修身是人首要的任务。张英的《聪训斋语》主要描述了张英通过“立品、读书、养身、择友”4方面来进行修身的,该卷提及我们应该“戒嘻戏,慎威仪;谨言语,温经书;精举业,学楷书;谨起居,慎寒暑;节用度,谢酬应;省宴集,寡交游。”

  第一, 关于读书“书卷乃养心第一妙物,闲适无事之人,镇日不观书,则起居出入,身心无所栖泊,耳目无所安顿,势必心意颠倒,妄想生嗔。处逆境不乐,处顺境亦不乐。”关于此话,感触颇深。周边就有不少人是这样的情况。就算无事可做,也不愿意看书,看书的时候,亦静不下心。整日胡思乱想,觉得人生诸多不如意,虽然没有如作者讲的“每见人栖栖皇皇,觉举动无不碍者。”但可以感觉他整个很浮躁,没有啥定性。

  第二, 关于养身之道,我亦甚是认同。古往今来,皆是真理。睡眠和饮食是养身之要务。其中饮食之道,当肉类淡煮,青菜以清芬鲜洁渥之。只吃八分饱,饭后饮六安茗茶一杯。没必要吃得太复杂。讲究清淡为主。而睡眠质量好坏关乎人隔天的精神好坏,所以安寝,当以”冬夏皆日出而起,于夏尤宜。因为这个时候天地清旭之气,最为爽神,失之,甚为可惜。虽然我们无法做到如作者那样,日出而起,不过对于睡眠,我们确实可以尽量结合自己的生物钟,做到早睡早起。

  第三, 关于择友,“保家莫如择友“,作者提到,朋友往来太频繁的话,浪费精力,说话过多有时候很容易滋生是非。虽然现今社会让每个人都觉得社交的必要性,之前也有文章提到,其实很多时候,我们的社交活动是毫无目的,毫无效率。可以交友,但必须有选择的交友,这样才不会受到不好的影响。

  除了以上提及的这些,作者还提到了不少层面,譬如在节用方面,持家应执行量入为出之法,不可透支,这个在后面的《恒产琐言》详细做了介绍。在修养方面,不可参与赌博,要戒骄奢,应从习字,看山,听古乐,栽种植物来调心养性等等。当然最重要的是要能够懂得知天命,尽天事。懂得安身之命,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君子。

  张廷玉的《澄怀园语》共4卷,主要是结合《聪训斋语》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出发,进一步详细描绘了自己是如何学以致用于“立品,读书,持家,节用,择友”等方面。多次引用张英的训诫,可见对良好家风的恪守和维系。

  新增加的《恒产琐言》,张英认为“人有恒产而后有恒心”,通过其他人因为变卖土地而导致无以维日的例子,告诫家人就算再困难都不可以变卖土地,而作为地主,最重要的是要懂得择庄佃,懂得兴水利,并详细说明该如何学习管理;另外根据自身情况多购置田地,不一定要肥沃土地,也可以是瘠田,善管理的话,仍有机会使之高一等。

  3部分,我个人觉得张英的,无论是《聪训斋语》还是《恒产琐言》都使我受益匪浅,并且这两部分的语言相对《澄怀园语》更简单易懂,不会像《澄怀园语》那么晦涩难懂,而且恒产琐言里面提及的理财智慧,对于现阶段的我们还是有很多可以参考学习的地方。因为本书采用古文的原著,虽然原汁原味,可以让我们更多的解读空间,对我这种喜好古文,爱朗诵古文之人来讲,还算OK,可对于现阶段快阅读的人群占主流的来讲,有可能会不太接受,也许在后面可以延伸简单备注一些解释,不知是否会更好呢?

  2015年5月12日星期二 于办公室

  如有转载经授权后方可,请豆邮联系笔者或273104504@qq.com。

  《父子宰相家训》读后感(二):闲谈古训

  /儿歌

  古语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我想这就是作者的本意。

  这本书很素雅,比起当下流行的心灵鸡汤更能让人感受到真切和触动,虽然通篇文言文不给你成段的翻译,不像《朱子家训》很通俗,可以作为儿童教育读物,这本书简直是升级版,让我这理科生得一个字一个字的回忆中学老师教的知识,着实蛋疼。固然读起来吃力,但全书可前后摸索,揣摩其意,令小生收获颇丰。读这本书让我有俩最重要的收获:一让我让我高手到张家祖训的那份平和的力量;二让我想起一句话行成于思,毁于随。前半夜多想想别人,后半夜多想想自己必不可少。

  书归正传,这本书共分为五章节,其中最精彩的是第一章的卷二,圃翁张英的处事之道,修身之说,待人接物之法,和父亲对儿子的尊尊教诲。语丝语录有一句这样的话:高处的风景只有坚持的人能看到,多大的成就,就要付出多大的努力。是的,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人人都想成功,与其读时下流行的厚黑学,不如翻翻张家古文古训:遗后人之泽,惟有四事:一曰立品,二曰读书,三曰养身,四曰俭用。为人应不骄盈、不诈伪、不刻薄、不轻佻。甭看这简简单单的八条遗文,但是很实在,能静下心每天读读书,注意节气变化,不忘了养生,修心。与人打交道能真诚相待,不柯奸耍滑日积月累,不仅使自己变的厚重而平和,而且让身边人更加相信认同并支持自己。这人呐,离成功也就不远了。若朝更夕改,见异而迁,鲜有得成者。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而不习乎?”论语里类似的记载不少,而张氏父子一书中虽没明确有某段论述思考的重要的性,但是字里行间却透漏着古人爱思索这个习惯。“吾人进德修业,未有不思而能有成者。”“思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 为人要不断反思自己的优缺点,想想自己与别人的相处方式是否妥当,想想别人的优缺点对你有何启发。想想自己学到了别人多少东西。想想怎样学习和运用才是别人的知识才能学到手。我有位朋友同时掌握着四门外语,当然他就是我的外语课教师。我特别好奇他是怎么学的,就问他。老外总是很热心分享。翻译成白话:学习任何东西道理都是相同的,方法也类似,学习语言重要的是多练习,多比对,我在别人刚学中文数字的时候就已经掌握了下节课内容。中国人有个不好的习惯,就是喜欢被别人牵着鼻子走。说真的,听起来似乎没什么困难,可是当要像他这么做时,你就知道你有很多原因和借口推辞这个好习惯。这习惯就像裹了蜂蜜的涩柿子,嘿嘿,一般人只会含化还真不敢嚼。

  做人要勤于总结,这是在反省基础上的升华。尤其是个人犯的错误中总结,那是对人影响最深的,也是最容易帮你重塑心灵的养分,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这里的学还有种解释就是像自己行为学习。

  本书涵盖持家、治国、读书、立身、做人、养生、交友。父子二人用自己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的些微小事,解读深刻的人生哲理,言简意赅,深入浅出。有个故事叫:韦编三绝,春秋时代的孔子曾经读木简编纂的《易》,因为读得多了木简松动掉落,若我们也如此勤奋阅读古文古训,先人定会为我们折服。

  《父子宰相家训》读后感(三):缘何两堵冷墙之间会产生温度

  缘何两堵冷墙之间会产生温度

  位于安徽桐城县有一条个叫做鹅卵石铺就的全长180米、宽2米的巷道,被称为“六尺巷”。在清康熙年间,张英家人与叶秀才因为盖房子产生了争执,张家按照地契所写准备将房子盖在叶家墙边,叶秀才告到衙门,张家管家给朝里的张英写信,回信只有四句诗:“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退后三尺,叶秀才拆家墙退后三尺,就形成了六尺巷。是什么让这条巷子的看似两堵冰冷墙面产生了“温度”?这温度是人情的温度,是人与人之间的谦让,为官礼让,做人正直,是儒臣风范的代表。而这位儒臣张英缘何有这样的修为?看《父子宰相家训》让我了解到其中的缘由。

  《父子宰相家训》是清张英与其子张廷玉所撰写的修身齐家的家训范本。主要有张英的《聪训斋语》《恒产琐言》和张廷玉的《澄怀园语》以及后面的选自《清史列传》的张英和张廷玉小传五部分组成。虽是文言文,文字并不难懂,主要就是可以用的家训劝导,现在读起来也是朗朗上口和令人警醒。张英安徽桐城人。康熙初年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康熙三十八年拜文华殿大学士。张英为官勤细谨慎,深得康熙信任。康熙称赞他:“始终敬慎,有古大臣风。”他的家教是“务本力田,随分知足”。张廷玉在清康熙时任刑部左侍郎,雍正帝时曾任礼部尚书、户部尚书等职。先后任《亲征平定朔北方略》纂修官,《省方盛典》《圣祖实录》副总裁官,《明史》《四朝国史》《大清会典》《世宗实录》总裁官。死后谥号“文和”,配享太庙,是整个清朝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汉臣。在电视剧《康熙大帝》中也经常可见其出现帝王左右。从张英小传和其子张廷玉的小传中,我们就能感受到其家教家风的严格,对塑造后辈人才和自身修养的重要性,才创造了“父子双双宰相,一门六代翰林”的佳话。张英为何有退让三尺这样的雅量和气度、风范以及为何以后张家也是世代培养出了众多的人才,我想我们从张英和张廷玉的这本《父子宰相家训》中就可见一斑。

  《恒产琐言》主要是张英阐述恒产(指土地、田产)对家庭的重要性,告诫子孙不可以卖出田产,要细心维护,通过维护田产让家中子弟不要骄奢放纵和不要受从商的诱惑,通过教导家庭理财的方式,提倡子孙勤俭节约、量入为出,确实是对当今我们构建节约型社会,建设和谐的小康社会也有较大借鉴意义。更对个人上班族尤其是月光族、啃老族来说也是一个当头棒喝,所谓“人有恒产而有恒心”,对于每一个个体而言,个人的发展都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作为保障,要学会合理理财,不要过分的透支,而且要学会存蓄。“留一分为歉年不收之用,其二分,分为十二分,一月用一分”,从小处节俭,“大处之不足,由于小处不谨;月计之不足,由于每日之用过也。”琐言但是极为实际,值得好好执行。

  《聪训斋语》和《澄怀园语》父子两人分别从务农,节用,读书,交友,养身,培养高雅的情趣,为官为政的谨慎清廉居安思危等方面对子孙后代进行了劝解,《澄怀园语》也经常引用其父《聪训斋语》的训诫,可见张廷玉对其父张英家训的牢记于心,终身诵之。家训中提到书是养心的妙物,要知足常乐,忙里得闲,注意睡眠和饮食,怎样致寿等等,通过自己的经验结合引用前人的劝诫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全方面的管教孩子的指南,同时也是每个人都要不断学习和谨记之的。

  《父子宰相家训》这本书让我们看到两堵墙之间产生温度是背后的家教家训家风的深远影响,好的家训对良好家风家教建设和谐家庭具有重大作业;好的家训不仅仅能够树立自身良好的修养,家族的威望,也为我们党依法治国、依规依纪管党治党提供文化滋养。而这样的书也是不能仅仅翻过就算,了解就算,而是要经常诵之、时时践之,通过身体力行通过以身作则和家庭实践让世间充满温度。

  《父子宰相家训》读后感(四):古人的经验之谈

  我挺喜欢看古人的书,因为古人的道理能够流传到今日必然有其精华之处。翻看这本《父子宰相家训》我看到的更多是经验之谈。本书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父亲张英所写的《聪训斋语》,一个是儿子张廷玉所写的《澄怀园语》。说起父子俩,我对张廷玉更为熟悉,在看《康熙王朝》、《雍正王朝》的时候,张廷玉可谓出场很多,这也可以看出,他在清代这两个朝代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书的最后,有对张英、张廷玉两个人的简介,让我对他们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他们来自张家,而张家又是出人才的地方,张英有六个儿子,其中四个进入仕途,而张廷玉也有四个儿子,并全部进入仕途,“言传身教、有其父必有其子”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本书并没有把文字翻译成白话文,而是选择了注释的方式,以最大程度的还原书的本身。看这样的书,一方面可以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另一方面可以自己揣测作者是在一个什么样的心境下书写出那样的文字。这样的书籍,个人认为适合学生、适合父母看,最好是可以父母与子女共读,说说每个人对这本书一段一段话的理解,并就现实情况进行阐述,达成共识。

  本书并不是那么的难读,因为并不是一些教训之类的话语,而更多的对人生的禅悟、读书的理解、话语的思考。在看张廷玉写的《澄怀园语》时候,发现他经常引用父亲《聪训斋语》里面的话语,可见父亲对他的影响颇为重大,在写天理人事的时候,他就这么引用父亲的话:“《聪训斋语》往复数千言,剀切缠绵即是此意。”此类的引用还有很多,在此不一一赘述。

  此外,看书的时候还能看出张廷玉饱读古书,基本上每一篇文章都会引用大量前人的话语,按照现在人的理解即是摘抄感悟。只有大量的阅读并归类整理,才能在写文字或者碰到事情时一一举例说明,并形成自己的观点。因而,读书并不光光只是读书,更重要的是从书中获取知识,并应用在我们的生活中。

  看这本《父子宰相家训》的确能收获很多,看看古人能够在繁忙的公务外,还能够教育好自己的子女并不断地学习、思考,而现在的我们却很难有他们那个时候的心境,因而,看书、心静、沉思,是接下来我们要前进的方向。

  《父子宰相家训》读后感(五):温暖的守望 行于世间的诗意导航图(作者:杨燕)

  当一个国家、民族落后于时代,原有的经典就会被颠覆,旧有的传统就会被抛弃。当国家、民族正常发展的时候,传统文化反而是促成一个民族走向繁荣的精神财富。在近代的历程中,我们经历了欺辱、反抗、动乱、稳定、建设。几个世纪的离乱,让我们这个有着古老传承的民族失去了生活的诗意。在“迪奥”或是“奥迪”的自鸣得意与进步中间,我们难以体会其中有任何可以作为精神安慰的东西,取而代之的往往是寓于形式的所谓信仰。

  试想,一个可以将火药当做节庆礼花的民族,他们的生活有着怎样的安全感,他们的内心有着怎样的浪漫,他们在物质攫取与精神欢愉之间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在面对欺辱、战争、灭族等等困难的时候,我们的先辈以最纯粹的风骨做出了最刚烈的反抗,而当风雨过去,水丰草美的时候,我们反而在精神的家园中迷路了。生于天地之间,我们进无道德礼仪,退无宁静心园。卑琐、凄惶地奔走于物质,功名世界。灵魂之所在,多半是流浪于时间计量之外的。

  《父子宰相家训》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编撰出版有着它特殊的意义。其一,在前言中,编者即奉出了张氏广为人传颂的家书——“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一封家书令人叹服,于是各让三尺。六尺巷的由来,今人多半只知有此典故,而不知其缘起。以不凡的才识、胸襟跳出眼前纷争,张氏让出的不仅是路,更是一代儒臣的气度风范。今天的我们需要这样的宽容与礼让。其二,穿行于物质平原,许多金玉其外的荒芜心灵已经不能再感知四季变化,虫鱼山水之乐,精神世界少了一份泽润。而谨守着书生本色的这一对宰相父子进则孔孟,退则黄老,进退之间自有一份鲜活,令人感慕至深。

  居高位进退自如,立于权力核心冷眼看待,身处繁华以悭吝为美德。进退之间,尽显士人风范。读这本书,我们不仅应当记住他们行走于世间的“术”,更应该悉心体会到藏于这些“术”之后的人生至理所带来的心灵自由。

  这不仅是一本家训,从其中,我们还可以窥见中国书生的本色。读书处世,他们敦敏好学、宽诚儒雅;居家生活,他们简雍肃正、清白传家;道德文章,他们见贤思齐、温故知新;子女教育,他们言传身教、立品为先;修身养性,他们淡泊名利、悠然南山。这是一本温暖的书,穿越时空,以一种柔软而又坚挺的书生本色温暖地守望着我们的精神家园。

  张氏认为:行于世间,立品、读书、养身、俭用四项是立足之本。无品,不足以顶天立地,担起一个“人”字;不读书,不足以言趣味、追求;不养身,不足以孝父母、报家国;无恒产而无恒心,俭用为持家法宝。

  天体至圆,故生其中者无一不肖其体;唐诗如缎如锦、宋诗如纱如葛;安寝,乃人生最乐;人生以择友为第一要事;人家童仆,最不宜多畜;游山如读书,浅深在所得·····上体天道,下俯山林,一本《父子宰相家训》就是一幅行于世间的诗意导航图,一衣一饭、一言一事、一花一草,以作者的胸中丘壑洞见本原,令人不为物所困、不为事所扰,身体康健,悠哉至老,人生至此,夫复何求?

  《父子宰相家训》读后感(六):读懂父子宰相家训,就是抓住了中华文化的“牛鼻子”

  读懂父子宰相家训,就是抓住了中华文化的“牛鼻子”

  作者:岸晓风

  中国人喜欢“十”是形成了习惯的。当年评十大元帅,但最后却出现了十一个人,这个让毛主席、周总理都难以决断,那个人就是粟裕。最后粟裕坚辞元帅,用后来人的说法是“宁为鸡头,毋为牛后”。同样,作为中华传统问题核心因子之一的家训,也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我们知道,中国古代有著名的十大经典家训,分别是周公《诫伯禽书》、司马谈《命子迁》、诸葛亮《诫子书》和《诫外甥书》、颜之推《颜氏家训》、唐太宗《诫皇属》、包拯家训、欧阳修《诲学说》、袁采《袁氏世范》、朱柏庐《朱子家训》、李毓秀《弟子规》 ,其实,要说也有个“十一大经典家训”,那就是张英、张廷玉父子《父子宰相家训》(《聪训斋语》和《澄怀园语》)。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从效果上来说,上述的十大经典家训几乎都没有张氏父子成功。父子双宰相,一门六翰林。张英才华出众,缜密克勤,深受康熙器重,可贵的是他始终宽容如一,对子孙敦敦教导,始终践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士大夫精神,成为家训的典范。张廷玉“青出于蓝胜于蓝”,历仕三朝,去世后配享太庙,是整个清代汉臣之唯一,这种荣誉和地位一时无两。

  其次,从内容上说,《聪训斋语》和《澄怀园语》包容极广,读书、修养、社交,甚至饮食、作息等等,包罗万象,娓娓道来,让人颇受教益。如张英告诉子孙应该多读书,“书卷乃养心之第一妙物”,讲到吃饭,“食之八分饱,后饮六安茗茶一杯”,还讲“移树”,“移树之法,江南以惊蛰前后半月为宜”,张廷玉则多次将到自己处理一些朝廷军国大事的一些体会,同时,各代掌故也是随手拈来,为家训增添的了文化的厚度。

  其三,从古为今用方面看,张氏父子家训对当前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承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去年11月,中纪委书记王岐山专门对张氏父子的故乡安徽桐城“六尺巷”进行了拜访。随后,中纪委网站连发的《德法相依 相辅相成》、《让人三尺又何妨》两篇文章,告诫全党干部,无论权有多大、位有多高,在秉公守法的同时,应该始终不忘记对于道德修养的锤炼,并自觉通过良好的道德修养和理想信念,来约束自己的言行、净化自己的内心。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家训则是最称职的老师。《父子宰相家训》是一名现成的顶级老师,我们唯有赶快向他学习请教才是正途。 (作者邮箱anxiaofeng998@126.com)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