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读后感10篇

2018-02-20 20:2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读后感10篇

  《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是一本由[奥]斯台芬·茨威格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11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读后感(一):跟随跳动的心

  本书的作者斯台芬•茨威格是迄今为止拥有读者最多、最受读者喜爱的奥地利籍德语作家同时也是著名小说家、诗人、剧作家和传记作家。他的作品已经被译成数十种文字,小说名篇如我们熟知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等也大都被搬上银幕。

  《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的故事由一场饭店餐桌上的激烈争论展开。大饭店里发生了一桩不折不扣的绯闻:昂里哀特太太和一位只认识一天的的法国年轻人私奔了!抛弃了自己两个孩子和富商丈夫。这样晴天霹雳式的事件,让大饭店里平时习惯于懒散休闲的客人们大受刺激,引出在餐桌上一场激烈得几乎要挥拳动武的争论。多数派认为昂里哀特太太是经不住诱惑,成为了一个不正经的女人;而小说中的主人翁则辩护到:“一个女人一生中有些时刻会不受意志的管束,自己也不明白,就屈服于神秘力量;她的行为也许很蠢,肯定操之过急,但绝不下流,绝不卑鄙,任何人都没有权利去轻视这个可怜不幸的女人。”这一番话立刻迎来众人的讨伐和围攻,然而也是这番话,似乎触动了餐桌上另一旁,一直静静观战的白发苍苍举止高雅的英国老妇人C。事后,C太太在主人翁的房间留了一封信,恳请主人翁给她一个小时的会晤时间,她决心要讲出埋藏在心底里二十多年的往事有关于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

  斯台芬•茨威格在德语文学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他在世界各国广受欢迎,是翻译语种最多的现代德语作家,作品中语言诚挚动人,洋溢着对女性极大关怀,其主题的独创性和的奇异的表现力让人折服。在茨威格细腻温婉笔触之下,人物不再是单薄名字背后的某个典型形象,而是富于多样的人性特征

  好友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也大加赞赏:认为他的心理分析理论在茨威格的作品中得到的最完美的应用。

  前苏联伟大作家高尔基这样评价这篇小说:“我深信,亲爱的茨威格,您是不需要我夸奖的,但我还是要说,您的作品写得很出色。过去读到《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时,我对您以罕见的温存同情来描写女性,就已赞赏不已。关于《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我要再一次重复这些话,但要补充一点:这个短篇您写得比其他所有作品都更具匠心。”

  这本短篇小说《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由上海译文出版社根据德国哈拉尔德•菲舍尔出版社1974年德文版译出,采用国内最权威的茨威格翻译和研究专家张玉书先生的译本,同时也是国内首次以单行本的形式推出该书,考究的精装小开本装帧,与茨威格温婉细腻的笔风相映成趣,值得收藏。

  作者简介

  斯台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小说家、诗人、剧作家和传记作家。出身富裕犹太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日后周游世界,结识罗曼•罗兰和弗洛伊德等人并深受影响创作诗、小说、戏剧、文论、传记,以传记和小说成就最为著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反战工作,是著名的和平主义者。1934年遭纳粹驱逐,流亡英国和巴西。1942年,完成自传《昨天的世界》,在孤寂感觉理想破灭中与妻子双双自杀。代表作有短篇小说《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回忆录《昨日的世界》等。

  精彩摘抄: 我这一生中可曾有过比那一小时更幸福时光?我不知道。这个年轻人坐在我旁边,昨天他还陷入死亡和灾难之中,现在正惊愕地望着太阳泻下的日光,若干年的岁月似乎从他身上消逝,他仿佛又变成一个孩子,一个醉心与嬉戏的俊美男孩,睁着一双喜极而狂,可又充满敬畏的眼睛。在他身上最使我心醉的乃是他那体贴入微柔情:马车爬上陡坡,马儿拉车费劲,他便灵巧地跳下车去,到后边帮着推车。我要是提到一朵花的名字,或指一指路边的一朵花,他就奔过去把它摘来。被昨天的雨水印出来的一只小乌龟正艰难地在路上爬行,他就把它拣起来,小心翼翼地放回绿草从中,不让后面驰来的马车把它碾碎。于此同时,他兴高采烈地讲述最逗乐最优美事情:我相信,这种笑声对他是一种拯救,因为他心里突然充满喜悦心情无比陶醉,若不开怀大笑,非得引吭高歌,纵身雀跃或者大干疯事不可。

  《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读后感(二):活在自己的世界

  24小时的时间,可以发生什么?

  一个简单的故事,一个年老的女人回忆,但通过作者的描绘却呈现出惊天动地之感。情感张驰自如,语言生动,心理及细节的描绘极其之棒,让我不得不感叹,名家就是名家,经典始终是经典,无论是在哪个时代。我想我会找时间再去看一些其它的作品,实在是太精彩了。尤其让我惊叹的是对一双手的描写可以有那样的方式那样的文字。

  再说到故事本身,真实地表现出女性的心理。女人可能是这个地球上最喜欢活在自己的心灵世界的。喜欢用自己的想法去想像别人。把很多事情都想得很完美,但其实事实根本不是这样。我也是,或许这就是女人的天性吧。但也正如作者所说,有时我们只是凭着天性与本能做事情,根本没有考虑太多,所以错误也是在所难免的。

  《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读后感(三):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一气呵成地看完这本书,花费的时间那并不多,对文章的细腻、文学的韵味体会并不深刻,只是单纯地被故事吸引着,被C太太二十四小时中表现出的人性的本质震撼着,同时也被作者茨威格人格高贵品质所折服。正如作者自己所说“理解别人远比审判别人更为快乐”。

  一个四十岁的女人,正直中年,社会地位优越经济背景殷实,两个儿子已经长大成人,与丈夫过着无忧的生活,不难想象,C太太此时的安逸。然而,人生有无数的转折,每一个转折都是无可预料的。就在C太太最舒适时候,丈夫病重,并在不到半月的时间离开人世,丝毫没有给她适应的时间,立刻孑然一身......

  此时的C太太,对生活失去热情,感觉生命从此没有意义,就好比一潭死水,如此过了两年。然而,对于一潭死水,任何一点动静也可能带来一些变化,也正是因为水本身太死,任何一点风吹、虫动,都会让死水有一缕涟漪,而此时,C太太在赌场遇到的那个年轻男人,就是一条赌虫,不经意让一潭死水有了流动的欲念。

  然而,对于一潭死水来水,一只小虫、一缕清风总归是力量太弱小,或者说小虫总归是一个匆匆的过客,风总归是要吹走的,涟漪总归要散,死水总归要恢复平静。这样说并不是要去定论或猜测昂里哀特太太与年轻的法国人私奔后会有什么样的境况,更不敢假设C太太赶上火车之后,故事会出有什么不一样结局,只是觉得人这一辈子,偶有冲动难能可贵,偶尔不顾一切的遵从自己的本性是好过一辈子自欺欺人的过活,就如茨威格所说,那样至少“要诚实得多”。但人活一辈子,理智时时刻刻都在与感性斗争,而理智常常是胜者,也正是因为理智常胜,才显得感性至美。C太太赌场遇见那个年轻的男人,处于救赎去帮助他,然后爱上他,这本身就是一件件偶然事件的碰巧,是本性的释放,因此才有了一生不能忘却的二十四小时。

  人生的“二十四小时”并不是每个人都有的。懦弱的、胆小的人不可能拥有,敢于冒险、遵从本性的人也不一定会拥有,世界之大,人之渺小,时间无限,生命短暂,只能说“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用“幸”与“不幸”来定论,也是不恰当的。爱情,不分名族、国家年龄、高矮、贫富。两个人相爱,何为幸,何为不幸,更不是局外人能评价的。何况,幸与不幸,其本身都没有分界线... ...

  C太太中年丧偶,处于高尚的情感,挽救一个素未平生的赌徒。随后发现自己爱上这个男人,并想抛弃一切随之天涯海角。然而,由于这个男人的欺骗,而将瞬间的激情熄灭,而后开始了几十年的逃避、自责、羞愧,直到老,才慢慢地摆脱这种心理。

  对于C太太的经历,可以说之是幸,也可称其不幸。对一个中年丧偶的女人来说,遇见一个人,使他重新燃起对生活的激情,可谓是有幸的,哪怕这个人穷途末路、嗜赌如命。然而,一瞬的激情过后,是将近半辈子的自责、羞愧、恐惧,这样看来,C太太的偶遇又是极大的不幸。

  “幸”与“不幸”掺杂在一起,就如沙子融入大海,如一颗星落在银河。我们不能妄下定论,说人有幸,或哀叹别人的不幸,同样,人们往往也无法用“幸”与“不幸”来作行动标准,或者说自己也不能判断

  人生,拥有一个“二十四小时”,是不易的。

  《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读后感(四):一个女人一生中的24小时

  这个故事是在今天下午一个小时之内看完的,其实给我的感触不是特别的深,只是觉得,外国人总是喜欢无病呻吟罢了。

  故事是讲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前十年,作者所居住的一个旅馆里面,发生了一件抛夫弃子的事件,而由此开了一次会议,而在席中的名誉主席一个老太太对于这件事情……一语不发。

  在沉默的背后总是有一段刻骨铭心的故事,让人难以忘却。因为作者对昂里哀特太太抛夫弃子的事情所作出的理性评价得到了C太太的不置可否,然后,便讲述两人由此变为听众与讲述着的事情。

  C太太向作者讲述了她年轻时的故事,她也因为那样一种被迷恋的心情而差一点迷失自己,甚至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我觉得很奇怪,她因为在丧夫之后游历各国,在一个国家的赌场里面,她迷上了有一只很纤细的手的主人,那个赌徒是一个24岁的小伙子,而她那时已经42岁,两个儿子,一个已经工作,另一个大学即将毕业……她帮助了因为输光钱财失落小伙子,并因为一时的迷乱和那个小伙子发生了不正当的关系,她那个时候的心境迷惘、厌恶自己,到更加迷恋他,她甚至不知道他的名字,拿出自己的钱让他回到家乡……

  然而,她因为堂姐耽误她为他送行而失落,可殊不知,正在她叹息之际,她回到他们当初相遇的赌场,他们激情之后的旅馆……居然在赌场看到了他,她以为她是因为太过思念他了,谁知道,他背弃了,他对上帝誓言,已经她的心……

  他说,她很烦,他让她走……

  然后,她便在那深深的厌恶中寻找解脱,直到遇到了作者,她把那些迷惘讲了出来,那么她终于得以解脱了……

  故事很简单,仅是一个老女人的一天24小时,便发生了令她终身难忘的事情,24小时真的可以改变人的一生,但是作者运用了很大一段话去叙述故事周遭的环境可想而知,是想衬托出当事人的心里所想。

  不过,总体来说,说的内容还是不错的,对于外国文学来讲。

  文字翻译的很有美感……

  《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读后感(五):我们没有在一起

  我一直不是很读的来所谓名著,近几年来不三不四的书倒是看了不少。

  昨天中午坐在床上,带着想要小声诵读的心情看完了茨威格的《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我总觉得,看完之后让人感到自己语言的匮乏。就好像上学期语文课上,语文老师讲到过《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她微微一比划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里面有这么厚都是心理描写,非常好”。那么二十四小时更是甚者。

  短短一百多页,以一个老太太的回忆铺陈开,讲她年轻时,遇到过一个俊美的男孩,出身贵族可惜爱上赌博,她在他最绝望的一夜救了他,也度过了自己一生中最美的最惊艳的二十四小时。自然,两者之间的感情不可能对等,所以在她满心欢喜认为自己拯救了那个男孩的第二天,男孩儿又站在了赌场并称她是灾星。这段尘封的往事在若干年后因为见识了一位太太跟随认识不到一天的年轻男人私奔才重新被提起。

  羞怯又骄傲口气

  一个简单的三言两语可以概括完的故事,才不得不慨叹茨威格的笔力。就连写一个赌徒男孩儿都可以从一双手写起,写上两页却让你不觉得拖沓。

  “我这一生中可曾有过比那一小时更幸福的时光?我不知道。这个年轻人坐在我身旁,昨天他还陷入死亡和灾难之中,现在正惊愕地望着太阳泻下的白光,若干年的岁月似乎从他身上消逝,他仿佛又变成一个孩子,一个醉心于嬉戏的俊美男孩,睁着一双喜极而狂,可又充满敬畏的眼睛。在他身上最使我心醉的乃是他那体贴入微的柔情:马车爬上陡坡,马儿拉车费劲,他便灵巧地跳下车去,到后面帮忙推车。我要是提到一朵花的名字,或指一指路边的一朵花,他就奔过去把它摘过来。”

  男孩儿死了,在旁人客观的叙述里,“十年前在蒙特卡洛开枪自杀”,这已是多年后,她说“我听了这话都没一点颤抖,这事几乎不再让我感到痛苦”,她对这个男孩的感情已经彻底完成了蜕变,十多年里,他成为了她愚蠢记忆的见证,是她不愿提起的回忆,所以对于他的死,她感到的是“平静了许多”。

  人变老其实并不意味别的,只意味着对往事不再感到害怕。

  就好像前两日,我也发现自己竟然可以将前两年不愿回忆的事情毫无顾忌的以一种随便的口气讲出来,以此来告诉别人“我也曾经遇到过坏事儿,生活没那么糟”。竟然已经可以做到这样。

  “I don't know,if i would.Perhaps I might do it also.”

  是刘若英吧,在《我们没有在一起》里面唱过:后来的我一直在想,跟你走吧,管他去哪呀。

  是吗,二十四小时已经过了。

  2011/1/30

  《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读后感(六):从来是错过的遗憾成了深刻

  谁的心里没有一只蠢蠢欲动的小兽,你我都有,C夫人亦是这样,所以当她发现自己在墨守成规的一生里居然一直是那样索然无味时,那涌出心口的欲望和冲动便是那样汹涌暴动,要毁灭自己,要献出自己,就像那个登徒子全神贯注的投入在那转盘的游戏中,忘记了全世界一样,夫人也在她刚发现的奇妙世界里忘记了一切,她是那么高贵和不容侵犯,正如她自己所说,如果在那之前有人说她做出那二十四小时中的任何一件事,她都会认为这个人是疯的,没有人能让她这样一位端了四十年之久的女人放弃自己一生的修养,唯有她自己,她自己说服了自己,说服自己像一只刚刚破蛹蝴蝶要迎接五月的骄阳,去允吸生命中所有可预见的蜜汁,这时候的她自私、盲目、无可救药,完全就是另一个赌徒形象,她全然不顾,要赶去火车上给他惊喜,要在列车最后开动的一霎那解开答案,从此不顾未来会有怎样的变化,完全投身于那片未知... ... 但,她错过了,这个错过,不知道是上帝的拯救,还是刻意留给她的遗憾,她最终回到循规蹈矩中,并未那二十四小时的自己羞愧,本来这将改变她一生的二十四小时,却成了她一生难以排解的抑郁,是她即使六十多岁的年纪回忆起来,仍然激动万千似的回到四十岁时那曾流过心底的十八少女才有的浪漫,我想,那就是爱情吧。

  《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读后感(七):峰回路转,荡气回肠

  这是一部心理描写极其深刻的小说,作者的写作手法很棒,好了,不吹了,言归正传。

  对生活没有什么奔头,没有什么希望的女人在赌场里看到了一个赌徒,用作者的话,各方面很独特吸引了女人眼球的手,赌徒的命运都一样,输光了钱。女人从他的眼里看到了死亡,看见了他一步步滑入万丈深渊。女人想救他,这个24岁的青年,甚至不带情感的跟青年睡了一觉。醒来后,先是恐惧,因为跟一个陌生人在一个陌生的旅馆睡了一觉。后看到赌徒的脸上重现了生气,有点激动,后来领着他出去溜达,路过教堂,赌徒深深地忏悔,我擦那个真,我擦那个走心。我都信了有木有?女人为自己拯救了这个青年而激动,而骄傲和自豪,当然她似乎也感觉到了自己人生因救了这个青年而找到了意义

  她跟青年说,我给你钱回家去吧, 青年看到钱慌慌张张的放进兜里,并约好晚上见面,告别。这时来了第一波小高潮,女人想跟着青年走,哪怕放弃所有,哪怕背负骂名,书里有句话说的挺好,他把她当做圣女,却忽略了她是女人这一事实。 我真的以为是这个样子呢,我又差点就信了,怪我太单纯,太容易相信作者,

  《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读后感(八):二十四小时的地狱与天堂 ——人之隐秘与激情

  二十四小时,会有白天,有黑夜;可能是地狱,是天堂。

  又或者,只是一生某个节点一个炽烈的梦。

  一

  一桩青年才俊与中年妇女私奔的事件晴天霹雳般地打破了地中海滨小旅馆的庸散与沉闷。众人的纷纷议论中,我却竭力地为“不知检点”的私奔妇女辩护:

  “一个女人一生中有些时候会不受意志的管束,屈服于某种神秘的力量。硬不承认只不过是害怕自己的本能,害怕我们天性中的妖魔成分,想要掩饰这种内心的恐惧而已。”

  在我临行前的晚上,年近风烛的C夫人决意向我倾诉一段遥远的往事:

  “只有第一句难说出口。好了,我只想向您叙述我生活中绝无仅有的一天,我这六十七年生命中的二十四小时而已。我下定决心,向什么人无拘无束地谈谈那一天,以求自我解脱。

  “二十年前,丈夫去世后,心情抑郁的我跑到了蒙特卡洛。我喜欢在赌场里看形形色色的人,尤其嗜好相看赌徒们的手——肮脏、高贵、贪婪的……像鳗鱼、蜘蛛,极端焦躁,微微颤抖。

  “直到那天,我看到了两只我从未见过的手——如同凶猛的野兽弓起身子,纠缠、推拒、揪斗,关节作响,像是把全部激情都挤到指尖——一双美丽纤细又白皙的手。而后,弹子落入码池,管台子的喊出数字那一瞬,这两只手轰的倒下,像两只猛兽同时被一颗子弹打个对穿,双双倒下,死掉了,精疲力竭,如遭雷击。我从未见过激动与紧张会在一双手上表现得如此震撼人心,如此兽性勃发,毫不害羞地把激情赤裸裸地爆发出来。

  “我提心吊胆地顺着这双手往上看,那是一张说着漫无节制荒诞激越的语言的脸,近乎女性的清秀娇嫩却透着可怕的狠劲,更像是纵性玩耍忘乎所以的男孩。而后,抽风似的痉挛伴随着忽输与忽赢,如潮水般忽上忽下地在他脸上持续了一个多小时,忽地狂涌,又倏地退去。直至最后摸尽了身上的每一个角落,寻找那张被遗忘了的钞票可能塞在什么地方之后,他霍地站起身来,摇摇晃晃地拖着沉重的脚步独自走开。

  “我顿时明白:他是要走向死亡。我身不由己地跟着他来到了花园里。他坐在半明半暗的光线下的长椅上,双手松软地垂地,一动不动。大雨倏然而至。我站在屋檐下,望着不远处那黑乎乎的一团动也不动,疲惫、绝望,年轻活力却濒临边缘的死亡,坠入深渊。我下定决心,拽着他的手臂,叫住了一辆马车,把他送到了一家宾馆。

  “我试图把钱塞给他而后转身走开。他却用手指紧紧握住我的手腕,挽住我的胳膊。我吓了一跳,灵魂出窍,浑身瘫软,我想……挣扎,却像遭雷击般意志麻木……他抓着我,这个已经毁了一半的人正以全部的激情与渴望,抓住掉进脚底下的深渊前的最后一丝希望,而我奋不顾身。一场生死攸关的搏斗……

  “第二天起来,半裸的我安慰自己,但恶心、羞愧、惊恐却一并使我浑然无力。我看着旁边那张酣睡中婴儿般纯洁欢快的陌生人的脸,心中荡起母亲生育孩子般超凡入圣的幸福。那天中午,他向我讲述了他如何从波兰贵族的世家公子落到偷窃首饰的赌徒的悲剧故事。我答应给他路费和赎回首饰的钱,但他要许诺从此不许再赌博。他抓住我的双手,明亮的眼睛噙着泪水……那天,我们沿着科尔尼契大道[ 意大利海滨城市里维埃拉的海滨大道,在尼斯和斯派齐亚之间,全长三十公里景色变幻,极为优美。1805年依古罗马人建的大道改建。]兜风,太阳泻下白光,天空一片湛蓝……岁月从我身上抹去,他又是那个醉心嬉戏的男孩。

  “我们来到教堂。他像赎罪者般匍匐在地,怀着狂热的激情,忏悔与发誓。我回到房间,把钱交给他,并约定晚上在火车站道别。有那么一瞬间,似乎感觉他想挨近我,可他却只深深鞠了一躬,离开了。

  “我一阵晕眩,虚空,像是心头重重一击。他仅仅把我当作一个半路出现的圣女,却毫无感觉我是一个女人。失望,我不想再自我欺骗——如果他即刻搂住我,我会跟他走,直至海角天涯,哪怕玷污我和我孩子们的姓氏,不顾流言蜚语,不顾理性,即便日后要低三下四地沿街乞讨。只要他一句话,走近一步,人们称之羞耻与顾虑的东西,我全部抛弃……

  “我收拾行李,表姐却不期而至。等我到了火车站时,我发黑的眼前只剩一片火车驶过后留下的缭绕烟雾……

  “我失落又愚蠢地重访了那个花园,那张长凳,最后是那家赌场。我认出了那双手来,一种荒唐的激情正牵制着这条年轻的生命。怒气使我两眼发红,我大声数落他,几番过后,他不耐烦地把好几张一百法郎的钞票摔在我的脸上。我受尽折磨的身体炸得粉碎。走!走!我径直赶到火车站,二十四小时,荒谬绝伦的爱情,我痛恨自己,我要立马离开这座该死的地狱魔窟。

  “此后的年月里,我总感觉每个人都可以看穿我的耻辱,被出卖、被人玷污,直到灵魂深处……直到您说的一席话,让我第一次感到重新活在了阳光底下。

  “您什么也别说,我把话倾吐出来轻松多了。人变老其实不是别的,只意味着不再对往事感到害怕。我为此感谢您……”

  我低下头,恭恭敬敬地吻了吻她那如枯黄秋叶般微微惊颤的手。

  二、人之激情

  左不过是一个老妇人回首从前不堪的风流韵事,而在茨威格的《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 《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奥)茨威格(Zweig,S.)著;张玉书等译.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3(斯台芬·茨威格/张玉书主编)。]里,却是C夫人平凡庸常的人生中掀起的一道狂澜,涌流的激情如同洪流夹带着万千碎石泥沙一同倾泻在这二十四小时里。整部小说不过是七十余页的中篇故事,茨威格却极尽描绘煽情之能事,以大段的细节描写和心理刻画丝丝入扣地描摹了细腻而暗流汹涌的女性心理。在前文的缩写中,我尝试在保留故事原本的情节架构和基本的人称设置的前提下,尽可能以缩写的限度仿照作者浓墨重彩的细节刻画以还原人物心理,但拙于笔力终是难以重现原著紧张浓烈的叙述氛围;因而,这样的尝试唯一效用仅在于便利下文讨论而已。

  作者,“我”在故事里成了无关紧要的一个引子,而C夫人又以第一人称口吻的“我”来叙述故事,这样的叙事模式使得长篇自白既兼顾了第三人称对故事的架构能力,也充分保留了第一人称叙事的感染力,实在是茨威格独运匠心。相较于乏陈可数的异域历险式的情节,这部小说真正迷人之处在于人物心理的幽隐与曲折。茨威格似乎从来无意以离奇的情结和夸张的表现来吸引读者,而恰恰是以细腻而敏感的神经把握住C夫人生命中喷发的每一道烈焰,抓住人物在寻常境遇下内心最敏感、最隐微处写出一番撼人肺腑的波澜与曲折来。这番心理的曲折与波澜之下正正是茨威格小说中的一个恒永的主题——人之激情。

  在进入对这个主题的讨论之前,我们可以从小说的语言一窥茨威格的创作特色。他以描摹人物心理最隐幽处的波折以及对心理转折的敏感把握见长,这赋予了他语言创作细腻传神的艺术特色。同时,心理的转折与波澜所对应的正是人物心中翻涌的情感洪流,洪流之下是不可抑压的人性冲动,是激情,是庸常生命之外炽热的迸发。一切都是激烈、极端、感官的,无论是美,抑或丑。这种对人性激情可能的无限崇拜,使得小说的语言充满了生命的张力与燥热的冲动,似乎每一行、每一句都激扬在狂躁的激情,或腐尸的腥臭中。在茨威格的小说里,永远找不到的是“庸常”,永远不缺乏的是“激烈”。甚至可以说,他的语言就是寄生在庸常生活之上的一颗恶瘤,糜腐的汁液淌出激情的热流腐蚀着理性与日常。

  所有的都是极端的,不是天堂,就是地狱,却不再有人间。人之激情可以使人超凡入圣,可以使你坠入深渊,却永远缺乏平抚你安于现状的力量。他描述的人是可怕的,他的描述也因此具有力量,破环性的、扰人的、使人不安、使心灵骚动的力量。滚烫的情欲不加修饰,炽烈的欲望不加遮掩,赤裸的渴望就暴露在太阳的白光底下,恣肆的美丽与幻影,或放纵的丑恶与畸形,全都扭曲纠缠在一起,有最极致的美丽,和最龌龊的羞耻。这等集中的情感宣泄,一股无人可抵抗的冲动,字句间不可调和的巨大张力,生命喷薄的骇人力量,一切都如同火山喷发,不可阻挡,一泻而下。

  我想到了莎士比亚。我在茨威格的文字里感受到了莎翁在戏剧中表达的同样的力量。不加掩饰的人性,危险的猛兽眼放荧光,潜伏在心底间的沟沟壑壑,伺机行动。着魔的情欲、灼人的血液,滚流在冰冷的躯体,种种幻想在暗中纠葛。最隐秘的深处,最不见日光的黑暗里,流淌着最不可抑制的冲动与紧张。生命的力量就根植在这其中,最深处的隐秘,最桀骜的力量,是飙风、雪崩或地震,摧毁性的,既不可阻挡,又不可预知,在理性与意志之外。

  不仅仅是《二十四小时》,茨威格的其它小说同样燃烧着这股生命的热情,以旺盛而不可驯服的力量破坏一切日常的平庸与理性的稳定:一切理性之中暗含紊乱,一切平庸之下潜藏暗涌。茨威格深深陷在这着魔般的非理性之美中——寻常与平庸是生命的常态,却不是生命的本质——生命之灿烂与繁华远远超出人们的预想。一次目光的相遇,一句模棱的话语,或再走近一步,再靠近一厘,日常与秩序即刻溃塌。这崩溃的背后是生命潜藏的不可预知、不受控制的暗流,一直潜伏在心底最幽暗处,等待着某一处薄弱的堤防,便即刻溃涌而出,洪水裹挟着木头残渣石子泥沙冲决了后院雅致的花园。其实并不难想象,洪水的力量就是那么令人着迷,猜不透的也无法捉摸、无法衡量,极致的美与可恶的丑陋在这毁灭的力量之中相互撕扭,交互蹂躏,竟成了一番充满魔力、无可抗拒的迷人之景。直至最后,不分美丑,不分好恶,只有力量,只有胸中依旧激荡着远古的激情。

  这种放纵与恣肆所产生的美是在不稳定的秩序下激烈的美学体现。诚然,这与奥地利文学,甚至德语文学在二十世纪初期的文学潮流和社会氛围有着莫大的关系。然而,这种人类炽烈的激情在西方世界中从古希腊罗马,到文艺复兴,再传流至二十世纪的德语世界,在茨威格看来,这永远是亘古而恒一。既然人类自身无法认识、无从驾驭这股神秘而冲动的力量,那么从古至今这种激荡于人心中的莫名神力于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境又有何异呢?或许,只能说在一个秩序较为不稳,约束更为宽松,人心更为松懈的情景中,这股巨大的热情更易于从心底唤醒,并迸发出它那未可知的力量吧。

  三、天堂与地狱

  那股兽性勃发的炽烈让所有自以为稳固的理性都在它骇人的嘶吼中瑟瑟颤抖;道德、理智、秩序,铁律的价值、稳固的教条、不可撼动的成规,全都在迷人的情欲和朦胧的冲动中变得飘忽、摇晃、曳影重重。

  我们目睹了激情的力量,却总不愿意面对激情过后的结果,那是理性辖管的范畴。我们尝试用人的理性去思考理性所不可及的这一部分人性时,只能竭力就结果作出理性所能接受的阐释;如果我们试图再往前一步,把这部分隐秘的人性力量的原因和作用过程纳入理性的认知之中,那么这种试图透彻剖析人性的目标至少是目前的理性难以实现的。曾深刻地影响过茨威格的文学创作风格的佛洛伊德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阐释过人之性与情欲在人类行为中的效力和作用。而在茨威格的《二十四小时》中,也同样对人性与现实社会协和的可能性作了探讨。传统价值代表的稳定与秩序,与人性莫名冲动或隐晦激情间最针锋相对的较量是小说开篇因妇人私奔而引发的价值冲突。

  “我”试图以不可抗拒的激情为私奔妇人作辩护时,却遭到了众人的强烈异议。当时仍未逃出内心深重的自我谴责的C妇人如同鞭笞派般提出了反对“我”的具体理由:

  “这样一来,所有的道德评判全都毫无意义,道德上的任何越轨也都得到了辩护。倘若您的确认为,法国人称之为crime passionel[ 法文:出于激情之罪。]不算犯罪,那么国家的司法机关还有什么必要存在?……在每桩犯罪行为里找到激情,并用这种激情来为之开脱。”[ 《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奥)茨威格(Zweig,S.)著;张玉书等译.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3(斯台芬·茨威格/张玉书主编),10页。]

  毋庸置疑,这是大多数人基于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和日常规范的准则都会作出类似的价值判断和选择。人的情感理应受到社会规范的约束,是为大多数人所默许的。道德、理智、秩序都应在正常的人类生活中得到应有的尊重。然而,茨威格或许特别讨厌“正常”一词。也正因如此,他笔下描摹的人物大多受制于某种“不正常”的异样感情和莫名冲动。正如C夫人所说的“直到我四十二岁时,我的生活一步也没越出习俗的常规”,她的一生或许真的只是二十四小时而已,在一个女人一生中禽兽般冲动又圣洁的二十四小时里,她得以第一次蔑视所有的世俗,第一次把称之为体面与尊严的一切踩在脚下蹂躏。正是从未体察过那些潜藏、压抑在心底最深处激情的人,才会在那一刻的阙口如洪水猛兽般放纵自己的所有爱欲与渴望,才会让人性潜藏的力量如此酣畅淋漓地迸发,不留一丝余力,直至声嘶力竭,直至精疲力尽,直至无可挽回,直至无可救药。或许,到最后一刻,C夫人还是意识不到她和嗜赌成性的情人其实没什么区别——他们都无法自已,都受制于内心强烈的冲动与欲望,对于自己所面临的力量毫无概念,毫无把握。激情给了C夫人一段异域爱情美丽的梦,成就了她拯救情人的圣洁与崇高;当然,激情也把情人推向毁灭与罪恶的深渊,无法自拔。那么,道德的审判对于激情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

  小说为了模糊这种道德的冲突,故意把C夫人的身份设置为孀居的寡妇,但茨威格在开篇妇人私奔的插曲中也坦承“一个女人,多年来对无聊的婚后生活深感失望,内心早就有所准备,碰到强劲攻势就会委身相从。这不仅完全可能,甚至极为可信。”类似的情节几番被人们加以渲染、改编,最具影响力的莫过于美国九十年代的好莱坞电影《廊桥遗梦》,讲述了中年的家庭主妇弗朗西斯卡在家人外出的四天时间里遇到摄影师罗伯特,在短暂的缠绵之后,迫于家庭和道德等理性因素的考虑,两人不得已痛苦分手的故事。影片除了延长了小说的时间限度外,其基本的道德冲突与茨威格描述的人性危机大同小异。它们都是从自然人的情感冲动的角度颂扬了欲望的合理,同时不得不深沉反思伦理道德的可能性,并最终因为矛盾的不可调和而陷入痛苦的自我谴责或深深的遗憾中。

  对于这种理性与激情之间存在的矛盾,茨威格却有着独特的视角:

  “国家的司法制度对这种事情的判决肯定比我严峻很多;它有责任,毫不徇情地维护普遍的风化习俗:职责所在,它只能判刑而不是宽恕,而我作为一介平民不明白,为什么非得自愿承担检查官的角色不可,我宁可做一个职业辩护律师。对我个人而言,理解别人远比审判别人更为快乐。”[ 《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奥)茨威格(Zweig,S.)著;张玉书等译.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3(斯台芬·茨威格/张玉书主编),10页。]

  或许,我们要求自己为激情缕析出一条道德的界限,就像要求自己去断定天堂和地狱的属性一样,徒然无力。我们既不了解天堂,也不了解地狱,正如我们无法了解激情,它是在理性理解范围以外的存在。我们有的只是它们呈现给我们的样子,至于它们接下来会产生何种结果,对于我们又是天堂或是地狱,我们全然无法预知,也永远无法断定。那么茨威格不置可否的做法也许是聪明的,他绕开了很多不必要的烦恼,至少在他看来,人生而在世,不过是相互理解而已。如果执意于相互审判,未见得人生会因此而可爱。当然,这并非排斥道德评判的可能性,生活还将继续。而激情本身已经超越了道德,是在道德之上纯粹力量的存在,不受道德和理性的规范。期望人类的激情驯服于道德的章程之下是一种愚蠢的想法,只需稍作想象,便会知道这种想法多么可怕,我们的人生会因此失去多少怦然心动的瞬间,多少无法自已的感动,多少人性微茫而炽热的亮光。

  既无自觉且无意识地滑进了火辣辣的深渊,

  既无自觉且无意识地升入了白茫茫的圣境,

  想想也觉得,确是件很美好的事情。

  《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读后感(九):女孩,不要试图去改造别人

  最近看的茨威格的书《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和电影《单身男女2》,感觉都传达出了这么一个意思,好女人都喜欢坏男人!Why?武志红在《为何家会伤人》一书中为我们作了简单的答疑解惑,那就是,这个女孩子一定有一位很糟糕的爸爸。很多优秀女性,就是因为不愿意承认这个真相,同时总怀着要改造男人的梦想,结果会莫名其妙地爱上“坏男人”。因为只有“坏男人”才需要改造,而“好男人”不需要改造,所以她们只对“坏男人”感兴趣。

  事先声明一下,我没有看过《单身男女》,也未曾了解过,所以我们只单纯来说《单身男女2》,如果我说的背离了电影《单身男女》,那么很抱歉!

  在电影《单身男女2》中,程子欣最终还是放弃了为她设计并建造了一幢大楼的好男人启宏,而选择了花心大萝卜张申然。套用好女孩的改造梦想,那么好男人启宏是不需要改造的,而且是一个非常好的结婚对象。可花心大萝卜张申然却不一样,他一边对程子欣在事业上的偶像杨鸯鸯展开攻势,一边禁不住对面写字楼的大胸MM的勾引而鬼混在一起。这样的男人,在正常人看来,绝对是需要一个厉害的女朋友或者老婆,来管一管的!所以,在张申然生日之时,那么多的“女朋友”同时捧着生日蛋糕出现在办公室时,“女股神”杨鸯鸯却依然选择原谅了他,并且接受了他的求婚。可见,所有的女孩都有这样一个改造“坏男人”的梦想!即便在最后一刻,张申然已经攀到了顶层,被好男人启宏和程子欣的哥哥程子建救下来后,杨鸯鸯仍然未曾放弃他,让他在自己和程子欣中选一个!唉,女强人呀,这个时候仍然执迷不悟哪!是不是如果没有张申然这样的花心美男出现,好女孩们想把一个“坏男人”改造成一个“好男人”的梦想就实现不了,她们的人生也会因此失去光彩么?多么可笑的认知!

  在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这本书中, 假设亨丽哀太太被年轻风流的法国美男子点燃了爱情的欲望,跟着他跑了,或者是为了别的。可是67岁的老人,娴静高雅的英国C太太在42岁时,那整整一天24小时的经历,就更能让我们明白这种改造梦想紧紧跟随着一个女人有多么可怕了!在武志红的《为何家会伤人》一书中,是这么说的,小女孩为了改造爸爸,一次努力无效,她会做第二次努力。第二次努力无效,她会做第三次努力……这样不断遭受挫折,最终她放弃了这种努力。但是,她的这种改造梦想并未消失,只是被压抑到潜意识深处了。等长大了,这种梦想就会经常被一个像爸爸的“坏男人”唤起。毕竟,她不再是以前那个弱小的小女孩,她现在比以前有力量多了。于是,她再一次渴望去改造一个“坏男人”。

  所以,当42岁的C太太遇到24岁的年轻男赌徒时,认准了他需要自己来拯救,如果自己不拯救他,那么他会搭上自己的性命。于是,这位已经42岁的中年C太太经过了各种各样的情绪调整,放弃了各种各样的英国人的礼数,在大雨中试图去拯救一个年轻的灵魂,并因此让自己的心灵得到升华。结果呢,这位一直生活得很舒适的太太,竟然做出了那样疯狂又可怕的事情,和一个24岁的年轻赌徒在一个很下流的旅馆里共度了一晚。这还只是开始,第二天,在短暂的纠结后,竟然和这位赌徒,还偷窃过珠宝的年轻男人一起坐着马车,像情人一样去欣赏蒙特卡罗的风景。甚至于整个城市在她自己的眼里都变得美极了!

  更可怕的是,她竟然决定跟随他一起走,随便走到哪里去都行!为此,还野蛮地对待了关心自己的亲人。短短的时间内,这位中年妇女已经从改造拯救转变到了爱上这个小男人。 结果呢,收拾好自己的所有行李离开酒店到达火车站时,火车已经走了。伤心欲绝之时,居然夸张到了想把所有的两个人一起去过的地方都再走一遍,再看一看的地步。最不可思议的,也是自己最不相信的事情发生了,居然在赌场再次见到了这位年轻人!

  他的眼里根本就看不到除了赌局和那位“好运之神”以外的任何人,C太太无奈之下只好“打扰”他,被无情又野蛮的赶走了。受了屈辱之后的C太太这才醒悟过来。看看,这个改造梦想,由于嫁的是个好男人,所以在心中隐藏这么多年,最后还是在好男人死后迸发了。而且对象是一个小自己18岁的,自己很看不起的“赌鬼”和“小偷”。而且,要不是这位年轻男子在赌场的无礼驱赶,可怜的C太太恐怕还沉浸在一片对坏男孩的改造成功中不能自己。

  幸亏这件事情发生在一位成熟的中年妇女C太太的身上,如果发生在一个年轻的女孩子身上,那么也许,她会离开这个世界。塞林格在《麦田里的守望者》 一书中说道,一个不成熟的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了某个理由而轰轰烈烈地死去,而一个成熟的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了某个理由而谦恭地活下去。所以我想奉劝好女孩们,不管你的童年是怎么样的,也不管你的现在是做什么的,活得是否开心,是否快乐,但是请你一定要记住,你不是救世主,你救不了任何人,甚至有些时候,你连自己也不能拯救。所以,遇到“坏男人”的时候,我们能离多远就离多远,能绕道走,就一定要绕道走,千万不敢为了自己隐藏至深的,甚至连自己都轻易不能察觉的改造梦想所左右。最后非但没有改造他,反而让他把你自己伤得心力交瘁体无完肤。甚至更严重的还交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特别是在选择男朋友或老公这件事情上,能选择好男人,就千万要远离坏男人!

  《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读后感(十):那双手,看似在赌博,实则在手淫。

  又一次深深沉浸于茨威格情感充沛而又细致入微的文字世界中。 看了一些书评,都是站在女主人公角度解释女性内心热烈的情感与奉献精神,然而并不只是如此。 看这篇小说前先看了译者张玉书对这篇小说的介绍,介绍中客观阐述了弗洛伊德对这篇小说的看法。弗洛伊德说这篇小说表面上写的是一个年轻落魄的赌徒与走投无路四处旅行的中年女人之间产生的爱恨纠葛,实际上写的却是一个因为青春期性压抑导致重度手淫的儿子与失去丈夫缺乏爱情的母亲之间的不伦之恋。 所以茨威格才费尽心思的描摹那双“手”给男子带来的焦急的等待、迫切的期望、泰然自若、失望颓丧、孤注一掷,而后心灰意冷,堕入黑暗。 母亲起初因为担心儿子强撸灰飞烟灭,为了把他从手淫的危险中解救出来,不惜将自己的身体给了儿子,从而导致自己也被溺水的儿子也拉入充满爱欲的河流里,无法自拔。 茨威格应该在小说中采用了意识流的写作手法,他本人究竟是在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状态下写出这篇不伦之恋的小说还不甚清楚。总之,我们不应该忽视青春期性压抑的孩子的心理状态,应该试图与他们沟通,理解他们,但也不能因此放纵他们使其越线,应尽量避免不伦情感的产生发展。(PS:由于我国网络的高度发达,青春期甚至还没到青春期的孩子都能轻而易举的接触到一些乱七八糟的信息资源,如果从来就没有对他们进行正确引导,很容易使他们心理发生一些可怕的异变,形成一些特殊的癖好。如恋足癖、恋童癖以及这篇小说赌徒隐含着的恋母情结。)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