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蒙曼说隋(下)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蒙曼说隋(下)读后感10篇

2018-02-21 20:0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蒙曼说隋(下)读后感10篇

  《蒙曼说隋(下)》是一本由蒙曼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7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蒙曼说隋(下)》读后感(一):还原历史人生,杨氏帝王不容错过

  很早就听过蒙曼老师讲课。她学识渊博,讲起课来妙语连珠引人入胜,许多典故信手拈来,很是让我佩服。她的《蒙曼说隋:隋文帝杨坚》我读了,通俗易懂,以问题引出故事,以故事讲解人物,以人物解读历史,用历史启迪智慧,可以说是通俗与深刻并存。听说蒙曼老师又出新书了,这次说的是隋炀帝杨广,因为杨广比杨坚的“故事”更多,所以,很想看看蒙曼老师这位专家如何解读。

  的确,《杨广》跟《杨坚》一样的手法,但比《杨坚》内容丰富,故事更好看

  历数中国历史上的千古一帝,少不了隋文帝杨坚,而且他在西方人眼中是最伟大的中国皇帝,可与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比肩;历数中国历史上的千古罪人,少不了隋炀帝杨广,一个“炀”的谥号似乎已成定论。开国之君,无论手段,讲的是功绩;亡国之君,不谈功绩,看重的是结果。于是,隋朝骤亡的秘密全系在杨广一个人身上。

  说杨坚,读人性;说杨广,读人生。

  可以说,隋在朝三十八载,两代帝王各有千秋。读了杨坚,没有理由不读杨广。一个隋朝、两代皇帝的历史,全在蒙曼老师的书中了。

  《蒙曼说隋(下)》读后感(二):蒙曼的史观

  在之前几部书中,由于所评价的人物正统,观念正统,相对争议的内容也不多。但评价杨广,尤其是从正面来评价杨广,却能看出蒙曼的史观很成问题

  我们不是说对于杨广先生不能翻案。因为我们都知道“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的道理。凭一句“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的空口号就为杨广先生定罪实在有失道理。

  但翻案,必须有所依据。且这依据一定是在历史和时代眼光里站的住脚的。蒙曼女士对杨广的评价,是站在过去的、帝王的立场上的。杨广先生的不足,也只是说他在帝王心术和帝王权术上的不足,而不是在历史上的不足,对人民的不足。

  于是我们可见,蒙曼女士将杨广的好大喜功理解雄才大略,将好高骛远、穷兵黩武理解成帝王英雄。而在事实上,穷兵黩武和雄才大略的区别就在于能否审时度势。秦皇嬴政雄才大略,是因为当时天下争斗你死我活,不吞并就是被吞并,所以奋六世余烈,所以必须成其武功。

  汉朝的刘彻跟嬴政相比就差一层,此人是雄才大略还是好大喜功就有争议,通俗的意见是,兼而有之。因为刘彻对付匈奴穷追猛打,失掉了保家卫国的本心。中原民族,是不好战的民族,是安于生产的民族。刘彻不惜民力,所以被指责,而终于轮台罪己。

  杨广同刘彻比,就更差一层。因为隋朝虽然富庶,但自五胡南北朝来,连年征战,民生疲敝,比不得文景黄老的养民之境。杨广开运河、修长城、征高丽,滥用民力,不与民生养,完全是暴君行径,而蒙曼女士竟以为明君,不通之处一至于此!

  带着如此的帝王情结,帝王立场,于是在蒙曼女士眼中,杀高颎、贺若弼是因为他们“确确实实不大看得起隋炀帝”“背后嘀嘀咕咕,这其实不是建设性的态度”,并且杀掉三人还有了打击关陇贵族积极意义,薛道衡跟张衡相比死的就不够冤,因为薛道衡同情高颎,而张衡却是杨广的心腹。

  这都是什么逻辑!打击关陇贵族无非为了集权,集权自然有其历史逻辑,但为了集权而杀老臣、杀重臣难道是值得歌颂的事情么?蒙曼女士冤和不冤的界限又在哪?依我看,凡是罪不当罚都是冤!

  通过对杨广的履历梳理,我们发现这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昏君和暴君,这昏暴不是来源于私德而是来自公愤。在书中,蒙曼女士罗列杨广先生与李世民先生的相似之处,实在话说,这并非是她老先生的创见。历史古今早都有人这样比过。例如柏杨先生,他是讲瓶颈危机理论的,认为“王朝建立伊始,人民还没有养成效忠的心理惯性作用。新政权就好像一个刚刚砌好的新砖墙,水泥还没有凝固,任何稍大的震动都会使它倒塌。一旦统治者不孚众望,或贪污腐败,或发生其他事故,如外患内哄之类,都是引发震动的炸药。”(《中国人史纲·第四章 半信史时代·十一 瓶颈危机》)其实还是我们前文所讲的时机问题。

  当年刘邦先生在白登之围以后,忍尤攘诟,而杨广先生与刘邦先生在用人、做事上相差甚远,却在本该与民休养的时候大肆使用民力,其死其败,不亦宜乎?

  《蒙曼说隋(下)》读后感(三):现实成功何止一步之遥

  李密在杨玄感起事造反之时,献出三条计策:上策是北上涿郡,直接夹击隋炀帝;中策是西进大兴城,雄踞关中;而下策则是围攻洛阳,以待时变。杨玄感思索再三,最终选择了下策。数年后,李密已成瓦岗寨之主,各路反王之首,还是面临着同样的困窘。在向西试探失败后,还是选择了下策——围攻洛阳。

  哪条计策好,哪条计策劣,他们不是不知道,可最终还是走了最容易失败的道路。他们没有办法,失败从一开始就是注定了的:手下的兵士都是一辈子不出家乡农民,不要说去长安了,能够愿意到洛阳都够呛。农民参军没有任何政治理想,逃离劳役吃饱穿好是他们唯一的目的。即使出身如杨玄感之尊贵,谋略如李密之高超,最终也只能一败涂地。通往成功的道路谁都知道,可是现实的环境没有办法让这么做,这就是他们的悲哀

  我们常常说成败只在一念之差实际上,哪有这么简单,我们生活又不是在猜是非题,大多数时候都知道应该怎么做,可是到了最后的关头却只能硬着头皮走上一条相反的道路。不妨这么说,成功是99%的个人努力加上1%的现实条件,可1%的现实却远远比99%的努力重要

  《蒙曼说隋(下)》读后感(四):隋文帝改变了我对隋朝的观念

  说实在的,我蛮喜欢历史的,但是对于自己不喜欢的朝代,君主,却有一些选择性的不去看,不去了解。我也许更喜欢波澜壮阔的历史,更喜欢让人新潮澎湃的朝代,和那些真正的明君。

  隋朝就是属于我不大喜欢,也有些不想去深入了解的朝代之一了吧,它很短暂,也有隋炀帝这种暴君。不过这本书倒是改变了我对隋朝开国皇帝隋文帝的看法

  他的一身勤俭,专一,爱民,平定陈朝,统一了中国。只是选了个错的接班人,还有犯了很多皇帝都会犯的错,信错人。

  这本书是同事买的,我借来的,同事很喜欢听蒙曼的课,我没听,只是看了书,应该说还是不错的,当然比起明朝那些事儿肯定是有差距的。

  《蒙曼说隋(下)》读后感(五):隋炀帝真那么坏吗?

  隋炀帝真那么坏吗?

  杨广堪称千古明君,其文治武功,不在康熙,唐太宗之下,而其性格才情又堪称是个英雄性情的皇帝。然而,一千三百九十四年以来,杨广身死之后就以谥号“炀”为起点,在历史和口碑中日渐沉沦。相比曹操在大众口碑中的奸雄形象有过之而无不及。而民间传闻中的隋炀帝形象更是与胡亥无异。

  历史上关于隋炀帝的恶名,主要出于四个方面:一是他弑父杀兄,人伦丧尽;二是他穷兵黩武,远征高丽;三是他大兴土木残暴奢华;四是他性情猜忌,心胸狭隘

  对于第一事件,一般的说法是隋炀帝使病重的隋文帝秘密死亡,并矫诏令其兄废太子杨勇自杀,然后登上皇位。但是细究史料,没有发现任何隋炀帝弑父的可靠史料,连刻意贬责隋炀帝的《隋书》也没有直接提到炀帝弑父之事。蒙曼教授分析事实可能并不像笔记小说所写的那样暴力血腥,事情的经过大体是这样的:公元604年年初,隋文帝到仁寿宫避暑,突发重病。身为皇太子的杨广为了确保政权平稳交接,就利用密信和自己的亲信宰相杨素私下沟通,提前安排文帝死后的各项工作。没想到,这封密信被误传到隋文帝手里。现在自己还没有死,儿子就急着想要接班,隋文帝一辈子紧抓权力不放,杨广的行为让他很生气,于是他让自己的两个亲信文官起草诏书,打算召回废太子杨勇,重新考虑接班人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太子杨广痛下杀手,发兵包围仁寿宫,武装保卫隋文帝,彻底斩断了他和外界联系。隋文帝本来已经病重了,经过这么一番刺激病情进一步加重,一命呜呼了。

  即便弑父杀兄真为杨广所为,那么试问,天下几个皇帝不是如此,从汉武帝,到朱元璋,哪个皇帝不是如此?为了自己的权力,宣武门之变,陈桥兵变,哪个皇帝的位置不是杀人得来的,有杀主子的,有杀兄弟父亲的,杨广做的其他皇帝也做了,比他还狠。李世民杀其兄李建成,其弟李元吉,而后将兄弟两家其子侄一辈悉数杀光,特别是建成之妃,已有一子,不过几岁,我们的明君唐太宗,垂涎美色把哥哥老婆霸占了,而把这个妃子的儿子也杀了。 唐太宗为什么没有这样的恶名?   

  对于第二件事,隋炀帝远征高句丽而造成劳民伤财民不聊生,也应作具体分析。在炀帝统治的前半期,到大业十年(614年),推测国力的基准户口统计数到最高,虽然时间很短,但也出现了隋代最繁荣时期。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炀帝非治国无能之辈。其实,像远征高句丽这样的事情哪个朝代没有,康熙退位留给雍正一个烂摊子,康熙平准格尔,灭三藩,这些战争消耗的人力物力,和对人民生产生活的破坏绝对不在杨广之下。

  对于第三件事,很多人把隋炀帝开凿大运河说成是为了到江南游玩,这显然不可信。开凿大运河,其实是出于政治和经济目的,是为了沟通加强南北的经济文化联系,大运河边的那么多的大粮仓可以作证。而且,修运河、建东都是适应了经济重心南移和东盛西衰的趋势;西巡东征、巡游江南很大程度上是在实施发展统一国家战略

  说杨广性情猜忌,心胸狭隘。当皇帝的恐怕没有一个不是如此,就拿唐太宗来说,魏征跟他关系够近吧?很多年的交情,魏征去世之后,唐太宗很是伤心,但事后发现魏征私下结党,而且故意把给皇帝的上书给褚遂良这些大臣看,以此来博得清名,太宗知道后非常恼怒原本答应将公主许配给魏家当媳妇的,一听说这事,也不答应了,追回赐谥,并将魏征墓碑都砸了。

  多少帝王如此,为什么大家偏戳杨广呢?

  蒙曼教授认为,中国古代皇帝最基本的类型有三种:明君、暴君和昏君。所谓明君,就是有才有德;所谓暴君,就是有才无德;所谓昏君,就是无才无德。

  明君既能克己复礼,又有文治武功,所谓“一人有庆,兆民赖之”,他们的所作所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唐太宗可以算一位。

  一个无才无德的皇帝,顶多醉生梦死,他固然没有贡献,但是对社会的危害也相对要小;而一个有才而无德的皇帝就不一样了,他才能强,本领大,足可以让四海沸腾,民不聊生。这样的皇帝,固然也可以建功立业,甚至利在千秋,但与此同时,也一定是罪在当代,成为万众唾骂的悲剧人物。

  隋炀帝不正如此吗?

  况且,像李世民、朱元璋、汉武刘彻等,他们去世后,都有自己的政权继续存在,而杨广死后,隋朝已经覆灭,墙倒众人推,什么屎盆子杨广也得接着了。

  而且,李渊篡隋登基,谥号“炀”是到了唐代才决定的。“炀”字是“好内远礼,逆天虐民,去礼远众”的意思,是谥号里的坏谥。如今唐太宗成了千古名君,隋炀帝却成了万恶的昏君。为什么?因为唐史是唐朝人写的历史,隋史也是唐朝人写的历史。

  试问,夺权者对原来的权力所有者的评价能做到客观而不撇私么?如果,李世民之后也被另一姓氏夺权。我们今天读到的唐太宗李世民可能就完全是另外一个版本,而且谥号也不会是太宗了,他的宣武门之变和种种必然也是他人生品格的最大诟病了。

  为自己的政治丑化别人的历史似乎并不难理解。

  可惜了,杨广本是一代了不起的帝王,居然被说成是千古暴君,这是历史的大谬。哪一个好皇帝又有杨广一样的大作为?为杨广正名,还他一个公道吧。

  《蒙曼说隋(下)》读后感(六):转变最快的帝王

  蒙曼老师总结隋炀帝作为帝王的转变,先是明君,然后是暴君,最后是昏君。可谓集汉武帝、秦始皇、周幽王于一身的大集成商。

  历史上有些皇帝也有转变,但都是“到了老年”之后,可是隋炀帝在位总共才十四五年,这变化不是有点大,是有点快。

  那么是什么导致了这些变化呢?蒙曼说他曾有崇高的理想,要做一个好君王。开始几年也的确如此,尽管有些紧功近利,但所做之事还是功在千秋

  不过我认为,他虽然曾有这样良好高尚动机,但不一定是他内心真实的反映。记得在《隋文帝杨坚》中讲到即位前的杨广,那可是一个城府极深处心积虑韬光养晦的狠角色,不但长期蒙骗父母,最后还使出狠毒的手段对付老爹和兄弟。

  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人,我真不敢奢望他有一颗纯洁善良的内心。我认为他的这种性格,也和杨坚的教育方式有关,杨坚的父权主义我是不敢恭维的,事实的结果也是一个佐证。

  所以我觉得杨广不是单纯的转变,而是他本身就有暴力昏庸基因,因为在父亲下边压抑太久了。

  据说文人最愿意回到的朝代是宋朝,但看完蒙曼评说的杨广,我是非常不想回到隋朝的。因为第一不容你有能力,第二你有了能力很容易招致杀身之祸。

  由此可见,隋朝的灭亡是早早就注定的了。杨家窃了亲戚的天下,又被亲戚夺了过去,好一个血雨腥风的政坛,不由得感叹,王世充侄子杀曾被他立为皇帝的杨侗时,杨侗凄凉的说,希望来生再不要投胎到帝王家。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