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金钱创造历史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金钱创造历史的读后感10篇

2018-02-22 20:3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金钱创造历史的读后感10篇

  《金钱创造历史》是一本由亚历山大•容 / 迪特马尔•皮坡 / 赖纳•特劳布著作,外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28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金钱创造历史》读后感(一):夺走狂欢的酒杯

  美第奇家族、罗斯柴尔德家族、雷格尔家族……,荷兰郁金香危机、密西西比投机热潮、铁路股票筹资狂潮……,1929年经济大萧条、布雷顿森林体系、次贷危机……

  若是纵述资本主义发展史,恐怕很难不提及上述诸人诸事;或者,我们也可以这样说,若是想要以大全景的方式叙述资本主义的发展史,除了上述诸人诸事,还有什么可以提及的呢?

  这本书的封面简介里提到,此书的三位作者都是《明镜周刊》的编辑。也许正是因为这个缘故,此书与同类书籍最大的不同,恐怕就是这三位作者是以德国历史的视角来观察欧洲商业、资本、经济的发展。

  花无常好,月无频圆,每逢欢宴正盛之时,智慧之人不免就会生出几许酒尽人散的感慨悲凉。我们观察经济史的时候,往往也不免类似的感慨:每一次重大科技进步总是会推动经济的大发展,但是,随后,又会激起普通大众们的财富迷梦。于是,精明投资就会被狂热的投机浪潮所取代,待到迷梦破灭之后,人们才会发现自己陷入了贫困凋落的悲惨境况。

  英国自从工业革命之后,商业繁荣,国力强盛。所以,崇尚自由贸易的思想观念也是从那些艰苦创业的英国实业家阶层中间兴起,伴随着英国的强大商业力量传播四方。而在1830年至1850年的二十年间,英国铁路的建设更是遍布全国。对于繁荣昌盛的英国而言,铁路的适时兴起,如锦上添花,如烈火烹油。

  铁路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不是少数几位殷富的资本家就可以应付得了的。只有汇集千千万万普通人积蓄才能满足铁路建设的资金需求。由此而产生了真正的资本市场

  过多的资金追逐着过少的利润,就会形成泡沫,最后导致经济崩溃。无论是二百年前的铁路投机狂潮,还是十余年前的高科技公司泡沫,都是这个道理。铁路投机泡沫破灭之后,引发了第一次的全世界经济萧条。最后,德国经济也无法幸免,陷入了萧条。

  现在,我们知道,政府支出可以解救大萧条。但是,那时候,经济萧条是新事物,人们根本就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来对付这个可怕的经济怪物。从1873年的维也纳房地产危机开始,直至1896年前后,那场大萧条在德国持续了二十多年。在漫长困苦之中,政府建立各种福利制度救济贫民。德国的企业界也渐渐开始彼此协商、合作,以取代商业竞争

  作者论述说:“简而言之,危机的结果之一是德国的资本主义性质发生改变。‘曼彻斯特自由主义时代已经逝去,‘社会市场经济’和‘德意志公司’初见端倪。”

  然后,就是191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了筹措战争经费,德国利用了通货膨胀手段。其实,从古以来,战争期间的政府都是这样做的。德国战败之后,协约国对德国又施加了严苛的惩罚措施,以防止德国的复兴。于是,战败的德国内外交困,不仅无法休养生息,反而陷入更大的动乱之中。软弱的魏玛共和国不仅没有治理好通货膨胀,反而使之更加猖狂。譬如孙悟空的一把毫毛,又变幻出千千万万个孙行者,终至于无法收拾,摧毁了整个德国。直至现在,还有许多西方人都坚信,正是经济问题才是导致纳粹执政的真正原因,险些要摧毁了德国民族,也几乎摧毁了西方文明

  所以,在二战之后,谈到宏观经济政策时,我们就可以看到德国人与美国人之间的明显不同。美国人更倾向于扩发货币以纾缓衰退,减少失业。而德国人呢,由于战前的惨痛经历,总是严厉地执行货币纪律,不惜以减慢经济增长,也要维持货币的价值。确保不要出现通货膨胀。

  经历了恶魔般的通货膨胀之后,德国经济学家再看待经济问题的视角就大为不同了。所以,谈到布雷顿森林体系,本书的作者承认这个体系的不足之处必然导致其崩溃。但却不像许多英美学者们那样充满热情地去抨击这个体系。

  风水轮流转,布雷顿体系崩溃之后又过了二三十年,放任的自由主义也开始显露颓势了。较之于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批评,此书作者对于次贷危机的论述与批判,显然要更加详细深刻许多。

  本书的作者不反对追逐利益的贪欲,但却更注重秩序,举拟德国高速公路为例:以现代汽车技术的进步,驾驶跑车在德国高速公路疾驰,一旦操作失误,可能引发严重交通事故。甚至祸及他人。

  然后,作者说:“我不得不指出,市场不适合自动调节,太多的历史事实可做证明。未来还会爆发经济危机,但我们至少应保证将危机控制有限范围,应该仅由肇事者承担责任,我们需要运用聪明才智调控市场。”

  《金钱创造历史》读后感(二):对危机的反省

  多年以前,笔者看过一部改编自经典游戏的好莱坞电影:反派想要统治世界,用一笔重金聘请了一位绝世高手帮他做事,最后反派被干掉的时候,高手带着他的钱跑了,安全了以后,高手发现反派给他的“钱”都是印着反派头像的——根本就是废纸一堆。这个搞笑的桥段说明了三个问题:一,每一个想统治世界的人都想统治金钱;二,没有主权的支持,“钱”就是废纸;三,人们总是很贪婪,都想试图通过投机而一夜暴富。电影自然是虚构的,但以上这三点却一直贯穿着世界的历史,也贯穿着《金钱创造历史》这本书。

  从最早的真金白银,到换成通用的纸币;从银行收取利息被视为异端,到次级贷款;从国家机器严厉地控制金融,到自由市场主义的盛行……每一次金钱的革命都使金钱的流动性更方便快捷,但同时也使得投机行为更方便:开得发烫的印钞机、任意伪造的担保凭证、层出不穷的金融工具……每一项背后都是人们赤裸裸的贪欲和紧随而来的一次又一次的危机。金融危机似乎是一种宿命,总是螺旋性地出现。最关键的问题是似乎我们很难摆脱这种宿命,每一次金钱革命都会带来一次危机,但我们又无法人为地阻止人们对方便快捷的需求,换句话说,与危机相比,人们对发展的需求更为迫切;也许消除人类的贪欲是破解宿命的一个根本的办法,但人类能够做得到吗?当我们嘲笑荷兰人什么都不做一心想种出最美的郁金香而一夜暴富的时候,我们自己却把时间精力和金钱用来炒股票炒房地产上了。

  其实,无论是郁金香危机也好、美国次贷危机也好,还是别的什么金融危机也好,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通过投机而暴富的人并没有为社会带来任何的财富,但他们却发了大财,那么,他们的钱从何而来呢?答案简单,是那些投机失败的人、至少是试图通过非劳动手段获得好处的人付出代价。就拿美国次贷危机来说,那些明知自己无力买房的人,也想通过次级贷款拥有一套自己的房子,当然我们不能过分指责这些拥有“住房梦”的人,不过他们也确实是因为他们的梦想而被利用。最后当华尔街的高管们怀揣着巨额的收入从金融危机中全身而退的时候,那些还不起贷款的人最终退出了自己的住房。于是换个角度说,通过金融手段发财的人,都或多或少是压榨、掠夺了别人的财富。每一次金融危机,其实都伴随着罪恶

  从“罗斯福新政”开始,每当经济出现危机的时候,人们就会想起凯恩斯,想起加强监管。《金钱创造历史》最后的结论也很明确:监管是必要的。我们不管实体商业领域如何,至少在金融领域,纯粹的自由市场是不存在的——因为总是有人掌控着更多的信息。当他们发现利用手中的信息很容易获取高额回报又不需要付出代价的时候,凭什么让他们的血管中流淌着道德血液呢?金钱的历史就是贪婪的历史,是危机的历史。要想摆脱危机,或者让危机的危害更小一些,唯一的办法就是阻止人们无限的贪欲。只有当人们的财富是建立在为社会创造实实在在的财富的基础之上的时候,他们才应该有所回报。

  《金钱创造历史》读后感(三):金钱,历史深处的暗流

  怎么还是尼尔·费格森?阅读德国《明镜周刊》的3位编辑亚历山大·容、迪特马尔·皮珀和赖纳·特劳布所写的《金钱创造历史——谁是下一个金融帝国》没几页,我就发出了这样的疑问

  之所以如此,在于尼尔·弗格森,这位哈佛大学教授。我此前看过他的《金钱关系》,书中他直接炮轰近代史上最成功世俗宗教——金钱万能论、金钱决定论,认为金钱并不是推动世界运转的动力,而是政治事件,尤其是战争,造就了包括税收机构中央银行、证券市场、股票交易所等现代经济生活体系,推动了政治体制演变。《金钱创造历史》引用了作者之一亚历山大·容对同一个弗格森的一次访谈,此间他的观点却来了一个360度大转弯——认为每个重大的历史事件背后都隐藏着一个金钱的秘密,而且相信——金钱是历史上所有进步的助产士。

  弗格森的前后矛盾让我以最快的速度看完了这本书。这是一本通俗易懂的经济发展简史,三位作者通过对1096年以来西方经济与政治、战争之间关系的梳理和分析,竭力所要证明的观点一如书名——肯定金钱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金钱是历史发展的原动力。

  在中世纪,商业往来产生的货币兑换需要催生了银行、支票、商业票据等现代金融事物的雏形,放贷人成为一种势力,美第奇、富格尔等代表资本势力的家族势力相继崛起,资本与宗教和政治势力相苟合,开始控制人们的生活,以至于“灵魂终究还是要靠金钱赎买”。

  进入近代,借贷成为欧洲王室维持奢靡生活的主要资金来源,对金钱的追求使他们热衷于对新大陆的探险,而殖民地流入的巨量黄金白银支撑了欧洲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现代世界经济版图的基本格局。普通民众对财富不切实际幻想,将这个世界推进了金融泡沫时代,郁金香狂热、约翰·劳的密西西比公司泡沫继之而来。

  1800年以后,财富呈爆炸式增长,旅游支票、纸币、信用合作社等金融事物逐渐决定人们的生活方式,经济危机成为悬在人们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它也成为经济思想的催化剂。同时,三百年来最具影响力的金融家族罗斯柴尔德家族进入历史舞台

  进入20世纪,1929年的大萧条至今让世人心有余悸,人们对于市场的信心一度被彻底摧毁,直接促成了纳粹的上台,成为二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战后形成的经济秩序新框架——布雷顿森林体系,很快被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自由主义者攻破,世界变成了一个超级赌场,经济危机更加频繁,动荡更加剧烈,影响更加深远。

  历史是一条河,那么,金钱就是河底的那股暗流。

  从作者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金钱,财富的代表,也就是通常的货币,是社会经济体系的血液。从历史上看,经济利益的争夺贯穿人类历史始终,频频引发战争,改变历史的走向,而且人类社会的一切进步都离不开金钱的支持。到现代社会,所谓契约社会的前提相互信任,则货币就是一切信任的基础,是现代社会得以运转的基础,滋养了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可以说,金钱就是涌动在人类历史深处的暗流,它的流向往往决定了历史的走向。

  但是,我们回到书名,真的是金钱创造历史吗?其实不是的。尼尔·弗格森在《金钱关系》中表达的观点更深刻——金钱本身是中性的,它只是工具,它的流向取决于社会力量的对比,创造历史的其实是争夺金钱的人,是人们对于以金钱为代表的财富、成功和奢靡生活的欲望所激发的行动(他所谓的“助产士”大概正有这个意思,也只是助产士,而不是真正的孕育者)。对金钱的狂热追求催生新的方法、新的手段和新的制度,人类社会按照“刺激——反应模式不断进步,这才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书的封面上也如是说。而决定这股暗流走向和力量的,仍然是人的欲望和贪婪。

  作者提出的另外一个问题值得我们警醒,人们如何从一再发生的经济危机中汲取教训?有没有找到驯服这股暗流的良方?他们对此表达了失望。在他们看来,人类虽然总在不停的尝试从不断增长的怪圈中解放自我,但源自人性的贪婪,使人们总是能够从现存制度中找到漏洞,引发新的狂热,再到新的危机,创建者繁荣与创建者崩溃交替出现。这似乎无解。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正是试图驯服这股暗流的努力,推动了人类金融制度的向前发展,这是人类对自己的抗争……

  《金钱创造历史》读后感(四):金钱的荣与罪

  钱对于人类社会来讲一点也不陌生,如果有人说金钱创造历史,也未尝不可。因此便有了《金钱创造历史:谁是下一个金融帝国》,这本书实际上是在述说金钱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它给人类社会带来的一些影响。当然,我认为这本书还带来了更多、更深刻的东西

  钱最早产生的形式是实物,也就是说其本身就是有价的物品,甚至就是与其面值相等的金属货币,此时的钱还仅仅是一种服务于产品交换的介质。然而当纸币产生后,金钱就已经成为了更为复杂的经济手段。也由此金钱便产生了自己的荣耀和罪恶,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借贷已经不仅仅是一种解决生活困难的方式,更成为一种扩大再生产的基本融资方式。当今社会的很多行业都已经面临着融资难的问题,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金钱创造的历史,也是一种金融业衍生出来的问题或者说是这个问题衍生出了金融业。融资的主体可以是企业也可以是国家,目的只有一个即积累更多的资本,赚取更多的利,对象还是金钱。当融资规模不断的扩大,那么融资后就可能不会仅仅满足于扩大再生产的实体经济,而进一步的走向以投资金融为主的虚拟经济。其实金钱历史的闪光点主要就是在虚拟经济和金融投资领域,也可以说正是因为这一点金钱本身才会具有一种荣耀,当然它引导出的金融产业同时也出现了很多负面的东西,那就是投机。投资和投机仅一字之差,但却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投资和投机都是想要赚取更多的金钱,这一点毫无疑问,但是做投资是为了更好的再投资,而投机则是一种赌徒的心理,根本就不准备承担任何负面的后果。书中谈及的荷兰郁金香的历史中本身是一种早期的投资,却最终成为了赌徒的乐园,结果必然是惨痛的。美国之前的次贷危机也是这样,本身是一种好的投资途径,最终将整个信用体系摧垮,缺乏实体经济的金钱游戏最终只能成为南柯一梦。在我看来钱生钱的办法本身就是对经济生活的一种补充,或者说对实体经济的一种必要的调剂,然而现实的人的贪欲却将金融和虚拟经济放大成为一种产业升级的必要选择,这是一种对经济的无知和对金融产业的幻想。然而,换个角度思考金钱本身也必然影响到实体经济,这一点实际上说明了虚拟经济一旦成为一种举足轻重的经济结构组成部分,就已经和实体经济直接联系到了一起,在社会通货膨胀严重的时候,即使充分就业也不会对民众生活困难的现状起到丝毫的改变,在希特勒政府上台前的德国经济形势就是这样。

  金钱的荣耀总是与经济形势的正面发展相互辉映的,而罪恶也常常与经济发展的衰败相互映照。这也正是马克思发现的真理事物总是有两面性的,而也正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集中体现“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那么什么时候的经济或者说什么样的经济模式、政策才能更多的带来金钱的荣耀?历史不断的证明一些经济理论的正确性,而同时也在不断的打击着另外的一些理论。经济与政治的关系在历史上不断地被放大,这是有目共睹的,犹太人是有着对金钱天生敏感的民族,做起生意来几乎没有什么人能精明过他们,然而这也是历史悲剧的一个诱因。希特勒的国家社会主义之所以能有所发展,关键就在于德国人对于犹太人奸商的印象,社会阶层之间的矛盾也由此变为了民族间的矛盾,最终使得以极端民族主义为核心的国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成为德国社会的指导思想。其实这也不是最为关键的,国家社会主义为什么有生命力不仅仅是对立面的强大,更因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国家社会主义加大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力度,加之发动侵略战争使得国家加大了对国防产业的投资,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解决了大量的失业问题。这被认为是凯尔恩斯主义的典型模式,其实我却不这么认为,凯恩斯主义有几点鲜明的主张,而最为典型的几点主张就是扩大就业、增加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及增加富人的税收、强化社会的二次分配,最终要实现社会有效需求的实际增长。这一点很明确,在当前世界各国依然是解救经济、金融危机的方式、方法,但是《金钱创造历史:谁是下一个金融帝国》确认为凯恩斯主义已经过时,这是认识上的局限性,总有人把战争、专制与凯恩斯联系在一起,这是一种典型的误读。凯恩斯是典型的经济学者,他的理论甚至没有丝毫的道德伦理的影响,只是在实施的过程中有了左派的理念贯穿其中罢了。在我看来金钱的荣耀也就随着凯恩斯主义的成功而被显现出来,它也在发挥着自己应该具备的作用即不仅仅是富人聚敛财富的介质,更是穷人维持生机的基本条件。新自由主义者试图发挥其影响力,告诉社会大众凯恩斯主义是反对民主和市场的,甚至妖魔化这种经济理念,实际上这就是一种政治意识对经济思想的控制,想要进一步的推进民主、自由却只能通过经济体制和模式上的选择来表现。

  其实谈论金钱,我就必须谈到对金钱本身的信用问题,现代社会的发展已经让硬通货基本退出流通领域,也就是说在“一线工作”的就是作为主流货币的纸币。金钱如何能为自己带来荣耀,关键在于它是否真的能被社会大众所信赖,成为真正造福人类社会的介质。在我看来现代货币的信用排名第一位的还是作为硬通货的黄金和白银,硬通货的贬值与升值的差价总在合理的范围内,因为它们有着自己固有的价值,并且十分稀缺。第二位就是我们现今所谓世界货币的美元,即使经历了多次经济和金融危机以及重大灾难,美国至今仍是世界超级大国,地位无人撼动,美元虽然没有了布雷顿森林体系时的风光,却也仍旧有着自己坚挺的地位。有些人在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后,希望将欧元组为美元的替代品,成为中国对外投资的重点实际上是十分幼稚的。经济总是要与政治密切结合的,欧元的产生式建立在欧盟这个政治实体基础上的,它的存在本身就因为欧盟的性质显得没有什么坚实的基础。虽然德国前总理科尔非常“铁”的支持欧元、虽然《金钱创造历史:谁是下一个金融帝国》也认为美元有衰败的趋势力挺欧元,但在我看来欧元的不稳定性是显而易见的,欧洲本身的不团结是有着明显传统的,法国、德国也因为自身国内政局的变化变的若即若离,作为欧元区旁观者的英国始终抨击欧元的存在和欧元区国家衰败的经济局势,意大利作为欧洲老牌国家经济形势始终暗淡无光,这样的欧洲如何能让人放心大胆的投资欧元?

  金钱与许多其他事物一样是有着自己的特殊性的,它也有着正反两个方面。它既能让国家经济飞速发展、民众生活稳定富足,也能让世界混乱、民众生活窘迫。在有着金钱的人类历史中,它始终扮演着复杂的角色,但是有一点很重要金钱就算再难以琢磨,它也只是人类社会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罢了,它也只能是经济关系中的一个要素罢了,因此金钱的荣与罪最终是要反映到人类智慧和伦理的领域中的,是值得我们探索和深思的。

  《金钱创造历史》读后感(五):德国版“货币战争”

  几年前,宋鸿兵的一本《货币战争》引发阅读热潮,备受追捧的同时也引来无数质疑批判:阴谋论、毫无根据、胡编乱造、自相矛盾,涉嫌抄袭,等等……各方争执褒贬,也算叹为观止。如今尘埃甫定,再回头去看,宋氏过度阴谋论和戏说化的叙述固不足取,书中“唱多黄金”的论调也有夹带私货之嫌,但有一点却也应该承认,那就是该书第一次将“经济史”的面貌呈现在国内大众面前,让人们恍然明白,原来经济并不仅仅是枯燥的经济学原理和公式,历史也绝非表面政治事件的无聊堆叠,而是有其内在推动力。虽然呈现方式带来不少争议,但其“经济史学普及”的功绩也不能断然否认。现今的这本《金钱创造历史》,便是一本来自德国的“货币战争”类读物。

  本书的出品方,是在德国乃至欧洲都具有相当影响力的著名刊物《明镜周刊》,三位署名作者皆为《明镜》编辑。全书以时间为轴,以俯瞰角度展示了自中世纪以来直至次贷危机以降的全球金融、资本及货币发展脉络,回顾了各个时期的经济危机及其肇始。书中行文正统,叙述较严谨,注重史学依据而非过度演艺,使本书相较《货币战争》少了许多阴谋论的味道。不过,本书说到底是一本“周刊评论文集”,三位作者其实是“编著者”,每篇文章的撰稿人也多有不同。这自然导致篇幅之间的衔接略显生硬,不同文章的观点甚至还有抵牾之处。作为刊物评论,其文章深度也很难与专著相比。不过,这并不妨碍本书成为一本颇具可读性的通俗经济史读物。而且,由于本书的“德国血统”,使其在立论、举例、叙述中,多采用德国乃至欧洲视角,对中国读者来说算是一个新鲜之处。

  读完全书,在对欧洲及全球经济史有了简明了解之余,也不难看出,本书虽为“谈古”,但其实意在“论今”。经历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人们,再次希望从历史中获取经验与借鉴,这恐怕是本书得以成书的契机。然而,回顾历史,是否真的有助于我们避免重蹈覆辙?本书前言之中的一段话显得有些悲观:“这本书并没有对人们美好的期望给予太多支持,相反,它向人们指出,无论身处哪个时代,人们都无法逃避一种可怕的重复模式。”荷兰的郁金香狂热,约翰•劳主导的“密西西比泡沫”,“南海泡沫”,查尔斯•庞齐的“庞氏骗局”,二战前德国的超级通胀、1929大萧条,直至“次贷危机”,“金融风暴”,我们看到的是一次又一次对金钱的贪婪和理性的丧失所导致的灾难与崩溃。正应了黑格尔的那句:“人类唯一能从历史中吸取的教训就是,人类从来都不会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当前危机之时,德国总理科勒的“金融魔鬼论”再次引发争议。本书引用历史学家尼尔•弗格森的话对其进行了驳斥,并引导人们全面客观地看待金钱的历史作用——我们不能只盯着消极的崩盘和泡沫,还应看到金钱在历史上所起的积极作用。用弗格森的话来说,就是:“金钱是历史上所有进步的助产士”。此话固然不假,没有资本的培育,那些伟大的发明,浩大的工程,林立的高楼,变革的时代,恐怕是无法一一实现并改变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的吧。然而,这话反过来也成立,金钱同时也是罪恶的催化剂。如本书开篇所说,金钱货币本质上是一种信任体系,然而整部货币金融史,却是活脱脱的一部欺诈史。从金属货币掺假引发“劣币驱逐良币”,到滥发纸币造成超级通胀,再到虚拟经济下的金融衍生品危及全球经济,相似的情况在反复上演。“用自己辛苦建立起来的信誉进行冒险”,其结果就是信用的崩盘。“十年之功,毁于一旦”。我们创造金钱,本意是为了更为便利的交易,衡量价值的尺度。然而,对物欲的贪婪却使我们迷失了本来的目的,妄图将金钱作为谋求财富的手段,其结果就是一次次无情的惩罚。庄子云:“为之斗斛以量之,则并与斗斛而窃之;为之权衡以称之,则并与权衡而窃之”,真是一点不错。从这点上来看,弗格森的另一个说法倒是公允:“金融市场只是我们自己行为的一面镜子。”如果说镜中映出的是魔鬼,那也是人性黑暗一面的投影。对此,只是叫嚣“打倒魔鬼”并没有用,还需从自身加以反省。

  本书名为“金钱创造历史”,我不懂德语,不知道原著名是否也是如此。但对这个标题,我是不认同的。创造历史的,始终应该是人本身。金钱是人的创造,其历史角色充其量也就是一个“助产士”而已。过度夸大金钱的力量乃至将其供奉在神坛上膜拜,恰恰是历史上那些因为金钱而发生的灾难与悲剧的诱因。也许,唯有我们明白金钱并非财富本身,而只是财富的衡量,那些我们所创造,所珍重,所守护的,才是真正可贵的财富时,我们才能从历史中吸取教训,而不是重复着一再的循环。

  只是,相比一千多年前的人们,我们是否真的明白了这一点?对此,我也和本书作者一样,不得不报以怀疑的目光。也许,下一个危机就蛰伏在某个拐角处。

  《金钱创造历史》读后感(六):通向金光大道? ——《金钱创造历史》读后

  通向金光大道?

  ——《金钱创造历史》读后

  苦茶

  先说一下本书的来历,这是德国《明镜周刊》对于金融历史报道的专题辑刊,换句话说是在报纸发表后,再次收集成书,属于发挥余热的作品。这些作品,大多数由于发表在杂志报纸上,所以又称为报头学术。这样的学人,中国曾经有过不少,出名的有曹聚仁、马南邨等人,他们一方面学识惊人,另一方面文笔又好,所以是报头学术的不二人选。话归正题,这次《金钱创造历史——谁是下一个金融帝国》也是这样一部通俗的金融简史,从中世纪后期的金融业开讲,直说到当下的金融危机,将金融问题与历史通俗地结合在一起,就成为了眼前我们所看到的这部书。

  一、中世纪

  最早进行金融业的是在十字军东征期间,人们将掠夺来的财富,不便带在身边,就将这些财富通过金融机构汇入家中,形成了最早的金融汇兑服务。当然,由于十字军东征不过是历史上的偶然现象,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经济活动,因此提到十字军不过是为了引起金融这个话题罢了。

  我们必须说,对于金钱的渴望,是人类历史上难以言喻的现实,无论正统历史如何遮掩这种可鄙的现象,但是我们必须承认金钱在豪门中所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美蒂奇家族的故事,我们既可以通过马基雅维利的故事来了解,也可以通过最近播放的美剧《达•芬奇的魔鬼》中,美蒂奇家族也是不可或缺的历史背景。这里,讲述的是美蒂奇家族作为金融世家的历史,也可以补充我们看美剧所需要的历史背景。

  债券问题更是一个可以聊很多的话题,比如书中提到了英法两国的金融问题,英国通过发行国债来谋取军费,而法国则是通过榨取来换取财富,所以英国顺利挺过了革命风暴,而法国国王则因收税送上了断头台。

  二、近代史

  我们必须说,世界近代史与资本主义发展史基本上是同义词,也就是说金融在近代历史的发展中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先说一下大航海时代,如果没有对于黄金白银的渴求,就没有一群疯子一般的航海者,他们舍生忘死去寻找新的航路。目的非常直接和明确,就是为了寻找新的财富之路。但是,当他们发现了南美的大量黄金白银之后,直接的后果确是通货膨胀,也就是过去便宜的食品和物资,因为白银黄金来得容易而升值了。所以,他们将这些多余的黄金白银,通过国际贸易流向了东方,形成了十五世纪至十七世纪的白银向东方流动。

  金银货币的大量出现,也形成了新的世界市场,大量的工厂为了满足世界市场的需要而建造起来,曼彻斯特的工厂到莱茵区的矿井,这一切都因为黄金白银而疯狂起来。

  同样,金融也因为市场的刺激,而愈加显得疯狂,书中举了荷兰的郁金香的疯狂炒作,这个故事还会随着历史的发展,有着不断创新的形态,从股票、房地产、蒜你狠、豆你玩,不断出现在人们眼前。

  三、当代史

  在本书开端,是弗格森的一段对话,结尾时提出公司不应仅仅聘请微观经济学家,而更应该聘请经济史专家为其解惑。

  这个观念本身就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此问题的关键则在于如何处理历史经验与当下时代的关系。在这部书的最后两个部分,即1900至1945年和1945至2009年这两部分,我们不断看到的是经济危机,金融应该为这些经济危机负什么样的责任呢?

  最近美国、欧洲和日本,都在不断发行货币,企图输出通胀。金融战争在无声无息中打响。人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三十年代的经济危机与二次大战的关系,知道各国之间的经济竞争,会产生不均衡发展的现实,从而爆发重新划分经济利益的战争。

  结语

  如果,我们能够从书中的金融发展史中学到任何东西的话,我想最为重要的则在于如何使经济符合人自身的伦理发展诉求,而不是紧紧围绕着经济获利。一旦人类陷入到为了金钱无恶不作地步的话,那么人类就离真实的地狱不远了。最要紧的在于,我们如何面对一个不断由金钱左右的人类历史,这可能是这部书企图告诉我们的内容。

  《金钱创造历史》读后感(七):历史的另一面

  从来不了解经济学和理财的我,却能捧起这本书,看得津津有味。我想原因是这本书选取了一个我从前没有看到的角度——金钱的角度。

  历史书和政治书教导我们说,是人民群众影响历史的进程,而茨威格的《人类的群星闪耀时》则让我们看到了英雄人物惊心动魄的瞬间,我敬仰人民浩瀚如海的推动力,也崇拜英雄们沧海横流间的英雄本色。而这本书让我看到了隐藏在历史中的暗流,那些潜在的却不可忽视的推动力。

  金钱,代表的是人内心深处的欲望,是最难以磨灭的向往,从古至今,不论是一代国君,还是商人巨贾,还是普通百姓,都在追逐着金钱,因为金钱代表了权力,金钱代表了国家的地位,金钱也代表着话语权。或许可以这样说,人类历史在不断的变化,朝代逐渐兴替,国家可以破产,唯一不变的就是对于金钱无止境的追求,就是因为这个原动力,造成了一个又一个家族的兴替,一个又一个国君的命运,一个又一个国家的兴亡。而就是因为这种追求,才能更加促进社会的进步,和经济制度的进步。

  回顾这些金钱引领的历史,一方面让我们了解到经济学的发展过程,同时也是以史为鉴的过程,作者在反复提到1929年的历史的时候,也提到历史的相似性,事实上每次金融危机都有很多相似的相似之处,很多危机在来临之前也都是有预兆的,对于经济发展历史的研究,也对于现实不无裨益,可以让我们充分使用经济杠杆,来尽量避免重大的经济损失。

  历史的巨轮不断前进,我们每个人都在时代的洪流裹挟中前进,每一次风暴和缓,我们都无一幸免,可能每一次革命过后,或者经济繁荣来临之前,人民都会陷入巨大的渴望之中,对于金钱的渴望,但是看到这本书,我们总需要保持一丝冷静,看待金钱,也包括看待这个世界,只有保持消息透明、政策稳定、监管有效,我们才可能在每次风暴来袭时将损失减到最低。

  书中讲述的虽然都是短小的历史片段,但是拼在一起,却是一副巨大的拼图,金钱的力量巨大而又细微,历史在其中载浮载沉,每一次金融危机都带来巨大的社会动荡甚至战争,所以,看到这本书,不仅让我们作为个体学会规避风险,也对于金钱所影响的历史,心怀警惕。

  《金钱创造历史》读后感(八):历史的催化剂还是人性的照妖镜?

  20世纪初期,德国拥有全世界最好的教育体系,延续着相对民主的传统,公民持有普选权。可就在这个时候,纳粹主义迅速壮大,有没有想过这是为什么?答案可能不尽相同,但是如果我告诉你都是货币惹的祸,你会相信吗?由于当时货币与贵金属挂钩,而众所周知,贵金属在一定时期内是固定的,这也意味着货币也是固定的,而在德国迅速发展的同时,一定量的货币只可能引起货币通缩,于是在接下来漏洞百出的财政政策下,德国的黄金时期一去不复返。在1922至1923年的恶性通货膨胀和1929年后的通货紧缩之后,纳粹标榜着民族主义站在了历史的舞台,他们将一切都归因于外部势力,而丝毫没有提及货币的威力。

  《金钱创造历史》就是讲述的这样关于货币与经济、与政治的故事。虽然货币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保持着稳定的态势,扮演着一般等价物的角色,但人们或许更感兴趣的还是在动乱期所造成的影响与后果。比如英国通过借债来筹集军费,打赢了滑铁卢战役,比如约翰·劳一首造成的南海公司泡沫,等等。可以说,每一件历史世界的背后都有着金钱的秘密。

  然而,我们是否要讲金钱神话呢?或许,金钱本身就是等价物,然而真正赋予它灵气的是人类。虽然众所周知,我们的货币正在贬值,是的,通货膨胀,我现在吃一顿饭花的钱要比五年前翻了一倍,但是我们依然还是把使用着它,没有人说用碎银子买一斤白酒,二两牛肉。这是因为,我们赋予了他信任,是的,这可能源于无奈,但我们信任他,我们也相信没有其他的方式可以取代。

  而正是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得货币更像是人性的照妖镜。当我们拨开战争的迷雾,我们发现在历史上,还有着远比战争摧毁力更恐怖的事情,经济危机。然而正如人们所说的那样,似乎历史总是在不停的重复,对比2008年的金融危机和当年的郁金香热,我们会发现这里面致穷的原因,依然是人们的贪婪,“为市场供应货币切用自己辛苦建立起来的信誉进行冒险的机构的存在”,过度的自信等等。

  与其说,我们在说阿堵物,倒不如说我们就在诉说我们自己。不过在文章的最后,作者的观点还是值得我们警醒:就像汽车刚发明时最高时速只能每小时30公里,随便撞一下没什么问题,但现在汽车发展后,在高速路上随随便便就是一起重大交通事故,金融市场也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尤其是在现在全球化的浪潮之下,我们只有谨慎再谨慎,才能避免一次重大的CRASH!

  《金钱创造历史》读后感(九):经济危机知识串讲

  腰封上写着“德国《明镜周刊》三位重量级作家联袂力作”,“货币战争VS政治格局”。我看苦茶的评论对书的来源进行了解释:“先说一下本书的来历,这是德国《明镜周刊》对于金融历史报道的专题辑刊,换句话说是在报纸发表后,再次收集成书,属于发挥余热的作品。这些作品,大多数由于发表在杂志报纸上,所以又称为报头学术。这样的学人,中国曾经有过不少,出名的有曹聚仁、马南邨等人,他们一方面学识惊人,另一方面文笔又好,所以是报头学术的不二人选。话归正题,这次《金钱创造历史——谁是下一个金融帝国》也是这样一部通俗的金融简史,从中世纪后期的金融业开讲,直说到当下的金融危机,将金融问题与历史通俗地结合在一起,就成为了眼前我们所看到的这部书。 ”

  里面也有明镜周刊采访哈佛大学教授尼尔·弗格森的对话。全书按照历史的顺序把1096到2009年分五个部分,讲述资本如何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影响和改变历史。也从各个政治人物和金融资本市场的关系,分析了金钱对历史的影响。每部分的第二小节都是资本发展的编年史,每一小节的开头都是一位经济学家与小节内容相关的评论作为开篇。比如在第二部分的《对铁路的狂热》中开篇是格奥尔格·伯内诗对工业革命的评论“英国的工业革命不仅导致工厂、无产阶级和现代资本主义的产生,而且为大规模的投机活动和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创造了先决条件”。在第五部分《美元风暴》的那一小节开篇是考尔杜拉·迈尔对经济危机的评论“截至2010年,经济危机让全球损失了4万亿美元。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却是一种源自美国的、臭名昭著的金融产品,它在不知不觉间将全球经济拖入深渊。”

  对比较生僻的理论或者历史事件、人物做了注释,比如依赖理论、比如史高治的鸭子、比如小说《圣诞颂歌》。不过我在看的时候几乎每个开篇的经济学家我都要百度、谷歌,而且还有好几个没查到,这也是我扣一星的原因。其实如果能加上这些内容的注释的话,这本书会更好。

  从书上说,经济学家们以他们丰厚的知识和见解,从一个我们不能达到的高度讲述了资本起源和发展,以及未来的方向。看这本书对于了解金融发展史、了解很多经济原理都有帮助,甚至对于了解西方历史也有很大的帮助,很通俗易懂。读完书以后,吸取了书中的知识以后,对金融资本发展有了自己的思考。就像前言的结尾处柏林经济学家米夏埃尔·C·布尔达(也是最后一部分,最后一节的评论的经济学家)在短评中分析的全球经济危机的原因和走向,并从历史中得出了理性的结论。几百年来,所以的金融危机都遵循相同的模式,但人类始终未曾学到什么,不过对危机的理性调控还是有可能实现的。——命运之轮继续旋转,也不是偶然,因为作者对于人类的学习能力实在存有怀疑。

  《金钱创造历史》读后感(十):没什么也不能没钱

  《金钱创造历史》不算是金融史或货币史,更象是大事记,而且是多人合编的大事记,如果你想系统地了解货币金融史,那这本书会让你大失所望。而且作者是三位德国人,他们是站在德国的角度来审视金钱和历史的,并尽其所能陈述德国对世界经济的作用及其受到的影响。因为德国曾几何时在政治、经济、军事和科技等方面可以说是登峰造极,他们是绝无仅有的两次世界大战的始作俑者,他们有聪明而富有的犹太人以及毫无人性的反犹大屠杀,有神秘而传奇的罗斯柴尔德家族,有预言资本主义必然灭亡、曾经引无数英雄竟折腰的马克思,有创立了相对论的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当然,他们还有希特勒。

  不无讽刺的是,在这些世界级的人物中,老罗、老马、老爱都是犹太人,只有人渣小希是个纳粹。本来德国人应当充分发挥犹太人的聪明财智而不是消灭犹太人,试想,如果世界上很多顶级聪明的犹太人生活在德国……又会怎样?

  无孔不入

  “金钱是好仆人,坏主人。”这是一句名言,可是又有几个人知道?不是因为很多人知道它才是名言的,而是因为当你知道它时,你会觉得它是名言。人类发明了货币,本来是为了方便交易、提高交易效率,为人所用的“仆人”,结果却成了人类无法驾驭的“主人”。

  我不禁想起了哈姆雷特那句著名的独白: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借用到对金钱的思考上,我们可以说:是做金钱的主人而生,还是做金钱的奴隶而死?这就是问题所在。  

  从最初的以物换物,到各地出现的不同交易媒介,比如巴比伦的陶土瓦片、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泥版、亚细亚海边的贝壳、太平洋岛上的石头和印弟安人的珍珠项链,再到金银、交子、纸币、虚拟货币,自从货币历经选择,从生活品相互交换时(以物易物)的“实物”逐渐演化成商业交易时(劳动分工之后)的“符号”,再到最后变成可以独立地以钱生钱之后,就再也没有人能离得开它,就再也没有人能控制了它,它时而助纣为虐,时而除暴安良,时而造成经济动荡,时而带来技术进步,不论是穷人、富人、政客、军阀还是教徒,不管或明或暗地利用金钱的力量,或崇拜或贬抑货币的作用,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人类从此掉进了一个巨大的漩涡,而且万劫不复,不知道还有什么力量改变这一现实。

  无论穷富、好坏、愚笨,他们的生活、思想或行为都与金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逐利性的商业和战争,以及金钱支持下的战争和统治更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灵魂也需要靠金钱救赎。

  十字军东征,基督教从穆斯林手中争夺地中海地区控制权和贸易市场。

  尽管基督教教规禁止放贷,但主教、修道院院长和教父却利用所谓的银行家在放贷,有时把利息包装成“赎罪券”,有时又要通过各种借口为放贷者辩护。依据犹太教法典,犹太人不能向自己人索要利息,但可以向基督徒放高利贷,因而备受屈辱。

  二、家族可以操控国家。

  美第奇家族,为欧洲的教皇和国王提供资金。

  富格尔家族,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国王和罗马教廷都要依赖它的金融活动,他们建立了最初的国际金融网络。但由富格尔家族基金会捐赠建造的贫民居住区至今依然存在。

  德国的罗斯柴尔德家族。靠着黑森公爵逃离时留给他们的300万英镑起家,逐渐成为欧洲各国国王的银行家。

  三、殖民掠夺。

  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主要动机不是获得新的土地,而是寻找新的商路。

  西班牙、葡萄牙对拉丁美洲自然资源的掠夺。欧洲之所以崛起为世界贸易和经济的中心根本上离不开殖民地财富的支持。

  四、资本与权力的角逐。

  约翰·劳利用印发钞票、发行公债和垄断性的股票帮助法国摆脱了财政危机,但在把法国抛上天之后,却又让法国重重地“硬着陆”。

  法国大革命。法国旧政权的垮台是遭遇金融困境的结果,而在纸币基础上建立新政权的尝试,最终也以经济危机作为结束。期间,我们看到了“指券”这个次贷危机的先祖。

  拿破仑的滑铁卢战役:其实较量的是两种财政制度。法国人通过抢劫充实军备,而英国人则通过借债筹集军费,从而崛起为世界大国。

  沉重赋税引发美国独立战争。18世纪60年代,英国在争夺美洲殖民地的战争中获胜,但庞大的战争开销迫使它大量增加殖民地的税收。《独立宣言》中指出:英国“未经我们的同意便向我们强行征税,”人民有权利也有义务去推翻这样的政府。

  杰克逊总统和美利坚银行的斗争。但是,魔鬼依然存在,人们用道德、民主和平等的框架来限制魔鬼的努力也从未间断。

  此外,统治者也会掺杂使假,所以才有了“劣币驱逐良币”。比如古罗马帝国的皇帝降低银币中白银的含量,为的是制造更多的银币供自己花费。结果造成通货膨胀,导致古罗马帝国的衰落。当然还有利用假钞摧毁敌国的做法。

  五、工业革命的前因后果

  工业革命促进了铁路的发展,继而在铁路的推动下经济得以繁荣,产业工人出现,而且出现了食利阶层。期间,出现了“最低工资”的雏形。

  除了产业工人和食利者之外,还诞生了马克思主义。不无讽刺的是,马克思与钱纠结了一辈子,一方面他费了老鼻子劲琢磨出了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将金钱与万恶的资本主义联系起来,并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另一方面却要接受恩格斯这个工厂主、资本家的资助,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但是,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被“利息”KO,因为若承认利息不合理,那就要消灭市场经济;若是认为利息合理,则马克思的“二论”就会一文不值。现在,共产主义的幽灵早已不在欧洲大陆徘徊了,或自取灭亡,或被资本主义绞杀,或被资本主义环伺制裁,只剩下了几个碉堡,就象是围棋中的眼,一群人努力想做成真眼,其实已是四面楚歌的假眼。

  六、金融危机

  郁金香狂热,第一次有记载的金融泡沫。

  1873年至1896年的经济大萧条。

  1925年10月25日的黑色星期五。

  1987年10月19日全世界证券交易所的“黑色星期一”。

  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

  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破裂。

  2007年夏季开始的次贷危机。

  ……

  没什么也不能没钱,但想说爱你也不容易。小致个人,大致国家,甚至是整个世界。

  拯救还是毁灭?

  2013年10月16日,美国广播公司(ABC)旗下节目《吉米·坎摩尔直播秀》(Jimmy Kimmel Live!)播出一期“儿童圆桌会”,节目中有4个6岁左右的小朋友坐在一起模仿国家议会讨论国家大事,当吉米问到“美国政府欠了中国1.3万亿美元该怎么办?”时,一名男孩答道:“我们应该绕到地球那边去,把中国人都杀光(Kill everyone in China)”!吉米虽然没有鼓励,但也没有严肃否定,而是似乎是带有反讽意味地笑着说这是个有趣的想法(It's an interesting idea)。接着,孩子们又针对“杀光”的可能性进行幼稚的辩论,吉米打断了他们,并说这是一期“有趣的儿童圆桌会”。

  男孩的回答以及吉米的反应引起全球华人的强烈不满,随后出现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华人游行活动,中国的网络上也到处是对此事的声讨及议论。目前,吉米已公开道歉,美国广播公司也公开道歉并承诺永久停播“儿童圆桌会”这一环节。

  现在说来,这事已经尘埃落定了。但我觉得抗议是应该的,但我更想说的是,这种心理并没有烟消云散,这种思维的危害在于:这种为了摆脱债务要杀人的想法不只是小孩子的想法,大人更是这么想的,而且是有先例的。当各方面的条件适合时,因还不上欠中国的债,就要杀光中国人的想法就会成为现实。历史上中国屡次遭受侵略和侵犯,莫不与列强掠夺财富有关。而德国法西斯屠杀犹太人的原因之一就是为了掠夺犹太人的财富,摆脱德国的经济危机。

  莎士比亚没有想到的是,在整个欧洲文学中,没有那个形象比他在《威尼斯商人》中塑造的夏洛克影响更深远的了,没有哪个形象比这个残酷无情、不知廉耻的高利贷者更能得到人们认可了。在某种意义上,对犹太人的迫害和屠杀与这一犹太人的形象不无关系。

  犹太人的远祖是古代闪族的支脉希伯莱人,公元前,他们的祖先曾聚居生活在阿拉伯马勒斯坦土地上。在遭到罗马统治者的镇压和驱逐后,他们不能占有土地,被各行各业排挤,只能从事受人鄙视的商业和金融业。他们崇尚智慧,不仅在困境中顽强地繁衍生息,而且逐渐通过经商致富。

  自1096年第一次十字军东征起,抑制犹太人的思潮就一直在欧洲暗流涌动。13至15世纪,欧洲进入资本主义社会,新兴资产阶级同犹太人资本家产生了利益冲突,利益冲突加上宗教信仰的差异,大批犹太人被迫流往东欧及美洲各国,开始第二次逃亡。不幸的是,这种反对犹太人的意识,居然演变成了一种文化沉淀,在某些国家和地区一直“遗传”到现代。尤其是进入本世纪后的德及奥民族,反犹情绪与日俱增,希特勒及其追随者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希特勒就是一个极端的种族主义者和反犹主义者,他在《我的奋斗》中写道:“雅利安人的最大对立面就是犹太人。”

  有人分析希特勒及纳粹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并大肆屠杀犹太人是有其历史和宗教,甚至是希特勒个人病态心理的原因,但不可否认的是,阿道夫·希特勒的上台和德国经济史有着很大的关系。历史学家尼尔·弗格森指出:纳粹主义在德国迅速发展壮大,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漏洞百出的财政政策造成的,整个德国在短期内经历了巨大的经济动荡:1922至1923年的恶性通货膨胀和1929年之后全球性经济危机期间的通货紧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冷眼评价说“货币的崩溃让德国人丧失了民族性,丢掉了道德,还毁掉了握有的文化生活。”越来越多的德国人变得极端。

  深刻的经济危机激化了国内的阶级矛盾,转嫁危机的想法刺激了德国人对外扩张的野心。“德意志民族必须从掠夺的土地和生产空间中寻找出路”,希特勒要做世界霸主的主张得到了德国垄断资产阶级的拥护和支持。为此,要建立一个德意志民族的日耳曼帝国,为此,需要巨额的资金,为此,纳粹把手伸向富有的犹太人也就不难理解了。希特勒强调:“只有在国营商店里才可能有奇迹发生。”因此,要把大多掌握在犹太人手中的商店收归国有,而最彻底的办法就是消灭犹太人,那就不只是商店的财富了。

  没有答案?

  从布雷顿森林体系到欧洲货币体系,从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到凯恩斯的“看得见的手”,再到米尔顿·弗里德曼的反对政府干预,经济学理论在不断地进步,银行应对危机的能力在不断提高,金融监管机构的能力也在增强,但仍然有一场一场的危机轮番而至。虽然人们一次次地幸运地度过了危机,但新的问题又会不断涌现。

  难道面对金钱,人就无能为力了吗?难道人的历史就是金钱的历史了吗?

  观点一:金融市场的参与者拥有越来越大的自由度,他们随意创造新的贷款和衍生产品,而且借助全球金融体系将风险散播到全世界。市场经济的基本准则是商人应当为其所作所为承担责任,而现实是庙倒了,和尚却领完工资跑了。

  观点二:当今经济的各个领域对银行的依赖性都很高,因此,金融危机会逐渐升级为经济危机,一国的经济危机会扩散成世界经济危机。

  观点三:本来应该为实体经济服务的货币经济反而凌驾于商品和服务之上。若要战胜危机,就要及时、公开地解决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之间的矛盾。

  2009年3月,在伦敦召开的金融大会上,与会的工业国家和一些门槛国家达成了一项基本的共识,即限制金融机构的自由。

  但限制金融机构的自由,再加上让货币经济服务于实体经济,而不是让实体经济成为货币的附庸,就能保证不重蹈历史的覆辙吗?

  我再次想起王子的独白: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

  至于本书的副标题“谁是下一个金融帝国”,我从头读到尾,也没有找到答案。

  但或许这就是答案。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