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爱是一种选择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爱是一种选择的读后感10篇

2018-02-25 21:3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爱是一种选择的读后感10篇

  《爱是一种选择》是一本由[美]汉姆菲特[Rob著作,中国工业出版社出版的195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2006-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爱是一种选择》读后感(一):朝圣之路

  第一遍花了十四个小时连续的看完书,做了大量的笔记,都是摘抄,仍旧需要再次阅读并且独立思考

  很多内容能够帮助到当下的自己。不过随着时间,自我处境在不再相同时候意义定会改变。再来作评价

  书中自救步骤详尽,大家可能就都会对寄托上帝这一做法的质疑。精神分析很多都归于某种信仰意识层面东西说穿了就会有站不脚的一面

  书中分析拖累症痛苦来源自原生家庭成长经历,提出小孩子眼中的世界对于成长后面临成人世界的影响力弥足深重。用哲学来分析,就是物质基础上层建筑影响。而在自救部分提出信奉上帝的观点,这就是精神分析法目前比较难以避免的归宿

  《爱是一种选择》读后感(二):我们都有得选择

  这本书算是自我分析并自我治愈的心理学书籍吧。在读之前,还从未认识到人的性格以及与人交往模式与原生家庭如此相关——当然,影响或微小巨大——我们所做的大多是视而不见,放任或是屈从于这种影响,如果能更进一步去改变并超越这种原生的影响岂不是更好。有人会说没得所谓,你就不能把它当回事是的,不必把书中各个表相看得很严重,当是给自己个提醒,毕竟即使你不承认,但儿时父母及家庭对自己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我们很可能习以为常,但这所谓的正常还是不正常,深究起来,都值得探讨。如果你发现自己被某种模式所困,那这本书能提供很好的分析。

  原书对“拖累症”的定义是希望通过控制外在的人、事、物来控制内在的情感,通俗些说就是通过沉溺(酗酒、工作狂、购物狂等)行为逃避或控制,而且往往会使下一代也陷入到相似生活当中。但定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对拖累症十大特征的罗列,谁看都会吓一跳,不免有好几条都命中要害:

  1.拖累症者会受到一种或一种以上不可抗拒的强迫行为驱使

  2.受缚于原生家庭而倍感痛苦

  3.自我评价和成熟度通常很低

  4.认定自己的快乐取决于他人

  5.对他人有过度的责任感

  6.处理依赖与独立的关系时,表现得不稳定,缺乏平衡

  7.善于否认和压抑

  8.对于他们无法改变的事情忧心忡忡,想尽一切办法改变它

  9.生活极端

  10.无法放弃不断寻找生命中欠缺或失去的东西的愿望

  不知你符合几条?

  你之所以为你,正是你所经历过的一切所造就的。拖累症从表相上看是沉溺、强迫的行为,人际关系上可能不和谐,而最根本的起因是童年时未能从父母那里得到足够正面的爱(各种形式的虐待),导致“储爱槽”枯竭。 这里使用虐待似乎言重了一些,其实不仅仅是我们所熟知的性虐待或家庭暴力,不明显一些的,比如,言语虐待、被父母忽略、孩子照顾父母充当家长角色、父母一方有强近症或完美主义倾向、父母间缺少爱等等,都可能导致孩子对爱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这会牵连到自卑、自我评价过低、愤怒问题。这一切所带来的痛苦会让人向外求助于沉溺媒介,得以缓解后又由于自身的失控而产生罪恶感和羞耻感,从而产生更大的痛苦,于是周而复始连锁反应便由此形成。

  很多人择偶的时候会选择一个在某方面与自己的父亲母亲相似的对象,在问题家庭中长大的孩子这种现象更为普遍。是因为我们都有重建原生家庭熟悉的生活模式的本能,在这种环境下另人有安全感,即使这种环境并不健康,也不快乐。而拖累症者的心中有强烈的重建、修补原生家庭的需要,却一次次无功而返。往往另一半并没有他们认为的那些毛病,但心理上却认为一定是这样,也就是把自己与父母的矛盾移情到配偶身上。另外一层原因孩童式的“异想天开”,出于人类原始愿望想控制周围的局势,如若不能,则将责任怪到自己身上而产生罪恶感,其实这种罪恶感非常原始,如同婴儿一般,以为自己与周围的世界是一体的,所以所有的事情都与自己有关,比如如若我学习再好一些/我再乖一些,父母就不会争吵这种简单逻辑。这倒是很像初谈恋爱的人,以为对方喜怒哀乐都与自己有关。

  以上是拖累症产生的原因及表现,接下来看看拖累症者的人际关系。先从相反面来谈一谈健康的父母是什么样子

  健全、和谐的父母。没有抑郁症,没有心理疾病,对一般的生活事件不会产生极端的失败感;

  无瘾的父母。包括没有酗酒、暴力的症状,还包括没有工作狂、发怒狂、无法控制的花钱欲,包含失调等沉溺行为;

  成熟的父母。自我满足,有能力应付生活;

  父母有积极、满意的自我评价;

  父母双方都致力于维系快乐的健康生活。

  而拖累症者的家庭是:

  父母中有一方或双方心理不平衡,被某事所占据,沮丧,有不切实际的世界观。如果有一方是这样的情况,那另一个的注意力则被这个”不健康“的配偶占据;

  父母沉溺于酒精毒品、工作,因愤怒或渴望憔悴,一件对一般人来说可有可无的事,对他们却有无法抗拒的吸引力

  不成熟的父母。依赖子女供养、援助、忠告、帮助的父母;

  自我评价不良、自我形象扭曲的父母;

  父母离婚、分居、激烈争吵、对婚姻生活感到痛苦,或是看在孩子的份上彼此充满敌意地生活在一起。

  还有一个有意思想象,就是拖累症患者会相互吸引,这让我想起家乡的一句俗话“鱼找鱼,虾找虾,癞蛤蟆找青蛙”。拖累症患者的自我界限非常模糊,缺乏自我形象。当拖累症与拖累症相遇,就如同两个模糊的圆结合在一起,两人的生活就从此纠缠在一起,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的一部分,以使自己的自我形象变得完整。他们渴望增加自我认同感,希望借由对方把自己模糊的点变成坚实的线。他们试图从对方身上得到自己欠缺的一部分,最终两人都觉得被对方拉扯而感到精疲力竭透不过气,两人都有一种被侵犯、被剥削的感觉。这种感觉长期下来会发展成无法言喻的憎恶与敌意的暗流。健康的婚姻关系,可以用两个圆圈表示。他或她是一个完整的人,他们各自代表一个完整的圆,是一个健康的个体。当两人走进神圣的婚姻关系时,都有各自的界限。他们婚后并不是两个人变成了一个人,而是仍然扔有各自完整的自我,并且又能相互协调、彼此搭配。因此,对他们而言,爱是一种自由的选择,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心甘情愿的、为了双方的和谐和满足所做出的努力。当然,在拖累症的人际关系当中,”异想天开“也是很重要的特征,自己的力量价值都是对方身上得来。狭隘关注也是很普遍的现象,当然,在健康的人际关系当中也会有短暂出现。拖累症者由于太沉溺于某件事或某种重要的关系,以至于用于其他事情的时间都被挤掉了,这种全然的关注无论是对人对己都是令人窒息的。控制就更不用说了,绝望主妇里Lynette和Bree就是最好的例子

  终上所述,本书的主题词是:原生家庭的影响——对爱的渴望——自我评价低,界限不清——痛苦,否认,愤怒——沉溺——羞耻感,罪恶感。每一条都相互影响,生生不息。我只愿能认清家庭对我的影响,以及自己各阶段的沉溺状况,自己慢慢做出改变,希望最终我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为下一代提供健康的家庭,及时地回应小孩子的需求。

  《爱是一种选择》读后感(三):爱只是一种选择

  爱不是别人给必须给我们的生活必需品,爱只是一种选择。

  广义的爱很多:微小的善意、不求回报的帮助,甚至一个微笑、一个鼓励眼神,已经足够。

  而这些,可能是你通常做的,却不是别人必须给我们的。谁也不完美,谁都会犯错,我们应该原谅那些在应该爱我们的时刻,没有用正确方式爱我们的人。

  原谅他们。

  那些不能改变的过去,就过去吧。我原谅他们,因为我不想再让过去影响现在的我自己。

  感谢上苍,我有选择的能力。我选择饶恕,从而更好地感受现在,从而更好地经营未来

  作为可以做这种选择的人,我很知足:)

  《爱是一种选择》读后感(四):沉溺

  《可爱的诅咒》《爱是一种选择》

  ”你可以不善良的。”

  你是否也是这样一个“可爱的人”呢?总是把别人的需求置于自己的需求之前,不觉得自己有权说不,不敢于说出与别人的不同意见,总是避免冲突、逃避愤怒、追求认可赞扬,努力确保每个人都喜欢你,一遇到打击,在他人责怪之前就使劲地不断确认自己是个废物?这些我们可以称作“可爱”的诅咒,仿佛可爱的人就应该温和地接纳一切,善良体贴乐于助人,始终有礼貌幽默风趣,让别人觉得愉快,在做到这些的同时却压抑了真实的自己。这些都是在童年时期你还没有真正的力量去反抗和独立的思维去辨别时所逐渐形成并根深蒂固错误观念,以为只要自己听话就可以控制这个世界以及周围人的行为,说到底也是因为没有从父母那里得到无条件的爱,(中国式的家庭教育总是会给孩子一种这样的感觉:爸爸妈妈只在我做某些事或者不做某些事时爱我。)但其实你没有必要一直“可爱”,没有人生来可爱完美,所以也没有必要因为在乎别人对你的看法而陷入这种可爱的期望的牢笼,你可以打破这种模式,你也可以做个真正可爱的人,在你完全自愿的情况下,将选择的机会留给自己,在犹豫自责难过时,想一想某个你喜欢钦佩的人在相同的情况下,他会怎么做。慢慢来,你有权做任何选择,有权让别人失望,可以不那么热情,无需对别人的情绪负责,你可以不对不喜欢的人笑。

  《爱是一种选择》

  什么是拖累症呢?英文是codependency:依赖于。即对人,行为,事物的沉溺,指希望通过控制外在的人事物来满足内在的情感需求,是一种瘾,如一个酒鬼的贤妻,与一个“渣男难舍难分的“好女孩”,上瘾的都是甘愿受苦的殉难者精神,当她们做一些“好事”时(如不抛弃不放弃,总是为对方善后,即使并没有得到好的回报甚至遭到虐待也依然乐此不疲)都获得了一种精神上的愉悦感和自我肯定的价值感,也就是说,拖累症患者的价值感全部依附于他所沉溺的对象,他们常常有受虐的倾向,善于否认,善于“内省”自我责备,压抑愤怒并内化,以至于无法判断一件事十分触犯了自己的边界应该生气反抗,在面对批评指责时,即使再不恰当,对于他们来说也都是合理的,所以拖累症者总是对他人承担起错误的不必要的过度的责任,边界十分不清晰。异想天开以及莫名其妙的罪恶感:如果我足够好,我就可以将那个不愉快的事件转变为完美的结局;如果我那样做,那样的事就不会发生;如果我足够完美了,妈妈就会爱我;如果我足够瘦,我就会快乐,每个人都会喜欢我;我对那个糟糕的原生家庭负有责任,我理应受罚,罪有应得,,,,,,多么荒谬又猛烈的自我攻击啊,说出来可能觉得不可思议,但拖累症者内心的观念就是如此,根深蒂固,即使在意识层面知道不应该这样想,但思维惯性还是让我们每次都走上相同的错误路线。另外关于拖累症患者的爱情有个形象的比喻:一个人的车因为没有油在高速公路上抛锚了,另一辆车看到求救的信号停了下来,即使自己的油箱里没有多少油还是分了一半给对方,可是啊,这么一分过后,两辆车都被困住动弹不得。很奇怪的是拖累症患者身上仿佛有个雷达,可以探寻到同类人,他们彼此之间的吸引力非常大 。他们无意识地会竭力掩饰或隐藏自己缺乏的东西,甚至假装有很多,这种特殊的雷达加上无意识的欺瞒,让两个拖累症患者面对对方时都在想:这个人一定能够给我渴望已久的爱。并试图从对方身上汲取使自己自我形象清晰起来的东西。他们很容易不正确地把热恋,爱的饥渴,身体上的吸引和单纯的爱和关心混为一谈,很容易有沉溺行为,在人际关系上也容易无可救药地迷恋别人。

  “可爱的人”和“拖累症患者”,表面上看起来都是没什么问题的,可是他们的内心却在泥涝当中苦苦挣扎,共同的原因都是因为有着残缺不全确定的自我形象,总是把自我的价值放到外界所以造成自我价值感不稳定,而且有一种强烈的被遗弃的恐惧。于是他们总是顺从,总是讨好,总是说不出拒绝,给人的感觉就是受虐。如果你是两种人,听着:如果你希望给别人带来快乐,请先好好照料自己,这不是自私。请勇敢地说出自己的感受,不必为了和别人友好相处而压抑它们这不是坏脾气。你值得拥有世上所有的美好,你有宝贵的价值,你应该用最好的方式对待自己,就像对待自己的心上人一样,这不是自恋。

  有一种说法是有心理疾病的人都是十分善良的人,他们舍不得伤害别人,不愿意释放攻击,于是攻击都向内了。请不要再自我攻击了

  你可以不用这么善良的[em]e166[/em]

  《爱是一种选择》读后感(五):失败的恋爱

  书很好读,一天不到就读完了,又花了一天时间来自我剖析,两天时间里面,经历了灵魂被抽空了没有气力的感觉,读这本书仿佛经历了自我洗礼一样。

  虽然这是一本心理咨询的书,但是大多数人都可以阅读,因为人或多或少会有些毛病,而“拖累症”这个毛病在现在社会里存在的更加普遍。很多自以为正常的人,或许是没有意识到身上的拖累症状,而这些问题却深深的影响着他们的人际关系,特别是亲密关系的建立与维持。亲密关系的建立需要恋人双方都具备较为独立的人格,并且在此基础上怀有一颗对对方敞开内心的态度,而亲密关系的维系更是一门艺术。书中列举的拖累症病人,他们往往都是和他们的伴侣一起来咨询的,他们希望咨询师帮助他们维系婚姻或者恋爱关系。他们不知道自己是拖累症病患,更不知道他们的伴侣也是拖累症病患,他们只想想让两人之间的关系缓和,却不知导致爱情婚姻失败的根本原因。

  我觉得此书特别适合正在为恋爱婚姻困扰的人阅读,我本人也是因为恋爱中遇到了问题才来读的。我不知道我的另一半发生了什么以至于会否认爱情的存在,当我读到书中描述拖累症的十大特点的第*个特点---善于否认的时候,我好像看到了我男朋友的问题所在。我对书中提到的拖累症人和拖累症人相恋的指数远高与拖累症人和一个普通人相恋的指数这一点印象非常深刻。我曾经经历过几次恋爱的失败,我希望自己的这次恋爱不要又是以失败而终结,而现在却再一次面临着同样局面,这样的模式就如同书中讲述的那些成长在有酒精成瘾父母的家庭里的孩子一样,他们发誓不要找一个像他们父母那样的婚姻伴侣,他们希冀能有一份正常的温暖的家庭,可他们的命运却如同被上帝下了一个诅咒一样,却一次又一次的逃不脱失败的婚姻和家庭的魔咒。

  《爱是一种选择》读后感(六):不知咋说

  没有一本书 像她样 读过多遍 每次 沉静下来 想好好看看自己时 翻开书 再一次开始探宝旅程 有时 某处 不能自己 有时 被拉回记忆深处 感受那种撕心裂肺的痛 这时 唯有自己 拥抱着自己 感受童年的伤痛 每次探宝 总有所得 这次 是这行字 牵出屈辱 下次 是那段总结 让我泪流满面 所有的伤心 痛苦 能透过热泪流出来 真好 无论以前经历过什么 我希望自己都能恢复到像没有经历过痛样 可以自由的爱 信任 沟通 挺难 所以 还在努力 好在 有这本书 才获得 无一报答的成长 感谢心理学前辈 感谢自己的努力

  《爱是一种选择》读后感(七):脱离黑暗,选择光明

  在一次活动里,无意中从图书馆选择到的书。 一直以来觉得缺乏爱的能力, 或是觉得人类不可爱,自己也很不可爱。 因着书名:“爱是一种选择”; 就想看看,如何选择好让自己更加可以“爱”人。 一开始,作者就开始介绍一种心理疾病,称作拖累症。 我想,我不可能有这种病症的。 可是本着看书从不是用书中的话去看别人,而是用书中的话看自己。一直看到最后,我很惊讶的发现,自己身上也或多或少有着拖累症的问题。 而跟着此书对拖累症的解释,举例, 建议,以及十阶段医治方法,这位作者告诉了我们什么才是健康的自我和健康的常态。 任何人,心中若有苦毒,有怨恨,有悲伤,若不发泄,不正视它,并下定决心宽恕饶恕,申冤在神,那些苦毒只会在心里发脓溃烂,早已侵蚀你体无完肤,而你还依然因为熟悉那种感觉而欺骗自我,麻木,寂寞,孤独,挣扎,抱怨。 而自己和那些眼中所容不下之人又有何分别,罪人皆无分别。若是我求得上帝的宽恕, 又怎可转身就去抓住他人亏欠自己的地方恶狠狠不放过他人呢。这让我想起那欠一千万两银子的债主,债得免除之后,立刻去找欠自己十两银子的人要债,还下在了监里。 这样的债主眼中只有自己的得失, 他更不值得任何人赦免他的债务。

  人类总是无法完全信任他人。人类要得释放,得救赎,只有回到完全信任,安全,自在的状态,要学会不被“不因你的错误而引起的事件”影响,不要为他人的情绪(前提是并非因为你的缘故)负责,要明白你不是生来要承受苦毒和压迫的。不管你是那个欠一千万两的,还有欠十两的,寻求上帝的饶恕,然后开始爱身边的人。

  推荐任何一个“健康”人士都读一读这本书。谈谈你们的感想。

  《爱是一种选择》读后感(八):痊愈的本能

  写得还不错,观点也言之成理,但是不认同作者对于人平常生活中很多行为作为病态定位,这给人心理暗示自己注定是病态而且自己的后代也会永远这样下去,并且在回顾的时候对于自己的童年和家人开始挑剔埋怨。

  看这本书是对自己人生,甚至自己周遭人人生的整体回顾和梳理,但是建议看完就忘掉吧,以为很多这里定义的拖累症的特征更多是不同个性的人的个性特征,不是病态。与其对于自己和整个家庭做病态认识,不过认真去思考不同人格的不同点,克服自己极端的一面。还有多多练习豁达,换位思考以及阳光心态。

  当然即使就是有拖累症也没有什么绝望的,《痊愈的本能》很有道理,要相信人有痊愈的本能...

  《爱是一种选择》读后感(九):消极的虐待、否定存在的价值

  这几天脑子根本无法运转,感觉有东西一直牢牢地把持住自己的脑子。在每一个情景里,自己做什么事情都是非常犹豫的,不知道要怎么做,怕自己错,一直非常害怕被别人看出我的无能和紧张。脑子被压抑锁在一个角落里,一直想把它叫起来、兴奋运转起来,但是它怎么都是在沉睡着,死气沉沉。

  想来想去,还是必须回到《爱是一种选择》这本书,试着去了解和解脱自己。自己回到了“消极的虐待”这一节,“令我们惊讶的是,有很多人到我们的诊所会说:‘在我们家,我们从来都没有身体上的接触、拥抱。’相对于积极的性虐待,消极虐待不会有不当的身体接触,但适当的接触也不存在。没有拥抱、握手、玩闹,甚至斯文的,更不会有性知识的讨论和教育。”……“孩子接收到疏远、疏离,而非宽容、爱和接受。”……“第五种虐待,也是隐伏性最高的,即孩子从父母身上得到关于自己和世界的看法——我是谁?我能信任别人吗?生命意义为何?上帝是什么人?我有多少价值?……孩子的生命观来自言语和非言语。妈妈可能不止纠正孩子的行为,她会生气大骂:‘早知道就不把你生下来了!你太没用了。’换句话说,就是个性诽谤。孩子没有独立的判断能力,来斟酌这样的话。妈妈说的话一定不会错。孩子没有理智的防卫机能,他不能说:‘可怜的妈妈,她一定有自己的问题,跟我无关。’不,在孩子的眼里,一切都和他有关。世上最重要的人传给他一个讯息,他会照单全收。这种讯息对一个没有防御能力的孩子,打击之大,无以复加。”

  感觉真是说到我的心里去了,想到以前妈妈总是很否认我,老是嫌弃我又笨又聒噪而且又老是装娇气,说我凭什么得意洋洋,在她面前就是没有尊严的,自尊被深深地刺痛,被否认。还记得有一年过年就被骂的暗自流泪。还有,就是现在自己每当碰到别人犯错的时候,都是首先非常的愤怒,想要骂他,指责他怎么可以那么笨,那么蠢,怎么这么一点小事都办不好。平时无论对别人还是自己,都无法用一些比较宽容的心态对待别人,都是尽量在挑刺。其实自己也是非常痛苦啦。真的很痛苦,特别是压抑的时候。

  《爱是一种选择》读后感(十):我们爱的正是缺点

  love is a choice 这本书我还没看完,但是里面的内容已经在我心里翻起了层层波浪。其实每个人都有拖累症,只是程度不同。看着里面的种种家庭悲剧,其实已经或多或少的出现在自己的生活中。 请容许我先讲个我自己亲身做过的实验。 以前我有一个英语老师心血来潮的想要做一个心理实验,让三个志愿者在门外等着,其余观众来指导三个志愿者做任务。这个任务很简单,就是从水壶里倒出一杯水。 但是第一个志愿者进门的时候做的不对的话,观众只能说“No”,直到志愿者完成任务。第二个志愿者就是观众只能说“Yes”,第三个志愿者就是既可以说NO也可以说Yes。 而我就是第一个志愿者。 可想而知,当时站在讲台上的我既羞愧又不知所措,因为无论我做什么,所听到的就只有NO,而且永远也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说NO。 当老师叫我坐下,我看着第二个志愿者,无论做什么所迎来的都是Yes最后成功完成任务笑得很灿烂。心里面堵堵的但是又不想显得很弱,只能把腰板挺得直直的装作不在意。 老师最后和大家说,对比人说Yes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人都需要被肯定。 我一直发现自己的一个缺点,就是和别人相处的时候总是会很不自在,常常给人感觉很冷很淡漠。我想很大的原因就是我自己或多或少都生活在一直被说NO的世界里。 爸妈很爱我,但是从来就不会表扬我,他们会认为没必要,即使在我考到全校第三的时候。但是他们认为批评很重要,只要做的和他们的标准不符,他们必定就会开始说东说西的。 所以可以说从小到大一直都是只有批评没有表扬。就像大多数的拖累症患者一样,我会把原因归结在自己身上,认为是自己不够好,如果我够好的话他们就不会这样的。 但是现在我会发现其实自己已经做的很好了,只是父母不善表达而已,他们其实为我很自豪。 但是从小到大的潜意识一直让我觉得自己很不好,一直很自卑,但是又不肯承认自己很弱,在别人面前总是冷冷的很自大的样子。 猛然就想到了《爸爸去哪儿》里面的各个宝贝。其实一直很为费曼觉得很心疼,觉得他就是自己一小时候的翻版。吴镇宇的确很爱费曼,但是他没有让费曼感受到他的爱。费曼做得好的时候,完成任务什么的,吴镇宇会觉得这是理所当然,但是只要不和他的心意时,就会立马板起脸。费曼也是一个很倔强的人,就像我自己,总不想让自己很难堪,看着费曼每次古灵精怪的想要装坚强但是最后都忍不住掉下眼泪的时候自己也很想哭,他的表情我很熟悉,是羞愧和不知所措。而多多还有舅和姐姐就是典型的生活在Yes的世界里,只要完成任务都会收到爸爸的赞美。 所以看到费曼和别人相处得时候的不自在(尽管湖南卫视常常想用字幕来解释),我会十分感同身受,他不知道说什么,在他小小的世界里,总是收到NO。他不知道怎样才算Yes,不知道和别人说什么,也不知道自己NO在哪里。 今天和我妹妹讨论了这些观点(我妹妹和我性格差不多),我们都十分感慨。然后她皱着眉头和我说,我们从小到大都这样,能改么? 我坚定的告诉她肯定可以的,我们可以自己开始跟自己say yes。 然后分开后我自己又想,我需要给自己套上拖累症这个标签吗? 《一路两个人》里有个场景,有一段对话让我印象深刻。 ----但我始终记得那天,当我想到自己陷入酗酒深渊,被恐惧和羞耻掩埋的时候,他说了一句话。他问我为什么这么害怕,我哭着告诉他最先在我脑中的反应:”我怕没人爱我了。“他靠向我,双手紧握在身前,脸上挂着善意的微笑。”你不知道吗?“他柔声说,”我们爱的正是缺点。“ 我们爱的正是缺点... 缺点体现了人性,这是每个人都会有的。在我卸下了周身的刺的时候,我无需再为自己套上”拖累症“的盔甲,因为正是这些缺点make me who I am. 很感谢这本书让我深入思考了我自己,我是可以选择的,但是我不会因为我有拖累症而更加自卑,觉得没人会爱我,我只是拥有一些缺点,而人们爱的正是缺点。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