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比如,单身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比如,单身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2-26 20:4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比如,单身经典读后感10篇

  《比如,单身》是一本由独眼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209,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比如,单身》读后感(一):UGAY与罗拉

  各位最好读完书以后再来看我的评论, 不至于一头雾水.

  ----Gossiper

  有听故事的人,就会有讲故事的人。在今天这个博客时代,无论是好的讲述者,还是好的听众,都已经不多了。但是在这个故事里,Ugay是个例外

  这是我读这个故事的第一个感觉。这确实是一个好故事,Ugay用自述的方式讲着罗拉与齐卡的故事。这个故事讲述地是如此之好,以至于我甚难区分作者表达和罗拉的叙述,所以在评论这个故事的时候,我不得不将作者与主角放到一起。但是这个故事的内容却又总让我感觉到缺少了些什么,以至于我在阅读的时候,总要去想:作者Ugay是个什么样的人?

  作者Ugay,或者主角罗拉,在这本书里讲了自己弟弟齐卡长大的经历。 这又有什么可说的呢?每个人都在长大,每个人都经历过创伤痛苦然而却都要继续活下去。这本没有什么特别。我关注这本书,首先不是因为Ugay的描写准确地抓住了都市存在痕迹,尽管这描写已经非常精彩,足够引出我们关于现代社会个体幸福的种种讨论。但类似的描写,更为广阔,更为精彩的描写已经太多。这本书吸引我的,首先是作者,或者罗拉的自述。从这一点来说,这是一本残酷的书。这本书的残酷就体现冷静地叙述中。作者或者罗拉犹如老僧,铁石心肠地以第一人称讲述着生活,讲着自己和齐卡的故事,仿佛故事与自己没有任何关系。那些普遍认为在生命里最重要事情成长爱情婚姻,在这本书里都支离破碎,不堪入目。故事本身足以将读者打动。但是这个讲故事的人,却全然不顾读者的感受,只是一味地讲下去。她面无表情,讲述痛苦如讲述幸福,讲述背叛如讲述爱恋,讲述绝望如同讲述希望,一下又一下地将生命撕开来,毫不手软,绝无犹豫,沉着精准而又细致地向读者展示其中的纹理和血迹。

  在这个时候,我没有办法区分作者Ugay和罗拉。因为我清楚地感到,作者如同罗拉一样,无法做到对别人的信任,无法相信自己的痛可以为听众真正地感知。所以才有这么冷静和无所谓地讲述。我痛苦,但这跟你有什么关系?即使悲伤悲痛乃至悲恸又如何?一个人的生命,只是一个人的生命,别的人又怎么能够知道呢?知道了又能怎样呢?既然我的生命已经证明,通过你而来的幸福是如此的不可能,那又何必浪费口舌,去讲述故事以外的心情

  但是这应该还不是全部。因为从罗拉的故事当中,我看不出坚持下去的理由。罗拉在坚持,齐卡也在坚持,尽管爱人结婚了,但还是要坚持下去,一如既往。很少有人能够写出这么强大紧张,这是作者的精彩之处,但是问题在于:为什么呢?为什么他们能够坚持下去?为什么你能够讲这个故事?无论说作者的叙述,还是罗拉的叙述,我都能明显感到,罗拉和齐卡的灵魂始终饱满,即使是常人所谓的非正常的灵魂,也比正常人更为饱满一些。但是我看不出饱满的理由,我也看不出作者的理由。

  我不认为罗拉的这种平静是一种心如死灰后的放弃,如同一个陈年老太般的絮叨。尽管残酷,但这是罗拉或者作者最让我钦佩的地方。她自己遭受了那么大的痛苦,完全有理由去放弃,或者去痛恨。但是她没有这么做,她只是平静地讲故事,我甚至可以想象到在讲故事过程中平静的微笑。她像是个真正的勇者。我表示钦佩,但同时表示怀疑。我怀疑这叙述隐去了某些生活,那些让她能够拥有一颗比正常人更正常的灵魂,以承担自己和齐卡的痛苦,平静地面对生活的故事。我甚至开始怀疑这故事和作者有关,以及因此而怀疑罗拉-Ugay之间的关系:她们真的是同一个人吗?我不会再三细致地阅读文本,来发现这种故事会发生在何时何地,这样会破坏我最初阅读文本时的那种感觉。也没有这种必要,或许作者以罗拉之名讲了这个故事,本意就是让我们去想象她没有讲述的那些故事。至于那些故事究竟是什么,每个人,都可以有每个人的讲述,因为每个读者都会从中发现自己的痕迹。我只是会在阅读的时候,和在回味这本书的时候,稍稍地想象一下,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真实的他或者她,隐藏在哪个故事里边?但只是稍微想一下而已,因为我很清楚,作者在讲故事的时候,与任何的故事都已经没了关系,有关的只是他或者她现在的心情。谁是谁,谁讲述了谁的故事,忘记了谁的故事,在这个时候,对于谁来说,都不已经重要了。

  《比如,单身》读后感(二):这样的故事,才配的上5宝的插图

  为了买她,也算辗转周折,只因为极度崇拜5宝。早先看见5宝为这本书画的6张插画(确定有一张没有出现在书里)和封面,很好奇,究竟是什么样的书呢?这本书真得没有让我失望

  有些日子不看书了,怎么看?看什么?一本《心是孤独的猎手》拖拖拉拉看了小半年,但还算是喜欢看。《洛丽塔》就根本有信心看下去了,那样不说人话的翻译,看着简直是折磨自己。在书店里转上大半天,很多书拿起来又放下。太厚了,我有耐心么?故事太久远了,别说是战争年代的,就是《High Fidelity》那样90年代的故事都觉得遥远,毕竟环境很难理解。因为“文革情节, 想挑几本描述那个年代青春热血的故事,想了想又觉得……还是回家再看几遍《阳光灿烂的日子》或者《血色浪漫》吧……至于那浩瀚的几排“网络小说”“流行小说”“可爱淘”(没有针对她的意思),远远的绕开吧,很是受不了……

  最后也只是抱着这本书走了。

  又是画一晚上,早上睡觉前拿出了这本书。首先还是凝视那5张插图,然后才开始读故事。

  《言什么情》

  大一参加校话剧社排演《犀牛》,虽然是红红,可是每个人的台词现在还都记忆犹新。每一小段前面穿插的台词,都好像是廖一梅很早以前就特意为这一段故事编写的,我在想,原来我们在说这些台词的时候是这样的故事啊。幻想,幻想而已。也不知道看到什么地方,开始哭了。自己都不觉得。为什么呢?我知道这故事离奇的不现实,里面也找不到自己的影子,可是看到“心疼”两个字,就真得觉得心疼。那一段里,笑晓,芒,安,雷,他们都不断的重复或询问是否对某个人“心疼”,这两个字一蹦出来,我就比他们都难受。在这个故事的文字结尾,我仍然想不出希望事情会怎样发展,这个不现实的故事突然变得像我自己的一样。你没法希望明天会怎么样,很多事情,很多人,不管怎样发展,故事都是纠结的。很难过,也只能笑。

  后面的故事……慢慢看吧

  《比如,单身》读后感(三):当真,太假;作假,太真

  没有太多的修饰,没有太多的矫情,也没有太多的缠绵

  挺喜欢这样的文字,不用说的太多,不用写的太多,该懂的自然会懂,不懂的,再解释,ta也不会懂。

  读一本书的时候总喜欢把文中的人换成自己,设身处地的思考去感受。

  于是,有了以下;

  逝去的岁月都将逝去,却不知最后会是谁陪在我的身边。

  我不相信什么爱情,我只相信欲望

  千万不要恨,免得记一辈子,多累

  对于发生过的一切,我宁愿相信那只是一场梦,不尽如人意的梦

  其实我比谁都明白,我不爱她,我只是想找一个人来拼命地爱一次,用尽所有的办法,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我只是拼命让自己以为我爱她罢了。

  最残忍的,莫过于给一点却又说不可能。说喜欢却告诉你,这不是爱。

  《比如,单身》读后感(四):我离单身和恋爱都有一点点距离

  好吧,我不得不承认,我并不认为我看懂了这本书.

  [言什么情]

  quot;过去的岁月都会过去,

  最后只有我还在你身边"

  我觉得我单线程的思维可能永远也理不清他们四人间的关系.本来爱不爱,谁不谁的事情,就一直没个答案.

  我会觉得芒和笑晓之间的关系和[来来来,我们讲故事]里的齐卡和罗拉一样.芒和齐卡都是gay,但是他们多少还是对一个女孩兴趣,愿意去照顾迁就她.谁也说不清这是不是爱.或许是不是都无所谓吧,这两对人之间需要的,也许不是爱情.他们只是陪在对方的身边,像一堵永远不会倒塌的墙,永远的让笑晓和罗拉安心的相信靠过去,就会有这么一个支撑.

  quot;谁也不会紧紧的拥抱你,

  你的身体还是与他人无关"

  我甚至觉得他们四个人之间,全部不是爱.

  或者说,谁给我个定义,什么叫做爱情.

  关心,需要,还是别的什么.也许是我搞不清,所以觉得这都不是爱.甚至我觉得芒和笑晓更配些,就算芒是gay.如果可以不谈爱情,我们只是在一起的话.

  如果人们都不谈爱情,世界就是一片大同.

  quot;人在这个时候不能说话

  最好的办法就是叹息"

  我想感叹爱.但是我找不到它的踪影.

  那么,牵绊着两个人的东西,是什么呢.

  [比如,单身]

  固执的认为所有人都是孑然一人.

  所以就不会感觉到自己的孤单.

  他们在一起,却又如同毫不相干.

  他们分开,又想维持还在一起的假像.

  分开和恋爱,让作者写出了同样的感觉.

  在不在一起都无所谓.

  他们都在恋爱.可是他们好像又都是单身.就像一种无法摆脱又无法切身感受到的孤独感.每个人都和恋爱有一点点的距离,和单身 也是.

  我不喜欢第三个故事.但是ms这不妨碍我喜欢最后四行字.

  quot;夜里,他正把身体蜷得更紧... ...

  我搂着他,默念咒语一般对他说:

  '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总会好事发生... ...' "

  尽管,我们都绝望的知道,这不过是安慰... ...

  《比如,单身》读后感(五):执念最是伤人,也最是动人

  傅雷评张爱玲的《连环套》,说“单凭着丰富的想象,逞着一支流转如踢踏舞似的笔,不知不觉走上了纯粹趣味性的路。”且不论这评价于《连环套》是否中肯,这部书的故事倒与之有几分切合——过分追求情节之奇巧。

  独眼笔下人物脸谱化、同质化太过严重。初读《胖子》尚觉小六这一形象十分惊艳,读到这部书的三个故事,只觉得芒、獾和奇卡无非是换了个名字的小六,却更显单薄苍白

  三个故事都是多角恋,这种纠葛关系的关键在于其中的双性恋。故事里男女通吃的男人恰恰是多角关系中关键的一环。其中有一种十分有趣逻辑:不论直女如何付出,gay男主永远无法对其动心,但因为gay男主心底善良,决绝地切断联系。这种性向造成的鸿沟无法逾越。然而看似直男的男主,只需同gay男主同处一晚,就模糊了性向,产生难以界定是欲望还是爱的感情

  不论是《胖子》还是这三个故事当中,这一套路屡试不爽

  再深究下去,串起所有恩怨纠葛的只有两个字:执念。

  执念最是伤人,也最是动人。要是人人都是痛了就放下,就不成戏。总是痛了流泪了流血了疲惫了却还不愿放下,这故事才能演下去。正如牡丹亭写情之至死而复生,才是戏的极致

  《比如,单身》读后感(六):看了,心疼

  知道这本书是在去年。有次和小弟闲聊,他突然说:“老姐,你可以看《比如单身》了。”他旁边的朋友却连说,别看别看!我诧异...

  就这样,看,不看,两种说法交织着。终于,上个月还是拿过来看了,看了两遍。

  三个故事的人物中最喜欢齐卡。

  如果我的弟弟是齐卡,我会是怎样的?这个问题总是会涌到脑海里,甚至打断看书的节奏

  齐卡的善良,齐卡的安静,齐卡的沉默,齐卡的坚持,让我心疼,也真的让我落泪了。

  看着作者如此冷静的缓缓的陈述着罗拉和齐卡的成长,我感受到的确是冰冷彻骨的残忍和悲伤。

  看完了,不想说话,只是心疼。

  《比如,单身》读后感(七):比如,单身

  一个不具真实姓名的作者,以一种特别的写作形式创作了《比如,单身》,述说了一种我所不知的生活方式的存在。阅读的过程是惊异的过程,惊异于看似平静的生活周围,还存在着这样的一种情感模式。感觉作者是个杂志编辑之类的职业,感觉故事的内容有八九分的真实,感觉三个故事之中必定有一个半个是她自己的过去,或至少是她亲眼目睹或感受的过去的某个真实时段的发生。

  其实写作是个简单的过程,如果你看了“比如,单身”,你会确信这一点。写作就是一种叙述的方式而已,讲述你脑中已经具备的回忆,或是已经形成的想象,而已。如果摆脱了写作形式的束缚,就更加轻松了。“比如,单身”就是一种惬意的写作方式,就象单身一样地轻松自由,不成文章,不是段落,不是散文,也不象诗歌,却以一种现代长短句的方式,游弋,跳跃,讲述着一些故事,并且动人心扉。

  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原来是这样的复杂,但可以用极其简单的方式来表述。也许复杂的内涵总是以极简的形式体现的,就象哲学,如果你懂,就看得出通俗的语句中有深刻的涵义,如果你不懂,它就是一句俗言。

  “四个人的故事没什么好讲。总不可能比戏剧更加奇巧,比故事更加动人。不过是你来我往,我爱你你不爱我,我爱他他爱她,大不了就是他爱他。终归到底还不就是,爱的不爱,不爱的爱,爱的不要,要的不爱。”作者说,“写成文字,看了都假”。我相信一定是真的。

  两情相悦生活在一起的人,有多少呢。太难得出答案,也没必要。爱你的人你不爱,你爱的人不爱你,爱情就是这样的简单。如果遇到一个你爱他他不爱你的人,那就祈祷他可以温柔地给你一点时间,陪着你慢慢把他忘记;如果他爱你而你不爱他,那就宽容地给他一点时间,陪着他慢慢把你忘记;如果是这样,两情即便不相悦,也是一种温馨,不是痛苦。

  这之前,我从来没有深入地去想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除了父母,兄弟,姐妹,朋友,恋人,夫妻,情人,还有什么其他的形式,每一种关系也很单纯,很少有交集,也许父母兄弟姐妹间,除了亲情还有友情,也许夫妻恋人之间除了男女之情也可以并存友情,可是,兄弟姐妹之间,可以有爱情吗?

  关于同性恋,知道,并不感兴趣,依稀记得有一年哪个国家通过了法律同性恋人之间可以结婚,记得有一年在悉尼参观了同性恋游行,有一次猪猪给我讲述他造访悉尼同性恋酒吧的经历,都如过耳风,听过了就飘过了,只觉得奇异无聊。“比如,单身”里充斥着这种恋情,是如此地真实,比普通的爱情更动人,不得不让我相信,生活中的确存在这样的非常的感情,而且就在我们周围,分分秒秒发生着动人的同性爱情故事。齐卡的沉默和忧郁,芒,安,雷,笑晓四人之间粘稠的理不清的情感,如果不是真实的存在绝不可能表现得如此真实。。。

  忽然想起那天晚上在月亮河,老板看着走过去的三个女子,飘飘地说,我感觉,他们是同性恋。。。

  http://daisey.bokee.com

  博客网版权所有

  《比如,单身》读后感(八):到底什么叫爱情

  在当当网上买的书,买的时候没什么感觉,既没看过任何评论,也不熟悉独眼这个名字,外加书名还有点恶俗,要说什么吸引我的话,或许是书的封面上那个躺着的男人。

  最喜欢的是第一个故事,大部分都是上课时候看得,后来发现,这书绝不能上课看,冲着老师饱含热泪这叫怎么回事啊。

  三个故事都涉及到同志,不过老实说,其实那有没有都没有什么关系,这故事不管这帮男男女女的,就是讲了一件事,爱情。

  其实我这年纪,上着大学,对于什么爱情根本是一知半解,谈个恋爱无非就是一个人孤单,找个人一起吃吃饭,上上自习,足够了。可我清楚的知道,这不是爱情,至少不是纯粹的爱情。那段时间正好刚看完恋爱的犀牛,网上的视频,段奕宏那版。虽然画面不清晰,可是看的就是撕心裂肺的疼,一点不夸张,真的疼。看完的时候我想说,嗯,这就对了。

  一辈子,人应该疯一次,放纵一次,让自己就那样沦陷一次。遇到一个人,狠狠地爱上,要他,只要他,就要他,为了他可以抛弃一切,为了他可以谋杀一切,应该遇到这样一个人。

  第一个故事里,有段话说,我们这样的四个人,遇到一起还能活着,已经是奇迹了。

  我要找到那个能让我觉得遇到他还能活下来便是奇迹的人了。

  《比如,单身》读后感(九):比如爱情

  很久以前,我还是学生的时候,我们一起睡觉一起吃饭一起读书一起不上课跑出去在大街上漫无目的的玩。我们亲密无间。你问我为什么不交个女朋友,我说有你就够了,女孩子太难懂,还得小心的哄着,不如咱们之间来得干脆利落。那时年少,不懂爱情。后来毕业了,后来分开了,后来思念了。才感觉到那友情跟别人不一样。

  就像芒,那时我也有极好异性知己。在一起很疯狂。不着边际地做一切想做的事,互相嘲笑互相安慰。但始终没有发展成爱情,我们太透明了,在彼此面前就像个水缸,一湾都是清的,一眼就见底。直到现在,即使不在一起,即使很久不见,即使好几百天没有联系,通话的时候依然懒散着扯着嗓子喊:你如果不赶紧找个人嫁了,怕再也嫁不出去。

  男人之的友谊很奇妙。我们之间那些所谓的哥们情义,令很多女孩子想不通,也猜不透。每一个男人都曾经或依然拥有着一两个最要好的同性知己。他们吃在一起睡在一起玩在一起工作在一起,或者他们几年没见,但依然保持着最忠实的情感。前些日子看《盛夏光年》,说过每一段长久不渝的友情里总有爱情的成分存在。或许吧。情感这东西谁都参不透。

  男人和男人之间的爱情,见之于影视书籍,总让人动容,像黎耀辉,像蓝宇,像程蝶衣。现实中的感情总不比加工过得纯净,现实充满肮脏与龌龊。

  回过头来说这本书。

  我不知道独眼是怎样构造这三个小说的。但很明显,爱情是突然降临,而情感则在时间的漫长里变得极重要和微不足道。独眼用奇特的分行形式来凸显文字的节奏,用节奏来表达情感。短一些、长一些、快一些、慢一些,像青春的各个侧面闪耀的不同光芒。光芒纯净,节奏感则令人感觉到讲述故事的,正是自己。向前看,向后看,向深处看,向四面八方看。读者无法轻易逃离,直到开始想象自己的青春与成长。

  我知道你喜欢我。我想起了这句话,在看完三个故事半个月之后的现在。

  插图很好。我喜欢五宝画的那些孤独而矫情的孩子。

  《比如,单身》读后感(十):自我小结

  去年2月底,ivon发信给我。

  不久,事情定了,我们在五道口的双马吃了顿饭,我付钱她送我一本碰巧等额的《伽利略的女儿》。

  4月,我在宁波开会,中午晚上没事儿就改稿。

  几个月后,五宝画好了所有插图。

  然后,我们等。

  在年底,各自为别的事情忙着的时候,ivon说,出来了。

  这三篇,写于2003-2004年。ivon选的。

  改稿的时候,我觉得像读别人写的东西。

  甚至在跟五宝讨论插图的时候,我才时不时发现:哦,原来他们是这么想的。

  -----------

  《言什么情》

  最开始只是因为看了《恋爱的犀牛》的录像,我想知道,那样的句子难写吗?

  宣言式的台词,怎么就能感动了人呢。我到现在也觉得喊出来的东西缺乏朴素的力量。

  所以有了参加话剧社的主角,而题目本身就有我的嘲笑在。

  当时,每天晚上写一段,在bbs上,句子的长短甚至是拜fterm所赐。

  故事里的时光交错,有的是精心设计,有的是肆意胡来。

  没有想拿来出版的野心,只有叽叽歪歪的痛快。

  真实的是我脑子里才有的美术教室,礼堂的舞台,长头虱的小孩儿。

  Harlem吃午饭的时候说,这次大概会比较好看吧,你终于写了超过2个人的故事。

  那天中午我才知道,从这个意义上,《言什么情》突破了以前那些。

  我四处说要大家看时间表,很多人发现时间上有对不上的地方。

  这是我的失误,用了两个太确凿的时间,

  1999年的国庆和犀牛上演的时间,发现时已太晚。哈。

  因为失误,我才发现他们四个的关系从青春期纯真偏执的小打小闹,

  上升了一种成人化的残酷。

  纯真的宣言底下是糟糕的人性。

  “我明明知道你爱他,我仍要……”

  笑晓真的扎向芒的时候,杀心是真的,她不后悔。

  有人认为那是一个“光明”的结尾,我不那么想。

  最后他们彼此谅解了,只是再没别的办法了。

  误打误撞,让他们四个人变得同样阴暗。

  不过,这种均衡也很无聊。

  《比如,单身》

  我把改好的稿发给hx看,其实她早看过,但她还是看了,说相比更喜欢《比如,单身》。

  题目没深意,只是我当时想写东西想得手痒,随便从当前浏览的网页上找了四个字。

  这像翻着字典给孩子取名,我当时想:天啊。又来了一个做作的。

  男的都叫动物名,女的都叫植物名。

  本来“我”叫熊猫,但这名字一直也来不及出现。

  只需一次,就会显得搞笑很多。

  獾和熊猫,两个黑眼圈的动物。

  榴莲是va起的,这个角色怎么看都像一个非男非女的小精灵。

  像hx对我说的,《比如,单身》挺纯情的。

  里面的纯是令人喜欢的吧。没有前后两篇那么计较。

  太轻了,让人记不住。

  在做作的名字做作的格式下,那种轻的固执、轻的自私反倒更真了。

  可惜,还是死了人,电视剧情节出现了。

  我到现在仍然迷信,“如果在第一章写到墙上挂了一把枪,那么第三章,至少应该有一颗子弹从那把枪射出”,这种“古典”的写法。

  我用了那样的开头,忍不住写那样的结尾。

  《来来来,我们讲故事》

  忘了是谁说的,网文总是不免让人把作者和所作之文描述的对象联系起来。

  可我跟“他们”真的没关系,最像那个“既不精于算计,动手能力也很差”的。

  一开始,我只是想写一个从小写到大的故事。别再弄什么时间剪切。

  像其他故事一样,我选好某种性格的人物,放在游戏地图上,

  开始扔色子,他们走到哪儿算哪儿,怎么想怎么做都是他们自己的性格决定的。

  相比之下,我更喜欢这篇。

  本身除了男女男男的感情之外,还有一些别的更丰富的东西。

  罗拉和齐卡心里似乎有什么比前两篇中的人物都要沉得多。

  -------------------------

  May31收到书之后说没想到真的按这个格式出了。

  我以前也觉得不可能。无论怎么说,浪费纸张是肯定的。

  里面的短句,意图不是诗化语言。我不懂诗,想必诗要比这高级得多。

  只是为了在bbs上容易读,再加上满足我对别人读速的控制欲。

  我怀疑这东西出版的价值,又介意别人的评论,看到有人不喜欢还是有些沮丧,

  可如果我看到这么本书,我可能也会说不喜欢。

  本来书名想取“来来来,我们讲故事”,在最后的最后,考虑到商业的原因换了。

  现在看来,还是合适的。

  说这是都市言情,我无可辩驳。

  我不想说什么写同性恋实际上说的是人世大爱这种话。

  也许三年前我会这么想,但去年和现在,我都不这么想。

  一种客观存在的感情类型,我没回避而已。

  其他的,事到如今,似乎也再没什么好说。

  .s.

  来来来,我们讲故事

  这段被修改了。

  “爸爸”最重要的时刻。

  7. 1989年的故事

  那年六月学校停课了。

  由于整个大学被一系列麻烦事纠缠,

  作为附属小学,停课的时间比别的学校还长些。

  居委会的老太太贴了张黄纸告示,让大家不要在靠近大街的窗口附近活动。

  我们一直在楼里呆着,家里没意思,就跑到女裁缝的小屋里跟她学做娃娃。

  齐卡的手比我巧,用碎布头缝好娃娃的身体,给它们穿上漂亮的小裙子,

  拿他画画的颜料画上鼻子眼睛小花边,

  女裁缝给娃娃添上小巧娇嫩的嘟嘟红嘴唇。

  我们还从我妈那里要来一些旧毛线,编成辫子扣在娃娃头上。

  那时候我已经10岁了,却仍然对过家家这种游戏乐此不疲。

  齐卡为了配合我还做了个男娃娃,

  穿着飞行员皮夹克,甚至还有脱脂棉做的翻毛领。

  不知道那些娃娃现在都跑到哪儿去了。

  也想不起那么多天里,这楼里的其他孩子都跑到哪里去了?

  没有人在楼下跳皮筋,没有人在台阶上玩石头剪子布数步子。

  只隐约记得远处大人们窃窃私语的声音,模糊不清。

  我爸的那个月过得相当紧张。

  某天傍晚他分别给他的两个研究生打电话让他们晚上不要出门。

  晚上他自己却出去,我和齐卡都睡了他才回来。

  半夜我起来上厕所,听见他和我妈说话。

  早上,床底下放脏衣服的大盆里有我爸一件袖口沾血的衬衫。

  当天,那两个研究生中的一个是白天去过天安门的,正要晚上再去。

  我爸苦口婆心劝说了半天,才让他留在家里。

  那天晚上到底都谁出去了,学院里还组织了专项调查组写了一个报告,

  楼里有几个老师是一起去天安门的,比较显眼,每个人都作了检查。

  幸好我爸人缘不好,没有被他们拉去。

  楼里看门的老张回忆说,晚上是看着齐老师抱着两个文件袋回来的。

  我爸也说,他是去了系里拿材料,怕学院里放假期间不开门。

  我爸的一个同事,因为写了什么文章而被调到大学出版社去搞校对了。

  90年代初期,他下海了。到深圳搞房地产策划,海赚了一票。

  然后转去炒股票,在亚洲金融危机的时候跳楼了。

  没死成。

  原来住在我们家属楼一楼的一人——

  他和他老婆都惹人讨厌,天天在楼里吵架,

  两人不吵架的时候就在水房或楼道里分别拽着别人吵。

  他发起火来曾经把他的胖老婆从他家一楼的窗户里扔出去,

  后来没多久他家窗户上就给装了铁栅栏。防贼保安全嘛。

  就扔老婆的这个讨厌鬼,

  在五月底学生要去游行的时候曾经拍着胸脯非常豪迈地说,

  你们想出学校就从我身上踏过去好了。

  此后平步青云好多年,

  直到学院里加强了对教师学术方面的要求,他被查出抄袭论文。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