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悲观主义的花朵(创作10周年豪华纪念版)》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悲观主义的花朵(创作10周年豪华纪念版)》读后感10篇

2018-02-28 20:23: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悲观主义的花朵(创作10周年豪华纪念版)》读后感10篇

  《悲观主义花朵创作10周年豪华纪念版)》是一本由廖一梅著作,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2.00,页数:29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悲观主义的花朵(创作10周年豪华纪念版)》读后感(一):十年经典再现 悲花完美绽放

  廖一梅十年经历之作

  2012年盛大文学华文天下图书有限公司首度结集廖一梅历时十一年的“悲观主义三部曲”,三个剧本一脉相承,见证作者不断寻找自由寻找生活真相的心路历程。2013年7月盛大文学华文天下推出《悲观主义的花朵》10周年纪念版,首次与廖一梅共同栽培这朵“悲观主义的花朵”。修订本让读者通过这本经历了一个时代精神自传,再次认知那个如期而至的廖一梅。

  这是一个关于爱情的故事文化圈中的年轻人,面对他们即将到来的三十多而感到意想不到恐惧忧伤。陶然想要竭力克制自己歇斯底里地爱上陈天,想要飞蛾扑火般与他堕入深渊,她对他有过诸多幻想,却未曾想过,他从来都不是那个“最完美的爱人”……故事其实很简单,其中却有很本体化的女性的悲切思考,它呼唤着一种在现代社会已属罕见爱情——书中称此为“吸血鬼的爱情”。

  2003年,《悲观主义的花朵》首次面世,廖一梅以独特文字吸引了众人关注一时间风靡一时。十年来,不论是媒体还是读者,这朵“花”的关注热度一直持续。如今,时隔多年,《悲观主义的花朵》10周年纪念版还未出版,就倍受各界关注。

  完美主义者的修订

  当代最具影响力作家、剧作家廖一梅,其作品风格独特,兼具尖锐与诗意强烈质感,

  拥有强烈的感染力。

  廖一梅一如自己主张的“一个完美主义者”,亲自参与了成书的全部出版环节,从封面色彩到内文的字号,“这是我为什么写而你们为什么看。”虽然作为一个悲观主义者的廖一梅说过她从不奢望结果,但同样身为完美主义者的她,依旧希望“等待奇迹发生”——呈现给读者的是最完美的一本《悲观主义的花朵》。新书封面页一改往日素净的风格,廖一梅本人参与设计,采用重影式覆盖,独具匠心,新书封面色彩斑斓夺目,极具抽象幻想特色。廖一梅丈夫——著名实验戏剧导演孟京辉还盛赞封面有种卢梭的感觉同时孟京辉也亲自抄刀为本书重新绘制插图,让此书颇具意味

  积极的悲观主义者

  虽然廖一梅也一直说自己是个悲观主义者,对生命态度淡然,但自己的一直保持积极的态度,从不让自己情绪悲观化,。

  廖一梅回看十年前的自己,当了母亲的自己,那个曾经拧巴的自己。正在到来的十年里,廖一梅,少了些许锋利,多了些柔和温暖。“我从未像现在这样,怀有深深爱意和怜惜,而不是痛苦,并坚信我们的不安期待和恐惧并非永无尽头。”如她所愿,十年预言正在到来。

  《悲观主义的花朵(创作10周年豪华纪念版)》读后感(二):爱情,不过是一个人的事

  也忘了在多久以前,逛书店,进门是一张米白色的木质方桌,其上平铺着本本装帧清雅书,我的目光一排排扫过,遇到可心的便稍停驻几秒,其中有一本,叫《悲观主义的花朵》,占据了我的眼睛一小会儿,就单纯喜欢这个名字。但也仅仅如此,多看了它一眼而已。人与书的相遇也是讲求缘分的,以作者的原话来讲此书是她精神的自传,“萌生于内心孤独巨大困惑”。以我当时的经历,即便得了这本书,定不能像若干年后的今天一般,一字一句锤在心口,余响不绝。

  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个女编剧的一段并算不得轰轰烈烈情感经历,以及记录了她朋友圈里几个异样人物。廖一梅在序言中说她写这本书是“拿一把小刀,将自己抽筋剔骨,将男女之爱抽筋剔骨”,造成这本小说最终的模样是内心独白式的。若你需要的是极尽曲折的故事情节,对不起,没有。

  人们总是谈到爱情,各人口执一辞,历经几千年仍讨论不出标准的爱情是怎样一副模样。对,是这样,爱情长着千百副面孔,有人推崇一生只爱一个人,有人却对嬉皮士的肉欲之爱深为激赏。这本书里,爱情又长一副怎样的面孔?

  ●爱上一个不回家的人

  故事的主人公,陶然,一个女编剧,26岁,摩羯座,可称得上是一个情场老手。在遇到陈天之前,谈过许多场恋爱,但唯有对初恋说出过那个重重的“爱”字。她是一个外刚内柔的人,深知自己陷入爱情将难以自拔,其后恋爱不过为的是满足身体的需要,顶多是程度不高的喜欢。在她遇到陈天的时候,尚有一个身体弧线漂亮的性伴。

  而陈天,46岁,作家,一个有妇之夫,花花公子不修边幅的情种。陶然自己也很难说清楚,自己怎么会爱上这样一个比自己大了二十岁的老男人,何况他还有一个不肯离婚老婆,和另外的情人。她说他是一个有着爱情天赋的男人,周身散发着一种气息,只要他向你散发这种气息,你便只有弃械投降。

  他两信奉的都不是长相厮守的爱情,他不是属于她的,她一开始就知道。她并不需要他的承诺,不愿成为他的负累,只要他们有一小段待在一起的时光。而爱情之于他,则是经常的爱好,他的情人们他都爱,且都爱得深挚。

  他是一个不回家的人,而“爱上一个不回家的人,唯一结局就是无止境的等”,她日日待在电话机旁,等待他的召唤。

  这,便是他两恋爱的模式

  ●只有误解才能产生异样的魅力,才能引发爱情

  除自己外,陈天有另外的情人,而且比起自己,他更看重他那个情人,这一点,陶然早就知道。她不知道的是,他那个另外的情人其实就是他的秘书,他们日日见面的秘书!

  因为秘书情人的在场,陈天自然不能表现出对陶然的喜欢,只能偶尔趁人不注意时来点小动作。他对待陶然的方式表现出来的这种犹豫,实是源于对现实顾虑,而在陶然,却理解为古典爱情的迷人之处,她正是为此而被打动。

  如此看来,他们的爱情不过是一场误解,不过是镜中花水中月而已。

  但爱情难道不正是由误解所引发吗?

  亚东,也就是陶然的性伴,两人之所以无法相爱,原因很简单,他们太过相似,互相了解

  ●爱到深处,你无法不成为一个悲观主义者

  陶然的骄傲是写在骨子里,所以即便爱,也爱得隐忍而克制,懂事得令人心疼。但其实心底,她渴望追逐的是一种叫做“激情”的东西。对此,陈天当然有所察觉,他说她是一座隐蔽的火山,平常安静地呆着,但一旦爆发起来,将会毁灭一切。

  尽管表面上是那样懂事,心底对陈天却是无尽的渴望。当她与其他男人共赴高唐之时,心底想的是陈天;当陈天一个电话过来,她便应召而至溜进他的怀抱;而当这天没有陈天的消息,她心里装满了忧伤;当陈天对她表现出有一丝冷淡时,她感到绝望;当陈天不在她身边时,为了填补内心的虚空,为了麻醉自己,她走向人群投入一场又一场群体的狂欢之中。

  当我们不能和所爱之人相守,我们会感到不完满,会感到绝望;而当我们得到了理想中的爱情呢,你会对人生生出无限眷恋,与此相伴还会生出一层恐惧,因为害怕失去,而且终将失去,因为死是我们的必然结局。

  《悲观主义的花朵(创作10周年豪华纪念版)》读后感(三):有感而发

  “你从不早起,就像这个姑娘,嫁到邻村后,她不得不早早起床。当她第一次看见田野的晨霜时,她说:我们村里从没有这东西!你的想法跟她一样。你觉得这世界上不存在爱情,那是因为你起得不够早,无法遇上他。而她每天早上都在,从不迟到。”

  以上这段话是有感而发抄下来的句子

  昨天在看李欣频书的时候突然觉得《悲观主义的花朵》讲的是一个等待的故事。等待一个虚无,一个怎么想都不合理的结果。陈天是陶然的“the one”,寻觅无数之后的劫数;扎在手心的怎么都拔不掉的刺。

  曾有一个人对陶然说过,在爱情中你洒脱是因为还没有遇到那个让你无法深陷其中的人。这话真是放在任何时候任何人身上都适用。

  《悲观主义的花朵(创作10周年豪华纪念版)》读后感(四):你的眼睛,蓝色一面海。

  刚躺着翻过最后一页书,我却无法躺着写读后感。看过什么,必须写点什么。这是我最近的强迫症吧。每次读后感都跑偏,希望这次不会。

  嗯,陶然倔强,她不说爱。陈天软弱,他会逃避。陶然给陈天的爱是无法诉说的,所以陈天不懂。陈天是所有女人的,却不是陶然的。嗯一切都这么顺理成章

  相识,相知,相恋,甜蜜,分开,折磨。所有人无非是这个过程。陶然不过是被折磨多了吧。陶然克制的爱情观让我羡慕。我是那种三分的爱会表现的十分的那种。所以很多时候别人以为我很难过,其实我平静的吓人。

  陈天比陶然大20岁。整整二十岁。然而我也不觉得有什么。

  突然想写故事了。

  女生叫M男生叫Z。

  M.19. Z.27

  他们都是天蝎座。生日前后相差一天。所以Z说过,不如以后他推迟一天过,M提前一天过。不过我想他们应该是没有机会一起过生日了吧。

  M是在微博遇见Z的。

  M高三,Z在工作。M整个高三都是靠Z度过去的。当她每次很难过,压力很大的时候。Z和她说的话,总是能够让他满血复活。Z给她寄过零食,寄过明信片。明信片是某个古镇,Z写到希望高考后可以牵着M得手走在那街道上。M坚信。所以那段时间以致后来M都把那个古镇挂在嘴边。M身边的人都知道M要去那个古镇。

  就这样,高三过去了。

  就这样,M和Z见面了。

  M很紧张,她挑了很久的衣服。最后穿了白色T恤衫牛仔长裙。遮住她的所有,因为她害怕她的不美好。Z请假了。M傻傻的做错了地铁。后来赶过去。人潮中,M一眼看见了Z。很美好。Z轻轻捏了M得脸,嗯。终于见到你了。

  他们吃饭,他们走走逛逛。

  Z带M去了他住的地方。嗯单身男人的住所。Z吻了M。她没有躲开,她欣然接受。然后她不愿意了,他就克制了。

  后来,M走了。

  再后来,Z删除了M的微信,消失在M的生活里了。

  再后来,M找到了Z。

  Z谈恋爱了。Z.27岁了。M还有几个月就成年了。

  Z怕影响自己,也怕耽误M。

  所以他让M把他当哥哥

  嗯。哥哥愿幸福

  我知道我又跑偏了。

  《悲观主义的花朵(创作10周年豪华纪念版)》读后感(五):别败坏了爱的名声

  我真的不喜欢这本书。

  看到陶然所谓的“红舞鞋时期”以及后面的把自己关在家里反复听一首歌时就已经生气不行。这明明就是一个“作”字嘛!把自己包裹在情绪里面真的是件很可怕的事,当这种情绪是自怜自哀的时候可怕就翻倍了。这时候世界变得特别小,小得让人窒息,其实只需要一点点努力把世界捅个洞洞让外面的空气进来就行了。但是自怜自哀又拖着人享受这样的窒息感。真讨厌。

  书里面一直在说爱情这件事,在我看来这一切都只是败坏了爱的名声而已。爱怎么可以允许做完爱以后“男朋友”一根一根地捡干净床上的头发呢。爱是会用一切方式宣示主权的呀。还有那个B型双鱼座协会,简直就是为了构建一个滥交的圈子,还打着寻找完美情人的旗号。

  也许陶然也觉得自己把这种乱七八糟的情绪叫做爱情说不过去,她又拉出星座血型直觉等等可以与宿命挂钩的词语增强说服力,还有个神婆似的朋友。对于一些人,特别是女孩子,宿命这个词具有无与伦比力量,可以解释一切说不通或者自己不想说通的事情。同时宿命的强大更显出她们的柔弱,让她们更爱它。这样的人应该也爱吸血鬼。初拥一定是伴随极大痛苦的,但是100%的痛苦带来了100%的快感,至少不无聊

  “爱一个不爱你的人,一个登徒子,一个同性恋,那些无力满足你的人,这样你可以更加清晰感受爱情的重创,没有虚荣心的愉悦安全感的满足,甚至没有身体的舒适,只有爱情,令身心疼痛的爱情。”

  “只剩下爱情了,要多疼有多疼,美丽得不可言说,改变天空颜色,物体的形状,让每一次呼吸都带有质感,生命从此变得不同.....”

  一定是生活无聊至极的人才会说出这样的话。

  所以我可以说根本没有什么悲观主义,只是闲的么?没有用力爱,也没有用力笑,也没有用力痛,只是闲的。

  《悲观主义的花朵(创作10周年豪华纪念版)》读后感(六):我是如何读完这本小说的

  这是我从未有过阅读体验:在读本书前一半时,我内心是如此抵触它,以至于感到有些轻微的恶心;可我又不停催促自己,说,要赶紧读完,读完就可以写读后感,这样我就能完成某个计划。我得老实承认,首先,我一向不是善于做计划的人;其次,以这种心态读这本小说的感觉,实在糟糕至极。

  当我开始写这些文字时,全书还只读了60%。其实,我知道,如能安静下来,剩下部分或许一两小时就能读完。但我当时实在不愿再读下去了。

  好在,其中有一些段落和句子,仍会吸引我。比如这一段,我就觉得很有启发性:“克制是尊严和教养的表现,必须借助于人格的力量。那些下等人总是利用一切机会表达发泄他们的欲望,而软弱的人则总是屈从于欲望,他们都不懂得克制。”

  敲下这段文字后,我居然真的冷静下来。然后,我再次说服自己,继续读吧,读完再说。然后,真就读完了。

  我发现,这本小说,真正惹我厌恶的,主要是其中不断出现的星座,血型,占卜术一类事物,以及,某些过分形式化和标签化的俗套情节(在它初版时,这些情节或许都还不算俗套?)。除此之外,其他部分(除了若干句子,几乎不剩什么了)还好。这是个正常的故事,是个有些矫情的爱情故事。但似乎也就仅此而已。

  陈天和陶然,并不是离我太遥远的角色。静下来用心体会,我感觉自己似乎颇能理解他们的处境。

  书中确实有些不错的句子。比如:“想你,是如此简单就能吐出来的字吗?什么算想你?一次偶然的夜不能寐,还是无休无止没日没夜的无望?一瞬间的怀念和永远的不能自拔,只是想你和很想你的差别,不说也罢。”(第97节)以及“人永远都来不及”。(第123节)

  整本书里,我最喜欢的部分,可能是第115节。读到这里,我感觉如释重负。这一节很短,只有这样几个字:“两个月后,陈天死于突发的心脏病。没有任何征兆。”

  除此之外,我还喜欢本书开头引用那句话:“男人只会变老不会成熟。”喜欢廖一梅的自序,她说:“痛苦从来不能证明爱。因为难以表达或无以度量,我一直倾向用痛苦来确定爱的存在,将爱视为与痛苦共生的花朵。不是这样的,爱是爱,痛苦就是痛苦本身。”写下这段话时,距这本小说初版,已过了10年。

  显然,现在的我,更认同后一个廖一梅。这本小说,对现在的我来说,似乎过于文青范儿了些。那喊叫声所试图呈现的疼痛程度,远远超出了疼痛本身。我不大喜欢这种笔调。这可能是我开始阅读后感觉拧巴的另一个原因。

  我第一次知道这本书,是2008年夏天,在C大江安校区商业街一家二楼书店。那段时间,我每晚都会去那几家书店翻书,时常一站数小时,很晚回宿舍。那时,我还不太能准确分辨哪些是真正的好书,需要对每本书进行仔细甄别。

  那阵子,我买了何兆武的《上学记》,梁文道的《常识》,朱子《四书章句集注》,钱穆《国学概论》,似乎还有一部北岛诗集,以及其他书……没买这部《悲花》。当时,整日沉浸在悲伤中的我,自然很轻易就被这书(http://book.douban.com/subject/3010130/)的名字,以及装帧风格吸引。此刻,我已不大理解,为何当时既没买这本书,也未试图在书店将它读完,却牢牢记住了它的名字。

  开读前,我以为,这故事应会比较合我胃口。我现在其实很渴望能沉浸到某个让我舒服的故事里,躲避一会儿。然而,没想到,会出现本文开头所写那种奇怪情况。

  实际上,出现这种情况或许与这书本身并无关系?上周,我第一次读《初夏荷花时期的爱情》。那也是一本我惦记了好几年的小说,然而,阅读过程,与这一次很相似。或许是因我不太习惯朱天心的文字,也或许是因我不太喜欢那些故事。在读了近一百页后,我不得不暂时将其放在一边。

  嗯,大概只是我自己的问题吧,与作者和作品无关。

  四星是打给作者本人。我不推荐任何人读这本小说。

  2015..5

  傍晚

  《悲观主义的花朵(创作10周年豪华纪念版)》读后感(七):十周年豪华纪念版,对外观形态很失望

  犹犹豫豫,打了三颗星。

  如果单从书的内容来说,给五颗星都觉得不够,如果有十颗星我会打满十颗。热爱廖一梅,热爱这本书,这里不言表,仅从外貌协会标准上来给外观挑挑刺,说点刻薄的话。

  一直在纠结要不要收一本看起来很壮观的“创作十周年豪华纪念版”,最后还是拔草下单了。书拿到手,失望透顶。

  书的封面装帧设计沿用笨拙的工艺,但或许因为换了人操作的缘故吧,跟笨拙比起来,很有东施效颦的感觉;08版有235页,新版接近300页,加上所选内文纸张,厚厚一大本,完全失去了精致之感,与太多太多的大众市场书无异。字距行距比之前都大一些,也使得这本书失去了其本身应有的气质。总而言之,把一本如此经典本该精致到死的书粗放成了这样的形态,真心失望。

  整本书的唯一可观之处,或许就是新增的那千余字的新版序言吧。

  如果非要用一句话形容这本书,我只说三个字:做毁了。

  《悲观主义的花朵(创作10周年豪华纪念版)》读后感(八):果然是老了,无法欣赏这样的爱情了

  《琥珀》和《恋爱的犀牛》都是很久之前的事了,我也不知道自己怎么会这么晚才开始看这本,或许是潜意识里的选择,选择远离她的爱情世界,怕疼,怕感同身受

  只是现在去看这本书,发现已经没有了当年被犀牛震撼住的感觉,甚至觉得这样的故事有些矫情和做作——或许是离这样世界这样的感情已经很远很远了,远到只能是感慨而无法被感动了——所以,无论是一本书还是一个人,遇到的时间点很重要,错过了那个时间点,一切就都已经不同

  但是无论如何,她的文字依旧还是出色的,金句迭出,值得回味

  “男人只会变老不会成熟。”

  “痛苦从来不能证明爱。因为难以表达或无以度量,我一直倾向用痛苦来确定爱的存在,将爱视为与痛苦共生的花朵。不是这样的,爱是爱,痛苦就是痛苦本身。”

  “正因为有了悲观这碗酒垫底,我才得以更偏执,更努力,更有勇气,我清楚地知道我们不可能失去更多,除了经历我们也无从获得。”

  《悲观主义的花朵(创作10周年豪华纪念版)》读后感(九):悲观主义的花朵,也明媚

  虽然是本小说,但看的时候更像阅读一个外表倔强内心柔软而纠结的青年女孩的内心。文里有大段大段的内心声音,还可以看到话剧台词一样的激烈语言,但却在她表面平静内心汹涌的爱里浸泡的柔软起来。

  我依然是在每天通勤的地铁里看的这本书。不累,随着作者的内心独白,进入她的感情,很自然地,因为这样的感情我也有共鸣,是不可言说的共鸣,就是你看到一个人,没来由地知道和感觉到,恩,是一路人,就是感觉自然,和谐,像水流,一路顺流而下。

  也许对有些“乐观主义者”来说,这样的感情不可理解吧,但,世界就是纷繁。看完悲观主义的花朵,并没有怎样悲观,只是感觉在感情的花丛中,这朵花还是挺明媚的。书的最后一句“冬日难得的耀眼阳光下”。

  用kindle看完的,最后的最后“购买本书的顾客还买过”,没想到这里提到的这几本都觉得想看,于是买下:话剧持灯人、1980年代的爱情、今生今世、布鲁克林有棵树。

  《悲观主义的花朵(创作10周年豪华纪念版)》读后感(十):一个无所谓态度的书评

  我一直迷信着,人一天的好运和坏运是平衡的。

  比如你白天工作特别倒霉,也许你下班回家回接到父母告诉你个好消息的电话。

  于是我发展了我这个理论-好事并不一定一直会好下去,坏事可能只是从现在看来是个坏事。

  比如,昨天我刚刚签了份看起来还算不错的工作,以至于今早我还一边哼着歌曲一边刷牙。

  但就在刚刚,我趴在桌子上眯了一会之后,我想了下以后一直从事的这份工作和我也说不清到底有多贵的上海房价,我感到了讨厌。

  讨厌我签个工作,讨厌我来到上海生活了六年,讨厌以后不可预测但肯定充满艰辛的生活。

  有本书告诉我,我们终其一生就是要找到真正的自己。

  一个朋友也告诉我,你知道自己究竟想做什么,并为之努力才是最幸福的。

  活了二十多年的我在尝试了很多普遍的兴趣爱好之后并没有找到愿意倾其一生去追求的东西,但却拥有了很多实践经验告诉自己我不喜欢什么。

  实践与人的主观能动性帮助我判断出我刚刚睡醒后想到的一切都不是我喜欢的。

  这种不喜欢的感受的从我心底涌出,导致我粗略的扫过书上这一页剩下的文字。

  这是一个没有结尾总结的结尾。

  对了,我读的这本书叫做《悲观主义的花朵》。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