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韩非子》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韩非子》读后感10篇

2018-03-02 21:1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韩非子》读后感10篇

  《韩非子》是一本由高华平 / 王齐洲 / 张三夕 译注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76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韩非子》读后感(一):从《隰斯弥见田成子》说《韩非子》

  隰斯弥见田成子,田成子与登台四望。三面皆畅,南望,隰子家之树蔽之。田成子亦不言。隰子归,使人伐之;斧离数创,隰子止之。其相室曰:“何变之数也?”隰子曰:“古者有谚曰:‘知渊中之鱼者不祥。’夫田子将有大事,而我示之知微,我必危矣。不伐树,未有罪也;知人之所不言,其罪大矣。”乃不伐也。

  隰斯弥见田成子,田成子和他一起登高台四向望去。三面视野都很畅达,向南望去,隰子家的树遮蔽了视线。田成子也不说什么。隰子回到家中,让人去砍树;砍了几斧树上留下创口斧子离开打算再砍的时候,隰子制止了砍树的行为。他的相室说:“为什么变化得这么反复呢?”隰子说:“古时候有谚语说:‘知道渊中鱼的人是不详的。’田成子将做大事,而我向他显示知道征兆,我必然危险。不砍树,未必会有罪;知道别人没有说出来的话,罪过就大了。”于是不伐树了。

  以上是个人试着翻译的,也没有查具体的字词释义及语法。再用白话文说一遍。隰子与田成子登台,看见隰子家的树挡住了望远的视野。这个时候,田成子什么也不说。隰子回家后让家人砍树,没砍断就制止了家人。家人问:“命令为什么反复?”隰子回答:“察见渊中鱼者不详。”田子将举大事,我示意他我知道他将举事的征兆,我就危险了。不伐树,未必有罪;知道他人没有说出来的话,罪大。”于是不伐树了。

  这个故事和另一个故事很像。另一个故事是这样的。秦始皇有一天在某处看风景,恰好看到丞相李斯出游,随行的车驾特别多,秦始皇不高兴,说了句:“丞相随行的车驾太多了。”过了几天,秦始皇又看到丞相的车驾,发现少了很多。于是知道有人把他当时说的话泄露给丞相。,把当时在场的人全抓来拷问,没有人承认,于是把他们全杀了。这个故事的主角之一李斯与说上一个故事的人是同窗。两相对比可以看出,韩非子对人性中幽暗叵测的一面揭漏得更深刻

  而且这个故事还有背景主人公之一是田成子,田氏代齐是东周的标志事件。后文又说,田成子将有大事,可以猜测到这个时候田氏尚未代齐,但是已有此心。如此,如果隰子回家后砍了树,那么就和李斯削减车驾数量一样,李斯的行为等于是告诉秦始皇当日的随从泄露了他的话,隰子如果砍了树也等于是告诉田成子他知道田成子尚未说出口的话。田成子会觉得隰子聪颖。再结合当时背景,田成子会想,既然隰子能明白我尚未说出口的话,那么他想必也能看出我有篡位弑君之心,这种人,怎么能留呢?

  相反,如果隰子最终留着那棵树,他的罪过不过只是遮蔽了看台的视野罢了。这就是在人心险恶的前提下,人世守拙的智慧。隰子能想到这一点,岂是常人?写这个故事的韩非子,又岂是常人?

  再假设这个故事中,田成子如果开口把他心里想的说出了口,故事会是什么走向?但是,秦始皇会在对着丞相李斯的时候说,“我觉得你的随从车驾太多了”吗?田成子也不会说。

  说林中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绝对让人看了以后更新对人性的认识

  说林中的故事佐证了人性本恶的假设。人君驾驭臣下使用的二柄——赏、罚,而且春秋战国时有很多君主臣下有关赏罚二柄的例子。法、术、势也是君主倚仗治国的法宝。整本《韩非子》思维严谨逻辑缜密。在某个前提下,抛出论点,然后从说理、举例上论证观点环环相扣。从细节上看韩非子对文字处理也十分老练精当,比如襄子与智伯对决的那一段。不愧是先秦诸子中耀眼明珠

  还注意到的一点是韩非子特别提到严法与请谒的冲突,花了不少的篇幅阐述了二者的矛盾,这在哪朝哪代都有借鉴价值

  其中专门有两章说解老。韩子认同老子关于治国的观点,并进行了一番韩式阐述,认为君主不应显示出喜好来,只有这样才能驭下而不是为下所驭。这一点在后世成为流觞。

  总体说来,韩非子的不足在于,假设不全面,论点有偏颇,但只要能成一家之言,这些瑕疵不算什么。和孟子完全相反。对二者的取舍完全只看个人的倾向

  乙未年四月

  《韩非子》读后感(二):关于中国传统政治智慧的百科全书

  收集并阅读各种对韩非子的评论文章以后

  对照着韩非子的原文

  我只能说,你们太小看韩非子了

  虽然我才读到十过篇

  但记得笔记大约也有一万字了

  仅仅以“法,术,势“来总结

  不光显得单薄,也丢失了太多有价值东西

  韩非子可以说是中国古典政治的百科全书

  凡是现实中会遇到的政治问题

  总是能在这里找到有用答案

  对于那些有兴趣于政治事务的人来说

  这就是枕中书

  有些人将韩非子和马基雅维利进行比较

  正好也看过君主论

  如果同时正好看过这两本书

  那么就知道君主论只是被夸的太过重要而已。

  时机成熟以后

  我将专门写一个系统的读书笔记

  对于所学所思做系统的梳理和总结

  以求能与同好切磋,并能学以致用

  《韩非子》读后感(三):韩非怎么会忽视执行侧的人心人情呢?(也许是因为我还没有看完?)

  最近无事,晚上翻翻《韩非子》,很干涩的一本书----对于我,因为我的古文实在有限,所以必须参考释义。

  看多了,很多时候就更加困惑,韩非是古代中国法家的大成之一,当然,他的“法”和现在的法有根上的不同,但是他从人的本质,到君王的权术都一一剖解,也会看得今人大汗淋漓,所以才有了这些著作是韩非被杀的推手之说(韩非只能有其一,不能有其二)。只是,韩非不断在强调“法”的重要性,君王的权术的利益攸关,个人感觉效果被放大了。因为自秦以后,历朝历代,许多也照此操作执行,可是呢?事实变迁,人情变幻,虽然基础的“利”字不变,但是制度本身的执行,却太多的关乎人心人情;即使最优秀团体,制定的法术制度也不可能适用整体且不变的,在执行过程中,又往往被人为无限的扩大僵化,更使得法术制度局限性被放大。作为韩非,一个可以把人都剖析的条理的大家,怎么会忽视执行侧的人心人情呢?(也许是因为我还没有看完?)

  《韩非子》读后感(四):韩非子 评述

  速读:韩非子认为人趋利避害,因此威逼利诱才是治人之道。如果有人胆敢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就得把他们干死。不能指望下属忠心,不能靠以德服人,要用赏罚使得下属不得不忠心,所谓君不仁,臣不忠,则大治。威逼比利诱更有效,并且威逼越残暴越有效。如果用割鸡鸡惩罚随地吐痰,那么不仅随地吐痰,连当街撒尿都没人敢了。相反,利诱越少越显得珍贵,越能调动人权力的本质是执行赏罚,如果不用赏罚,傻乎乎地去以身作则身先士卒感化下属,就等于螃蟹不用钳子大象不用鼻子。并且“相信下属可以被感化”也是有违人性的。丢了赏罚执行权就等于丢了权力。可是死死抓住赏罚权忙不过来呀?没关系,用权术阴谋来弥补。比如握明问暗,神鬼莫测。明明知道实情还要问下属,就能窥探下属的忠心。

  如果从一种思想在政治、社会上发挥的实际作用来看,恐怕没有什么学说能比冷酷的法家思想对中国的社会现实影响更为深远。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在文采、逻辑、说理的通透性上水平极高,可以逻辑严密地论证出一套骇人听闻的政治哲学。梳理《韩非子》,不仅能解释历史和现实,如果足够无耻,甚至可以把它当做混迹官场、玩弄公司政治的葵花宝典。

  既然是评述,断章取义之嫌疑恐怕在所难免,尽量给出引文以方便核查上下文。

  1 韩非的人性观:人性恶,并且必须恶,你胆敢高尚,你胆敢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就把你干掉

  韩非是性恶论者,这没啥新鲜的,但是极端地认为人必须性恶,品性高尚就是错的,只怕独此一家了。实际上韩非论证性恶的方式就比较冰冷。他数十次举父母子女的例子:父母生了男孩儿庆祝生了女孩儿掐死,不是对女孩痛恨,算计利益的结果(韩非子,六反);从春申君为小妾杀妻弑子看,以妻之近与子之亲而犹不可信,则其余无可信者矣(韩非子,备内);母亲爱小孩儿胜父亲十倍,可是父亲说话比母亲有效十倍,皇上民众没什么爱,但民众听皇上的话百倍,就在于人本性就是趋利避害的,才不会被什么爱感化呢“故母厚爱处,子多败,推爱也;父薄爱教笞, 子多善,用严也。”(韩非子,六反)。父母穷养小孩儿,小孩儿有意见,子女赡养父母不到位,父母骂骂咧咧,都是为自己考虑的结果“子父至亲也,而或谯或怨者,皆挟相为而不周于为己也。”(韩非子,内储说下六微)。至于医生伤口,卖车的盼大家富贵卖棺材的盼大家早死,不是前者心眼儿好后者心眼儿坏,都是为了钱(韩非子,备内);人看到毛毛虫蛇寒毛直竖,可是养蚕捉鳝,利之所在而已(韩非子,说林下)。

  可是如果有人不是自私的呢,所谓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君子呢?韩非子的想法简单,干死他们!以保证人皆自私的正确性,以保证威逼利诱的宇宙真理。比如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若此臣者,不畏重诛,不利重赏,不可以罚禁也,不可以赏使也,此之谓无益之臣也。”(韩非子,奸劫弑臣)。给钱不要,抓起来不怕,给他当国王他都不当,那我这套威逼利诱的法律怎么实施?“上见利不喜,下临难不恐,或与之天下而不取,有萃辱之名,则不乐食谷之利。夫见利不喜,上虽厚赏,无以劝之; 临难不恐,上虽严刑,无以威之:此之谓不令之民也”(韩非子,说疑)。“赏之誉不劝,罚之毁之不畏.四者加焉不变,则除之。”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姜子牙被封到齐地,先杀了号称不求于人不受人支配的狂矞、华士,解梦的周公都没来得及劝阻,姜子牙解释说使唤不动丫的,留他们何用“彼不臣天子者,是望不得而臣也;不友诸侯者,是望不得而使也;耕作而食之,掘井而饮之,无求于人者,是望不得以赏罚劝禁也。且无上名,虽知,不为望用” (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对于那些辞官位不受厚禄的人,也要鄙视。爵禄排场就是区分功劳能力的,以节俭低调名义乱了等级,就乱了这套激励机制,就是沽名钓誉乱国之源。晋国上卿盂献伯因为国人吃不饱,不愿按上卿的规制坐车,苗贲皇,这是为私名乱国政。“臣以卑俭为行,则爵不足以观赏”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2. 韩非子的政治哲学:正因为人性恶,所以不要相信有什么仁君忠臣,要用赤裸裸刑罚和赏赐治天下,所谓君不仁,臣不忠,则天下治

  正因为人性的本质是自私的,趋利避害,首先君主或上级不能靠仁搞统治或管理。如前文所说,母亲对孩子够仁,父亲比较严厉,孩子反倒更听父亲的。甚至韩非认为民众就像小孩儿,你对他们好他们也不知道,给他们割痤疮的时候“必一人抱之,慈母治之,然犹啼呼不止”(韩非子,显学)。况且人性贪得无厌,只有神农、老子那种圣人才知足不辱,大部分人你对他们仁,他们要蹬鼻子上脸的。(韩非子,六反)。还有用古代君王的仁劝解当今圣上,那是刻舟求剑守株待兔。有巢氏搭窝,燧人氏钻木,大家推他当王,如果现在还有人这么干,大家肯定当他傻逼,所以“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再说,古代人少财多,有的分,现在相反,古代尧舜禹吃穿跟看门人一样,干活要带头,捞钱还不如现在一个县令,当皇帝是苦差,巴不得禅让呢,所以轻易让天下舍不得让县令,只因油水多寡。再说古代舜以德降服苗族,可是现在徐偃王名声太好反倒招来灭国之祸,所以说“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您讲道德那一套都过时了,现在是谁的拳头硬谁说了算(韩非子,五蠹)。古代的人傻逼,一谈情怀就上道,现在民众狡诈,都想着现实好处,讲虚名就不灵光了(韩非子,忠孝)

  不讲仁道可以极端到否定自己有仁道,否定民众爱戴自己,韩非的意思是:我好你爱我,我不好你就就可以不爱我么?干脆切断“你们爱我"与"我是什么样的人"之间的联系。秦襄王生病百姓杀牛祈祷,秦襄王就罚了祈祷的那些人。“彼民之所以为我用者,非以吾爱之为我用者也,以吾势之为我用者也。吾释势与民相收,若是,吾适不爱而民因不为我用也,故遂绝爱道也。”(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其次,对臣下,也不能相信他们的人品和道德。不要指望别人爱我对我好,要用赏罚让他们不得不爱我对我好。“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夫必恃自直之箭,百世无矢;恃自圜之木,千世无轮矣。”(韩非子,显学)“君通于不仁,臣通于不忠,则可以王矣。”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圣人之治国也,固有使人不得不爱我之道,而不恃人之以爱为我也。恃人之以爱为我者危矣,恃吾不可不为者安矣。夫君臣非有骨肉之亲……明主者,使天下不得不为己视,天下不得不为己听(韩非子,奸劫弑臣)。相信别人就会受制于人。君臣没有骨肉之情,不过是受制于形势才侍奉君主的,老婆孩子那么亲近了都不能新,其他还能信什么呢?“人主之患在于信人。信人,则制于人。人臣之于其君,非有骨肉之亲也,缚于势而不得不事也。夫以妻之近与子之亲而犹不可信,则其余无可信者矣” (韩非子,备内)。“主卖官爵,臣卖智力,故自恃无恃人。”(韩非子,外储说右下)。“霸王者,人主之大利也。人主挟大利以听治,故其任官者当能,其赏罚无私。使士民明焉,尽力致死,则功伐可立而爵禄可致, 爵禄致而富贵之业成矣。富贵者,人臣之大利也。人臣挟大利以从事,故其行危至死, 其力尽而不望。【此谓君不仁,臣不忠,则可以霸王矣 】”(韩非子,六反)。

  3 韩非子的权力观:人性好赏恶罚,权力的本质就是赏罚权的行使,丢了赏罚权,就丢了权力。不用赏罚,靠以身作则激励大家,最傻逼!无故不能赏,就算饥荒也不能给白给灾民粮食吃。

  如前所述,用赏罚治人最有效,所谓“夫严家无悍虏, 而慈母有败子”( 韩非子,显学)。迂腐的孔老夫子都知道赏罚的厉害:鲁国人烧积泽,哀公号召大家救火,大家都去打猎也没人救,仲尼说,打到兔子了是自己,救了火也不给钱,谁来救谁傻逼啊。赏罚才能调动大家,可是事情紧急,来不及赏,赏也太费钱,昭告天下谁不救火就充军。火很快被扑灭了。(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口头名誉都很有用。越王打算伐吴,向大家轻生死,看到路上癞蛤蟆支其后腿发怒,立马下车膜拜,结果第二年十几个人把自己脑袋献给越王“由此观之,誉之足以杀人矣。”(韩非子,说三)。君主表彰服丧而消瘦的孝子,结果第二年哭死的人十几个“子之服亲丧者,为爱之也,而尚可以赏劝也,况君上之于民乎?”(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

  权力的本质是赏罚,给人官位,却没有赏罚权,等于没给。自己的赏罚权给架空了,离死期就不远了。大禹想把位置传给儿子,但碍于禅让把位置传给了益,可是赏罚权都给了儿子。后来儿子利用赏罚大权结党推翻了益。“是禹名传天下于益,而实令启自取之也。”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丢了赏罚权,就等于丢了大权,很危险。姜子牙的后人齐景公把赏罚权都给了田氏,田氏用国家财力讨好国人,国库的粮食大斗借人,小斗还回,最后取代了姜氏齐国,景公只能去山坡上挖坑煮菜(韩非子,外储说左下)。赏罚权之于君主如水于鱼,“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甚至权势可以无形中发挥作用。靖郭君富贵了,站在那跟人说会儿话,随手给人个小东西,都会让别人觉得受者是大人物的亲信从而富贵(韩非子,内储说下六微)。子路曾经用私财赏罚劳工,孔子听说了,吓得赶紧派人去把子路施舍饭的锅给掀了,就是为了避免被人怀疑有夺权私心(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关于丢了赏罚就丢了权势,韩非同学举了个特猥琐的例子:燕人李季总出远门,赏罚家人的权利就落到老婆手里了。老婆跟人通奸,李季都捉到了。老婆让奸夫裸奔出去。李季蒙了,问家人,你们看到裸男没,大家异口同声,没看到。他老婆说,哎呀你见鬼了,赶紧找五种牲口的大粪泡个大粪澡驱邪!可见赏罚下人的权利落到淫妇手里,丈夫就会被淫妇和家人合谋蒙蔽(韩非子,内储说下六微)

  既然拥有赏罚权,就应该利用,而不能在其位而用德行仁心领导大家。即使有用也不提倡:晋国赵简子带人砍卫国,躲在犀牛盾后面敌箭射程之外敲鼓,号召大家往前冲,大家大眼瞪小眼没人动,赵说,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烛过说,先王带这些人,砍遍天下,是你带队不行。赵听了,立马从盾后钻出来,走到敌箭射程范围内,再敲鼓煽风,大家果真勇猛冲上去砍杀。韩非子说,父亲被围困,会冒着石头飞箭去救,100个孝子可能有一个。靠自己以身作则,就是指望跟自己没啥亲缘关系的那些人像百里挑一的孝子那样对自己。如果用赏罚,不冲锋的砍头,杀敌奋勇的给升官,当俘虏的灭九族,所有人都会跟死了爹一样猛冲(韩非子,难二)。要是指望君主以身作则,带头打仗耕地,那就太傻了。不要期望自己事必躬亲然后带动大家,要通过威逼利诱、赏罚让大家不得不做,在领导的位置,掌握赏罚大权,应该用这种赏罚权利去调动积极性管理团队,而不是靠身先士卒从精神上感召大家(韩非子,内储说下六微)。

  明赏罚可以极端到不给灾民发粮食的程度。古代统治者守着满仓粮食不给饥民发,除了变态的皇帝,一般皇帝也不太拿这个事情娱乐的,除了皇帝本人看不到实际情况,还有一个就是按法家的想法,赏罚必有因,放粮就是无故而赏,乱法。秦昭襄王秦大饥荒,昭襄王就拒绝开仓济民,“吾秦法,使民有功而受赏,有罪而受诛。今发五苑之蔬草者,使民有功与无功俱赏也。夫使民有功与无功俱赏者,此乱之道也。”

  而为了使赏罚有名,一条破裤子都要待时而赏。“韩昭侯使人藏弊裤,侍者曰:“君亦不仁矣,弊裤不以赐左右而藏之。”昭侯曰:“非子之所知也。吾闻明主之爱一嚬一笑,嚬有为嚬,而笑有为笑。今夫裤,岂特嚬笑哉!裤之与嚬笑相去远矣。吾必待有功者,故收藏之未有予也。” (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

  4 韩非子律法观:严刑峻法最有效,随地吐痰就给割了鸡鸡,大家不仅不敢随地吐痰,更不敢随地大小便,是为以刑去刑

  赏罚的执行也是原则的,简单地说,要重刑少赏“重刑少赏,上爱民,民死赏;多赏轻刑,上不爱民,民不死赏。”(韩非子,饬令)。韩非子数次引用商鞅主张严刑峻法的话:公孙鞅曰:“行刑重其轻者,轻者不至,重者不来,是谓以刑去刑也(韩非子,奸劫弑臣)。重罚能制止的行为,轻罚不一定能制止。偷鸡斩首,利小罚大,就没人去做了“夫以重止者,未必以轻止也;以轻止者,必以重止矣。是以上设重刑者而奸尽止,奸尽止” (韩非子,六反)

  董阏做上地太少,看到悬崖问别人,有人掉进去么?大家说乜有。有婴儿盲人疯子掉进去么?没有。有牛马掉进去么?没有!董阏说,设严刑峻法如此悬崖,就不怕治理不好了(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

  孔子也在一定程度上赞同严刑峻法:商朝法律规定把灰倒在街上,就要上刑,子贡觉得太重,仲尼觉得“夫弃灰于街必掩人,掩人,人必怒,怒则斗,斗必三族相残也。此残三族之道也,虽刑之可也。且夫重罚者,人之所恶也;而无弃灰,人之所易也。使人行之所易,而无离所恶,此治之道也。” (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

  严刑峻法像是火,看起来吓人,可是很少有人烧伤,轻刑弱法像水,看起来温吞,淹死的人却多【夫火形严,故人鲜灼;水形懦,人多溺】(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

  《韩非子》读后感(五):读《韩非子》

  最近看《韩非子》,基本看完一遍,部分看了两遍。韩非子的法家思想是“法”“术”“势”的结合,法是基础,术是君主统治的方法,势是君主的众人关系中所处的利害地位。法治的思想基础是万物变化的普遍规律,在这个规律上立法,并要符合人心趋利避害的基本规则。君主治理国家不需要自己的智慧,只要按照事物变化的规律办事就可以,不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另外《韩非子》里面讲了许多小故事,我们熟知的有“掩耳盗铃”、“守株待兔”、“讳疾忌医”、“智子疑邻”等。这些寓言故事都是非常经典,仅从寓言故事来看,《韩非子》也是非常值得一读的。 我以为法家治国的根本思想有唯物史观的影子。法治国家的组织效率是极其高的,所以有秦国一国消灭其余六国而一统天下。韩毓海说,国力的强弱主要是指一国组织能力的强弱,还是非常有道理的。另外韩非的法治是让人们去私利,趋公利,因为他将私利的方向引导到公利上,为公即为私,所以人人都热衷于为公,为国家出力。这是以人性恶和私有制为基础的将人民的力量规范到国家利益上来的一个治国手段,对当今是否有借鉴意义呢?至少对于大争之世、对于民族主义是有借鉴意义的。 我对法家是推崇的,不过我对当今社会的法治又是厌恶的。当今社会的法治其实是幌子,政府带头违法,胡乱定罪,这样的法制不过是用来对付政治敌人的手段而已。于己有利时用之,于己有害是则弃之。当今中国需要怎样的法律呢?怎样正确执行又怎样保证它的被正确执行呢?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

  《韩非子》读后感(六):集权统治的精髓

  亚里士多德说法制是暴政的必备条件。当时并不理解。读了韩非子才明白集权和独裁统治是怎么在实践中通过法来控制人的。

  韩非子的主张也是在一个理想世界中的,被理想化的首先是那个法,其次是人。

  法似乎是万能的,一切只要遵从了法,就可以治理了。现实中的法也是人制定的,韩非子的法似乎是John Locke的Law of Nature,浑然天成。这书更像是指导性的言论,很多细节都没有讨论。比如说一个人犯了法就要罚,犯的什么,怎么犯的,罚到什么程度,在现实执行中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而人主的职能更是被理想化了,只要按照法来治理国家就好,可是法难道不是人主制定的吗?而人主更是像一个法官一样的角色,来判定犯或不犯。怎么能是中人之资就可以搞定。

  韩非子忽略了人在制定具体律法中的因素,更忽略了人在执行法律中的因素。这就牵扯到他对人的理想化 - 韩非子笔下的人都是纯理性的,有赏就会跟随,有罚就不会做。只要想一个机器一样执行律法就好。现实中的人自不必说。

  抛开律法,单说如何统治人,私以为才是韩非子的精髓。

  比如如何驱使人,对于无用之人不用心软,怎么试探人的想法,怎么在人的心中建立起自己深不可测的形象,这些是成为腹黑必须要修炼的项目。用简单地话说不清,想成为腹黑派,韩非子大概是必读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