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深邃教理“法身” 能了解一二也很好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深邃教理“法身” 能了解一二也很好

2018-03-01 06:45:07 作者:大安法师 阅读:载入中…

深邃教理“法身” 能了解一二也很好

  佛有三身。一法性身,居寂光土。

  身土一如,名秘密藏。

  ——大佑法师《弥陀略解圆中钞》

  对佛法身、报身、应化身的讨论,在天台宗也是有非常深入详细的展开。这里所展开的诠释主要是智者大师《观经疏》首先提出的概念,以及四明知礼大师在《观经疏·妙宗钞》里面对智者大师观点的深入诠释。

  这一段对我们初学者来说,可能会觉得有一定难度,但理论层面、教理的深邃层面,我们也得要了解,能了解多少算多少。

  解释三身,从法身开始。法身就是法性身。法性身相于四土中,居住在常寂光土,是“身土一如,名秘密藏”。

  “身”这个概念有几种含义,要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来理解其相应的内涵

  比如身有“体”——体性的意思,法身就是从体上来说的;身还有积聚之义,就比如积功累德形成的一种身;还有众多的事缘和合,不相离,成为身;还有谈心和心数法,以这个来作为身。

  这个法性身就是以法性作为体性的,法性就是实相,就是法界。

  这个体性不是凡夫、声闻、缘觉乃至权教菩萨所能把握的,这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在凡夫等层面不能亲证的。为什么我们一谈到法身层面就是很懵?因为这是登地以上的菩萨才会证入少分的。

  “法性身居常寂光土”,常寂光就是涅槃三德,“常”为法身德,“寂”为解脱德,“光”为般若德。这个三德又是如伊字三点,不纵不横,不一不异,不并不别,这叫秘密藏。

  为什么叫秘密藏?它是离四句绝百非、不可思不可议的!三德秘藏,非三非一、即三即一。

  这里用“身土一如”来诠释这个秘密藏。“身土一如”是什么意思?如果把我们这个“身”认为是四大五蕴形成的一个精神物质现象的话,那对这个“身土一如”就觉得很难解释。“法性身”这个“身”是从体上来诠表的,就是谈“法性”的空性。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个“色”就是土,一种可以安住的净土,或者叫刹土。这刹土从哪来?是从法性里面来的,有时候就叫法性土。

  这个法性是诠表空性的,所以这个“空”又不是断空、顽空、豁达空,是包含有的空,叫真空。

  这个土是“有”,是从空里面显现出来的,不是假有,是妙有,或者叫妙土。

  为什么是“身土一如”呢?这个“空”和“有”是一个对待,真空妙有,越空越有,越有越空,空为体,有为用。这个净土是从实相空性里面显现出来的,就是从体起用了。

  同时,这个净土的妙有当下就是法性的空性,摄用归体,就是“如”。

  所以,无论是谈它的“身之空”还是“土之有”,全体都是妙真如性,在这个层面,身和土是平等、同体、不二、无分别、无差异的。这就是“身土一如,名秘密藏”。

  阿弥陀佛有三身。如果从终极层面来说,阿弥陀佛无身也无寿,也无有量,这是随顺我等世间众生对阿弥陀佛体相用的把握,来勉强讨论他的三身。

  一般就教理上讲,真佛无三身,随世间而现有。

  这三身像涅槃三德、伊字三点一样,是不纵不横、不一不异的。

  法性身是从本有——性具本有的层面来说的;实报身是从修因证果,有修行的那个业来成就的;应身是从当下随众生机缘显现的生身。这三者也是即三即一、非三非一的。

  智者大师在《观经疏》里对法身怎么解释呢?法身就是“师轨法性,还以法性为身”。“轨”是遵循的意思,就是遵循常住的法性。在佛典当中说,无论有佛无佛,法性是常在的。

  诸佛证得了法性,我等众生迷了法性,在六道轮回

  法身就是以法性为师,遵循法性。“师轨法性”,就是身口意三业的修行要与法性相应。这样“还以法性为身”,就是以法性作为体性。这不是一般事相上把握的“身”,而是指“法性身”。

  “法身非色质”,不像我们有一个肉体,由四大构成,是有五根的。法身没有四大,也没有五根,这就非色质。

  “亦非心智”,心智是众生的精神现象,比如五蕴讲的受想行识。这个“心智”是有分别、能够思考问题、能够演绎推理的;但在法身层面不是这样,法性无知,就是没有这个心智,却又无不知。

  法身就这么奇妙——无知无不知、无相无不相、无为无不为。

  而且这个法身也不为“阴界入之所摄持”。“阴”就是五阴——色受想行识;“界”就是十八界,我们众生六根系缘六尘,产生的六识,这是十八界;十二入就是六根和六尘。

  我们凡夫的境界不越出五阴、十八界、十二入的范围,但是法身却超越这些,不是五阴、十八界、十二入所能摄持的。

  这一表述根本就叫不可思议了,完全不是逻辑思维所能够系缘的,所以勉强指这个法性为“法性身”。这是智者大师对法身的定义

  知礼大师在《妙宗钞》中对智者大师的这段法语有一个深入的解释。用“师轨”来解释法性,这是“舍通从别”,就是舍通途性具层面说,而是从“别”——就是从修德层面来说的。

  师轨,说明影响修行。如果从通途一般性具层面来说,这个法性是一切众生和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共同遵循的法则;但从修德的层面来说,虽然九法界众生也有法性,似乎也想遵循法性,但是由于业障重、烦恼重,他举心动念都在违背这个法性。

  违背法性,在佛经就叫舍父逃逸、背觉合尘,这叫“虽轨而违”。就好像有人拜师求学,但不顺从老师谆谆教诲,这就是“虽轨而违”。

  唯有诸佛从初发菩提心开始,就至心地遵循法性来修行。

  天台讲“理即佛”就是从通途来说,一切众生都有佛性。在“名字即佛”层面就可以发心,他知道有佛性——我要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心。

  发了这个心,从“名字即佛”到“观行即佛”“相似即佛”“分证即佛”,都是遵循着这个法性来修行的。

  诸佛到了今日能究竟成就,就是“究竟即佛”了,他的修德有功,性德方显。修德方面功夫,本具的法性德能才能够显发出来。

  所以到了究竟位,这个能修行的心就跟法性完全冥合了,这就是始觉合乎本觉,成就究竟觉。

  “冥合法性”就是全体已是法性的一种彰显了。法性是没有能所的,是没有色质的,是没有心智的。

  所以大经云:“诸佛所师,所谓法也。”佛是以法为师的。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悟道之后,就在观察南阎浮提有没有一个德性、智慧比他更高的。

  一般修行人都要去拜善知识,只要有德行、智慧比自己高的,就要谦虚地去求学的,就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一样,百城烟水,不辞劳倦。

  但是佛一观察,没有比他德行、智慧更高的,佛是无上士。但佛还是要以“法”为师,还得要有一个师。

  法性的特点是“常”,“常”就是超越时间的、永恒真理。这个真理有佛无佛都在那里。所以这个“法”不是创造的,是佛发现的、亲证的。

  这个“法常”,《大涅槃经》的宗旨就是扶律谈常,就是谈法性涅槃的常住。所以《涅槃经》讲,只要听到“常住”两个字,都不会下地狱相信法性涅槃常住,就有甚深的功德。

  《涅槃经后分》描述了一些很神奇的现象,很有意思。佛已经入涅槃了(世间人认为就是什么知觉都没有了,动弹不了了,死了),拘尸那城的很多力士就想把佛的金棺抬到城里去,由他们自己来供养,肥水不外流。

  结果先派了四个力士去,搬不动;再派八个去,也搬不动;再派十六个去,也不行;再派三十六个去,也不行。都可是大力士,却搬不动佛的金棺。

  卢豆尊者就在旁边说:“纵然全城的人来搬这个金棺,也移动不了,这不是你们所能移动的。”他们动不了,这个金棺却自己升到空中,有七多罗树(一棵树就高达七十余尺)那么高,然后就在拘尸那城从西门进,东门出;从南门进,北门出。这样地顺时针进了七次,逆时针进了七次。金棺自举,这是不是很奇异?

  摩耶夫人在天上做了恶梦,随后阿那律尊者来向她禀告了佛涅槃的信息。摩耶夫人很悲恸,带着很多天女从天上来,想见佛一面,但是佛已经在金棺里面了。

  佛就能够觉知到他的生母到了,金棺的盖子竟然自动地掀开,他从金棺里面坐起来。摩耶夫人悲泣地说了一番话,佛还跟她讲法,讲完法再回到原来的状态

  摩诃迦叶来得很晚,佛已经到了金棺里面,见不到了。摩诃迦叶七匝绕,佛也知道了,从金棺里伸出双足来。

  在最后荼毗的时候,金棺放在香木楼上,拘尸那城的力士就是拿了七宝火炬来焚烧,还是不能点燃;海神拿大海底下的火来燃烧,也不能点燃。还是佛从胸口自吐三昧火来荼毗的。

  正在荼毗的时候,忉利天天人们想独占佛舍利,就用香瓶灌了很多水,说:“我赶紧把这个火熄灭,提前把佛的舍利带走。”但是却怎样都浇不灭这个火,而且香水越多,火烧得越大。

  当时有个尊者在旁边呵斥他们:“你们都是天人,怎么还有这么大贪心呢?如果佛的舍利都被你们拿到天上去,那地居的众生怎么能去拜得了呢?”海神也过来,还有龙王,认为自己能拿,想用很多水浇灭佛的荼毗之火,结果都浇不灭。

  看了这些才知道,法性常住故,诸佛亦常。“没有涅槃佛,没有佛涅槃”是千真万确的,佛涅槃只是一个示现而已。

  释迦牟尼佛躺在金棺里的虽然是个应身,但同时报身、法身也就在当下,所以才会有那么神奇。如果没有这些事实,凡夫想象力丰富,写科幻小说厉害,也想不出这些神奇的现象,这都是大不可思议的境界。

  法性有常的特点,诸佛也是常,超越时间的永恒的生命,无上士。

  诸佛从因证果的全过程都是随顺这个法性,所以就以法为师。

  这个所师之法和能师之身又是冥合的,没有能所、体性是一、没有差别的。“故即所师法而为其身”,这个身和法是没有差异的。

  虽然是用“身”这个概念,但跟我们理解的众生五阴(色受想行识)的身体是不一样的。它超出了五阴,不是色质,不是四大五根,也不是心智的范围。

  五阴的第一阴“色”,就是指色质;心智就是指“受想行识”这四阴。所以智者大师说,这个法性身不是色质,也不是心智,也不是十二入、十八界,都不是三科所能够包含的范围。

  这样就直接拣别这个法身不是凡夫的分段身,也不是菩萨的变易身,而是超越了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的状态。

  一般谈有色质的,还有一个概念叫“应身”和“化身”。法身显现“报身”,报身显现“应身”,应身再显现“化身”。

  应身是指佛示现八相成道的这个生身而言,就是他这一期生命有色质,因为他要八相成道,要有投胎、出胎、诞生的过程。所以他示现的是有三十二相的身体,叫应身;化身是八相成道的佛又变化出种种身来度众生,叫化身。

  心智,在智慧层面来说主要是谈报身。所以五阴、十八界、十二处这三科,是从修因上去谈。

  法性身不是三科所摄,实际上是没有办法去指称它的名相的。但根据众生的根机,以便让大家理解,勉强标指法性为法身,就是以法为身。

  所以法身就是指能居的身跟其相应所居的土——常寂光土。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