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李可乐寻人记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李可乐寻人记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3-04 21:3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李可乐寻人记经典读后感10篇

  《李可乐寻人记》是一本由李承鹏著作,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32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李可乐寻人记》读后感(一):李可乐寻人记

  连着放纵自己看了3本小说,似乎有点找回读书的乐趣了。书中的李可乐虽被定义为不正经的小混混,但在我看来他倒却实实在在是个有情有义,正义凛然的人。而回头却看那些所谓正经的有地位有声望的好人,缺在背后做着令人不齿的勾当。这样的叙事无疑再次刷新我对英雄的定义,英雄,首先也是一个人,和大家一样也会有七情六欲,而他可以成为英雄也只是比我们普通人更讲感情,在他的心中,爱剩于一切。

  不得不说,李承鹏其实也蛮想借此小说针砭时弊吧,可以看到他对我们的社会还残存着一些希冀的。兄弟情义,武六一的知识分子气节、村书记毕竟还是惦记着老百姓的、好警察终究还是有的……也许,就像桑青青的转变历程那样,每个人成为“好人”都是身在江湖身不由己无奈啊。还制度下才会产生好人性期待不断有这样的只是分子转起来,启迪民智。

  《李可乐寻人记》读后感(二):每个人都在寻找

  今天算是一口气读完这本书,刚开始时候还以为这是一本和《李可乐抗拆记》水平一样的作品,我也说出了李承鹏不适合写小说的话,但最后的结局却告诉我,李承鹏是可以写小说的(但客观的讲些的还真是太一般了),同时更戳中了我个人的心。

  李可乐守不住的桑青青,就像我们每个人在生命中都有那么一点超过自己平均水平的日子,在这段日子里,我们的生活,我们生命中的人都不是那些我们能够守得住的。知道这些总有一天会离开的,虽然我们不肯放手,直到那一把把尖刀将死死抓住的手斩掉也不肯放手,手虽然没有松开,但是这些人却不可挽回的真的离开了。

  每个人不可能都像李可乐一样再遇到他的康红,更多的是在各种悔恨中走向了下一个人,而这些所有的下一个加起来都不会比得上那曾经死死抓住不肯放手的。就像每一段被甩,对方都会礼貌的杜撰出另外一个更好的女人,说她就在你下一段生命中等着你,来表示礼貌和安慰,用一个所谓和平分手来掩盖被甩的悲惨事实,李承鹏总算也是顾忌到我这种读者的心态,用一个康红让我最终还是读了下来。

  李可乐在外人看来,也做成了一些,也做对了一些,做不成了一些,做错了一些,但结局还是好的,可是在李可乐本人的心理,恐怕连那结局都不能尽如人意

  当他需要钱和桑青青在一起的时候,他要那么的吹牛撞骗,当他有了钱,桑青青却又有了新的高枝,当他决定用自己的钱办点好事的时候,却在办了一半时倾家荡产,当他觉得自己再也没有可以留恋的时候,康红却横空出世让他对世界再也不肯离开,但命运却捉弄人一般再次将康红带走了,李可乐却短暂的成为了拯救学生老师的英雄,可是他对自己的麻醉醒来之后才更痛的明白一切都没有了,自己却还无法离开,上天再次将康红起死回生,让他已经死去的心活了过来,但却用一个十年徒刑让他又死过去一次,最后再来告诉他这一切是一个玩笑而已,结果他和康红在一起了,而那个宁愿手被砍掉也不肯放开的桑青青永远也回不来了,倒是甄美美一次次坦荡荡的面对李可乐让他觉得有一种真实感觉

  被刺痛的倒地翻滚,却没有办法改变任何一点,甚至没有办法让自己痛的稍微轻一点,这种无力感更甚于《李可乐抗拆记》中九儿死的时候。

  :李承鹏的小说充满了小成本情景喜剧特点,为每个人都只准备了一幅面具,用一惊一乍的死活来说明这世界虽然就是这么充满负能量倒是偶尔也会有让人惊喜的安慰,虽然这份小概率不可能落在你我头上。

  小说两星半,对李承鹏的钦佩加半星,为自己被戳中加一星。

  《李可乐寻人记》读后感(三):我只是喜欢地震之后的故事

  其实这本书的前半截没什么意思,打情骂俏的背后,只是在交代一个纠结的背景:李可乐和他周围的这些人。

  于是前100多页看了差不多三四天。

  一直到李可乐落魄之后。

  康红一如既往,不,变本加厉的欺负可乐,欢喜冤家范儿越来越浓。

  这不是最重要的。

  重要的是地震,是的,李可乐获救之后返回救康红,和被关之后当着“洪警官”的表白,让我一大老爷们在离家3000多里的外地,大半夜的无语凝噎。

  很多人觉得很好笑吧,多陈旧的爱情桥段。也许是因为心中还相信爱情吧。我已经30岁了,难能可贵

  最后谁能告诉我康红他爹到底是谁?

  我看书太快许多细节记不住了,这个人首先是个中年人,其次,是李可乐和庄亦归都认识的。

  OK,完毕。

  《李可乐寻人记》读后感(四):两个李可乐,同样的李承鹏——我读“李可乐”两部曲

  不得不说,近来,喜欢上李承鹏的小说了。

  李承鹏的小说妙。妙就妙在其中的每一个人,每一件物品,甚至每一种意念都有所安排,绝无赘笔,这种大布局的细安排,绝非一般小说作家可为。拿《寻人记》中的提琴箱子来说,很难想到那里面竟会有庄亦归的玉镯。比如可乐的母亲想卖箱子的意念,又很难想到会跟可乐与庄亦归相认有必然关联。这就宛如李承鹏先生在小说中举过的一个例子一样:李可乐的妈妈有这样一种说话的本事,她可以从任何一件事情开始,最后一定可以绕回李可乐的爸爸结尾。所以这样的小说,有悬疑,有曲折,有照应,所以好看

  李可乐两部曲无疑都是好看的,但在内容结构上却有着很大的不同

  就说结局。《抗拆记》的结局是不可料想的——谁知道菜刀妹竟然是唐听山的女儿呢?而《寻人记》的结局,则在前面的铺垫和结构的细腻中,我们已经可以察觉并且料想,李可乐其人必然与那位庄亦归有着千丝万缕联系。所以对他是“龟孙子”的结尾,我们并不感到意外。唯一诧异的是,结尾康红父亲出现。即便到了《抗拆记》中,李承鹏还是没能交代这个人到底是何方神圣。唯一知道的是康红的爸爸并不姓康,而且李可乐见到此人以后立刻想到康红“是什么居心,难道发生的好多事情,其实和我想象的并不一样。”

  所以李承鹏在新版的序言中说自己写的是一个悲剧,很有可能指此。康红的陪伴,共患难,或者成为一种秀。而真挚的爱情,或者可能是一个巨大谎言。值得一说的是《寻人记》中的李可乐和《抗拆记》中的李可乐并非是同一个人。在《抗拆记》中早已交代清楚。“他也李可乐,我也李可乐,可他(《寻人记》的主角)远去的是背景,我(《抗拆记》的主角)远去的只有背影。”《寻人记》中李可乐的结局,在《抗拆记》里交代得清楚:当年的都市小混混早已成为了庄亦归的孙子,并发生了质变。而康红,那位迷一样的康红,去了索马里,不知所踪。灵魂丢失,所爱弃去,作为个人来说,还有什么是比这是更大的悲剧吗?无钱族处处受到有钱人的白眼,刑侦队大队长竟然可以和匪徒一家,县长不作为,小混混得上位,作为社会而言,又有什么是更大的悲剧呢?所以李承鹏不无遗憾地说:“本想写一个悲剧,大家却看成喜剧。这多悲剧。”

  其实这也无怪大家,谁让小说中有那么多的无厘头、黑色幽默以及蒙太奇的艺术?而这正是李承鹏现代主义手法所在——现代主义手法中的黑色幽默和世俗无耻指责看起来很像,但就如巧克力和牛粪看起来差不多,实质却迥乎不同。

  《李可乐抗拆记》则在现代主义之外,又多了几分现实主义的色彩。在两者结合这一方面来说,《抗拆记》不能不说是当中的杰作。《抗拆记》根植于民生中的抗拆问题,把许多社会问题(比如唐福珍自焚,比如上访当做神经病而入狱的事情)具象化,而又加以夸张。对人物敢于丑的描写,对美的事实敢于毁灭。李可乐失掉一只眼,菜刀妹失掉了全部的记忆。宛如《神雕侠侣》,天残地缺。间或有些幽默之因子,又让人欲哭不能,欲笑不得。

  李可乐《寻人记》和《抗拆记》两者虽然风格相近,但侧重不同,前者悲凉,后者沉重。但,两本书的后面站着的却是同一个李承鹏,有几分坏笑,有几分忧心,有几分惆怅。在《抗拆记》的新书发布会上,李承鹏表示:“一个作者要用普通的文体来表达描述当下社会,你不能回避当下社会,因为我们作协的同志们总是关在屋子里不是写帝王将相就是写风花雪月,就向我的老乡郭敬明先生,他写的那种儿童文学我就不会写。”

  诚哉斯言!近年来,有关历史校园乡村题材的小说风靡,市面上已经很少见到能扎根于社会生态,扎根于最新近的人民热点境况的小说。李承鹏先生的“李可乐”两部曲无疑为小说的创作打开了一个突破口——时尚也可以现实,悲惨也可以美丽

  当然的一点,那便是:对良心忠诚

  《李可乐寻人记》读后感(五):一本非专业作家写的书

  因为关注了李承鹏的微博,所以买了这本书。由于曾经做过一小段时间足球记者,所以尽管没见过李承鹏,但是对此人并不陌生,更是因为原报社某足球女记者与李承鹏的一段绯闻,而记住了李承鹏。以足球记者身份说,李承鹏足球跑的不错评论也很到位和犀利。但回到这本书,个人觉得有些失望。身为北京人,我喜欢北京人的那种贫而不滥,贫的有创意,有深意,有生活。而这本书的贫实在是脱离生活,而且有些故意从网络上找些段子堆砌的嫌疑,并且,贫也是要有度数,有段数的,不是事事贫,时时贫,拿谁都能开贫。因此就“贫”来说,实在能看出作者的确不是北京人。

  关于这本书的内容,个人认为也稍显脱离实际,一段大学生创业经历,一段和空姐的爱情(其中夹杂着寻孙子),一段和警察的爱情(其中夹杂着建希望小学),一段抗震救灾的经过。其实每段故事得都来源于现实,但是作者某些表现手法上却感觉并不实际,让人看了感觉没有共鸣。此外,作者想表达“每个人都在寻找,其实找来找去,都是在找自己。。。”的意义。通过找船王孙子,最后自己确是船王孙子这件事来佐证这句话,但是实际上并没有给人留下很深刻思考,只是直白的将这句话告诉给了读者,这就是大家和杂家的区别。一个文学大家,却是深入浅出,通常用一件很普通的事情让读者明白一个很深刻的道理,而一个杂家(我一直认为做过记者的人都是杂家)自认为了解很多领域行业,但是却只是领会其表皮。不过,如果你无聊到实在没事情做的时候,看看这本书倒是也能killing time,如此而已。

  《李可乐寻人记》读后感(六):看到大眼扉页的照片,我便惴惴不安

  我开豆瓣已五年有余,常年自诩2b青年的我之前一共写过两篇书评。这次实在忍不住来写这篇还是用来吐槽。

  这本书购于一一年圣诞节,当时我刚辞职,买了很多书来消遣。交代上述内容,重点不是圣诞节,也不是辞职,更不是故弄玄虚的很多书,而是时间点。这本书已经被我拖了半年,今天中午才看完。这实在不是我看书的风格,每每我买来一本新书,总是假装文艺,很快看完,好出去卖弄。这次实在不成,我忍着恶心看了几次,总是承受不住又将这书放下,实在是看不下去,想老子花了25大元,半途而废可惜,不得不忍着剧痛,把书读完。

  不得不说,大眼其实还是骂骂足球,或者在博客上做做公知就好,写小说就算了。当初买这本书时,我竟还一时蛋疼买了李可乐系列。这两本竟然统一在扉页摆着大眼的巨幅彩照,且大眼均统一搔首弄姿,让人蛋疼不已。我不禁好奇,大眼这是准备走偶像派吗,都一把年纪了……卷尾还有李可乐语录,我深深为大眼的自恋精神所折服。

  书中的起承转合一塌糊涂,故事情节走向有严重的拖沓感,人物多,又搂不过来,生搬硬套的情节让人难以忍受。我向来心地善良得过且过凡事总是想着尽量从安抚立场出发,不能治病救人但也不落井下石。所以看到多么恶劣东西都是给个三星了事。这本书不成了,给两星……

  着实惴惴不安!!!

  《李可乐寻人记》读后感(七):找寻遗失的美好

  李大眼的作品总是让我爱不释手。说来惭愧,知道李大眼这号大人物,还真不是媒体或者网络的作用,是从一同事的口中,这同事为一足球爱好者,最喜欢看李大眼新浪博客的各种杂评,很是刺激。言谈中总是不由自主地说出李大眼的名号,后来也就把我介绍入会了。

  从李辛辣幽默的杂评中,我也得出一个结论中国根本不乏有良知知识分子,但有良知又能说出口的知识分子不多,有良知又能说出口还是名人的知识分子就更是凤毛麟角众所周知,名人都爱惜自己的名誉,往往都最会与媒体打太极,好像和谁都一家人似的。这样的老好人身上你看不到社会真实的影子,因为各个方面都有媒体的镁光灯在闪。反而最是那些日常与媒体接触无多的沉下来的知识分子,更能代表这个社会发展人类思维产生的影响。

  《李可乐抗拆记》那本书是讽刺中国的抗拆现实的,对来很是解气。这本《李可乐寻人记》说是它的前传,也不过是找一个由头罢了,真正要表达的乃是目前社会之现状。人与人之间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谋财害命,社会人情的冷暖、官场的阿谀奉承和溜须拍马,和背后的暗箱操作,作者并没有去直白和苍白地描述,而是通过戏剧化的情节、幽默化的语言、夸张化的想象和让人难以想象的巧合以及人与人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多侧面、多角度描述出了为官者与围观者、城管与城关人民之间存在的矛盾与联系。虽不无夸张之处,但反映的问题却是社会本就存在的。这本书比抗拆记的字数要多,文中最难忘的是讲述地震的故事和农村儿童教育的问题。

  学生时代,没有机会去接触社会,去了解人间冷暖,对社会的了解不仅片面,还总是抱着美好的愿望。我一直很纳闷一个问题:大学里,为什么就没有几个老师告诉我们社会的真相?即使有所谓社会学的课程,也是照本宣科,根本都是些跟社会脱节的理论。老师们,每每总是说“学无止境”,但还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说,我一直觉得,这个所谓的行万里路定是让我们到社会去走一遭,去亲身接触社会的一切,好的或者坏的。总之,要亲历才能有切身感受。看寻人记便有这种感觉。文中主人翁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大学毕业生,虽有小才,也不得不在社会上凭借自己的努力拼打生活着,只有真正经历风雨之后,我们才能看清身前身后的路。当然,未必有彩虹。

  正如作者所说,我们每个人一生都在寻找。寻人、寻物、寻找梦想、寻找感情、寻找回忆、寻找。。。。。。当我们无可寻找的时候,我们需要找回自己。生命中,我们失去了不愿失去的东西时,我们在努力寻找,哪怕是青山绿水踏遍,总要试图去找回。有时候,有些人和事出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没有珍惜,直到失去后才发现已来不及。聪明的人从来都不会祈求上天给他一次重新来过的机会,而是日夜兼程,去寻找失去的那个人。

  作为人,我们需要寻找的太多,哪怕是穷此一生,恐也难全部找回。比如记忆,比如童年,比如离世的亲人,比如失去的感情。作为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是不是也有些东西需要寻找呢?我们总会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迷惑,被带进一个莫名的森林,没有路,更没有路标,附近野兽出没,没有半点人气,而你独身一人,没有伙伴,你将如何呢?你会想到自己被孤立了,被软禁了,身边没有任何可以利用东西,你将如何呢?你不要忘记自己也是动物这个本质就行了,我们太早脱离了自然,太早离开了同类,只要你勇敢地大吼一声,总是凶猛怪兽,或者也会退避三舍吧?只是当你一个人面对洪水猛兽的时候,你敢吗?你敢冲破自己的心理底线去寻找那个真实的自我吗?你敢不顾后果地去找回自己失去的最宝贵的东西吗?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丢失了自己最宝贵的一件东西。有人丢了诚信,有人丢失了亲情,有人丢失了婚姻,有人完全丢失了自己。你要找回吗?那么现在就要开始了。

  《李可乐寻人记》读后感(八):李可乐寻人记。

  李可乐寻人记

  作者:李承鹏

  类型:都市小说

  剧情:8分 文笔:10分 形象刻画:10分

  总评:9.3分

  简评:我估计此书是今年评分最高的一本,毕竟2013年行将来临,当然前提是我们能安然度过世界末日。既然末日都一步一步结结实实地迈过来了,我怎能那么残酷地去评分呢?当然是放宽标准,你好我好大家好,毕竟,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前面都是些扯话,各位就权当什么都没发生,什么都没看到,现在进入正题。

  虽说我确实多多少少放宽了标准,就如年初给了《汽车总动员2》一个10分一样,但我是真的挺喜欢这本《李可乐寻人记》,这书很对我胃口。我看的是再版《李》,删去了许多内容,而出于好奇,我在网上寻到原版粗略浏览了下。以个人观点来看,还是再版更好。本书是以黑色幽默的风格进行写作,可再怎么黑,你也不能黑到毫无逻辑离谱到令人发指,把白人一抹黑铸就非洲人,所以再版删去的那些内容是极为恰当合适的,让书从整体上更具可读性,好歹符合常识。如果我看的是原版,分数一定不会那么高。《李》的剧情并不能说多么富有新意多么出彩,不过我对此类书籍接触不多,尚且极具新鲜感。李大眼卖弄文字的功夫可谓如火纯清,各种段子让人拍着桌子就说奇了,还能这样写,就算剥去书的剧情,光是看大眼的文字其实也是件极为好玩的事情,而将剧情与文字合二为一,造成的结果就是某些情节令你捧腹到难以自已。本书的人物刻画相当到位,主人公及其身边的人物个性鲜明,独具特色,初读便给人留下极深的印象,像杜丘这家伙我就特喜欢,傻里傻气又极讲义气,甚而连狗狗袜子都活灵活现,讨人喜爱,只是那只特蕾莎生下狗娃的事似乎作者忘提了,不知原版里有无?

  《李可乐寻人记》读后感(九):李可乐那些事2

  《寻人记》本来是写在《抗拆记》之前的,是我购买和阅读顺序有问题。看完《寻人记》我得到的结论居然是“男人要娶自己消费得起的女人”。我理解的消费得起就是如果男人的收入只能贷款买经济适用房,那么要住汤臣一品的女人就是消费不起的;如果男人的收入能够养一辆夏利,那么总想坐兰博基尼的女人就是消费不起的;如果男人的收入买下高仿LV绰绰有余,那么总想换有真正身份证的正品的女人就是消费不起的。我很奇怪,我不是男人,得出这样结论太违背我的性别思维方式了。但是,我的的确确有这样的想法。

  有个自称大人的人教育我讲:爱情不光是下半身和钱的事。我原谅他喝多了且不太了解我。我相信爱情,我知道选择了爱情不仅选择风花雪月,也选择了责任和很多现实的东西,但是如果没有下半身和钱这么现实问题维系这份关系,柏拉图式的爱情能天长地久而不风雨飘摇?我本是一个文艺且感性的人,但是面对生活的时候,还是现实一点儿的好。如果我是一个有钱人,跟我在一起的那个人说其实他一点儿也不爱钱,这话说在偶像剧里还行,说在现实生活中我都想抽人。

  《寻人记》看下来温情一点儿,所以有这么几天我有点儿欲罢不能,基本上造成了我睡眠不足。作者别的书,我还会不会看,现在我也不知道,看心情吧!

  《李可乐寻人记》读后感(十):李可乐寻人记

  诙谐幽默

  在这浮华的社会,很多人为社会的名利和他人的美丽外表所吸引,认为那些才是自己所追求的东西,才是实现自我的载体,却到头来丢失了原本的坚持,丢失了自我

  书中青青年轻漂亮,虽然爱慕虚荣,但最初也有对自爱的坚持

  但纵使李可乐对她百般好,最终她还是为了自己虚无的明星梦抛弃他,奔赴北京

  受伤之后再回来时,李可乐已经找到了自己的真爱,而青青也因为自责及羞愧没有再找可乐,而是将就地嫁给了机场的包车司机

  这让我想起北京遇上西雅图

  汤唯饰演的女主角先是被大款保养,享受人间奢华,而后遇到愿为她跑几条街买豆浆油条的平凡男,却也感动地放弃荣华富贵,为真爱甘愿柴米油盐酱醋茶

  试想如果青青遇到的人能够在时间上调换,恐怕也会和可乐幸福美满的在一起吧

  所以说幸福的婚姻,是要在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人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