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格外》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格外》读后感10篇

2018-03-06 21:1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格外》读后感10篇

  《格外》是一本由李一格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33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格外》读后感(一):格外

  北京四中道元实验班----一个专门培养杰出创新人才的实验班,2010年第一届,李一格有资格而且有幸成为了其中一员。梦想在这里飞翔---一棵优秀的幼苗在实验班这片沃土里蓬勃成长…….

  她---李一格,一位17岁的高中生,已头顶一些炫目的光环经历过一些人生丰富。李一格,是北京四中模拟联合国协会秘书长……是别具一格主持人,也是自成一格的小作家同时也出国门走过一些的路、见过不少的人,及至现在出书《格外》。

  17岁的高中生李一格,是什么令她如此优秀?读读《格外》这本书,也许你可以从中获得一些答案。一格在文中提到,爸爸总是创造一切机会,让她打小就在人稠广众的集体之中发言、说话、总结,久而久之,一格自然形成了说话的谈定和大气。二年级开始,爸爸开始鼓动女儿“写点儿”,从那时开始写《格格日记》到现在。坚持心中的梦想,认真努力,在众多优秀学生脱颖而出,通过重重考核进入北京四中道元实验班。现在经验丰富的淡定优雅小主持,文笔优美大气的小作家,才能突出领导者……实与父母智慧启蒙,自身的努力密不可分!有谁知道,一格的优秀凝集了父母多少心血和她自己辛勤努力?这使得我有了一个深刻认识:优秀和努力分不开。只有努力,才有可能优秀。而一格父母自由开放专注的教养历程也令我对自己如何教养孩子产生了一些新思考

  《格外》是李一格的诗歌散文集,包括“意外”、“身外”、“窗外”、“课外”、“言外”五个部分。在里面作者书写自己的学习生活经历、游记印象活动花絮。带着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抒写一份大气情怀,让人从中感受勇敢、担当、责任、热诚、积极思考和蓬勃向上。----这是一个给人以正能量生命。李一格的同龄人来读读,或许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奋发的力量

  《格外》读来,我至欣赏那些纯粹的小散文,从这些小散文当中我读到了一格的文学才情,看见其知识积累之丰富,思想之具一定深度,令到我这个成年人相当佩服!

  李一格与众多同龄人相比的确格外优秀。不过通过这本书我敢肯定地告诉你,李一格的格外优秀,只是因为她格外努力。

  《格外》读后感(二):忍痛割爱

  昨日刚拜读过一格的《格外》,很喜欢里面一首诗,叫一po春色还是一bo春色(好像是春色吧,还是春什么,抱歉太激动,有些记不清了)。写的很有文化,用词清丽脱俗,胜过纳兰董桥。句式工整有节奏,比李白苏轼洒脱,比长江黄河奔腾,比领导发言排比。好多字我都不认识,查字典查得挺辛苦,但是值得。我很佩服她,小小年纪有这么多经历和感悟,用眼睛仔细体察身边容易忽视且稍纵即逝的美,并有能力将其转化为那样富有诗意与哲思的珠玉文字实在难能可贵。我不禁想起于丹老师一句话:“一格的《格外》,值得好好读读。”读过《格外》,顿觉所言非虚。我很崇拜于丹老师。在当今中国良莠不齐学术界,于丹老师一枝独秀异军突起,扛起了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大旗。她用通俗浅近的语言,娓娓道出所谓的“封建礼教”的温情,在我们失意困苦时刻,给予我们无尽的温暖启迪。合上《格外》的书页,我既有唏嘘,也有感慨。不夸张地说,我的眼睛湿润了,因为我看到黑暗混沌中闪烁着的星点希望。我看到了中国的未来,看到了于丹老师后继有人

  我看到之前的评论,大都无聊居心叵测。在这里我不想批评什么人,因为豆瓣是个供文化人讨论交流地方。这个文化不只指的是知识,还有心态。大多数人都能摆正心态给予客观评价,某些人不知道什么原因点了个没有评论的一颗星,一眼便知出于恶意。那么,我想说,你们在自己的羊肠小径上越走越远,离《格外》也越来越远,或者说,你们也成了“格外”——格调之外。这种经典摆在你们面前,你们看不懂了。岂不闻“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你们,就像下士;你们这种行为,就像大笑。

  其实,经过这几天的阅读,我感觉《格外》是有深意的,不是随便就可以看懂的。既然如此,豆瓣评分如果太高,此书必将畅销,引起“快餐式阅读”的风潮,没几个人会踏下心来品读其中的精心和情怀,一格一番苦心也将付之东流。我真爱《格外》,这种爱几乎是说不出的。可是,请原谅我忍痛给它打一颗星。因为我不想让它一夜成名而又很快过气,我想让它成为经典,供后世百代中学生瞻仰学习感悟,薪火相传。为此,我不得不这样做。

  好,不要再说了罢;要落泪了,真喜欢《格外》!

  《格外》读后感(三):有格调,却不“格外”

  一星因为人民大学出版社的诸位刷评价的编辑,作者的死忠亲友团以及僵尸粉。你们恶心到我了。

  ————————————————

  今日凌晨我大概花了一个小时细细看完了凤凰网上《格外》的书摘。原想着是否如今出国都要先出书,出书是否都要让“腰封小王子”,“腰封小公主”们先推荐一番,所以对此书并不抱有太多好感。但为了避免偏见,最终还是耐心地读一读。这里不搞人身攻击,不搞恶意差评,平心而论,这本书大概在我心目中有三星半左右。有格调,却离书名“格外”仍有一定的距离

  文笔上的功夫并无什么可说,实在盛名难副,平淡无味没什么嚼头;但与此同时能避免同龄人辞藻堆砌的习惯,算很不容易。真正抓住我注意力的是作者的性格——大概用“圆融”和“达观”来形容再合适不过了。作者的名字我觉得很大气,总能让我想起“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人如其名,作者本人的经历和知识也多从和他人的人际交往关系中来,猜想因为家境优渥,平常接触的机会和人自是不凡,言行之间大概也能自成一派风格。这些经历给她个人带来的财富是无限的——人情练达皆文章,估计这句话作者懂得比别人要多。与此同时,贵在她能接地气,虽然书里“xx项目”“xx论坛”“xx大学”“xx基金会”“xx主持人”“xx名人”等nametags占了一半篇幅,文辞之间平易近人语气并不让人觉得有虚浮炫耀之意。再者这本书的内容并不像宣传文案里那样有成功学之嫌,作者把自己位置摆得很微妙——比正常人高那么一点,比起书里列位的名人而言却又相对的低。像一名学习者,很虚心,所以不招人讨厌。总的来说,这本书的价值对于读者各异,就我而言并没有什么文学价值和指导价值,因我也没有相似的栽培环境和那么多近水楼台的好机会;对于一些望女成凤父母而言,它说不定是很好的一剂肾上腺素。

  说完了这本书的“格调”,就来说说为什么没有达到“格外”的水准。其实很容易就能发现,有格调却没写出大格局的原因,一是因为作者年龄有限,二是因为毕竟是体制内培植的花朵,被娇惯保护得太严重简而言之,不出格,是因为说得多想得少,大概人生没看到过什么阴暗,至此还没受过什么挫折,脚没有踩到地上;再猜一把,作者把大部分时间花在了说(主持,策划)和其它人际交往上,实打实的真东西读得太少,脑子里缺少想法。难得跳出箱子来写一些超脱的“意”,也是烂俗无比的高中生作文旋律,还不如退回来看一点小情小调有趣。我挺羡慕作者从始至终都乐呵呵的态度,被社会,家庭学校朋友保护得很好,又一贯优秀符合既得利益者的心态。故在这里我看不到一点思维碰撞出来的火花,除了赞扬,歌颂就是呼吁,毫无一丝新意。作者日后很有可能会凭借着自己的资源和现有平台一直在体制内一帆风顺,却并不适合当一名作家。写作是对自我的反省,是拷问,是毁灭再塑造的过程,作者连前者是什么都不甚了解,大概也了解不了写作。再怎么风格清新的描写,缺了灵魂说到底都是絮絮叨叨的自我陈述,不管是辉煌的经历还是平白的故事,都让人觉得味如嚼蜡,无趣之极。

  如果“格”是横纵法式,格外,说到底就是打破规则超脱束缚的探究心。作者怎么说都是未出格的姑娘,谈格外,大概缺乏的是那么一点时间的历练。

  但如果作者出书真的只是为了出国呢?那我岂不自作多情了。

  实诚地评了评这本《格外》。各位读罢笑笑便了。

  Feb 11, 2013

  《格外》读后感(四):年轻人独具一格精彩人生

  年轻一代不应在喧嚣的社会,浮躁时代随波逐流。我们希望社会中能涌现出更多这样不名一格的年轻人,去演绎出他们独具一格的精彩人生。

  作者在文章中的所感所思,自然源于她丰富的知识和经历 ,而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学习环境更是不可或缺的,但若没有她的勤勉、笃思,绝不会有这样令人惊喜作品。 书中清新的行文、旷达的笔触,传递出的不仅是作者的开朗乐观,更有与年龄不相称的思想积淀出的厚重。 我觉得这本书不仅能对同龄人有所助益,而且在作者的家庭教育方面也有值得家长借鉴的地方,建议大家有机会都读一读。 期待一格以后能有更多格高意远的作品。(还是希望大家至少读过几十页之后再来发表意见。 喜欢人身攻击的同学请移步别处,而不是在写书评的地方发表你对作者的偏见。)

  《格外》读后感(五):格子之外

  虽然我们被教育“让孩子自由发展”,但是真的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还是难得一见;我们嘴上说“只要健康快乐就行”,但在看到孩子不尽如人意成绩单时还是会长吁短叹;我们告诉自己“不要把孩子与别人比较”,但在看到那些阳光向上表现突出的孩子时还是会艳羡不已……作为家长,我们就是这样矛盾着。在我们心里,孩子的快乐与优秀似乎并不可兼得。如果你读过李一格写的这本《格外》,那么我想你会明白,一直以来,错误的只是你的观念,快乐与优秀本来就可以同在。

  李一格,北京四中模拟联合国协会秘书长、第八届国际顾拜旦青年论坛活动策划、志愿者队长、曾任北京四中团支书、首师大附中班长、中关村三小少先队大队长、舞蹈团团长。够优秀了吧?她会是个书呆子吗?《格外》能够告诉你,她不仅不是一个书呆子,反而是感到自由和快乐,仍然不失小孩子心性儿的健康少女一枚。

  《格外》收录了李一格的四十五篇文章,被分为“意外”、“身外”、“窗外”、“课外”和“言外”五个章节,几乎可以从每一个侧面来展示李一格的思想,而我们作为家长,也可以从这些文章中看到一个立体的李一格,看到一个优秀的孩子究竟有着怎样的心路和对于这世界的感受与认知

  一格不是一个活在“优秀生”套子里的人,而是一个因为不拘一格而别具一格的人,她走过很多地方见过很多人,读过很多书写过很多文,听过很多的言论说过很多的故事……我想,这正是她能够成为一个“优秀生”的根本原因。

  家长读这本书,更多的应该是读出李一格身后所接受的家庭教育,虽然其中只收录了写自己父母的各一篇文章,但就是在这两篇文章中,我们就可以读出父亲的开放轻松母亲温柔通情之处,他们似乎从来没有用“优秀”来要求自己的孩子,更大意义上是给予孩子更大的自由和空间。他们带她去自己力所能及广阔天地,只负责带领,然后全部交由李一格自己。

  孩子们读这本书,要读的就很多了。所谓“优秀”就是指全方位的发展和出色,这些都值得我们的孩子阅读并思考。不可能每一个孩子都成长为李一格这样的人,那样也就没有了所谓的别具一格。但是,我们的孩子可以通过阅读《格外》来了解这么一个女孩,来为这样一个女孩的文章感动或者思考,或许,在合上这本书之后,他们会想想“我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那么对我们的孩子来说,有这样的思考发生,《格外》就是一本好书了!

  《格外》读后感(六):不一样的十七岁

  之所以看这本书有两方面原因,一则我的十七岁已经过去并且除了熬在热烘烘的高三教室里埋头苦读为了高考而奋斗再不记得有其他回忆这样的十七岁实在乏善可陈,所以想看看别人不一样的十七岁借此缅怀一下。二则看到这本书的小作者李一格以十七岁之龄就可以有这么多的让同龄人羡慕的经历和成功,也想为未来做个打算,虽然离我的下一代长到十七岁还得个二十余年的路程,但是未雨绸缪一下未尝不可。于是怀着这种可谓是有着充分功利心目的的方式我翻开这本书。

  其实我觉得不能把这本书当做一本严格的文学作品来看,对于十七岁的女孩儿来讲她只是真实的把她这些年来的经历用她最自然的笔触和文字描绘出来,无非是想要讲述一个关于叫做李一格的女孩儿的故事,所以我们只要拿出平常心来读这些文字,就会发现里面甚至有许多闪光点,走过了比李一格要远的路,再回首看这些也许不觉得有什么,但是如果处在同样的十七岁的年龄下,未必就能够达到李一格的这种水平。这本《格外》分为五个章节,意外、身外、窗外、课外和言外,都应和了书名的格外之外,这个外讲的特别好,中国古人云格物致知,在一切之外抛却一些固有的世俗之见去看待问题往往会有另一番领域的见地。从李一格的经历和生活片段的描绘上,我看到一个生活丰富多样的小姑娘的至少四分之一的人生,不同于同龄大部分的高中生,她在积极的展现自己的才华和身上的闪光点,成为一个某种程度上“超越”了同龄人的女孩儿,如果我是这样的一个女孩儿,我想我会不可避免的感到骄傲甚至多了一种傲气,可是在李一格的文字当中我没有看到这种原本是自然的骄傲,相反是淡定平凡的。她积极参与社团活动,在学校各方面活动都表现突出并且优秀,尤其是做主持的经历更是丰富,这让我想起我高中时候也做过一次主持,面对台下乌压压一片的人头和嗡嗡声,那种现场的紧张害怕忘词儿的心理即使放到现在我仍然记得很清晰,那种体验难得又是一种收获。而李一格在这方面兴趣使然也是她能力的一种体现,这种能力实际上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具备都可以做得好,所以在这方面我对这个小姑娘又羡慕又敬佩。

  我想我没有权利对李一格的这种生活和选择做出评判,是否合适,我们都说要在学业和校园活动中寻找平衡点,不能在一方过度而让另一方受到影响。李一格的生活经历是属于她自己独有的一份经历不可复制不可临摹,我看到她生活中的开怀和放松。每个人的十七岁只有一次,善待这个唯一一次,李一格的方式是她的,而我们也有属于自己的那个方式。

  《格外》读后感(七):守望美丽

  有人说一格有很多人捧有很多贵人相助,我从小学认识,慢慢了解她,发现书里快乐与乐观都是痛苦积攒起来的,小学风云全校,爱她的恨她从没减少,但是流言怎么多她都清清白白,就像书里一篇我最喜欢的《有女如荼》,她就是荼,潇潇洒洒如风如水,又很多时候让人琢磨不透,觉得太厉害太冷。一格有多面优美和帅气,性格让人着迷。我现在还记得她在小学主持合唱节和运动会,我当时就想这女生不一般,将来绝对是大明星。想必她现在是学生第一主持人,貌似文学和其它方面也有无限可能。她努力,不足为外人道。她不容易被人轻易读懂,望能惺惺相惜的朋友真诚待《格外》,诚实看一格。在外地得知她出书了,赶紧去书店买一本,深夜读完。一格,小学不敢和你说一句话,默默在三小中关村部关注你。几年不见,但见字如人。珍重,守望你不变的天真和美丽。 之颖

  《格外》读后感(八):另一种格外的九零后

  另一种人生方式,另一种格外的九零后。看到九零后的朝气、积极阳光进取、成熟思索……佩服。

  很喜欢里面的纯美“心湖”:曾幻想一个仙境,真切也好虚幻也罢,只要能让我重拾如玉般洁澄澈的梦;曾愿望一种生活,轰轰烈烈也好宁静致远更佳,只要能让生命的旅程风光无限;曾憧憬一面“海湖”,是我太贪恋大海的浩然之气,还是更眷顾湖泊的光而不耀呢?

  ……不语中近处的湖水以沁人心脾的芳香对我召唤,我已驻足在霭霭茫茫的纳木错湖前。我不知上天何以赐予这湖以独有的颜色,那蓝不浓不烈,不浅不淡,不陈不颓,不惊不艳。藏语中“错”是湖的意思。历史记载曾说,纳木错湖像蓝天降到地面。所以当地藏族人民叫它“腾格里海”,意思是“天湖”。一时间,我不知该仰视还是俯视了。仰视中,湖在向远方尽情蔓延,粼粼闪烁着。俯视呢,她就那样亲昵地拥抱我的双脚,清亮之感瞬时淹没我心。

  …………

  《格外》读后感(九):世界是小的,心是大的

  李一格,一个18岁的小女孩,她说:“我很小,但我有想法。”多好的一句话,有多少人有想法,但却不说,或者不想说,或者说不出来。可李一格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用文字述说。

  《格外》是她的近两年文字的六分之一,她父亲这样说。可见,近两年的时间里,李一格写下多少文字啊!这让我,一个母亲更加佩服这个才华横溢的小女孩了。当众多中学生沉浸在虚拟游戏中虚度人生的时候,李一格却在自己的人生中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

  坚持用笔记录生活,16岁,17岁,18岁,一个女孩子,她的头脑里怎么能有那么深邃的思想?是读书多,还是参加的社会活动多?是家庭教育好?我想有这些原因,但更主要的是她自己的努力,她自己的善于思考。比如《屁股都做烂了》一篇文章里,对孩子学琴的思考,比如《夜色地坛》中对史铁生的怀念,比如《爸爸的字》中,父女之间纸条、短信的交流。哪一篇不是思考后的结晶?

  能坚持笔耕,把所经历的,所思记录下来,坚持做下去,这需要毅力。有多少人这样想着,但却没有实践,于是很多好想法都随着平淡的日子消逝了,后悔莫及。李一格,留下文字的足迹已经成为习惯。这是我读《格外》这本书最大的感受。从2006年开通自己的博客以来,也在坚持写作,写教育教学方面的文章,写生活随笔,写诗歌,写书评,不为别的,只为记录生活,充实生活。

  40多岁,读18岁的女孩的书,能从中受到感染,得到启发,足以看出李一格的与众不同。

  “作家”这个让人望尘莫及的职业越发的平民化,很多写手都出书了。虽然出书现在已经不是什么难事了,不过如果你的文字很烂,书即使出来了,读的人也撇嘴,好书还是以内容取胜的。内容重于形式,这个我们都懂。

  《格外》读后感(十):别具一格的青春唤醒青春的正能量

  第一次见到李一格这个名字是在《赢在中学》那本书里,尽管那本书中的孩子都非常的了不起我还是对主持了得的女孩印象很深。拿到《格外》这本书我并不吃惊,这样优秀的孩子能出书一切都在预料之中。应该算是一本散文集吧,初读它的时候就感到震撼了。散文不同于小说,文随情动,一切都是真实的感情流露。不禁想问这真是一个十七岁女孩的文笔吗?这真是一个十七岁女孩的内心世界吗?很多文字竟是我用心品味才能领悟的,那种深度,那份灵慧,竟是许多成年人都无法达到的。

  一格是一个非凡的女孩,我当初收这本书的初衷是希望一格的文字能穿透纸页,让正能量感染到正在成长的女儿。但显然文字的深度是一个小学生无法读懂的。这个女孩不仅仅有着非常丰富的成长经历,并且她能敏捷的捕捉到生活中某个片段并将其放大,以超人的智慧参透许多人生的哲理,积累感受并不断的成长。《格外》这个名字本身就让人觉得超凡脱俗,书中的五个章节意外、身外、窗外、课外、言外丰富到让我越发的意外。

  书中有亲情、友情也有爱情,书中有一格的经历和经历中的思索。看着看着我不禁在想自己十七岁那时候都干什么了?这九零后真是让人刮目相看啊!这个女孩很有才情,读着读着感觉一格的生活真是诗情画意,一格的内心世界真是广阔无边。一个清秀优雅的女孩,一颗豪迈大气的心。

  一格的书中提及许多人,有父母有老师有朋友还有名人,但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一格父母,尤其是与爸爸的特殊的文字交流。这个女孩才情出众,正是许多父母期待的榜样。作为成年人在读到一格的文字时我多少对自己的少年时代有些遗憾,所以很希望更多的青少年能有机会读一读一格的书。一格的经历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有的,但她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的确能够触动我们的内心,带给你的并不仅仅是启发,它能够唤醒你内心沉睡着的某种能量,为自己生动的青春而努。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格外》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