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小脚与西服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小脚与西服读后感10篇

2018-03-06 21:2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小脚与西服读后感10篇

  《小脚与西服》是一本由[美]张邦梅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2017-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小脚与西服》读后感(一):女人勇气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滟影 /在我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沈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烂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萧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这是大家熟知的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那个康桥,正是当时徐志摩读书的地方,在那里,他接受到了新的文化的熏陶,同时成为了一个融合了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的现代诗人,我们在他的是诗歌中,享受到的是浪漫,是充满情意绵绵的丝丝春风

  《小脚与西服》读后感(二):张幼仪的伟大失败

  文/文小妖

  提到徐志摩,抛开他在文学方面的才情,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怕就是他与张幼仪、林徽因和陆小曼三个女人之间的爱恨纠葛了吧!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因空难命殒济南开山。之后,林徽因写下了哀伤凄绝的《悼志摩》,陆小曼的肝肠寸断则呈现在她笔下的《哭摩》,只有徐志摩的原配、前妻张幼仪一直低调行事,不吐只言片语

  1936年上海良友图书公司出版的《爱眉小札》,轰动上海文坛。这本书是徐志摩去世五年后,陆小曼努力下的结果。《爱眉小札》是徐陆二人情感的见证,那一封封信笺,秾艳温柔,让许多人为之动容。诗人的浪漫深情跃然于纸上,陆小曼本人清丽婉约文字也使得这本小书大放异彩

  与陆小曼的高调相比,低调的张幼仪在人们眼里的形象是被著名诗人徐志摩抛弃的弃妇,以及后来通过自强不息成为一个女强人的励志样板。直到1996年11月台北智库文化公司出版了张幼仪的侄孙女张邦梅所著关于张幼仪的自传《小脚与西服》后,一个伟大与失败的张幼仪才如同传说中的人物一样栩栩如生出现世人面前。

  如果说《爱眉小札》让我们领略了诗人骨子里的深情与浪漫的话,那么《小脚与西服》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无情冷漠抛弃妻子的“渣男”。然而,很多人认为,因为被无情的抛弃,才成就了张幼仪自强自立。可在我看来,不幸婚姻只不过是张幼仪自强自立之路上的一剂催化剂而已。

  张幼仪的失败是在最好的年华被迫遇到了一个不爱自己的人。而她的伟大是她的性格,注定她不论婚姻幸福不幸福,她都能自强自立,活出自己的幸福。从张幼仪的家教来看,虽然父母把她培养成了大家闺秀的样子,有着隐忍、宽容务实等中国传统妇女美德。但张幼仪从小受到思想新潮的几个哥哥影响,骨子里早已种下了勤奋好学、坚强的品性。只不过,过早的走入婚姻,阻碍了她的发展。从她对张邦梅的叙述里可以看出,她性格里的好学与上进心是她独立自强的最好铺垫。

  假设,她与徐志摩婚姻幸福美满,那么,以她好学上进的性格,她一定会努力学习各种知识,追赶着丈夫脚步,与他红袖添香,赌书泼茶,帮着徐把家业打理好,让他心无挂碍,至少不会为经济所困。虽然,婚姻的不幸,却也没能对她造成致命的一击,出国为她打开了一个新世界,无形中开拓了她的眼界和思想,潜移默化中成为了她独立的助力。痛定思痛,她的坚强、好学与上进心帮助她度过了人生中的一道坎儿。

  此后,她成就了自己的人生:继续在德国深造,回国后,在东吴大学教授德文,并于1928年担任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总裁、云裳服装公司总经理,同时,也在1954年收获了第二段婚姻,夫唱妇随,锦瑟和谐。晚年后,移居国外,儿子儿媳孝顺子孙满堂,一生也无太多遗憾

  再来看写下深情款款的《爱眉小札》的一对璧人,度过了爱情最为浓烈时光,还不是得落地到普通夫妻的油米柴盐的日常之中。其实,从众多可考资料中显示,徐志摩和陆小曼婚后的生活也并不是处处如意,横亘在两人之间最大矛盾是经济问题。陆小曼一贯娇奢的小姐做派,让徐志摩吃不消,因此他为了赚钱不得不北京上海两地辛苦奔波,堂堂北京大学教授课后之余竟然当起了房产顾问,只为赚取中介费来满足陆小曼的奢靡生活。

  有时候我在想,像张幼仪这样的女子,无论放到古代还是现代,不靠男人,她都能让自己过得很好,甚至生活富足。而陆小曼的话,估计恼火,应了那句话,性格使然。

  《小脚与西服》一书的最后,张幼仪说,“如果照顾徐志摩和他的家人可称为‘爱’的话,那我大概爱他吧。在他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个女人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对此,我深以为然。伟大的爱,从来都不只是说说而已!

  《小脚与西服》读后感(三):女性当自强

  一直以来徐志摩作为中国的新月派的代表人物,其卓越的文学才华备受肯定,更让人称道的还属才子佳人的浪漫爱情故事故事版本不同的人眼中都会衍生出不一样的视角历史掩埋粉饰的片段,但那样一段男女之间因才华而碰撞的火花,谁也无权做过多的评判。在这段不断被反复提及的故事中有一个人会被轻巧地带过,他是徐志摩的第一任妻子,张幼仪。一直以来对于在徐志摩、陆小曼以及林徽因三人之中张幼仪都背负着一种晦涩的难以言说之感,似乎她就是一根鸡肋,你跳不过她,因为她是徐家的媳妇,你觉得不需要提及,因为她丝毫未向世人展示其独特的女性魅力,这一点就足够让所谓的才子佳人逊色良多了。

  一如作者张邦梅所说,她只是记述了张幼仪的故事和感受,让她也有说话的机会。毫无疑问这本书确实如编者所言做到了,张幼仪是本书作者张邦梅的二姑婆,张幼仪晚年居住在美国,这让作者有了很多接触张幼仪本人的机会,并且通过长时间的接触感受张幼仪是一个世人眼中不曾看到和知晓的闪光的女性。作者在着手进行本书写作之前正好处于一个人生迷茫阶段,尚未规划好自己的人生目标,本书完结之后有什么计划打算也是空空如也。而作为中国比较早期移民海外的家庭并作为第一代在外海出生、成长的亚裔来说,两种文化下如何作为一个女性如何做也是作者处于摸索和迷惑的时期。而作为姑婆的张幼仪则为作者张邦梅做了很多先例,在民风更为保守年代

  全书的也很好地映照了两个在时代变迁中寻求突破的女性的挣扎行动,每一个章节的前半部分是作者自己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与困境,后半部分则是张幼仪的故事,一样的面对生活会有不知所措的时候,一样不放弃对生活美好向往。中国女性一直以来都是被时代的舆论或者是约定俗成规定而框定起来,如何能够不被束缚和框定,活出一点自己的精彩则是每一位女性都在探索和努力的事情

  处在封建制度逐渐瓦解的中国,张幼仪依然接受的是一直以来对中国女性三从四德规范教育,这种教育溶于血液,指挥行动,张幼仪渴望获取知识,但也不能顽抗父母对于自己婚姻的安排,一旦结婚意味失去求学的机会,她试着调整自己,适应新的环境,因为母亲说要孝敬公婆,与公婆的关系比与丈夫相比更为重要,很显然这一点,张幼仪做得真的是相当出色,不说什么会成为感动中国的学习模仿,那也是三八红旗手之类的楷模,而这些在当时的社会无人称道,人们看不到她在背后的付出,就连徐志摩也认为她的这些孝道不过是在给陆小曼下马威。而于张幼仪而言不过是一种教养相处尺度也拿捏得很好,她会抛不下前夫爸妈,但会清楚地划清界限,摆正身份,极力避免让双方尴尬的事情,考虑事情极为周全,如果没有西学的引入,徐志摩外出的求学,可能张幼仪虽然囿于了那一方天地但也能做一个很完美的贤妻。

  贤妻,不一定是为丈夫带来多大的财富或极高的社会地位,而是能妥善地处理家庭矛盾,至少不制造更多的家庭矛盾来添堵,努力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注意个人的素质修养。在这一点上,张幼仪做得更是让人惊叹,从未跨出国门的小媳妇,在身怀六甲时被丈夫抛弃,而在这之前她的生活也只有灶台方寸之地,很多年后她和苏医生再次游历那些曾经居住过的地方时,才知原来那里景色都是如此好看,只是当时的她无暇,也不被认可关注这些美景。才华被万千人赏识的徐志摩在面对张幼仪时就一个渣男,享受一个妻子带来的福利,丝毫不履行一个丈夫应尽的责任,还因着自己的才华出众在外面追逐佳人。这样的经历说不定很多女子都已经着手准备三上吊的计划了,希望以死相逼留下丈夫了,彼时的张幼仪选择离开,离开一个不再需要自己的人身边,去过一段属于自己的生活。这样短短的转身放在今天就足够励志和传奇了,女性当自强的旗帜都要再占领一个新的山头才肯罢休,张幼仪还是再次给了我们惊喜,她开始学习德语,并进入德国的大学开始了自己的学习,不放弃学习一直以来都是张幼仪本人的一个执念,从南翔的老宅搬入新居,她愿意离家去苏州求学,并成绩优异,嫁入徐家后渴望继续学业念头也从未消失,虽未被准许,也还是希望可以前往海外继续求学,好不容易来到伦敦,发现自己想象中的学习生涯变成了围着锅台打转也为就此熄灭学习的念头。越发执念就越不容易被忘记,所以拒绝了在法国乡下的居住,依然前往德国,经济拮据的时候就省吃俭用,不轻易放弃好不容易得来的学习机会。这样的奋进学习的故事,让很多只会嘴上念叨现实残酷,却只会抱着手机的人好好汗颜一把,每个人都有权利改变自己,朝着自己想要的生活一点点迈进,但迈进的过程从来不会轻松惬意的。

  随着生活压力的增大,越来越多的职业女性开始在职场和家庭中失去平衡,这样的问题在张幼仪的身上应该也会出现,但实际上并没有,她甚至像孟母一样,为了让儿子成长得更好,离开了徐家前往北京,让儿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又因为经济问题,即使搬去上海郊区,依然不放松孩子的教育问题,在此过程中张幼仪开始了属于自己的职业生涯,他成为了上海女子银行的负责人,云裳的实际管理者,身兼数职的她工作能力也是极其出色。在国难当头,社会动荡之际,以果断的执行力将银行顺利得运转下去,云裳服装公司也经营有声有色,这期间她甚至需要为前夫处理家庭纠纷,稳住前公婆的情绪,照顾二老的身体。光是简单想想就知道这个女人有多了不起,这样了不起的女人还是在那样的社会风评中做出了这样的成绩。

  中国的女性一直以来都有被约束,被催促的生活模式,承受着远比男子更多的生活压力,渐渐地就有人会觉得一个人太累,习惯身心依附于其他人,或者开始找借口为自己的行为庇护,当然这不会干涉到其他人,毕竟这是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但这一切带来了短暂心安之后,还有对未来更多的恐惧,开始有了无数可能的猜测,就这样逐渐消磨了自身本应该散发的光彩

  其实自己一个人奋斗也没那么艰难,这可是一个更好的时代,张幼仪可是连那样的时代都活成了不一样的烟火

  《小脚与西服》读后感(四):换个角度民国的风花雪月

  几年前,人间四月天的故事风传华夏

  人们为民国的那段风花雪月沉之迷之

  那段故事里,几乎代表了民国所有的元素

  有北方与南方,有北平与旧上海

  有旧式的与西式的,有封建的与现代的

  有男人与女人,有诗人,有学者

  有美人气质美人,交际花式美人,才女,乡下女人(不美的女人)

  当然,必然也有自由的爱情与包办的婚姻,有男追女跑,有单相思,有浪漫,有失恋

  有学术,有哲学,有文艺

  还有诗

  只是,多年来,作为看客的我们,忽略了一个重要的猪脚:那个被嫌弃的乡下女人

  如今,随着网络发达,随着信息的流通,关于这段风花雪月的故事有了新的解读

  张幼仪,从她的角度讲述了不一样的故事,而这个故事似乎更愿意让人相信

  她说她不认为徐与徐的女人有什么真正的爱情,我认同

  她说她 并不怪罪徐与她离婚,我认同

  我更认为,她才是新式的女性,独立、自主、有担当

  她是真正的穿着西服的现代女性

  《小脚与西服》读后感(五):洗尽铅华方为真

  时至今日,只要提及徐志摩,那么除了那首被选入中学教材的《再别康桥》以外,他和林徽因、陆小曼的恋情总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说起来,关于徐志摩的书籍文章有很多,人们似乎更爱用欣赏的笔法去描绘徐志摩对于爱情的追求,对旧传统的挑战。但相比之下,我们很少会听到与徐志摩离婚的张幼仪的声音。而《西服与小脚》这本书则掀开了历史中尘封的一面,让我们看到了张幼仪曾经在徐志摩背后的隐忍与付出。

  《西装与小脚》是张幼仪的侄孙女张邦梅写于20年前的一本书。书里每个章节有两部分构成。前一部分是作者的自述,父母故乡对自己行为的羁绊,造成了她这个二代移民对进入美国主流社会的左右为难。表达了从小在美国长大,对于自己身份认同的困惑。但是更被世人所关注的应该还是她的长辈——张幼仪自述的部分。让读者可以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重新审视徐志摩与张幼仪之间的关系。

  张幼仪,又名“嘉玢”,生于宝山县的一个小村子里,家中共十二个孩子,父亲兄长都是博学多才。幼仪虽有一颗“新潮”的心,能够摆脱“三寸金莲”的束缚,却仍然受着传统文化根深蒂固的教育。

  1915年,在家人的介绍下,张幼仪与徐志摩结婚,三年后生下长子徐积锴,1921年便结束了这段婚姻,徐志摩也成为了中国第一个离婚的男子。在张幼仪的自述中,可以明显的感受到其前半生在婚姻当中的无奈,愤慨,以及所有婚姻中女人想要的一切。作为妻子,张幼仪无愧于此名号,照顾公婆,抚育儿子,服侍丈夫,把家中的大小事宜安排的井井有条,尽到了对自己,对丈夫,对夫家和对儿子的责任。作为丈夫,徐志摩可谓是十足的“渣男”,对这段媒妁之约没有半点的付出,对妻儿不闻不问,婚内出轨,并残忍的要求打掉自己的孩子,最后竟头也不回的残忍走掉。

  陆小曼为了纪念徐志摩,曾将她和徐志摩往来的书信辑录为《爱眉小札》一书,徐志摩写给陆小曼书信的花式署名,反映出徐志摩这位诗人的浪漫气质。只是这浪漫的背后存在着一个隐忍的张幼仪。

  经历了离婚风波,丧子之痛后,张幼仪生活的越来越漂亮。她先去德国投奔二哥,学习了德语和幼儿教育,回国后做过德语教师,当上了银行副总裁,通过兄弟的扶持,生意做的风生水起,创立了风靡一时的时装公司“云裳”,成了霸道女总裁。而此时的徐志摩,在没有得到林徽因后,恋上了有夫之妇--陆小曼。婚后,由于徐志摩的父亲对陆小曼的极度不满,在经济上切断来源,徐志摩对待陆小曼的任性骄纵,采取的是妥协的态度,在大小事务上一味的忍让与宽宥,为了支撑家里的经济,他同时兼任三、四家大学教授,四处奔波挣钱。

  徐陆二人都是出生在殷实的大户人家,从小锦衣玉食的日子,让他们觉得生活就是镀了一层童话彩虹色。只可惜平日讲究声色犬马、纸碎金迷。是怎会关注锅碗瓢盆、柴米油盐。二人还是活在幻想当中,生活总归是要有烟火气的。即使徐志摩不曾遇难,二人的日子又能否波澜不惊的过去下?怕是只有当事人冷暖自知吧。也许这就是离婚后的徐志摩所要付出的代价吧。

  和徐志摩有感情纠葛的三个女人中,爱情的浪漫不一定能转变为平凡日子中的相互扶持,这一点上,林徽因选择梁思成是理性的。而活在自己的世界当中的陆小曼,却无法应付戳破童话般肥皂泡后现实生活的鸡毛蒜皮,最后只能匆匆过完潦倒的一生。

  反倒是徐志摩最初的结发之妻张幼仪--一生为人严谨,家中的大事小情均亲力亲为,对待抛妻弃子的丈夫,直到晚年也没有任何抱怨,不曾言悔,始终恪守着传统妇道,尽自己所能料理着徐志摩的家事。

  岁月流逝、红颜易老。或许不曾被世人所熟悉的张幼仪也是那个时代彰显女性独立之精神的另一种表现。

  《小脚与西服》读后感(六):什么样的女子才是“新式”女子?

  “因为每个人总是告诉我,我为徐志摩做了这么多事,我一定是爱他的。”

  《小脚与西服》,讲的是张幼仪与徐志摩,整本书是张幼仪的侄孙女张邦梅写的,大部分内容为张幼仪对自己一生的回忆。

  说起张幼仪,“徐志摩的原配夫人”这一标签是避免不了的。她是中国近代史里“第一桩现代离婚案”的主角,是徐志摩口中不屑的“乡下土包子”,是现在网络上各类情感博主每隔一段时间,就得拿出来晒晒的转发余料。她藏在林徽因和徐志摩的爱情故事版里,默默缄口,以致于自己的侄孙女在美国哈佛读书时,一不小心在“中国史概论”发现她的存在,惊呼一阵。

  裹过三天脚的小脚女人

  说起中国以前的“裹脚”传统,只有那么变态了。我一直在想,哪个天生审美不全,脑子有三角板的男人会欣赏裹出来的变态脚?

  张幼仪在三岁那年,她的阿嬷教她吃掉了一整颗汤圆,说这样有助于把她变软。(我不是很懂以前人的脑回路,吃颗汤圆就能把人变软,那我吃铁板烧岂不是要变成金刚侠?)第二天,张幼仪的妈妈和阿嬷就带着白布条来帮她裹脚了。

  “我觉得我快要死了。”她说。

  一连三天,每天拆掉血淋淋的布条,泡在水里,重新绑紧。张幼仪当时在接受西式教育的二哥终于看不下去了,“把布条拿掉,她这样子太痛了。”

  “我现在如果对她心软,以后没人娶她这种大脚女人的。”

  “要是没人娶她,我会照顾她。”当时年仅十七岁的张幼仪的二哥,掷地有声地说下这话。

  所以说,有文化的人就是不一样的,张幼仪的二哥张嘉森后来成为了非常有影响力的哲学家和政治家。

  而,张幼仪,成为那个新旧文化交替里的一位裹了三天脚的女人,旧得不纯粹,新得不彻底。

  “乡下土包子”的爱情

  张家在发展途中,突然有阵子变穷了。张幼仪老妈打算把家里的女儿嫁个出去,于是找人算了一卦,大仙说:大女儿不适合出嫁,要克夫,只有等到25岁以后再嫁。于是,张幼仪就和徐志摩结婚了。

  “乡下土包子”,这是徐志摩看张幼仪照片后的第一句话。但是他顺从父母心意结婚了,与其说徐志摩是顺其家里的心意,还不如说是为了满足自己能够早日出国看世界的梦想。结婚后的徐志摩,开开心心地就出国了。留下了张幼仪这个恭顺孝敬的媳妇,看张幼仪对其公婆的态度,可以说她是个典型的传统女性。恭顺有礼,起得最早,睡得最晚。但是张幼仪有点很可爱,她说:“婆婆起得太早了,公公也睡得太晚了些。”

  张幼仪一直想读书,结婚前后,她都有想办法读书,包括她晚年也有给自己请老师上课,还给自己的媳妇专门找老师上课。她不明白徐志摩为啥不喜欢自己,徐志摩这辈子到底喜欢谁,我觉得也是一个谜。得不到的女神林徽因,还是妖艳娇妻陆小曼?我觉得徐志摩,喜欢自己创造出的意向,谁在那个位置上,他就喜欢谁。

  他不爱她,却还是让她怀了两个孩子。(这里有我的一张呵呵微笑的表情脸.jpg)

  如君心意

  书里有章内容的标题是“如君心意”,讲的是张幼仪顺从徐志摩的心意,跟他离婚。连离个婚都用“如君心意”四个字,张幼仪脾气韧性好到一定境界了。换做是我写这个标题,我就会写成:我去你妈,拿起离婚书左转二路汽车不送再见。

  婚后的张幼仪跑到法国找没有消息的徐志摩,俩人还搭乘飞机从巴黎飞往英国。飞机上空气不好,空间又小,张幼仪一不小心吐了,徐志摩赶紧把头偏向一边,说:“真是个乡下土包子”。后来徐志摩自己也吐了,张幼仪回应道:“哦,我看你也是个乡下土包子。”

  这个时候,我就在心里给张幼仪鼓掌打call。

  徐志摩在国外,故意孤立张幼仪,在所有人面前,他们都只讲外语,张幼仪听不明白,每当她有什么问题问出时,他都丢给她一个空洞的眼神。后来,徐志摩在张幼仪怀二胎的时候,直接抛弃她走掉了。再一次相见时,就是商议离婚之事。

  “林徽因要回国了,我非现在离婚不可。”徐志摩说。

  “那好吧。”张幼仪说。

  张幼仪从那时就打定主意,不再只凭过去的价值行事,要做未来新式女子中的一员。

  小脚与西服

  张幼仪到底算是旧式女子,还是勇敢跨出一步的新式女子?很难评价,但是看完整本书,让我对张幼仪往常的形象全部做了改观,她不是那个活在所有文章里都温顺绵羊的样子,她会吐槽,她有欲望,她有挣扎,她在人生中最绝望的时候,努力让自己活下去,她在时代的浪潮里勇敢地做过决定。但同时她的很多行为都是非常“旧”的,各类三纲五常她都遵循,结婚后努力去爱过一个不爱自己的男人,为了让自己的儿媳妇能够满足儿子的条件,给儿媳妇找了各种老师。

  但是徐志摩呢,自由的诗人啊,最后的葬礼上还是没有穿上陆小曼要求换的西服,传统的寿衣套在身上,大家彼此彼此吧。

  什么样的女子才是“新”女子呢?

  我觉得,做真正的自己,说自己想说的话,

  人生的最后,为自己发出了声音的女子,

  是嘣嘎新的。

  《小脚与西服》读后感(七):柳暗花明又一村

  柳暗花明又一村——读《小脚与西服》

  文/凡悦颜

  狄更斯有句名言:这是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个最坏的时代。用来形容民国时期,再恰当不过。乱世民国,新旧思想碰撞,才子佳人无数,他们的故事除了做茶余饭后的谈资,更留下很多思考。

  张爱玲曾说,男人的一生中,总有一朵白玫瑰,还有一朵红玫瑰。在徐志摩那里,如果白玫瑰是林徽因,红玫瑰是陆小曼,那么张幼仪又算是什么呢?

  《小脚与西服》是张幼仪口述的传记,由张幼仪的侄孙女张邦梅女士记录整理的,还原了当时的很多细节,无论是对了解徐志摩做一个补充,还是想全面了解张幼仪的生平和“中国第一桩现代离婚案”,从这本书开始,都是个很不错的选择。

  褪去了年少轻狂,再轰轰烈烈的事件回忆起来都是平实且耐人寻味的。这个被后人冠以“诗人弃妇”的女子,在怀有身孕时被抛弃在异国他乡,还要被逼迫离婚。“就在这个时候,我考虑要了断自己和孩子的性命”,在那个离婚无论谁的责任都是女人错的年代,在那个离婚可能会被娘家人拒之门外的年代,张幼仪不是没想过用消失来结束这场悲剧。可更悲哀的是,她从小被灌输的传统思想——“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连身体都不是自己的,她想死都不能够。

  生命中总会有这样那样的坎儿,每个人都可能会有这样的关键时刻,看你如何选择。

  张幼仪的前半生都在遵从,都在讨好。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遵从丈夫,孝顺公婆。她的世界里没有自己,她是按着传统思想生活的女性。直到她以完美的姿态成了一名好儿媳,还是要受丈夫的冷脸,甚至被逼打胎的时候,她还在怀疑是不是自己有什么做的不对。要知道那个年代,打胎还是很危险的事情,除非女人犯了什么不能原谅的错误。

  她想不明白,为什么自己明明有着西方观念里普通的大脚,却总是被丈夫说是小脚。直到搬到法国乡下,她见证了刘文岛夫妇的爱情,她才明白“小脚”更深层的意思。她那一味顺从,从没有自己想法的旧观念,完完全全就是一个缠裹脚的女人,和那西式新思想格格不入,她终于接受和徐志摩的婚姻走到头了这一事实。

  当一个人想明白,看明白,她的执念也就放下了。张幼仪找到了自己,在精神上也有了寄托,所以她的后半生才真正开始为自己而活。她打破了离婚就要遭人唾弃的魔咒,在那个属于她的时代,寻到了更多可能。张幼仪的条件要比一般人好的多,家庭富裕,哥哥们也都有了光耀门楣的实力,在经济和生活上都能给她以帮助。这些,在张幼仪找到自己后,才看清楚,才学会去把握机会。

  人这一辈子,可能会留下许多遗憾,但大都是限于当时的眼界和才识等因素,不能很好地做出选择或者是被动的接受了很多安排,一旦认识到这一点,才算是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开始。

  当银行副总裁、在大学教书、成立自己的成衣品牌,张幼仪迎来了自己的柳暗花明又一村。最初的张幼仪,虽然没有林徽因那样清明看得透彻,没有陆小曼那样敢爱敢恨,但最终也明白了,做出了自己的选择,活成了无人替代的她自己。

  《小脚与西服》读后感(八):一些摘抄

  妈妈说,食物是爸爸早上起床的唯一理由,这是实话;考虑吃食和吃东西这两件事的确让爸爸非常开心。他一谈到吃的,窄窄的脸上那对眼睛简直就要跳起舞来,而他并非老是这么性急。他不是拈着髭尖,就是双手交抱在瘦长的身体前面(他一点儿也不胖),告诉厨师该怎么弄吃的才合他的意思,包括摆在盘里的样子、夹在筷尖上的分量、卷在舌上的触感、嚼在嘴中的声音、吞进喉里的感觉,当然还有尝起来的味道。味道才是最要紧的。有时候,爸爸会亲自进厨房监督厨师做菜,不过大多数时候都叫妈妈监督,就算这样,在中国家庭里也并不常见。伯母她们就从来不进厨房,而且有时候会取笑妈妈花了那么多时间在后面和用人们混在一起。可是爸爸对吃太挑剔了,

  他们两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在我一生当中给我关怀。二哥经常把我凭自己的力量绝不可能学到的事情解释给我听。四哥为我挑了个博学的丈夫,在我不同的人生阶段里指点我,怎么样在人前有得体的行为举止;他总是关心外人怎么看我。二哥却教我不论外在的行为如何,都要尊重自己内在的感受,这点和家里任何人都不一样。

  我一直把我这一生看成有两个阶段“德国前”和“德国后”。去德国以前,我凡事都怕;去德国以后,我一无所惧。离婚以后,我在德国待了三年,学到当幼稚园老师这一技之长。除了在汉堡住的几个月,我和我儿子,还有一个名叫朵拉(Dora Berger)的德国朋友都住在柏林。1925年春天我回国的时候,已经是个比过去坚强很多、天不怕地不怕的人了。

  因为我感觉得到许妈在我身边的力量。与她同行时,我觉得自己站得很稳,不怕掉进那道分隔中国和美国的危险裂缝;单枪匹马时,我就会步履不稳地走在两种文化的边际之间。当其他孩子喊我“清客”,或是用手把脸挤扁,模仿我细细的眼睛和宽宽的鼻子时,我的内心就一个趔趄,坠入那条裂缝之中。在那儿,我站在中国的门墙外,以嘲弄和无知的态度面对它。

  《小脚与西服》读后感(九):坚强的女人——《小脚与西服:张幼仪与徐志摩》有感

  lue编辑

  提起张幼仪估计了解的人不是很多,但是提到徐志摩,那就基本上是家喻户晓了。徐志摩作为近代新月派的代表诗人,其著名的现代诗《再别康桥》里面的: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相信很多人都朗诵过,被送过,甚至在自己写给自己的暗恋的对象里的情书里也引用过。可以说徐志摩先生在文学上的造诣是相当高的,但是可惜其英年早逝。徐志摩在那个年代对于旧社会里面的那种不合理的规矩的藐视以及反抗,也是博得很多人的称颂。在其婚姻感情方面,我们往往对其与林徽因的精神自由恋爱和与有夫之妇的陆小曼之间的虐恋结合,这些经历不管是在当时还是在现在都是很轰动的。但是张幼仪作为徐志摩的结发妻子,能够进入我们视线,大部分原因也仅仅是因为牵涉到了徐志摩为了反抗旧社会的指定包办婚姻抗争行为中的牺牲品,因为徐志摩在近代中国的第一例离婚案件就有张幼仪的参与。有人据此评论徐志摩正因为做出了这样勇敢的举动,对于张幼仪女士来说也是一种解脱,但是事实真的这样吗?

  在这本由中信出版集团出版,张幼仪的侄孙女张邦梅编著,谭家瑜翻译的《小脚与西服:张幼仪与徐志摩》是徐志摩的发妻张幼仪的回忆之书,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徐志摩和张幼仪的中国近代第一桩离婚的背后真相究竟是什么。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风流倜傥,才华横溢的徐志摩在自己的婚姻生活中不为人所知的另一面。

  本书的作者所取得书名也很有意思,‘小脚与西服’,小脚是中国清代以前中国妇女不得不经历的一项惨无人道的仪式,而做这个仅仅是为了博得当时的男权社会里男人的欢心而已,‘三寸金莲’短短四个字中所体现的中国众多小脚妇女们的心酸痛苦经历,在书中作者就通过相当平淡中立的预期将张有一女士回忆自己缠小脚的过程,虽然最后放弃了,但是那种撕心裂肺的痛,读者可以从书中的文字中就能够体会得出。书中的张幼仪明明没有缠小脚,还是大脚 ,为什么作者要用小脚与西服这一明显不搭的比喻来形容张幼仪与徐志摩呢的关系呢?

  在随后的阅读中我们可以揭开这一疑惑。在本书中张幼仪在加入徐家之前所接受到的教育可以说当时的女子基本上是没有什么地位的,正如书中张幼仪的回忆中提到“中国的女人是一文不值得,现在物品要告诉你为什么.....”在这一段话中,其文字虽然平淡无奇,没有什么感情色彩在里面,但是其实也可以理解为一种不得不认命的态度。在书中张幼仪对作者提出要想嫁给中国人,就要纠正两个坏习惯。在这里面我看到了张幼仪女士在那个年代所接受的‘旧式’思想也就是人女要忍受一切的那种落后观念,从思想方面来说,长高有一嫁入徐家是一切以徐家为中心,活得完全没有自己。这些行为与接受过西方思想的徐志摩的观念是相冲突的,可以说‘小脚与西服’其实就是彼此的新旧四相冲突,但是真的仅仅就是这样吗?

  徐志摩从张幼仪过门之前的态度就已经可以看得出来,认为张幼仪是乡下土包子,如果说之前只是言语上的轻视,从过门之后徐志摩的种种表现其实也可以看出,即使张幼仪生下徐家第一个儿子之后,徐志摩对其态度还是一样的冷淡。儿子的出生不仅没有缓和两者的关系,反而成为徐志摩远渡重洋的一个工具。徐志摩对于张幼仪可以说从开始就没有感情,但是在张幼仪付出了这么多,作为新时代,以新思想自诩的徐志摩再怎么也应该有一点触动吧,但是实际情况却让人大跌眼镜。

  可以说张幼仪能够最后远渡重洋去件徐志摩,不是徐志摩叫她去,而是其公婆也有担心,主动让儿媳张幼仪取得,可以看出徐志摩在这方面的绝情与自私。尤其是后面两人见面之后,徐志摩与其中国朋友聊天居然用英文(张幼仪听不懂),这纯粹是瞧不起张幼仪。这不仅仅没把张幼仪当做自己的妻子,反而不如一个路人甲。

  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真真切切的发现作为徐志摩,一心只为自己所谓的新思想奔波,这样的行为非常自私,相反张幼仪一直默默的付出,最后离婚之后还能够对徐志摩的父母以及后面的陆小曼等施出援手,是相当可贵的。本书还有一个有趣的地方就是,本书不仅仅是张幼仪的回忆录 ,还是作者的回忆录,相当于张家不同时代的女性的比照回忆录,从两者的对比回忆我们也可以发现新老时代中国女性的发展之路。最后不得不提的是,张幼仪,真真切切算得上是一名坚强的女子,值得我们去佩服。希望我们在以后阅读徐志摩的作品时,不仅仅要想到徐志摩的才华,不仅仅想到徐志摩与林徽因,陆小曼等人之间的情感事迹,我们也应该想一想张幼仪在其中的巨大付出。

  《小脚与西服》读后感(十):传统而又不传统的张幼仪

  人们一提到张幼仪,都会想到她曾经与徐志摩那一段婚姻,她本人的光辉被过于耀眼的前夫徐志摩完全掩盖。徐志摩、林徽因、陆小曼三个传奇人物的浪漫情事,也似乎更值得被人们所津津乐道。甚至很多人都带着同情的眼光看张幼仪,然而读过这本书以后,我对她的最初印象有了彻底的改观。

  《小脚与西服》是张幼仪的侄孙女张邦梅所著,主体部分来自于张幼仪的口述。

  张幼仪出生于一个非常传统的中国家庭,父亲治家严格,对孩子的教育也可以说是十分重视。但仅仅限于男性,在中国的传统观念里,都认为女子不用读太多书。并且又逢家庭变故,勉强付得起家中男孩的教育经费,无法再多负担女儿的了。恰好苏州有个相当便宜的女子师范,幼仪终于有了机会去满足自己的求知欲。然而,又因为家庭的因素,学还没上完,早早将自己托付给家人为自己安排的婚姻中去,也就是嫁入徐志摩家。

  书中多次提到了算命,那个时候的人们大多相信命理,可以看出她也不例外。她相信那些命中的困顿都是冥冥之中自有安排的,比如她和大姐的婚姻,比如徐志摩丢失的戒指。

  在历史的推动下,那时的中国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场场推翻传统的运动席卷全国。张幼仪与徐志摩的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张幼仪的循规蹈矩和并不出众的长相都无法吸引徐。小脚与西服怎么能搭配呢?虽说幼仪没有裹小脚,可徐始终认为幼仪骨子里是个让他嫌弃的、思想不开化的妇人。徐志摩也许是为了打破传统的束缚,也许是为了林徽因,也许两者原因都有。总之,他不愿意再维持这段没有感情的婚姻。在那个年代,“离婚”二字对于传统的张幼仪来说,对张家来说,对全中国来说,都是震撼的字眼。然而幼仪同意了,也真正开始找到自我,成为一个独立、坚强的女性。

  她在国外带孩子,坚持学习新的技能。独自在异乡承受了丧子之痛后,幼仪决定回国。之后她自有一番作为,在银行当总裁、任命服装店经理、投资理财等等。她依然会照顾前夫的父母,连丧事都一手包办,真是令人敬佩!这样一个大气、温婉、有责任心的女性,只能说徐志摩没有这个福气和她相守。她这一生,不仅仅为我们展示了一位中国女性的传统美德,更有她的与时俱进的思想。

  与一般的传记不同,每一章节前,都收录了张邦梅这个出身于中国传统家庭却接受完整的西方教育经历的女性,对于生活、家庭、婚姻等等的看法。两代张家女性在经历了不同时代的历史变迁之后,在这里相遇。

  她在书中一直亲切地称张幼仪为幼仪,而并非姑婆,大概受西方的文化影响,也更让我们感到离这位历史中的人物更亲近一些。在这里,我认识到了不一样的张幼仪。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