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战地情书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战地情书的读后感10篇

2018-03-06 21:2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战地情书的读后感10篇

  《战地情书》是一本由克莉斯汀娜·迈克莫瑞著作中国友谊出版的347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2011-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战地情书》读后感(一):爱情就是爱自己

  才云鹏

  2011年9月27日《南宁晚报》http://116.11.253.210:9999/epaper/nnwb/html/2011/09/27/37/37_24.htm

  不经磨难不见真情,不经阵痛不见分娩。爱情这东西,亘古而新鲜。为什么说亘古而新鲜?爱情自古即有,所以说它亘古;每个人拥有爱的资格也就几十年,所以说它新鲜。何况在这极其珍贵的几十年里,并不是所有人都曾拥有爱情------当然,婚姻除外。

  经过痛苦抉择之后,终归或终离爱人怀抱,古往今来很多小说喋喋不休地卖力传诵,从《飘》到《红楼梦》,到《阿马罗神父的罪恶》,无一不在咏叹真正的爱情难求。文学作品强大吗?不强大,否则为什么同样的故事需要反复述说?不强大吗?为什么像《战地情书》这样的小说,让我们读了之后,颓然倒地,连举杯痛饮之力都丧失?

  我们究竟痛失了什么?

  当面带成熟微笑进入成年时,我们都宽容地原谅了曾经幼稚举动,因为我们每个人几乎都曾荒唐过。然而,时光催人老,当我们爱不动了的时候,蓦然回首才发现,真正的荒唐岁月,全部是在我们成年后发生的。所有我们当年自以为无比正确、无比成熟的举措,其实大多是向世俗投降、向自己脆弱投降的展展白旗!读克里斯汀娜的《战地情书》,那一展展白旗几乎也要迎风飘扬了。欣慰的是,最后,三个女主人公,一个将白旗踩到在地,一个将红旗永远祭在神坛,一个则神秘地隐藏在一封未知内容来信中。是的,克里斯汀娜的意图非常清楚,她绝不会让自己的女主角们向虚伪投降、向脆弱投降。主人公丽兹的妈妈,那个勇敢并永远消失在家庭外的女人,无疑就是克里斯汀娜的偶像,那是一盏爱情的明灯,永远不会丧失爱的能力,不论爱情之海上蒸腾的大雾弥漫到何种程度,你看,或者不看,她永远亮在那。正如你爱,或者不爱,真爱就在那里,鄙夷地看着花枝招展着的空虚人群

  什么是爱情?《战地情书》和曾经那美好的一瞬共同告诉我:爱情,是一阵阵的悸动,是从心灵肉体的全盘震撼,没一处可逃过。当你碰到他的手,赫然间觉得应该永远牵住,那么,这就是爱情!爱情,就是这么简单,不需数学背景用不着计算对方的家庭财产;也不需文学底蕴,即使你说话结结巴巴,爱上你的人,也会将其听成最流畅的交响乐。

  丽兹为什么毅然决然放弃牵手多年、甚至已戴上了对方的订婚戒指的道尔顿?抛却道尔顿的荣华富贵前程且不提,在丽兹的眼里,奉献绝非爱情的一种,更不必冠以高尚伟大名字。奉献更多是一种责任使然,是什么驱使在爱情中发生了奉献?同情牵挂、世俗的压力以及莫名其妙自以为是的其他纠结。很多人活了一世,并没有体验到真正的爱情,而从统计学角度看,更多的婚姻,全然与爱情没太大关系。我们周边的所谓美满婚姻,要不就是伤痕在心里隐藏,要不就是用金银、豪车、奢装、美食来麻醉自己,更常见的一种是将爱“落”到孩子身上------毕竟,孩子虽然不是爱情的结晶,但绝对无辜的。

  失败的婚姻来自什么?正来自我们痛失了爱的能力。

  《战地情书》是女人的作品,女人的心灵大抵很细腻,然而在世俗生活中,我们看不到女人有更多的情感述说,她们所谓的细腻全部表现在家庭的忙碌工作谨慎上。基于此,《战地情书》极其可贵,它代表女性的呼喊。从这一点来说,克里斯汀娜是一个勇敢的尝试者,或者更像一个挑战者,即使,她并不是先驱,但文学作品并非刀枪炮,它的作用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我们需要克里斯汀娜这样的前赴后继者,直至更多。

  我绝无意抨击并试图拆散这世上绝大多数过得还不错的家庭,但我要说一句,没有爱情的婚姻生活男女双方都和卖身没太大区别。这并非我的诳语,我是听克里斯汀娜说的,来自《战地情书》。

  从来就没有虚假的爱情!这世上除了爱情,剩下的都不叫爱情。有趣的是,叫什么的都有,却大多时候都冠以“爱情”的称号。读罢《战地情书》,更加深切地认同:爱情就是爱自己的感受,爱自己爱人真正的感受,爱情就是爱自己!吁叹之间,不得不向丽兹致敬,向贝蒂致敬,向茱莉亚致敬,向我所崇敬的克里斯汀娜致敬,向一切敢于走出爱的误区的男人和女人致敬!

  《战地情书》读后感(二):春花在冬雨中苏醒绽放的美丽

  对于那些刚刚从残酷战场上走下来的人,他们往往不记得现实中还存在着一个充满仁慈世界;一个值得他们为之战斗的世界;一个等待他们凯旋的世界……

  在我决定16年要好好看几本书后,战地情书成为我16年的第二本书单。依靠图书馆大的落地窗户旁,全身心投入,无数次泪水我的眼睛,看完了这本二战时期描述浪漫文学的著作。

  战争时期的任何承诺都是危险品,而爱与和平是多么奢侈字眼文字不可思议力量,涓涓细流,扑面而来,它给了奔赴现场上的人,多少温暖,多少希望,以及多想战争结束荣归故里的迫切……

  这一封封的信件,给那些现场上的人,带去了多少慰藉与温暖?读此书,让我想起慰安妇,在现场上的人,对于生理心理需求,也许心理上的阳光更能普照他们?

  摩根杀了一个德国兵的时候,面对弟弟问题内心的那种挣扎,求生不得已而为之的挣扎;战争中作为正义的一方,杀人者们的祈祷,会被上帝听闻吗?会吗?

  但愿会吧,谁都不想要有战争,谁都想要爱 与 和平……

  《战地情书》读后感(三):信会跟爱一起走——评《战地情书》

  “曾经真的以为人生就这样了,平静的心拒绝再有浪潮,斩了千次的情丝却断不了,百转千折它将我围绕……”李宗盛的歌词很好的诠释了《战地情书》这个故事里人物的内心世界,一个待嫁的新娘,为了一次偶遇和N次的鸿雁传书,放弃了青梅竹马的未婚夫,而选择了这个情况未知的、生死未卜的前线士兵,是鬼迷心窍也好,是前世的姻缘也好,然而这一切已不再重要,重要的而是倘若你写过信,就会懂得那个过程、那样心情、那个意境,笔尖与纸的摩擦是穿越时空交流期待远方的人能够感应。人在安静状态下能产生思想,所以写信便是写心,尤其是写给自己钟爱的人,那将是展示自己真实感受和想法的窗口,是体现一个人境界,也是让对方共鸣舞台,这样的信就是情书。情书的魔力有多大,《战地情书》中这个置身于战争残酷背景下的爱情故事,会让你更深刻明白为什么信会跟爱一起走。

  很多人做了一件令自己终生悔恨事情,别人也会替他惋惜,尽管不能改变事情的发生,但却可以改变发生后的事情。待嫁的新娘丽兹就做了一件终生悔恨的事,伤害母亲的心而导致其离家。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有一个主旋律,也就是内心的终极渴求,对于丽兹来说,家境不错、受过良好教育的她,生活的安定财富积累丈夫地位等等其实是次要选择,不是她期待的主旋律,她真正期待的是别人给她亲情的指引,让她貌似坚强主见实则痛苦纠结的生活回归到家庭温馨之中。而这些是青梅竹马、有一定社会地位、事业处在上升期的未婚夫道尔顿不可能给她的,也可以说对于一个极度渴求精神财富的姑娘来说,这个小伙子在这方面是个穷光蛋。所以丽兹会选择物质方面的穷光蛋,大兵摩根。

  倘若没有摩根在一封封信中,坦诚说出自己对于亲情的感悟,丽兹恐怕终生会纠结于与母亲的疏离。这除了摩根个人精神世界比较完美表达能力很强之外,更重要的是他投入了全部的热情。在战火纷飞的前线,死神随时可以降临,他的弟弟就死在他怀里,在这种极端残酷的坏境中,往往能激发出人的纯真本性。中国有句古话,叫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在生死边缘,摩根把丽兹(尽管他一直以为是丽兹的室友贝蒂)的信当成活下去的精神支柱,把给丽兹写的每一个字也当做活着的证明,所以他们是全身心的交流、穿越时空的感应,信成了他们生命中最重要的成分,也是改变他们命运关键钥匙,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真挚的爱情是一种必然,也是一种必须。

  然而我也不赞成这个故事是一见钟情战胜了青梅竹马,爱情需要时间培育,但时间长短的确不是决定因素,决定因素是沟通效率质量,道尔顿之于丽兹,完全是爱情中的常规动作,对于一般姑娘他的确很有优势,因为他能把常规动作做得相当完美,但丽兹是个有故事、有心事的姑娘,而这事是烦心之事,所以她需要开导、需要交流、需要解决,她需要难度系数更高的自选动作,摩根恰好在这方面是个高手。“人生实在短暂不够我们向心中所爱的人诉说衷肠”,正是摩根信中的这一句话,像一条巨幅标语挂进了丽兹的心房,拨动了她生命的主旋律。

  那一封封战地情书记录的,是一对爱侣的灵魂,像生命一样真实、宝贵,或许正是因此,才让这个融合生离死别的故事,让我们找到最纯真的爱情,体味久违的感动

  《战地情书》读后感(四):【雨枫试读】拨响生命的主旋律

  “曾经真地以为人生就这样了,

  平静的心拒绝再有浪潮。

  斩了千次的情丝却断不了,

  百转千折它将我围绕……”

  李宗盛的歌词很好地诠释了《战地情书》这个故事里人物的内心世界。

  一个待嫁的新娘,为了一次偶遇和N次的鸿雁传书,放弃了青梅竹马的未婚夫,而选择了这个情况未知的、生死未卜的前线士兵。

  是鬼迷心窍也好,是前世的姻缘也好,然而这一切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倘若你写过信,就会懂得的那个过程、那样心情、那个意境。

  笔尖与纸的摩擦是穿越时空的交流,期待远方的人能够感应。

  人在安静的状态下能产生思想的火花,所以写信便是“写心”。尤其是写给自己钟爱的人,那将是展示自己真实感受和想法的窗口,是体现一个人境界、也是等待对方产生共鸣的舞台——这才叫做情书。

  情书的魔力有多大?《战地情书》中这个置身于战争残酷背景下的爱情故事,会让读者更深刻的理解为什么“信会跟爱一起走”。

  很多人都会在年少轻狂年纪,犯下令自己终生悔恨的错误。连旁人也会忍不住替他惋惜。待嫁的新娘丽兹就做了一件终生悔恨的事,伤害了母亲的心而导致她离家出走

  尽管她不能改变事情的发生,但却可以从中了解事情为什么会发生。

  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有一个主旋律,也就是内心的终极渴求。对于丽兹来说,家境不错、受过良好教育的她,生活的安定、财富的积累、丈夫的地位等等都是次要的,不是她期待的主旋律。她真正想要的是别人给她情感尤其亲情上的指引,让她貌似坚强有主见、实则痛苦纠结的生活回归到家庭的温馨之中。而这些,青梅竹马、有一定社会地位、事业处在上升期的未婚夫道尔顿是给不了她的。也可以说对于这个极度渴求精神财富的姑娘来说,这个小伙子在这方面是个穷光蛋。所以丽兹才会选择了物质穷光而精神阳光的大兵摩根。

  倘若摩根没有在一封封信中,坦诚说出自己对于亲情的感悟,丽兹恐怕终生会纠结在与母亲的疏离。正是这通信的过程中,丽兹学习到了亲情的宝贵、处世技巧,以及爱情的热烈。这除了摩根个人精神世界比较完美、表达能力很强之外,更重要的是他在信件里投入了全部的热情。那是在战火纷飞的前线,死神随时可以降临的地方,他的弟弟就死在他怀里的。在这种极端残酷的坏境中,往往能激发出人的纯真本性。中国有句古话,叫“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在生死的边缘,摩根把丽兹(尽管他一直以为是丽兹的室友贝蒂)的信当成活下去的精神支柱,把给丽兹写的每一个字也当做活着的证明,所以他们是在全身心地交流、穿越时空地感应。信成了他们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改变他们命运最关键的钥匙。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真挚的爱情是一种必然,也是一种必须。

  不过我也不赞成这个说法,即故事写的是“一见钟情”战胜了“青梅竹马”。

  爱情需要时间培育,在这方面“青梅竹马”具备天时地利人和。但时间长短也并非决定因素,决定因素是双方沟通的效率与质量。

  道尔顿之于丽兹,无非是爱情中的常规动作。对于一般姑娘他的确很有优势,因为他能把常规动作做得相当完美。但丽兹是个有故事、有心事的姑娘,这些烦心之事,她需要有人开导、需要交流、需要解决,她需要难度系数更高的自选动作。恰好在这方面,摩根是个高手。“人生实在短暂,不够我们向心中所爱的人诉说衷肠”—— 正是信中摩根的这一句话,像一支琴弓飘进了丽兹的心房,拨动了她生命的主旋律。

  那一封封战地情书记录的,是一对爱侣的灵魂,像生命一样真实、宝贵。

  或许正是因此,这个融合生离死别的他人的故事,才让我们找到最纯真的爱情、体味到久违的感动。

  会员号:288918

  《战地情书》读后感(五):用灵魂书写的情书:《战地情书》,看后想私奔

  近日,一本外版爱情小说《战地情书》持续热销,迅速登上各地图书畅销榜。这本书讲了一个关于抉择的爱情故事。向左走,是物质丰盈,激情不再的爱;向右走,是燃烧灵魂,生死未卜的情。遗憾的是,每一个人都不能同时爱两个,只能选择一人终老。在这个愈来愈喧嚣的时代,你是否也在为选择爱情还是面包困扰?一个融合生离死别的故事,也许会让你找回最纯真的爱情,体味久违的感动。

  《战地情书》一经面世,迅速登上《纽约时报》畅销榜,风靡全美,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版权转让至30多个国家,征服了欧洲500多万读者。据读者反馈,看后有一种私奔的冲动。

  笔者友情提示:哭笑皆可为,私奔需谨慎!

  青梅竹马PK一见钟情

  《战地情书》讲述了这样一个浪漫、动人的爱情故事:在错的时间遇上了对的人。丽兹,即将成为别人的新娘。摩根,第二天就要踏上战争的不归路。电光火石间,却认定彼此就是心中的灵魂伴侣。

  然而丽兹的闺蜜也无可救药的爱上了摩根,求助丽兹为她给远在战场的摩根写信。用心和泪写出来的每个字和不是丽兹的“丽兹”照片成为了摩根活下去的理由。

  残酷的战争洗尽铅华,生离死别煎熬着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一边是青梅竹马,激情不再的未婚夫;一边是生死未卜,燃烧灵魂的一见钟情,如何选择成为最纠结、折磨着每一粒细胞的痛苦……也许只有面对生死,人们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爱情。

  最好一个人偷偷看

  笔者建议大家一个人偷偷看,并不是说这本书里有什么限制级的内容,让读者没脸见人,而是这本书实在太幽默,同时又非常感人。每一位读者都是在哈哈大笑的同时,又被感动得泪流满面。这样的形象,实在不好让外人看到。

  本书的作者克莉斯汀娜•迈克莫瑞,是一位备受赞誉的美国女作家。《战地情书》是其成名作,甫一出版,即轰动全美,迅速登上《纽约时报》畅销榜,版权已转让至30多个国家,令欧洲500多万读者疯狂地时笑时哭。作者温婉的笔触,对感情的细腻描写,无不触碰读者的内心深处,也给本书增色不少。就连美国著名导演詹姆斯•卡梅伦看了本书后,都泪流满面。

  看后有私奔的冲动

  在这个愈来愈物质的时代,女孩子们宁肯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这种选择也许代表了某种潮流,即便对于笔者来说,也不能超凡脱俗地标榜自己不在乎物质。虽说这本《战地情书》不能改变一些人对爱情和物质的态度,但可以肯定的是,即便坐在宝马车里哭的女孩,也会被书中用灵魂书写的情书打动,至少思想上也会出轨,去思念那个令她怦然心动,不能给她房子和车子,却能给她爱情的人。那些纯情的姑娘们就不用说啦,干脆为爱私奔!

  《战地情书》读后感(六):战争教会她们的事

  《战地情书》(Letters from Home)是美国新作家克莉斯汀娜·迈克莫瑞(Kristina McMorris)的处女作,讲述了二战时三位年轻女性与战争的各自关系及由此而来的生活演变。故事的主线是家教良好的城市姑娘丽兹与农家小子摩根阴错阳差的战地情书,二人情不自禁的彼此倾诉中既孕育着对战后生活的美好憧憬,也包含了战场与战争的残酷无情。迈克莫瑞的文笔清新怡人,女性视角中的战争描绘尽管力度不足,但情感真挚动人,不仅三位姑娘各有千秋,就连作为辅助角色出场的阻碍性人物都有迷人的闪光点。这样阳光正面的视角既是《战地情书》的优点,也是缺陷——迈克莫瑞通过摩根提出了“战争意义”的宏大议题(比利时夜晚侦查一幕十分精彩),但解决方法却终是简单的道德两分论:对纳粹罪行的控诉与对正义的弘扬。从我个人的价值观出发,这是对“以暴制暴”道德难题的表面美化,并未触及对战争罪恶的深层思考。迈克莫瑞之所以能够让摩根与暴力和解,正因为她借助了二战“正义之战”的笼统定性,坚决站在了爱国主义的阳光一面。这对故事结局算好事,对思考本身却并无裨益。与其达成结论,我觉得倒不如让问题纵深继续,哪怕只触碰到战争迷雾的浅表事实也会增色不少。

  《战地情书》中的第一主角丽兹与第二主角茱莉亚基本都可算作同一类的后方女性,她们对战争的感触主要来自于报刊杂志与国家媒体,对军人有种主流的仰慕与崇敬之情。丽兹与茱莉亚都从试图理解战争的角度出发与前线发生了某种关系,并在这种关系中逐步找寻自我,打破僵局。与之相对的是一开始不那么出彩的贝蒂,这个小姑娘出身贫寒,心里想的全是出人头地一嫁成名,稀里糊涂成了随军护士,远赴荷属新几内亚某个潮湿的前线岛屿,在枪林弹雨及超负荷的工作中一点点学会了责任、勇敢、自尊。比较而言,我更喜欢贝蒂,因为这是个真正有层次与性格发展的人物,不像丽兹与茱莉亚,战争带来的只是观念的发展,并非人物性格的改变。

  正因如此,我对迈克莫瑞为贝蒂安排的结局十分不满。倒不是说贝蒂一定要在战场中觅得真爱,但经历了战火洗礼与生死考验的她在战后早已不该再是丽兹与茱莉亚的配角——至少在人生的精神驱动方面,她没必要为了抓住摩根这个“机会”而刻意赴约,也更不大可能因为信的缘故怒气冲冲兴师问罪。一个成长成熟了的人物不应该为了陪衬主角便无端倒退。战争教会贝蒂的,是比亲情与自我更加复杂的一些东西,是黑暗与残酷中升华出的激越与坚实。这些更为复杂的东西,必须超越“小清新”的层面之后才能准确把握传递。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译者吴超的文笔,流畅自然,值得推荐。

  《战地情书》读后感(七):留封信与我同朽【这是一篇发散文……】

  【可以忽略的开头】

  老实说这本书的封面让它看上去很不像我的菜,尽管它很神奇地在书尾附着读书俱乐部的“胜利食谱”(我还以为只有天野远子那样的尤物才会吃书),尽管我曾不止一次地表示自己十分喜爱书信体的故事,但把战争和肥皂剧结合起来的老套剧本从小接受的太多,有点旁逸斜出的危险。

  后来公车摇晃,入睡困难,手边除此书外别无他物,只得硬着头皮翻开,未成想一读终卷,心里相当感谢送书的那位。在畅销榜上占据一席之地的因素有很多,但一部处女作能够上榜必有其过人之处。可供写作的元素本不多,几百年间被流行搞的无不恶俗,故事之成败单看你能否把恶俗的元素组合成子弹,像电影《Wanted》里那样绕过障碍,弧至脑髓。

  【关于信】

  我被击中了。不是因为那几封一点也不煽情的情书,而是因为被勾起的回忆。

  现在几乎不会再有机会用笔在信纸上表达自己的感情了,比起看着自己鬼画符般的字体替读信人发愁,我更愿意在能够自动存储备份甚至追讨回来的邮件系统或者短信平台上删删减减,即使情书也可以不露痕迹地抄袭复制,也不必花上几天甚至成月的时间忐忑地等待回应。

  说得大言不惭一点,作者和我都幸运地生活在一个知晓等待手写信件微妙感觉的时代尾巴之上,不然她很难想象她能够控制住汹涌多姿地废话,把书中信的内容建设地如此真实。

  我本以为自己不必再打开甚至不必再想起学生时代的那个木盒子(也是盒子,虽然比摩根那个大些),可是为了印证模糊的印象,我找出它,掏出了它满肚泛黄的信纸。

  我没有参军参战,未曾离家千里,可是信里那些传递遥远思念的文字与书中如此相像,居然也有诗,也有母亲!她们都是乡愁和分离之苦的最深容器。

  我的记忆被揭开了另外的一角,留至文末表白,先回到书里。

  【关于书】

  Letters from home,直译为“家书”不知确否,倒是跟红极一时的《情书》极配,并且巧合的是都讲述了一个由信而起的爱情误会。

  开始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土很跟风的选择,后来发现并非如此。一个疑惑从开篇就困扰着我:作者为何不选择更省力也更出彩的纯书信体?只要多夹插一点额外的叙述和伏线就能够使整个故事看上去很有档次。后来我明白了她的勇敢,她不愿回避任何一个人物的经历,不放弃塑造每一个配角的机会,无论战场还是后方,都给予了正面地描写(尽管有些场景她和读者都要靠想象搭建)。信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但故事里不只有情书。

  全书虽情节简单,但三线并发,最终做到完成度很高又不落空当的收束其实并不容易。并且书中涉及的信件并非仅是情书,而是串连着亲情、友情和爱情的文本。作者力争穷尽书信的所有功能,可以说亲情的描写让故事真挚而厚重,友情则制造出足够的戏剧冲突,爱情最终让故事真正成为故事。

  【可以忽略的结尾】

  终卷下车,我满脑袋都是那封十几年前寄出的信。

  我完全忘了如何开头结尾,只记得确如书中某封信末所言,再写下去信封就无法装下。

  那是一封绝情书,不知道为什么会写得那么长,快要成了一部小说。

  我觉得信中都是普通字句,只是编造一些为了彻底被遗忘而必须的谎言时有点失控地激动。可是后来读信人告诉我,她心酸手抖,不知道拿它怎么办才好。

  我说你撕掉它好了。她表示如同害命,下不去手。

  那把它寄还给我。她还是拒绝。跨洋邮费很贵,不值得把一封断情绝义的信寄来寄去。

  烧掉总可以吧。恐怕还是不行,信纸已经湿成了那个样子。

  ……

  不知道为什么这本《战地情书》会让我想起那封信,它与书中的同类没有多少相似之处。也许是因为那是我这辈子写得最用心的一封信,也许是因为它和书中那些见证生命消失、亲情重生和爱情结果的信件一样,被保存在世界的某个角落,等待与我同朽。

  《战地情书》读后感(八):【雨枫试读】爱情和战争,都需要信念

  用了一个多星期,依依不舍地把这本书看完了。

  本书讲述了一个真挚的爱情故事。丽兹在结婚前认识了摩根这个即将踏上战场的男人,同时丽兹的闺蜜也爱上了摩根,由此展开了这三人之间的情感纠葛。这是一个很常见的感情故事,一见钟情Vs.青梅竹马。但是不同的是,故事夹杂着二战这个沉痛的话题。使得这个情感故事更加耐人寻味。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这也是一本描述战争的作品——尤其是战争的残酷。书里在描述,是什么信念能使得我们从战争中坚强地活下来,又是什么信念能使我们取得胜利?人类需要信念,这是人类永远对未来抱有希望的原因。

  而爱情,无意也是其中的一种信念。

  或许,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东西是最重要的,因为谁也不知道下一刻是否还活着。没有信念的活着是痛苦的,虽然有些东西是几乎没有可能得到的,但如果连这一点渴望也没有,生命就没有了意义。

  看完这书。我已经深深地被故事所感动。感动的不单是主人公之间的情感纠葛,还包括那场战争,毁灭性的战争,也带给无数人重生的战争……

  有意思的是,书的最后附有读书会指南,我觉得做的很好!作为小说,很多书看完了就完了,常常忘记再去回想书中的一些细节性的东西。而有了读书指南之后,我们可以在看完后根据这些问题,重新对故事进行回想。能够更好地加深阅读印象,同时也会因为某个问题而反复翻看相关内容,得到更深入的理解。

  对于书的包装,感觉还可以更精致一些。纸张的质量也有待提高。不过封面设计很用心:左上角的邮戳很有意义,代表着主人公之间一封又一封的鸿雁往来。很能反映作品的内在品质。或许再加一个信封或信纸的书签,效果会更好呢:)

  淑女卡号:288266

  《战地情书》读后感(九):女性视角的战争小说

  毫不夸张地说,这是我审读稿件以来,内容最吸引我、译者水平最高的一本小说。就连出版社负责终审的马总编也对本书大为夸奖。绝不是我看书太少,以至少见多怪才对本书如此推崇。这真是一本令人爱不释手的好书。

  作者是女性,主人公是女性,这是一本以女性的视角审视战争的小说。

  Kristina McMorris笔下的战争,一去男人描绘战争的粗犷与血腥,到处充溢着关怀与期盼。写给摩根的信,是丽兹对心爱之人的关怀与对和平生活的期盼拼接起来的。丽兹的信,让摩根在充满硝烟与死亡的战场上得到了心灵的安宁与爱抚。Kristina McMorris利用摩根与丽兹的通信,为读者呈现了二战时期前线男人们的英勇与艰苦以及后方女性们的付出与支持。后方无数的母亲、妻子、女儿、女朋友们的无私奉献和勇于牺牲,给了前线战士获取胜利的动力源泉。丽兹、贝蒂、茱莉亚、克里斯蒂安的母亲……她们是不曾获得任何勋章和荣誉的无名英雄。

  不仅如此,Kristina McMorris还传达了本书的一个核心主题,那就是“关于人类纯真的丧失”。以战争为背景,以爱情为主线,最终回归到人类最初的纯真,这大概就是女性笔下所描绘的战争的与众不同之处吧。

  书后的“读书会指南(本书的有个不同于其他小说的小细节,就是书后以“读书会指南”的形式提出了十四个小问题。这些问题引导你透过小说的故事去思索更深入的内容。读罢《战地情书》再看“读书会指南”,真好似大快朵颐之后的小甜点)”引导读者通过“比利时村庄那个洋娃娃掉进泥坑的小女孩”来思考人类失去的纯真。在此,我想从书中另外一位男性主人公查理来引出我对这一主题的感悟。

  查理是一个整天嘻嘻哈哈、童心未泯,每时每刻都在给周围朋友带去欢乐的开心果。每个人都乐意接近查理,哪怕是在舞会上心存戒备的茱莉亚。接近查理这个活泼的大男孩,你的心情会无比放松。查理是没有丧失纯真的天使。每个人周围都有一个查理,只是,查理太少了。如果世界上都是像查理一样的人,那么,还会有战争么? 书中描述查理牺牲的时候写到:天空中突然传来一阵轰鸣,整个世界随即变成了一片黑暗。

  的确,人类纯真的丧失,世界终将是一片黑暗。战争夺去了人类的纯真,爱情在帮助人们找回失去的纯真。《战地情书》,失去纯真的战地上,至少还有爱抚心灵的情书,这本书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战地情书》读后感(十):冲破禁锢之爱

  读《战地情书》,没想到它会引发我对爱与人生进行重新思考。在此之前,我自以为很有经验,将爱情、亲情、友情当做熟悉的事物,惯性地理解掌握并执行。是的,一切都好,如同一列准时开出并将准时抵达的列车,可是真的是这样吗?当它们在没有星光的黑夜呼啸而过,你沉浸在安逸的梦境中,醒来却发现一切却都已变了轨迹。而你是循着曾经的轨迹继续前行,还是调整心态,迎接下一个不熟悉但清新凛冽的早晨。

  这本书是朋友推荐阅读的。他兴致很高地告诉我,虽然这部小说是美国作家克莉斯汀娜•迈克莫瑞的处女作。但是,作者细腻的笔触,对主人公复杂心理的勾勒以及关于爱的体悟一定会打动你的。

  一号女主角丽兹显然是幸运的,她有着良好的家世和优异的学业,更让人欣羡的是她的未婚夫,当然也是她的青梅竹马道尔顿拥有的一般人望尘莫及的富贵荣华的前景,这该是天作之合了。可是阴影从一开始就出现了,道尔顿把她送到舞会现场离开后,“她发现手心里原来真的攥着一根崩开的线头儿。看来果真有裂缝了。”

  我愿意以为丽兹从开始就想要摆脱禁锢,关于世俗的爱情的禁锢。那看似美好的爱情,虽然外表光鲜,可在骨子里却是缺少温情、缺少聆听、缺少心与心的沟通的。与此同时,她也在回避父亲,该是妈妈离开之后吧,这个最亲近的人也变得疏远起来,我不想去追究这其中谁该是责任承担者。反正境况变了,心情变了,所以丽兹迟迟不愿打开手里来自父亲的信件,她根本无需拆开信封,就能够知悉它的内容。 纯礼节性的、周到的,缺乏温度的问候。“谨启。区区两个字足以传达他们之间的距离有多远。显然,父女二人之间的微小罅隙已经变成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了。”

  摩根来得真是时候,这个第二天就要奔赴战场的大兵率性而不粗鲁。他一下子吸引了丽兹,而那一封封冒名顶替的情书成了两个人相互取暖的橙色火焰,这火焰跳跃着,让原本敏感的丽兹从她所经历的外在逐渐向内里探寻。她希望得到答案,却又没有把握能让自己接受,所以她小心翼翼地一步一步试探着前行。正如她写给摩根的情书中所说,“我在这里抱怨着孤单,而你也洗渴望着一个安安静静的夜晚。”正是这一封封穿越硝烟的书信,让丽兹敢于以最大的勇气向这个仅有一面之缘的男子敞开心扉,她将自己的苦闷和期待以文字形式和盘托出。为她祝福吧!最后她是应了母亲的美好祝福,“追随你的激情,追随你的心。伊利莎白,去创造你自己的人生故事吧!”

  女二号茱莉亚却是截然相反了。这个红头发的美女是全身心地投入到爱情中去了。我看着她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忍不住要问爱情是什么?是禁锢吗?是的,这个禁锢来自茱莉亚自己,而她心甘情愿地将自己圈囿在以爱为名的狭小的个人空间里,为了她的挚爱,她放弃了自己的理想——一份受人尊崇的时尚工作;为了她的挚爱,她竭力讨好她的家人,包括那个仿佛多看她一秒钟都是浪费时间的伊恩。她也在心里自己责怪自己,为什么非要死乞百赖来地获得他的认可呢?可是她还一直坚持下去,直到收到克里斯蒂安的遗书。那一瞬,她彻底崩溃了。“你就是一个大骗子。我居然要嫁给一个骗子!”可是,真的是如她所说吗?我不这样以为,如果真的要找出一个骗子,那也只能是茱莉亚自己,那个骗子不过是她的内心,归根结底,她承受不了自己内心的禁锢被打破。

  这篇小说是置于二战的大环境下的。可是,我们在这里不会被惨烈的战事、恢弘的战场氛围所吓倒。相反,正如摩根在执行那次痛苦的侦察任务后进行的反思一样,作者一直在思考,关于爱情、关于正义、关于人性。我想她也一定非常愿意我们参与到这些深层次的思考中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