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祝福》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祝福》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3-07 21:0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祝福》读后感精选10篇

  《祝福》是一本由鲁迅著作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带盘)图书,本书定价:17.5,页数:33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祝福》读后感(一):行为矛盾背后的审问

  自翻开这篇《祝福》时,祥林嫂的人物形象便跃然纸上。在感叹其悲惨命运之际,也不禁为当时封建礼教所带来的这种必然结果唏嘘不已。祥林嫂并未败给自己的命运而是败给了自己拼命维护的旧世界。她操苦一生历经磨难,得到的不过是世俗的些许同情和自身灵魂支离破碎罢了。晚年的悲惨生活也是这种做法的必然后果——怪这世界的冰冷麻木,也怪她自己的顽冥不争。

  祥林嫂和比自己小十岁的男人结婚也罢,过得幸福也便没什么问题。谁知造化弄人,丈夫死去后,为了避免被迫再嫁——这里就可看出祥林嫂是以中国传统观念严格约束自己的——而离家出走。甚至在被捉了回来后,不惜以生命代价反抗长辈,以维护心中仅存的那点封建礼教思想

  再嫁的丈夫也被阎王带了去,就连唯一的至亲骨肉——她的儿子也被狼叼去了。这使得祥林嫂处在了崩溃的边缘,可不知是天意弄人,还是自己有着坚强信念,祥林嫂在世俗不待的情况下,一遍遍用儿子的悲惨故事支撑着自己——也许对儿子的思念是她唯一活下去的动力了吧。

  最终她还是没能撑住世界的考验,在晚年的寒冷孤独离开这个令人悲伤的世界去寻她的亲人们了——导致她的悲剧的其一原因,莫不是众人冰冷的笑影。一遍遍痛苦回忆带来的只是一张张隐匿在社会黑暗处的狰狞面孔,以及一句句带有歧视意味的“你放着罢,祥林嫂!”。

  祥林嫂是一个很矛盾的人。她既想保护自己的传统观念,死命反抗再嫁;又在最后的时日中捐门槛瞒天过海,想以此反抗那个时代的封建神灵,一次求得身后平安。由此可见,祥林嫂既有生的渴望,又有死的觉悟。既在行动上维护礼教,又在思想上反抗封建,读来竟使人感叹矛盾如此。鲁迅在塑造祥林嫂的过程中以矛盾来突出人物形象,刻写留下的是对旧社会的无情审问。

  一切悲剧都是有源头的;若不是这世界太过美丽,以至乐极生悲,那便是这世界太过丑恶,悲剧随处可见。祥林嫂在被自己拼命保护的世界打倒,唏嘘感叹之际,我们也被鲁迅引导着开始思考社会问题了。

  祥林嫂的悲剧不过是旧社会万千悲剧中的一个;祥林嫂也不过是旧社会万千朴实勤劳善良的人们中的一员,究竟有多少“平凡的人们”被那个“特殊的时代”所抛弃,我们已无从考证,而我也无法去反抗那些还存在着的旧观念,因为我和祥林嫂一样地矛盾;但如果我也成为了一个“祥林嫂”,怕是不能比她做得更好吧!

  《祝福》读后感(二):读后感

  这篇小说延续了鲁迅小说沉重悲哀写作风格,通过描写社会底层妇女的悲剧命运来批判封建旧思想和传统礼教对人的压迫与戕害,批判旧社会的黑暗腐朽。小说主人公祥林嫂勤劳善良,对生活充满信心,然而残酷现实打击使她丧失了活下去的勇气,变成枯槁的行尸走肉。小说通过描写祥林嫂在鲁四老爷家的两次工作经历,反映了祥林嫂的形象及心理变化。祥林嫂第一次在鲁四老爷家工作时干活比谁都强,一个人能顶好几个人,她的脸上也经常挂着满足幸福的笑容。然而,就是这样平凡的生活她也无法拥有。她的刻薄婆婆竞将她卖给别人换彩礼钱。在金钱利益面前,人情伦常也不复存在。她无法逃脱,只得成亲。本以为就此会过上好日子,可是再嫁的丈夫也死了,只留下儿子与她相依为命。可是上天偏偏要将她唯一的希望也夺走,她的儿子被狼吃了,尸骨无存!这样悲惨的命运让她难以承受。而当她再回到鲁四老爷家时,人们看她的眼光也变了。鲁四老爷嫌她晦气,对她充满鄙夷,不让她经手祭祀之事。小镇的人们听说她的遭遇先是同情,后来逐渐演变成不屑,厌烦甚至是嘲讽鄙弃。祥林嫂最后的一丝生活希望也被扼杀了,她承受着丧夫失子的痛苦,忍受着旁人的嘲笑鄙夷,忧虑自己嫁过两次而不得善终,就这样活生生的一个人被逼得走投无路。祥林嫂的形象也是千千万万底层劳动妇女的形象,她们被封建礼教所残害,她们没有自由尊严。旧社会是个吃人的社会,我在祥林嫂的身上真切感受到了。人间温情不再,人们的眼中只有利益,人们只会欺侮弱小,这是人性的悲哀,更是整个社会和民族的悲哀。

  《祝福》读后感(三):是谁导致了祥林嫂的悲剧

  鲁迅先生的小说向来是塑造社会底层的小人物,让人在唏嘘之余免不了沉浸在社会的黑暗与冷漠中难以抽离。这一回看的这篇小说,与之前看的稍有不同,一是这个人物是女性,二是结局为少见的乐景。“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义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却不知,以乐景抒哀情,带给心里的震撼更为强烈

  没错,这就是《祝福》。小说中塑造了 “祥林嫂”这样一个旧时代女性劳动者的形象,将她一生中的悲剧因子展现的淋漓尽致。早年守寡,偷偷从山里逃离出来寄人篱下,受人压迫看人眼色过活,后被婆婆活捉回山里被迫改嫁给贺老刘,拜堂当日死活不依差点一命呜呼,好不容易过了两年好日子,谁知天有不测风云第二任丈夫也早逝,疼爱的孩子还被狼给衔去了……重回鲁镇却被众人嫌弃仿佛“瘟神”,最后在大伙热热闹准备祝福的日子里惨死街头。“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她空支撑着一副躯壳行尸走肉般过活,到头来,也不得善终。要说为什么祥林嫂最终落得如此悲剧,恐怕人人都难辞其咎。

  鲁四老爷,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不过是一个以知识伪装起来的内心极度封建保守迷信的老头,他可是导致祥林嫂悲剧的重要人物。作为一家之主,家中的细节便能反映他的思想:祝福时“拜的却只限于男人”,书房里“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平气和’”,这倒与鲁四老爷接人待物的冷漠与专制刻薄形成强烈对比,室内的衰败气象也是反映鲁四老爷自身的虚伪腐朽气息吧。从一开始便忌讳祥林嫂是个寡妇,到后来暗暗告诫四嫂不准祥林嫂沾手一切祝福事宜,因为“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就连祥林嫂已经逝世仍然心存埋怨“不早不迟,偏偏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满嘴仁义道德,内心却如此恶毒,也可看出在封建家族中这种“吃人”的行为是无处不在了。

  还有柳妈,这也是个狠角色。虽说她是善女人,吃素,不杀生,可是她说的话却足以杀人。与祥林嫂的对话后让祥林嫂深陷恐惧之中,足以证明她的话语是有多么大的冲击力,然而她却丝毫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而鲁四嫂呢,别以为心地就有多么慈悲,自始至终她都没有把祥林嫂当人看,只看做是一个勤劳的工具罢了。还有那众多的冷漠看客,平日里以嘲弄的目光看待祥林嫂,对其议论非非,甚至时常前来戏弄她,而祥林嫂却未必知道她的悲哀经大家咀嚼鉴赏了许多天,早已成为渣滓,只值得烦厌和唾弃。包括文中的“我”,也应该对祥林嫂的死负责,他也是这众多看客中的一员,祥林嫂在临死前曾问过他世上是否有魂灵和地狱,这应该也是与柳妈谈话后产生的恐惧延续,然而“我”最终却只是敷衍回答说不清”,可见“我”本身对此类事情也是想着避之不及。祥林嫂的悲剧是所有人对她的抛弃。

  这样的悲剧的产生不应该归结于社会属性,而是社会关系。鲁迅书中刻画的许多人物都是这样的悲剧:阿Q,孔乙己,被世人抛弃,被冷眼相待,几乎与社会隔离。这让我想起今日里网络上转的特别火的一篇文章《惊惶庞麦郎》,突然觉得庞麦郎与这些人物出奇的相似,被人嘲笑、无人理解、几乎与世隔绝,也许他就是这个时代的一个悲剧吧。反思自己,在如今的社会里,实在不应该做一个无意中“吃人”的人。

  《祝福》读后感(四):祥林嫂小传

  今天来说说祥林嫂。

  性情

  这是我首先能想到的能够与祥林嫂相勾连的词汇,也许这并不能得到广泛的支持,但我却要说,她是个性情女人。

  然而这样的真性情在祥林嫂身上并没能给她带来怎样的好处。她本是个健壮的农村女人,有着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死了丈夫逃到鲁镇,干起活儿来也不歇息足足抵过个勤快的男子,祭祀前后更是忙前忙后。过了年关,婆婆来“寻”她,将她绑了回去丢到山沟沟里老贺家赚了一笔彩礼钱给小叔子娶媳妇,这女人便一路嚎骂,拜堂撞了个大窟窿在额头上,鲜血直流......然而终于她还是肯了,第二年有了阿毛,她男人壮实却得伤寒死了,孩子又在春天叫狼给衔了去了。再回鲁镇做工,她便目光呆滞头发花白,精神萎靡不振了。

  祥林嫂是个被践踏、被迫害、被鄙视的性情中人,她面对这一切时只是表现了自己能做到的一切反抗,她逃跑、她嚎骂、她自残,然而她究竟还是个女人,阿毛的离开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祥林嫂是崩溃了的。

  祥林嫂用不停地向周边倾诉阿毛离开的经过来博取一点同情,或只是单纯地发泄让自己受惊的心好受一点,她执着地寻找并抓住一切可以引出她的阿毛的故事的字眼来,她需要诉说,需要别的人来分享她的寂寞,需要关怀和理解。“她未必知道她的悲哀经大家咀嚼赏鉴了许多天,早已成为渣滓,只值得烦厌和唾弃;但从人们的笑影上,也仿佛觉得这又冷又尖,自己再没有开口的必要了。”

  于是她的性情得到了不公正的冷眼的对待,祥林嫂只好敛了笑容,旋转眼光,自去看雪花

  祥林嫂的性情又显现出来了,她听了善女人柳妈的话去花大价钱捐了条门槛,愿做她的替身,千人踏万人踩,来弥补她这辈子跟了两个男人的罪过。

  又到了祭祀的时节,“不干不净的东西祖宗是不吃的”,祥林嫂成了“可怜伤风败俗”的人,在这样欢乐而又祥和的祝福气氛中,祥林嫂是不能参与的,她独自只好悻悻地思考什么魂灵的事,死了的一家人,可以团聚的么?

  祥林嫂到底还是世间不多的性情女子,她该是相信了魂灵这样的说法,也依了捐门槛的法子,才去阎王那里和她的男人和阿毛团聚了。

  “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四叔是不愉快的,然而这终于不能影响鲁镇一片祥和的新年气氛,和空气中弥漫的火药香传递的祝福。

  《祝福》读后感(五):吃人的社会

  可能对祥林嫂来说自己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这么痛哭,不明白为什么去死,甚至可能在死的那一刻还想着要去地狱里受罪。为什么会导致这样的悲剧,是谁一手把这个女人推向死亡的深渊,是地主阶级代表鲁四老爷、太太?是伪善女人柳妈?是镇上麻木的男男女女?还是摇摆不定的“我”?

  大概谁也可能是,谁也可能不是可能是他们亦可能是社会!

  鲁镇上的每个人其实都残害过祥林嫂,但他们不自知,他们祥林嫂的死冷淡木然,甚至嘲笑!所以他们是凶手!而在这个大环境下,每个人都理所应当的觉得祥林嫂该死!甚至是祥林嫂自己都这么认为先生在《阿Q正传》中提到过的这个“吃人的社会”大抵就是这样吧。每个人被封建礼教迫害的极深,但却丝毫不察觉。就连“我”,对祥林嫂唯一同情的人都摇摆不定。足可见封建观念的根深蒂固深入人心!这样的杀人这可谓是软刀子杀人!

  《祝福》读后感(六):句号与感叹号——我对标点的理解

  “我的后园里可以看到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我总算开始看鲁迅了。不像中学时期,学语文课文,总是带有调侃的,不屑的,毕竟那时娱乐杂志才是流行的。

  从前学语文课文的时候,就喜欢《祝福》,后来大一看了一次,今天又看了一次。

  感觉每一次啊,体会是不一样的。看语文课文的时候,把它当故事看,很好的一个故事老师说“一波三折”“环境描写”“封建社会的女性悲剧”;大一看的时候,给我一种以前没看过的感觉,还是一个很好的故事,时不时让我感到寒毛立起,很精彩;现在看啊,把自己看进去了,总觉得我自己就是祥林嫂。

  “给土地庙捐了一条门槛,给千人踏万人跨,赎这一世的罪”。于是祭祖时,“坦然地去拿酒杯筷子”却还是听见四婶慌忙地大声说“你放着罢,祥林嫂!”看到这里我也失神了,寒毛又立起来了,好像目光受到了阻碍,有几秒不能继续往下读,只在这几行字间徘徊。脑子演出了这一幕,她的神态,动作都在我脑子里演出来了。

  我就想啊,最寂寞,不过“还有一株也是枣树。”最心死,不过“你放着罢,祥林嫂!”从未觉得句号和感叹号是这样带着感情。“还有一株也是枣树。你放着罢,祥林嫂!”反复默读,最后只剩满眼的句号。和感叹号!沉沉地。句号是寂寞的,感叹号是心死的。

  为什么是心死的?《祝福》中我看到的更多的是:努力,很多时候是徒劳的。就算捐了门槛让千万人践踏,还是不能近身祭祀,因为她是一个再嫁再寡的“谬种”——再多的努力也改变不了的事实;说我看进去了,因为我的努力感觉大多也终于徒劳了。他人对你的既有印象是早就刻好的,抹不掉的。

  《祝福》读后感(七):谁害死了祥林嫂

  从“我”的“说不清”到鲁镇人“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的心态,看到人心的冷漠。从人们对祥林嫂的拒绝与嘲笑看到的是无情。

  祥林嫂的遭遇固然与封建礼教脱不了干系,但这封建礼教的存活正是人心的冷漠无情养育的。明明人人都是受害者,却人人都要装成看客。

  生活步步相逼,祥林嫂委曲求全;人心步步相逼,祥林嫂步步退让。退到最后,无路可退,最终便“穷死了”。

  祥林嫂死了,对人性的拷问却刚刚开始。

  从“我”对待鲁四老爷和祥林嫂的态度,看到了人心的挣扎,然而最终却没有逃出虚与委蛇的人情世故。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