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最贤的妻,最才的女》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最贤的妻,最才的女》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3-08 20:4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最贤的妻,最才的女》读后感精选10篇

  《最贤的妻,最才的女》是一本由夏墨著作民主建设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29.80,页数:25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最贤的妻,最才的女》读后感(一):这是我完完全全看完的第一本传记

  什么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或许就如钱钟书与杨绛一般。夫妻之间的相处方式千千万万种,但他们实在叫人艳羡。平淡如水的生活,一起看书,一起评书,是夫妻也是朋友性格和生活习惯上互补,用理性的方式处理矛盾才能安稳的生活。他俩最初并没有所谓互补,只是性格都温和体贴,为彼此着想,谁可以做谁就做,杨绛也不是一开始就会洗衣做饭的。真是神仙眷侣。

  时间真是宝贵的,都说成功人才能把时间最大效用化,还真是。尽可能不参与社交活动,只为有更多的时间可以读书。这样努力,我什么时候可以做到呢?

  我始终认为家庭教育对一个人影响巨大的。我也不知如何形容杨绛父母的性格,只是从书上来看,杨绛的性格和她的父母是跟相像的。父亲鼓励培养,才能成就杨绛的文学梦。阿圆也是,父母爱看书的习性,我觉得非遗传,而是影响。

  谈起那个年代的人和事,总是避免不了文革。提起文革,不论谁,我都觉得那是人生遗憾。那段时候,受伤害的人,实在太多了。

  《最贤的妻,最才的女》读后感(二):好的爱情

  什么是好的爱情

  他们说要郎才女貌,他们说要门当户对,他们说要有车有房。他们是谁?有着什么样的经历价值观?现在又过着怎样的生活?我不好判断他们说的对与错,我只想反问一句:“为什么人们思考,而要照着别人定义标签去生活?”

  杨绛说:“我以为夫妻间最重要的是朋友关系,门当户对及其他,并不重要。”

  人们总是憧憬美好的爱情,两小无猜,一见钟情。《芈月传》里芈月被人算计,差点失去双腿。芈月说:“如果没有双腿,我怎么照顾家人。”子歇说:“没有双腿,子歇帮你照顾家人。只要有子歇在,定不让公主委屈。”那坚定眼神,一片简单赤诚。可惜那样的爱情,要么发生在没有世故纷扰学生时代,要么在红极一时电视剧里。

  人们也羡慕杨绛和钱钟书这对神仙眷侣。杨绛说:“也许世间一见倾心之事,但我无此经历。”原来在见面之前,杨绛对钱钟书的才情早有耳闻,只差一次相遇,即可缓缓开场。

  确定关系后,钱钟书每天写信给杨绛。后来文革时期,他们被下放到干校改造,有时候一个星期可以见一面,钱钟书依然保持书信。那时候的爱情,即便不能经常见面,也有温度语言是他们生活和生命声音

  一路相伴63年,包容自然必不可少。钱钟书写信给杨绛,但她不怎么回。钱钟书问为什么,杨绛答:“不喜欢写信。”他并没有因此怪她,只把这种没有礼尚往来情绪给了小说里的人物角色。他一定是感受到了她身上的一种气度,所以不计较。一种在他创作《围城》时,甘为“灶下婢”,打理家中一切的宽宏与奉献,一种劳改时在漫天黑雨中冒着落入泥河的生命危险去见他的勇气坚持

  有一次厨房着火,媛媛跑出来喊:“娘,不好了,快!快!”不一会儿,钱钟书也跑出来喊:“娘,不好了,快!快!”生活中很多事情他都打理不好,每次“干坏事”的时候,她总说“不要紧,”然后帮着收拾。

  我想,他们都爱看书,怀着“做点学问”的共同理想,肩负守护家人和国家责任感,所以对彼此身上的包容,当然也可以宽容和照顾。

  一起出国留学的静好岁月是那么短暂,回国以后,他们一起经历了抗日战争,文革,“三反”。动荡不安日子里,陪伴有一种力量,可以照亮夜空,可以遮挡风雨。我想,大概正是因为有这样一双手,在你需要的时候,紧握你,才能在荒凉残酷的时代里,心如静水如兰芷,写下温暖平静文字

  在钱钟书最后的日子里,她一直守在那里,像是最开始一直等待他的到来。他走了,带着她一世桑田的吻。除了平静还是平静,比声泪俱下有力量。

  我没有杨绛那样的才情,不敢奢望有这样的爱情,甚至不懂这样的爱情是否适合我们的时代。但在这繁杂社会,爱情可以不完美,可它一定要干净,像月光洒向海面,亦如我初见大海,就好了。

  《最贤的妻,最才的女》读后感(三):这不是传记文学该有的样子

  这本书,读过之后觉得可笑,而近年来出现了不少用这样文风来写名人尤其是女性名人的传记,更觉得荒唐

  传记文学的基本特征:是运用除虚构以外的多种文学艺术手法,再现人物生平经历和事迹,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刻画其鲜明形象生动个性的一种文学体裁。在局部细节和次要人物上则可以运用想象或夸张﹐作一定的艺术加工﹐但这种加工也必须符合人物性格和生活的特定逻辑。(此节来自度娘)

  由此可知,传记文学须严谨、须符实、须贴合人物,故好的传记多为作家自己立传或由至亲之人代劳,他人立传难以显其精髓。本人亲身参与过传记的撰写,与传主非亲非故为此在持续近一年的时间里,到其家中造访四十余次,倾听其述说自己的经历,反复揣摩了解性情思维习惯,才敢对一手资料进行整理归纳,但凡涉及内心活动都要与其本人再三确认,因代他人发言必要负责,不可妄加揣测。

  杨绛先生是名人,也出版过家庭生活回忆录《我们仨》,那么是否大量援引《我们仨》的文字就可算获取一手资料?从本书中,并未看出著者和杨绛先生有什么密切的来往,很怀疑版本书是否获得杨绛先生本人的首肯,是否与其沟通修改事宜,毕竟出版时先生还在世。

  本书行文顺序乱,著者对手头的资料也并没有完全捋顺,先不要提去寻找传主的逻辑,恐怕自己的逻辑也还没有找到。拼拼凑凑中,还不时出现著者代杨绛先生进行的内心活动,颇为丰富活跃,却想问一句,著者是如何确定先生会这么想的。如此过度的揣测并不是传记文学该有的态度,作为一个史料爬梳工作者,真心认为不可取。

  很多豆友都是因为传主是杨绛先生而打了高分,以此表达对先生的尊重喜爱。但如果仅是因为有作者做了资料的搬运工,主题恰是我们都关注关心的人,一本并不精良的资料合集就能大热大卖,未免有人云亦云之嫌,对被消费的人极不公平。在此,还是推荐豆友们阅读杨绛先生自己的回忆录,毕竟直面先生本人才是了解她的最好途径

  《最贤的妻,最才的女》读后感(四):美好的女子在这里

  鲜有女子被世人尊称为“先生”,杨绛杨先生是个例外

  年少时知道她,是因为《围城》,因为《围城》知道了钱钟书,再然后知道了她。

  那时候,并没有过多去关注这位才女子。随着年龄渐长,对杨绛先生的了解也愈来愈多,通过图书、报纸网络等媒介,了解越多,对她的故事则越发地想多听听、多看看。耄耋之年的她,却经历了唯一的女儿一生伴侣相继离去,恰如钱钟书先生说的“他俩只有死别,再无生离”,这样的经历对于老人而言是最大的伤痛,许多老人可以因此而痛不欲生萎靡不振,然,杨绛老人异于常人之处是,她没有因此倒下,她依然那么坚强,用她的大爱守护着爱人、女儿和她心中的家。

  暮年的她整理钱钟书留下的手稿,让钱钟书更多的优秀作品能够出版面世,并且,她创作了《我们仨》,记录钱钟书、她、和女儿三个人六十年为亲人特殊缘分。杨先生的意志毅力让我想起了顶开石头破土而出的竹笋,除了敬佩,更觉得应该向她学习,即使身老但心不衰,她看似平凡的一生,却总是在为中华民族的文学事业做出贡献

  这本书让我们系统地了解了她的一生,从她的童年少年青春……一直到她的晚年,贯穿故事的另一条主线则是她与钱钟书的缘分、爱情,从擦肩之缘到十指相扣,从举案齐眉到相濡以沫,让人羡慕的情感

  在她的身上,有深厚文化积累沉淀,源自她的谦虚好学、源自她的坚持不懈,这是一位极其美好的女子,不仅有深厚文学造诣,而且智商情商方面修养都极好,但同时她又低调谦逊,在教学工作、在文学著作中都兢兢业业,这样的一位女子自然会被大家尊称为“先生”,这样的称谓用在杨先生的身上是很妥的,因为她除了女子的婉约内敛,并具有男儿的胆识和勇气,书中有个关于她年少时的小故事,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学校要求她上街参加演讲宣传,但是她知道这样的活动只会带给自己伤害,她不想参与政治中,在父亲的鼓励下,她毅然拒绝。一味的服从并不是正确选择,在该说NO的时候说NO,同样是每个人要修的课程

  杨绛先生的举止让我明白只有敢于拒绝,才能把握好自己的人生道路

  文/ashley

  书评原创,转载刊用请豆邮联系~

  《最贤的妻,最才的女》读后感(五):言·才女先生

  高中时就读过钱钟书的《围城》,但看不太懂,不明其好。那时还不知道钱钟书的妻子是杨绛。只是听说林徽因因其才被称为先生,虽不太喜欢这个女人,却敬佩她的努力和才气。早早地以先生自居,勉励自己。大学期间,曾刷其一股杨绛热,最广为流传沁人心脾的那句警世名言便是“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当时正值职业选择的迷茫期,整日纠结痛苦,直到偶然间看到这本书才惊觉自己进入了“思而不学则殆”的误区。2016年杨绛先生去世,《我们仨》的销量再创新高,当时也曾想跟跟风学习一遭,不知因为什么耽搁下来。《最贤的妻,最才的女:杨绛传》这本书是前段时间买纸质书送了一些银铃铛,趁着还没过期而且有满减优惠便买了一堆电子书。杨绛传有很多,但这本书的名字最美,誉妻癖的钱钟书文学造诣颇深,又是杨绛先生最熟悉之人,这个称赞也最为贴切而有意境

  王子爱上灰姑娘那是童话故事,但每个公主都值得一个王子,最起码也会遇到骑士。林徽因杨绛之流当然可称为公主,良好的家世,瞩目的才华传奇的一生。只是比之林徽因绯闻缠身,我更喜钱杨的一生一世一双人。优秀人不缺人爱,王子和公主当然会有很多仰慕者,但如何处理则是看个人选择了,杨绛先生面对追求者态度坚决的拒绝既是对友人好也是对爱人负责。虽然书中描写两人相敬如宾举案齐眉恩恩爱爱,遇到争执也都是愉快化解,好似两人都是神仙似的人物,温婉恬静,不争不吵。实则两人的相处充满了互相扶持互相妥协互相仰慕,好的爱情和婚姻一定要爱并包容呀。看着钱杨夫妇一起留学一起读书一起翻译一起创造一起教学,实在是令人羡慕,不由地想和未来那个他一起变优秀。

  杨绛先生享年105岁,岁月漫长少不了波澜,《贤妻才女》这本书虽然也描写了这些坎坷,却像杨绛的处事态度一样轻描浅写地一笔带过。抗日战争时父母的先后逝世,文革大跃进时的夫妻批斗,年迈之时夫女的先后离世,读起来那么云淡风轻,却可以设想这其中的痛苦,她能挺过来并做出那么大的成就,实在是令人敬佩。痴迷读书、文学成就、自学外语、健康长寿、辅佐丈夫、女儿优秀,能如此成功,可想其如何勤奋自律。

  遗憾就是字数太少太简略了,只用寥寥数十万字描述一个百岁老人的一生实在是太短了。虽然这本书在当当传记榜排名第15,也对这本书不甚满意。传记应该不只是整理名人自述的文章将名人的一生简单地串一遍,摘录一些名人的名言锦句就可以了吧?而且描绘的杨绛一生也太完美了,不像是传记,倒像是颂歌。因是名人传记,名人父母的教育方式总是对的,名人自身的行为总是好的,只是这样的传记太过片面。虽然已足够激励自己,但还是希望了解到全面的杨绛,大概要去看他们夫妻二人的作品了。立下flag,今年看完《我们仨》,再重温一遍《围城》,再品读一下林老的《苏东坡传》。

  多看书,多学习!

  读书笔记

  最贤的妻,最才的女:杨绛传 作者:夏墨

  知足恬淡,乃常活之泓

  犹记得杨绛先生在百岁生日时的感言:“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

  充实、恬淡、知足又不卑不亢的人

  心有兰芷,细嗅红尘

  他知道正确的人生态度才是女儿最应该握在手中的武器,他一直陪伴着女儿的成长,在面对问题的时候给予一个方向、一个答案、一句鼓励。

  有人说,书读多了是平添烦恼,但事实上如果因为读书增加烦恼,说明书还是读得不够多。只有脚下的基石够稳,才能穿透薄雾看蓝天

  只是在物质至上的时代潮流下,想提醒年轻的朋友,男女结合最最重要的是感情双方互相理解程度,理解深才能互相欣赏吸引、支持和鼓励,两情相悦。我以为,夫妻间最重要的是朋友关系,即使不能做知心的朋友,也该是能做得伴侣的朋友或互相尊重的伴侣。门当户对及其他,并不重要。”

  淡泊名利,可能不足以形容“文人的傲骨”,杨绛却很钟情她跟钱钟书的纯净的世界,外面的纷纷扰扰从来都不与他们相干。

  也许只有经历过人生的大波澜,才更珍惜平静带给人心灵的安稳。

  后记 百年岁月,宁静如茶

  我们都尊称她为杨绛先生,称呼女性为先生是从五四运动之后开始的,当时全社会提倡男女平等,一些杰出的女性都被尊称为“先生”,因为杨绛一生的贡献,这声“先生”称呼得不足为过。

  《最贤的妻,最才的女》读后感(六):他发愿说:“从今以后,咱们只有死别,不再生离。”

  一开始想读杨绛先生的自传是因为前两年杨绛先生去世,微博、新闻都在大势宣传杨绛先生的生平事迹,也是第一次知道杨绛先生居然是钱老的妻子。也是第一次知道那么美好的句子居然出自与杨绛先生。

  我对杨绛先生了解不深,所以第一次看《我们仨》的时候,并不了解其中的深意,自然也就无法感同身受。如今第一次读杨绛先生的自传的时候,不免为此等奇女子心生敬佩。

  这本书念起来没有像其他人自传般的大起大落,更没有别的小说那般的剧情跌宕起伏。有的不过是简简单单的平铺直叙,简简单单的对白,简简单单的日常描述。但是结合那个时代的文革和战乱的大背景,这般简简单单的言语,这般平淡无奇的生活,又是那般的不容易得到。

  该书取名为《最贤的妻,最才的女》这句话出自钱老对杨绛先生的赞赏,杨绛先生无愧于此称。为了钱老的梦想,放弃了自己的事业,安心在背后当一名贤妻,照顾家中的一切事物,事无大小一一打点妥当。然而她也没有放弃自己的事业,不外出工作,但扔孜孜不倦的学习,陪着钱老出国念书,照顾他的生活,充实着自己的人生。

  我很羡慕杨绛先生和钱老的伉俪情深,同时也很同情杨绛先生的丧夫丧女之痛,更心疼只剩她一人留在这世上,为丈夫和女子的人生画一个句号。

  推心而论,杨绛先生和钱老的爱情观,还是跟主流的爱情观很相似的,两个人携手共进,一起面对人世间的所有暴风雨,看遍世间的一切风景。一人管外,一人管内,夫妻同心,一致对外。然而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越来越少了。随着时代的变化,女强人,男主妇的出现,总会发现很多在爱情道路上的人们跑偏了。一个在外工作,一个人在家相夫教子,是不是出去打打牌,逛逛街,两个人的生活层次差距越来越大,感情也越走越远。杨老先生和钱老的爱情,之所以长久,我认为杨老的功劳实在是功不可没,杨绛先生从来没有因为要在家带孩子,照顾钱老的生活而放弃过提升自己的机会,哪怕是跟着钱老出国,也是一有时间就钻到图书馆去学习。杨绛先生和钱老的思想,永远都在一个高度,永远对对方都保持着新鲜感,如此的爱情,才能称得上伉俪情深。

  人到中年,杨绛先生遭受了连续两次人生的最大打击,钱老因为哮喘再发入院,身体状况不容乐观,于此同时女儿也因为骨结核住了院,身子也日趋下降,杨绛先生不仅在女儿面前得保持乐观,亦要在钱老面前保持开朗。可能正如杨绛先生说那般刚开始是假装坚强,后来就真的坚强了。最令人感慨的是,两人走后,杨老先生居然还能一个人在脑海里重走一遍人生路,重新和他们相聚一次,写下《我们仨》这一本书,记录下他们三个的一点一滴。

  之所以推荐这本书,是因为这本书把杨绛先生的人生分成了三部分,没有点评,也没有花言巧语,有的只是简单的语言,用最简单的时间线把杨绛先生的人生串起来让我们跟着去走了一遭。留空的很多,想象的空间也很多,书念完了,杨绛先生的一生也走完了。那旷世佳话的家庭也就告一段落了。

  《最贤的妻,最才的女》读后感(七):我的婚姻观

  我喜欢这本书并不是因为书写的有多好,只是因为,我太喜欢杨绛夫妇了,爱屋及乌。当然,作者娓娓道来平叙了一个漫长的故事,也还是不错的。

  我一直不太相信真的有相看两不厌的爱情,我未曾经历过,也没有见证过。包括我的父母,一直在争吵中一起度过了20几年的时光,好像我爸爸对我妈妈感情倒是越来越深,但那应该不是爱情。我一直觉得这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事,总有不为人知的不完美,只是不易被人发掘。

  前些年爱看言情小说,不知不觉浪费了太多时间,我沉浸在一个虚拟的世界里不可自拔,总觉得爱情就应该是这个样子的。你看何以笙和赵默笙,彭野和程迦,韩沉和白锦曦,每一对我都喜欢的无以复加,幻想着我和我的另一半也会有同样的相遇,同样的过程。可惜没有。

  后来看到一本小说,乔一的我不喜欢全世界,我只喜欢你。我看了三遍,每一遍都笑个不停,但还是想看。我太羡慕乔一了,他有一个无数少女梦寐以求的高冷老公,这不是梦啊,F君是真真实实存在的人。我又开始无休止的幻想,后来连他俩的照片都找不到一张的时候,开始怀疑故事的真实性。写故事的人都会把自己最想表达的那部分写出来,乔一也一样,说不定她老公长得丑还矮,她只是不想说出来,也没见她写过。

  杨绛和钱钟书就不一样了,他们俩是自由恋爱,结婚了还在恋爱的一对。夫妻两个一直举案齐眉,两个人各有各的的可爱之处。杨绛明理知进退,钱钟书有才华专情。有人说都是山河破碎造就的,我反倒觉得,乱世都不能把他们拆分开,你看,多伟大。

  他们俩完全就是我理想状态下的婚姻啊,我怎么能不喜欢。包括他们的结晶——圆圆。圆圆的过世确实是他们之间最大的遗憾,白发人送黑发人,不知道杨先生那个时候内心承受了多大的痛苦,还要瞒着钱先生,怕他伤心,她能守到最后着实不易。

  夫妻两个一直强调读书的重要性,两个人都爱读书,好像一生中最不能被耽搁的事就是读书。杨先生说自己有时候看书看得痴迷忘了时间,钱先生说他一生只想做学术。精神层面是多么匹配啊。我也是到现在才意识到自己其实是个喜欢读书的人,因为总有这样那样的事打扰,总觉得看书是我最放松的时刻,看书才是在享受生活。哈,我在默默向偶像靠近。

  我不知道我会不会遇到这样的爱情,但我一直渴望拥有。在我眼里,两个人在一起最好的状态就应该是这样的,互相扶持,没有生离。遇不到也没关系,毕竟好多年才只出一对杨绛夫妇。我也只是羡慕。

  《最贤的妻,最才的女》读后感(八):读《杨绛传》后记

  读《杨绛传》后记

  最近读了两本《杨绛传》,一本是夏墨写的《最贤的妻,最才的女:杨绛传》,一本是《百年风华:杨绛传》,前一本是2014年出版,后一本是2005年出版,我是先看的前一本,后面这本因为和前本的内容有很多雷同,所以只是匆匆而过,笔记因此也做的很少。

  这两本均不是杨绛先生本人所著,里面的内容大概也是从各处搜集来的,特别是从杨绛的书上挪过来的不少,在我看来,如果认真读过杨绛的文集,这两部传纪大可不看了。只是杨绛文集最近没有再版,因此无论电子版还是纸质版都找不见,就先翻看了这两本。

  两本书大体上都是从杨绛的出生开始写,书中以杨绛和钱忠书的爱情为主线,写到现今钱忠书先生和女儿钱媛去世之后,留下杨绛先生孤生一人“打扫战场”。书中的另一条主线是“读书”,杨绛从小喜欢读书,嫁了的钱忠书先生也是个书呆子,女儿钱媛也乐此不疲,一家三口都是书虫,而且在清华大学成立了“读书基金”,可谓爱书成痴了。

  书中涉及到一位上学时候被鲁迅先生讨伐过的女校长,竟然是杨绛先生的姑姑,即杨荫榆,两本书都披露了杨荫榆先生后来死于日本人的枪口下,不由得让人须臾叹息。那个被认为是顽固派的女校长,终其一生,孤苦伶仃,最终却死的也很英豪。看来一个人是个很复杂的个体,要综合的看待。

  其次是关于传纪。以前以为只有本人才有资格写关于自己的传纪,看到这两本书才知道,有些作家就是专门写传纪的。比如198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的罗银胜就著有《顾准传》(团结出版社)、《潘序伦传》(立信会计出版社)、《才情人生乔冠华》(团结出版社)、《红色外交家乔冠华》(香港时代国际出版公司)等传纪。夏墨大概也是如此,不过读过这两本之后,可能以后都不会再读相关的传纪了。通过传纪应该看到一个人的灵魂,而外人写的传纪,总有点隔靴搔痒的感觉。

  再一个感悟是关于读书。杨绛先生说,“如果因为读书增加烦恼,说明书还是读得不够多。只有脚下的基石够稳,才能穿透薄雾看蓝天”。我也酷爱读书,但并不专研。有个姓耿的朋友有一次问我,为什么读那么多书?我告诉她“读书是为了自己在做事的时候不至于犯很大的错误”,该朋友是个地保那么大的小官,虽然小,却已经变得不可一世。究其原因,还是不读书的原因。读书养气,看问题的视野就广阔,不会因为有了一点小小成绩就骄傲自满,能从历史中看到功过成败,那么对祸福相依,起伏不定的人生就会有敬畏,在做事的时候就不会鼠目寸光。读书还可以开拓思维,做官本为做事,如果不能做事,那做官还有何意义?有些人做官只是为了别人有求于己的那点虚荣,或者为了自家人办事的那点私利。却不知那些真正名垂后世的人都是心怀天下,有责任感的人,绝不是执著于眼前急功近利。而做事就难免遇到自己不熟悉的领域,碰到很多棘手的问题,而如何正确地处理这些问题,不会遗骂名于后世,就需要多读书,读好书,视野开阔一点,想问题的方式就会不一样。如果一个人的出生是无法改变的,那么唯一能改变一个人生活状态的就是读书。

  读书有益,但书和人一样会骗人,照抄硬搬,不能联系实际放在哪都是错误的。不要抱怨书让人痴呆,是痴呆的人遇到了书更加痴呆。

  《最贤的妻,最才的女》读后感(九):匹夫

  大概真的是闲的无聊,又好像是不想自己如此堕落的荒废时光。

  前两天要离别的姐将这带不走的书送给了与我同行的人,她放着,我当时想,大抵她是不会读的。

  而今,她不在,我讨要了过来,一翻看,竟没再合上。

  有多久了,我不曾停滞的,不曾被打断的,读完了一本书。

  我从房间读到了阁楼,将暖人的阳光都用完了,小小的一个平台,光渐渐黯淡,我下了几节台阶,抓着光的尾巴不想放他走了,贪心的让他多送了我几页的时光。

  看不清了,连他的尾巴也抓不住了,无奈再下几节台阶,借着走廊的亮,蹲坐在楼梯上,终是完成了她,一口气的。回头,天已是黑漆漆的了;回来,她竟陪着我过了两个时辰了。

  好像偷笑了一下,像偷得了糖果的小孩,独自品了曾经与过往。

  眼好似是酸了几回,嘴好像是弯了几次,我将这时光回首望望,最记得的,还是钱钟书说的,舍不得再来一个孩子分了阿园的爱啊。门内角落啊,不曾想的,竟细腻柔情的如此啊。

  羡慕他们的父女情意,也惊叹“我们仨”的相遇相知,这世间最是消磨人的柴米油盐,琐碎杂事,在他们那里,竟将百年的时光过的如此温情柔美,羡煞旁人。

  回首望望,我的呢,一共四个,不也是如此吗?

  我们也会如此的,将这优游的时光年华,将这荏苒的岁月流年,都过出滋味来,都活出奇趣来。

  斯人已逝了,他们最终跨过这百年的时光回到了一起。而我们,也终在着颠簸的岁月里相遇而过,虽只是我知你,虽只是擦肩之交,我相信,这短而又长的时间你既陪我度过,便已留下了你的印记,便已盖刻了你的徽章。

  《最贤的妻,最才的女》读后感(十):《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杨绛传》 (作者:夏墨)观后感

  一次微博转发,有幸获得了此书,花了两天时间阅读一番,字里行间,收获颇丰。人生如梦,杨绛的一世芳华浓缩在这有限的字里行间,笔者只能浅受他们的快乐和悲伤,每经生死别离,几度泪目,心中满是触动。在感叹钱杨夫妇天作之合、神仙眷侣的同时,我更看重的是他们人性的光点,以及他们能够在动荡年代中保持这份纯粹的原因何在?为何他们能成为灵魂伴侣?从小就爱学习爱阅读真的只是遗传?文人夫妇对子女的教育是什么样的?这些便是笔者阅读此书的目的所在。

  杨绛是钱钟书最贤的妻,是近代中国最才的女,她拥有多数人不拥有的坚韧和信念。她懂得照顾每个人的感受,在钱钟书父母前,她放下身段,扮演一个下的了厨房、干得了家务的好媳妇。在被迫担任校长的期间,她任劳任怨,可见她有着用心做好每一件事件的好品质。文革期间,她备受质疑,却做到了“懂我的人自然懂,不懂我的人何须辩解”的淡定和从容。

  她乐善好施,喜欢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女性的内在美在杨绛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另一方面,她又是一位饱读诗书的大才女,自小酷爱读书,在恶劣的环境下珍惜时间饱读诗书,为我们留下了不少的篇章和剧作。

  这样的才女和贤妻基于一身,是一种偶然吗?都依赖于杨绛天生的品质吗?笔者不这样认为,这一切都源于她的成长和教育。杨绛本名季康,出生在无锡,父亲杨萌杭是一位知名的律师,在利益和权势前坚守自己的人生信条、刚正不阿。母亲唐须嫈则是一位温雅的女性,说话细声漫语。父母相敬如宾、举案齐眉,杨绛就是在这样一个家庭氛围中成长。这里不得不说一下父母对她的教育。杨父教育子女的方式是不打骂、不娇宠、主张男女平等、不限制子女的个性。是父亲教导她“名器不可以假人”,让她学会面对困难,不逃避,学会拒绝。是父亲的言行让杨绛学会了正直威严。是母亲的温雅影响着杨绛最终成为了一名温婉而敦厚的女子。是家长的言传身教,让杨绛自小爱阅读,像父亲一样“三日无书则不好过,一周无书则白过”。在人生的重要选择中,杨父并没有像大多数父母那样进行包办选择,而是引导女儿选择自己真正喜欢的。正是这样的家庭氛围和教育,杨绛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为了最贤的妻,最才的女。事实证明杨家的教育是成功的,除杨绛外,杨萌杭其他几个孩子也无一不例外的出类拔萃。

  关于婚姻,杨绛有自己的见解,她认为婚姻中最重要的是感情,要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相互支持和鼓励,只有真正的相互理解才能让双方不仅仅是夫妻关系,更是朋友关系。而所谓的门当户对和其他,并不是最重要的。

  杨绛能够和钱钟书成为羡煞旁人的神仙眷侣,定是有其中缘由的。他们彼此之间能够做到真正坦诚自己内心,有着共同的读书爱好,是夫妻关系、更是兴趣中的知己关系、还是学习中的师生关系。丈夫钱钟书是当时不可多得的博学巨匠,饱读诗书,才华横溢,然不谙生活之事,在婚姻关系中则更像一个需要被照顾的“小孩”,时常犯错,然后像孩童般向自己妻子认错“我做错事了”,但他一定是一个懂事的“小孩”,只会读书的他,也懂得为妻子分担家务,为妻子学习做早餐,妻子认为做饭太浪费时间了,他就天真地去寻找辟谷之方,他信任自己的妻子,妻子说“没事的”,他就觉得是“没事的”,同时他又是一个纯真的“小孩”,之所以他们在没有计划生育的年代只生一胎是因为他怕自己生了另外的孩子之后,会分散和减少对女儿的爱,这就这样一个纯真的“孩子”深深地打动着杨绛。而身为妻子的杨绛则摆脱自己闺中小姐的身份,好好扮演自己相夫教子的角色,难怪钱钟书也感叹“偏生怪我耽书癖,忘却身为女秀才”,在夫妻关系中,她懂得尊重对方的真实想法,懂得同爱人一起收获成功,在自己最辉煌的时候,甘心做丈夫的身后女子,于是才有了后来的《围城》。是这位伟大的妻子成就了钱钟书,成就了《围城》。婚姻中不可能没有争吵,其实最初的他们也有过争吵,也有过分歧,他们的办法是吸取经验,找到解决分歧的办法,避免无谓的争吵,共同商量对策,允许第二种意见,存在分歧的时候可以各抒己见,不干预对方,谁都有选择的权利。而争吵中不理智的伤人之语,不论输赢对错,都是伤心的。他们的婚姻关系,实在值得我们这些晚辈学习。而究竟什么是完美的爱情和婚姻?我相信答案是多样化的,但是共有共同的理想,应该是幸福爱情幸福婚姻中很必要的一部分。

  关于教育,钱钟书和杨绛更多的是言传身教,而不是责骂和强制。钱钟书主张培养女儿学习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儿时的钱媛在阅读时遇到不懂的难题来询问时,他没有直接告诉答案,而是教他如何查字典,如何自己解决问题。这样的教育,让钱媛也顺理成章地好学,喜欢读书,成为一位有利于社会的人才,同样的对待工作认真负责。我相信,这些都不是偶然的,也并不是钱媛天生的,而是父母的良性影响。

  写到这里,笔者再次陷入思考,好的人格品性,甚至人才的形成,绝大部分来源于好的原生家庭,只有父母对自己进行好的言传身教,子女才能有和父母一样良性的品质,子女才能像父母一样手不离卷,真正喜欢读书,做社会的有用之才。试问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有多少人父母能在人格和品性上对子女有好的影响,在这个人人低头玩手机的年代,又有多少孩子是因为父母的言传身教爱上阅读,爱上学习。这个问题真的值得我们思考。在婚姻问题上,又有多少人能做到理解对方,包容分歧呢?这样的时代,还存在钱钟书夫妇,梁思成夫妇那样的灵魂伴侣吗?

  2016年6月8日星期三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