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蝴蝶·天堂·探险记》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蝴蝶·天堂·探险记》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3-10 20:1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蝴蝶·天堂·探险记》读后感精选10篇

  《蝴蝶·天堂·探险记》是一本由(英)伊娃·伊博森著作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5,页数:32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蝴蝶·天堂·探险记》读后感(一):孩子成长伴侣成人心灵启蒙

  孩子的成长伴侣,成人的心灵启蒙

  ALMOST 冲

  对于未知世界向往恐慌往往像一对亲密无间的伴侣一样交织在人的内心深处,这是一种天生注定的宿命般的心灵归宿

  在《蝴蝶•天堂•探险记》中,包括玛雅、芬恩、克洛威斯、碧翠丝和关朵兰无论她们表现的是否如你所愿,都逃不开这一话题

  从一个商业政治发达贵族主义渗透到骨子里但却骨板浮夸的英伦世界,到一个满目阔叶植物、遍布危险却又处处惊喜的未开垦的处女地,这对于像玛雅这样的孩子来说 是成长道路上跨出的十分艰难的一步:到底在亚马逊河的那一端是文明还是野蛮,是绿色地狱还是彩色天堂,全然未知,就像在人生的每个抉择后是对还是错,无法预知一样。

  在进入新环境后,这些孩子们表现出来的大相径庭

  玛雅作为叙事的主人公,她是一个继承家庭财富但却单纯女孩子,在就读于“伦敦最好的学校之一”,拥有伙伴们和老师喜爱,但她身上终究散发出孤独压抑情感,她对自由世界的向往超过了她对未知世界的恐惧,玛雅眼中望出去的世界还是平等的,是广阔的,她渴望亚马逊的自由也享受茅草屋里口哨声吹出的《南风吹》,她试图“又一次爬到椅子上,眺望外面的茅屋,将钉在窗上的纱网弄松,然后再拉开窗钩”去看里面的人,她与当地的朋友为友,真诚交流

  芬恩是一个“不开化”的小孩子,他像是完全自然融为一体,一尘不沾工业社会的任何气息,毫无保留地秉承着自然所有该有的品质同时完全顺其自然的沿着自已最天然的生长足迹

  而双胞胎姐妹和卡特夫妇就是最现实典型的工业社会代表,在南美的土地上获得自已的富贵,却在心底上是对这块地方充满着敌意的,她们活在自已的世界中无法自拔,有一种无迹可遁的优越感。

  作者借玛雅的这一段旅程的叙述,对其所遇的种种人物描述像是娓娓到来一个浅显易懂的道理——前方的道路有很多秘密,也埋藏着许多宝藏,究竟我们将要找迎来的是地狱还是天堂,是自由歌声还是枷锁牢笼,许多时候也要靠我们自已去探索去发现,自已去端正对事情眼光,同样的景致,每个人眼中所见却差之万里。

  在读这本书目之前,我一直不屑于欣赏儿童文学作品肤浅地认为这只是在孩童成长过程中的一种陪伴而已。

  然而现在我明白,这并不仅仅是孩子的世界,作者只是聪明地运用了孩子的视角,用最舒缓的语气和最温和的眼光来告诉成年世界的人这个世界的美好和如何去享受去接受新事物的决对勇气。对于苦心孤诣囿于工作中的成年人来说,这本书像是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户,为我们带来了最清新空气,是一场透彻心扉的心灵启蒙。

  也借用文中最后那个场景结束我的感悟:我们从哪儿来,我们往何处去?清楚自己的风向,那就是继续顺流而下,听凭南风吹……

  《蝴蝶·天堂·探险记》读后感(二):异域风情

  本书讲述内心的成长和蜕变,三个孩子的冒险旅程。横跨英国、巴西、亚马逊热带雨林,关于探险、勇气、自由和爱!

  伊娃伊博森,被推崇为与为与J.K.罗琳比肩的耀眼文学之星。出生于奥地利的维也纳,后到英国北部定居,育有三个儿子及一个女儿。作为作者最经典的代表作,每个角色各有特质,以致形成强烈对比与张力,也各有自己的故事,故事间又巧妙地互为牵连,构成《蝴蝶天堂探险记》这本具有丰富情节深刻人性的冒险小说

  想采集到树汁,必须要找熟悉丛林了解橡胶树的印第安人。而印第安人是有自尊、有自己生活方式民族。要是你像奴隶一样看待他们,他们并不会反叛或罢工,他们只会退回丛林里,重回他们的部落,失去踪影

  屋外的树林里有许多间茅屋,是替卡特家工作的印第安人的居所。这些房子并非本地人构筑的那种造型独特,且又有茅草屋顶的茅屋,而是专供仆人居住的简陋木寮。她掀起防蚊网的一角,便看到了萤火虫——数以百计,在半空中飞舞的亮点,且听到了青蛙的呱呱叫声。屋外充满了无比的活力,而屋里却是多么的死气沉沉! 当她眺望室外时,她看到一个女孩披了件色彩明亮的斗篷,抱了个婴孩,走进中间的那间茅屋里。她打开门时,传来驯养鹦鹉的吱吱叫声和小狗的短暂吠叫声。接着又传来了歌唱声——缓慢、低吟的歌声,可能是唱给婴儿听的催眠曲吧。

  一段异域风情完整展现在读者面前,不得不佩服作者高超的文笔。

  《蝴蝶·天堂·探险记》读后感(三):很奇妙的亚马逊之旅

  作者把“人”写得妙趣横生,把自己完全变成了孩子,通过他们的眼睛看世界,通过他们的脑袋问题,通过他们的嘴巴说话,所有无聊呆板的事物通过他们的描述都会让人忍俊不禁

  这部作品带着作者卓越的广度和雄心,以一百多年前的亚马逊为背景,讲述了痛失双亲的小女孩玛雅,勇敢接受命运的捉弄和折磨的生活及探险故事。玛雅原本生活在伦敦的一所寄宿学校,出于好意,学校决定将她送至遥远的亚马逊丛林,投奔她的远房亲戚。对于这个古板的决定,玛雅更多的是期待能融入一个充满爱的家庭,这正是她一直渴望却不曾拥有的。对这个浪漫又孤独的小女孩来说,美梦似乎即将成真。然而,残酷的现实让她的梦一个接着一个破碎

  《蝴蝶·天堂·探险记》读后感(四):被囚禁的孤女

  书中有形同被囚禁的孤女,有只愿待在巴西、不愿继承爵位而遭追捕的小爵爷,有看来严峻却充满正义感的女家教,有生意失败个性古怪的孤女远亲,有漂泊困顿的剧团小演员……这些人各有自己的特质,以致形成强烈的对比与张力;这些人各有自己的故事,故事间又巧妙地互为牵连,构成一个具有丰富情节与深刻人性的冒险小说。

  相对于光怪陆离的奇幻文学,这些元素形态可说是回归到儿童文学的本质,而这些本质其实更可同时攫获孩子与成人的心,并带给读者真诚的感动,为读者提供一个广阔而深沉阅读思考空间

  本书妙就妙在这里,她把空间留给读者,这样的书读起来有意思。把所有的东西都展现完,不给读者留一点空间想象傻子才都这样的书,我是这么认为的。

  《蝴蝶·天堂·探险记》读后感(五):成长就是向不可数的未知出发

  蝴蝶·天堂·探险记书评

  成长就是向不可数的未知出发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就已经开始惊呼了“这本书也太美了”

  这应该是我见过的装帧最棒的儿童文学类别书。很多这类书的编辑大多都觉得“孩子的审美观只能够辨别可爱而不是辨别美”,所以放着过高的定价却不能做到更高的品质大抵是这一类书籍给我的印象了。可现在,这本书是一个例外

  虽然我一直都更倾向简洁封面,但是也总有那么几个例外。通过这几个词语搭配的书名,也大抵可以猜测出这个故事的主题是探险,地点是有蝴蝶的天堂,所以不管是腰封还是封面的蝴蝶搭配似锦繁花,都给人以春意盎然之感,非常切合这本书的主题。而简洁的地方在于书名大气设计又或是还搭配了蝴蝶的黑色竖直腰封了。

  打开内里更是让我觉得“物超所值”“惊喜连连”,简洁的风格一向是我的心头之爱,而清亮的柠檬色先是让我心头一暖,然后又有如沐浴清泉般在炎热夏天里切实地感到了舒服凉意,这不冲突,因为在我看来,这是美好,就好像这个故事一样,前路未知,可美好时常存于心间。内页的插图不多,但是搭配不同颜色差异不失是一种简洁的美,赠送的书签也一样沿袭了封面的好看,藏书卡的概念第一次运用到了这类书籍里更是增添了这本书的收藏价值

  前面也有提到,这个故事发生在亚马逊(地理不好……),而故事的开头却定在了英国,应该会有人想问,这是否是多余的呢?其实一个好的故事不会从开头就进入到高潮,也不一定需要在开篇就直入主题,在作者不急不缓的笔触下,这段在英国的经历方便读者进入这个故事,去熟悉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可谓是锦上添花,同时这也是情绪的一个起伏点,其实这对于孩子阅读是很有好处的,这会让他们知道,这个世上不是只存在欢笑,我们也要学着面对别离。

  一直都很喜欢英伦的文化,倒不是说他们的文化的全部都很好,可那份开放包容的确是我们所没有的。就好像开篇提到的这所学校,只是寥寥数语,就可以在脑海中构想出鸟语花香,是与我们印象中的学校相差甚远的存在啊。

  而他们概念里的教育除却知识还包含有礼仪这也是我们的学校一直都存在缺陷的地方,虽然对外说着“教会孩子做人”,但其实做人的道理很多都是自己去领悟的,或对或错也只有受过伤之后才会知道,老师在指引正确道德导向方面做得还是可圈可点的。就好像我上面的用词,中国重视“道德”,西方重视“礼仪”,礼仪里包括了道德,但又还有很多感性的东西,所以西方对“爱”的表达大胆的,而我们对“爱”的表达是内敛的。

  在这种环境下的女主人公,不可能是什么坏孩子,只是对于孩子来说,更多的事物都还是不可数的未知,可能需要成长,又或是这本书里的一次冒险,才能对这个世界,有了更多的了解吧。

  写于2014.9.26

  《蝴蝶·天堂·探险记》读后感(六):亚马逊童话

  读完这个故事,我完全相信她是一篇亚马逊童话了。

  那在亚马逊河上被阳光穿透的热带阔叶树、那色彩斑斓在枝桠间穿行的鹦鹉、那香蕉船上独行的印第安小男孩、那蜘蛛网上巨大的稀有蝴蝶。。。一切的一切,那样纯真,那样美好,那样令人心驰神往。这就是玛雅要去感受的风吹到脸上的航行世界吧!

  然而,尽管同学们查阅的关于亚马逊的那些令人恐惧的信息并没有让玛雅对这样奇异之旅产生任何抗拒,但冷漠自私的卡特先生一家与他们那充满消毒水味道的房子却足以另玛雅萌生去意。在这样不安时刻,一曲《南风吹》带给小女孩以安慰,也让她在寻找这首《南风吹》出处的过程中逐渐与印第安人成为朋友,了解亚马逊,爱上自由奔放的生活,从而获得了勇气去真正展开自己向往的异域生活。这故事,对于孩子来说真的是太具吸引力了。

  作为一个关于探险的故事,这本书包含了众多引人入胜令人愉悦因素:一如《一千零一夜》的翻版,富有美丽的纯真女孩一夕之间成为孤女,带着贪婪念头和蠢笨邪恶姐姐的后母(或婶婶之类的)及时出现,在孤女苦难日子总会出现一些拯救者,比如家庭教师或者白马王子,而孤女也总会用她舍身忘我的仁爱展示出自己美貌之外更加令人难以抗拒的魅力。。。。。。每个故事都有一个说好的结局——后母和邪恶的姐姐们总会受到惩治,失去金钱或者受到与孤女类同的奴役,灰姑娘平反的结局没有任何人可以抗拒,这是皆大欢喜答案更何况在这个故事里除此之外还添加了寻宝与身份置换这样的悬疑因素,怎么能不让人爱不释手呢?!

  但我依然要承认,之所以喜欢这本书,并不仅仅因为那些符合千百年来中外统一审美的甚至已经超越《一千零一夜》的情节设置,还因为书中徐徐展开的亚马逊的美好世界,还因为书中主张的对于自由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我相信对于我的即将产生人生观的十岁孩子来说,再没有比这更好的礼物了。一本富有爱心精神的书,将会是她的一位好老师、好伙伴,那是属于少年时光独特的东西。

  《蝴蝶·天堂·探险记》读后感(七):故事总是要读两遍

  有趣的故事喜欢用误会或者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错误来破题。和《哈利·波特》必须将波特寄养在姨妈家不同,《蝴蝶·天堂·探险记》里的小孤女玛雅,其实可以在投奔远房亲戚之外有另外选择的,不过,她的老律师说,“我已经请当地的领事去探访过了,他认识那一家人,他们很受尊敬。”这样一句话,便让故事得以展开。只是等我看完全文后回过头读第二遍时,才会留意到这句话,并表示疑惑:“竟然真的还有人对这极品一家人抱以友好态度,并由此促成了这个探险故事的发生发展?”这证明每天在世界上造成层出不穷的奇闻异事的,或许经常并不是那些最正确最应该的言行,而是那些看上去似是而非漫不经心判断。显然有心的小孩可以读出这个道理来——大人做事也经常不是尽善尽美的,而这也恰好才能给孩子们带来更多不可思议乐趣,毕竟仅凭正确是无法让生活充满跌宕起伏的。

  于这本书,在我读第二遍的时候,整个故事便很明朗了,正便于自己轻松梳理断碎的阅读体验

  当然如果有人这时给我介绍一下书名的由来,我会更满意,因为将亚马逊形容为天堂可以理解——自然爱好者的天堂,博物学漫游者的灵魂向往之地;不过只有一个地方提到了一只哈奈特的燕尾蝴蝶,所以,蝴蝶在书名里也许只是一个比喻?

  拿亚马逊丛林作为故事展开地,比起仅凭想象构造一个虚拟大陆,要有意思的多——因为对于儿童读者来说,这就是一个想象大陆。作者在这里介绍了短吻鳄,又介绍了莱姆:其实翻译者用“莱姆”这个相对陌生的词汇,不如用“青柠”更让人容易理解。可能因为这里是句“你会变得像一颗莱姆一样黄,然后就会死”,为了不至于人们对“青柠”望文生义,不明白它也会变黄,于是用了莱姆?

  总之,让身边小伙伴纷纷就主角的行程展开想象,也能制造很有张力的误会氛围,这里就是因为距离和仅有读万卷书而无行万里路带来的误会,正好便于作者在后面一一消除。就这样,将亚马逊作为故事主要奉献上的精神内涵,送到读者面前。

  亚马逊是很美妙。但是我也未能免俗地想了想——这位作者是否也跟中国作者一样,总觉得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所以只好写很遥远的地方的事儿?就是说,只有异国风情才能带来创作的新奇感和乐趣,因为身处的环境早已让人视若无睹?作者自己在书前交代了,自己是从朋友介绍和各种资料中了解的亚马逊,应该并不曾实际去过,所以她也是自己的一个读者——迫切地想要进入自己摹写的场景之中。

  随行家庭女教师的出场塑造得比较成功,甚至有点儿麦格教授的风度与神秘感,尤其介绍她头发上那根可怕的维京人矛枪形状的扣针时,我还期待后面会让这根扣针派上用场,比如机智精准地给某个盗贼或者其他可怕的生物一击——不过作者没有考虑这种状况。所以矛枪扣针啊,鸟嘴伞啊,都是为了塑造明登小姐的形象而做的一次性设置。

  仍是在读第二遍时,才会注意到关于克洛威斯养母的一句话:“我的养母曾是一栋大宅邸的厨娘”,然后作者意图给他的隐秘身份就心照不宣了,而他最后在芬恩和玛雅等人安排帮助下回到英国,承袭男主角芬恩的身份,在韦士伍成为唯一继承人,也便不再是那么出于“恶作剧”。

  而那对可怜的双胞胎,第一次出场就给玛雅了一个糟糕的印记——把她掌心掐出了血痕。配上眼睛里的笑意和漂亮洁净的外表,这是最明显不过的坏女孩标志,于是自然而然地引发出了对她们家庭的摹写:躲在亚马逊丛林里的英国套中人,怕亚马逊一切活生生的存在,生活得毫无乐趣,也自私到毫无乐趣。遇到这种对手总是对主角的考验,读者开始想象玛雅接下来会不会足够当心,是否足够强大到可以避免凄惨的命运,自己把握未来的走向……可怜的双胞胎,生长在这种环境下,身不由己地成为了一对自私自利、浅薄无知的小姐妹,并由此也确实得到了“灰姑娘的后妈的女儿们”的结局,这真的不能怪她们天生如此,作者也知道,总有孩子必然会长成这样,因为世界就是这么不尽如人意。用她们来吓唬吓唬还没来得及变坏的孩子,也许他们会对自己的命运也多一点担忧,并收敛一下自己的缺点吧。

  是的,像书后一位评论者所说的,这是带了点“致敬”的故事,读出灰姑娘的感觉不足为奇。但是它仍然是一部崭新的故事,新的情感和新的传奇,以及作者隽秀诚挚的文笔,都能够吸引读者的视线。第三章开始,当玛雅抵达码头,却没有料想中的亲戚们前来热烈欢迎的时候,“她突然觉得孤苦无依,而且离她认识的每个人都无比遥远。”这是一个镀过金的句子,可以令人为之反复咀嚼那种淡而深远的伤感。因为仍是一部崭新的故事,所以有些句子,注定要在第一遍阅读时就体会到它扑面而来:“……他们的船在巨大的树叶之间穿行,使得原本歇在叶子上的斑纹青蛙纷纷地跳进河里。”没有孩子能拒绝阅读到这种句子时,那种新鲜得窒息般的感受,必须在第一时间,便用深呼吸将它们全都吸收进自己的血液里,头脑里,催生绮丽的幻想。而有些地方的夸张第一遍时也不会觉得过于不自然,比如“那个男孩子狂叫了一声,像是一声怒吼”,其实完全没有那么可怕,不过,无论谁刚刚绘声绘色地进入一个陌生的丛林世界中时,都会乐意有这种遭遇的。

  对了,草药。书中反复地提到印第安人以植物为药的情节,让我想起中药。传统在各个地方原本都是一脉相承,却因为科学的介入,越文明的世界里,它们存在得越尴尬,这可真是讽刺。而我和作者一样,对亚马逊丛林中的印第安民族充满敬意,然而他们并没有成为书中的主角,任何一位都没有。他们一直作为背景存在,却让主角们处处离不开他们,利用他们,建立和他们的友情,扰乱了他们的生活状态,和民族的存在方式。却不写对他们的弥补和更多的尊重,毕竟这是探险小说而非幻想小说,作者无法脱离实际写出美好的结局,而且作者本意,也仍然是写一群英国人的故事。我想。

  最后感兴趣的还有韦士伍以及其他英国人的食谱:芦笋汤,烤牛肉,马铃薯,面包奶油布丁,姜汁布丁,茴香炖煮的羊肉,苹果泥……烤圆饼,白脱牛奶,牛油,自制草莓果酱……看上去,大多数不是那么暗黑啊。

  《蝴蝶·天堂·探险记》读后感(八):放手让孩子去经历

  色彩绚烂的蝴蝶在封面上赫然在目,而书名是《蝴蝶•天堂•探险记》,让我们对这本书有一些猜测,到底是什么样的探险呢?读了故事才知道是一个孤儿,拥有父母留给的一大笔遗产,却被远房表亲觊觎上,为了得到遗产卡特父母答应接玛雅来亚马逊,故事也就此展开。

  小姑娘玛雅,是个天真善良的小姑娘,虽然父母双亡,但对生活还是充满了向往,离开寄宿制学校,和家庭教师独自去亚马逊寻找自己的远房表亲,幻想着能和他们和睦相处,一起过上好的生活。但事实却恰恰与此相反,不论是卡特父母,还是双胞胎姐妹,对她的到来并不欢迎,但为了钱不得不接纳她。他们虽然身在亚马逊,却骨子里有着英国人的骄傲,拒绝和本地的印第安人交往,并每天对家里实行严格的消毒,也不在丛林中出没和玩耍,把自己当成“贵族”,他们骨子里的那种自私与懒惰显露无遗。玛雅的处境可想而知,但她有一个非常优秀的家庭教师明登小姐,不仅教她读书学习,还想方设法给她寻找更多的自由和接触外界世界的机会,让玛雅得以在亚马逊探险。

  书中的“探险”我想应该是双层面的,一方面是面对一个陌生的环境,亚马逊河出处流淌着野性的、自然之美,他们里茂密的植物,多样的动物,这些来自大自然的物种对于玛雅来说都是陌生的、新奇的,并且随时可能都有危险,所以玛雅来到这里是一种自然的探险;另一方面玛雅作为一个小姑娘,她还是个孩子,天真善良,没有走入社会,不知道人性的险恶和如何应对,但她用自己的真善之心“探险”周围的人恶化物,结交朋友,经历必要的成长过程,在欺骗、利用、恶中保有自己的善良,并学会相处之道。

  童书的结尾都有光明的尾巴,这本书也不例外,当坏人受到惩罚,好人有了好的结果,我们都欢呼雀跃,而对于孩子来说,这样正能量的传递也让他们在阅读作品的时候,在经历主人公的探险之后,有了心理的一次提升和蜕变,正如蝴蝶一样绽放美丽。

  《蝴蝶·天堂·探险记》读后感(九):“背后的故事”——到底是谁抄袭谁?

  其实在欧美国家,一提《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就必须要提到《13号站台的秘密》,因为这两本书都提到了伦敦的国王十字火车站的某个站台,而且这个站台能通向另一个世界。有读者给伊娃写信,说她抄袭J •K•罗琳的作品,但事实是《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出版于1997年,比《13号站台的秘密》晚了三年。而她的另一部作品《想变成飞鸟的公主》近期被【泰晤士报】选入“十年百本最值得拥有的童书”。

  而她的另一部作品《想变成飞鸟的公主》近期被【泰晤士报】选入“十年百本最值得拥有的童书”。

  《想变成飞鸟的公主》讲述的是一群古怪的人物(一个女巫、一个男巫、和一个巨怪)要去拯救一个被食人魔抓走的公主,去营救的人群中还有来自一个悲惨孤儿院的善良的小男孩儿,名叫伊沃。虽然历尽千辛万苦来到了公主被困的地方,但是这群特殊的营救人群却发现公主自己并不想离开,而且她有一个不同寻常的梦想:想变成一只飞鸟。这一梦想还引发了公主的营救人群和皇家军队、以及公主的三个可怕的姑姑之间的“争夺战”。

  她的很多童书都是有关向往自由、大自然和户外活动的忠诚又善良的孩子们的。尽管她的儿童故事可能没有那么令人振奋而且也没有说教性的语气,但是她那智慧、乐观的写作风格却能让每一个小读者都深受感染,以至于一生都可能想去照管一个菜园子、看护野生动物、或者照料他人。

  其实伊博森的作品处处充满了吸引儿童的特质。书中的情节即便有些公式化,却是精彩且引人入胜的公式。通常是孤儿或者受虐待,或不被赏识的孩子,陷于一个受到坏人或恶毒亲戚胁迫的境况中;这些孩子会得到奇特却善良的成人帮助,一起战胜恶棍(到末了坏人必会自食恶果)。最后,孩子赢得了家人、朋友,和未来更美好的希望。虽然包括幽灵、巫婆、人鱼、妖精、海怪等幻想要素,会增加情节的吸引力,然而真实世界的种种,却会令不喜欢幻想故事的儿童读者爱不释手。

  《蝴蝶·天堂·探险记》读后感(十):异国探险记

  《蝴蝶天堂探险记》一部具有丰富情节与深刻人性的冒险小说,同时攫获了儿童与成人的心,并带给读者真诚的感动。

  《蝴蝶•天堂•探险记》就是这样展开一场亚马逊探险。这个发生在南美亚马逊,有丛林,有橡胶商人,有歌剧院……充满了异国风情,且散发着生命力的故事。故事是这样的:失去双亲的女孩玛雅,原本生活在英国的寄宿学校,由于监护人找到了她的亲戚,她因而前往巴西去投靠。但是,玛雅怎么也没想到,这亲戚——卡特夫妇和他们的双胞胎女儿——与她想象中的温暖、开朗、亲切完全相反。他们一家人全是行径古怪又自私自利的怪人,使她在亚马逊的生活几乎陷于可怕的梦魇中!

  幸好,随行家教明登小姐给她的支持与鼓励,使她对生活仍能抱持一贯乐观与希望。同时,她也认识了一些朋友,感受到友情的温暖。

  这是一段内心的成长和蜕变,三个孩子的冒险旅程。横跨英国、巴西、亚马逊热带雨林,关于探险、勇气、自由和爱!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